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秋习俗都有哪些【通用8篇】正文

《中秋习俗都有哪些【通用8篇】》

时间: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么中秋习俗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中秋习俗都有哪些【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秋节的习俗 篇1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中秋诗句 篇2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中秋节的习俗 篇3

今天是八月十五日,是什么日子呢?是中秋节!

中秋节可是我国传统节日呢!我要好好地过这个象征着团圆的佳节。

夜幕降临,在黑幕中一轮玉盘渐渐升起。啊!多么明亮的月亮,月亮映着一家团圆。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月饼,在中秋节里吃着月饼是多么甜蜜,滋润人的心田,月饼也像月亮一样,在中秋节里,是象征团圆。我们坐在桌边上吃着饭,这样真得很高兴,平时父母都是早出晚归,吃一顿饭要吃得很快,没有能一起说说话,聊一聊天。可今天不一样,平时不太搞笑的爸爸今天也开起了玩笑,还说笑话。吃完饭,我本想去赏月,但是妈妈说;“你还是先待会去吧,姥姥在家里,很孤独,你去打个电话,和姥姥说说话。”我和姥姥在聊天中,我听到姥姥笑得很高兴,如收到最好的礼物。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月亮。今天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出国的满月更亮更圆。许多诗人给这明月作诗,里面都含有对家人、对亲人的思念。对啊,每次见到这圆圆的月亮,都会想起亲人和家人,又想起自己的孤独,一种缺少爱的滋味,多么不好受。我觉得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许多人因为工作忙,不能和家人团聚,只能仰望天上的明月。更可怜的是没有父母的孤儿,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秋节我就不能与家人团聚。

这个团圆的中秋,给多少人带来幸福、美满的回忆,我真想把时间永远地停在那一刻。

中秋节的习俗 篇4

赏月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玩儿兔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

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吃鸭、螺和芋头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

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

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其它的中秋习俗 篇5

烤肉:近来台湾的中秋节流行烤肉活动,原本在秋高气爽的户外烤肉并欣赏皎洁之明月是件美事,但公德心不彰的情况下,为中秋夜制造许多破坏环境的垃圾。我们在享乐之际,也别忘了要还给大地乾净的面貌!

秋节送礼:在台湾,大家也流行在中秋节互相赠送礼品。每到农历八月初,各商店纷纷推出各式礼盒礼卷,以中秋送礼的名义招来顾客。各公司机关的首长,也都在中秋节犒赏员工,或是致赠礼品,或是加发奖金。

语元宵互为因果的天气:据说中秋节的天气和来年元宵节的天气互为因果。俗语道:“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又道:“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中秋节的习俗 篇6

今天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晚上妈妈做了好吃的饭菜,我们一家人高兴的吃完了饭,我还给住在远方的奶奶爷爷打了电话,问候他们,希望他们身体健康,今天本来是可以看到又圆又美的月亮,但是西安下了大雨看不成月亮了,我希望下一年的中秋节不下雨,让我可以看到美丽的圆月!

中秋节的习俗 篇7

闹哥孩

流行于广西德保县。最初这顼活动叫“请囊海”,“囊海”是壮语,即“月姑”之意,意为请月亮里的仙女大姐下凡与民同乐,但因为组织者和参加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闹哥孩”。

届时,村里的老少男子都要来围观。在闹台上摆一碗米,上插数根燃香,一边摆一碗月饼;闹台的两边各竖立一根柴担,一根的顶部插一个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条和蜡烛;另一根顶部挂一双鞋、一双袜子和一块面巾,妇女们围闹台而坐,开始唱歌请月亮上的仙大哥下来与民同乐。

歌唱近一个小时后,数位女子站起来东跑西穿,人们即知这是仙大哥下来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们跑一阵后就在闹台前坐下,身子左右摇摆,口里说着含混不清的话。

这时其他妇女一起上前来问她们将来的祸福,仙人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从此以后她们便是公认的巫婆。“哥孩”下来后,闹台周围的妇女便开始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尽兴方散。此后对歌还要持续数个晚上。

请月姑

同是中秋节这一天,广西靖西、那坡一带的壮族,姑娘们用艾叶水沐浴,梳妆打扮,打扫屋内外,用柚子叶水洒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长的竹竿竖在门前空旷地,顶上插一个插满线香的柚子,香烟缭绕,作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

门前置桌,放上月饼、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头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与小伙们围坐在一起,推选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两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别压住双眼和双耳,旋转头部,以示正从月宫下凡。大家将月姑认作“同年姐妹”(义姐妹),请她对歌。大家发问,她作答,欢歌笑语,情意绵长。

骂中秋

广西西林等地的壮族中有“骂中秋”的习俗。传说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爱虚伪的甜嘴,却欣赏尖刻的骂人艺术。有一个男青年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姑娘所种甘蔗的人,骂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动,嫁给了青年。从此,形成一种青年人以恶作剧引入发骂的风俗。

关于过中秋节的意义 篇8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4、许愿

再次,该节日也可以成为一个许愿的节日。当然,这里有一些功利的色彩。通过在节假日对于月亮许愿,如事业问题、健康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往往也是比较灵验。当然,我们不应当用这种功利来交换对于祖宗的祭拜吧!当你对祖宗的祭拜是出于真心的话,我相信心诚则灵,那你许的愿望,在今后的实践当中必然是能够实现的。但如果你是怀着虚情假意来祭拜,那必然是好的不灵、坏的灵!你会后悔莫及!

5、人情之美中秋之夜,从前家家户户于庭中设供桌,摆放月饼、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节令食品祭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们都会设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斋月。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月亮、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中又满含对月亮、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暂时放却劳作,阖家男女老少,欢聚赏月,一边尝食月饼、节物,一边谈谈家常,这图景似乎是普通平淡的,但我们也可以在其中体味到庶民生活的趣味与美,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人情之美。

6、审美趣味

中秋节赏月等习俗的形成同样耐人寻味。中秋之夜,赏明月,让人们自觉地去体验、感受圆月、月下境界与各种风物之美,这时,大自然的生命气象与人们的内在情感体验之间会相应相合,人们对月亮,对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于是变得灵敏,赏月之际,每每使人逸兴遄飞,形之歌咏,岂是偶然!然则中秋节的节俗,不仅让我们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获得审美享受,而且它还不断地在陶冶着、提升着我们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