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故事:那个比烟花寂寞的女人(7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语录了吧,语录为文体之一种,是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究竟什么样的语录才是优秀经典的语录呢?
她比烟花寂寞精选句子 1
“我是演员,不是江湖耍杂的。”她轻轻说。声音中有无限骄傲,打那一刻起,我知道必然有恨她的人。与众不同是不行的,还那么刻意地表明立场,更加吃亏。
她气质不似女演员。
演员的情绪很少有这么平稳,特别是女演员,十三点兮兮的居多,否则如何在台上表演那么私隐的七情六欲。
张爱玲 那个比烟花寂寞的女人 2
张爱玲 那个比烟花寂寞的女人
时光是一条长河。人生是一场大戏。
民国,似梨园里久不散去的那一幕。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来人去,情始情终,绵长不绝。张爱玲,无疑是民国这场戏里最令人瞩目的大青衣。她举手投足之间,尽是红尘,满是寓意。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每一声唱腔,无不令人沉迷。
是为女子,她生性不羁,骨子里桀骜疏离,甚至有些冷漠孤行。整个人间,之于她而言,便是一个舞台、一座剧场。她顾自演绎着自己的悲欢传奇。原本也都是与人无关的事,可偏偏她又一身诗意,还有一支酣畅淋漓的笔和惊世不凡的才情。横撇竖捺之间,写尽世事繁华,道破岁月苍凉。令这世界无可回避地要注目她。
芸芸众生,皆有惆怅。不能选择生,甚至死亦不能。怎样过都是一生,但张爱玲倔强,哪怕生逢乱世,她也要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只是,她走得并不容易,当中的得与失,风华与孤寂,喧嚣与静默,执着与彷徨,非是三言两语可以言尽的。
她孤孑地来,又孤孑地去。她是真真正正的乱世奇女子。她一生一世,途径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人,最终皆变成她生命史册当中的一道景致。与一朵花、一棵树、一条清溪无异。
她的人生哲学,从来就是“一个人”,一个人摸索,一个人漂泊,一个人热闹,一个人静寂。唯有写作与她朝暮不离。
她最好的时光,便是暗夜里提笔,煮字疗饥。写作的人,写的既是经验,也是人生。张爱玲一辈子的明媚与潮湿,自然在不经意间渗透入她的文学作品中。只是创作总是主观的,有时候甚至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因此,张爱玲在她的文学作品当中关于自己的人生琐细透露得毕竟有限。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女子”,看似只是一个庸常的形容,但也实在没有比这四个字更能概括张爱玲的人生的了。民国之后,到建国以前,世道从不太平。在这样的一个乱世当中,张爱玲用一支笔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出口。
透过写作这扇窗口,她得以能够与岁月两两相望,促膝长谈。说上海滩的风情,说香港城的旖旎;说妯娌间的琐细,说男女间的。梦呓。她与岁月是知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写作,令她看到了生命原本的更为丰盛的面貌。只是,人生浮凉,她写尽了人间事、世间情,而她自己的故事又有谁来替她细细去讲呢。
或许,张子静可以。
用张子静的话说,毕竟“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底是永世不能改变的”。张子静是张爱玲的胞弟。张爱玲去世不久,张子静写了《我的姐姐张爱玲》一书,我所要讲说的关于张爱玲的一切,也正是从这本书开始。是它触动我,来写一写我这个外人心中的张爱玲。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张爱玲。我不奢望自己的一支拙笔能还原张爱玲的前世今生,只愿你读到的时候,能从这一册书里读到我热爱她的一点心意。若是,我有幸在某个阳光温柔的下午遇见你,我定会找一间僻静的咖啡馆,邀你一起,聊聊张爱玲。
从前,人与人相识,萍水相逢亦能肝胆相照。从前,人与人相知,鱼书雁帛,往返之间山水跋涉,仍是心意不减。从前,人与人相爱,是当真可以共黄昏、共偕老、共白头,也真的还有“至死不渝”那么一回事。从前,哪怕人与人分离,也有“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的情怀。
从前,世上还有你。——张爱玲。
时光无尽,聚散有时。
惟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愿此生岁月静好:张爱玲传》简介
9月8� 作者将当代传记与民国评论交相辉映,还原张爱玲最好的前世今生。别具新意的是,《愿此生岁月静好:张爱玲传》随书附赠别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看张”评论集》,首次收录张子静、汪宏声、潘柳黛、迅雨、谭正璧等人在民国时代对张爱玲作品及其朋友的评论,尤其是胡兰成的两篇评论文章,将当代传记与民国评论交相辉� 作为深受读者欢迎的传记作家,王臣以写作无林徽因、三毛、萧红、仓央嘉措为读者所熟知并喜爱,他在写作张爱玲传之初,将所有的张爱玲传都阅读过一遍,在自己写作时特别能有所取舍,他坦言:“在目前写过的人物当中,我最喜欢张爱玲。她的一生宏观上来看,未必是多数人所憧憬的。
尤其是张爱玲的晚年,甚至有些晚景凄凉,连去世的时候也是孤自无依,无人在侧。晚年的处境,与她性格当中执拗、自私、孤僻的那一面有直接关系。这一点,也是她身上最显眼的特质。不过,我最欣赏她的是,她对自己文学理想的坚持与执着。在她眼中,世间任何苦难--离别、死亡、战争,都不能阻碍她用一支笔写铸自己的文学天堂。”读者可以通过张爱玲身上令人着迷的发光之处,以及所有发生她身上的对与错、得与失,得到一种无价的启示。
她比烟花寂寞读后感 3
人生如戏,全凭演技。
又要看完一本书,想想,什么时候我才能写完一本书呢。很羡慕亦舒一口气写了那么多本,我也想写很多本。
这个故事是讲一个报社的小文员,她写娱乐专栏,很有分寸。不会把明星的隐私写来博眼球,也不会把别人的伤疤戳来娱乐大众。能够在这俗世中,有自己为人的底线,不容易。因为许多人,为了写出吸引人的文章,不惜放弃底线,拍人隐私,舆论压力一来,弄得别人家妻离子散,或者逼迫人上吊自杀,用舆论杀人,连血也看不见。
姚晶就是那位自杀的女演员,可是舆论更倾向于她患病而死,这个徐佐子尊重她的一切,以欣赏的眼光,以合适的分寸采访了姚晶。
起了一个做主持的人,她访问过许多名人,她的提问永远是体谅还有温和的。从来不会让人在公众场合觉得很尴尬,也从来不会让人觉得唐突。整场采访结束以后,大家也还是相互敬重的。
人,固然有缺点,固然不完美。你要以善良的眼光去发现,以善良的心意去对待。如果做不到,起码不要为恶。
明星有过去,也很正常。就算普通人有过去,也是常理。只是,因为过去,便不再接纳,不肯原谅,也不许他或者她有将来,谁给了公众这样审判的权限?只因为握着一支笔,就有这权限。这笔,有时亦是杀人的刀。
姚晶顶不住这样的压力,自我审判,郁郁寡欢,最后生命走向终结。她与张煦的分手,是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活,只为大众心中完美的姚晶而活着。倘若她自己想得通透,便会快了得多。
等到姚晶去世了,大家慌忙去可怜一个去世的人,也悲悯同情起她的人生坎坷。这样的公众甚是可怜。若是真的爱护她,当初就该包容她的一切,包括所有,缄默不言,就像文中的霞姐一般。
阮玲玉如何会死,不过是难以堵住悠悠众口。让她自杀的,是舆论而已。当时的报纸,公众,对她的去世,都有责任。
周璇如何会疯。我想不止是三段感情的接连失败,还包括了舆论中对于她的各种报道,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个人能够承受的压力有限,所以她疯了。
身在繁华簇拥的顶端,高处不胜寒,没有人理解。最后的姚晶把自己的一生积蓄赠予了欣赏自己的徐佐子,她不过两面的缘分就能读懂姚晶,理解姚晶。而有的人,同床共枕,却从来不了解她。同他生儿育女,却没有相互理解的情分。
她的前夫不需要她了,女儿不需要她,家人不需要她,现任的丈夫不需要她,连舞台也快不需要她。
姚晶就像一朵烟花,别人看得热闹,另一些看得烟花散落,生命走向枯竭。过了,散了,也就没了。烟花就是这样,短暂的美丽,绽放之后,不会有人记得。
她比烟花寂寞读后感 4
前天一晚上看完了淘来的书《她比烟花寂寞》,我不知道如何下笔写这次的读书笔记,对我来说这本书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让我认同的部分或是持反面立场来气势汹汹反驳的点!
这两天一直在想我对这本书兴致缺缺但又撑着读下去的原因,想来想去,一则是作者亦舒确实厉害,一步一步的引人进入“她”的世界,让人想要知道更多,二则是“她”,我想知道她的寂寞。
这本书的背景时间与今稍有一段距离,里面主视角的徐佐子女士追求做一
最后她死了,算是英年早逝吧,遗产留给了一个只见过两面的徐佐子女士,她是如此的寂寞,都想不到还有谁能来继承她的财产,因为那些与她或多会少有关系的人完全不需要那些东西,他们缺吗?他们真的不缺。
这世上大多人不能免俗的一件事就是情和爱!
今天早上我突然就想到,情和爱这回事,仅仅只是人生中的一件事,它不是必需品,充其量也就是调味品,我想象过自己在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会是热烈疯狂不顾一切的,我也想象过爱人不在身边的时候,我的生活依然会精彩无比,因为吃喝玩乐跟恋人对我一样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我实在是不知道自己说了些啥,就这样草草结束吧!
希望下本书是好看的,昨天晚上九点多就睡了。
她比烟花寂寞读后感 5
记得大一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唯一的印象就是对jackie这个天才的一生感到悲哀,觉得她可怜,但又说不上来是因为什么,大概是只是单纯的感觉吧。藉着马基作业的缘分,我又刷了第二遍,或许是心境不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妹妹jackie的内心,觉得悲壮又无奈。
影片的名字叫 Hilary and Jackie,开头是两个女孩一起奔跑着,无忧无虑,仿佛世界就在她们脚下。接下来就是弹钢琴的妈妈伴奏,她们两个人像两条快乐的小鱼一样,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这也是她们在演奏乐器时身体随着音乐摇摆的由来,但是,一些严肃古板的老师却刻意纠正她们这种姿势,要求她们保持不动,不过妹妹在这方面被限制的很少,后�
小Hilary是一个天才的演奏长笛演奏手,获得了很多奖项,在一次BBC邀请她去表演时,妹妹不服气地问为什么自己不能去,护妹心切的姐姐则说:“如果妹妹不去,自己也不去”。毫无办法的妈妈就给妹妹安排了一个收尾的时候敲鼓的表演。正式表演的时候,妹妹jackie过于关注地看姐姐表演下鼓,等她意识过来,又过于激动把鼓给敲破了受到了妈妈喋喋不休的责骂。而当时的BBC记者还很是让她受打击问:“你有一个天才姐姐,一定感到很骄傲吧?”敏感如她,觉得只有自己表演好才能得到世人关注的目光,才能得到家人的爱。从此她就废寝忘食地练习,饭桌上、课堂上她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注地练习着大提琴,渐渐地她天分逐渐显现,超越姐姐得奖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姐姐也渐渐感到妹妹比自己天分高而心生沮丧,但姐姐是一个很大度很疼爱妹妹的人,所以在一次表演姐妹俩都得第一名,但姐姐明显感到妹妹更胜一筹,所以没等颁奖结束就跑出去躲了起来,可是在记者要求一起照张全家福并问Hilary,”有一个天才妹妹,你一定很骄傲吧?" 姐姐强颜欢笑地回答:“是的,我很骄傲,我们全家都很为她骄傲!”
从那以后,家人尤其是妈妈的重心全都扑到了妹妹Jackie身上,送她去专业的指导老师那学 妹妹在练琴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能打扰,只能静悄悄地看书,所以就不难理解,当Hilary遇到Kiffer的时候为何这么快的就坠入情网,并与之结婚,甘愿居住乡下过着平淡的生活,原因也就是Hilary在Kiffer向他求婚的那个夜晚和Jackie所说的:“I love him,he makes feel special.”自己演艺事业触礁,一直不受人重视,就在她考试失败的时候,kiffer冒着大雨跟着她到家,邀请她参加表演,就在她的精彩表演刊登报纸上的时候,还吵醒睡觉的妹妹一起分享,让Hilary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并让她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也许,就在Hilary被求婚的时候,她就有意识要跟这个男人共度一生,过平凡的生活,快快乐乐,简简单单。我还记得,姐姐说了一句:“If you think being an ordinary person is any easier than being an extraordinary person,you are wrong.”其实,终其一生,Hilary都在用生命诠释着这句话,其实做一个平凡人是她渴望拥有的幸福。她的要求很简单就是一直被爱,被理解。
再说jackie的部分,16岁的一举成名使她拥有了一部名贵的大提琴“大卫多夫”,并告诉她:“It will give you the world, but you must give it all yourself.”这句话仿佛预言就此预示了Jackie以后的人生轨迹。接着她的演出排满了两年,甚至在一次要去另一个国家演出时都没有机会和姐姐亲自道别,一个人走遍欧洲的一个又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辗转到另一个国家,一间间豪华酒店、一个个陌生的宴会、一个又一个机场,大提琴箱上多出的一个又一个国家的箱贴,不会用洗衣机自己洗衣服,生活无法自理,甚至把自己的脏衣服寄到家里。对于一个16到18岁的女生,突然离开了家人的陪伴,生理和心理上都得不到依赖和慰藉,想念家人的时候,就把衣服铺在床上,躺在上面闻着家人的味道,那种场面心酸又难受。所以,在jackie的琴声中凝聚了她的恐惧,不安和寂寞,也使她的表演更加的触动人心。可是,这一切都不是她的选择,正如俄国的大提琴家夸她有天分的时候,她只是说:“事实上我恨大提琴,我明明好好地在舞台上表演,结果就有一堆人围着我,接着我的演出就排到了两年后,我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妹妹的一生是不由得她自己选择的,仿佛有一股力量在推着她前进,这条道路夹杂着她难以排解的压力和寂寞。就在她感到自己身体异常的时候,她曾问他的钢琴手爱人有没有想过退出乐坛,过一个乡下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丈夫回答她如果她不拉大提琴就不是她了,就像舞者跟舞蹈是分不开的一样。这就说明她的丈夫爱的是那个拉大提琴的她,除此之外,在他眼里,她就是不完整的。她的生命注定要和大提琴捆绑在一起。
我们可以看出,意识的能动性在两姐妹身上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命运,姐姐选择了一个隐居乡下,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而妹妹,则努力学习大提琴,拼命的走上了天才大提琴手的道路,尽管这种命运最终不是她想要的。从整个人生轨迹来看,我们很难说谁更得命运的青睐。妹妹一生都在追求被爱,小时候为了得到人们的关注努力学习大提琴,长大后,渐渐离开了家庭,她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去各种城市,随着行李箱的各国国家的标牌越来越多,她的寂寞也在剧增,在她发现自己身体有异样,找到了远在乡下的姐姐,后来想和姐夫做爱,被姐姐拒绝后她不理解,觉得姐姐不爱她了,在她眼里姐夫就是她和姐姐的玩具是可以共同分享的,她脱光了衣服跑到森林里,抱着双腿,蜷缩着身体,像一个受伤的小兽,这一刻她的孤独展现的淋漓尽致。
最终,姐妹俩通过意识的主观能动,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客观世界是不由人的意所转移的,姐姐过上了平静幸福的乡下生活,但是却放弃了成为长笛手;� 电影的最后重现了两姐妹玩游戏的场景,也揭示了长大后的jackie站在海边对小jackie说的话:don’t worry,be happy. 是啊,人生不需要我们害怕。做自己就够了。
她比烟花寂寞读后感 6
一个美丽夺目,演技精湛,骄傲自持的女明星,姚晶,为了追求聚光灯下的璀璨,抛弃了深爱她的前夫和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更改姓名、年龄、履历,步入了影视圈。凭着聪明、勤奋和察言观色的本领,她首部电影便一举成名,看似光鲜亮丽、锦衣玉食、众人仰慕的生活,其实孤独之至,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只有灯光下孤独、自怜的背影。随着年龄增长,人气下滑,她急于为自己找一个归宿,却没想到,却是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丈夫出身名门望族,虽然很爱她,但是依然抵挡不住家族给的压力,渐渐的疏远了她,� 最后,丈夫向她提出离婚,终于,她心脏病突发猝死。身后的遗产留给了见过几次面,肯写文章帮她的记者,因为她的圈中朋友,她的亲生女儿,她的同母异父的姐姐,全都不需要她的遗产。
年轻时,我们容易被流光溢彩的浮华迷惑,以为那就是生活的真谛,有些人为了追求那样的生活,不惜铤而走险,抛弃了友情、爱情、亲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渐渐发现,流光溢彩只是一层泡沫,光鲜背后往往是不为人知的孤独、寂寞与压力。至此,时间为我们吹去一路风尘,让我们看到了人生路上,能够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动力的恰是我们年轻时容易被忽略的亲情、友情、爱情。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重新拾回早已被丢弃在路边的这些珍宝,而这些珍宝,又有多少可以无怨无悔的在原地等待我们的回头。所以,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一路丢,一路悔。
想起长辈们经常教训晚辈时说的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那时候,或许我们会想,年轻不怕走弯路。但是真正走过了弯路,恐怕又要感叹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弯路并不美好,很多弯路只是白白的浪费时光,然后给了我们一个难以忘记的教训。但是,如果这个教训,我们一早就能领悟,这些弯路或许就能避免了。时间就会花在了更有意义的地方。曲曲绕绕的盘山路,只是看着好看,其实真正走起来,危险又费时。
如果姚晶真的能早点明白这些道理,在最初就会珍惜深爱她的丈夫,陪伴年幼的女儿,等到了相同的年龄,她或许并不会那么早早离世,而是享受着妙龄女儿在耳畔细细絮说花季少女的烦心事,娇嗔的感受着丈夫对自己的宠溺照顾。可是,万事没有如果,时光回转只是人们美好的臆想,我们全都回不到从前。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再后悔也已经无法挽回。所以,等到姚晶想要挽回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离去的这些年,大家也已经习惯了没有她的生活,她已经融入不进去大家的生活了。女儿对她的衣服、生活理念,全都持着不赞同的态度,觉得妈妈的衣服不实用,觉得妈妈的生活太拘束;姐姐们又都有各自的家庭生活,也都自给自足,并不需要这个明星妹妹的帮助,生活的差距更是导致了沟通不畅;圈中相识多年的朋友,宁愿生活困顿也不要她的暗中相助。他们都不需要她。她就像那夜空中的烟花,盛开时璀璨夺目、万众瞩目、繁花似锦,但是短暂的辉煌后便是一片死寂的烟灰,深深地孤独。
文中继承了姚晶遗产的女记者,不惜和相恋多年的男朋友撕破脸,也要追溯姚晶的生前事,当她完全了解了姚晶的生活后,却感到的巨大的恐惧,祈求男友的原谅,从一个不屑婚姻世俗生活的现代女性,变成了甘愿入世的平凡女子。她对男友的一段告白让我印象深刻,”当我死的时候,我希望丈夫子女都在我身边,我希望有人争我的遗产。我希望我的芝麻绿豆宝石戒指都有孙女儿爱不释手,号称是祖母留给她的。我希望孙儿在结婚时与我商量。我想我我与夫家的所有人不和,吵不停嘴。我希望做一个幸福的女人,请你帮助我。“
烟花再耀眼,终要归于沉寂。生活的真谛不是那刹那间的璀璨,而是沉寂后的平淡、安然。所以,世间大多数人最终都会为自己找一个归宿,组建一个家庭,享受天伦之乐。很少有人真正会终生孤独到老,除非是大环境使然。即便师太本人,在职场奋斗了二十载之后,也还是与港大教授喜结连理,并在四十多岁时拼死生下了一个女儿。
人是群居动物,需要从周围人那里得到关怀、安慰,人也从关怀、安慰他人中得到心灵的满足。我一直相信,来自身边人的鼓励与支持,可以给我们不竭的动力,推动着我们向前进。有多少人,在人生最困顿的时候,是因为亲人、朋友的鼓励、相助才重新振作,扬帆启程的。人的心灵也有遇到寒冬的阶段,那种冷,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融化的,是需要心与心的贴近才能感受到温暖。认得心灵也有遇到酷暑的阶段,那种狂热,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只有真正为你好的人的当头棒喝才能使之归于理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见。不要说什么“真正属于你的并不会因你的冷落而失去”这样冷漠、自私的话,任何事物都需要经营,不要仗着爱而给最亲的人伤害,那是世界上最犯傻的事情。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熙熙攘攘,只是,不要在这段拥挤、挣扎的人生道路上,冷落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
“怎么一片漆黑?”
“烟花放完了,当然一片黑暗。”
“但是,但是刚才明明气象万千,美得令人窒息。”
“烟花就是那样子的,傻子”
我打一个寒战,我应该比谁都明白。
我是早该知道的。
她比烟花寂寞。
张爱玲,那个比烟花寂寞的女人名人故事 7
张爱玲,那个比烟花寂寞的女人名人故事
张爱玲倔强,哪怕生逢乱世,她也要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只是,她走得并不容易,当中的得与失,风华与孤寂,喧嚣与静默,执着与彷徨,非是三言两语可以言尽的。
时光是一条长河。人生是一场大戏。
民国,似梨园里久不散去的那一幕。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来人去,情始情终,绵长不绝。张爱玲,无疑是民国这场戏里最令人瞩目的大青衣。她举手投足之间,尽是红尘,满是寓意。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每一声唱腔,无不令人沉迷。
是为女子,她生性不羁,骨子里桀骜疏离,甚至有些冷漠孤行。整个人间,之于她而言,便是一个舞台、一座剧场。她顾自演绎着自己的悲欢传奇。原本也都是与人无关的`事,可偏偏她又一身诗意,还有一支酣畅淋漓的笔和惊世不凡的才情。横撇竖捺之间,写尽世事繁华,道破岁月苍凉。令这世界无可回避地要注目她。
芸芸众生,皆有惆怅。不能选择生,甚至死亦不能。怎样过都是一生,但张爱玲倔强,哪怕生逢乱世,她也要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只是,她走得并不容易,当中的得与失,风华与孤寂,喧嚣与静默,执着与彷徨,非是三言两语可以言尽的。
她孤孑地来,又孤孑地去。她是真真正正的乱世奇女子。她一生一世,途径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人,最终皆变成她生命史册当中的一道景致。与一朵花、一棵树、一条清溪无异。
她的人生哲学,从来就是“一个人”,一个人摸索,一个人漂泊,一个人热闹,一个人静寂。唯有写作与她朝暮不离。
她最好的时光,便是暗夜里提笔,煮字疗饥。写作的人,写的既是经验,也是人生。张爱玲一辈子的明媚与潮湿,自然在不经意间渗透入她的文学作品中。只是创作总是主观的,有时候甚至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因此,张爱玲在她的文学作品当中关于自己的人生琐细透露得毕竟有限。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女子”,看似只是一个庸常的形容,但也实在没有比这四个字更能概括张爱玲的人生的了。民国之后,到建国以前,世道从不太平。在这样的一个乱世当中,张爱玲用一支笔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出口。
透过写作这扇窗口,她得以能够与岁月两两相望,促膝长谈。说上海滩的风情,说香港城的旖旎;说妯娌间的琐细,说男女间的梦呓。她与岁月是知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