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清朝的理藩院为何改土归流【最新4篇】正文

《清朝的理藩院为何改土归流【最新4篇】》

时间:

关于清朝的理藩院为何改土归流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清朝的理藩院为何改土归流【最新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理藩院: 篇1

是中国清代管理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

改土归流: 篇2

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土”指土司。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

土司可以世袭,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

但他们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

“流”指流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不世袭、有品级、有一定任期的官员。

历史上把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的实施: 篇3

1、过程:

①明朝开始改土归流。

明成祖朱棣是实施改土归流的第一个皇帝。

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朝廷派遣可以随时撤换的流官担任官员,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

但明朝改土归流的地区有限,西南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

②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不仅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也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1726年,雍正帝采纳了大臣鄂尔泰的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在滇、黔、桂、川、湘、鄂六省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对自动交印的土司,政府加以赏赐,或给予官职。

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或将其迁徙到内地省份安置。

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设立保甲、屯兵,推行统一税制,建立学校,兴科举,修道路,使清朝统治深入到边远偏僻地区。

尽管少数地区还残存着土司制度,但影响大大削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彻底废除。

2、历史必然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掌握着地方上的行政权,可以世袭,有的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很容易形成一股股割据势力。

这些割据势力严重阻碍中央政令的畅通,也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民族国家的统一,必然被统一的趋势所不容。

3、特点:

由朝廷选派的流动官员代替原来地方世袭官吏管理地方。

4、影响:

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加强了明清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理藩院的建立: 篇4

清于崇德元年(1636)设蒙古衙门;三年六月,改称理藩院,属礼部。

顺治元年(1644),改置尚书、侍郎;十八年,定官制同六部,理藩院尚书亦入议政之列。

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前,兼办对俄外交事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改为理藩部,清亡遂废。

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

康熙年间,修定《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

以后又四次校修。

理藩院六司分掌爵禄、朝贡、定界、官制、兵刑、户口、耕牧、赋税、驿站、贸易、宗教等政令。

理藩院所辖,先后尚有内馆、外馆、蒙古学、唐古特学、托忒学、俄罗斯学,木兰围场、喇嘛印务处,则例馆等机构。

此外还派司员,笔帖式等常驻少数民族地方,处理特定事务,定期轮换。

1900年,理藩院拆除,改建北京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