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习俗文章(通用16篇)》
文章包括各种文体的著作、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科学论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等。“千古文章未尽才”“文章千古事”“文章憎命达”“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言出为论,下笔成章”等,都是现在所说的文章的意思。
中秋节文章 1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夜幕降临,我原本要和家人一起边吃月饼边观赏月圆的。可是今晚的天气非要和我作对,把天弄得阴阴的,害得我们看不成月圆,只能单调地吃着月饼。
“不如我们搞个家庭活动吧?”我提议,“每人出一个节目,内容形式不限,只要与月有关就行。”一家人纷纷赞同。
我首先朗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赢得了大家的一阵掌声。
接着爸爸朗诵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妈妈也不甘示弱,朗诵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爷爷奶奶则讲起了月饼的传说。月饼象征团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蒙古人,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今年的中秋节,虽无明月相伴,但我真的感到好高兴,好幸福,因为我们全家人度过了一个别样的中秋。
中秋节文章 2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中秋节总是被称为“八月十五”。曾祖母是这样叫的,祖母也是这样叫的,到后来,就连生活在城里的父亲、母亲也是这样叫的。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八月十五”就比“中秋节”亲切的多。虽然,它们指的是同一天,同一个节日,可我总是觉得“中秋节”是属于所有人的,而“八月十五”是真真属于我们自己的。
过去的庄稼人不会说什么是中秋节,也不会问“八月十五”为什么要放假,倒不是他们不懂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是,在农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表达有他们自己的方式。
所以,我们小时候根本不会听到有人说放中秋节假或是国庆节假,老师说放假也只是说放“农忙假”。是的,在过去的农村,农人一年四季有着干不完的活,尤其是到秋季,地里的玉米熟了,树上的苹果红了,田里的小麦该播种了。
农活是繁重的,可“八月十五”必须是得过的,白天自然是忙碌的,可到了晚上等大家都吃过了饭,这时,就真的到了人们闲暇的时间。男人们都披上外衣拿起茶杯去门外的槐树底下下棋,女人们收拾完厨房就急着叫自己的孩子回家给他们分配任务,而这也是孩子们乐意做的。
我们家种的苹果最多,奶奶分配给我的任务自然是去给村里没有种苹果的人挨家挨户的送苹果,奶奶挑着又大又红的苹果放入一个箩筐中,还不时地给我吩咐:“你三爷爷家就你三爷爷和三奶奶,苹果也不大能吃得动,就把这几个给他们吧,你二叔家孩子多,你看着到你大伯家让你大伯给他们自己留一些,剩下的全给你二叔家吧。”我貌似专注地听着奶奶的安排,可两只眼睛却直勾勾的盯着的苹果看,口水早是咽了又咽。奶奶觉察出了我的馋样,在屁股上拍了我一下:“快去,要不人家都睡了。”
我快速的完成了奶奶安排的任务,同时也“换来”了不少新的水果:三爷爷家的紫葡萄,大伯家黄软梨,二叔家的大青枣。装满苹果的筐子,绕着村子转了一圈回来后还是一筐子,嘿!这种事情也许只属于那个年代了。
满筐子去,满筐子来,肯定是要挨奶奶说的,可我早已管不了那么多了,像猴似的跳出了门,去找爷爷,正好,下棋的人都散了,我急忙奔到爷爷面前:“爷爷,爷爷,快,献月亮了。”爷爷刚从棋中回过神来,被我一喊,猛地抱起我来用他那硬渣渣的胡子扎我的脸蛋:“好,回家献月亮喽,献完月亮吃月饼。”
家乡的传统,只有先敬过月亮的那些个水果才是允许被我们吃的,而爷爷所说的月饼,也就是现在最普通不过的点心。
中秋节习俗文章 3
月光纸,又称为“月光祃”、“兔儿祃”、“兔爷祃”,是木刻版水彩印制的神像,是中秋节必备的月神像。
祭月时拜月神像(月光纸)的风俗起源于明代,明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载:“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偏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续纷。”另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月光马者, 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旧时,每到中秋节,北京城中的南纸店的月光纸便会热销。旧时扬州刻印木刻月光纸的除清代小东门的会文堂纸店外,后来砖桥上的“松竹斋”、大东门街的“莲青斋”、缺口街的“生记”等十余家纸店也纷纷刻版印制月光纸售卖。月光纸是糊在秫秸架子上的,周围还有腊花低镶的边,被人们“请”回家去祭祀,然后焚毁。
月光纸中形象最初为道教形像,是一整张毛边纸印刷的,是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上面有“太阴星君”的形象,后慢慢变为佛教形象和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画面上呈现一轮满月的圆轮,月轮内则有一尊女菩萨端坐于莲花之上,太阴星君被菩萨的形象所取代,民间信仰中称其为“月光遍照菩萨”、“月光菩萨”或“月光娘娘”。在菩萨之下还绘有广寒宫的仙阁殿影以及玉兔捣药的形象。
还有以一张整幅顺红纸印制的,上端是“关圣帝君”、“增福财神”,是给铺户用的。店主希望自己可以财源广进。
中秋的名家散文 4
不管你愿不愿意,也不管你准不准备,她一样的如期而至了。那年我们说好了,以后的每一个中秋都不许说思念。思念要让给别人去寻找梦中的芳草,我们只需要留些默默。这默默,它恬静快乐,它洋溢着不一样情感,特别舒坦,特别适合你我。
但是,这轮皓月,并不属于你我。一万年前它就被挂在了那里,不知是谁这么大意,遗下它,仍它演绎圆缺……是那个遥远山谷里晚归的猎户?还是那个被风浪阻隔在天外的渔夫?是那个迷失在飘渺云峰里的郎中?还是那个桃花园里贪睡的顽童?粗心的主人啊!你这一个美丽的遗忘,却成就了人间烟火无数,成就了这年复一年的中秋。莫非你是故意?故意光亮这人间千里相思的路,故意画下这时亏时盈的愁,故意投影在那久别故人的杯中酒。此时,酒虫也爬上了我的喉,我拿出最虔诚的表情,对月饮尽,发现这酒,比那年的名贵,却没有了那年的兴头。
永不重逢,是你我的宿命。这宿命,是上天对我的偏爱,因为我离你越来越远,离他就越来越近,一次次的擦肩而过,我们总是在相遇时分离,在分离时相遇。我不停的往前走,从未停留,或许这中秋,我们能稍作伫足,我能紧紧抓住你的手,那怕会被撕裂一只胳膊,那也是值得。请时间在这刻也打个盹吧!慢些将你我拆分,但永远不能分开的是你我叠在一起的梦。
中秋节文章 5
“秋空明月悬,又是一年中秋至。”每到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管多忙,总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投入家庭的怀抱。我们在乡下老家,和爷爷、奶奶、太太、太公、还有特地从宁波赶来的姑姑一家,一起赏月、吃月饼、话家常,共享天伦之乐。
可是今年却因为奶奶意外骨折而度过了一个别样的中秋节。奶奶住院了,我们全家人的生活打乱了。爸爸妈妈请了假,姑姑、姑父也赶来了,大家轮流照顾她。为此,奶奶很自责,很难过,觉得花了不少钱,还连累了自己的儿女,总是闷闷不乐。
于是,爸爸决定,要在医院里陪奶奶过中秋。皓月当空,我和爸爸妈妈带着月饼来到病房。奶奶看到我们,满脸的惊喜。我开心地跑到奶奶床前,说道:“奶奶,我们来陪你过中秋节啦,吃月饼啦!”我说完便拿出月饼,分给大家。邻床的奶奶也拿到了我的月饼,还直夸我是个乖囡囡。病房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奶� 于是我小心地将月饼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叉子叉起一块来,送到奶奶嘴里。奶奶一口一口地吃着,脸上写满了幸福。我还对奶奶说:“奶奶,你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啊!”“对呀,以后你只要养好身体,家里的事情不用你操心。”姑姑也对奶奶说着,爸爸妈妈也点头赞同,叫奶奶不要太辛苦了。奶奶听了大家的话,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开心地招呼大家吃月饼。此刻,窗外明月皎洁,病房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月明家好人团圆。”中秋节本就是个团圆的佳节。我想只要家人团聚,只要有浓浓的亲情,不论在哪里过中秋,都是一样的圆满,一样的幸福。
中秋节习俗文章 6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
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出国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的名家散文 7
中秋,爷爷的名字,一轮明月高悬,围坐农家院子中间小方桌,爷爷粗壮手指将状如圆盘的芝麻月饼,小心翼翼掰成七小块,分发到每个人手中。奶奶抿一小口,额头皱纹舒展开来。爸爸妈妈咀嚼着,细细回味会心微笑。我和妹妹弟弟三人迫不及待,三下五除二,我们分得的份额就吞进了肚子里。爷爷看着我们兄妹仨馋猫样,笑得合不拢嘴,将自己掌心捂热的那份月饼又分成三份。爷爷抬头望月,皎洁月光照得爷爷满脸红润慈祥。
这样全家团聚赏月的温馨情景,在我十岁之前年年中秋重演。十岁那年,奶奶在炎炎七月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此爷爷对奶奶的思念深藏心底,仍一如既往地与爸爸妈妈一起辛勤耕作,为我们兄妹仨操碎了心。
爷爷生于民国八年(1919年)农历八月初九,与中秋节相差还不到一星期,曾祖父就给爷爷取名中秋。"中”刚好是爷爷在张氏族谱中的辈份名,爷爷名字真是含义深。
躬耕于天地间,风里来雨里去,厚厚老茧爬满双手,与老牛为伴犁田,大山一样胸襟,处处为他人着想。空闲时,喜欢吧嗒几口旱烟,吞云驾雾,简直神仙也不换。几十年如一日,爷爷主持公道,励厉风行,历历在目。
俗话说:宁可拆座庙,不能毁桩婚。婚姻是人生大事,天赐良缘,成人之美,功德无量。爷爷堂弟小女儿自由恋爱,男欢女爱,双方订了亲,选好了结婚的黄道吉日。偏偏就在准备大办喜宴的前一天,男方带着数十人来要求退婚,想要回彩礼。爷爷那时腿脚不太方便(集体干活时摔伤大腿落下的残疾),仍拄着拐杖去扭转局势。面对凶巴巴一大群人,爷爷脸不改色,心不跳。先问明了原由,事情是这样的:新郎长得帅,家境殷实的远方亲戚千金看上了他,父母于是逼他退婚。迫于家族势力,新郎也无可奈何,只得就范。爷爷说话了: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包办婚姻的毒害,我看到和体会的比你们谁都多都深,你们家后生与我们家姑娘两厢情愿,难得啊!不要只盯着眼前,婚姻幸福,才有好的将来。今天如果你们硬来,我们张氏家族比你们大得多,只要我一声咳嗽,百来号人马上就到。爷爷软硬兼施,男方带头的人嚣张气焰熄灭了,连忙陪着笑脸赔不是。
后来,这对小夫妻生的三个子女,个个都很出息。他们经常对孩子们说:多亏当初六爹(爷爷在族人中排行第六)及时帮忙,不然就没有你们。三个孩子很孝顺听话,逢年过节都会买些爷爷喜欢吃的东西,上我家问寒问暖孝敬爷爷,每当这时,爷爷非常开心,念叨“福报,福报”。
农人们家长里短,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关系最难处。二婶和四婶,自我记事时,就见她们对不上眼,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喊爹骂娘,甚至互相撕扯,大打出手。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个晴朗的中午,太阳照得正欢。爷爷让她们两家,各摆一桌酒席,名为“取和宴”。爷爷叫二婶和四婶站在太阳底下,对她们说:你们都是有儿有女的人,菩萨心肠让狗吃了,总是斗狠,让外人看笑话。从今儿开始,你们互相敬一杯酒,以前再大的仇,当着“日眼”(我们乡下人对太阳的叫法)丢掉吧。喝了酒,你们就是好姐妹,以后有人谁敢再犯,我就执行家法,赶其出家门。二婶和四婶各自喝了满满一杯酒,拥抱着笑开了。自那以后,二婶和四婶一见面就热情打招呼。邻里和睦了,爷爷耳根也清净了。
十几年后,爷爷去世。二婶和四婶,大声哭喊,一一细数爷爷对她们的好。料理爷爷后事,她们跑前跑后,十分卖力。
爷爷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别人吃了,路边香;自己吃了,嘴边香。爷爷与青山一体,弹指六年多。爷爷生在金秋,中秋佳节月儿圆,天涯游子共此时。爷爷的名字,与秋天一起永远轮回。
中秋节习俗文章 8
●团圆
中秋之日家家团聚,妇女一般在中秋节中午回娘家,晚上回婆家,团团圆圆。故中秋又称“团圆节”。
●食俗
除月饼外,餐桌上常有牛肉炒茭瓜、芋头炖牛肉、鸭子、菱藕等。农村有食芋头者,将剥芋头皮称为剥鬼皮,寓意辟邪消灾。此习俗在南中国地区广泛流行。
●拜月
旧时,长沙有拜月习俗。不过遵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规。拜月时,陈瓜果等食物于庭院,祈拜月亮。未婚少女则摆鲜果拜月,祈获佳偶。
●提节
俗谚云;“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娘家中秋将已嫁姑娘接回家过节,午后归家,出嫁女向娘家馈赠月饼、菱藕等物。亲友间亦互馈月饼、瓜果,俗呼提节。
●偷南瓜送子
中秋之夜,乡土长沙亦流行“偷南瓜送子”,即将所偷南瓜放在久婚不育夫妇床上,而南瓜瓜内多子,俗信以为可使生子。有的还说吃偷来的南瓜“可治腰痛”。一些人家故意摆出南瓜让小孩来偷,还摆上油灯,以点缀瓜棚豆架之下节日气氛。
中秋节习俗文章 9
农历八月十五日,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美好的节日吧!没错,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们都知道他的来历吗?从前,有十个太阳把大地都烧焦了。后来有个叫后羿的人,就把九个太阳射下,之后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嫦娥。后羿靠打猎为生,王母娘娘送给就送给了一颗仙丹给后羿,他却把仙丹给了嫦娥,可是嫦娥被小人逼迫,无奈之下吃下了仙丹飘向了天空,以后人人都在怀念着嫦娥,就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摆好糕点,烧香祭拜。那天就是中秋节。
中秋节到了,我们都高兴极了。妈妈奶奶都把他们的拿手好戏展现出来。他们正准备团圆饭。奶奶先打开灶火,一勺油倒进锅里,烧的滚烫,然后放入食物,接着翻炒,放配料,最后装盘。这速度实在是惊人啊,时间慢慢地流逝,饭菜也一个个整齐地摆在桌上。闻到那香喷喷的美食,我的口水直流三千丈。拿到可口的饮料,我想美食配饮料,这才是绝配吧!“吃饭啰!”爸爸一阵吆喝。我一溜烟地冲上了桌边。像一个贪吃的小熊大吃特吃起来。一家人边吃边说,谈笑风声。真的快乐极了!
晚饭后,妈妈和奶奶在收拾碗筷,爷爷和爸爸在家门口的老树下乘凉,喝茶开心地聊天。我和哥哥,还有小玩伴在一起游戏。这时,月亮哥哥在天边露出了美丽的笑脸。并且把自己打扮的又帅气又美丽,还敢光明正大的升上来。“哇”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闪闪发光的月亮,赶紧拿出一盒月饼,还有其他美味的水果。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赏月。月亮就像一个白玉盘,我情不自禁地对着月亮朗诵起诗来。“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句诗词从我嘴里冒出来,感觉自己也像一个大诗人。
这是我过的最快乐的中秋节,希望下一个中秋节还能更加快乐!
中秋节文章 10
“姐姐,要供月亮了!”弟弟银铃般的声音响在耳畔。我抬头望着宛如银盘的圆月,低头咬了一口圆圆的月饼,边吃边看着有说有笑的一家人,心里充满了欢喜。可一想到八月十四晚上的事,心中难免又平添了一抹愁绪……
学校规定,八月十四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就可以回家和家人一起共度中秋。铃声一响,我便飞奔出教室,骑着单车飞速回到了上学时住的老房子,一进门就看见了妈妈、二姨、姨姐很多亲人都来看望姥姥,那场面好不热闹!我和大家一一打过招呼后走进了房间。刚放下书包,电话就响了起来。我接起电话一听,原来是舅舅打来的,于是我把电话递给了表姐。姥姥见我接电话,忙走过来急切地问:“你舅舅打来的电话?”姥姥眼里充满了我肯定回答的期望,可我却总觉得这眼底还有一丝犹豫。“恩,是的”我点点头说。姥姥听后看了看表姐手中的话筒,迟疑了一下之后低下头走了出去。姥姥不是期盼了好久想让舅舅给打电话吗?满屋子的亲人围着姥姥对她嘘寒问暖,姥姥不应该高兴吗?明天就是来来念叨已久的中秋节了,姥姥为什么会显出犹豫呢?
“妈,让奶奶去咱家过十五吧!”表姐略带央求地说。之后有一段时间表姐对着电话沉默不言,可脸色却逐渐变得有些气恼,直接对着话筒生气地说:“算了,现在和您说也白说,回去再说吧!”听了表姐的话,我好像明白了姥姥那有些奇怪的表情和动作了。姥姥其实很想接舅舅的电话,并告诉舅舅她也很希望能和儿子、孙子一起过中秋,可又怕这么一说,舅妈会不乐意,从而给舅舅难堪。于是就犹豫不定,不知道该怎么办。看着姥姥陪着家人在客厅有说有笑聊着天,可眼睛却时不时看向门口,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觉得姥姥太孤独了。
过了一会儿,舅舅和表弟一块儿来了,姥姥一看见孙子,脸上洋溢的满是笑容。表弟看着眼前这么多人,迫不及待地说:“奶奶,去我家过十五吧!”姥姥听后,脸上闪过一瞬的犹豫,说:“奶奶看吧!”姥姥说完,转身走进了我的房间,脸上写满了纠结与挣扎,坐在床边,嘴里小声地念叨着:“该去呢?还是不该去?不去儿子最多就是个担心、挂念,我也最多是见不了孙子,可要是去了,儿子得一边工作一边做和事佬,多累呢!哎,我看还是别去了,孙子今天不是已见了吗?”姥姥嘟囔着把目光移向窗外。客厅的亲人们看到夜色将近,都准备回家了,舅舅也要回了,于是走了进来,对着姥姥问道:“妈,咱们回城一块儿过十五吧!”姥姥看了舅舅一眼,把自己刚刚艰难做出的决定告诉了舅舅:“妈不去了,你媳妇看见我了不高兴,我就在这离得她远远的,这样就不会给你添麻烦了!”听了姥姥的话,舅舅什么也没说,略显颓萎地走了出去。
姥姥真的太无私了,总是为别人着想,可为什么舅妈就不喜欢甚至很讨厌姥姥呢?我实在搞不明白。姥姥也好像放下一个包袱似得轻松了不少,只是脸上略显悲伤。可姥姥仍然面带笑容地送走了我们,站在窗口一直面带笑容地看着我们。等妈妈把车再次开到窗口前时,我看到姥姥露着笑容的脸上添了两道冰冷的泪痕……
“姐姐,想……什么呢?”妹妹走过来用她稚嫩且不怎么连贯的声音唤醒了沉思中的我。我抱起妹妹,抬头再次望了望空中那藏在乌云下的大银盘,心想:不知道地上还有多少像姥姥这样不能和家人团圆,只能用两行清泪来面对圆月的老人。真希望此刻,大地上所有的亲人都能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团团圆圆,共度中秋佳节。想罢,回头一看,妹妹已在我怀中睡着了……
中秋节习俗文章 11
“吃月饼,快点,来吃月饼!”妈妈的喊声使我对美味的月饼垂涎三尺。吃着月饼,我不禁好奇地问妈妈:“哎,妈,汉族原来的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这个,我也只知道一点,就是说在原来的中秋男人们不能祭奠月亮,女人们不能祭奠灶神。”“哦,那其它少数民族呢?”“这个你妈妈绝对不知道,让我来给你们讲吧!”爸爸接茬道。然后朝妈妈坏笑了一下,妈妈温柔地瞪了爸爸一下。
接着,爸爸给我们讲了一个傣族中秋时的习俗传说:
在云南的傣族,每到中秋节的时候,都要进行“拜月”,这是他们那么一个特有的风俗。
因为,根据傣族的传说,那天上的月亮是玉皇大帝的第三个儿子——岩变成的。岩是一位既坚强又勇猛地青年。就是他率领傣族人打败了侵略过他们的敌人,赢得了傣族人民的爱戴与敬佩。但是,后来他不幸去世了,他去世后,尸道升上天,变成了现在那皎洁的月亮,在天空中发出柔和的月光,给黑暗中的傣族人民带去光明。
所以,以后每逢中秋节这天,傣族的小伙子一大清早就扛上***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中秋佳节这天的野味。而姑娘、媳妇们则到湖边和池塘边来抓鱼,为月亮做出最美味、最可口的饭菜。他们都去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哩。家中的老妈妈她们也不闲着,她们忙着舂糯米,做一些大小不同的食物,四个桌子角上,各放一个圆形的糯米饼,再将每个饼上都插一炷香。等到月亮在天边徐徐升起的时候,就把香点燃,一家男女老少便开始“拜月”。之后,就要对着天空鸣放***,以示对岩的敬意。最后,全家男女老少欢快地围坐在小方桌的四周,品尝可口的食物,谈笑赏月,一直尽兴方才归去。
我被这动听的故事感动了、迷住了。望着天空中那皎洁的月亮,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那英勇地努力拼搏地画面,我不由地对傣族的中秋节向往了……
中秋节习俗文章 12
提起中秋节,谁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节”嘛。可我们舟山人过中秋节却在农历的八月十六日。那么,我们舟山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是什么呢?吃月饼、赏月、和家人团聚……这些都已成为我们舟山人必不可少的习俗。
?在八月十六这一天,多数人家的餐桌上都会有一碗传统小菜“芋艿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传说在很早以前舟山人不知有芋艿,到后来食用芋艿,这中间与明爱国将领抗倭有关。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十六,琼州参将俞大猷奉命在舟山围歼倭寇,不料在离舟山不远的海面上遭到袭击。幸亏俞大猷指挥有方,将部队安全撤退到普陀山附近一个小岛驻扎,只是运粮船被倭寇劫走,吃饭成了问题,当时实行海禁,岛屿上居民已被强迫迁走,岛已变为荒岛,部队面临粮草断绝的困境。士兵们饿得发慌,遍地去找可吃之物,发现沼泽地里有种野生植物,根部长有球茎,于是便挖来煮着试吃。一吃味道很好,且又耐饥。俞大猷得知后发动大家都去采挖。就靠这种球茎,俞大猷的部队渡过了难关。所以俞大猷把这种不知名的食物取名为“遇难”。第二天,俞得到情报,那些枪粮的倭寇在普陀集结,设计水陆夹击大败倭寇,普陀山潮音洞畔到今留有纪念明将抗倭石刻,上镌“明嘉靖癸丑秋,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猷,都司刘恩至,督兵灭倭于此”字样。
舟山人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习俗文章 13
小时候的月饼总是给我甜腻但有时又会很想吃的感觉。在淮北市区的周边农村,最好的月饼不是商场超市买来的诸如现在出现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种馅料的月饼。而是最传统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们现在说起来很不喜欢吃的五仁。
旧时每年的中秋,总是还像过年有压岁钱收有新衣穿这样带着浓厚的节日味道。
这边的传统不如说是传统的月饼烤炉。就是家里的女人带着孩子,买来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还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饼的必需品。去乡里乡亲或者邻村加工月饼的地方,亲手制作香喷喷色泽金黄的月饼。负责加工的月饼的阿姨、师傅一边和母辈们唠着家常,一颗颗月饼就在手下漾出花来。
传统制作月饼是用一个木制的模具。妈妈和小姨曾亲手教过我,将均匀包裹着各种果仁的面团满满的塞满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灵巧的拍出一个啪 ,慢慢把模具拿开,如果拿捏得当,一个连上面字迹都清晰可见的月饼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饼是中秋的一部分。记忆中总是妈妈和阿姨们在将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时塞一块到在一旁馋嘴的我嘴里。
中秋节习俗文章 14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现代每家每户都吃月饼赏月了。
中秋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出来看月亮,我看到了月亮不禁想起一则神话故事:传说嫦娥偷吃了仙药,导致她在冷宫里和玉兔生活。突然,一片灯笼从眼前飞过,我问妈妈:“那是什么?”妈妈回答:“那是孔明灯。”妈妈还告诉我孔明灯是诸葛孔明发明的,诸葛孔明被敌人包围,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
从那次以后,世世代代都在中秋节放孔明灯,并在孔明灯上写下自己的愿望以实现自己的心愿。
妈妈帮我买了孔明灯,我在孔明灯上写下自己的愿望,我把蜡放在孔明灯上,让爸爸点燃,点燃以后我把手松开,让孔明灯飞起来,把我的心愿也带走。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家人都要一起吃饭,赏月,放孔明灯,吃月饼。但是,有很多人在远方打工无法回家团圆,如果是我,我会思念母亲对我的爱,我还会非常孤独。
这就是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从古代流传到现代,现在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法定节日,让我们去了解国家的习俗,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中秋的名家散文 15
记得青野送来一大瓶酒,董醉倒在地下,剩我自己也没得吃月饼。小屋寂寞的,我读着诗篇,自己过个中秋节。
我想到这里,我不愿再想,望着四面清冷的壁,望着窗外的天。云侧倒在床上,看一本书,一页,两页,许多页,不愿看。那么我听着桌子上的表,看着瓶里不知名的野花,我睡了。
那不是青野吗?带着枫叶进城来,在床沿大家默坐着。枫叶插在瓶里,放在桌上,后来枫叶干了坐在院心。常常有东西落在头上,啊,小圆枣滚在墙根外。枣树的命运渐渐完结着。晨间学校打钟了,正是上学的时候,梗妈穿起棉袄打着嚏喷在扫偎在墙根哭泣的落叶,我也打着嚏喷。梗妈捏了我的衣裳说:“九月时节穿单衣服,怕是害凉。”
董从他房里跑出,叫我多穿件衣服。
我不肯,经过阴凉的`街道走进校门。在课室里可望到窗外黄叶的芭蕉。同学们一个跟着一个的向我问:“你真耐冷,还穿单衣。”“你的脸为什么紫色呢?”“倒是关外人……”
她们说着,拿女人专有的眼神闪视。
到晚间,嚏喷打得越多,头痛,两天不到校。上了几天课,又是两天不到校。
森森的天气紧逼着我,好象秋风逼着黄叶样,新历一月一日降雪了,我打起寒颤。开了门望一望雪天,呀!我的衣裳薄得透明了,结了冰般地。跑回床上,床也结了冰般地。我在床上等着董哥,等得太阳偏西,董哥偏不回来。向梗妈借十个大铜板,于是吃烧饼和油条。
青野踏着白雪进城来,坐在椅间,他问:“绿叶怎么不起呢?”
梗妈说:“一天没起,没上学,可是董先生也出去一天了。”
青野穿的学生服,他摇摇头,又看了自己有洞的鞋底,走过来他站在床边又问:“头痛不?”把手放在我头上试热。
说完话他去了,可是太阳快落时,他又回转来。董和我都在猜想。他把两元钱放在梗妈手里,一会就是门外送煤的小车子哗铃的响,又一会小煤炉在地心红着。同时,青野的被子进了当铺,从那夜起,他的被子没有了,盖着褥子睡。
这已往的事,在梦里关不住了。
门响,我知道是三郎回来了,我望了望他,我又回到梦中。可是他在叫我:“起来吧,悄悄,我们到朋友家去吃月饼。”
他的声音使我心酸,我知道今晚连买米的钱都没有,所以起来了,去到朋友家吃月饼。人嚣着,经过菜市,也经过睡在路侧的僵尸,酒醉得晕晕的,走回家来,两人就睡在清凉的夜里。
三年过去了,现在我认识的是新人,可是他也和我一样穷困,使我记起三年前的中秋节来。
中秋节文章 16
中秋节是著名的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中秋节我仿佛看见嫦娥在月亮上翩翩起舞。
间。在这天家家团圆,在院子里赏月。
所有人都开开心心的。我困了我去了房间月光把我带进了梦乡当中。我睡着了自己晚上舒舒服服的。在这个时候苏轼。带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满圆月亮。
舒苏轼的水调歌头就出在这个地方。当时舒适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小圆圆的月亮满月钱。你为什么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便下笔写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的意思是。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月有阴也有晴有圆也有缺这个是。没有龋窜但愿人长久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着一轮明月。
中秋节院子里的月亮真圆呀!家家户户都在吃月饼赏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嫦娥正在月亮上翩翩起舞我们在下面看着她。多开心啊!苏轼和弟弟分离已经有几个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