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风征文【最新4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征文吧,征文一般是某个活动、征文比赛等需要,作者将稿件递给征文活动主办者后,作者的作品就可以参与比赛,但是著作权的一部分也相应给了征文活动主办方。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征文感到非常苦恼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良好家风征文【最新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最美家风征文1100字 篇1
惜物
不知不觉间,母亲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双鬓的白发和脸庞的皱纹诉说着她操劳奔忙的前半生。两周前,正值三秦大地夏收大忙,我回老家看望她,她正在村里已经收割过的麦地里捡遗落的麦穗。
“这么热的天,你咋在这里捡麦穗,中暑了怎么办!”我有点生气地说到。
“在家里坐着也没事干,这么好的麦穗遗落在地里,不捡起来就浪费了,种一料庄稼不容易呢。”她一边说着一边提起已经快装满的篓子。
这就是我的母亲,即使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她也见不得一点浪费,勤劳、素简、惜物是她践行的生活方式,也是带给我们子女最大的精神财富。
现在不少人推崇日式极简的生活方式,我想母亲已经是极简主义的高级玩家了,非必要的东西坚决不买,买了新的替代品旧的东西及时处理掉,桌面干净整洁、厨房整齐有序、衣柜分类明确。用了三十年的床单依然平整、十年前的风扇依然干净有力、陪嫁的实木餐桌经过重新粉刷重焕光彩……家里的一件件老物件都在见证着母亲惜物、素简的生活方式。
我想这就是我家的家风。
学习
在小学时期,有一天家里的院子正在用水泥硬化,放学后不能立刻回家写作业,需要等水泥干了之后,于是我出门玩儿去,开心不已。晚上回到家,母亲说快快去写作业。我心里一惊,我以为可以蒙混过关不用做了,母亲说:“学习这事,容不得半点侥幸。”这句话伴随着我警醒着我直到今天。
母亲对子女是这样要求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她35岁学会用自动缝纫机,50岁学会骑自行车,三年前学会智能手机,现在为了防止自己的学习力退化,每天有声朗读30分钟报纸。她保留着自己学习的很多资料,新式缝纫机的说明书、我哥给她绘制的智能手机的使用图、读过的报纸片段。现在回想起来,她一直以身作则,为我们上了一堂以“学习这事,容不得半点侥幸”为主题的人生课。
我想这就是我家的家风。
奉献
我家兄妹四人,如今都已经成家立业,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挥洒青春。每每回家母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好好干”。是啊,这四个字饱含一位母亲对子女的无限寄托。这让我想起来,母亲那些“好好干”的瞬间。村里修路,每家都要有人前去义务帮忙,而我家我妈在修路的工地上呆了快一个月。村里成立了孤寡老人免费食堂,她只要有时间就去后厨帮忙。邻居小辉是孤儿,母亲常常给他送去干净的衣物和饭菜……
我们以前常说母亲爱管闲事,她说这都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去年小辉带着女朋友回到村里,送给母亲一个镯子,感谢她多年的照顾,母亲泪目……
如今回想起这些往事,才深觉母亲所传递的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奉献精神”,为集体,为亲朋,为家人,她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奉献自己的温暖和善良。
我想这就是我家的家风。
如今,我们兄妹四人常常回想起在成长道路上母亲的那些直击心灵的瞬间,这些瞬间成为弥足珍贵的心灵家风,也是生命的家风,心灵-§ 的家风越亮,生命的道路越长,生活的道路越平坦。如今,我也成为了一位母亲,我要把好家风代代相传。
最美家风征文1000字 篇2
爷爷言传身教的家训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每家每户都有自家的家训。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每一个故事都诠释了家训不仅是刻板的规矩,更是祖辈对我们的言传身教。“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就是我的爷爷言传身教留下的家训。
我的爷爷名叫任益华,是一位老共产党员,1932年出生在南京,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空军总后勤部工作,是少尉军衔的会计。1958年爷爷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主动请缨支援社会主义边疆建设,离开战斗了八年的空军部队,跟随着王震将军,举家奔赴祖国的北疆黑龙江,在那片荒凉的东北土地上扎了根,一待就是近30年。当时的黑龙江被称作北大荒,目之所及尽是苍凉,冬天更是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我的爸爸,也就是爷爷最小的儿子,就出生在那里,爷爷给他起名“荒冬”。仿佛小儿子的出生见证了爷爷坚定的信念“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九十年代,爷爷退休了,在退休后的数次工资调整中,他屡屡申请不要给他涨工资。他跟组织说:“我已经退休了,不能再为国家出力了,现在是党和国家在养着我,我已经很满足了”。随着改革开放,祖国经济条件蒸蒸日上,爷爷的退休工资按照制度也逐步上涨,于是他就每个月额外多缴一点党费。爷爷说:“我现在能为党和国家做的,也就剩这么点事了。”1998年中国许多地区发生特大洪灾,当时我家刚买房不久,借了很多外债,日子过得挺紧的。爷爷没有给我家一分钱,却将全部的存款都捐给了灾区。不仅如此,他还将家里暂时用不上的衣服被褥等等物资都捐了出去。爷爷对我说:“国家有大难,我是党员,我应该做的”。这件事让我的父母埋怨了很久。当时我还小,不知道爷爷这样做是对是错。可是这件事在我小小的心里,却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许多年后,当我读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人利益。”我终于理解了爷爷,爷爷只是用行动说明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什么是“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2013年爷爷去世,只留一句话:“我死后,丧事从简,将我的遗体捐给国家。”2015年奶奶思念成疾,也随爷爷而去。奶奶深受爷爷的影响,也追随爷爷的脚步,留遗愿将遗体捐给了祖国。他们的名字一起被镌刻在南京遗体捐献者纪念林“厚德园”和泰州卧龙公墓“寄思园”的纪念碑上。他们用一种伟大的方式镌刻家训“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2013年,我接过爷爷的衣钵,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每当重温那铿锵的入党誓言,我都会想起我的爷爷,一位有着坚定信仰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了我,无论在何时何地,我始终牢记着他言传身教的家训,并将身体力行,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中国梦家风美作文 篇3
“诚朴、向上,尊老爱幼;勤劳、调和,家和万事兴”——走进马鞍山乡民张龙兴的家,案角这块特别的“家训牌”很是有目共睹。这些年,杨王村乡民鼓起的“践行好家训”、“培育好我们家的家风”的做法,已在奉贤蔚成风气。
跟着媒体的宣扬和报导,我们家的家风这个词不经意间闯入了大家的视野。尽管大家对我们家的家风并不生疏,可是终究啥是我们家的家风?恐怕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有人说我们家的家风即是诚信做人,也有人说我们家的家风即是尊老爱幼;有人说我们家的家风即是勤劳仁慈,也有人说我们家的家风即是节省文明。尽管我们家的家风有着文字上的界说,可是在每自己的心里,我们家的家风其实有着不一样的内在。
从前史渊源看,我们家的家风起源于农耕社会的古代文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我们家的家风仍是一个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内核,是一切家庭成员都必须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齐家”在这里即是治家的意思,而治家就必须得有好我们家的家风,我们家的家风的重要性便显而易见。
年代在开展,我们家的家风的内在也在不断改写,变得愈加丰厚,多了些现代元素,少了些封建颜色,这也是前史的前进。可是咱们也大概看到,在产品经济年代,大家的价值观日趋多样化,再加上因为遭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无视品德,不讲诚信,或为了一己私益逼上梁山,或为了自己意图不择手段。尽管这些仅仅法令或品德层面的表象,但就实质而言却是我们家的家风损坏、家教缺失的成果。
从表面上看,我们家的家风仅仅一个家庭的事,与社会无关,也与国家无关,其实不然。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我们家的家风对一自己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气,我们家的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家庭具有好我们家的家风才干为社会培育出好公民,而遭到好我们家的家风刻画的官员更能变成公民的好公仆。
从广义上说,我们家的家风不只仅具有宗族特点,还具有社会特点。而家庭又是社会的根本组成单位,所以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力力气,我们家的家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沉沉淀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好我们家的家风不只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力风貌,一起也是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的详细表现。因而只要我们家的家风正,才干民俗正,结尾才干政风清、党风端。
建立优秀的我们家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我们家的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推进家庭的调和、推进社会的开展、推进中国梦的提前完成。
最美家风征文1000字 篇4
余尝为外祖母作小记,其文也精,其意也善,告之慰之,颇自得意。抑若时会考,品物杂盛,整拾之际,数有佚失,此小记亦在其列,故为此篇。然祖母春秋高,长余远矣,少壮之事,盖鲜有闻;稍斑白之秋,骤然谢世,此所以题散记者也。
祖母杨氏,世居金州。余三岁时借舍,彼时尚未学。同涉田刈麦,余憩于木阴至夜,微醒之时,正值归际。欣然于阡陌之间,踏歌于星月之下。其谓余曰:“子饥乎,渴乎?”余报否也。是夜,不觉路遥,但见身强力健之影,悠然乎田间。后二年间,余多归家入学,寒暑之外,诚难逢面。明年暑,余从母游娱其居,方围近十丈,形类倒山,正侧间置,堂室分别,虽饰之以土,而堂庑特大。中有蚕房牛畜之地,弹弓玩乐之具,别有趣味。盖其院落凡几十家,老壮有所事,幼妇有所攻,草木葱郁,人烟阜盛。
吾母之兄下有一子,余兄也,一月无事遂闲步周山,折花捕蝉,自由之至。是日薄暮,二人莫见归,祖母得之于小山前。以群犬久不去,吾与兄逡巡而不敢前,见之,折木为竿而临,数声振吼,散尽。左右执一,缓缓而归。复居三日,吾从母乃归。
后三年,舅迁居今地,祖母随之,近于吾家,常相通往。是岁六月,祖母值花甲,吾复从母为之寿,礼者众,寿者盛,如祖母姊与其夫刘公,祖母兄杨公,与同族兄妹芸芸,俱相视而笑,各道欢娱。由是虽于生辰而反忙乎平日。擢盘换盏绿色作文网之间,稍有不便;徐行疾走之时,既显蹒跚。宴宾之际,故友旧亲礼于各方,若久不逢。余乃知昔于故院者,今多城内。是日夜,觥樽杂陈,鬓斜簪乱,大喜于众宾中者,祖母也。客尽,余母、舅与之相谈晏甚,携余乃归。后四年间,吾学于初中,然每逢上元、端阳、中秋等节令,常聚交游。其间亦窃闻祖母常婴小疾,顾不甚以然。
五年,余暑学余之际,母语予以祖母因疾入院,侍汤问药、不能远废。于是其院六日,余侍三日。其间白发笋生,躯体不便,孑然弗行。六日夕,病剧,自言目眩神迷,故不敢开。
明日晨,益笃,母舅咸来,若时浑然奄弱。方旋复医于安康。是日夜,余舅传噩,使母备悼具,昭昭吾耳,千万不快。次日,亡骨归,余母大恸……哀者杂,悼者繁,余形散意乱,不知所言,不知所事。夜,母遣余眠,哀鸣上下,不绝于梦。明日醒,木既之茔土。陵于故地小山之陬。后七日,吾从母等一众祭之,因赋“冢前野草盛、人烟来去稀。”过故院,临小山而望,寥寥二三家,偶值残垣破壁,田园近乎秽,苔芜生阶。或有野狸奴无窟流亡,望之楚甚。
其后数月,刘公逝。
次年初,杨公丧。
是年夏,为之葺碑,历历镌吾名,复值松柏。余临其茔,唯不盈半丈之丘,而没几十载之骨,痛哉!一夜,吾与母凉于庭谈之,母曰“素雅体强,孰分此不幸,若在,六十有六矣。”
后一年,以旧居久无人,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