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最新6篇)》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篇1
作文类考题
作文是一个人认识事物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我们要能够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明白地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无论是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自由作文等,不外乎是写人的,记事的,写活动的,写景的,状物的,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改写、续写,应用文,想象作文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写好作文:
1、 审清题意。包括审对象(写人?写事?写活动?写物?);审范围(时间、地点、数量、人称等范围);审重点(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即题眼)。
2、 明确中心。一种是题目本身就规定了文章的中心(如,《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另一种是只规定了写作范围,写什么内容,确定什么中心要靠自己来定(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同学)。
3、 选择材料。材料要能反映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材料要真实;材料要有代表性、典型。材料的筛选要经过几个回合,反复思考。可以先将能用的材料一起罗列出来,再根据题意的需要,选择最有表现力,体而新鲜的材料,并安排主次详略。
4、 组织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文章之前先列好提纲,明确按什么顺序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怎样分段,怎样衔接过渡;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开头结尾等等,一一列出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5、认真修改。文章写好后,必须认真读几遍,边读边查边改。修改文章包括改正错别字,改通句子,正确标点,注意条理清楚,以及重点部分是否具体等。
当然,文章的类型不同,写作时具体的要求也不同。如,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事件来写,写好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动作和心理活动,能表现人物特点的细节要写具体。记事的作文,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要把事情的主要部分写具体,做到详略得当。写活动的文章,关键要写好活动中的几个场面。写景的文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形象、生动,要借景抒情。看图作文关键要看清图意,合理想象。想象作文关键要大胆展开想象,既是想象、幻想,又对现实有着意义,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应用文则要掌握一定的格式,明确写作的目的等等。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2
一、高考现代文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
“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性,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2.高考散文阅读测试重点
高考散文阅读重点考查评价鉴赏能力,即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1)分析评价思想内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每次必考,只是考查的形式不同。有的直接考查,有的间接考查。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载体,所以对文中所用材料的分析评价也是每次必考,只是题目难易度不一,考查形式不一。
(2)分析归纳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活动的趋势的形象说法,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高考对此项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
(3)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全国卷每次考的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比较、反衬等。考查方式,一般不要求辨认,而是分析鉴赏,即分析运用某种技巧的作用、好处、效果等。
3.命题所遵循的原则
经过多年的命题实践,文学作品命题技术日趋成熟。命题者对阅读能力测试试题的设计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大体上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⑴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⑵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⑶努力体现由语意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⑷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系列。
⑸力求题型稳定、整齐,即由填空到简答。
二、散文阅读鉴赏步骤
⑴要从整体上理解作品。整体把握散文,要先辨其类型是叙事、写景,还是咏史;是托物言志,还是阐发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然后再逐段概括内容大意,以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梳理思路,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研究主要表达技巧和重要语句,并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看作对作品有了整体的理解,就可以进人答题状态。
⑵要注意揣摩语言。所谓揣摩语言,就是通过对语言的辨别、比较、思索,正确把握语句的含义,另外,许多考查评价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也需要揣摩语言。
⑶要注意因果。因果联系是世间最具普遍性的联系。散文的形与神、情与景、内容与形式、主旨与材料等等,是近年来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所在。在考试中,考查因果关系能力最典型的方法,就是问“为什么”。对表现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赏析和评说,大都采用这一题型。
⑷要答好这类题目,就要带着问题到信息区域去,从上下文梳理中,加以条分缕析的理性判断,筛选出答题要点,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组织文字作答。
⑸要注意对散文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要注意三点:
其一是抓住文章主要人物和关键语言。文章的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性的语言最能说明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其二就是必须整合此前对作品的形象分析、对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揣摩,成为正确评价的依据;
其三是必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尤其是主题较为深刻,情感较为含蓄或象征意味很深的作品,联系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就可能推断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乃至作品的主旨。如《长城》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要联系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推知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特别警示
文学作品类文章阅读做题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答案都在原文中,特别是前几个小题,有时往往可以按图索骥,直接摘录,有时需要对分布在几处的内容进行整合,关键是看理解的程度。一般来说,考生大都读一遍就去做题,准确率是比较低的。准确率的高低与读的遍数、认识的程度有密切关系。读的遍数越多,做对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设题点比较细小,需要仔细领会和核对。
一般要求是:先看一遍全文,不是浏览,而是仔细阅读。第二步是大体浏览一下题目,这一条也是帮助你理解把握全文的最好提示。第三步是结合所给的题目定位,判断、搜寻、概括、抽取、转化,这些方面不是一个过程,一遍成功的,而是反复进行的。这里的“定位”特别重要,是这一段还是那一段,是这几句还是那几句,要权衡、推断。一般来说,命题者命制试题时,往往抓住中心思想、中心内容设题,而不是枝叶。所以权衡时,要考虑段落,又要考虑全篇中心。
考场答题时,要密切关注以下几点:
⑴题目与文章
文章的题目,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信息。一般来说,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的阅读试题的作答以启迪,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所以,在考场阅读中,我们一定要惜字如金,仔仔细细地过滤阅读试题中的每一个字,包括文章前后所标示的题目与出处,利用好每一个字所发出的信息,解答好每一道题。
⑵文章与文段
在考场阅读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文章与文段的关系。既要利用对每一文段理解的基础来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总体把握,又要利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来加强对每一文段的准确深入的理解。考场阅读的考察中,很多情况是考我们的精读,尤其是对某一段某一节的深入理解。
⑶文段与中心句
根据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作答;根据对中心句的逻辑分析解题;根据中心句的关联判断解题。
⑷中心句与标志词
利用文段里的中心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总之、进一步说、因此、所以、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既、又、并且等等。
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常常可以通过它们来检索、补充、概括以及作文意补充等,以达到明重心、作比较、抠字眼、画标志的考场阅读中所需的一些具体试题的作答的目的。
⑸题面与题眼
题眼,就是题目命制时的着眼点,常常能反映出命题者在设置这道题时的测试目的,以及构思这道题时的兴奋点。
考场是面对试题,首先要注意读懂题面,将命题者真正要考的地方找出来,才能有的放矢对准靶子进行进一步的阅读与思考,也才能真正集中精力去解答好每一道试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试题的关键性的词句,包括词性、修饰成分,乃至句式,从中找出命题的真实意图。
近年来也开始考查考生对作品内容进行综合概括理解及自己组织语言的表述能力,做题就务必注意深思精写,阅读主观题的答题较少受到字数的限制。这就提示我们,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答一些,答多了不扣分,答少了反而要扣分。回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时要设序数号,以便答案清晰明了。
段意的归纳 篇3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4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知识划重点★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点概述重要概念是指那些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概念。“文中”是概念的语境,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为具体语境所左右。“理解”是指领会概念并能作出简单的解释。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特别是临时含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在实用类文本中多指的是重要的科学术语或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考查考生对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但考查又不仅仅停留在理解能力上,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概括,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重要概念的内涵。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点概述。“理解”是指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调整认识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迁移。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结构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者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概括段意的句子;②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子,或者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③从表达技巧上说,指那些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以及比较含蓄且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④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形式该考点或结合有关句子设置选项,或针对具体句子设置成主观题,要求考生理解其含意。结合近几年新课标I卷及各地模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针对文本中某一个重要句子的含意考查的客观题几乎没有出现过,而针对文本中某一个重要句子的含意所出的主观题也较少,且大多出现在传记类文本中。主观题中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话的深刻含意。②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③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等。客观题选项中常设置的陷阱有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更换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等。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着力点这一考点着重考查考生在一定的语境中领会这些特殊句子隐含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点概述所谓“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根据阅读目的进行取舍,辨别正误,略过无关信息,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信息,或对某一观点、信息等重新排列组合,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有快速识别、分类整理、合并提取的思维习惯和水平。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查形式有两种:(1)客观题。题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双项选择题(5选2),二是单项选择题(4选1)。从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2)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查着力点客观题与主观题都考查到了信息的筛选,不同的是,客观题须要筛选判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主观题则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后,再将其转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答案,准确表达出来。历年的新课标卷中,无一例外均涉及对此考点的考查,因此考生要予以重视。
四、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1、“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奧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等。文章的结构,则是指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形态,一般说来传记类文本多用顺叙,而新闻类中的通讯则如同一般记叙文-样,对材料的组织比较灵活,因此其结构形式也就较为多样。概括中心意思,即提取文章的灵魂,它里面往往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作者的主要情感倾向,有时还包括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五、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点概述“文体特征”主要是指某种文体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传记、科普文章等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如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传记作为叙事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讲究尊重史实,也有文学特征,即强调艺术性。传记的基本特征是纪实性(真实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传主记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多采用第一人称;他传,是别人为传主作传,多采用第三人称。从表达方式看,有叙传和评传之分。叙传重在“叙”,着重写人物事迹;评传重在“评”,即在叙述人物事迹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所作所为加以评述,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由于评传兼具两者特点,因此可以写得比较简短,更适合于考试命题选用,考生对此应予以重视。“主要表现手法”是指具体的文本所采用的诸多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种或几种。如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从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双线并行;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从叙述方式看,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从描写技法看,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烘托)、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引用、比喻、拟人、反问等。
2、“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具体考查形式为主观题,命题设置的角度有:(1)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2)分析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3)分析文章所用修辞手法,特别是对“引用”的作用的考查;(4)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如自传、他传、评传等。
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着力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作为一个重要考点,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升温趋势,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高度重视。
六、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考点概述“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侧重从文本的思想观点角度作评价,要求能评价作者所持的态度、主要观点以及思想感情倾向,作者在行文中反映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要求考生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支持他们自已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
2、“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出现频率较低,且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3、“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考查考生对文本中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把握,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观点及倾向。
七、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1、“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考点概述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评价一个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应确立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要依据文本所处的时代主流价值和特定人群的价值取向来确立。其次,对文本价值的阐述要结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最后,把文本固有的价值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确立两者的关系,并对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作出判断。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侧重从考查考生对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能力。要求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概括,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重要概念的内涵。
八、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1、“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考点概述高考语文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鉴赏评价”的要求中,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内容,这是该考点的重点和难点。“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包括人物的形象、文本的风格、语言的特色、表达的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了。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考查着力点“深度”是思考的关键,“思考”与“判断”也不是两分的。要有深人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准确地看到它不足的一面。考生要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明为什么要运用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从效果角度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与不足,最好是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考点概述。“不同角度发掘”要求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出多侧面的考查。“不同的层面发掘”要求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包括文本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情感态度所反映出的人生价值。“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与现在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前者属于历史性的,后者则属于现实性的。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命题主要从两个方面:(1)审视角度。同样的一篇文章,审视角度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例如对一篇传记,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传主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来探讨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层面认识。对实用类文本而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审美、文化等层面进行解读,发掘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十、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考点概述所谓“写作背景”,就是指文本中用来说明文本所述情况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解释其发生或发展的主观条件及其意义的情况。写作背景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深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写作背景人手,是解读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实用类文本创作求真实、忌虚构,从背景对于内容解读的指示作用更显重要。了解写作背景的另一个任务是熟悉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概括。也就是从作家的角度了解背景。所谓“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写作意图,直接影响到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文本的结构安排等。所以,探究的角度和层次一般包括:(1)时代和社会背景;(2)作者的写作动机;(3)文本的表达目的;(4)文本的表达方式;(5)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6)文本的隐含意义等。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考查着力点一般而言,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可以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但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很难有这样的背景资料,因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或者在事件中描述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以及作者的一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来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十一、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考点概述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疑问、见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对文本进行有创意地解读,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地分析,这些见解还应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要求。
2、“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考查形式“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文本中这些问题一般是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往往会产生较大或深远的影响。文本中的某一问题在解读时可能存在不同的解答方式和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考查时一般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以“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形式设问。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考查着力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在新的阅读理念下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深度测试,着重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求考生善于对文本内容进行辩证地分析、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5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仿写句子。
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八、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九、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
十、概括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十一、名著阅读。
公式:
①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三、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四、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五、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2、……描写了(或刻画了)……3、……意思是……
十六、前后照应。
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十七、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十八、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十九、记叙线索。
公式: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称谓变化。
公式: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篇6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往往文学类文本的问题页也是围绕这三方面展开……
小说人物
一、赏析人物描写的角度
(一)正面描写
1、肖像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2、语言描写:①鲜明的展示人物的性格,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动作描写:使人物鲜活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人物的举手投足中窥见人物的心态性格等。
4、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5、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6、细节描写:①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二)侧面描写
借助次要人物烘托、借助物象烘托、借助环境烘托。它们的作用: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二、分析概括主要人物形象的技巧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对人物的正面侧面描写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3、从分析环境入手: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从分析情节入手:情节展开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展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5、从分析人物关系入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理清人物之间的行为关系,分析他们的交互评价、情感态度。
6、借助作者的议论或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语句分析。
答题模式:……是一个……样的人物形象。……具有以下性格特点:①……②……③……
三、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
1、对情节的作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情节是否有推进作用?
2、对主题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了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3、对社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四、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1、对“自身”的作用:“自身”是否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2、衬托主要人物: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有声有色,凸显主要人物的品质,使主要人物品质、使主要人物形象更鲜明。
3、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是否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文章主题。
5、文中如有“我”,则是作为见证人,增强了小说真实性。
5、是否为主要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环境,起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五、分析物象的作用
1、他作为小说的形象的一部分,有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对“人物的作用”: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人物形象(如梅兰竹菊)
3、对环境作用:物象衬托环境,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4、对情节结构作用方面:它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严谨的作用。
5、对主题的作用: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答题模板:……是什么……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事物)形象,作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事物)形象,(他、它)有……样的作用(启示、艺术价值、艺术价值)。
小说的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一、概括环境的特点五角度
1、从“时”的角度:“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看它们有何特点。
2、从“地”的角度:“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它们呈现怎样的特点。
3、从“人”的角度:“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还是紧张冷漠等。
4、从“事”的角度:“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这一特点。
5、从“景”的角度:“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对环境自身的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点明时间、季节等,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某种意境。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时代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或喜庆,或冷清,或悲凉,用以感染读者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对人物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引导人物出场,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情感,促使人物思想情感发生转变。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
3、对情节的作用:①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内涵。
4、对主题的作用:表达、寄托、揭示、暗示、深化主题。
5、作为背景,暗含社会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答题模板:①环境本身(交代了……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埋伏……)③人物(烘托、映衬了……)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
小说情节
一、梳理概括情节
题中有“情节”“脉络”“过程”“概括”“梳理”等字样。
答题模板: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其中“何人+做何事”必不可少。
二、分析情节的作用
(一)结构角度:
①照应前文
②承上启下
③线索
④贯穿全文
⑤设置悬念
⑥埋下伏笔
⑦为后面情节做铺垫
⑧推动情节发展
⑨使情节曲折生动。
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等。
(二)内容角度:
①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②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面貌,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
④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三、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1、设疑(悬念式)开头的作用: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⑤暗示故事结局。
四、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1、结构上起过渡、承上启下:要求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
2、表达上起衬托、对比、铺垫。如果描写的物象是次要物象,且与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作用就是正面烘托、衬托、铺垫;如果描写的物象不一样,意境或情感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对比。
3、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五、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凸起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欢喜的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突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4、留下空白的结局:耐人寻味,留下“空白”,让读者进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小说的艺术技巧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真实、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②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小说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③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能较直接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①顺序: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顺序来写,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读者了解所叙来龙去脉,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②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推动情节发展。
④补叙:对前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⑤平叙:即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及以上的事,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二、情节安排手法
1、悬念:在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伏笔: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给的提示或暗示,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3、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从而使文势曲折变化,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4、照应:又叫呼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比较,作用一般是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6、衬托:指描绘某一人或事物来表现另一人或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可以使作品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突转:在小说结尾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变化”,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语言风格
1、生动形象:语言活灵活现,具体形象。艺术效果:①人物语言个性化,言如其人,②描写逼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③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新鲜活泼;④注意词语选用,注意句式变换,使行文变化有致。
2、朴素自然:语言自然不做作,少雕饰。艺术效果:
①发自内心,出于真诚,感情真挚;
②明白如话,清新自然,不堆砌,少修饰,不做作;
③真切平实、通俗易懂。
3、含蓄蕴藉:语言含义深刻,含而不露,言在此而意在彼。艺术效果:
①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欲言还休。
②富有言外之意,弦外音,话中话;
③深沉厚重,深奥含蓄。
4、幽默风趣:语言诙谐机警,活泼有趣。艺术效果: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雅俗共赏。
5、庄重典雅:语言平实沉稳,严肃庄重。
①采用典范书面语;
②常用古词语、成语;
③多用专用名词、术语;
④多用长句复句;
⑤深沉厚实,义正言辞。
6、清新明快:语言干净利落,明白晓畅。艺术效果:
①直接了当,不拐弯抹角,斩钉截铁,单刀直入,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痛快淋漓。
7、整散结合:整句与散句错杂。
艺术效果:使语言具有整齐美、对称美、复叠美、回还美、错落美、活泼多姿、丰富多彩,显得文采飞扬、文气十足,情浓意满,酣畅淋漓。
四、赏析小说的叙述技巧
设问标志:题中有“线索”“处理”“安排”“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解题思路:“四抓”“一想”
一抓:叙述人称,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二抓:叙述方式,了解叙述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三抓:情节安排,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四抓:语言风格,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一想:想作品的叙述背景:叙述背景主要起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有的背景还富有象征意义,在分析时也应考虑此方面的作用。
答题模板:点出叙述技巧+结合文本分析+技巧效果
小说的主题与标题
一、标题
(一)小说标题的含义:
①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
②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③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二)根据标题特点分析标题作用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作用可能具有“点名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等”。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作用可能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等。”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作用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等”。
4、如果以问题为题,则作用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
5、标题的作用还包括:①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③化解人物矛盾冲突;④对小说主题的概括,或是一语双关或是画龙点睛。
(三)标题是否可以替换?
1、从是否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主题?
2、是不是小说的线索?
3、能否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4、能否制造悬念、讽刺、双关等角度分析两个标题的优劣进而确定是否可以替换。
二、探究思想主题
1、启示类:①从与小说相对应的人物(如孩子、学生、父母、老师等)。②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沦丧等)不同角度切入。
2、人物体现的思想类: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精神境界以及为人处事等角度进行分析。
3、小说主旨类:从不同人物的表现,不同主题词的阐释,不同层面(如现实、历史、哲理)的深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4、主旨辨别类:从文本对某个主题的呈现,现实生活对某个主题的呼吁等角度进行分析。
5、谈谈看法类:从文字本身的内涵,与现实的关联,与自我的关联等角度分析。
答题模式;观点:(我认为……/我赞同……)+原因(阐述理由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展开)+总结(可视具体情况做取舍)。
三、小说主题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思想品德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2、用故事的形式针贬时弊(以小见大的手法)。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常用象征手法)。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