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19课《天火之谜》课堂实录【优秀3篇】》
天火之谜 篇1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文章语言清晰、简约,细细读来,理性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性。本单元的主题是“百折不挠”。
【学情分析】 :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为了揭开“天火之谜”富兰克林是怎样做 “风筝实验”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式。这篇文章为了树立人物形象,采取了一些写作手法:文中作者写雷暴的可怕,那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毫不畏惧的精神;写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笑,也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在讲解课文时,着重渗透这一点。
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因此,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教学流程的设计】:我设计了两大板块,一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复述“风筝实验”。第一个板块设计是基于文章表达的方法考虑的,因为文章前三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其目的是突出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字,看看同是雷电现象,富兰克林和众人看到有何不同,你从中了解到什么。这样设计学生思维深度大,有探索价值。第二个板块是基于复述课文考虑的,先请同学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富兰克林在什么气候做实验?用什么材料?是如何做实验的?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对整个实验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接着,我让学生交流:“在实验中,你读懂了什么?”然后复述课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4.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做实验的部分,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第 一 课 时(略)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第二自然段,想想它在文中的作用。
2、出示第三组词: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不足为奇
(1)“不足为奇”自己说说什么意思?
(2)课文中什么“不足为奇”?在你生活中有哪些“不足为奇”的事情呢?
(3)用“不足为奇”练习说话。
3.默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
4、。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议论的?齐读第三段。
(1)人们为什么对他冷嘲热讽?怎么讽刺,说了什么话?
板书:坚定。
(2)面对嘲讽,面对前人的迫害,他畏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你感受到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勇于探索)
5.学习第4.自然段
小结: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勇于探索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
(2)读“风筝实验”这一部分。
A.明确实验的条件和器材。在课本上做批注做实验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情况、实验器材等。
B.汇报,对照课本插图明白实验器材的作用。
1)“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2)你理解麻绳上的纤维为什么要“怒发冲冠”吗?联系生活中头发的静电现象谈一谈。
3)你体会到富兰克林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那该怎么读这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
4)“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蓝色的火花”和“发麻”说明了什么?从这里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
怎样的人?(为研究科学,不怕危险,敢于试验)
5)“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这时候,富兰克林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那该怎么读这一句?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3)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4)指导复述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经过。6.学习第5自然段
(1)理解“无稽之谈”。
(2)富兰克林实验成功了,那些取笑过富兰克林的人现在会怎样说?
(3)小结。
(4)用课文的语句说说第二部分的段意。
二、学习第三部分
1.理解“安然无恙”的意思。
2.用课文的语句说说第三部分的段意。
3、思考:富兰克林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4.体会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小结:为什么富兰克林能解开天火之谜?(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勇于实验)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课后收集些防雷小常识,在班内交流,与大家分享。
七、温馨提示:下雨天注意安全,不要放风筝,很危险!
天火之谜(本站推荐 篇2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江苏省盱眙实验小学三分校
张征梅
一、教材解读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作为故事,课文有一条显而易见的线索就是事情的发展。起因是:在人们心目中雷暴一直是个可怕的东西。经过是: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结果是: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造福人类。这个故事背后,其实还隐含了一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
二、教学理念:
1、教师为媒,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
2、教材为例,让学生感悟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3、课堂为介,让学生学会阅读,收集信息,自主发展。
三、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重点词理清实验步骤,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与严谨,简要复述实验过程。
3、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表达合适情景下人物的心情和表现。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和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5、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经过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搜集资料
1、富兰克林简介。
2、哪些人做过风筝实验。
3、富兰克林的名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夏天下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描述一下此时的情景,说说你当时的心情。知道雷暴是什么现象吗?
2、古时候,人们不了解雷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西方人把它看作是-----,中国人则把它称为------(板书:天火)现在大家对雷暴现象已不足为奇,但那时,雷暴神秘又可怕,是人们心中解不开的谜。(板书:之谜)齐读课题。
3、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或现象,你已经不足为奇,但别人却引以为怪呢?练习用“不足为奇”说话。
4、后来,有一个了不起的人解开了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火之谜》这篇课文。
二、自学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1)、出示:
雷暴
毙伤
栓
攥住
颠簸
钥匙
纤维
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2)、指名读,齐读。重点理解:怒发冲冠、无稽之谈
3、理清脉络。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富兰克林做了风筝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第2—5自然段)(引导学生用抓重点部分的方法划分段落。)
那么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又在写出什么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三、导学
一)、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呢?请自由读第一段。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作者自问自答,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2、指名读课前收集的富兰克林简介。
3、科学家进行研究的一般过程是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这也是课文暗含的另一条线索。
4、富兰克林发现了什么问题?他是怎样观察分析的?指名回答。“早就 ”说明了什么?(说明经过了反复观察。)
5、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富兰克林大胆推测什么? 划出相关句子。
6、富兰克林是怎样实验探究的?请大家仔细读第4自然段。小组合作帮助富兰克林完成这次的实验报告。(课件出示)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条件和材料:
实验步骤:
第一步,第二步,„„
实验结论:
7、研读课文,完成报告。
8、集体交流。重点明确材料的作用和实验步骤,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9、能把实验过程再复述一遍吗?小组内先复述,推选优秀同学上台复述。
10、福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除了周密的考虑够了吗?还需要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后半部分,边读边思考。(需要勇敢的精神。)
11、这个实验危险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再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12、你们收集到别人做的这个实验了吗?指名读。
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通过比较,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试验、为追求真理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13、指导朗读,特别要读好句子: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结合动作朗读,体会实验成功时的欣喜若狂。
14、指导用“欣喜若狂”说话,你有这样的时候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15、指导读第4自然段。
16、这个实验震惊了世界,人们被什么震惊了?对呀,这个实验不光揭示了一个科学真相,还蕴含着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因此他发出的声音才会掷地有声。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宣言。三)、引读第三段
后来,富兰克林的实验成功有什么意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安然无恙”。
四、小练笔
学习了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请写下来。指名读。
五、延伸拓展 1.读了故事,相信同学们对富兰克林一定有深刻的了解。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读一读富兰克林的几句人生格言。
2、出示资料读。
板书设计:
富兰克林
19、天火之谜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实验揭密
创造发明
震惊世界
天火之谜 篇3
天火之谜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朱雨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教学过程:
一、练说检复,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天火之谜。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天火”是什么?(雷暴)
2、你知道是谁用什么方法解开了天火之谜?(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
3、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富兰克林。
二、品味词句,感受品质
(一)品味第四自然段
A、要从“风筝实验”中了解富兰克林,我们首先得了解这支风筝有什么特别之处。
1、同学们见过风筝吗?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相同同吗?不同。把书平放在桌上,拿起笔,圈一圈,画一画。出示:细铁丝 麻绳 丝带 铜钥匙
师: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在词语上方用课件出示: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风筝。
2、仅仅这些还不够,请您关注下带上这些东西的动词,作者分别用了什么?(出示:栓了细铁丝,结了丝带,系着铜钥匙)
3、请你在课文插图上画出每个部分,想想分别起什么作用。
栓了细铁丝 线是麻 绳 结上丝带 系着铜钥匙 吸收天电 淋湿后导电 防止触电 传电放电
4、师:(指着屏幕)你能根据屏幕上这些内容向没见过这只风筝的人介绍一下吗?
生:这是一只„„(略)
5、师: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富兰克林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艰辛,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融入了对科学的挚爱、一丝不苟。下功夫,努力。师:是啊,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富兰克林(指板书:丰富的科学知识。)B、只知道风筝的制作过程,还不足以了解富兰克林的全部,让我们来关注放风筝的过程。请你静心读读文章第四节,你觉得哪些字词值得细细品味,从而来感受富兰克林的品质。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生自读自悟,师巡视)预设一:
出示: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两个句子: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1、师: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2、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做这个实验很危险)(板书,不怕危险。)
3、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兴奋,很高兴。)
4、师:大家体会得真好,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生读。齐读。预设二:
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1、师:读读,这句话中哪个词打动了你?
师:从这里看出什么?
生:富兰克林不怕危险。勇敢、为科学而献身。
2、师:谁能把这危险的一触读出来。生读。
3、小结:师:明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勇敢地做实验。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板书:献身精神)
预设三
出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1)师:我们来品一品“欣喜若狂”,想一想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拿来和它比一比,能不能比过它。
(2)欣喜若狂是高兴得发疯了呀,什么词也比不了那么高兴。那么富兰克林为什么那么高兴呢?
(因为他证实了猜想。因为做这个实验很不容易。)(3)是啊,谁能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一下富兰克林从心底里发出的呐喊。指名读。一起来。
三、品味第三自然段
师:联系课文第三节,想想做这个实验仅仅有危险,还有什么? 预设一:
出示: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从习惯这个词你看出了什么?(这次实验是对传统看法的一种挑战,富兰克林不怕“习惯”)
2、从“决定”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什么?(他不怕冷嘲热讽。勇于挑战,不服输,不放弃,坚定的自信心,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探索。)
3、从三个不怕你看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毫不畏惧、勇敢无畏、勇往直前)板书:勇敢的献身精神
师: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我们来看看他的观察。
出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1、(点击推测)给推测找一个近义词——猜测
2、推测和猜测有什么区别呢?(推测是有根据的。富兰克林观察了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才做了这样的推测。猜想一般没有根据)
3、这种推测是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不是,他观察了已经很久以后才做了这样的推测。)观察了那么久,有那么多的根据,那是一种什么样态度?(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对,这就是一种严谨的态度。(板书:严谨的态度)
4、谁能把这种态度融入到朗读中,指名读。
师:(指板书)富兰克林凭借丰富的知识,严谨的态度,勇敢的献身精神,成功地完成了“风筝实验”。“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引读: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想想,成功以后,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会怎么说?
(出示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相关资料以及避雷针的图片)
四、延伸拓展,升华人物形象
1、师:这样伟大的人我们当然要认识一下。(点击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
2、师:(补充介绍)富兰克林不仅在科学事业上做出了伟大的成就,同时在其它领域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第一界美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说:“我一生只佩服三个人,第一个人是富兰克林,第二个人还是富兰克林,第三个人仍然是富兰克林。”可是在富兰克林的墓碑上只写了一句话“印刷工人——富兰克林”,他的人格是多么的伟大。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要讲给别人听,该怎么讲呢?
(出示小标题)今天我讲课的顺序是风筝实验――观察推测——震惊世界――发明避雷针,加上第一课时讲的可怕的天火。我们按课文脉络重新排该怎么排?(可怕的天火――观察推测――风筝实验――震惊世界――发明避雷针)
师:对,按一定顺序讲,别人就会听得清楚明白,这就是平时我们说“有序”。
友情提示:别在雷雨天放风筝,危险!
五、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
5、课外阅读关于富兰克林的故事。《富兰克林传》
六、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丰富的知识 勇敢的献身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