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调查报告(精彩6篇)》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惊云帮大家收集的6篇保护环境调查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环境调查报告 篇1
我的家乡古丈有一条小河叫古阳河。河水清澈见底,河内有许多小鱼小虾。岸边的杨柳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给河流增添了不少情趣!这条河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但是这几年河水不再清澈了!水很黑,上面漂浮着很多垃圾,死鱼的白色肚子漂浮在河上,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清澈的河水失去了它的美丽。河水是怎么变成这样的?为此,我调查了这条河的污染情况。
调查和调整
我先去河边调查。我视察了周围的环境,垃圾多的地方,垃圾少的地方,拍了照片。我问了一下沿河居住的居民,他们说污染源在河的上游。我还对上游的造纸厂进行了实地调查。
分析
我从调查中发现,新建造纸厂和集贸市场有大量污水流入河流。虽然这两个地方对我们的生活很方便,但它们污染了河流。河流流经古丈县,沿河居民众多,污染严重。
结论理论
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1、据我调查了解,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未经专业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河水污染严重。
2、市场管理不严格,很多商贩乱扔垃圾,造成大量垃圾入河污染河流。
3、一些滨江居民环保意识差,把一些垃圾扔进河里,也造成了河流污染。
这些事实告诉我,被污染的河流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施工方案
管理部门应与造纸厂和市场签订协议,使造纸厂能够增加污水处理设备,市场能够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另外,在河流周边的居民区宣传环保知识,让大家自觉保护环境,保护河流。
环境调查报告 篇2
调查地点:
x城市x小区
调查时间:
20xx年10月2日到10月4日
调查人:
xxx
调查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天天可以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有的同学可能生活在一个比较洁净的环境之中,但也有同学会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不少问题。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大的是人为造成的各种污染,对不可再生或无法取代的资源的乱采滥用,以及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的乱仍、乱排,噪声、地面沉降、植被的破坏、自然环境的破坏等等。
我们天天生活在社区里,但对它的环境和遭到的破坏有多少了解呢,我们该如何来保护我们居住的社区的环境,通过调查分析对社区的生态环境作出正确的评价,并提出积极有效的建议。此次调查范围是所在社区各街道,垃圾处理点,人群聚集点。调查方法是实地调查,问卷调查。
调查目标:
让人们关注自己社区及周围的生存环境,从点点滴滴入手,以实际行动为创造美好的社区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祖国建设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
社区主要是指一个人口聚居的地域,在这里,人们共同居住、生活、学习和工作,组成一个有秩序的空间群落。在城镇可以是居民小区、街道及其周边地区,在非城镇地区,则可理解为村及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本文的社区调查对象是城镇居民小区。
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主要有空气、水、阳光、土壤、动植物等等,我们天天生活在这些自然因素之中,和它们息息相关。本主题主要研究社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包括住宅及住宅周围的空气、水面、植物、风景名胜、城镇、乡村及配套的商业、服务、交通、医疗、学校等设施。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环境也就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即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因素,如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土壤条件、生物条件及人为造成的诸如对空气、水、植被等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发现以前的随处可见垃圾现象明显减少,但不完全排除,在便道上依稀可见有小包装袋,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时乱丢弃的,有的居民把自家垃圾装入一个大的塑料袋中放在指定外位置,等社区清洁工来处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好方法,但往深处思考,也就不难发现问题的所在之处,食物腐蚀很容易招引来苍蝇,而且会发出刺鼻的臭味,影响整个社区的形象。不少居民对绿化建设持有满意态度,但也有极个别居民对所居住区域不满,居委会管理不当,只顾形式不顾质量的情况大有人在。噪声污染也需要及时解决。现在很多社区都有健身器材,按耐不住爱玩的心理的孩子们会在饭后集中去健身处,也就无法避免大声喧哗,其实他们已造成了噪声污染。100户社区居民中对环境保护认为很满意的占3.03%;满意的占35.35%;一般的占41.41%;不满意的占19.19%;很不满意的占1.1%。不满意理由,认为污水处理不彻底的占37.14%;垃圾没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占14.29%:公共场所放养宠物的占48.57%。
社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居委会、居民、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不足等主观方面,其中,74.9%的
那如何解决呢?具体方法有:设置有盖垃圾桶,居民将垃圾扔入桶中,并随手关好盖子,防止怪味散发,垃圾由清洁工人定时清理,保证不让垃圾过多而造成无处可放的现象出现;建一些室内娱乐场所也可作为一个好方法,但它须要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保洁队伍的管理,签订片区责任状,建立长效机制,抓好日常保洁,每月定期对辖区的卫生死角进行清扫,清除乱写、乱张贴,进一步改善社区环境面貌,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搞好社区环境卫生,保持环境卫生自查制度,制定奖惩制度,每月自查2-3次,定期督查环境卫生管理情况,发挥社区内卫生监督员的作用,督查小区的清扫保洁工作,奖勤罚懒,保证社区内净化、绿化、亮化、无脏乱差,确保环境整齐干净;继续开展好物业小区的整治工作,引导居民建立业主委员会或管委会,实现居民自治;开展周末劳动卫生活动,发动居民和志愿者对辖区的环境进行卫生大扫除,开展好社区绿化环保、植树护绿活动,做好花圃养护、补植树苗等。
此外,要重点加强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应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站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认识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惠民工程来抓;着重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社区环境综合整� 让人们了解到自己环境的重要,从而自觉保护环境,当人们的意识健全时,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是显而易见的。生活是个人的,而环境是大家的,如果大家都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相信很多矛盾都可化解。
保护环境调查报告(精彩6篇)
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3
摘要:此报告是应省级立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开题工作需要所做的调查报告。课题开题以后,课题组成员通过实地走访、查看、座谈、查阅档案、随堂听课等方式,重点调查了xx县x所小学、x所初中、x所高中的艺术教育(专指美术、音乐教育,下同)状况,发现到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做了分析,提出了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相关结论。
关键词:艺术教育,协同发展,信息技术环境,县域,中小学
引言:二零一九年三、四月间,我校承担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在课题负责人陆正启、李苗老师的率领下,课题组全体成员分成5个小组,重点调查了我县x所小学、x所初中、x所高中的艺术师资配备情况;艺术教室、教学器材的拥有使用情况;信息技术设备、资源的拥有使用情况;近三年开展的艺术类教学教研活动及取得的成果情况。
本调查报告研究,旨在对县域内中小学美术、音乐教育和信息技术设备、资源状况进行摸底,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接下来,课题组将依据调查资料,结合相关文献理论,提出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制定操作规程,并针对性地施以各项干预措施,进而论证课题研究的前期预设,实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县域内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艺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协同并进。同时,本调查报告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问题提供借鉴,验证其有效性、可行性。
一、研究背景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艺术教育:这里专指美术、音乐教育;协同发展:协调多所学校相互协作完成共同发展目标,它可以是以强带弱,也可以是强强联合;信息技术环境:指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图像、声音信息的方法和设备环境;县域:指xx县辖区范围。中小学:以研究小学、初中两个学段为主,高中为辅。
2、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我工作三十余年,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区、从初中到高中的美术教育生涯。三十余年来,我的工作地始终不出生我养我的xx这片热土,目睹了xx县中小学艺术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全部过程。我既是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直接参与者。1990年10月,xx县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会的成立,是我县中小学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分水岭,具有里程牌意义。那时我参加工作不久,是一名研究会成员,在研究会负责人的带领下,做了大量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今快三十年了,社会在转型、在发展,城乡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也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做好县域内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工作,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次新挑战。经过周密计划与部署,我们决定再出发、再研究、再提升。
二、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培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思动脑,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对美术、音乐的学 以在线课堂、网络教育模式为主实施远程教育,在多媒体网络课程为核心的教育环境下,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逐步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
(2)培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通过云盘、局域网、公共账户等方式建立共享资源库,收集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微课、课例以及来自网络的音频、视频、微电影等信息资源,供大家整合利用,推进艺术教育信息化。并以报告、讲座等培训形式对组内、组外校内、校外县内艺术师资进行相关培训,促进艺术教师县域流动与协同发展。
(3)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通过培养提升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师生均能很好地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共享网络教育资源,进而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县域内中小学艺术学科发展。改善县域内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状,促成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艺术教育协同发展,齐头并进。
2、研究内容
(1)抽样调查县域内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设备、资源拥有使用状况;艺术教育师资配备情况(含人数、性别、年龄、学历结构等);艺术教室及器材的拥有、使用情况;近三年各种美术、音乐类活动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教研成果等。
(2)采集样本学校(新桥中心学校、泊湖中心学校、雷阳中心学校、华阳中心学校、沈冲中心学校、赛口中心学校、凉泉初中、高士初中、赛口初中、雷池初中)以上四项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形成本调查报告结论,供课题组进一步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参考使用。
自然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篇4
三明境内自然环境资源情况
福建省三明市全境
20xx.8
如下
地理位置:
三明位于福建省中部连接西北隅,东依福州市,西界江西省,南邻德化县、永春县,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长汀县、连城县、福建漳平市,地处北纬25°30′~27°07′,东经116°22′~118°39′之间。三明市境域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北西部为武夷山脉,中部为玳瑁山脉,东南角依傍戴云山脉。全境总面积22959平方公里;境内峰峦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盆地错落其间,全境地势总体上西南部高,北东部低,海拔最高1858米,最低50米。
地质环境:
三明市境域各地史时期之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形变质特征及地壳构造运动特征表明,其地史演变基本上可划分为六个阶段: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震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三叠世—白垩纪;新生代。地层结构发育完整,自下元古界至新生界共有12个系,37个地层单元包括变质岩、侵入岩、火山岩、沉积岩四大岩类。最古老的岩石层分布于建宁一带的晚太古代天井坪组,是华夏古陆核的组成部分,代表福建省最古老的岩石层。由于三明地域跨福建省三大构造单元、地质结构上存在四条断裂带:沙县—南日岛北西向断裂带,途经泰宁、将乐、沙县、尤溪等地;永安—晋江北西向断裂带,途经明溪、永安、大田等地;邵武—河源北北东向断裂带,途经泰宁、建宁、宁化等地;政和—海丰北北东向断裂带,贯穿尤溪、大田、永安、沙县及三明城区。
森林资源:
三明素有“绿色宝库”之誉。境内林木品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76.8%,活立木蓄积量
1.15亿立方米,是全国四个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设区市之一。有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之冠的“宁化古杉木王群”;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格氏栲天然林区──三元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和将乐龙栖山、沙县萝卜岩楠木林、永安天宝岩等四个自然保护区,并以珍稀动植物繁多而驰名。是福建省的重点林区,也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唯一试点和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
水利条件:
三明市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沙溪、金溪、尤溪。全市集雨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条,其中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5条,都属山区性河流,水量充沛且季节性变化大,为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519毫米~2044毫米,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三明市水旱灾害频繁,防汛抗旱任务繁重。技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4.71万千瓦,2007年末已投产水电192.48万千瓦,占可开发水能的78.66%。
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金属和非金属矿种79个,已探明储量的矿种49个,大宗的有:煤、铁、钨、铝、锡、锰、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蓝宝石等。
旅游资源:三明山川秀丽,风光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风景区有泰宁金湖、将乐玉华洞、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宁化天鹅洞、沙县淘金山、三明市区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大佑山、瑞云洞、将乐龙栖山、尤溪九阜山、建宁金铙山、闽江源、明溪紫云,清流九龙湖等。旅游景点和景区密度居“八闽之最”,拥有中国丹霞?泰宁世界的自然遗产、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两个世界级旅游品牌和永安石林-桃源洞、将乐玉华洞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以及尤溪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诞生地遗址,泰宁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尚书第,永安安贞堡等古建筑和宁化石壁村客家祖籍地等;泰宁县、清流县分别入选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和中国旅游生态大县,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入选中国县域旅游品牌10强景区。
农业资源:
三明是福建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三明有九个省定商品粮基地县,其中有八个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宁化、清流两县是福建省四大烤烟生产县之一;建宁莲子、黄花梨、猕猴桃,尤溪金柑,将乐菌草灵芝、姬松茸,宁化银杏等土特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当地特色的鸡、鸭、兔、牛、羊等畜禽饲养及加工产品已初具规模。
自然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篇5
海岸带是海陆交替的过度带,其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比较容易受到认为的影响。人�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南部,面向南海水域,海域广阔,海岸带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发展迅速。但随着沿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沿岸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海岸带 所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
良好的海岸带环境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海岸带在国家经济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使得海岸带环境管理变得至关重要。研究海岸带环境管理模式的目的在于提出与所采用的目标和制度相协调的海岸带环境管理措施。
海洋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岸带是大陆和海洋之间的一个重要交界面,是地球表面最活跃的地区,也是资源与环境条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多和环境污染的加剧,陆地生存空间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人类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浪潮持续高涨,海岸带地区已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所面临的生态压力也逐步增大,亟待加以有效调控,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青岛海滨风景区位于青岛市区南部沿海一线,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陆地包括青岛山、信号山、观象山、太平山、八关山、小鱼山及南侧区域。海域则有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浮山湾等海域及所含岛、礁、海滩等。主要风景游览区有八大关景区、八大峡景区、太平山景区和太平角景区。主要风景点有栈桥、鲁迅公园、小青岛、小鱼山、百花苑、汇泉广场、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燕儿岛公园、第一、二、三、六海水浴场及海滨观光大道――东海路、香港路等。
从20世纪初开始,青岛由一处军事重镇、商埠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并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适宜的气候成为当时国内最早的避暑胜地。二、三十年代,国内一大批学者、文化界人士云集青岛,使得青岛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重镇。同时,国内的达官显贵及外国商人也进入青岛,活跃了青岛的工业、商业和建筑业。不同国籍、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产生碰撞和融汇,为青岛初期的城市建设构筑了特定的理念:半个多世纪中,“碧海、蓝天、绿树、红瓦、黄墙”及依山就势、鳞次栉比的优美建筑成为青岛独占鳌头的风光特色,青岛海滨因此
海岸带是指现在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涨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海涂)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度地带。
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4km,它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水-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动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
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及其邻近的陆地,以及海水对于潮下带岸坡剖面冲淤变化所影响的范围。中国在进行海岸带调查时,规定调查范围为:由海岸线向陆方向延伸10公里左右,向海至水深10~15米等深线处;在河口地区,向陆延伸至潮区界,向海方向延至浑水线或淡水舌。
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的行为的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来实现,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内容。环境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具体说来,就是创建一种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海岸带管理是政府对海岸带地区以及有关的研究、开发利用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关于综合管理的定义是,从国家的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整体利益出发,通过方针、政策、法规、区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组织协调,综合平衡有关产业部门和沿海地区在开发利用海洋中的关系,以达到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海岸带和海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是:
(1)形成一种与传统管理不同的。综合管理方法,实现部门之间协商的管理体制;
(2)通过防止生态破坏和过度发展,保护生态过程、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3)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海岸带环境管理就是指以海岸环境自然平衡和持续利用为目的,通过行政、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手段,协调海岸带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维护海岸带的自然生态平衡,防止、减轻和控制海岸带环境破坏、损害和退化的行政行为。海岸带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或维护海岸带环境这一“公共物品”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支持力,其基本途径或基本方法是使依赖海岸环境的支持而获益的各方,能在确保环境承载力不受损的前提下,经过协调和规范,采用恰当的经济行为。
环境始终是决定海岸带社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因素,是决定海岸带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了解海岸带环境管理的现状,首先应当了解海岸带的环境现状和开发状况。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119030’~120000,e、35035’~370097n之间,市区将胶州湾环抱其中且依水而长,即墨、胶州和胶南三市濒临海岸,平度和莱西两市处于内地。海岸带大陆陆域总面积5965.46km2,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km2,所辖胶州、即墨、胶南三市面积为4863.46km2。大陆岸线长730.64km,占山东省岸线的四分之一强。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属华北台地的一部分。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海岸带地区山地主要分布在即墨市东部、胶州市南部、胶南市北部和中部、以及崂山区东北部,主要有2个山系,即东南的崂山山脉和南部的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等组成的胶南山群。市区的山岭有浮山、太平山、青岛山、信号山、伏龙山、.贮水山等。
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三种基本类型。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据1898年以来百余年气象资料统计,市区年平均气温12.7℃。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一0.5℃。年平均降水量为662.1mm,降水的年变率为62%。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年平均气压为1008.6hpa。年平均风速为5.2m/s,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青岛海雾多、频,年平均浓雾51.3天、轻雾108.2天。
自然环境的调查报告 篇6
摘要
海岸带是海陆交替的过度带,其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比较容易受到认为的影响。人�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南部,面向南海水域,海域广阔,海岸带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发展迅速。但随着沿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沿岸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海岸带 所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
良好的海岸带环境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海岸带在国家经济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使得海岸带环境管理变得至关重要。研究海岸带环境管理模式的目的在于提出与所采用的目标和制度相协调的海岸带环境管理措施。
一、引言
海洋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岸带是大陆和海洋之间的一个重要交界面,是地球表面最活跃的地区,也是资源与环境条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多和环境污染的加剧,陆地生存空间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人类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浪潮持续高涨,海岸带地区已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所面临的生态压力也逐步增大,亟待加以有效调控,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青岛海滨地域介绍
青岛海滨风景区位于青岛市区南部沿海一线,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陆地包括青岛山、信号山、观象山、太平山、八关山、小鱼山及南侧区域。海域则有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浮山湾等海域及所含岛、礁、海滩等。主要风景游览区有八大关景区、八大峡景区、太平山景区和太平角景区。主要风景点有栈桥、鲁迅公园、小青岛、小鱼山、百花苑、汇泉广场、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燕儿岛公园、第一、二、三、六海水浴场及海滨观光大道――东海路、香港路等。
从20世纪初开始,青岛由一处军事重镇、商埠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并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适宜的气候成为当时国内最早的避暑胜地。二、三十年代,国内一大批学者、文化界人士云集青岛,使得青岛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重镇。同时,国内的达官显贵及外国商人也进入青岛,活跃了青岛的工业、商业和建筑业。不同国籍、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产生碰撞和融汇,为青岛初期的城市建设构筑了特定的理念:半个多世纪中,“碧海、蓝天、绿树、红瓦、黄墙”及依山就势、鳞次栉比的优美建筑成为青岛独占鳌头的风光特色,青岛海滨因此
三、海岸带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海岸带的基本概念
海岸带是指现在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涨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海涂)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度地带。
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4km,它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水-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动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
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及其邻近的陆地,以及海水对于潮下带岸坡剖面冲淤变化所影响的范围。中国在进行海岸带调查时,规定调查范围为:由海岸线向陆方向延伸10公里左右,向海至水深10~15米等深线处;在河口地区,向陆延伸至潮区界,向海方向延至浑水线或淡水舌。
2、海岸带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的行为的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来实现,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内容。环境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具体说来,就是创建一种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海岸带管理是政府对海岸带地区以及有关的研究、开发利用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关于综合管理的定义是,从国家的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整体利益出发,通过方针、政策、法规、区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组织协调,综合平衡有关产业部门和沿海地区在开发利用海洋中的关系,以达到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海岸带和海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是:
(1)形成一种与传统管理不同的综合管理方法,实现部门之间协商的管理体制;
(2)通过防止生态破坏和过度发展,保护生态过程、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3)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海岸带环境管理就是指以海岸环境自然平衡和持续利用为目的,通过行政、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手段,协调海岸带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维护海岸带的自然生态平衡,防止、减轻和控制海岸带环境破坏、损害和退化的行政行为。海岸带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或维护海岸带环境这一“公共物品”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支持力,其基本途径或基本方法是使依赖海岸环境的支持而获益的各方,能在确保环境承载力不受损的前提下,经过协调和规范,采用恰当的经济行为。
四、青岛市海岸带现状及现行环境管理模式
环境始终是决定海岸带社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因素,是决定海岸带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了解海岸带环境管理的现状,首先应当了解海岸带的环境现状和开发状况。
1.青岛市海岸带环境现状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119030’~120000,E、35035’~370097N之间,市区将胶州湾环抱其中且依水而长,即墨、胶州和胶南三市濒临海岸,平度和莱西两市处于内地。海岸带大陆陆域总面积5965.46km2,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km2,所辖胶州、即墨、胶南三市面积为4863.46km2。大陆岸线长730.64km,占山东省岸线的四分之一强。
(1)地形地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属华北台地的一部分。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海岸带地区山地主要分布在即墨市东部、胶州市南部、胶南市北部和中部、以及崂山区东北部,主要有2个山系,即东南的崂山山脉和南部的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等组成的胶南山群。市区的山岭有浮山、太平山、青岛山、信号山、伏龙山、.贮水山等。
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三种基本类型。
(2)气候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据1898年以来百余年气象资料统计,市区年平均气温12.7℃。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一0.5℃。年平均降水量为662.1mm,降水的年变率为62%。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年平均气压为1008.6hPa。年平均风速为5.2m/s,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青岛海雾多、频,年平均浓雾51.3天、轻雾108.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