首页 > 短语口号 > 导游词 > 大足石刻导游词介绍【精彩6篇】正文

《大足石刻导游词介绍【精彩6篇】》

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导游词吗?下面是整理的大足石刻导游词介绍【精彩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大足石刻的导游词 篇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大足石刻,这天将有我带领大家游览大足石刻。首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姓温,大家能够叫我温导,也能够亲切一点二直接叫我小温,其次女人,我对各位来到这儿表示欢迎,并预祝各位旅途愉快。

大足石刻是我们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现存唐宋摩岩造像6万余尊,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四大著名石刻不公保存冠好,艺术精湛,而且到达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

我们正在往著名的宝顶山走去,让我们去一睹观宝顶山的风采。大家快看,前面就是有名的——千手观音。千手观音的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千手观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大家想听吗?

古时妙庄玉有三们漂亮的色主,长女妙金,二女妙银,最小的叫妙善,她从小虔诚信佛,出家当尼姑,妙庄王一怒之下,拆庙宇,赶和尚。惊动了天神?长了五个大脓疮,医生说要治此病需亲生骨肉的一手一眼配药才能治好,妙善知后,毅然献出一手一眼,治好了妙庄王的病,如来佛深为感动,赐她千手千眼。

下面,我们再看看另外一组。这些石刻合起来叫《父母恩重经变相》。它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示一个主题,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具体、细腻,并都有文字说明,仿佛在欣赏一幅幅古连环图画,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吗?哈哈。

此外,里面还有的故事很有教育,如:《牧牛道场》、《九龙浴太子》……你们看后必须空受益匪浅!

我带领大家的参观到此结束,请大家自由参观,注意保护文物和持续环境卫生哟!

大足石刻导游词 篇2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素有“石刻之乡”美称的大足旅游,我是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景点导游员,我姓杨,大家叫我小杨就好了。大伙儿别看我长得瘦小,我的力气还是很大的。旅途中,大家若有什么需要,请及时告知,小杨会竭尽所能去帮助大家。最后预祝大家在大足的旅程中玩得开心,游得顺意。

现在请大家跟着小杨出发吧!周围的美丽风光是不是让大家心情舒畅呢?接下来小杨给大家把大足石刻做一介绍。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石刻呢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它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集儒、释、道三教造像于一体。石窟多达76处,共有造像10万余躯,铭文10万余字。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继甘肃敦煌之后第二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石窟最具有特色的五处是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zhuan)山。我们今天将要参观游览的就是将要到达的宝顶山石刻中的大佛湾造像群了,它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马蹄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小杨看到我们的目的地是越来越近了。

游客朋友们,时间过得真快!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父母恩重经变相,它共有三层:上层为七佛像,中层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下层为阿鼻地狱。我们现在看到的第二层内容以中间这对夫妇“投佛祈求嗣息”拉开序幕,左面和右面各展开五组雕像。相信前面的奇迹让大家心情激动,那参观完这幅造像,相信大家对父母的恩情体会就越深。现在我们一起来观赏右边的第一组:临产受苦恩。大家看到一位孕妇被侍女搀扶着,用手抚着肚子,表示肚子很疼,快要生了。在她的身下蹲着一位接生婆,正扎衣卷袖准备接生。旁边还有一位端公手执令牌,为产妇驱邪。大家看完这组应该感触很多:母亲生孩子的确不容易啊!我们再来看左边的最后一组:远行忆思念。千辛万苦之后,儿子终于长大成人了。长大的儿子正意气风发地背着袋,扛着伞,准备告别父母外出奔前程。年迈的老父母依依难舍,他们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着跟在儿子后面送了一程又一城。还是老头子显得要稍微理智一点,他正用手悄悄地去碰老伴:唉,老伴,差不多了,天色不早了,儿子的前程要紧,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老伴扭过头来,满脸不服气的样子,捣了老头子一肘子:“你懂什么,儿子不是你生的,你就是不知道心疼。”造像下面的碑文写道:恐倚门庭外,归来莫太迟。这是在告诫儿女不要久久不回,免得妈妈依门盼望。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不禁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相信各位游客朋友们外出旅游,家中的亲人也正在时时刻刻的惦记着你们。好了,小杨刚才已经给大家讲解了一些,还有一些就留给各位细细地去体会吧!

大足石刻导游词 篇3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大足县城西北2公里处。北山摩崖造像,为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开凿于唐景福元年 (892),后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历时 250余年,位于大足县城之北而得名,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以北山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为中国晚期石窟重要代表作之一,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 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佛湾形若新月,岩高4至7米,长约500米,龛窟相连,共编了290个窟号。其中有记载北山造像由来的“韦君靖碑”,宋刻的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蔡京书写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等碑碣六通;题记和造像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病图”一幅;石刻造像共254龛窟。

佛湾分为南北两段。南段多为晚唐、五代时期的作品;北段则多为两宋时期的作品。晚唐时期的造像作品,端庄丰满,气质浑厚,线条简朴、流畅;五代的作品,精巧玲珑,多姿多彩;两宋的石窟作品,人物个性鲜明,衣着华丽,民族形式已日臻成熟。136号转轮经藏窟,造像体态端庄优美,比例匀称,人物各具性格。高坐在威猛的青狮背上的文殊菩萨,显得精力充沛而又略带有自负的神情;具有东方女性美特征的普贤菩萨,趺坐在大象的背上,温柔慈祥、典雅娴静。125号窟享有“北山石刻之冠”的盛名,其“数珠手观音”,表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打破了人、神的界限,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韦君靖碑在北山的佛湾,碑文记载有晚唐社会的情况、韦君靖建寨和雕像的原因等内容,是考证北山石刻的重要资料。古文孝经碑,在北山的佛湾,共有六幅。《孝经》分为古文和今文两种。因为今文经容易见到,古文经已经失传,故而佛湾的古文孝经碑上的文字资料就显得更加珍贵。

多宝塔又名“北塔”,在北山的白塔寺前,建于南宋的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明清时期都曾对塔进行过修葺。塔是砖砌的八角十三级空心密檐式,高30多米,内有七层,通道置于塔心,拾级而登至塔顶,大足城乡的景色尽收眼底。塔的内外壁嵌有宋代的雕刻一百多幅。北塔与北山的石刻有密切的关系。

大足石刻导游词 篇4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参观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处,开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三十一年(892年-1162年),通编为290号,造像的万尊,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北山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资料丰富,层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文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宝顶石刻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入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资料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宝顶山摩崖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迦涅磐像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九龙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南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通编为15号,是一处极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区。

石篆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元年(1082年-1096年),通编为10号,系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石门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通编为16号,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我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齐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题材多样,资料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它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资料之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大足石刻导游词介绍 篇5

游客朋友们:

你们好!欢迎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旅游观光。我是今天的导游员XX,下面就由我和大家一同去亲近大足石刻吧!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距主城区220公里,大足县取大丰大足之意而得名。是中国石刻艺术之乡。有俗话说,北敦煌,南大足。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所有石刻艺术的总称,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创于初唐,盛于两宋,延续至明清。是集“佛,儒,道”三教之大成。以大量民族化,生活化的实物和文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民间疾苦,伦理道德,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的丰碑。

我们现在所在的宝顶山石刻更是石刻中的精品之作。它始建于南宋淳熙6年,由一代大师赵智凤主持修建。赵大师5岁出家,十六岁往四川学习密宗大法,三年后学成回家,为了能将深奥难懂的佛经教义宣传下去,于是主持修建了宝顶山石刻,历时七十年,终于完成。宝顶山石刻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以大佛湾为核心,并且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通过养鸡,牧牛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来表现深奥的佛经教义,让佛祖菩萨走下神坛,走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无论是它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还是它的思想内容,还是工程设计以及雕刻技法,都将大足石刻推向及至,所以后人有上朝娥眉,下朝宝顶一说。

大家请看这就是以问法为主题的圆觉洞。大家请看这尊雄狮,张开大口,它象征着佛祖说法犹如狮子大吼,威震四方,让众生豁然开朗。圆觉洞高六米宽九米深十二米。是大佛湾最大的洞窟造像。分列两旁的是文殊,普贤等十二位修行圆满的菩萨。在我们正前方的是三身佛,从左到右依次为报身佛,法身佛,应身佛。这个洞窟表达的意思是这十二位菩萨在修行成佛之前,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正轮流跪在佛祖前面求教。就如我们现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一样。

圆觉洞有三绝。一绝就是在采光上,大家请看这个天窗,光从这里射进来,正好照在问法的这尊菩萨身上,一下子就突出了主题。

二绝是洞内的排水系统,每当下过大雨,就可以听见丁冬丁冬的声音,但您也只能“只闻其身,不见其形”,为什么呢?大家请往我指的方向看去,这里刻着一条长龙,龙身就是排水的管道,雨水流出龙头,滴到下面这个老僧钵盂中,再流过老僧的手臂,最后通过脚下的暗道,排出洞外,大家是不是都在感慨真是巧夺天工呢?先别忙感慨了。大家请再仔细的看看两边菩萨的衣着是不是十分的华丽?您看啊,身上的袈裟柔和的舒展开来,行云流水一般的搭在了座台上,就有如一阵微风吹过一样。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就是第三绝。

说完了三绝,我再给大家讲讲更为难能可贵的地方,圆觉洞并非天然洞穴,在没有使用炸药的情况下全靠雕刻家们凿出这个洞,而里面的菩萨也并非在外面雕刻好再搬进去的,都是直接在里面雕刻完成,这就足以体现古代艺术家们高超的技术。

好了,对圆觉洞的讲解就到这里如果您还意犹未尽,那现在有十分钟的自己参观时间,一会儿我们就在这里集合前往我们下一个景点。

大足石刻导游词 篇6

欢迎大家来到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宝顶山摩崖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教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迦涅槃像全长31米,给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九龙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冲洗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嘿,说到这,相信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千手观音不是整一千只手,而是多出了7只手?其实是这样的,一千在佛家的世界观里,是一个单位整数,整数代表完整、圆满。既然世界已经完全为善,自然也就分不出善恶,世界上没有了缺陷和苦难,那么千手观音救苦救难又当从何谈起呢?那么再来说说这个7,佛经上讲,佛祖释迦牟尼从兜率天乘白象,降神母胎。父名白净,母曰摩耶,处胎满十月而生,生未至地,帝矽奉接,地神化花以承其足,四方各行满足七步。他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不正是人与天的划分,缺憾与圆满的距离吗?千手观音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正式为了引领世人脱离娑婆世界的苦海,超越这“七步之遥”,达到觉行圆满的彼岸世界。这1007只手正是大足石刻的工匠们对佛经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