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工作调研报告(合集22篇)》
村工作调研报告(精选22篇)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1
一、鄢陵旅游业资源
(一)生态资源优势独特。
(二)陈化店地下水水质优良。
鄢陵县陈化店镇地下水储量丰沛,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其中微量元素锶和偏硅酸等含量均高于国家优质矿泉水标准。长期饮用,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调节神经等功效;以之泡茶饮用,具有清爽止渴、消疲提神、促进代谢、消脂去腻、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
(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二、鄢陵乡村游发展采取的措施
(一)科学制定乡村游发展规划。
聘请省内有关专家和教授对全县的农家乐旅游资源开发、线路组合、宣传定位、发展步骤等进行全面规划设计,编制出《中国鄢陵农家乐旅游开发总体策划》。规划以“一花(鄢陵花卉)、一木(鄢陵苗木)、一水(陈化店水资源)、一草(草坪生产)、一果(樱桃、蟠桃等杂果)”五大资源特色为支撑,深入挖掘“彭祖养生文化、许由文化、三国曹魏文化、茶文化、鄢国古城文化”等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把美丽田园风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结合起来,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和谐统一。
(二)加大乡村游宣传营销。
一方面,把鄢陵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宣传的重点进行整体包装推介。几年来,通过新闻媒体刊发宣传稿件200余篇;在河南电视台、许昌电视台以及周边地区电视台制作专题片30余期;在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许昌日报等报刊开辟广告专版;在国际互联网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开通鄢陵旅游网站,全面介绍推荐鄢陵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强烈的市场宣传营销意识,变“等”客上门为“请”客上门。积极组织人员组成促销团到各地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营销;连续多年参加全国旅游交易会和全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并积极参加“河南风”推介活动;极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记者、旅游界同行来鄢实地考察、踩线,推介旅游线路。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提升了鄢陵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打响了鄢陵乡村旅游的品牌。
(三)加强乡村游规范管理。
乡村游虽然起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但并不说明乡村游给人的印象就是住房档次差、环境卫生脏、经营管理简单粗放。我们通过评选星级农家乐,引导农家乐经营业主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农家乐旅游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同时,旅游部门联合工商、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为农家乐经营者讲解服务规范、交际礼仪、饮食卫生、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文明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定期不定期对农家乐环境卫生、餐饮质量、收费标准进行检查。积极组织经营者先后到栾川、四川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培训,开扩眼界和学习经验。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确保了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使农家乐经营者逐步向正规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鄢陵乡村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鄢陵乡村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县乡村游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不够规范。我县乡村游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完善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有关政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家乐”接待点的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较低,接待大规模的旅游团队少,旅行社为其提供客源少。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目前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两侧路灯、各种指示牌、景区内排水、排污设施及停车场、休闲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制约和影响了农家乐的发展。
(三)缺乏文化内涵,对民俗文化深度挖掘不够。“农”的特色、“家”的感觉、“乐”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少,参与性强、健身绿色休闲项目的开发力度不够。大多数“农家乐”经营项目类同,产品单一,缺乏“农”的特色和风格;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饭馆、一家旅店,缺乏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吸引力不够强。
(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当地农民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处于较为粗放的经营层面,服务质量和档次不高,严重制约农家乐旅游业的加快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
紧紧围绕如何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把乡村游工作作为重点,对在乡村游发展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协调和指导。二是制定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对乡村游发展重点乡镇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提出具体要求。三是进一步加大旅游景区(点)开发的项目招商力度,打造景区(点)与乡村旅游项目结合的有效平台。四是出台发展乡村游的相关扶持政策,特别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重点扶持和发展几家乡村游休闲旅游示范点,作为全县乡村游发展的典范,切实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四是立足于长远发展,注重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特别是农家乐从业者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增强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二)完善发展规划,突出特色资源优势。
在省、市“旅游立省”、“旅游立市”战略决策的指导下,按照鄢陵“旅游强县”建设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乡村游总体发展规划,认真抓好实施和落实。
一是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做到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抓住重点,分步实施。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有序推进,逐步完善。
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尽快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三)提升服务质量,打造鄢陵乡村游品牌。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是不断规范农户乐接待服务标准,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是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游客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四是加大鄢陵乡村游宣传营销力度,通过参加促销会、推介会及在各类电视台、报刊、信息网站等新闻媒体制作专题、刊发稿件等方式,加强宣传推介,扩大乡村游的影响力。同时,将乡村游、休闲旅游列为旅游节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旅游线路,举办形式多样的乡村休闲旅游专场推介活动,全面打响鄢陵乡村旅游品牌。
(四)加大对乡村游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拔付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游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如:道路、污水排放及处理、公共照明、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对乡村游项目的立项进行倾斜,使更多的旅游项目能够得到上级项目专用资金、贴息贷款、无息贷款的扶持,进一步完善现有景区设施,提升景区档次。
(五)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乡村游项目用地政策。建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最大限度利用好国家土地使用政策,并出台更有利于乡村游发展的土地政策,降低旅游企业土地方面的投入成本;将旅游发展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所在地政府土地部门年度计划,保证旅游产业发展所需土地。
(六)加大对乡村游宣传营销的扶持力度。建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将鄢陵乡村游纳入省旅游宣传的整体规划中进行宣传推介。在中央、省、市强势媒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报道,增强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打造鄢陵乡村游的知名品牌。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2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免除农业税以后,乡村干部的职能将由行政性向服务性转变。为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进乡村干部职能的转变,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规范可行的乡村基层干部工作职责,明确乡村干部应该做什么,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乡村干部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乡村工作项目纷繁复杂,工作分散性大、流动性大,有必要制定一整套规范可行的乡村基层干部工作职责,以便于加强对乡村基层干部的管理工作。要以整体、全局出发,用系统论的方法作指导,对乡村基层干部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工作量大小作至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来制订,以弥补当前各个岗位责任制中亮严不一的缺陷,使岗位责任制得到深化和发展,趋向规范化、标准化,为搞好乡村工作管理奠定基础。同时要根据乡村基层干部各岗位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地培训干部,也促使乡村基层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便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乡村基层干部履行职能现状
乡村组织机构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而政府机构是实施政府职能的'主体,政府职能是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反映着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1、当前乡村基层干部工作的主要职能(或工作内容)。
乡村基层干部是乡村政府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具体实践者,要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物进行管理,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首先,要必须办强乡村政府规范化建设。所谓乡村政府规范化建设,就是依据民主、法治、科学的原则,做到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制度,通过制度规范管理者的行为,通过管理者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推动工作开展,从而形成乡村政府工作决策程序科学合理、部门职责明确,工作人员高效服务的良好运行机制。乡村政府规划化建设的核心是依法建制、规范管理、转变职能、服务群众,其中,服务群众是乡村政府规范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规范化建设的具体做法,一是依法建制。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政府的各项具体工作制度,使政府工作有章可循。这些工作制度包括:政府工作规范、决策程序与议事规则;部门设置和职责任务;组织和个人行为准则;考核、奖惩、监督和管理办法、各项服务措施等一系列制度。二是规范管理。建好制度后,政府工作机关和工作人员要照章办事,依法行政,用制度规范自身行为,严禁滥用职能,以权代法,侵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转变职能。乡村政府要逐步实现以领导就是指挥到领导就是服务的转变。在各项工作中,要强化服务意识,突出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其次,要切实改变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工作队员的能力素质和服务水平。政府职能部门是为农民群众服务的重要窗口,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
一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服务意识。要摆正与群众的关系,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服务,不能无所作为、消极等待,更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的方式对待群众。
二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技能。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各项专业技能,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群众得到高质量的服务。
三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做到照章办事,依法行政。通过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职责、办事程序、奖惩制度等,使工作有章可循。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时,必须依法办事,不得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
四要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要进行政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评议权和监督权。有关政策、办事程序、办事期限、办事结果等群众关心的事情都要通过一定形式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语和监督。
公开后,要重视意见反馈工作,认真倾听、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做到有错必纠,并把处理结果公之于众。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3
按照县委的要求,我到这个村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蹲点调研。期间,我按照相关要求,轻车简从、入乡随俗,住进了村委会。三天时间里,走进了学校、卫生室、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与干部、群众、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交流谈心,了解村情民意,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并就该村发展向村干部提出意见建议。蹲点调研加深了我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增进了我与群众的感情,增强了我做好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信心、动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东北角,离镇政府8公里,离县城35公里,东邻六合乡、南邻大营村、西邻勤劳村、北邻新庄村,属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旱区;漾弓江穿村而过,属冬干夏湿高原季风气候,海拔1860米,年平均气温20℃、平均降雨870毫米;国土面积22.21平方公里;耕地3092亩,林地29514亩,辖14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其中山区小组7个、坝区小组16个,民族以白族、汉族为主;现有农户987户,总人口4568人,非农人口120人,贫困户760户、贫困人口378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元;种植玉米、水稻、大麦、大蒜、蚕桑、板栗等农经作物,烤烟种植面积较少,20xx年全村仅种植100亩;养殖生猪、山羊、肉牛、家禽等。
xx村党总支部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支委7人,总支部下设5个支部,分别为河东、河西党、老干、降支香麦地、落果地密5个党支部,有党员78人,60岁以上党员占50%;村级组织20xx年换届,第五届村“三委”班子结构合理、组织纪律性强,能够团结协作、全面履职、服务群众;村委会配备办公用房、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村组总体和谐稳定,未发现大的矛盾纠纷。
当前,全村党员干部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做好护林防火、春耕备耕、西支沟建设等工作。西大沟长5.5公里,经向省水利厅争取资金150万元,由大理安邦建筑公司承建,预计今年5月底竣工。西支沟建成后,对于河东农田灌溉、生产生活用水、作物稳产、群众增收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二、困难问题
(一)人均耕地少。xx村人口稠密,人口数在行政村中居全县第三、全镇第一;人均耕地仅为0.7亩(水田4分、旱地3分),是xx镇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村。大春主要种植水稻,小春主要种植大蒜。由于人多地少,水利条件不好,大春生产的谷物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要,政府每年都要对缺谷户进行救济。
(二)水利设施落后。东西大沟、西甸大沟是xx村的主要农田灌溉沟,水源来源于漾弓江,取水位置位于河头村与金墩乡新庄村委会交界处。东沟主要灌溉河头、上登、施家、秦家、下登等自然村的农田,西沟主要灌溉木扎、旧地、上营、军北、军南自然村的农田,西甸大沟主要灌溉地密、落果自然村的农田。多年来,由于村组无集体收入,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原有的水利设施比较陈旧、滴漏严重、难以正常蓄水调水,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非常紧张。为了缓解用水困难,有的农户自发筹资寻找水源、铺设管线,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阵,既增加农户开支且受益面有限;为争夺水源,农户间矛盾摩擦不断,于团结稳定不利。尽管各方尽力改善水利设施,但由于满足不了群众用水需要,干部与群众间“隔阂”没有完全消除。若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将影响村组工作正常开展。
目前,随着西大沟问题的解决,修复东大沟、西甸大沟的呼声日益高涨且迫在眉睫。由于年久失修,东大沟、西甸大沟污染及渗漏逐年严重,该村河东绝大部分农户的生产生活用水依然十分困难,尽管群众多次提出修复要求,但经过预算,大致需要资金200余万元。由于资金没有着落,工程至今无法启动,村干部表现压力很大。
(三)生活用水不安全。近年来,由于干旱呈常态、水利设施落后、村民用水量增加、河流污染严重,该村至少有半数以上村民饮用河水和地窖水,不安全饮水问题非常严重。据了解,落果、地密等自然村的村民及xx小学河头校点的师生直接取用漾弓江水。漾弓江由于上游污染,到xx段时,水的颜色为浅黄色,水质极为恶劣,直接取用江水将对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手工造纸作坊由于工艺落后,尽管绝大部分已经关停,但现在还运营的作坊,对河流及环境的污染也极其严重。用水紧张且不安全的现状,是制约xx村的最大发展“瓶颈”。
(四)通行条件较差。目前,至xx8.6公里水泥路硬化工程已经实施,但由于该村很多自然村处于山高坡度地段,通村道路多为简易开挖的山间小道,一到雨天泥泞湿滑,群众出行不便。一到雨季,有的地方还容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如南山脚、降支香、麦地、落果、地密等村。漾弓江东边的河头、上登、施家、秦家、下登等村,现在仅有几座古老木桥供人行走,汽车、摩托不能通行。河头村由于离村委会较远,木桥到河头村目前只是简易山道,严重影响了该村发展。去年该村建成的xx大桥,总投资120万元,也只能解决秦家、施家等村的群众出行,群众出行仍然十分困难。
(五)群众增收难度大。受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xx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和综合效益低,增收效果不明显;每年有近千名村民外出务工,由于多为季节性,对农民收入拉动幅度不大。少数干部和农户由于主观能动性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不热心公益事业,脱贫致富的信息不足。基于上述原因,造成了该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增收难度大。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六)人居环境有待改善。该村多数住宅为村民自建的土木、砖木结构房,建筑质量较差、配套设施不全。有的挤占了公共用地,造成村内道路狭窄;有的人畜未有效分离,人居环境较差。村内无公共绿地,无专门的公共活动场所,社会生活单调,居民生活、采暖以山柴为主要燃料,无统一垃圾回收和处理点。长期以来,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垃圾没有及时清运,脏、乱、差问题普遍存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沟渠农田随时见到暴露垃圾,白色污染严重。畜禽养殖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由于村组财力薄弱,缺乏长效管理需要的经费,村民投工投劳、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不高,村组难以开展正常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对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处于放任自留状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极大威胁群众身体生命健康,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负能量”,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4
城区政府高度重视对农村的帮扶调研工作,定期到苗匠村开展走访调研活动,主要对村上的社会状况、群众的思想状况、群众的需求、群众的诉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作深入细致的调研,努力寻找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具体措施,为下一步基层帮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现状
苗匠村年轻人90%以上外出务工,留守在家里的多为5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儿童。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劳动力缺乏以及地理位置相对较差是制约苗匠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区领导干部到村的走访,了解到苗匠村基层党组织都存在党员队伍老龄化,战斗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正在努力吸收优秀年轻同志进入党组织,调整党员干部队伍结构。
二、群众思想状况及诉求
1、精神文化需求。通过走访群众了解到,苗匠村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主要是看电视,参与其它的文化体育活动较少。
2、产业发展需求。村目前正在城中村改造;针对年轻农民外出打工,全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目前正在积极引进大户承包,主要发展种养殖,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3、增收致富需求。通过走访群众了解到,当地每位百姓增收致富的愿望都非常强烈,因为只有收入增加了,老人才能更好的养老,子女才能更好的上学,生活才能更美好。
4、空巢老人养老需求。老人的劳动能力慢慢丧失,自理能力差,导致经济来源缺乏,主要依靠在外打工子女给予,且缺乏精神慰藉,生活中还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等。
三、存在问题
1、劳动力不足。农村增收致富的渠道不足,使更多的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村上劳动力严重缺乏,从而制约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2、党员结构老龄化。苗匠村基层党组织都存在党员队伍老龄化,导致党组织的战斗力有待加强,工作中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干部队伍后备力量不足。
四、具体措施
(一)技术指导谋发展
今年上半年,开展林业科技下乡服务80人次,组织培训林农800人次;发放资料3000份;举办林业科技培训4期,参训人员达550人次,建立科技专业村2个、科技专业组2个,科技示范户12户,科技示范组6个,科普宣传16次,播放科技录像带11盒,赠送造林绿化种苗30000余株。同时,我们将结合秋季造林,搞好村冬季核桃管理技术培训宣传现场会。
(二)资金支持促发展
5月16日,在区领导的带头下,机关党员干部纷纷捐款,将筹集的20xx元现金,送到、村的10户贫困党员、贫困户手中,把温暖带到他们心中;区领导与苗匠村村书记、主任座谈交流建设发展路子,在了解村委办公条件较差的情况后,向苗匠村送去4000元帮扶金,帮助村委改善办公条件。
(三)行动帮扶助耕田
5月16日,区党员领导干部近20人组成“林业助耕队”,深入村苗丙生田地,拿起镰刀、连杆等工具,为贫困户抢收小麦1亩多,为他们解除燃眉之急;同时提供价值1500余元的复合肥20袋,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决战“红五月”。
(四)项目扶持是源泉
我们统筹林业项目,在巩固现有森林资源成果的基础上,以生态建设项目来改善山川植被面貌,以产业建设项目来推动农村发展,将依托血防林工程、欧投等项目,搞好苗匠村的核桃基地补植工作以及解决相应的`蓄水池设施建设,让林业项目成为三农建设的助推器、农民增收的孵化机。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5
一、调研的准备
为了掌握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研究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我们成立了有分管的副乡长为组长的旅游调研工作小组,为调研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研组建后,分头查阅有关旅游的文献资料,争取在实地调研之前对我乡旅游有一定的了解。
二、调研的行程
20xx年9月17日我们调研组3人一行来在石泉等村进行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四天我们的行走线路是:石泉上古寨、古民居——金宝塘坡田——上流飞檐台、节孝坊——霞留小水果基地,每个村一天。
三、调研方法
在调研时我们充分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力求使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资料之间相得益彰,保证我们可以点面结合的获得一手资料,从而保证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二手资料法:每到一村,我们都与该村的村干部进行座谈,了解该村的概况,并从村干部那里收集旅游业基本情况,及该村旅游发展情况介绍等相关的二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在对旅游工作进行探索性调查后,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利用乡政协旅游工作调查问卷,组织部分公司、社会知名人士等30余名人召开座谈会,完成调查问卷。
四、调研范围
此次调研范围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调研的初步结论
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我们共完成问卷30余份。通过所收集的信息,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1)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发展乡村旅游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尽快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是解决农村问题,建设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最为重要的举措。从此次调查来看,乡村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来自于景区周边村镇。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再者,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后,可以实行当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进而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马桥乡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镇,农业结构正在调整当中,第三产业比例较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而经过这几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如我乡的花豆、生姜去年吸引来了上千游人。
3、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马桥乡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它将农业与旅游业很好结合起来,实现双业增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乡有些村民的30%——40%的收入很多来自于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景区销售所得的收入。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
4、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石泉等村村民是否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时80%左右的村民表示支持。乡村旅游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和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根据马桥乡乡村旅游景区村民反映发展乡村旅游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是路变好了,村镇整洁了,水干净了,绿化好了。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切实能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同时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5、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经济。环境发展是手段,社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涉及多方利益关系,但只要使用多予、少取、放活三管齐下的方法,不仅不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反而会增加各方利益,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景区宣传力度不够。虽然马桥乡旅游资源丰富,有些质量等级也比较高如石泉古民居,但知名度并不高。
3、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要待进一步完善。从调查看,特别是一些自驾车的游客对入景区的道路及住宿、商店等服务设施还是不很满意的。
4、乡村旅游的政策尚未配套。从调查来看,半数以上旅游目的地居民有投资旅游业的欲望,但很多因为缺少资金而放弃。可见在全区未形成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等。
5、乡村旅游的管理人才缺乏。整个长清从事旅游业的人才知识结构层次比较低,人员从业素质也不高。从导游来看,仅仅几人获得国家导游资格,同时缺乏有序的管理。
6、乡村旅游的商品开发不够。缺乏商品意识。全乡旅游景点除花豆、生姜外几乎没有开发自己的旅游纪念品,在各旅游景区所销售的产品大多为农户自发组织买卖,而且大多为初加工农产品,产品附值不高。
(3)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用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张扬个性,确保乡村旅游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规划的编制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强化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是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保证。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夯实发展基础。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结合发展需要,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加快建设餐饮、住宿、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和水平。
3、重视保护利用。乡村旅游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继承和保护好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思路,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环境造成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经济利益的做法。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依法管理,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好机制。
4、积极筹集资金。发展马桥乡村旅游,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农户要想投资旅游业也需要资金,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改变由政府包揽的做法,树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消除发展乡村旅游的体制障碍,构建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这方面马桥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马桥乡在开发金宝塘坡田生态旅游风景区当中,引入民间资本投入整合水库水库出险加固工程资金,利用土地整理项目资金为景区打造良好的景区外围环境,从而激励投资开发商对景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要放宽市场准人,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以缓解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要大力引进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广的企业到旅游村镇兴办产业,实现产业聚集,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
5、加强包装宣传。马桥乡景区很多是有高质量的,但很多却知名度不高,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包装宣传。因此,加强包装宣传十分重要。精心策划能反映和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知名度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荐会、说明会、展览会等活动,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营造健康浓郁的特色旅游氛围,拓展省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和招揽海内外的游客。加强新闻媒体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宣传报道。鼓励新闻媒体配合乡村旅游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和栏目。
结语
经过我们系统调查掌握的资料显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有其成功的可借鉴之处。乡村旅游是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探索。
马桥乡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随着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给城市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广大农村则山清,水秀,天蓝,空气清新对广大的城市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即可以释放压力,尽情放松,有能来到天然氧吧,调节新陈代谢,改善自己的健康,只要我们合理引导、积极支持、规范管理,乡村旅游必将呈现燎原之势,蓬勃地发展起来。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6
市委组织部:
根据《中共xx省委组织部 中共xx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xx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开展驻村帮扶力量选派管理存在问题自查整改的通知》文件精神,为落实上级指示要求,望水乡党委积极开展关于驻村帮扶力量的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领导方面
“五个一”协调小组没有下深水,日常管理失之于松软。
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落实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强化我乡作为驻村工作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加强驻村工作队考勤管理和工作督促。
二、精准选派方面
派选的驻村干部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在发展产业、推进项目等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
整改措施:我乡党委适时开办驻村工作队业务培训班,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开展因地制宜的能力提升培训。
三、健全制度方面
驻村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形式单调、形式单一,驻村干部不愿学、用不上;职责任务明确到“队”,没有具体到“人”,驻村干部开展工作有领导“点兵点将”。
整改措施:创新驻村工作队培训方式方法,采取案例教学、关门,观摩学习、调研考察、比武竞赛等多种方式强化驻村干部业务培训,提升驻村干部工作能力。根据驻村干部性格特点和专业所长,细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职责任务分工,把每项工作落实到“人头”。
四、帮扶成效方面
部分驻村干部的工作停留在纸面、浮在上面、做在表面,充当着统计员、打字员、信息员。对于帮扶职责和帮扶对象不了解,对扶贫政策和要求不熟悉,帮扶手段局限于简单的宣传政策和送钱送物,甚至以电话慰问代替走访入户,没有及时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
整改措施:加强对驻村干部督促检查,以工作实效和贫困群众认可度评价驻村干部工作优劣,通过定期座谈、走访了解、明察暗访等形式准确掌握驻村干部工作情况,提振驻村干部精气神。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7
县委组织部:
我自20xx年12月到小姓乡工作以来,我始终把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和要求牢记于心,尽快熟悉有关情况,及时转变工作角色,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小姓乡位于松潘县南部,距离松潘县城57公里,辖区内自然景观和植被原始状态保护完好,动植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全乡幅员面积306.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31亩,退耕还林1792.6亩;草原面积55375亩,可利用草原面积47069亩;公益林21130.41亩,商品林369亩。全乡户籍人口1686人,常住人口1530人;辖5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碑子寺村、姑纳村、平安村、大尔边村和埃溪村),乡政府驻树株坝。
二、成效亮点
多年来,小姓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包乡领导的悉心指导下,在县级帮扶、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乡村两级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紧紧围绕县委战略决策,按照“一城两心三地”的战略布局,结合区位优势、发展态势、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地提出:“一核三心两轴”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愿景。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乡村两级干部添措施实、落责任细、抓执行强,各项工作稳妥有序、有力、有效推进,成效明显、亮点纷呈。
(一)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稳步发展
小姓乡以埃溪、平安、碑子寺、集体经济整合在县城购买了铺面一间。确保了集体经济不致流失,可以保值增值。但是集体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有更好的路子,比如利用小姓乡的优势资源——各村老寨子的空闲土地养殖藏香猪。
(二)村级班子建设得到强化
如何推进推进班子建设,一个好的村级领导班子能够有力保障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小姓乡5个村在20xx年底全部实现了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把一批年轻的优秀的青年选进了村级领导班子,为小姓各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埃溪村、姑纳村的支部书记都不到30岁,文化水平较高,有想法,能够带领全村谋划未来的发展。
(三)小姓乡各村的发展现状
小姓乡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没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农牧民收入在全县处于中下水平,老百姓的收入主要靠种植蔬菜、养殖牦牛、杂牛、山羊;挖药三部分组成。但是全部都不成规模,种植收入全凭运气和天气。可以说收入很不稳定。其中碑子寺村、姑纳村主要收入来源是靠种植莴笋,这两个村的土地资源(耕地较多),且相对方便,种植规模也相对较大。其余三个村由于实施了搬迁,生产资料都在原来的老寨子,且耕地多为坡地,种植蔬菜成本相对较高。其中大尔边村、埃溪村属于典型的羌族传统老寨子,自然风景优美,阳光充足,很适合开发休闲旅游。但目前都处于发展瓶颈期。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下一步,小姓乡将紧紧围绕“一核三心两轴”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愿景,致力于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作为乡村两级干部的己任,努力把小姓建设成为各族人民诗意栖居的生态美丽家园。
(一)确定一个核心。这一目标强化乡政府所在地的核心地位,即乡政府所在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打造成全乡发展的核心地区。
(二)聚焦文旅结合,着力建设“文旅相宜之乡”。紧紧抓住全县申创历史文焕名城和建设国际高原生态旅游胜地的有利契机,逐步将小姓乡打造成权限南部新兴的文旅融合研学游目的地,让生态人文优势成为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心得增长极,是“文旅相宜”成为小姓乡的心名片。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8
按照市委统一要求,我到杜村镇匡家庄村担任了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任职以后,按照市委要求,认真对村情概况、组织建设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事业情况等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其间,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实地察看村情、听取群众意见、走访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匡家庄村现状
(一)村情概况
匡家庄村,位于XX市西部,距杜村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邻寺后村,南靠大郐家沟村,西接吕家大村,北毗肖家洼村。全村共有110户,335口人,党员15名,低保户9户。主要姓氏有孙、朱、李三姓,居住民族均为汉族,全村共有土地890亩,人均2.5亩。1987年5月,在水利部门扶持下,村组织人员打大口井1眼,使周围70亩地旱涝保收。20__年3月,引进占地300亩,主搞绿化苗木的青岛绿波苑集团公司,使闲散人员得到的安置。20__年5月,镇政府投资,在村前河上建拦水坝1座,可储水2万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态和水浇条件。20__年3月,引进占地200亩的黄金梨种植项目,对村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带动作用。
(二)经济发展情况
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薯类、蔬菜为主。养殖业主要有牛、羊、猪、鸡等。第二产业:主要有电锯两户,专搞木制品生产。第三产业:运输车四台,油坊加工一户,豆腐生产一户。
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殖和到企业务工。村庄集体经济收入匮乏,主要依靠部分集体土地租赁收入。本村的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占总数近一半的地,土质较好,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其余为丘岭地,种植花生、地瓜等作物。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经济意识的提高,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纯的粮食作物种植,转变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且经济作物占到一定比重。主要经济作物有辣椒、马铃薯等,使村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养殖业又成为种植业之后的一个主导产业,养猪、养羊、养牛业快速发展,其收入已超过种植业的收入,成为村经济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其它行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如商业,粮油加工业,客运出租业,这些业户在经济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也摆脱了土地的束缚。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首先表现在人民生活的提高,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农民对土地的投资信心增加,产量年年增长,从87年的人均2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800公斤,人均收入也由87年的800元,增加到现在的9868元。全村80%的户有电话,电视拥有率达90%。村庄建设也有了巨大的变化,通过村的统一规化,房屋宽敞整齐,街道宽阔干净,一改过去的脏乱差,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二、匡家庄村发展的优势
(一)民情优势
一是匡家庄村民风淳朴,村民民主意识较强,法制观念较好,政治意识较浓。二是群众求富心切,各自都在积极寻找门路,力求尽快走出贫困,因而易于引导。三是经过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流转等措施,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已从种田的束缚中走了出来,解放了生产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创新意识明显提高。
(二)区位交通优势
匡家庄村,位于我市西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北紧依朱诸路,村南是林木茂盛的明山岭,岭下是清澈的小河。山清水秀,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二、三产业流通基础。
(三)资源优势
匡家庄村水资源丰富,内大口井一眼、拦河坝一座,可储水2万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态和水浇条件;该村生态环境优美,风光秀丽,自然生态优越,环境幽雅恬静,空气清新,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基础。
三、匡家庄村发展的劣势
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匡家庄村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农田设施得到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及社会事业也有了一些改变,群众收入也得到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约着匡家庄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匡家庄村属丘陵地貌,地势起伏落差较大,客观上对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困难;村内没有主导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劳务经济没有特色,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增收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自身没有经济实体,还主要依赖政府过日子,不但拿不出资金引领经济发展、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有时连正常工作运转也有很大的困难,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受到资金制约。
(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农田排灌设施老化,;社会事业进步缓慢,农民文化、教育、健身、娱乐场所和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受土地规划影响,村庄没有预留一分一厘建设用地、全部是基本农田,严重制约了村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脏乱差现象时常出现,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急需改善。
(三)有用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人力资源水平较为落后,剩余劳动力没有经过相应技能培训,层次低,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有农业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经营知识的人才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即便是本地人才(尤其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村民),也基本上是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很难留在本地就近创业,“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的现实局面比较尴尬。
(四)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大部份都从事农业生产,村干部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村民需求;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党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没有形成应有的梯次结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个别党员干部大局观念、奉献意识不强,工作上有畏难情绪,遇事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
四、下步工作计划
匡家庄村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构建富裕和谐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加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为重点,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为手段,全力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针对集体经济收入较低的问题,可采取“近”和“远”的两项措施。所谓“近”,就是一方面帮助村庄进一步挖潜现有资源进行增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优势争取企业等社会各界加大对村庄的`帮扶力度。所谓“远”,就是与村庄共同谋划好未来发展规划,使村庄发展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具体说就是充分发挥村庄自然地理优势,依托区位好、环境好、资源好、人缘好等优势做好村庄改造和第三产业这两篇大文章,为村庄巨大发展奠定基础、蓄足后劲。另外一定要紧紧抓住“明山岭”开发建设的契机,做好大文章。
(二)针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的问题,可与村庄一起发挥最大能力争取各级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解决村庄实际问题。一是对村内道路进行整修建设;二是在村南建设一处村民休闲娱乐场所,包括安装健身器材、绿化场地、整修池塘、修建道路等。
(三)针对农民增收和生活问题,一是引导帮助村民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种养殖业;二是积极联系推荐村民到效益较好企业务工;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更多人员成为技术型人才;四是力所能及帮助困难家庭。
(四)针对受土地规划影响制约村庄发展空间的问题,要积极建言献策、积极争取能给村庄调整一些建设用地,给村庄以发展空间。这个问题牵扯国家政策,难度很大,所以要尽己所能努力争取。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9
一、基本情况
自xx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以来,我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政策,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创新工作载体,积极搭建成长平台,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大学生村官队伍,全县大学生村官队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到位。始终把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储备培养后备人才的动力工程来抓,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建立了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团县委等部门各司其职的组织领导机构,并及时根据领导人员变动进行调整充实,在具体责任上做到“二个明确”:明确县委组织部干部科和县人社局公务员管理科负责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工作,明确县委组织部一名副部长为大学生村官管理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工作落实和督查指导。
(二)严格选聘政策,把好进入关口。严格选聘条件和选聘程序,坚持“阳光操作”,实行职位、条件、过程“三公开”,注重从报考条件和报考动机两方面把好大学生村官入口关。在资格复审中,围绕“加分项目、选聘条件”两个审核重点,由县纪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进行联合审核。建立了“问、谈、写、查”的大学生村官考察工作制度,即通过问情况、谈认识、写总结、查档案等方式全面了解考察对象各方面情况,通过严把考察、体检和公示等环节,把品质好、能吃苦、志愿到农村工作的优秀大学生选入大学生村官队伍。
(三)优化服务措施,营造良好环境。为确保大学生村官尽快转变角色,安心扎根基层,县、乡、村三级联动,切实为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一是抓好待遇落实。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落实工作、生活补贴和社会保险等待遇,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开展工作所需的办公设备和日常生活用品,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为大学生村官开通了宽带网络,不断改善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畅通交流渠道。适时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建立大学生村官QQ群,促进大学生村官沟通交流。在日常工作中,县、乡、村三级联系培养人主动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交心谈心,及时了解他们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引导大学生村官正确面对和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四)注重培养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将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与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相结合,统筹安排,加强岗位培训和跟踪培养。一是抓好教育培训。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党建研究》、《致富天地》、《大学生村官报》等学习材料。让他们及时了解重大时事、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等知识。积极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各种县级培训以及县农广校、个私协会、乡镇党校举办的各种创业知识培训。二是建立帮带制度。各乡镇建立了结对帮带制度,推行双导师制培养,即由1名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1名村两委干部共同培养帮带1名大学生村官。三是实施一线锻炼。乡村帮带联系人带领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化解群众纠纷,指导他们处理村级事务,帮助他们熟悉了解村情民意,提高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四是落实岗位职责。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村里召开的各种会议,并结合大学生村官个人特长,安排大学生村官兼任基层党建推进员、村级财务监督员、远程教育管理员、科技致富信息员。各村党支部积极将非党大学生村官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严格岗位管理,明确乡镇及以上机关不得借调使用大学生村官。
(五)规范日常管理,搭建成长平台。建立完善年度目标责任制、工作述职制和考核评价制等制度。结合乡镇总体目标和村情实际,由乡镇党委与大学生村官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有内容,肩上有责任。实行定岗责任制,由乡镇党委政府发文任命大学生村官为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兼团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根据岗位分工,明确工作重点,认真履行职责。建立请销假制度,县、乡选聘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请销假情况做好备案登记。实行平时考核、年终考核和选聘期满综合评议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村官奖惩、期满续聘或解聘的重要依据,激励大学生村官努力工作,健康成长。
(六)着力畅通出口,实现有序流动。一是鼓励“留村”。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有关政策,对工作能力强、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鼓励他们长期在农村基层建功立业。二是择优选拔。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拿出部分岗位,定向在大学生村官中招聘。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招聘考试,促使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三是支持创业。积极整合人事、财政、团县委等部门创业支持政策,形成了以贷免扶补小额贷款为主体的创业资金支持机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敢创业、创成业。
二、存在问题
(一)从大学生村官自身来看,思想上“扎根农村”不够。大学毕业生选择村官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部分大学生“村官”把到村工作当作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跳板,大学生村官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不明显。另外,学不能致用,所学专业与工作挂不上钩也是大学生村官难于融入农村的一个问题。如何从思想教育和机制建立两方面引导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从管理机制上看,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在培训上,对大学生村官知识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覆盖面不够。在管理上,出台了一些日常管理制度和办法措施,但对管理监督工作的实效性不够强。
(三)从出路上看,期满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政策支持还不够。除通过自身努力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外,大学生村官创业这条出路不够畅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不够,没有形成科学管用的创业机制。在期满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上,特别是任满两届的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应超前谋划考虑。
三、工作建议
(一)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基层实际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好中选优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愿原则,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二是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分级培训机制,制定培训长远规划,采取集中培训、外出学习、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切实扩大培训覆盖面,要突出农业农村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内容。三是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工作表现突出、考核评定为优秀的给予一定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的大学生村官给予批评教育、辞退等。四是建立激励关怀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大学生村官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适当提高工资标准和生活待遇。
(二)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督促指导。加大工作督促检查力度,县乡两级要经常性检查大学生村官考勤情况、工作开展情况,通过督促检查,促使大学生村官能力有提升,工作出成绩。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10
欢迎大家来我镇检查指导工作。凉州户镇地处玛纳斯河东岸,东距首府乌鲁木齐135公里,北距玛纳斯县城3公里,西与石河子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连。全镇占地面积10.75万亩,辖9个行政村,有可耕地4.7万亩,有汉、回、维、哈、壮等10个民族,6453人,人均占有耕地7亩。
自年10月我镇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荣誉称号以来,我镇始终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纳入党、政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把精神文明创建作为提高广大农民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融入全镇生产和生活的各项经济发展之中。长期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线,按照“工业富镇、农业稳镇、三产强镇、科教兴镇”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依托优势,乘势而上,取得了“三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我镇先后获得全国小康建设明星乡镇、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科技进步先进乡(镇)”、昌吉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州级党建工作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同时,我镇在各个行业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优秀人才,先后有20多名干部和农民荣获区、州、县先进个人的表彰。年年全镇总产值由年的2.55亿元增加到年年的3.13亿元,年均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从年的165万元增加到年年的4783.6万元,年均增长95.2%。招商引资从2005年的180万元增加到年年的5230万元,年均增长96.2%。年年底我镇农民纯收入率先在全县突破万元大关,达到了10008元。目前,凉州户镇农村经济快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一、着眼和谐抓发展,促进农牧民收入不断增长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我镇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物质支持和思想保证。
依托资源、地缘优势,凉州户镇积极引导农牧民顺利步入第三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单一棉花种植的产业结构迅速转向酿酒葡萄、制种玉米、棉花、畜牧和小辣椒、特色林果业等五大支柱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目前,全镇农作物98%实现了订单化种植。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围绕五大支柱产业组建了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系列服务,农民+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在畜牧产业上,依托西部牧业强势带动作用,把数量扩张、品质提升和加工增值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分散养殖,集中育肥,批量销售的良好格局。年年,全镇实现畜牧业产值5732万元,占大农业产值的42.9%,比年4610万元增长24.3%。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我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三年来,全镇共引进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6个,投资总额19680万元,实际到位招商引资资金15290万元。通过招商引资,不仅以铅合金冶炼、棉纺、织布等为特色的中小工业项目带动战略得以实施,而且以商服楼开发、餐饮、运输等为主体的三产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全镇餐饮娱乐网点达41余家,大小客货运输车辆165余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已成为我镇经济快速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不断加大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镇先后引进新农村建设项目11个,其中已完成安全饮水、沼气池建设等项目7个,已立项道路硬化等项目5个,已申报中低产田改造、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4个。三年来,全镇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947万元。
全民创业工程的带动下,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目前,全镇长期劳务输出从年的524人次增加到年年的740人次,年均增加108人。劳动力转移实现创收420万元,人均劳务收入588元,比年增加396元。同时农民自主创业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249户,外出创业农户达223人,已形成了纸制品生产、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小吃等为主的二三产业体系。全镇经济运行已顺利驶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依托规划抓落实,促进农牧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我镇在对总体规划进行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加强全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安排与协调,并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促进全镇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质量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全镇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从“硬件、软件、活件”三个方面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在日常工作中,镇党委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与物质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同步发展,农村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已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不断地抓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近年来,全镇累计投资近2800万元,修建了集会议室、图书室、娱乐室等为一体的高标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9个,兴建万村书库6个(藏书达万余册),为广大农民学文化、学科技创造了良好的阵地。积极构建了镇村两级初级卫生保健网络。争取国家项目建设资金65万元建成占地900平方米,科室设置较为齐全的甲级卫生院1所,另有全镇6个村级卫生室所提供的服务,基本实现了看病不出村或不出镇,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20__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3.9%以上。全面启动了农村低保和村民养老保险工作,目前全镇已有32户贫困户和残疾人纳入到低保救助。有150名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参加了养老保险,确保了农村党员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得到加强,采取引资方式,建成中心幼儿园一座,目前“中学、小学、幼儿园”系列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年以来,我镇按照县委南扩西联城市群发展战略,先后投入836.8万元完成太阳庙村2幢商服楼和4幢农民住宅楼建设。投入90万元完成西凉州户村、庄浪户村、五圣宫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近7000余人的饮水问题。结合“村村通”工程,投入260万元完成镇区7.4公里主干道道路硬化建设。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6.16万元,农民自筹资金39.24万元完成沼气池建设254个,推动了“三清五改”工作步伐。投入50万元完成镇区4公里斗农渠维修改造工程,为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产条件提供了便利。投入160万元完成植树造林2326.7亩,其中防护林1294.7亩,经济林1032亩,提高了绿化率,改善了人居环境。三年来,全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1832万元。目前,镇区内新型的农民住宅楼园区,镇区沿路商贸区、招商引资引进的工业园区及农家乐旅游区,一个道路宽畅、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的小集镇雏形已经形成。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完善,有效促进了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在全镇掀起了植树、栽花、种草的热潮。以治理农村“六乱”为突破口,按照“齐、硬、净、绿、美、亮”的“六化”标准,开展了文明巷道创建活动。目前已建成文明卫生巷道19条,累计25公里。并以此为契机,加大了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以建立和完善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为抓手,实行门前三包,签定环境卫生责任书等措施,使环境卫生整治成为村民的一种日常自觉行为,从而极大改善了全镇环境卫生面貌。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11
八角村位于离大竹县城约20公里的地方,地处山区,辖区面积大,人口总数少,共有农田631.74亩,耕地567.22亩,常住人口523户,共计1998人,其中低保人数为140人。辖区内有投资约为500万的洗煤厂一个,碎石厂两个,山林面积12896亩,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落。党和政府为了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依托八角村的自身条件,发展了一条以传统农业水稻、玉米种植为主,以辣椒、土烟叶、大蒜、和水果种植为辅,兼带家庭养殖协调发展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八角村目前的发展也存在着些许问题:
首先:劳动力严重不足。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落后,本地无企业可以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所以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外出打工。而且由于八角村地处山区,离大竹县城有20公里之远,就算到最近的场镇周家镇都有15公里的路程,交通往来十分不便,到目前为止,村内道路都是碎石路面,没有硬化处理,更有许多的村民连碎石路面都不能够连接进家门口,基础生活设施相当匮乏,生活条件极度艰苦,大量的当地居民在外面买房修屋,外迁人口很多,留守当地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八角村一社,目前仅有十多人在家务农。大量土地荒芜。
其次:养殖业发展不畅。
目前八角村的养殖项目基本上都是依赖于传统的养殖项目,如生猪、鸡、鸭。而且由于留守人数少,平日里农活很忙,所以养殖数量非常有限,养殖技术严重落后,
对于经济增收的贡献并不突出。
虽然当地已有一些特种养殖和初具规模的养殖范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历程困难重重。本村青年村民蒋洪辉先生饲养的野鸡、贵妃鸡、黑鸡,虽然品种优良,养殖数量也达到了上千只,但是由于对外没有形成影响力没有能够成功打开市场销路,还停留在本地自销的阶段,市场狭窄,价格低,严重影响了其盈利能力。也有村民通过放养的形式饲养山羊,但是由于选择的品种都是本地山羊,成长周期长,得病率高,技术支撑不到位,往往也是辛苦一年,收获无几。
再次:果园的种植模式需要上一个新的台阶。
早期,为了能够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改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引进先进的种植模式、种植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党和政府采用了以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形式(基本上以闲臵荒地为主),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项目开发,发展了一批果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仅解决了资金困难,项目缺乏,技术落后,观念守旧等一系列问题,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学习发展了一批属于自己的果园,辐射面积大,经济成效显著。但此举以出让土地使用权为代价,并且出让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往往租金按照当时物价来衡量,租金较低。可以出让的荒地数量毕竟有限,当地农民去果园劳作打工的工钱也是比较低的,所以真正落实到村民身上的实惠并不多。而且压缩了以后当地村民利用闲臵土地搞项目开发增收的空间。八角村的果园的发展需要探求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接着: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农业种植品种单一。
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农作物抗击自然灾害的
能力相当的低。今年的持续干旱,就造成了八角村两百多亩的水稻减产减收有的甚至绝收,农民的损失相当严重。农业种植的农作物还是以传统农业水稻和玉米为主,种植品种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同时对于像辣椒,土烟叶等经济创收明显的品种,种植面积太小,没有形成规模。
最后:物价的飞速上涨,正吞噬着农民辛勤劳动的果实,挤压着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空间。
现如今,化肥,种子,农药,人工等成本不断攀升,导致农民真正辛苦一年下来,日子是越过越困难,经济压力是一天比一天大,加上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已经有一部分人家放弃了对于水稻和玉米的种植。
目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得到了党和国家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为了共同分享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为了维护社会经济和谐稳步发展,党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掀起了一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高潮。在目前形势下,加上对于八角村实际情况的考量,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指导下,我们不防对八角村美好明天的发展做一个大胆的设想,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将八角村打造成为五个“基地”。彻底告别现状,展望未来。
将八角村打造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输出基地。地方经济欠发达,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是目前八角村的实情,同时也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法改变的社会现实。当前,在八角村外出务工的村民中,真正有知识,有技术的高薪工作人士少的可怜,绝大多数是从事建筑、保洁等零散工种,体力劳动强度大,上班
时间长,上班环境恶劣,回报低。他们的职业生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机遇的原因缺乏学习、规划和指导。在当前的人力市场上的现象就是技术工人的工资赶超白领,稀有行业技术工人的工资赶超金领。鉴于此,政府可以牵头对全体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尤其是重点对村民进行紧俏稀缺技术工种的培训,让村民真正从劳力向脑力的务工方式转变,由低薪向高薪迈进,真正切实的提高村民外出务工收入,改变农民贫穷的命运。
将八角村打造成为茶叶、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茶园艺、冷水鱼养殖协调发展的产业基地。八角村的山林为浅土的灌木林并非成长木材的乔木林,灌木林几乎无经济利用价值。但是八角村的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而茶树的经济价值是很高的,茶树开的花相当漂亮,况且八角村素来就是人们出游爬山观光之地,如果能够对灌木林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成片的种植茶树,还可以顺带的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每年可以以“赏茶花”“采茶亲情体验”等主题举办一些活动,不仅仅迎合了时下人们对于自然,绿色的生活追求,同时也能树立地方经济人文环境等的影响力。现如今,在许多大城市,茶树的种植已经和园艺技术发展融合在了一起,开辟了一个园艺茶业,深受广大市民的喜欢。目前在达州及其周围的几个县市,这片市场仍是一片空白。将茶叶和园艺茶业共同发展,不仅仅可以丰富品种,还可以创造影响力,开创市场,打开局面。八角村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一个高山水库,其水质矿物含量高,非常适合养殖冷水鱼。如果能够在八角村将茶业、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园艺茶业、冷水渔业进行有机的结合,那八角村的发展肯定会是一个全新的局面。
将八角村打造成为特种规模养殖和少数量多品种灵活养殖齐头并进的养殖基地。八角村本身地处山区,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野生动物繁衍生长。黑鸡、野猪、野山羊、野兔等在八角村的山林中随处可见,而且当地有许多的村民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野生动物饲养经验。青年农民蒋洪辉就是我们达州市具有豪猪饲养资格的两个人中的一人。在八角村还有些野鸡和野兔等养殖户,虽然数量少,但是已经探寻出了一套养殖方法和养殖经验。就市场上来讲,由于这些人工饲养的野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十分的走俏,往往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鉴于此,可以组织成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特种养殖协会,协会通过聘请或者奖励等方式换取有经验人士的技术服务,进行大规模的联合养殖,由协会统一采购饲料,统一管理,统一定价,统一销售。我相信此举市场潜力是相当可期的。在发展规模特种养殖的同时利用八角村山区地多开放空间大的特点,对于现行的土鸡,老鸭等灵活性的养殖项目继续跟进,增效创收。做到特种规模养殖和少数量多种类灵活养殖齐头并进,致富脱贫。
将八角村打造成为自有果园和经济开发果园协调发展的水果生产基地。目前,八角村已有的果园有三种经营模式,第一,通过招商引资,由外来开发商开发种植的果园,第二,由以前退耕还林的时候种植,并由当地村民承包的果园,第三,有些人家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的小面积果园。种植的品种以早熟梨为主,还连带种植了一些杏、李子、桃子、葡萄等水果。种植和销售的方式也是各自销售,尤其是村民承包和自有的果园,主要都是在本地销售,由于当地产量多,市场饱和,地方市场竞争压力大,彼此之间相互压价现象明显,所以经济效益仅仅是一般。鉴于此,必须要更新现有经营理念,解放思想,保护农民的劳动胜利果实,在利用经济开发果园项目所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项目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自有果园,并将现行的所有果园进行有机的整合,扩大规模,提升影响力,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实行技术共享,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相互挟持,相互帮助,共同抵风险,共同增效创收。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将八角村打造成为辣椒、大蒜、蔬菜的种植基地。八角村民本身就有种植辣椒、大蒜、蔬菜的习惯。因为山上地理环境、土质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因素,八角村种植的辣椒大蒜等,往往产量高,品相好,在市场上相当受欢迎。尤其是今年,由于天气持续干旱,水稻大量减产,农民损失惨重,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今年的大蒜和辣椒却迎来了丰收。今年的辣椒亩产约800到900斤,按照3块左右的市价,每一亩辣椒就能给村民带来两千五百元以上的经济收入。而且八角村里面有很多的果园,可以在果树下发展种植,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拓宽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与此同时,由于辣椒大蒜蔬菜等种植种类都是单季植物,所以品种灵活多变,容易把握市场走向,可以弥补果树种植所带来的不足,降低经营风险。
要想切实的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最重要的是要协调处理好以下的几种关系:市场需求是导向,资金投入是基础,政策扶持是依托,群众配合是关键,技术支撑是保障。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在一代八角村民的不懈努力和拼搏下,八角村必将书写出一段可歌可泣的艰苦创业奋斗史,走上一条辉煌的发展道路。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12
一、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
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突出优势,同时,受各种因素制约,旅游发展还没有进入正轨: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村境内有长湘公路和京珠高速经过,距离星沙也仅有四十分钟车程,有比较优越的区位优势。
2、良好的生态植被,宜人的环境气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我村重峦耸翠、绿树成荫。最高主峰海拔509米,立体气候明显。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90%的森林覆盖率,是最适宜人类和动植物生长的地方。良好的生态和宜人的气候环境为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远近闻名,得益于其有古老的“影珠”、“隐朱”传说、有白果树、九马咀、九间房、穿石岩、吊龙坡、小天池等自然景观、还有抗日战争遗址等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原始的自然风貌迷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奇异诱人,真实的历史文化教育人,都是极好的乡村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
(二)乡村旅游势头良好,创收空白
乡村旅游是伴随着人民小康生活的到来而应运而生,沐浴着农村改革的春风春雨而茁壮成长的朝阳事业。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人成事、因势利导的特点使很多人爱上了乡村游,以满足城里人回归田园、怀旧、体验、学习的种种需求。据初略统计,每年来旅游观光的游客超过1万,可惜的是因为没有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这些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在本地消费,创收几乎为零。
(三)政策支持,前景广阔
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看,发展乡村旅游都体现构建和谐社会、两型社会的内涵,符合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两河流域”治理的目标。几年来,先后制定了《中长期旅游发展规划》、《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局五年旅游发展规划》等全县性旅游规划,都把纳入了红色旅游线路和等级景区建设的规划,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与定位
如前所述,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形象鲜明、风貌独特、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强区。笔者认为,我村乡村旅游总的定位是建成长沙、星沙的后花园。这个总的定位又可分为四个重要的基地:即建成对城市人最具吸引力的观光旅游基地、休闲度假胜地、避暑重地、文化教育圣地:
(一)观光旅游基地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风景名胜、亭台庙宇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宗教信仰。
(二)休闲度假胜地
依托交通要道、风景名胜、河坝水库、森林草场等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的地方,建设一批度假村、休闲山庄和农家乐。形成对应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年龄对象消费群体的规模不同、档次不等的休闲度假场所。其中重点是环境的建设、特色的出新和服务的提升,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起居环境,安全卫生、细致如微、热情周到生活与出行服务,不仅能留住游客,还要能吸引回头客,甚至能成为他们定期或长期休闲度假的场所,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
(三)避暑重地
要利用高海拔山区气候宜人的特点,建设避暑重地。根据不同的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消夏项目,如修建森林木屋、湖边草房、岩洞居室、竹林小院、水边吊脚楼、林间别墅等度夏的场所;配套开发一些适合夏季的体育健身与游乐的项目,如湖库垂钓、游泳、林间游戏、散步等;还可为一些人士提供诸如网上办公、交易、科研、艺术创作的条件,为残疾和康复病人提供疗养、康复治疗的条件,使他们都能较长时期的住下来,轻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四)文化教育圣地
依托抗日战争遗址,打造出历史文化教育圣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辅助战争影像、历史书籍、图片、虚拟战争等内容,寓教于乐,乐中有学。也可以利用原始乡村的特点与城里游客开展一对一家庭、孩子的互帮体验生活活动。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我们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坚持四项原则,采取四项策略
(一)坚持四项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旅游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土”味和“原”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
2、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要遵循保护性的开发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必须要保护好乡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和农耕民俗等乡村文化资源。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标志标牌的设置等,都要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注意投入、产出的测算和经营管理,也要注意社会效益,要考虑旅游者的身心健康和获得更多的知识;既要考察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又要考察基础设施改善、民间文化的发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社会指标,做到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农村产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以谋划。要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计划安排,对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对旅游景点和接待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对旅游风貌的设计加以规范。在规划的引领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教育型型和风味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政府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移民资金、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政策性资金,用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各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给乡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以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3、重大项目带动,辐射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应当坚持“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要利用大项目扩大影响,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批中小项目和乡村旅游整体发展。
4、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旅行社等中介机构,以交通便捷、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农家美食、抗战遗址、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等为卖点对外营销,扩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13
为贯彻落实“人文、科技、绿色”青年行动计划,XX镇团委以争创“团建百强街乡(镇)”为有利契机,以团的活动阵地建设为核心,以密切联系青年、有效服务青年、积极引导青年为目标,充分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手段,大力推动青年汇工作创新,扩大青年汇的影响力,促进扶植青年就业、凝聚青年力量、丰富青年文化生活、服务青年成长发展。青年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简要汇报有关工作情况。
一、乡村青年汇建设基本情况
XX镇目前共有市级社区(乡村)青年汇3个,分别是利健足球活动中心青年汇、兴农天力农机专业合作社青年汇、水之露女子SPA时尚会馆青年汇。涵盖的工作职能主要包括:信息宣传、便民服务、创业就业、交友联谊、志愿服务、文体娱乐等职能。各青年汇专门配备一名青年汇总干事专项负责。以“汇青年、汇活动、汇服务、汇信息、汇力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会员日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建立完善青年汇体系
(一)建立机制,规范管理。自青年汇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团委将此项活动纳入重要议事议程,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统一的管理章程、规范运作机制,做到定期联系、定点联系、定人联系的“三定原则”,即:每月至少两次到青年汇指导、领导小组成员每2人定点负责一个青年汇工作;建立每月例会制度。规定每月召开一次青年汇及青年社团负责人工作会议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各个青年汇的工作情况和发展动态;建立重大活动汇总制度。规定青年汇在举办大型活动时,将活动方案向镇团委汇报,活动结束时上报活动总结,包括照片存档并在每月底上报上个月活动情况和下个月活动计划;建立互相帮扶支援制度。利用镇团委的资源和组织优势,积极为青年汇解决实际困难,聘请各方面的专家、顾问指导青年汇的工作项目,有效保证青年汇日常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在镇内三家青年汇中建立联动体系,达到活动同搞、会员同用、信息同享。
(二)以人为本,凝聚青年。青年汇服务会员主要以青年社团、兴趣青年会员、特定青年会员为主。本着会员特点开发适当的服务项目,定期开展会员主题活动,使青年能在青年汇消费、工作的同时享受到团的青年服务。同时在管理层面,尽量吸引更多的青年专业人才参与到青年汇工作项目中来,同时优先解决本镇青年就业。
三、整合资源,开展特色活动,充分发挥青年汇职能
青年汇是新时期联系、凝聚、服务青年的阵地和载体。通过开展健康性、娱乐性、互助性、公益性等活动,服务社区青年的学习、健身、娱乐、交友,引领青年社团、青年开展公益活动,服务镇域发展。
(一)汇服务、汇信息,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兴农天力青年汇成立以来,依托农业合作社的优势,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多项针对青年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机操作培训,培训青年农民200余人次,在进行系统化、多元化培训的同时免费为青年会员提供技术支持、专业服务,对会员在农业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随时指导,及时解决,为青年补充技术“营养”,促进青年增收致富。利健足球青年汇依托青少年足球培训基地和足协元老分会,每月免费开办青少年足球培训课堂,暑假期间免费开设足球夏令营;水之露女子会馆青年汇,每月定期开办美容知识讲座、中医理疗课堂,受到青年欢迎。
(二)汇青年、汇组织,关注青年思想导向。
我镇三家市级青年汇目前共有会员1300人,每年在青年汇活动的青年社团、自组织100多家,直接服务青年近2万人次。
此外,以青年汇为阵地,重点开发针对流动团员及来京务工青年学习成才、生活娱乐、交友互动等工作项目,切实抓好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的阵地建设,进一步推进青年汇对青年的吸引凝聚。
华威家具集团、北郎中种猪场等流动青年较多的企业青年自组织,自愿加入利健足球青年汇,成为会员,各企业团支部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组织青年开展足球友谊赛。
(三)汇活动、汇力量,力推青年健康成长
将青年汇丰富多彩的活动送到一线,送到青少年身边,使青年汇真正成为青少年的组织阵地和心灵家园,不断巩固和扩大团的青少年群众基础,凝聚强大的社会动力。在利健青年汇定期举办青少年足球友谊赛、“利健杯”足球邀请赛和“育星杯”青年联赛等重大赛事活动,同时结合团组织工作,举办XX镇“青年健身节”、“五四”垂钓比赛等青年主题活动、先后联合镇内各企业、兄弟乡镇开展了10余场足球友谊赛。并以此为契机成立了“XX镇青年足球队”,刚刚结束的“金盾杯”足球邀请赛,又吸引了6支来自全区不同领域的球队参加。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扩大了青年汇的影响力,也使更多的青年享受到了团组织的服务,加大了凝聚青年的力度。
四、扩大宣传,树立典型,努力扩大青年汇影响
(一)加大对青年汇的宣传。青年汇发展需要扩大影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吸引青年人的广泛参与。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他们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我们通过电视台、顺义共青在线、共青团微博、手机报等舆论阵地为青年汇提供宣传、展示的平台。
(二)选树先进集体、个人典型,发挥引导示范、典型带动的宣传效果。以团的组织格局创新为契机,今年我们将青年汇总干事推选为镇团委编制外副书记,进一步稳固了团组织与青年汇的关系和地位,同时,提高了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政治待遇,使青年汇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青年汇骨干联系与沟通,把握好他们的思想动向。特别是注重总干事的使用与培养,在全镇各类活动中,要求他们担任评委、嘉宾等职务;在农业培训中,邀请他们作为农业创业导师;经常参加区镇的各类青年汇会议和参观,从思想上提高他们的工作意识。同时加强纵向联系,镇内青年汇干事通过每月例会,做到经常沟通,共同谋划各类活动,相互宣传各自企业,打造青年汇工作“共同体”。
五、下一阶段工作设想
(一)镇团委把青年汇建设工作纳入到20xx年重点工作项目,加强青年汇的管理,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认知度。
(二)不断深化青年汇社团建设,探索对乡镇青少年管理、联系和指导的有效途径,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青少年社会组织。
(三)以统一主题、统一标识等方式,紧密结合青年需求,不断丰富青年汇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加强青年汇作为共青团联系服务农村青年的阵地和载体重要作用。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14
xx村距县城45公里,是县纪委监察局定点扶贫村。晚上9:30到达xx村后,我选择了到村委委员家中休息。晚上,在其家中和部分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座谈。第二天一早,又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部分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大家就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座谈会后,参观了刚刚投资110万元建成的100亩核桃树育苗基地,对xx村整体建设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将我本人此次调研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拐儿镇南部,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全村1012人,国土面积9600亩,耕地面积2400亩,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农作物种植以玉米为主,产量较高,经济作物种植主要为核桃树,核桃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是xx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已栽植核桃树1600亩,5.2万株,人均1.5亩。20xx年全村共销售核桃6万斤,总收入50余万元。xx村所处的九龙岗万亩核桃园已初具规模,核桃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二、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提到了许多当前村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包括水利、文化、卫生、禁牧、核桃产业、农村合作医疗、宅基地审批等各个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是农村合作医疗问题。村民反映村卫生所药品价格高,除报销下来的药价费用后比在县城药店买同一种药的价格还高,政策落实存在偏差,农民没有得到实惠。
二是水利设施问题。xx村由于村集体资金短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饮用水只能从外地挑、拉,村里一半人口存在饮水困难。同时,由于核桃基地、河滩地的蓄水灌溉等水利设施跟不上,直接影响了核桃基地建设。
三是道路硬化问题。近年来,xx村核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核桃园道路大都是土路,大型机械上不去,生产不方便,严重制约着核桃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村里原先的水泥路面损毁比较严重,到处坑坑洼洼,急需修补。
四是核桃园管理问题。村民反映,由于缺乏核桃树管理技术,许多核桃树出现了“黑皮”病,有些已经枯萎死亡,急需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
五是林牧矛盾问题。xx村核桃产业发展起来才二三年时间,核桃树大部分都是二三年的幼苗,村里有二三户人家养羊(数量在150只左右),上山放牧时羊经常对核桃苗进行啃咬,导致核桃幼苗死亡情况比较严重,需实施禁牧或固定规范养殖放牧区域。
六是文化活动场所缺乏。xx村人口较多,但村里文化设施陈旧,没有一个专门供群众进行文化娱乐的场所,农民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
七是移动基站信号不稳。xx村有移动一个基站,由于设备故障的原因,特别是经常出现遇到雷雨天气停电后不能再启动,信号间断的现象。
八是村民宅基地审批价格高。村民反映村里宅基地审批价格过高,一块宅基地达到了3.8万元,由于村民经济能力普遍比较有限,对村民而言已经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村里存在三代人住在一个院落的情况)。
三、解决措施
由于村民反映的问题纷繁复杂,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在召开座谈会的过程中,我本着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安排县纪委工作人员协调联系相关部门立即进行核实,确保村民反映的问题得到全面落实。
一、关于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已责成县卫生局立即进行调查核实,一周之内拿出调研结果。同时,下一步准备和县卫生局、药监局等部门协调,一方面严把进药渠道关,确保药品质量,使农民吃上放心药;另一方面建议卫生部门利用科技手段,为乡镇卫生所配备条码机,对销药记录进行登记,使农民在买药时对药品价格明明白白。
二、关于修建水利设施问题,已安排县监察局副局长刘宪江同志和县水利局协调联系,争取列入今年县农田水利配套建设项目,为xx村核桃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关于核桃园道路硬化和村道路硬化问题,力争到市交通局申请一笔专项资金,结合今年全县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项目,解决好xx村的核桃园道路和村道路硬化问题。
四、关于核桃技术培训问题,要求xx村要抓紧时间成立核桃树技术管理专业服务队,对核桃树进行综合管护。
五、关于林木矛盾问题,建议xx村一方面及时和养羊户进行协调沟通,摆明利害,讲清道理;另一方面要抓紧对此问题的研究,召开村委会或村民代表会,倾听群众意见,通过采取禁牧或专门规划养殖放牧区等方式,妥善解决好此问题。
六、关于文化场所建设问题,已安排由村集体和拐儿镇政府自筹一部分资金,借助农村文化场所建设的契机,从村委大院中腾出两个房间,为村民购置些象棋、麻将等娱乐设施,满足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七、关于移动基站问题,已立即和县移动公司进行了联系,县移动公司已派出专人到xx村基站进行查看、维修、落实。
八、关于村民宅基地审批费用高的问题,已安排县监察局副局长刘宪江和县国土局沟通联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先以较低的审批价格解决几户困难户,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四、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感想和看法。
农村作为我国政治体制的最基层,其发展与稳定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通过这次驻村调研,发现了农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事关民生,事关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解决的好不好,直接关系着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关系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成败。为此,我认为,加强农村建设和管理,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县、乡党委必须要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牢牢抓在手上,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认真做好下一步村级两委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真正将一些有能力、有素质、在群众中有威信、品德优良、有奉献精神的人选进来,切实维护好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二是要在乡村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县直各涉农部门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继续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知识培训活动,将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急需的种植、养殖等各种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面对面、手把手地教会农民使用,使农业科技知识真正深入人心。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15
按照市委统一要求,我到杜村镇匡家庄村担任了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任职以后,按照市委要求,认真对村情概况、组织建设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事业状况等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其间,透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实地察看村情、听取群众意见、走访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现将此次调研状况报告如下:
一、匡家庄村现状
(一)村情概况
xx庄村,位于胶州市西部,距杜村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邻寺后村,南靠大郐家沟村,西接吕家大村,北毗肖家洼村。全村共有110户,335人口,党员15名,低保户9户。主要姓氏有孙、朱、李三姓,居住民族均为汉族,全村共有土地890亩,人均2。5亩。1987年5月,在水利部门扶持下,村组织人员打大口井1眼,使周围70亩地旱涝保收。20xx年3月,引进占地300亩,主搞绿化苗木的青岛绿波苑集团公司,使闲散人员得到的安置。20xx年5月,镇政府投资,在村前河上建拦水坝1座,可储水2万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态和水浇条件。20xx年3月,引进占地200亩的黄金梨种植项目,对村产业结构调整,有用心带动作用。
(二)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薯类、蔬菜为主。养殖业主要有牛、羊、猪、鸡等。
第二产业:主要有电锯两户,专搞木制品生产。
第三产业:运输车四台,油坊加工一户,豆腐生产一户。
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殖和到企业务工。村庄群众经济收入匮乏,主要依靠部分群众土地租赁收入。本村的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占总数近一半的地,土质较好,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其余为丘岭地,种植花生、地瓜等作物。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经济意识的提高,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纯的粮食作物种植,转变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且经济作物占到必须比重。主要经济作物有辣椒、马铃薯等,使村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养殖业又成为种植业之后的一个主导产业,养猪、养羊、养牛业快速发展,其收入已超过种植业的收入,成为村经济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其它行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如商业,粮油加工业,客运出租业,这些业户在经济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也摆脱了土地的束缚。
(三)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首先表此刻人民生活的提高,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农民对土地的投资信心增加,产量年年增长,从87年的人均200公斤,增加到此刻的800公斤,人均收入也由87年的800元,增加到此刻的9868元。全村80%的户有电话,电视拥有率达90%。村庄建设也有了巨大的变化,透过村的统一规化,房屋宽敞整齐,街道宽阔干净,一改过去的脏乱差,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二、匡家庄村发展的优势
(一)民情优势
一是匡家庄村民风淳朴,村民民主意识较强,法制观念较好,政治意识较浓。
二是群众求富心切,各自都在用心寻找门路,力求尽快走出贫困,因而易于引导。
三是经过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流转等措施,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已从种田的束缚中走了出来,解放了生产力,容易理解新生事物,创新意识明显提高。
(二)区位交通优势
匡家庄村,位于我市西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北紧依朱诸路,村南是林木茂盛的明山岭,岭下是清澈的小河。山清水秀,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二、三产业流通基础。
(三)资源优势
匡家庄村水资源丰富,内大口井一眼、拦河坝一座,可储水2万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态和水浇条件;该村生态环境优美,风光秀丽,自然生态优越,环境幽雅恬静,空气清新,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基础。
三、匡家庄村发展的劣势
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匡家庄村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农田设施得到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及社会事业也有了一些改变,群众收入也得到必须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约着匡家庄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匡家庄村属丘陵地貌,地势起伏落差较大,客观上对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带来必须困难;村内没有主导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构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劳务经济没有特色,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增收困难;村级群众经济薄弱,村群众自身没有经济实体,还主要依靠政府过日子,不但拿不出资金引领经济发展、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有时连正常工作运转也有很大的困难,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受到资金制约。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16
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对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乡镇驻村干部这支党委政府在农村最前沿的干部队伍,身负着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在密切党群关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委政府职能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乡镇驻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中的特殊作用,使工作作风在一线得到转变,干部能力在一线得到提高,工作责任在一线得到落实,具体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以此来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驻村干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现代农业步伐加快,农民持续增收的今天,大部分驻村干部兢兢业业,主动进村入户,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地融入了群众,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在肯定乡镇驻村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从质到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乡镇驻村干部队伍在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苗头和问题。
(一)驻村干部整体力量薄弱。由于行政村数量与干部配备的不平衡,致使驻村干部在力量安排上形成较大的反差。据统计,龙山镇共有干部106人,共有驻村干部31人,其中一人驻1个村的9人,占总人数的29%;由两个人共同包一个村的有22人,占总人数的71%。不驻村的乡镇干部75人,与联村干部的比例为75:31,其中党政班子成员3人,党政办工作人员10人(包括离退休人员),镇农财所2人,在外深造学习2人,其他为计生服务所、市容市貌监察中队和畜牧站工作人员。
(二)驻村干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现有的驻村干部31中,45岁到60岁的达25。8%,驻村干部高龄化的问题较明显。在文化结构上,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12.9%,专科学历的占81.4%,中专学历的占3.2%,高中及以下的占3.2 %,且大多数学历为函授所得,知识面层次不齐。驻村干部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真正懂专业尤其是懂农业科技、经济管理的干部偏少,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干部也很少。
(三)一些驻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实。主要表现在:
1、工作不深入,下村时间少。随着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改善,村干部以及村民普遍反映现在的驻村干部下村次数少了,时间短了。一部分驻村干部把本应下村工作为主变成“坐镇指挥”,平时多数时间待在单位,无法掌握村级实际情况,在村民中缺乏威信,导致开展工作过于依赖村干部,有些甚至由村干部“牵着鼻子走”,驻村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村里有要求时也等村干部找上门来,很多时候是镇里布置了工作任务,或是村里出了事,才到所驻的村去一下,即使下村了,也只是向村书记或村主任作个交代,很少接触群众。
2、服务意识不强,为民办事不够。少数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下村往往是“身下心不下”,深入基层真正倾听群众呼声较少,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作用仅仅停留在传传话、送送信、填填表上,充其量只是个“通信员”、“联络员”。
3、发展意识淡薄,促进农民增收缺办法。一些驻村干部驻村工作仅停留在一些事务性工作上,对如何促进村民增收,如何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等考虑不多,缺少办法。
4、组织建设不重视,制度执行不到位。少数驻村干部对村班子的要求往往停留在“能完成布置的任务、不出大事”上,而对书记主任不团结、党员不发展、后备干部不培养、村务财务不公开、村民代表不开会等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5、综治信访未尽责,矛盾纠纷调处不及时。驻村干部处在农村第一线,本应在化解矛盾、促进农村稳定工作中起到“急先锋作用”和“缓冲作用”,使一些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但是,由于驻村干部主客观上的原因,要么信息掌握不灵、汇报不及时,要么回避矛盾、一推了之,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矛盾不断激化升级。
二、原因分析
引发上述问题的原因,从客观上看,由于受机构改革、编制控制、市场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方面是驻村干部队伍自身存在的原因。部分干部自我要求不够高,工作缺乏激情和责任心,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淡忘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有部分同志存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贪图安逸的思想,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现有的乡镇驻村干部构成分析,主要有四类人员:第一类是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的高校毕业生。今年,龙山镇共有驻村干部31名,其中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的高校毕业生有2名,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6.4%。这一群体工作积极性很高,并有着做好农村工作的良好愿望,但由于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往往工作成绩平平,难以赢得村民的好评。第二类是50岁上下的老干部。龙山镇现有驻村干部中,45岁以上的达8人,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25.8%。这一群体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想滞后,创新精神缺乏,工作积极性不高,方式、方法单一,对农村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识不清,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层次思考。第三类是事业干部。龙山镇现有驻村干部中事业编制的共有16名,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51.6%。这一群体接受双重领导,一部分因为主管单位分派事务较重,工作往往无暇兼顾,力不从心;另一部分因为编制问题,个人发展机会不大,往往会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消极应对。第四类是大学生志愿者、村官、“一村一大”。龙山镇现有大学生村官1名,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3.2%。这一群体往往工作变动性大,缺乏稳定性。一方面被乡镇机关常常借用或要应对复杂的工作事务,另一方面又要为自己的前途奔波,二者相比自然是不能耽误前程,工作只能放在第二位。
第二方面是驻村干部管理制度上的原因。
一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动力。一些埋头苦干的干部受冷落,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影响了驻村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交流机制不完善,缺乏活力。由于驻村干部大都是乡镇一般干部,异地交流较少,在同一乡镇、同一岗位工作时间长了,一些干部就滋长了惰性,不注重创新,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减退;形成了惯性,工作方法固定僵化,习惯于按照老办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弹性,或碍于面子或亲疏有别,导致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干部队伍缺乏生机活力。
三是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压力。乡镇考核工作缺乏必要的“刚性”,往往定性多、定量少,以干部之间民主测评为依据,而不是以实绩论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测评的人为因素不断增强,人际关系的作用日益明显,往往是“只要人际关系好,年终照样得高分”,测评结果的“群众公认度”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有的借口各村大小不同、工作基础不同、驻村干部工作量不同,驻村工作难考核为由,没有认真进行考核。而我们现在的考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仅仅只为评出优秀,而在年度考核中定为“基本称职”或者“不称职”的少之又少,缺乏压力。四是职责设定不明确,缺乏方向。乡镇对驻村干部下村后到底“做什么”“怎么做”不够明确,驻村干部有哪些职权,该承担哪些职责没有设定,造成驻村干部认为只要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就算做好了驻村工作。一些乡镇就没有把村级组织建设、村务财务公开、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落实到驻村干部工作职责中去。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新形势下驻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要做好驻村工作,必须要提高驻村干部综合素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其工作作风。
(一)创新驻村干部教育培训。
在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领导干部受培训的机会多,一般干部受培训的机会少,而专门面向驻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几乎没有。完善、创新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培养锻炼其学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依法办事、驾驭经济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协调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开拓创新、抓工作落实、拒腐防变的能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营造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氛围。针对驻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至关重要。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农村在改变,村干部在改变,农村工作也在改变,用一成不变的工作态度,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去应对变化发展的农村工作是行不通的。因此,参加适当适量科学的教育培训对于驻村干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更好地进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创新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一是创新培训方式。驻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应该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可以组织驻村干部参加集中教育培训,邀请各级领导、专家授课,加强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电脑、法律、经济以及实用技术、技能等等,另一方面乡镇机关可以组织村级干部来讲讲村干部所期望的驻村干部所需要具备的各项素质,也可以邀请工作出色的驻村干部来谈谈驻村心得,交流农村工作方法。
二是更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充分体现“按需施教”原则,即驻村干部最想学什么,最缺什么,如新农村建设相关信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现代科技知识、乡镇工作法律基础知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知识、领导科学知识等等,然后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研选题进行充分细致的论证,使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增加驻村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形式的自主选择,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由干部自己来选择修哪些课程,以怎样的形式来修,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二)健全驻村工作机制。
“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乡镇驻村干部队伍建设要想有成效、获长效,必须要实行科学的管理,尤其要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在工作机制制度上推陈出新、切中要害。
1、强化激励机制。驻村干部多层次的结构构成及不平衡的工作能力,必然要求应该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来安排工作,人尽其才,扬长避短,以激励其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出色的驻村干部进行适当的表扬及物质奖励,如开展“十佳驻村干部”评选活动,而对工作相对落后的干部进行谈心交流,更好地形成“能上能下”、“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良好氛围。
2、完善交流机制。驻村不等于“下放”,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一般干部的流转机制,对长期在同一乡镇、地域工作的驻村干部实行异地交流或岗位交流。通过建立干部交流制度,分化“小团体”,消除排外思想,激发工作活力,形成奋发向上,克难进取的良好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索乡镇干部与县级机关干部进行交流,激活驻村干部队伍活力。
3、健全考核制度。考核要确保公正、公平,这一点在基层工作中至关重要。要制定出硬性的考核内容,可以采用“村民考乡官”的方式,从村民代表、镇干部和镇领导三个层面加强对驻村干部的考核,并从新农村建设、村务财务党务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级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考核,以提高驻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也可以采取集中考核的方式进行,由各村将考核材料统一上交乡镇党委集中考核,避免因各考核组标准不一或个人感情等因素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发生。
4、明确驻村干部职责。把责任分到每个驻村干部身上,使其切实挑起重担,“愿抓、敢抓、会抓”农村工作。驻村干部从职责上来讲,要求做到“引导、监督、协调、帮扶”。 一是引导。及时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精神,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二是监督,监督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民主制度的执行等等。三是协调,了解和掌握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和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农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情民意。协调好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增强村级班子的合力,摸清村里的不稳定因素,协调好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四是帮扶。帮助村两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培育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5、建立驻村干部监督制度。乡镇建立有效的驻村干部督查制度,设立驻村干部监督考核记录,安排专人对驻村干部下村情况进行督查。要推行驻村干部佩证上岗和去向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要在各村设立驻村干部办公室,公开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责、去向安排及联系电话、照片等,便于群众进行监督。
6、建立驻村工作例会制度。以乡镇为单位,定期(每周或每月)召开汇报会,由驻村干部汇报所联系村的各项工作及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执行情况,由乡镇领导进行点评,并根据汇报进行督查。
(三)加强驻村干部作风建设。
要使驻村干部真正与所驻村“同呼吸、共命运”,体现党委、政府的“民本”意图,必须要重时间、重方法、重实效,从而改变以往存在的“驻村不联户,驻村不联心”的状况,转变工作作风。
一要注重时间。在驻村时间上,除乡镇中心工作需要和县上重要工作安排外,其余工作日原则上都要驻村。应区别平原乡镇与山区乡镇,行政村多的乡镇和行政村少的乡镇,近郊乡镇和边远乡镇的实际,确定切合实际的驻村时间。对一人或多人驻一个行政村的,要每周不少于5天时间开展驻村工作;对一人联系多个行政村或县上工作任务比较重的,要统筹安排驻村时间,确保每月不少于15天的驻村时间。驻村干部在规定时间驻村的同时,还要做到“五必到”:即村召开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等重要会议必到,村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必到,乡镇安排重要工作必到,村举行重要活动必到,村干部要求解决重要问题必到,确保特殊情况得到及时处理。
二要注重方法。一是“坐诊”。实行驻村工作日现场办公,以村两委会为主体,协助村两委为村民解疑释难,宣传政策,接待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出诊”。村干部每周要基本保证走访农户的户数,每年要基本走遍联系村的所有农户。通过走访农户,广泛听取村民反映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三是“会诊”。用晚上等容易召集的时间,召开村两委会,共同商议,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要注重实效。要通过建立帮扶联户制度和深化民情日记制度,力所能及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驻村工作的实际效果。在帮扶联户方面,一是要明确帮扶对象,把农村党员干部户、致富户和特困户作为走访的重点对象;二是要明确帮扶职责,把为群众服务的相关职责具体化,并建立联系户、重点户帮扶台帐,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深化民情日记方面,要加强督查和指导,真正体现一个“实”字,使其成为驻村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帮百家富、聚百家心、办百家事”有效载体,确保民情日记制度不流于形式。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17
为深入学习弘扬苏区调查精神,结合《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带队赴XX市XX镇XX村开展驻村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基层一线,深入调查现场,放下架子、铺下身子,与基层干部面对面沟通、与辅调员交朋友、与调查对象谈心,以真情换实情,努力践行“深入实际、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苏区调查精神。
一、调研形式
为深入查摆“四风”问题,全面了解基层调查工作现状以及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组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采取座谈会、走访企业、入户访谈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活动。
(一)召开专题征求意见会。听取XX市局队主要负责人、业务干部、及效能办、政法委、经贸局、环保局、农办等部门代表,对福州队领导班子及成员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调查工作的意见建议。
(二)召开调查工作座谈会。邀请乡镇分管领导、首席员、村干部、辅调员、记账户等人员参会。
(三)走访慰问调查户。深入XX市XX镇XX村走访10户记账户,实地了解村民生产生活及记账情况;(其中1户记账户外出,调研组采取间接调查法了解其基本情况)
(四)实地调研农村生产情况。调研了XX村特色产业——农业部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综合示范南美白对虾硬池养殖项目;参观知名企业“明一乳业有限公司”及古槐镇青山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二、驻村调研内容
XX镇XX村是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后抽选的居民收支调查村。XX镇属北乡,历史上,相较于南乡诸镇,发展曾一度滞后。近年来,随着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目前该镇总体经济发展已位居XX市中上水平。XX村是XX镇比较大的行政村,下辖10个自然村,总人口4397人,总户数1239户。村庄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耕地面积约占全镇耕地面积的4成,XX年村财政收入62.35万元。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18
为深入了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切实把握好“民心工程”的真正含义,一个月来,我参与了xx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研,通过一个月的社会时间对xx镇农村低保工作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一、基本情况
全镇共有xx户农村低保户,保障人口xx人,每季度共发放低保金xx元,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目前,该镇已经基本形成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措施配套、运转有序的农村低保工作机制。
二、主要工作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为全镇低保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以人为本,适应形势,低保工作尽量缓解受保人员的生活压力。
(三)低保干部,迎难而上,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四)健全制度,动态管理,积极构筑城市低保救助体系。
三、发现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发现该镇农村低保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全镇低保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部分群众还处于较贫困的生活环境之中。
二是低保干部的工作压力较大,办公经费严重不足。
三是低保干部队伍建设应进一步加充实,低保工作人员严重缺编。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19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85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据抽样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6.2%,预计到20xx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据抽样调研统计20xx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3、72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既未体现“社会保险”,也未体现“社会共济”,名不符实的“养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异,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10个档次缴费。但是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加上农牧民对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档次。这样低标准、短周期的资金周转难以达到养老保障作用。
三是体制不顺,管理混乱。从目前已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地区的情况看,农村社会保险机构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乡镇还没有健全机构,行政村也没有设立代办员,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混乱,还出现了个别违规操作的挪用和挤占行为。
四是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根据《基本方案》规定允许从基金中提取3%的管理费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很多经办部门就是依靠这笔费用来维持日常的业务工作。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同级财政从未划拨过农保工作的专项经费,致使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
另外,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失地农牧民和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失地农牧民,由于征地的安置补偿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缺位,其中相当多的人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直接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失地农牧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下岗工人问题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于更多地关注。
二、建立和完善我区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的政策建议
1、提高对农村牧区养老问题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这主要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多年来将老年社会保障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这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原则,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思路相背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
2、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和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而且,中国人传统的亲情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也无法取代。因此,家庭养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在目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要积极建设和宣传新的养老观,鼓励和支持签定养老协议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组织对强化家庭养老的重大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严格执法等等。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20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城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广大农村青年进入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以及农村干部后备力量建设的滞后。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报告,欢迎阅读。
为进一步了解村情民情,倾听农民的心声,摸清农民的需要,按照乡党委的要求,我于3月下旬开始,历时3个月对x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村位于x乡西北部,由、北脑、张家、原家、红岭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271户,932口人,现有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3名。总耕地面积约1685亩,农作物以马铃薯为主,有少量的玉米、蔬菜,中药材(黄芩)种植面积达200亩左右。x村人均收入3400元左右,村内无企业,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作物的种植,经济收入单一、偏低。去年参与了街巷道硬化工程,完成了主村的巷道硬化,自然村的街道铺设,改善了村民出行困难的问题。
二、村民的困难和问题
(一)致富路途难。目前,x村的绝大部分村民仍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只有一小部分外出务工或者经营其他副业。
1、种地收入仅仅解决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民以土为本。村民主要是靠那一亩三分地维持基本生活,由于x村大都是山地,土地比较贫瘠,向土地要收入太难。其次耕种成本过高,村民王喜龙曾算过这样一笔账:拿马铃薯来说,种一亩,需化肥约150元,农药70元,还有农膜、种子等杂费,保守估算需付出成本300元。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土豆亩产平均为1600斤,收入为1100元,减去成本,纯收益为800元。如果遇到天灾,必然引起减产减收,村民们辛辛苦苦忙一年,只能落个油盐钱。农民之所以种地,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为了混点口粮”。三是生产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村民种地仍然是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水平不高,对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的掌握仍然很欠缺。
2、外出打工受到限制。外出打工的农民首先要有一技之长,而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缺乏技术,素质比较低,向外转移很困难,尤其近两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机会更是大幅萎缩。其次,是农民的观念问题,有些农民宁愿守在土地上,坐吃山空,也不愿另谋出路。对于村上45岁—60岁的村民,他们没有一技之长,技术活干不来,重体力活又做不了,不好找工作。
3、信息闭塞,农民创富无门。受到条件所限,农民所得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致富信息短缺、滞后,有时甚至失真,使得农民在创富时难以找到合适门路。资金也是困扰村民的一个重要问题。走访过程中许多村民反映搞种植业、养殖业缺乏资金,而很多人又受中国传统思想束缚,不敢贷款,因缺乏资金而搁置。
(二)子女上学难。走访调查中得知,有40%的家庭表示教育消费占到了家庭收入的50%,有30%的表示占到了家庭收入的51%以上,也就是说,教育消费是一些家庭的最大负担。
1、上学远。在x村有一所小学,但随着近年陵川教育改革,生源逐年减少,目前全校只有3名学生,1名老师。村里的孩子一旦升入四年级就必须到离家二三十里的冶头寄小或县城上学,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好的教育,大多数村民从一年级就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上学。虽然国家有“两免一补”政策,但一年的房租、生活费、车费仍然需要1000到2019元,对于人均收入只有千元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2、上学贵。高中教育的花销对于农民家庭来说,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更不必说大学教育。教育成本之高,已使一部分农家子弟望而却步,使大部分农家不堪重负。在x村初中毕业后就放弃学业的孩子占到了同龄人的65%。
(三)就医养老难。由于环境卫生状况差,x村不少村民,特别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风湿关节炎、胃病等常见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小病熬着、大病扛着。农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增长缓慢,医疗费用特别是住院费用大多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村民无钱出去医治,就随便买些止痛片、消炎药来吃,小病拖成大病,才去县城医院诊治。家里有病人,除了有医药费支出外,还损失了一个劳动力,这样的家庭将滑向更为贫困的深渊。
2、什么时候倒下,什么时候退休。x村有将近17名孤寡老人,30余户夫妻俩独自居住的老人。这些老人中,最大的84岁,最小的53岁,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只要还能动,老人们都会不同程度地下田劳作。村民王小丑,今年65岁,患有高血压、关节炎,妻子王满英今年56岁,患有脑梗塞、高血压,去年秋天左半身瘫痪,儿子一家在高平打工,很少寄钱回来,老人舍不得也没钱买菜吃,日常吃的都是自己解决的,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四)男青年结婚难。在走访过程中我注意到,该村的未婚大龄男子比较多,x村的王秦龙,40岁左右,兄弟4人全是单身。初步统计,目前该村30岁以上的男性,未婚的达16人,其中30-40岁未婚的达9人。
1、贫困是造成结婚难问题的首要原因。x村居住环境与生存条件落后,经济发展薄弱,群众生活并不富裕,无论群众的生活环境还是生活质量都处于偏低状态。
2、地理环境差。据村民们讲自从学校撤并后,为了让孩子上学,好多村民特别是中青年人都到村以外的其他地方定居,不分男女都不愿意再回本村居住,没有本事外迁的,在本村结婚也很难。照这样的发展形势,x村的将来谁也不敢想象,恶性循环,贫穷将是这里无法摆脱的桎梏。
3、男性本身的素质问题。当我与几位大龄单身汉交谈问及为什么不出去打工挣钱时,有位过路村民插嘴训斥他们太懒,有些男子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出去打工有困难。
三、村民的努力和意愿
为改变x村的现状,村民们挖井引水,远走他乡务工,学知识、学技能,为这个贫困的山村带回了新的理念和文化。同时他们深感很多事情是他们一个村无力解决的,需要政府和社会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帮助。
(一)希望政府能将各项惠农政策宣传和落实到位。我所到之处,所接触到的农民,绝大部分都知道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如取消农业税、两免一补等政策,不清楚的还主动打听。一位村民说:“这几年国家的政策是最好的,我们老百姓有了真正的奔头,希望能长期坚持下去。”
(二)社会及有关部门对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应该高度重视。解决入学难和留住教师难的问题,加强村级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农村的头等大事,盼望有关部门给予村级小学更多的关注。
(三)农民对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农资市场行情等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多。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能多给予关心和支持,多在农业生产知识的普及、农产品销路的扩大和顺畅上下功夫。
四、思考及建议
近几年党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老百姓都有深刻的体会。纵观上学难、看病难、就医难、养老难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穷,这些都是穷造成的,针对此次调查走访,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精心打造致富信息平台。调查中发现,农民最渴望的就是信息,缺乏信息的农民在选择外出就业与项目投入方面往往举棋不定,心中没底,容易由于判断失误而走弯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对农民就业与增收至关重要,我们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组织相关涉农单位及时搜集与地方实情相符的农业科技信息,并通过宣传,使农民了解了劳动力市场,提高务工收入。
(二)更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实事入手,继续加大村村通工程实施力度,改善我村小学办学条件,继续做好饮水安全工程,巩固和扩大我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加强和完善我村计划生育工作。
(三)重点支持发展种养殖业。以增加人均收入为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种养殖业,集中力量帮助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项目。针对好的致富项目,应加以鼓励并给予支持,在农村小额贷款方面给有致富项目的农户加以支持,使农民更快的富起来。
(四)注重新型农民培育。通过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打造现代新型农民,切实提高群众素质,推进农村全面进步。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21
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有效保障和改善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基本生活,对缓和社会矛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随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深化,出现了诸多问题,充分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完善XX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工作现状
在农村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凡是持有XX县常住农业户口的,属XX县认定的特困户(年人均收入在670元以下)和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在670元-1067元)均纳入保障范畴。目前,XX县农村标准是特困户每人每月80元;贫困户每人每月65元,保障标准既体现保障基本生活,又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的原则。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在参照城市低保基础上,坚持动态管理下的相对稳定,即一年一调整,特殊情况可半年一调整(残疾人、长期患大病、失去劳动能力的可一年不变)。自20__年开展农村低保工作以来,全县农牧民收益农村低保资金达到3500万元;对低保户各类助学、建房、节日慰问、大病救助等配套资金达到1000余万元。通过农村低保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切实维护了农村困难群体基本利益,确保了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了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权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低保对象家庭成员收入难以确定。
一是家庭成员界定困难,部分家庭把家中的老人从家庭成员中分离出来,成为独居老人,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子女的赡养义务,甚至把老人赡养义务推向社会,造成新的困难群体。二是收入界定存在一定困难,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油葵、牲畜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在价值转化过程中,收入难以货币化,存在较大随意性。三是家庭成员中有经济来源的,如外出打工人员有收入,但不愿意提供单位出示劳动报酬证明或以各种理由少报、漏报、瞒报收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四是有意隐藏隐型收入,如房屋出租、遗产赠予、家产继承、外地务工收入等都无法核实和统计。五是民政部门面对单位与个人的申报行为并没有直接制约力,均导致家庭收入情况掺杂较多水分。因此,造成在入户调查和收入核定工作中,只能以采用表面消费能力和外部观察法,即通过其消费水平或者生活方式等行为观察居民收入水平,虽然是一个重要而又有效的方法,但对于那些处于低保临界线的家庭同样存在着界定难的现象。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对家庭收入界定难度增大。
(二)新增人员不能及时纳入低保范围。
低保资金能否保障到位,直接影响到农村低保工作的全面开展,低保预算资金落实不及时,是导致低保金发放难、低保保障标准低、覆盖面窄的直接原因。当前,XX县在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最突出、最难解决的就是资金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后续资金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应保尽保、新增人员问题的解决,普遍存在有多少钱做多少事的问题。因为担心按照低保条件进行扩面后,上级下拨资金不能增加,财政配套资金无法到位,而造成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的尴尬境地,从而制约低保工作的顺利实施。就XX县而言,自治区认定人数为5184人,而实际人数为10184人,从20__年至今XX县对多出5000人实行本级财政自行负担。如果上级对这5000人的低保资金一直没有补助,县财力负担压力将很沉重,就很难再扩面。
(三)最低生活保障与其他社会救助不协调。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面建设农村低保制度配套措施不完善,由于各种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在农村、城镇中的建立、实施和力度不同,从而造成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很难衔接。农村低保主要是解决低保对象的最低生活需求,保障其生存,但仅靠有限的低保金难以解决低保对象大病治疗、子女教育以及其他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难。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居民由于因病、因残导致贫困,被列入保障对象;一些老人由于养老问题没有得到落实而被列入等现象。如果各种救济保障体系彼此衔接,就会减少很多类似的贫困群体和列入对象,从而节约大量资金。很多社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四)低保动态管理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低保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存在“进低保容易,出低保难”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低保户通过勤劳经营脱离了贫困,越过了低保线,然而这一部分人员总想一些办法隐藏或采取一些办法阻止取消低保资格。虽然有一系列管理措施,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效果并不明显,还存在“养懒汉”的现象。农村低保扩面后,边缘户对象难以确定,且这部分生活水平处于低保线临界状态的低收入户,按政策不能纳入低保范围,但家庭往往会因病、因学、因灾等情况导致深度贫困,这种现象应不应该纳入低保也亟待考虑。
(五)基层工作人员缺少或无专业操作人员。
目前,XX县六乡一镇有基层民政工作人员21人,农村低保对象10184人。基层民政部门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制约工作的规范开展,各乡(镇)基本安排1-3名民政干事,并且还不是专业从事该项工作。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初审和复审难免依赖于村(居)委会运作,村(居)难免要结合一些其它工作,或者平衡一些其它的关系,这就给低保资金的专项性、民主性、公开性带来一定难度。基层工作人员,尤其是乡(镇)民政机构工作人员不确定性和非专业性,导致操作过程比较较盲目,凭经验和感情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几点建议
(一)科学测算收入、准确界定低保对象。
农村保障制度是保证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科学准确地测算低保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是确定保障对象及补助标准的主要依据。制定科学的农村家庭收入核定办法,科学准确地核定申请对象家庭收入,是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并得到及时救助的关键。一是应结合农村实际,民政会同财政、统计、农业、物价等部门,深入乡(村)及市场对农业收入的项目、产值、投入成本及价格进行认真细致地调查,确定一种较为合理的衡量标准;二是按照“重粗不重细”和“扶弱就低”的原则,统一家庭收入核定项目、核定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定办法;三是乡(镇)、村在入户调查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必顺统一严格按照家庭收入核算办法进行评估、测算与核定,家庭收入类别应为种植、养殖、加工、劳务等收入和接受或应该接受的扶(抚、赡)养费等,在核定中根据县域实际情况分类进行测算,但必须计算纯收入,如种植、养植、加工等收入计算,应以总收入减去种、养、加工过程的投入费用,才能计算出实际收入,以促进家庭收入核定的公正与公平;四是引入农村家庭支出评定机制,作为衡量家庭生活水平的参考标准。家庭正常生活支出水平明显高于当地人均生活水平的家庭,不能享受农村低保。由于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导致家庭有看病钱没吃饭钱的家庭,可适当考虑给予一定的基本生活保障(临时救助)。
(二)拓宽资金来源,确保资金到位。
随着社会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县、乡(镇)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一是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提高低保资金补助额度。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县财政也要适时增加对农村低保工作的投入,要提高低保资金预算和工作经费投入额度,同时要求加大对低保工作经费的投入,使增长幅度与经济发展增幅同步。三是积极探索其他筹资渠道,在社会上开展社会公益捐赠活动,广泛动员鼓励民营企业、社会慈善组织、团体和个人为农村低保提供捐赠和资助,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同时,对捐赠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要加以宣传表彰,形成农村低保资金筹集的经常化、制度化。
(三)加强部门配合,建立健全配套救助体系。
农村低保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基础性的兜底制度,只有以农村低保制度为基础,把各项救助制度有机结合,才能形成针对农村贫困人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体系,构建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安。一是在农村,低保制度为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构建最后一道屏障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对农村困难群众长效帮扶机制,通过技术、项目、信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扶持低保户大力发展种养殖业,鼓励和扶持搞多种经营,同时积极与人社部门建立并规范农民工培训及劳务输出机构和制度,搞好劳务输出,对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给予就业扶持,鼓励其通过生产劳动脱贫,变“输血”为“造血”,使低保户增收致富;二是制定并完善与农村低保制度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对农村低保对象在就医、就学、医疗、教育、法律援助等方面给予优惠或照顾,提供及时、必要的救助;三是建立和完善慈善、募捐机构,设立爱心捐赠点,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力量,发挥村(社区)作用,建立(村)社区再就业服务中心,多方为低保弱势群体服务。力争形XX县政府主导,民政局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的农村低保工作管理配套机制,确保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四)强化动态管理,确保公平公正。
要形成“能进能出、保障准确、运转良好”的农村低保工作机制,必须坚持以规范工作程序为基础,以动态管理为关键,突出把好重要环节,促进农村低保工作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一是要把好低保对象的核查环节,对低保对象按照困难程度和收入来源不同建立起分类施保、定时核查制度,建立农村低保对象、家庭备案制度,落实财产登记和家庭收入定期申报规定,及时登记低保对象家庭异动情况。二是要把好低保审批环节,坚持“一评三审三榜”的运行机制,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定”的程序,务求公正、公平、公开。三是要形成长效干预机制,针对一些享受低保人员不配合政府就业再就业工作,只在家中等低保情况,建议出台每年凡3次就业技能培训不参加、2次提供就业机会,有劳动能力不去参加的低保家庭户,强制取消低保,做到低保绝不养“懒汉”,对越过低保线取消难问题,建议1-2年实行一次低保全面复审、申报制,以便做到公平公正、符合实情的动态管理。
(五)提升工作水平,确保低保工作顺利开展。
基层低保工作编制、机构不完善,工作力量薄弱,是影响低保工作顺利开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在乡(镇)、村(居)委两级设置专职民政低保信息员,乡(镇)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编制,根据工作量大小,确定村级低保信息员和人数,由县级财政部门每年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二是充实工作力量。要适应低保工作量大、责任重的需要,及时选配政策性、原则性、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的干部具体负责低保工作,各乡(镇)要重视民政办公室建设,配足配强工作人员,解决有人办事问题。三是加强业务培训。低保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是做好低保工作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强低保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低保管理人员“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意识和“坚持原则、依法办事”的责任意识,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务实、纪律严明的农村低保工作干部队伍。
村工作调研报告 篇22
我是李,20xx年9月,我荣幸地成为**乡**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进村一个多月来,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摸底,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制约村子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几点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村基本概况
1、基本情况
**村位于鄱阳县东北部。东与本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为邻,北与安徽省东至县相连,南与枧田街相接,西毗侯家岗乡。全村共有8个村民组,分别为中一,中二,冯家山,伍村,关山坞,芝城,东仓,檀树冲。334户,总人口1367人,水田面积471亩,旱田面积90亩,山林面积18812.7亩。全村党员43人,女党员5名,困难户38名,五保户10名,孤儿11名,留守儿童170名,空巢老人45名。人均年收入2200元,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油菜、芝麻,养殖业为渔业。村集体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和林业。
2、 经济发展现状
**乡**村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不便,经济长期滞后其他乡镇。2019年人均收入2200元,远低于镇平均水平。经过调查,**村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渠道:一是靠传统农业,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这是村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除此之外,还种植了毛竹、板栗、棉花、油菜、芝麻等经济作物,但由于结构、资金、销售等因素制约,所以没有形成规模。其次就是依靠外出打工赚钱。据统计,**村2019年外出打工的人数达到512人,占总人口的1/3还多。
3、 制约本村发展的瓶颈
在“两委”班子的领导下,**村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本村的一些不足,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交通不便,从本村通向其他乡镇的公路,目前大都路面已经坑坑洼洼,而且道路曲折狭窄,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和工业车辆的出行,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资金、销售等因素制约,没有形成规模;医疗卫生方面落后,医疗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这一系列的原因,是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4、 基层组织建设
村党支部书记职责。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按照党支部党员大会的决议,负责主持党支部的日常工作。负责召集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党员大会,结合本村的具体情况,认真传达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议,指导、研究、安排支部工作,将支部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支部委员会和支持大会讨论决定。了解掌握村干部党员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检查支部的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按时向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和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经常与村二委会成员保持密切联系,支持他们的工作,协调好本村内部党支部与村委、经联社、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关系。抓好支委会的学习,按时召开支委会民主生活会,加强团结搞好一班人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支部会的集体领导作用。
宣传委员职责。了解党内的思想情况,提出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拟定和提高学习计划的建设。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政治时事、政事和党章、党的基本知识。根据上级党委指示,围绕每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开展宣传、推动工作。指导本单位的群众学习技术、文化知识,组织本村开展文化体育等各种活动。
村委会主任职责。带头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村党支部的各项制度,拟定发展本村经济的规划,全力以赴抓好村级经济工作,做好本村农村各项设施建设,坚持做好村级财务每年收入平衡,略有余。团结好村委一班人,做到作风正派,奉公廉洁,使经联社、妇代会、民兵、共青团各级组织在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抓好全村农业生产工作,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及时掌握农业信息和农业新技术,做好三农服务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山林管理,努力开发山林资源,发展效益林业,增加集体收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好各企业与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大力招商引资,规范好企业合同签订工作,督促各企业及时上缴各种应收款项;积极推进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抓好计划生育、土地管理、人民调解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实施,努力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组织好村民小组组长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生产生活技能,及时调解存在的实际问题。
村党支部工作职责。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为指南。讨论决定本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村合作社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村民委员会、合作社、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的章程充分行使职权。抓好支部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负责对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做好培养发展新党员工作。负责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抓好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
二, 工作计划
村委会成员在支书王甫汉和主任王俊松的带领下,努力学习科学理论,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村村委会成员6人,其中大学生村干部1人。村委会班子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分工明确,圆满完成村里的各项工作,多次受到乡党委的表扬。
针对本村的具体情况,认真的分析了限制本村发展的瓶颈,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工作:
1、 完善村级公路的修建,地面全面硬化。为本村的经济发展打好地基,铺平道路。
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由于结构、资金、销售等因素制约,没有形成规模,所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先进人才,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3、 加强医疗水平和医疗队伍的建设。医疗事业关系人们的健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三, 具体工作计划
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集体经济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寻求有价值招商线索。鼓励引导自主创业,发展外放型高效农业,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和就业,解决我村出现的空巢现象、留守问题以及农村人才缺乏问题。积极排查招商引资线索,寻找好的招商信息平台,要鼓励优秀青年创业,以一带百,全民致富。
本村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财政情况窘迫,无疑直接影响到我村的发展,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和公用事业的进行都因资金不足而搁浅。建议考虑筹建村办创业项目,由村委会和村民共同参入股份,这样既可以增加本村的财政收入,也可让广大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
2. 培训党员
建议大力宣传鼓励、引导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回乡退伍军人和大学生积极加入党组织,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把一些有知识、有文化、工作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事业心强的年轻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去,增强我村基层组织活力,更好地与时俱进。
3.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
今后我会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实施“对口培训”。对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定期组织收看,为党员干部播放政教视频,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其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指导农民观看种植、养殖科教视频,用科学知识与“土”经验结合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4.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了电视和远程教育平台外,村里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村民劳作之余,只能请戏班,听听大戏,精神文化生活极为单调。建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开辟村精神文明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和健身活动场地,购置图书报刊供村民阅览,组织有技术的村民,办起各种编织、刺绣、木工等学习班,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自己可以娱乐自己,既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长他们的致富本领,更好地促进我村乡风文明。
5.发挥优势,注意各类信息动态
及时收集各类科技、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作物销售渠道,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教会他们用网络与外界沟通,开阔视野。
目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村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委会正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的发展道路。作为**村的大学生村干部,今后,我将继续扎根农村,为村委会建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群众事务的服务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与**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掀开美好明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