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活板原文及翻译(优秀5篇)》
拓展: 篇1
《活版》的练习题
原文: 篇2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⑤,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预习导学 篇3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蜡和( )纸灰之类冒之 持就火炀( )之 更( )互
燔( )土 讫( ) 贮( ) 拂( )
2、查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又为活板( ) (2)唐人尚未盛为( )之
(3)以松脂、蜡和( )纸灰之( )类冒( )之
(4)火烧令坚( ) (5)若( )止( )印三二本
(6)更互( )用之 (7)用讫( )
(8)其印为( )予群从所得
4、认真阅读课文,你能画出简要的工作流程图吗?
刻字→ → →拆板
5、关于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大胆提出来。
课堂助学: 篇4
1.导入。
2.整体感知。
(1)朗读,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2)疏通全文。(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3.合作探究。
(1)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2)根据第2段说明内容画出简要工作流程图。
刻字→ → →拆板
(3)说说第2段在具体的介绍活板时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按这样的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
(4)活板最大的特点在于“活”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4、本文语言准确、朴实、简洁,请加以体会。例:“胶泥刻字,薄如前唇……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非常清晰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
5、质疑解疑。
6、一句话小结。
三、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板印 (2)盛为之____ (3)已后______ (4)火烧令坚
(5)持就火炀之 (6)则字平如砥
(7)更互用之 (8)瞬息可就
(9)奇字 (10)素无备
(11)燔 (12)讫 (13)拂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2)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沾,不可取。
3.一词多义。
(1)为: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 又为活板( )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每字为一印( )
满铁范为一板( ) 未为简易( )
则极为神速( ) 每韵为一帖( )
不以木为之者( )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
(2)之
唐人尚未盛为之( ) 持就火炀之( )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 ) 类冒之( )
更互用之( ) 则以纸帖之( )
木格贮之( ) 旋刻之( )
不以木为之者( ) 以手拂之( )
译文: 篇5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