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咏柳》(优秀9篇)》
诗歌一:咏柳 篇1
润如碧玉柔似风,
万木争春我先荣。
休怪东君有偏爱,
年年奏响第一声。
咏柳 篇2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拓展阅读:《咏柳》赏析 篇3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咏柳 篇4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阅读答案 篇5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诗歌六:咏柳 篇6
江南与江北,竹柳独婆娑,
柳枝断不尽,别情更多来。
细雨罩两岸,雾烟盖名河。
自然好命在,你我共继否。
古诗《咏柳》赏析 篇7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咏柳 篇8
这首诗通过对柳树的生动描绘,赞美了春天带给大地的勃勃生机。诗的前两句把柳树刚刚长出的嫩绿的柳叶比作碧玉,把千条万缕的'柳条比作绿丝带,形象地描绘了柳树枝条细柔、修长、摇摆于春风之中的迷人姿态。“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比喻成剪刀,显示了春风的神奇和灵巧,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柳树、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咏柳》原文及译文 篇9
《咏柳》原文:
曾巩〔宋代〕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柳》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咏柳》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