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城市调查报告(精选三篇)正文

《城市调查报告(精选三篇)》

时间:

城市调查报告(精选3篇)

城市调查报告 篇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水污防治法”,对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所以,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三、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能饱览我国奇妙绝伦而绰约丰姿的旅游资源,我们必须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注意旅游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特别在当前仍有很多人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就显得更为重要。

1、要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

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必须是风光秀丽,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因此,必须应用美学的观点搞好环境规划。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园林、建筑、地质、地理、生态、气象、环保、文物、历史、经济、管理、旅游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协同配合,对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预测合理的旅游规模等,从而提出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方案。这个方案,一定要从美学的观点出发,按规划的要求,提出严格禁止在风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建工厂企业;严格控制在风景区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风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实行封山育林,确保风景区生态平衡,以努力把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构成为一个适合于康乐消费的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发展旅游业,虽可以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效益。但也产生一些旅游污染等消极因素。如当游人到一些风景名胜区去,有的人对那些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象形俏物,都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手抚弄、拍打,一不小心就会碰伤景物;有的人看到风景区内的花草树木长得逗人喜爱,便信手攀折、摘取而独自欣赏,甚至有的人为了爬山省力,就随意拆树砍竹以充当拐杖之用;有的人不仅在风景区到处乱扔果皮杂物,甚至随地大小便;有的人还在风景区的显眼之处,随意刻上“到此一游”的标志,惜以“留芳百世”等不文明行为。

对上述这些不文明的人为破坏、污染风景区环境前景物、植被和环境卫生等,均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风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风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如为了保持风景区环境的清洁卫生,应在风景区内相应地增设一些果皮箱,就可减少,甚至避免游客随地乱扔果皮杂物;为了保护风景区的景物,特别是对那些反映我国悠久历史和精湛艺术水平的重点文物和景物,应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透过网罩进行观赏,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但又摸不着,以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而对那些已损坏的景物和已受污染的环境,要加以整理修复,使其尽快恢复原来面貌,以接待更多的游客。

3、要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众所周知,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对于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以及对于旅游人群的承接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一旦游客人数过于拥挤,人流疏散不开,必然会产生践踏风景区的绿化地、花圃、园林,甚至也往往会造成对旅游设施、荷塘水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的破坏。同时,游人过多伴之而来的,是抛撤的垃圾狼籍满地,噪声超过标准等。可见,人流超过了环境的正常允许限度,就必然会产生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且也包藏着危及旅游者的人身安全的隐患。因此,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风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限量指标,来控制门票的出售量,以确保风景区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设法维持旅游区道路的通畅,以便及时疏散人群,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总之,为了让更多的海内外游客都能饱览我国风景旖旎的自然环境和奇妙绝伦、丰姿绰约的旅游资源,必须保护好我国的旅游资源——自然环境不受污染,璀璨文化不受破坏,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所以,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迎接更多的国际旅游者,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应有的贡献。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

一般来说,社会调查报告的格式应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社会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和改进办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研究和教学部门提供研究资料和社会信息的书面报告。

调查报告的特点体现为:

真实性:

它的真实性就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报告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要真实,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过程、原因和结果也必须真实。

客观性:

客观性,指客观地反映事实,忠于事实,不带有调查者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对客观事实随意引申,或不切实际地渲染。

针对性:

社会调查报告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一些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面”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效性:

评价性:

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沿续和补充。教师帮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学校所在的地区特点、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疑点,或联系教材的内容问题展开调查,通过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疑问。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调查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确定社会调查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拟定社会调查计划,制定可行的社会调查方案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实施社会调查计划,如何从调查对象处获取有用的资料。调查内容由学生自选调查课题,教师审查把握原则问题,学生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自愿四至五名同学结合成一个小组,发现身边的一些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有目的地的去采访、调查。学生还可以通过家长,深入到各行各业进行小范围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才有足够的说服力。

调查活动结束后将个人的调查、小组的调查、班级的调查等多种形式的调查相结合。教师应辅导学生整理社会调查笔迹,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且要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的汇报与交流,教师对调查报告要进行点评,选择优秀调查报告或具有代表性的报告汇编成册或成书,承认其劳动成果以之鼓励,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城市调查报告 篇2

-- 樱花广场调研与分析

一、调研过程

此次课程调研地点选择在石家庄樱花广场。首先围绕广场周围走访,了解了广场周围的基本情况,如交通情况、周围小区分布等。然后进入广场,了解到广场自身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同时,我们仔细观察广场的各种空间,体会在这些空间中的感受。最后,通过与广场上游人交流,了解了普通市民对广场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广场改进意见

二、研究对象简介

樱花广场位于和平西路和车辆厂前街交叉处,面积0.73公顷,20xx年10月1日建成对市民开放,该广场以喷泉、凉亭和镂空花砖、草坪为主,因种植各种樱花树而得名。樱花广场处于和平路商业和居民密集区,填补了该地区没有绿地游园的空白。

三、研究对象现状详情

1 广场位置城市樱花广场位于和平西路和车

2图底关系

由图底分析图不难看出,广场周围是密集的居住区,除了交通道路之外,可供周围居民聚集、活动的外部空间较少,因此,广场的建设对降低城市密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引导居民进行适当的室外活动。

3 周边视觉环境分析广场紧邻城市主干道和平路,起隔离作用的绿化带宽度较窄,使广场的使用者很容易看到道路上快速行驶的车辆,产生不安全感,影响休闲娱乐的效果。

4交通设施计论概设

5环境要素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6活动与空间

A、活动分布示意图

B、活动发生频率统计表

7 空间标记

8.视觉秩序分析

三 问题的提出

1 位置不佳。场地紧邻城市主干道——和平西路,快速行驶的车辆给游人以不安全感,交通噪音也破坏了广场安静的氛围。汽车尾气及扬尘极大影响广场环境。

2 广场休憩设施少,无活动设施、照明设施。休憩设施少,使游人无法在广场长时间驻留,不能使广场得到充分利用;活动设施少,无法吸引人群;无照明设施,使得广场在夜间无法得到利用,并且,黑暗的环境容易诱发不文明现象,如随地大小便。

四 对策

1 设计初选址不当,造成广场没有达到设计预期的效果,即为附近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场地。场地最初为居民楼,因意外原因,居民楼被拆除,场地被设计为广场,因此,场地位置无法调整。可以在道路与广场之间,设置一条较宽的隔离带,使广场游人无法直接看到来往的快速行驶的车辆,同时,隔离带可以起到降噪及阻挡扬尘的作用 2 增加休憩活动设施,石凳、长椅、健身器材,设置照明设施,提高夜晚广场的使用率,同时也可以避免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城市调查报告 篇3

当今的中国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各个城市也开始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口号,对城市的环境加以保护改造,为了使人们关心身边的生活环境,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就此,我对沈阳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方法

实地考察,采访居民,搜集间接资料,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调查情况

20xx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沈阳的目标,按照沈阳市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先导区建设规划,沈阳市林业局狠抓了造林绿化暨青山工程、森林防火、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成绩斐然,使沈阳按照计划一步步成为一个绿美城市。

一 .造林绿化总量有突破

20xx年,沈阳市造林绿化克难攻坚,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省、市政府下达的造林绿化任务和工程进度。20xx年,根据全市造林绿化的重点、难点、热点,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引领,全市积极参与”的造林绿化新机制。沈阳市20xx年完成全口径造林任务41.43万亩,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103.5%。其中:经济林产业带15.82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0.8%。全市共建设经济林重点示范基地91个,栽植面积1.9万亩,占经济林产业带造林总面积的12.1%。

经济林产业带建设共流转土地4.45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28.3%,上滴灌设施2.35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15%。全市企业、大户、联户及各类经营组织累计完成经济林产业带10.28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65.45%,投入资金1.14亿元。

二 .青山工程的进展顺利

20xx年,市林业局认真贯彻《沈阳市20xx年青山保护工作计划》,扎实推进青山保护工程建设和青山保护稽查工作,召开青山工程工作会议,制定下发

《20xx年沈阳市青山保护稽查工作方案》。积极与国土、交通、民政、铁路等部门沟通协调,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破坏山体和山体以外林地及其它工程违法、违规使用林地专项打击行动,查处并办结19起行政案件。

20xx年,邀请省青山局、省国土厅有关专家,在市林业局召开了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专家组审定会议,先后对康平、法库、辽中、东陵区的闭坑矿生态治理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评审,并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沈阳市计划编制完成的《矿山生态治理设计方案》共有6个,涉及23个闭坑矿山项目,面积677亩,目前为止已全部通过专家组评审。

三. 野保和自然保护区管理见效

上半年,对市万柳塘、劳动公园、二台子、新民等非法鸟市和非法猎捕鸟类的行为执法检查共计18次,其中与市森林公安局配合执法11次,解救放飞野生鸟类2300余只。上半年,全市共救助各类野生动物210只,这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85只,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3只。

20xx年3月1日,沈阳市正式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重点时期监测工作,7个监测站的14名监测员每日对各自监测区域巡查一次,并汇报情况。向辽宁法库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辽宁辽河七星国家湿地公园和辽宁辽中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所在地方政府发函,要求尽快完善国家湿地公园的机构建设、落实管理人员和安排湿地公园建设资金,开展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争取五年试点期内完成各项建设工作并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验收。

四. 林业资源管理成效明显

20xx年,市林业局集中组织开展森林资源综合执法检查,完成3个县的检查工作,办理审批业务21847件。分解下达林木采伐限额,开展采伐限额管理系统培训,启用国家林业局林木采伐新的系统。完成“十二运”输变电项目的征占林地报批工作。完成59825立方米病枯死林木清理工作。全市10个地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全部修订完成,并通过省林业厅专家组评审。

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整治行动,严禁砍伐退耕还林林木,严禁在退耕还林地内种植高棵作物。妥善处理省级信访案件2起,市级举报案件10起,国检取得较好效果。完成涉及5个国有林场7.297公里道路建设项目,完成1256户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改造。

五.缓解雾霾影响

雾霾形成的一个重要气候因素就是静稳天气。沈阳夏季空气对流强,污染物就容易扩散,到冬天,控制沈阳的常常是静稳天气,空气流动慢,而这也是沈阳秋冬季雾霾较重的主要原因。关键仍在于绿化,近年来沈阳正在大面积对城市补绿,通过大面积植绿补绿,可以有效地使中心城区空气流动更活跃。按照计划,至20xx年,沈阳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除了产业结构升级采用清洁能源等,要多种树,尽可能保留湿地和公园,增加新建设、开发地区的绿化率,让温差带动空气流通,减缓雾霾。

加强沈阳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第一,有完善的法律及管理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以立法为先导,是创建生态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极为有效的举措。历史上很多城市化政策措施缺乏严密、科学的立法规制,实践中带来诸多问题。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立法必须首先尊重生态学基本规律。当代的城市发展和环境立法理念不能单纯局限于人类绝对中心主义思想,人也是生态的一部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点已经获得全面的共识。沈阳市作为转型中的老工业基地,在创建绿色样板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中,亟待出台相对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有关绿色政府创建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第二,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并被各方面普遍接受,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途径。 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新时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尤其针对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背景,更有现实意义。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沈阳市拟创建的环境建设样板城是具有高标准、新内涵的新型绿色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城的内涵不仅局限于生态环境建设,更主要的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建设样板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社会形态;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是自然与社会高度和谐发展的产物。

第三,鼓励广泛的公众参与。在国外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都尽可能鼓励广泛的公众参与,无论是规划方案的制定、建设项目的实施,还是后续的监督监控,都有具体的措施保证群众的广泛参与。倡导并落实一个城市成为生态城市的基础是对其市民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其环境责任感。美国生态学家雷吉斯特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十项计划中,第一项就是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巴西的库里蒂巴市对此十分注重,儿童在学校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而一般市民则在免费环境大学接受与环境有关的教育。并且,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者都主动与市民一起进行规划,有意与一些行动小组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小组合作,使他们在一些具体项目中成为合作伙伴;同时,又使他们保持自由,可以评价市政当局的某些决策。这种做法,在很多城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结束语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线上,不断探索,通过这些努力,让沈阳市未来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水更清,山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