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数学教学随笔最新7篇正文

《数学教学随笔最新7篇》

时间: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数学教学随笔最新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数学教师教学随笔 篇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操作学具的时候,学习的兴趣比较高涨,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也在平时的操作中有效形成,显而易见,学具操作的实效性也就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形成。

(一)学具的使用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一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通过学具教学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学具的使用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学具的使用,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三)学具的使用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教学随笔 篇2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了学校,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打开新教材(《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气息,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他们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又跳不出旧的框框,感到很茫然、很苦恼;还有的教师认为,现在都课改了,以前的方法都得换掉。面对这两种现象,我们提出: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新教材通过其题材选择、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同时又提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领我们走进新课程。

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以钻研教材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总结了教材的五大特点,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

一、题材源于生活──启示之一: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

信手翻开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如第一册中“比长短、高矮”,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铅笔、尺的长短,老师按小朋友的高矮来排队,“第几”中出现的是公园售票处的排队场景,“9加几”是以学校运动会的画面切入;第二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书中大量的习题也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快乐的星期天”(认识时间)、电影院找座位(位置)、邮递员送信(位置)、作业评比(比多少应用题)、“小小商店”(数学实践活动)、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等等。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较持久地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第二册“比多少”时,教材呈现了小雪、小磊、小华三人比红花的场景,大兴路小学的雷敏老师受到教材的启发:咱们班不就有红花榜吗?一学期下来,人人都有红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们自己作例子来比较?雷老师经过前一天的摸底,了解到红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符合例题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雷老师将学生杨鹏和章莉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红花,作为例题进行教学,然后请同座的两人比一比红花数,再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红花数。不言而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下课后都还在和同学比红花,对“比多少”的知识不仅能很快地理解,还能正确地加以运用。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解决问题──启示之二: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是人教版数学新教材的又一特点。

例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级开联欢会,桌上摆着一箱饮料和零星的几瓶,“咱班有33人,这些饮料每人一瓶够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过程:

(1)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上述情景,并提出问题;

(2)问题转化为计算24+9=?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计算方法);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材提供鲜活生动的场景后,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为学生创造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给与足够空间──启示之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时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很多例题、“做一做”的插图,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例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提供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中经历拼、摆、剪的过程。教材提示要给学生分组准备一些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如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教材只给出了一种思路,而具体活动时学生有很大的空间,既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好后互相交流欣赏,让学生感受几何美、数学美,感受到图形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再如“统计”这一单元,教材中的例题以统计学校花坛里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切入,统计学生喜爱什么颜色,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周日喜欢做什么事情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统计。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工合作(如数据的收集),有自主探索(如选择何种方式记录),有动手实践,有讨论交流,学生不断亲历、感受这些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学习方式。相对于获得知识来讲,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善显得更为重要。教材内容的增减或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让我们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使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根本的。

数学老师课堂随笔 篇3

通过上一年的数学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而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必须先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对症下药。下特针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探讨数学学法,以提高学生数学效率。

一、我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我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读、听、思、记、写”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严重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

1.阅读能力差

往往沿用小学学法,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像浮萍溅水,一摇即落。根本谈不上领会理解,当然更谈不上应变和应用了。这严重制约了自学能力的发展。

2.听课方法差

抓不住要点,听不入门,顾此失彼,精力分散,越听越玄,如听天书。如此恶性循环,厌学情绪自然而生,听课效率更为低下。

3.思维品质差

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不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以致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

4.识记方式单调

机械识记成份多,理解记忆成份少。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往往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去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不去弄清结论的来龙去脉,更不会数形结合,纵横联系,致使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5.畏难情绪严重

一遇难题(综合性强、灵活性大的题)便不问津,或互相抄袭,应付了事。

二、数学学法指导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导“读”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翻译,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怎样读数学,这是读法的核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读书:

(1)粗读。即先浏览整篇内容的枝干,传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然后边读边勾、边划、边圈,粗略懂得教材内容,弄清重难点,将不理解的内容打上记号(以便求教老师、同学)。

(2)细读。即根据章节的学习要求细嚼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研读。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并归纳要点,把书本读“薄”,以形成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

2.开导“听”

数学教学中,首先应从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激活原有认知结构,打开“听门”,专心听讲。这样,才能把接收的“频道”调谐到教师输出的“频道”,达到同频共振,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其次,要开导学生注意去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过程;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的小结。

3.引导“思”

教学中,对学生思法的引导,应着力于以下四点:

(1)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学会联想。

(2)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综合,使学生学会转化。

(3)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追根究源去思索,使学生学会深思。

(4)从回顾解题分歧过程来开展评价,引导学生去分析错因,便学生学会反思。

4.指导“写”

作业书写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必须充分重视。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教学语言的解释,又要注重必要的句法分析,这是理解、掌握数学语言的基础。如通过比较、区分和弄清一些易混淆的词语,如“大于”与“小于”,“都不”与“不都”,“有一个”与“至少”等等。

要注意语言规范,这是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保证。其一,说法要规范。以利思考和表达的规范,如“在直线上顺次截取”,不能说成“在直线上截取”;其二,书写、作图要规范,如(x+5)千克,不能写成x+5千克。画图也要规范,直线要直,垂线要垂,锐角要锐,不能乱来。

总之,我在教学中尽力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克服学生在“读、听、思、记、写”等方面的缺陷,创设正迁移条件,矫正学生学习障碍;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师生互动的正面效益,争取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益。

数学教学随笔 篇4

苏教版《数学》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单元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写出一个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个分数的。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分数吗?”当时,笔者的做法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周末思考,并写成数学日记,下周一再回到课堂上讲解。部分学生写在数学日记里的思考方法如下──

冉某: 先找出4和5的公倍数有20,40,60,80……然后将1/5和1/4分别转化成4/20,5/20;8/40,10/40;12/60,15/60;16/80,20/80……最后找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数有:9/40;13/60,14/60;17/80,18/80,19/80……

李某: 先分别把1/5和1/4转化成小数:0.2和0.25,只要找出比0.2大又比0.25小的分数就行了。还真不少:两位的、三位的、四位的……有无数个啊!叭如,在0.2和0.25之间的两位小数:0.21,0.22,0.23……又分别把它们化成分数是:21/100,22/100(11/50), 23/100……所以就可以推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数有:21/100,22/100(11/50),23/100……

周一课堂讲解后,学生邹某又交了另一篇数学日记:

其实,这道思考题不算难,可老师今天要我们想出不同的方法,还真有点为难我这个”数学高手“(同学们给的美称)。”除了课堂上同学们的方法──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用化小数的方法解决,还有其他方法吗?“我一番思索,突然想到了”假设“:先假设这个未知分数的分子和1/5、1/4的分子相等(都是1),那么它的分母就一定要比5小而比4大。这样,分母就不是整数,而是小数。比如,分母是4.1时,这个分数就是1/4.1,但理论上没有这种分数,我便把它们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10倍,成为10/41。4和5之间的小数有无数个,所以,可以用这种方法推出在1/5和1/4之间的分数也有无数个。于是,我列出了其中一个算式:

1/5<1/4.1<1/4,1/4.1=10/41,1/5<10/41<1/4。

课后,笔者整理学生们的数学日记,想试着给他们发表。写着写着,学生们的方法,尤其是邹某的”根据假设的结果倒推“的方法给我很大启发:这道题还可以这样做──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1/5和1/4的分子转化成一样──分子是2,3,4……可以找出在1/5和1/4之间的分数有无数个:1/5=2/10=3/15=4/20=……1/4=2/8=3/12=4/16=……

在2/10和2/8之间的分数有:2/9;在3/15和3/12之间的分数有:3/14,3/13;在4/20和4/16之间的分数有:4/19,4/18,4/17;……从而可以推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数有:2/9,3/14,3/13,4/19,4/18,4/17……

当我把学生给我启发后的这种做法又启发学生学习时,学生们十分欣喜。

数学老师课堂随笔 篇5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成功之处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所以在数与计算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在课标的指引下在复习知识时还是延续了上节课的复习方法,教材由浅入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结构体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基本的运算、运算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估算的'知识、运算的顺序掌握还是非常好的。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回顾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掌握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定律的认识,并能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回顾估算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解决现实问题,能够学以致用。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在计算中对于加减乘法计算掌握较好,但是有个别同学在除法计算,特别是小数除法计算中还是出现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位置就进行计算,还有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书写不正确。

2、在解决问题中虽然学生知道解题步骤,但是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

三、再教设计

解决问题依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在复习中还要循序渐进,在学生的疑难处解开学生心里的结。

数学教学随笔 篇6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教学随笔 篇7

数学是家长和学生一向很重视的学科。数学学习除了要仔细学习外,更重要的是把握办法。一年的教育作业行将完毕,想就这一年的数学教育作业做一个总结。

一、班主任作业

在班主任作业中,我做到仔细完结校园安置的各项作业,重视班风、学风的培育,深化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动态。严格办理,活跃与家长协作,研讨教育学生的有用办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担任班主任作业期间,针对学生惯例作业常抓不懈,施行准则量化准则的办理。培育学生养成学习、清洁卫生等杰出的习气。尽力发明一个联合向上,赋有奋发向上的班集体。

二、教育作业

在教育作业中,我依据校园的作业政策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经过研讨教材、研讨详细教育办法,拟定了实在可行的学期作业计划,为整个学期的教育作业定下政策和方向,确保了整个教育作业的顺畅打开。在教育之前,仔细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育大纲》的精力,仔细细致地研讨教材,经过研讨教育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究,测验各种教育的办法。

活跃参加市教研室及校园组织的教研活动,经过观赏学习,外出听课等教育活动,汲取相关的教育经历,前进本身的教育水平。在教育作业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经过各种游戏、竞赛等教育手法,充沛调集他们的学习爱好及学习活跃性。让他们的天分和特性得以自在健康的打开。

三、其它作业

除了日常的教育作业之外,我还担任校内部分的德育作业,为了能做好校园的德育作业,不计报酬,勤勤恳恳、加班加点,准时保质完结校园组织的作业。

总归,在这一学年的作业中,我经过尽力前进了自己的数学教育水平,并获得了必定的效果。但在教育作业中,本身尚有缺少之处,还需持续谦虚向各位老教师和优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经历,尽力前进本身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