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9篇)正文

《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9篇)》

时间: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篇1

《鲁滨逊漂流记》:资本主义殖民者的成长故事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

2、介绍丹尼尔·笛福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赏析《鲁宾逊漂流记》片段。

二、思政育人目标

1、认清资产主义财富积累的本质。

2、了解英国殖民主义的历史。

3、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鲁滨逊是一个英雄人物吗?他在荒岛求生的经历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2)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中的鲁滨逊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手中的刀和枪、肩上的鹰分别象征什么?图中看出他是如何对待荒岛的原住民的?

总结:鲁滨逊是早期资本主义殖民者典型形象。他靠武力强占孤岛,并残杀原住民,霸占岛上资源,建立自己的殖民统治。

2、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时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充满着血腥和暴力,新兴的资产阶级靠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获取财富,壮大资本的力量。

阐释:I。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成长史是不光彩的,充满着杀戮和征服。

II。强占殖民地和扩大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3、深层阅读

(1)鲁滨逊的成长经历:因性喜冒险,屡次出海;后贩卖黑奴,船遇险而落魄荒岛,独居小岛28年,建成栖身之所;通过让“星期五”学英语、信基督彻底教驯化野人;最后自己成为荒岛主人。

“思政”教育:资本家总是以冒险家的面目,远征殖民地;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手段;殖民者眼里的荒岛就是自己殖民的对象;剥夺语言和信仰是殖民者征服殖民地人民的惯用伎俩。

(2)《鲁滨逊漂流记》被经典化的原因:契合18世纪英国的时代精神;塑造具有开拓和进取的精神的资产阶级英雄;满足西方人的征服欲;美化殖民主义叙事。

(3)“思政”教育:文学经典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时代精神,但它们代表了西方的传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阅读西方文学经典,我们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客观、理性和辩证地看待其价值和意义。

4、课后反思

(1)鲁滨逊形象的正面意义:他不甘平庸无为的生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闯劲;性情乐观,不畏艰险,白手起家,体现自我奋斗的精神。

(2)“思政”教育:当代大学生正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为个人发展和国家的兴盛而努力。在个人拼搏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应该具备鲁滨逊那种敢闯敢拼的劲头,学习他的乐观主义精神,凭个人的努力获取成功。鲁滨逊的传奇经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那么《鲁滨逊漂流记》可成为大学生创业路上的励志书籍。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 篇2

佛教石窟艺术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佛教石窟艺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佛教的兴起对美术的影响。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佛教石窟艺术灿烂辉煌的艺术成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操,并树立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艺术创作中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理想。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佛教基础知识背景

佛教文化的本源是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东传到中国各地有两大倾向,南方重义理,北方重功德。文化的融合影响到了石窟艺术的风格样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国美术史的过程中应参照西方美术史进行比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也要能够融合多种元素进行创新。

2、石窟艺术的建筑形制、雕塑样式和壁画内容

在对佛教美术“样式”问题,如“凉州模式”、“云冈模式”等进行探讨时,将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文化诉求、传播路线等问题带入,增加石窟美术史研究的深度,从宏观上把握北魏到隋唐之际中国石窟美术文化传播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3、中国主要石窟

石窟艺术丰富多彩的视觉形象吸引了南北各个社会阶层的信众,从皇家赞助、地方官员提倡到普通百姓全身心投入,我们可以注意到各个石窟的异同,外来建筑、雕塑、绘画等一系列因素都出现在中国本土,对繁荣汉代流传下来的视觉艺术,产生了全面影响,它们的融合形成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铺垫。

莫高窟156窟张议潮出行图(局部)

通过学生在课堂分享的石窟艺术调研报告,可以发现他们通过调研不仅熟悉了石窟艺术不同时间、地域所体现出的不同风格和题材;也对石窟艺术所反映的宗教活动及社会风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分别对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炳灵寺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等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成果来看,学生能够通过相关文献、图像和视频资料对石窟艺术的主要内容、风格及其与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的关联作出相应的解读。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 篇3

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职业道德

全球资本市场频发的会计丑闻,使会计职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要求高等学校在会计课程教学中,从会计职业道德的角度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分析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在管理会计课程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决策”,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科云杯”全国大学生本科组财会职业能力大赛的过程中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管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两大分支。“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基本职能的应用型人才。而管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在履行职业岗位时能够辨识会计行为的合规性,掌握道德行为履行方法。

二、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设计和实施

1、教育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品德

利用校园网和移动课堂,组织学生学习新《会计法》、《关于加强会计人员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等规定,讲解新会计法、证券法等相关处罚条例,列举证监会和法院对不遵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的处罚和刑事责任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品德。

2、运用案例教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利用国内外会计造假案例,讨论由于会计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企业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等行为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中小投资者经济利益的损害,以致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来警示会计人员必须守信,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诚信对会计职业重要性。

3、选择切入点,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根据2016年财政部发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包括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投融资管理、营运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几部分内容。在上述内容的教学活动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选择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合理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之间的契合点。例如,在预算管理部分,管理会计师在根据大数据资料编制收入预算或预计财务报表时,不能由于公司面临一个重大合同或者贷款需求而随意对预算数进行调节,否则违反了正直和可信原则;在投融资管理时,依据大数据资料,利用科学的方法合理预计现金流量,一旦决策失误,将带来重大损失,违反了能力原则;管理会计师主要向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如果向好友或其他相关机构透露企业内部信息,则违反了保密原则。

4、利用产教融合提供职业道德经验

利用产教融合、校区合作平台,邀请常州尤尼泰税务事务所来校进行“财务舞弊常用手段及案例”的报告会,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实践会计职业道德的机会,以及提供道德的经验。

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篇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在反抗》解读

一、课程教学目标

1、树立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2、培养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学会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育人主题

敬畏自然

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过程及内容

设计意图

一、课程导入

新冠疫情横扫全国,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寂静的春天》就早已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

开篇从新冠疫情导入课程,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势切入敬畏自然的育人主题。

二、课程内容分析

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

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提问1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厘清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提问2、3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切入思政育人点: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我做起,对大自然有正确的认知践行方式。

切入思政育人点:培养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课程总结

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让我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五、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国,打破了春节的喜庆,经过专家们基因测序判定,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并通过人畜共通传染给人类。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绿色作文网要问题。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作家蕾切尔·卡逊撰写的环境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已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

(二)课程内容分析

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明确:体现——“大量使用化学物质,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化学控制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就是大自然的反抗。

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学药物,或人类忽视了自然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削弱了环境本身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师明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

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

教师明确:改造自然只能是改造大自然的局部状况,而不是改变大自然固有的规律;顺应自然指的是顺应大自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面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二者并不绝对不相容。合理而有限地改造自然需要依靠科学,积极地顺应自然也需要依靠科学,因为只有科学才能揭示大自然的规律,而“改造”和“顺应”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1)你能做到不向垃圾桶以外的地方扔一只塑料袋吗?

(2)你能做到不浪费水资源吗?不管是不是自己付费的?

(3)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你感到痛心吗?在合适的时候是否敢于提出批评?

(三)课程总结

黑格尔曾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当今时代,我国正着力建设生态文明,郑重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有必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同学们,让我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自然的宁静、和谐、美丽,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

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篇5

构筑共同的未来梦想——《大同》解读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认识《大同》一文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体味儒家积极用世的内在情感;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

2、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

三、育人主题

家国情怀

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过程及内容

设计意图

一、课程导入

任何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富足、文明的美好的社会里,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称其为“大同”社会。

开篇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进入到先贤圣哲关于“大同”最高社会理想的伟大构想,由小及大,可以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走进文本,以便自然地切入家国情怀的育人主题。

二、课程内容分析

1、整体感知,初识理想社会

提问1:怎么理解“天下为公”?

提问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拓展延伸,畅谈理想社会

小组讨论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小组讨论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你准备如何做?

3、教师寄语,共创理想社会

2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理解儒家“大同”的最高社会理想。

2个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文本中走出来,认识“大同”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体味儒家积极用世的内在情感。

切入思政育人点: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教师充满斗志的寄语,是为了使学生的家国情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切入思政育人点: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

三、课程总结

“大同”社会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借鉴吸收《大同》对未来文明发展的设计,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贡献一份力!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树立家国情怀,为共同的未来梦想做出贡献。

五、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富足、文明的美好的社会里,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诚信相待,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称其为“大同”社会。

(二)课程内容分析

1、整体感知,初识理想社会

提问1:怎么理解“天下为公”?

教师明确: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而不属于一家一姓。这是一种纯粹的公有制,是“大同”之世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大同”之世其它具体特征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前提。“天下为公”是把全人类视为生命和文化共同体,为大同理想确立了最基本的原则。

提问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师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各安其身。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小结:在“大同”社会里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谐、安定的局面。

2、拓展延伸,畅谈理想社会

小组讨论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教师明确:大同思想与全球化社会息息相关,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离不开大同思想。各国加强经济联系,打破贸易壁垒,实行互通有无,努力让商品流通快捷,将全球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经济体,经济全球化把经济变成了所有人的事情,各地的经济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这正是大同思想在全球化经济进程方面的体现。

小组讨论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你准备如何做?

教师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表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说这和《大同》的社会蓝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该齐心协力,奋发图强。

3、教师寄语,共创理想社会

大同社会,美好理想;不负青春,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

(三)课程总结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总是相似的。《大同》所呈现出的那个公平、正义、诚信,又充满温情、关爱的社会,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把“求大同”作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因此,“大同”之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之梦,它正在走近我们,成为社会生活的向导,为了向这个理想目标迈进,我们要借鉴吸收《大同》对未来文明发展的设计,树立家国情怀,为共同的未来梦想做出贡献。

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篇6

人文素养展演活动

一、课程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吸引和鼓励广大学生增强学习人文知识、阅读人文经典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运用人文知识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成才奠定更为宽厚的基础。

二、思政育人目标

1、提升与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开拓创新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2、促进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会进步,培养学生能动协作的实践技能。

三、育人主题

实践创新

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针对当代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人才成长中文化因素的作用,本课程加强推行学生剧作表演、口语表达会、读书报告会、古诗词鉴赏会等多类实践活动,并举行年度人文素养展演,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领学生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创造力。

五、实施过程

(一)活动背景及意义

我校当下正处于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高速发展时期,面临从单一型人才向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转型,因此加强我校人文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学生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内在的人格、气质、修养,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品质和价值趋向,争做社会所需要的有思想、有道德、有思维、有责任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展演活动已连续开展多年,充分彰显母语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构建校园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地展示我校人文通识类课程的教学成果,有效提升学生全方位运用母语的能力以及文学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开拓创新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能动协作的实践技能,以打造我校特有的人文素养教育质量提升的实施体系,形成自己的品牌。

(二)活动实施

1、活动主题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2、活动形式

经典诵读、戏剧表演、情境主持、创意配音等

3、活动要求

(1)可从哲学、历史、文学等经典著作中选题,也可以选用表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题材;

(2)要求作品内容积极健康,主题鲜明,富有感染力,兼顾思想性与文学性;

(3)鼓励在艺术效果和表演形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

(4)每个节目表演人数最少5人,节目时长为8-20分钟。

4、参加对象

全校开设《大学人文基础》课程班级(每年约20个班级,800名左右学生)

5、活动流程

准备阶段:(每年3-5月)

(1)3月初各班级传达展演计划;

(2)3月中旬各班级选派同学并组队为各项展演做准备训练;

(3)4月-5月初举行展演节目排练。

全校展演:每年5月底或6月初

(三)活动内容

年度活动

节目内容

2018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人文短剧专场

1、人文短剧《幸福照相馆》

2、人文短剧《甄嬛后传》

3、人文短剧《趣味运动会》

4、人文短剧《感性与理性》

5、人文短剧《小心走路》

6、人文短剧《刘三姐》

2017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话剧专场

1、中国古典话剧《范进中举》

2、外国音乐剧《音乐之声》

3、中国现代话剧《沙家浜》

4、外国童话剧《白雪公主》

2016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戏剧专场

1、中国古典戏剧《西厢记赖婚》

2、中国当代戏剧《欢乐颂》

3、外国戏剧《金苹果的传说》

4、中国现代戏剧《边城》

2015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1、国学荟萃

2、创意配音《东成西就》

3、中国现代戏剧《伤逝》

4、情境辩论《文学阅读与生活认知》

5、情境主持《电视购物》

6、外国戏剧《伪君子》

(四)活动总结

本活动的整台演出均采取全程拍摄并刻制成光盘,留存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内容丰富、节目质量优良得到高度肯定和广泛好评,充分显现了人文素养展演活动是丰富学生校园精神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营造了我校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培养了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激发了我校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我校人文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果。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篇7

化工设备的腐蚀与防护——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掌握腐蚀的定义,腐蚀的类型,以及防腐的措施

2、思政育人目标:

(1)设计思路:通过引入化工厂管道腐蚀引起的事故案例,自然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3)育人主题: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价值主题。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引出课堂知识——问题分析

问题:举例说明你见过的生活中腐蚀现象?

图2生活中钢铁腐蚀

通过问题的分析引入腐蚀的概念,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2、腐蚀的分类及防腐

腐蚀其实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按照机理分,分为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生活中常见的腐蚀为电化学腐蚀。比如铁器和铜器的腐蚀。那么什么是化学腐蚀呢?引入实例:

图3打铁过程中铁渣的掉落(化学腐蚀)

生活中的打铁铁渣掉落现象就属于化学腐蚀的一种。引入实际案例,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按照腐蚀破坏特征分:腐蚀分为晶间腐蚀,应力腐蚀,均匀腐蚀和缝隙腐蚀。其中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危害性较大,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入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的概念。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篇8

《伦敦》: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挽歌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简介18世纪后期英国前浪漫派诗歌特点。

2、介绍威廉·布莱克及其诗歌特色。

3、赏析诗歌《伦敦》中的场景和人物特征。

二、思政育人目标

1、认清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本质。

2、开展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教育和习近平“两山”思想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布莱克的《伦敦》描述了怎样的画面?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伦敦变成了工业化的地狱,其社会根源是什么?从整首诗歌的描述可以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中烟囱林立、火车轰鸣反映了什么时期的英国伦敦?图片中忙碌的工人和悠闲的资本家形成了怎样的鲜明对比?图片展示了“雾都”伦敦的工业城市形象,其繁华景象的背后有怎样的辛酸?

总结: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建立在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对大自然的无情破坏的基础上。资本家为追求最大利益,他们强占资源、扩张市场、压榨劳动者,将美好人间变成了可怕的地狱。

2、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

(1)科学发展观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两山”思想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考察浙江湖州安吉余村时,首次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两山”重要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是绿水青山,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3、深层阅读

(1)诗歌中的伦敦景观:诗人漫步在泰晤士河畔,被眼前的恐怖景象怔住了——听到的是大人和孩子们凄苦的叫喊、伤兵的叹息和年轻***们的诅咒,看到的是被独占的河流和街道、面带饥色的人群、污黑的教堂和宫墙外流淌的鲜血。这就是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的可怕景象,资产阶级霸占了一切资源,无产阶级挣扎在死亡线上。工业污染破坏了伦敦人的生存环境,伦敦简直是地狱般城市。

(2)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本质: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和雇佣劳动者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为基础,以榨取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它体现了资本家的贪婪本性,疯狂地追求最大利润,根本不顾无产阶级的死活和自然环境的承受力。

(3)“思政”教育:工业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工业化。但是由于经济所有制和国家制度的不同,两者有本质上的差异。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以提高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资本主义则是以个人利益和私人财富积累为目的。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注重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4、课后反思

(1)《伦敦》反映的社会现实:这是布莱克诗歌集《经验之歌》中的一首描写工业化背景下伦敦的城市景观。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我们感受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给各阶层的劳苦大众造成的精神创伤。资本主义工业化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给社会造成了无尽的苦难。

(2)“思政”教育:当前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我国也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也会面临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难题。为此,我国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推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为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 篇9

预算报表编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课程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掌握基本财务预算知识,编制预算报表的基本技能,具备独立编制预算报表和进行财务分析的能力。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

2、直面财务风险,加强学生财务预算表编制过程中的风险意识

3、培养财务预算的敏捷思维能力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财务预算报表是前后关联的,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的,我们要去协调、控制,避免盲目性。

1、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而预算报表是一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项目起着引领、规范和推动作用,在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其他部分前后呼应,相互关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介绍财务知识和报表注意事项,灌输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加强财务风险意识。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美国民众起义暴乱正是一次美国政府意想不到的风险,而财务也会出现各种风险,预防财务风险是首要的。预防财务风险的主旨不是去消除非常可能出现的损害事件,因为意外往往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也不是事后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害,而是在财务预算报表编制时专注于消除危害的可能根源,从源头上杜绝风险的产生。作为大学生个人,应该做到个人层面的风险识别与安全防护。在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注意前后统一,规避风险。

3、树立全面性预算管理观念。在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一旦一个产品的价格改变,就会使内含报酬率、回收期、净现值三个数据往往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全面性是指在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全面思考整体财务关系,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证财务报表严谨统一,前后呼应。因此,教育学生谨慎细致、诚信编表,诚信创业,提高学生的敏捷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