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优秀4篇正文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优秀4篇》

时间: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篇1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区管委会和有关委办局的共同努力,本区2年-年第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网络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机构的硬件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传染病防治任务依然繁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意外伤害等都将成为影响健康的公共卫生突出问题,特别是定位建设上海国际化工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员流动性增加,各类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都对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巩固成果,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本区公共卫生体系内涵建设和能力建设,根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年)》,结合区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区第二轮公共卫生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注民生、注重内涵、平战结合、常备不懈”为原则,进一步加强本区公共卫生体系七大系统的建设,进一步理顺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储备,到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功能完善、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有序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提升市民健康水平,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二、主要任务

(一)应急控制系统

1、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与区应急指挥联动体系衔接,加快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的建设,实现卫生应急工作的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程序化。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管理体制,明确区和街镇(工业区)两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加强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协调和管理。

2、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依托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充分利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日常监测信息,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制订和完善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健全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各类单项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3、加强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依托有关医疗机构,整合防空、化救、防汛防台等应急救治队伍,建立一支平战结合,集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和医学检测功能于一体的卫生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专用车辆、医疗救治、现场检测和应急处置设备,定期开展应急处置队伍培训和演练,做好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

(二)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1、完善预防保健专业网络。按照功能对应的原则,调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区CDC)的内设机构,完善区CDC的功能。加强区和街镇(工业区)两级预防保健专业队伍建设,重点充实公共卫生危害因素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强化妇幼保健、精防、眼防、牙防、健康教育等预防保健专业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进一步完善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明晰、合作发展、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加强考核管理,确保各项公共卫生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重点疾病的预防控制。进一步落实肠道传染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和有害生物的预防控制措施,继续将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低水平。根据免疫规划的有关规定,做好扩增、更新第一类疫苗实施工作,逐步实现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进一步落实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完善“爱心小屋”建设,提高咨询检测、疫情管理与综合监测工作能力。继续开展肺结核病人减免治疗,切实落实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报告率、转诊率、系统管理率、追踪到位率和病人家属筛查率。建立健全以医疗机构病例监测为基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监测报告系统,逐步推进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防治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建立1-2个慢性病防治社区支持中心。加强防盲治盲工作,实施老年白内障减免治疗,基本实现本区70岁以上老年可治白内障患者复明脱盲。加强口腔病防治工作,对本区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口腔疾病免费检查和龋齿充填减免治疗。开展儿童近视监测,实施儿童近视干预方案。加强儿童肥胖病干预,逐步在各镇、街道、工业区开展中小学营养与午餐状况调查,加强学校、家庭合理营养培训与指导。

3、加强公共卫生危害因素监测和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食品与营养卫生、学校卫生危害因素和相关疾病的监测系统。加强多部门合作,开展气象灾害、环境污染、食品污染、化学中毒等事件的监测、研究、预警和干预。加强学生伤害与青少年危险行为因素监测,完善学校学生意外伤害个案报告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公共场所和社区意外伤害预防和控制的有效机制。

4、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完善本区精神卫生工作管理体系,健全以预防、康复、干预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精神卫生工作网络。石化街道和有条件的镇(工业区)要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精神疾病康复设施建设。对本区无业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提供基本药品,无业贫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5、加强妇幼保健。推进婚前保健咨询,实施自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围产监护和危重孕产妇救治过程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杜绝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7‰以下。建立孕妇艾滋病防治咨询检测点,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干预。实施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康复指导,加强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发生率。加强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外来人口孕产妇分娩点要加强自身建设,实施区三、二级医疗机构对外来人口孕产妇定点分娩点医疗机构的技术、管理“双支援”计划,探索外来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的长效管理机制,为外来人口孕产妇和儿童提供适宜、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

6、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依托建设健康城区行动,形成全社会重视公共卫生的良好氛围。制订全民健康教育推进工作计划,继续开展以社区、企业、学校、医院为重点的健康场所创建活动,通过积极的干预措施和广泛的宣传发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继续推进控烟工作,积极创建控烟环境。利用各种卫生宣传平台,加强各类重点场所、行业、疾病、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建立健康教育方法与效果评价体系。完善市“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电话的区内转接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大力推进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实施“上海市百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三)医疗救治系统

1、提高院前、院内医疗急救能力。加快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年,新增救护分站1个(设置在吕巷镇),充实院前急救人员队伍并加强培训和指导。按照市急救中心要求,加强“120”通信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急诊科及ICU建设,对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急诊科、内科、外科、麻醉科的住院医师进行急诊科及ICU轮训并增加为期3个月的院前医疗急救培训,进一步提高院内急救能力。

2、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依托和充分利用市公共卫生中心资源,进一步优化全区传染病医疗资源布局。按照市卫生局要求,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

3、加强上海市核化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分中心建设。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结合建设上海国际化工城的功能定位,加强市核化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分中心设施建设。

4、提高全区采供血服务能力。医院成立独立的输血科,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知识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和安全用血。大力推进自愿无偿献血,为全区提供更多临床用血血源。

(四)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1、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为社区人群和各类场所提供综合卫生服务的机构,主要功能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

2、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各街镇(工业区)要根据区行政区划设置和区域卫生规划,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设置和布点。原则上一个街镇(工业区)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可根据社区地域、服务半径和人口分布状况合理设置分中心;原则上城区按3-5个居委会或1-2万人口设立1个服务站点,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原村卫生室可予以保留。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设置,门诊以全科门诊为主,不设专家门诊和联合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规范服务项目。

3、推广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居民家庭”的“三站式”服务,落实责任区的健康管理责任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以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以户为单位的健康管理全覆盖,实现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临床与预防工作间的信息共享。

4、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巩固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建设,加强达标创建单位建设,进一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全科医师培养和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5、加强区三、二级医院和疾病预防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支持,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通过“区骨干全科医师团队”模式,进一步探索和实施区可持续性的三、二级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单位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在三、二级医院建立服务“绿色通道”,使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区域范围内得到有效诊治。

(五)卫生监督系统

1、理顺卫生监督体制。按照上下对口的原则,区卫生行政部门设置卫生监督科。理顺卫生监督工作中的政事职权关系,强化卫生监督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执行职能。按卫生部及市编委有关文件精神,调整卫生监督机构内部设置,理顺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卫生监督日常监管效率,完善社区公共卫生监督网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专职协管员,建立以条块结合、条抓块管,分级负责,部分条线区域综合执法的监督管理模式。

2、全面推进和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卫生监督执法程序和工作规范,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稽查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卫生法律法规全面、正确实施。

3、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充实监督执法力量,加强卫生监督员的准入、聘用、培训、考核。完善卫生执法技术手段,区卫生监督所配备现场快速检测、取证勘验等设备,提高现场检测、调查、取证能力。落实执法车辆的配置,力争到年达到每4-6名监督员配备1辆监督执法车的标准。

4、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监管,重点开展传染病防治、母婴保健、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健康相关产品、实验室生物安全等领域的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公共场所、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建立大型化工企业日常管理和行政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自律,将监管结果纳入全市企业单位征信系统。严格医疗服务监管,重点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违法违规医疗广告及医疗美容的卫生监督工作,探索建立公共卫生、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督,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保障食品安全。加大卫生法制宣传与教育,逐步形成“企业自律、行业管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卫生监督管理模式。

(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

1、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区公共卫生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培养1-2名区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或青年人才。三年内计划引进2-3名副高职称以上公共卫生学科技术骨干;计划录用20名公共卫生专业本科毕业生,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和岗位培训,实施社区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计划,三年内培训覆盖率达到60%。到年,区CDC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45%,卫生监督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9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65%;社区全科医师占社区临床执业医师的比例达到45%,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

2、加强公共卫生科研。依托区CDC、卫生监督所,在市CDC、卫生监督所指导下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病原微生物、营养与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监督等领域的公共卫生基础及应用研究,为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七)信息系统

1、完善网络平台建设。采取就近接入区政务外网的方式连接区卫生局和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并通过区政务外网实现和市卫生局联网。建立完善网络安全制度,并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桌面管理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管理。

2、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按照市卫生局的有关布置和要求,建立区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和市、区相关部门的系统对接。至底基本建成一个网络通畅、反应灵敏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为加强本区的公共卫生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技术保障。

3、建立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推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至2010年能有3-4家建立基本完善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医院管理系统和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高血压管理、肿瘤管理、糖尿病管理等慢性病管理系统、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农民体检系统等的结合,实现医疗、预防、保健等居民健康信息的整合利用,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多档合一、动态更新、信息共享,为领导决策、应急指挥系统等提供完善的基础数据。

三、重点项目

(一)学科人才建设项目

1、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公共卫生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3、全科医师培养项目。

4、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项目。

5、急救和感染科人员培训计划。

(二)公益实事项目

1、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

2、艾滋病防治自愿咨询检测点建设项目。

3、第一类疫苗品种扩增项目。

4、肺结核病人减免治疗项目。

5、无业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项目。

6、儿童口腔病防治减免项目。

7、儿童肥胖病干预项目。

8、老年人白内障复明治疗减免项目。

9、儿童近视干预项目。

10、儿童保健门诊温馨化建设项目。

(三)提升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装备建设项目。

2、院前急救系统建设项目。

3、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项目。

4、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5、区CDC实验室设备装备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公共卫生财政投入机制

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区、街镇(工业区)两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原则上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承担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传染病医疗救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的机构,其人员经费及必要的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解决。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金府[]22号)要求,到年,确保预防保健经费达到户籍人口40元/人,外来常住人口20元/人;基本运行经费达到户籍人口50元/人,按实核拨,实行封顶;确保社区卫生基本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维修、人员培训等专项经费的投入。其中预防保健经费按上级有关要求执行,基本运行经费逐年递增。此外,按照《上海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精神,各级财政要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经费投入。

(二)深化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根据《区(县)专业保健机构建设标准和工作规范》的要求,明确区公共卫生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履行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

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委托、购买、引入竞争等方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

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考核。建立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政府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考核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落实公共卫生工作目标。

(三)完善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加强各部门协作联动,发挥各社会团体的作用,形成更强大的合力,全面提升本区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要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强化属地化管理职能,并将公共卫生相关指标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范文 篇2

1期刊文献情况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SCI科学引文索引(检索日期为2010年1月20日)。以期刊名“JournalofPublicHealthManagement&Practice”为对象进行检索,时间为2005—2009年。该杂志共收录36期杂志,篇目总计633篇,提供关键词的文献447篇。期刊中的文献类型有9种,其中以“Article(学术)”类型最多,共355篇,占全部文献的56.08%,其次是“Editorial(编辑)”类型和“Miscellaneous(杂项)”类型,分别占25.75%和12.16%。可见《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是以刊载学术论文为主的专业杂志。由不同类型的文献所占比例不难看出其重要程度或含金量的差异,“Article”类型最具价值,其次是“Editorial”类型和“Miscellaneous”类型。

2目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项,是对研究内容的概括与提炼,通过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的主要内容[1]。本研究利用关键词的词频与共现关系分析近期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布。2005—2009年共36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中篇目共计633篇,提供关键词的文献共447篇。考虑到文献的关键词往往出现在文献的题目当中,结合文献标题和关键词统计,出现2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共有141个。

选取keyword项出现2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同一关键词在keyword项出现次数与其在keyword及title项出现次数基本呈正比(表1)。可以看出,公共卫生、社区、环境、人才培养等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重点主题;政策研究、评估和监督是该领域讨论的重要内容,相关的伦理学讨论也是研究的重点。从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对象来看,人才培养、社区、预防和政策是重点。在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预防疾病、地区卫生政策和社区卫生方面,特别是对卫生政策实施与评估、对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教育研究等领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访谈和案例分析。

2.1公共卫生研究角度分析由于《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阵地,“publichealth(公共卫生)”和“publichealthpractice(公共卫生实践)”无疑会成为其刊载文献所共有的主题。公共卫生作为关键词出现在2005—2009年中该期刊108篇文献中,由表2统计的与之有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看来,公共卫生实践、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公共卫生伦理学和公共卫生追踪系统是公共卫生重要的研究方向。

公共卫生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对公众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定义、范围、数量、结构和能力应该与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和公共卫生发展趋势相匹配[3]。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多体现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缺陷,目前国外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公共卫生管理的领导者,不少研究者认为应当将这种教育提前至本科教育以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同时应当加强循证公共卫生课程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作用;公共卫生训练中心(PublicHealthTrainingCenter,PHTC)对于公共卫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应起到模范作用。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地区表示建设不足,这对于进一步改进公共卫生管理实践工作有较大启示。公共卫生伦理学问题体现在由政治环境产生的伦理问题,如公共卫生议程的设置,政治压力,政治冲突的处理以及公共卫生实践的范围,说明政治和公共卫生伦理本质相交,但是政治压力和优先事项往往会对医生的伦理提出挑战。当前,在美国,环境公共卫生跟踪(EnvironmentalPublicHealthTracking,EPHT)网络的作用日益凸显,关于环境对公共卫生危害的信息会通过国家数据库得到共享,同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与EPHT计划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帮助发展中国家。

结合《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中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国外有关卫生部门开展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了解卫生部门某一方面工作的效果或者对特定地区的特定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意见与建议。目前卫生信息(知识)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不论是卫生部门通过培训卫生工作人员进而对特定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以达到控制和减少疾病的效果,还是提升卫生网站的公信度来更好地宣传卫生知识,都说明了这一点。

2.2社区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community(社区)”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社区卫生,其次是社区健康评估和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healthservices)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经济方便、综合性的基本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保健服务发展的大趋势[4]。在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中,社区卫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突出表现在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以社区为单位的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3环境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environment(环境)”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环境公共卫生,其次是环境卫生和环境公共卫生跟踪。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研究,会结合当前政府的相关卫生政策进行评价。

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评价中,有三个评估阶段:(1)科学性和相关性;(2)分析有效性;(3)用于公用事业的可行性。然后确定重要的标准和框架,从而提供了一个系统、有效的方案,成为环境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学决策的有效工具,以更有效地确保公众健康。

对于国家环境公共卫生跟踪网络计划的研究中得出,该计划的实施需要国家之间的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机构的正式合作,目前国家和机构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已使得环境公共卫生和监测公众健康的工作取得成效。在未来,应该大力开发和利用各国的跟踪网络,增强协作和信息共享。

3小结

通过对2005—2009年《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重点在于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社区卫生管理的完善以及环境公共卫生检测系统的巩固和扩大,这样不难归纳出当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前进方向: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以及服务人性化。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篇3

近些年来,我国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政府带领的有效应对下,获得了比较完善的解决。但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暴露出了我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行深层次系统化的改革,构建起适应当前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急管理体制。

一、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合作医疗制度在各省市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各区域的防疫体制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下逐渐落伍,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

(一)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较小。由于各区域都在尽力加强经济建设,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缺乏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更新维护。因此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的反应较为迟钝,不能迅速采取措施,加强防范。《世界卫生报告》显示,我国的公共卫生状况相对其他国家较为落后,卫生资源少,医疗和防疫水平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的需求[1]。

(二)公共卫生信息渠道不通。关于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十分不足,不仅各基层公共卫生单位的重点防预疾病统查工作无法落实到位,而且信息流通不畅,重要的公共卫生资源信息具有封闭性,没有建立起适当的信息网络。

(三)专业人才的缺乏。由于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相当长时间的不重视,我国并没有尽早设立相关专业的人才培训机制。在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专业人才的缺乏,致使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事件很容易扩大。

(四)体系制度不健全。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往往由多个部门分开管理,没有完善健全的体系制度。各部门对于自身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无法监管,资源信息整合不及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发挥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统筹作用。缺少有力的管理体系和监察制度,没有基本的统筹系统,使各部门在面对公共卫生突发状况时十分被动,不能及时调动资源采取措施。

二、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预防为主是其基本理念。需要加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公共卫生的标准和要求,尽量避免大规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产生,并减小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二)增加对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增加对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重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其资金的投入。通过加强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以及对于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加强个人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视,使群众在生活中时刻注意公共卫生的要求,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此外,增添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可以加强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三)培养专业化人才。对于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的需

求,可以通过增加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设置相关培训机制、增加对公共卫生人才需要的宣传等方式来实现。在对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的问题当中,增加实践方面的训练,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同时,要及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更新,重视专业化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以及对不可预见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四)健全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的建立对于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十分重要,它可以确保日常情况下对公共卫生防预工作的开展,在突发事件产生时,可以起到及时调动各项资源,确保全力应对的作用。健全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首先要建立起流畅的信息通道,使各地区的公共卫生信息随时流通,并实现对各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的统筹安排;更重要的是,要确立起系统的监察制度,对于日常的防预进行及时监察,杜绝突发事件产生,并对各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定期的评审,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业评价,督促各区域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迅速提升。

结束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有所影响,还容易引起人们的不安,造成社会恐慌。构建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可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增强人民的安全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针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引领以及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应急能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生活。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篇4

摘 要 从目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设置来看,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多数来自政府财政拨款,总体资金量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想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发挥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就要结合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际,重点做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应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区别,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际,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措施,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公共卫生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工作质量

一、前言

考虑到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性质,其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受到政府资金的限制,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就要对现有资金进行综合利用,应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采取具体的财务管理方法,达到提高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财务管理发展的目标。从目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来看,要想提高工作质量,就要建立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行为,同时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充分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完善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规定

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来看,只有严格按照预算制度执行,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通过分析可知,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要想有效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在支出管理上,事业单位支出管理的核心是国家拨入的财政资金,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编报预算,经核实后,按进度拨款和使用,应按财政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允许超支、透支和有任何形式的浪费。对于预算外资金,只有规范资金使用程序,提高资金监管力度,提升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才能达到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发展的目的。

二是在收入管理上,应将财政拨入资金与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严格区分,在管理的力度上要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要管好用好国家资金。考虑到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国家资金额度的限制,在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必须对国家资金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国家资金能够使用好,并发挥积极作用。

三、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应严格规范财务会计行为,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1、严肃财务工作纪律,对财务会计的行为进行规范

考虑到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要想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就要重视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应从工作实际出发,明确财务工作纪律,规范财务会计行为。

2、结合单位财务管理实际,建立健全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属于财政拨款单位,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效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应努力构建健全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际。

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应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财务人员是推动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想保证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满足实际要求,就要注意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财务队伍中普及法律知识

考虑到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财务人员要对法律法规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能够在工作中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正确行使会计职能,正确报税纳税。

2、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门槛

在财务管理中,会计人员的素质关系到整体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为此,应以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重点教育,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门槛。

3、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中,应夯实财务管理基础,不断加强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全面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使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得到持续提高。

4、实现会计电算化

考虑到财务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应采用会计电算化技术,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所以,实现会计电算化是提升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整个单位是否能够有效运行以及职能是否能正常发挥。因此,我们应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实际,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席佳;面向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财务报告研究。青岛大学。2010年。

[2]秦;信息质量特征视角的财务报告改进研究。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3]陈明海;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研究。厦门大学。2007年。

[4]仇学农。浅析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足与完善。现代商业。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