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优秀5篇正文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优秀5篇》

时间: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重阳节的主要风俗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呢 篇1

重阳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在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篇2

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因此,重阳节也是“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和“老人节”。

重阳节放假吗? 篇3

重阳节,一个适合踏秋的传统节日。可惜的是,重阳节是不放假的,国家规定的放假假期中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明确了节假日安排,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为法定节假日。对于部分妇女节、儿童节、建军节将部分公民放假,不包括重阳节,所以2016重阳节不放假。

2016年重阳节时间为:2016年10月9日,星期日,这天是国庆节调休上班,所以不放假。

2016年国务院公布的节假日时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经国务院批准,现将2016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元旦:1月1日放假,与周末连休。

二、春节:2月7日至13日放假调休,共7天。2月6日(星期六)、2月14日(星期日)上班。

三、清明节:4月4日放假,与周末连休。

四、劳动节:5月1日放假,5月2日(星期一)补休。

五、端午节:6月9日至11日放假调休,共3天。6月12日(星期日)上班。

六、中秋节:9月15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3天。9月18日(星期日)上班。

七、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10月8日(星期六)、10月9日(星期日)上班。

节假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重阳节的'来历 篇4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纵观整个重阳节的发展历史,庆祝重阳节的活动最开始只是宫廷或者是官方的庆祝活动。直到唐朝,重阳节被定为正式的节日之后,宫廷和民间开始一同庆祝,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宋朝的重阳节最为热闹,《武林旧事》一书中详细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便第二天隆重玩乐一番。明清时期则是沿袭了传统,并且从农历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庆祝,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天,帝王还要登高揽胜。

重阳节的神话传说 篇5

重阳节的由来1: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的由来2: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