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曹文轩【最新9篇】正文

《曹文轩【最新9篇】》

时间:

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曹文轩有着“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你了解他吗?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曹文轩【最新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曹文轩简介范文 篇1

王安忆佳从孩子的角度以清澈的眼光用如花般美好的文字记录下来,谱写出花开的乐章《花开有声》。小作者用心灵谱写的《花开有声》,文字纯净、情愫温暖、希冀美好,获得了众多业内专家及学者的认可,更得到了文学大家贾平凹亲自题名,业内学者曹文轩、雷抒雁、肖复兴联袂推荐。

此书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花开有声。第一眼看到忆佳文字的时候,会有一种瞬间的诧异,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繁复的修辞,就像一滴水带着温度滴落心底,唤起柔柔的涟漪,不疾不徐,娓娓地叙说着童年的花语。花落无语,花开有声,13岁的忆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变成了花开的声音,稚嫩却满含真情,引用曹文轩先生序里的话“它们像一首首美丽的歌谣,回旋往复,循环飘荡,有一种令人眩晕的迷醉。这些,都是值得一读的好文章的基本品质,我记住了这些美丽的文字。”王安忆佳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她会用纯真的心看见我们看不见的精灵,并与他们对话,写出他们的故事。“这个和那个。有些是知道名字的这个和那个,有些是不知道名字的这个和那个,它们是被人们视为非生命体的小家伙,却有着仿佛人类一样的生活。我们在这个世界读他们的故事,他们在他们的世界进行着自己的故事。”(《这个和那个》)忆佳记录着童年的点点滴滴,简单却温暖,满是阳光的味道。

王安忆佳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孩子,给人的感觉可以用从容、淡定来形容,平时除了写作之外,还喜欢旅游、唱歌、漫画,还是漫画家夏达的忠实粉丝。当问到忆佳的爸爸王吉彦如何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少年作家时,忆佳的爸爸给大家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家教经验,让现场的读者受益匪浅。忆佳的爸爸介绍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但她到底能不能飞起来,需要我们家长的欣赏、鼓励,多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多尊重孩子的选择,对于偏科现象也不必惊慌失措,强求全面发展很有可能导致全面平庸。忆佳的爸爸讲道,在他们家,有一个“家庭出版社”,长期收集、整理、印制忆佳的习作集,直到把女儿的作品真的送进了国家正规出版社,这个做法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80后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视听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常江对忆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可以说《花开有声》不仅是13岁的天才作家带给我们的震撼,大家还可以通过对少儿图书的了解,引起对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关注,引发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话题。哈尔滨出版社陈春林社长表示,我们将通过出版像《花开有声》这样的更多的精品少儿图书,来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做更多的贡献。

王安忆佳才13岁,人生的路还很长,《花开有声》并不是忆佳的第一部作品,我们相信也不是最后一部。在以后的以后,希望忆佳能一如既往地热爱文字,热爱写作,带给我们更多的纯真挚语。

书 名:《花开有声》

作 者:王安忆佳

出 版 社:哈尔滨出版社

书 号:978-7-5484-1024-9

曹文轩简介 篇2

就好似风动了,然后影子移动那样,灵魂深处的我随着小兄妹的成长或喜或忧,直到渐渐忘却了周围的一切,沉浸在那一片金色的花海之中。

曹文轩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村气息,从他的早期作品的书名中便可知,譬如《没有角的牛》、《哑牛》等。当然,这源于他多年的农村生活阅历。后来,他生活在北京,作品就发生了变化,创作的主要灵感和选材来自于儿时的记忆,但又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理性的思考替代了以往的浪漫风格。

曹文轩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他将人性、欲望、美丑都通过奇异的手法转化为审美对象,超越了唯美主义写作的传统方式。这和他一贯追求文学特质是分不开的。

经历了漫长酝酿的《青铜葵花》,曹文轩将苦难、大美、至爱融为一体。《青铜葵花》保持了他张扬真善美的主题追求和纯净的性情,但与《草房子》不同的是,《青铜葵花》充斥着苦难。这是一部书写苦难,向苦难致敬的作品。这本书还延续了曹文轩小说一贯的童年视觉和乡村记忆。他以美好的幻想、幽雅的韵味,编织美丽奢华的梦境。

突然发现书中有着这么一个孤傲的身影,原来是作者的自画像。曹文轩在当下文坛的写作姿态是孤傲的,他眼前的大河奔涌着时尚潮流,但他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坚守着自己的文学家园。曹文轩就像是当下文坛的一枝孤傲的葵花。他的孤傲不仅决定了他的文学意义,也决定了他的文学价值。

他说,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候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是一位强者。

读过《青铜葵花》,这种观感确实得到了证实。书中描述的就是两个少年成长路途中所经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的不凡的风度。他们遭遇了许多天灾和人祸,比如水灾、火灾和蝗灾,在风雪、严寒、饥饿的折磨中挺立,他们便是青铜和葵花。

在紧急关头,全村人都“把腰杆挺直,挺成一棵槐树”,以度过难关。这一场景明示我们,曹文轩这部书所呼唤的,不仅是个人,而且是整个民族对待苦难应有的强劲风度。另外,他们的大麦地,也是一处和谐家园。尽管那个养鸭富户视钱如命,蛮不讲理,却也不敢去犯众怒。乡亲们都理解因哑巴而古怪的少年青铜,怜爱娇美又聪敏的孤女葵花。这独特的小环境,为人间至爱的焕发与传递提供了契机。

青铜,葵花,这是作者的匠心独到之处。它们既合成了书名,也分别是两个主人公的名字,它们让人想起葵花父亲的作品――那闪耀着清冷而古朴光泽的青铜葵花雕塑;再则,它们既让人感到一种刚毅,又让人觉察到一丝柔和,而两个主人公的性格也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在特定的年代,葵花早早地失去了母亲,随父亲一齐下放到农村劳动,后来父亲溺水而死。于是,7岁的孤女葵花来到了青铜的家。祖孙三代,都极“干净”与朴素。这“干净”不仅在外表,更是在于内心,圣洁高尚,清澈透明,宛如水晶,至美至纯――面对苦难,继承文化的传统,维护家族的尊严,他们正直勤恳,相爱相亲,倾其所有,各尽所能,开拓生路,玉汝于成。

葵花成了这一家子的成员。她与青铜以兄妹相称。粗茶淡饭,一家人尽心尽力地养育着葵花,而青铜更是在沉默中无微不至地呵护着葵花。为了能让葵花照相,他冒着风雪站在街头卖芦花鞋;为了让葵花能够读书,他点亮萤火虫南瓜灯;为了让葵花看马戏,他把妹妹驮在自己的肩膀上;为了葵花在舞台上更夺目,他亲自制作了那条美丽的冰项链……对于青铜而言,似乎这一切所代表的贫穷只是小小的不顺意,因为他可以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一切,俨然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子汉。

“青铜家只有天,只有地,只有清清的河水,只有一番从心到肉的干净。”在曹文轩的笔下,贫穷成为诗句,苦难可以让人变得更坚强。这是何种纯美的意境!苦难是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磨练。

文中的苦难,令我在阅读时有近乎窒息的压迫感。然而我相信那些都是真实的,因为就目前而言,世界上的苦难远远多过于此。那些难民营里的孩子,非洲埃塞俄比亚饥饿的儿童,中国西北部那些连喝水都成问题的人们……所以那些痛苦都是真实存在的,赤裸裸地呈现在现实世界中。

然而,苦难却能令人坚强,苦难是生命中的必修课。青铜因为葵花而变得真挚,葵花因为青铜而变得动人。他们的生活虽然由苦难填充,由痛苦着色,但是这一切已然不重要了,因为这是在苦难与痛苦中挣扎过后的温暖,以及他们在人生之旅中的意外收获。

岁月维艰,爱亦显得弥足珍贵,正是这至爱给了人民战胜苦难的勇气和力量。

曹文轩坦言,这部作品的写作缘起,是因为他发现现在很多人对苦难的态度和认识已经走入误区,对当前社会的苦难渲染过多,而对曾经经历的苦难过早地忘记。曹文轩面对自己的孩子考大学时对学业艰辛的抱怨时说:“苦难不是从你这一代开始的,关键是如何看待苦难本身。”

他说,现在有些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就要轻生,所有舆论都在追究教育体制,却忽视了孩子内心承受苦难的能力。升学压力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不是中国特色。他想用《青铜葵花》告诉孩子苦难,也告诉他们选择坚强。曹文轩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甚至“有好几次陷在故事里不能自拔,几度流泪”。 “《青铜葵花》是爱的故事。这部书,又把我带进那个虽苦涩却甘甜,虽清冷却温馨的一个沁人心脾的纯美境界。”作家崔道怡先生这样评价。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世界沉沦于一派轻飘的、浮泛的“至佳境界”中――欢乐、欢乐、欢乐,再欢乐,欢乐至死!所以意象唯美、文字优美的《青铜葵花》,也是一个孤傲的身影。在享受主义泛滥的今天,无疑是一种别样的声音,是天籁。它进行的是一种逆向的思考,它是对苦难与痛苦的确定,也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

《青铜葵花》充分体现了曹文轩的悲悯情怀,他营造出的一种特别的纯净淡然之美。美和善是他一贯的文学理念,这本书也不例外。文中的语言和主题都充斥着张扬着人间的“真善美”,它因为自己的美丽而打动着别人!

曹文轩简介

曹文轩简介范文 篇3

[关键词] 河东学派;薛瑄;学案;黄宗羲

[中图分类号]B248.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4-0062-04

《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编著的一部明代学术史专著,也是学案体的定型之作。薛瑄是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明儒学案》专列《河东学案》以示肯定。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黄宗羲对薛瑄的评价越来越受到非议。笔者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从案主简介、案主评价等入手,对“薛瑄学案”进行梳理,希望对薛瑄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一、薛瑄性学简论

薛瑄是明初重要的程朱学者,要了解其思想,必须区分其与程朱之不同。

(一)程朱主张“性即理”,薛瑄强调“理即性”

薛瑄是明初理学大家,一般把其学说看成性学或复性之学,为什么薛瑄这么重视性呢?薛瑄认为:“孟子之后道不明,只是性之一字不明。”。[1]1445不明的原因是“自孔孟以后,皆不识性”。[1]1042,这是薛瑄极力研究并探讨性学的主要原因。同时,薛瑄的性学与朱子的理学是大不一样的。

朱熹在“性即理”的基础上提出“理一分殊”,薛瑄则在“理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性一分殊”。薛瑄认为:“万事万物一理贯之,理即性也。”。[1]1473 在此基础上,薛瑄提出:“一性散为万善,万善原于一性,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也。”。[1]1404 如果说,程朱理学构建的是理本体论,那么,薛瑄构建的则是性本体论。正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在程朱那里,一般只讲理是万物的本体,因而有‘理一分殊’的著名命题。所谓‘理一分殊’,是说总体是一个理,万物又各得这个理,就像‘月印万川’那样,没有欠缺。薛氏既以性取,也就必然要把‘理一分殊’改造为‘性一分殊’。”。[2]

薛瑄提出“理即性”并不是简单的把“理”等同于“性”,而是为强调“性者,万理之统宗”。薛瑄认为:

性之一言,足以该万理。.[1]1054

性者,万理之统宗。.[1]1151

既然性是万物之宗,那么,“性”与能产生、统筹万理的“太极”是什么关系呢?薛瑄认为,太极即性。

“太极只是性。”。[1]1234

“性者,万物之一源,无方所,无形象。”。[1]1426

“性者万物之一原(源)”。[3]本是张载的话,但在薛瑄这里,已经作了极大的发挥与阐释,性也随即具有太极本原上的意义。如此说来,性是完善之源,万理之本,具有本体与本原的意义。薛瑄的著名诗句“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惟觉性天通”。[1]1729正是在此基础上的提炼与升华。在此意义上,薛瑄的性学及复性说正是对程朱以来性体的完整构建。

从思想的进程而言,程朱理学发展到元明时期,其心性二元论的体系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客观法则,然而面对格物法则的存在,人的主观性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因此,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更多是一种客观而纯粹的价值体系,而不是探究终极目的的园地。其前进动力和发展空间均不甚明朗,程朱学者们继承多于创新,消化多于吸收。.①纵然曹端、薛瑄在理气、心性一元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客观上却促进了罗钦顺气本理末的唯物主义的诞生。.②同时,“理即性”是薛瑄对程朱“性即理”理学范式的重大修改与完善,如果说程朱的“性即理”是道德主体通过后天修养所达到的性与理的经验统一,那么,薛瑄的“理即性”是天理在根源上与性的先天统一,并具有必然性与普遍性。其意义有二:一是把性与理(理合于性)合一,这就避免了程朱理学的支离与繁杂;二是为学路径上的简化与容易操作。可以说,程朱“性即理”说割裂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联,拉开了天理与性理的距离,增加了为学的难度。薛瑄“理即性”说有效地规避了程朱的不足,把天理与性理统一,简化了为学路径。同时,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薛瑄把程朱理学的核心概念太极、无极、理、性等总括为一个性,确实简化了繁杂的程朱理学理论,使其更容易为下层人士所熟知,从这个意义而言,薛瑄的学说在理论上为王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实践上增加了践履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8月

第29卷第4期姚文永:析薛瑄的复性说

对于“性”的看法,黄宗羲所言的性是在王阳明心学基础上而言的。相对于程朱构建性体的努力,王守仁突出了心体的能动性,却并没有刻意贬低性体。性为心之本,性体的本体地位王守仁也是承认的,甚至王守仁还主张心性一元,只是在构建以“良知”为主导的《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没有留下性体的位置。黄宗羲作为心学的继承者,在心性关系上,也是延续了王阳明突出心体、隐化性体的一贯作风。在面对薛瑄“此心始觉性天通”的评价时,是以薛瑄去世之遗言向心学靠拢的角度解读的,把心作为本体,性作为心体的辅助来衡量薛瑄的,故有“未见性之讥”,即未见性为心之未发状态,这是一种不同概念的互换解读,也是不当的。其实,薛瑄所谓“此心始觉性天通”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与物同体的情怀,一种万物一体的自觉。“薛暄认为宇宙是一个‘四方上下,往古来今,实理实事’的整体,人生存宇宙之中,与天地万物本属一体,而应有‘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自觉。”。[4]同时,黄宗羲所言的“河东有未见性之讥,所谓‘此心始觉性天通’者,定非欺人语,可见无事乎张皇耳”。[5]109也是不当和错误的。

(二)程朱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薛瑄主张“复性”

在论述了“性者万理之统宗”的基础上,为了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薛瑄提出“复性”说。简单的说,“复性”就是通过形而下的道德修养,达到本体的至善。这种“复性”是建立在理学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的基础之上的,即作用在性已发未发并决定善恶的瞬间。

对于以“复性”作为自己的为学宗旨,薛瑄自己也不忌讳。

英宗天顺元年丁丑,先生六十九岁,在京师。……二月,典会试天下贡士,得士三百人。录成,先生为首序,略曰:“切惟为治莫先先于得贤,养士必本补正学。正学者,复其固有之性而已。性复,则明体适用,负经济之任,厘百司之务,焉往而不得其当。”有同考官谓先生曰:“‘正学复性’数字。久不言,恐非时文。请易之。”先生曰:“某平生所学,惟此数字而已。”。[6]

薛瑄是以“正学复性”概括自己的为学宗旨,“复性”是宗旨,“正学”是途径与方法。薛瑄认为,“正学”正在《四书》之中,是儒家性体至善的基础,是儒者主体复性践履的依据,更是薛瑄“复性”说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同时,薛瑄“复性”的目的也是“存天理,灭人欲”,但薛瑄复性(“存天理,灭人欲”)的直接原因是看到后人把“圣贤垂世立教之意”赋予“词章之用”,并成了“利禄之阶”。

圣贤垂世立教之意,大要欲人复其性而已。而后之学者读圣贤之书,但资以为词章之用,利禄之阶,而不知一言之切于身心。圣贤垂世立教之意果何在哉?.[1]1202

可以说,薛瑄的出发点还是正人心,恢复圣贤垂教之本意,这本是一条正途,对此,钱穆早有独见。

是敬轩(薛瑄号,作者注)亦明认四书在五经之上也。濂溪康节横渠三人之著书立说,则不免有偏重周易一经之嫌。朱子虽亦同尊此三人,然明白昭示后人以入圣之门,以上接孔孟之传统者,则周易一书,断不能与语孟学庸四书为比。故朱子尤特尊二程,而后世儒者又专以程朱联称,其中所以然,惟敬轩此条独加阐发,则敬轩之于儒学大同及其精义所关,断不能谓其无所见。然敬轩之自为学,则实于康节濂溪横渠三人有其用心独至者。其学脉乃承月川来,李祯谓薛河东先生雅服月川,是矣。而梨洲乃谓敬轩读书录,不过为太极图说西铭正蒙之义疏,是实未深得敬轩为学之要领与旨趣也。至敬轩又特提朱子之小学书,而以许鲁斋为继朱子之统,此亦即敬轩自己学脉,接传自当时北方之学统也。.[7]

钱穆认为,薛瑄对儒学精义把握得甚为独到与准确,与白沙相比,白沙重四书而轻五经,主张自得而轻舍书册,薛瑄五经、四书并重,尤其重视《周易》一经,重视践履,反对舍书册与践履而得,故薛瑄重于性体的重构,而不是义理的搭建,其落脚点在人伦日常的躬行践履。同时,薛瑄的学术路径也避免了朱学向白沙阳明一路发展的可能。从薛瑄与王守仁学术特点而言,一个醇谨,一个纵恣,两人各趋一端,特别是到了晚明以后,王学缺点逐一暴露,此时再看薛瑄学说,才知薛瑄学术醇谨可贵。因此,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对其《读书录》的批评也是不得当的。

同时,薛瑄与王阳明也是有密切联系的,在程朱理学以“天理”为宗旨的背景下,薛瑄提出“复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之学,不管是“复性”还是“致良知”,它们都以本体性的概念涵盖了“天理”,都是心性一元论,都是有宗旨之学,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除此之外, 他们都强调其宗旨是自然使然,都重视实践,都有自己的成圣途径。同时,薛瑄的“复性”偏重于上达、收敛,王阳明的“心”学偏重于下往、发散,这是学术路径之别。薛瑄的复性之学突出了性体,收敛了个体之心,在上达的基础上重视践履;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恰当摆放了个体的位置,他们重约轻博、合客观与主观为一体,彻底释放了个人的潜能,最终成就了生机盎然的明代学术,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这也是他们的最大区别。从思想史的进程而言,程朱庞大的理学体系到了元明之际出现了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理论繁杂难以把握;二是实践上难以践履。薛瑄以复性为宗,抓住了理学的核心元素,简化了理学理论,增加了实践可行性。王阳明在薛瑄的基础上,以致良知为宗旨,进一步简化了理学理论,进一步增强了实践的可行性。可以说,薛瑄与王阳明虽然学术宗旨不同,但他们对理学进一步发展的贡献是相同的。

二、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薛瑄评价刍议

(一)案主简介

在对薛瑄评价时,在师说中,刘宗周对薛瑄评价并不高:

愚按前辈论一学之儒,惟先生无闲言,非以实践之儒欤?然先生为御史,在宣、正两朝,未尝铮铮一论事。景皇易储,先生时为大理,亦无言。或云先生方转饷贵州。及于萧愍之狱,系当朝第一案,功罪是非,而先生仅请从未减,坐视忠良之死而不之救,则将焉用彼相焉。就事相提,前日之不谏是,则今日之谏非,两者必居一於此。而先生亦已愧不自得,乞身去矣。.[5]2

对于薛瑄品德行为之是非,本文不作讨论。然在《明儒学案》成书之前的《理学考》.③中,在案语上黄宗羲基本上延续了其师的评价。但在《明儒学案》的正文撰写中,又修正了其看法,去掉了对薛瑄的指责,对薛瑄辞官的原因,改为“一日,奏对误称学生,眷注遂衰。先生亦知曹、石用事,非行道之时,遂乞致仕”。[5]110。黄宗羲对薛瑄简介的概述与看法不同于其师,估计是看了《薛文清公年谱》的记录。

(二)案主评价

关于对薛瑄的评价,四库馆臣认为,“大抵朱、陆分门以后,至明朱之传流为河东,陆之传流为姚江,其余或出或入,总往来于二派之间”。[8]331。然黄宗羲认为:“河东之学,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矱。故数传之后,其议论设施,不问而可知其出于河东也。”。[5]109对此,四库指出,“羲生于姚江,欲抑王尊薛则不甘,抑薛尊王则不敢,故于薛之徒阳为引重而阴致微词,于王之徒外示排击而中从调护。”。[8]331

在黄宗羲的所有评价中,“恪守宋人矩矱”恐怕是黄宗羲对薛瑄及河东学派评价最不好的一句,也是影响最大的一句。一般而言,学者们在谈到薛瑄时,一般会言及其理气论,言及其批判朱熹“理在气先”及“理气决是二物”的理气观,并认为这是薛瑄对程朱理学的重大突破。其实,薛瑄的复性论才是其所有学说的根本,“求复仁义礼智之性,即是‘道学’”。.[1]1480 “千古圣贤教人之法,只欲人复其性而已。”。[1]1423复性是恢复、扩充、彰显上天所赋予人之纯然至善的本然之性,既是工夫,又是本体,复性是把天理、人欲、性情等理学重要概念和行为都纳入“性”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论与行为,当然也包括理气,理气也是为复性说服务的,“他的复性论的特点是以理气论心性,有将‘心性’实体化的意味”。[9],同时,“薛瑄在对心、性、理等概念的界定上,多有互义、重叠的现象”。[10],这是学术转变期内部矛盾的反映。可以说,在黄宗羲对薛瑄的评价中“以复性为宗”是最为准确的,“以复性为宗”既是学理上的“恪守宋人矩矱”,也是对程朱理学性体一体化的提升与简化,更是对宋人矩矱践履上的最大突破。

三、结语

如果说宋代是理学的诞生与高峰期,元代是理学的发展与沉淀期,那么明代则是理学的转型与鼎盛期。而明初是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明初,理学开始自我总结与成长,理学脱去昔日的繁杂,开始了新的重建,薛瑄就是理学简化与重建的代表性人物。薛瑄的复性说正是理学简化与重建的产物,而非简单的“恪守宋人矩矱”。

通过对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薛瑄评价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黄宗羲站在心学的角度以是否向心学靠拢来评价薛瑄是不当的。黄宗羲指出薛瑄学术宗旨“以复性为宗”,然又说其“恪守宋人矩矱”。其实,“以复性为宗”就是其对程朱理学天理与性等重要概念一体化的产物,更是其对程朱理学可操作性上的最大突破,而不仅仅是在学理上的“恪守宋人矩矱”。

注释:

① 对于朱学最终被王学取代的原因,学者亦有不同意见。一般而言,多以朱学体系思想僵化为由,但一些学者也提出不同意见,如唐宇元便认为是“朱学内部发生的思想动荡、分化”,具体而言,是宋濂、刘基、方孝孺、曹端、吴与弼、薛瑄等,“他们在理学上固然宗奉朱学,但不是徒守吟诵、思想僵化,而是对朱学采取一种所谓‘体认’的方式,提出种种议论。他们的议论虽各自不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上越出朱学的‘规矩’,致使朱学思想分流迁变,肢解了朱学的体系。”(唐宇元《朱学在明代的演变与王学的缘起》,《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

② 钱穆认为,“自月川(曹端)死人骑活马之疑,遂启罗整庵(钦顺)‘天地无非一气,初非别有一物曰理’之论”。(钱穆《朱子新学案》第一册,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282页。)

③ 《理学考》为《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前身,此书现存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薛瑄。薛瑄全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2] 尹协理。简论薛瑄的“性”学[J].中州学刊,1991(3):6165.

[3]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96.

[4] 张岱年。薛瑄“性天通”的思想境界[J].运城师专学报,1990(1):12.

[5]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 杨鹤。薛文清公年谱[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614618.

[7]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7册 [M].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77:23.

[8]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曹文轩简介范文 篇4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

四月份的一次课间,我刚坐在办公室里休息,我班的学生王阳一瘸一拐地哭着走进来,我连忙问:“你怎么了?”她一边抽泣一边说:“是刘梓轩把我推倒了。”这帮小鬼,我一天不知道要嘱咐他们多少次,“走路要慢慢走,不许跑,要互相让,不能推别人……”此时,我一听是被刘梓轩推的,立刻火冒三丈,对旁边的小朋友说:“去,把他叫过来!”不一会儿,刘梓轩便被带了进来,我生气地说:“刘梓轩,老师不是讲了多少遍不能推人吗,你怎么能推同学呢?”没想他也哭了起来说:“我没有推她,是她自己跑着摔倒的。”王阳立刻反驳道:“我没有跑,是你在跑。”听着王阳的话,刘梓轩不但疯跑,而且推人,太不像话了,我一边用酒精给王阳擦受伤的膝盖,一边批评刘梓轩:“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你看人家的腿摔流血了,m子也破了,你说怎么办?”这时候刘梓轩却大声地哭起来:“我没有推她,是她自己摔倒的。不信你问曹凯博。”没办法我只好把曹凯博找过来,问他当时有没有看见,曹凯博说:“王阳在前面跑,刘梓轩在后面追,追着追着,王阳就摔倒了。”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这么说刘梓轩一点责任也没有呀,怪不得她哭得这么伤心呢。看来王阳今天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我回过头问她:“你到底跑了没有?”“跑了……”“刘梓轩推你了没有?”“没有……”接下来我让刘梓轩回教室,然后耐心地对王阳说:“小孩子从小要诚实,撒谎不是好孩子,自己摔的就是自己摔的,不能赖别人。这点伤不要紧,老师给你擦点药,明天就好了。今天回去以后给家长把事情说清楚。”我以为这件事就结束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王阳的姥姥气冲冲地来到学校说:“昨天,你们班的同学把我家王阳推倒了,腿摔流血了,你们也不管,我刚给买的长筒袜也摔破了,你看这怎么办?”我说:“我昨天都问清楚了,是她自己的责任,不怪别人。”王阳的姥姥说:“别人不追她,她跑干什么?”我说:“是她追别人,不是别人追她。”她姥姥还不相信,于是我只好把王阳叫过来,让她自己给姥姥说,王阳说:“是我自己摔的。”她姥姥脸色难看的说:“那你回去怎么说是别人推的?”章曼妮说:“我怕你打我……”

这看似一个简单的事例,其中却折射出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二年级的孩子出现了故意说谎并竭力否认的情况。这种情况多半是儿童犯了错误,认为承认了就要受骂挨打,因而故意说谎并竭力隐瞒。他们有了曾经说实话而受指责的经验,所以一犯错误就尽力设法抵赖。这就说明了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处理的方法还有欠妥之处。

作为老师的我首先要了解家长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要盘问清楚事实真相,但态度不可凶狠,亦不宜太严厉,否则儿童会增加顾虑而不吐真言。最好用温和平淡的语气去提问,使孩子的紧张心理松弛,会把事实真相讲出来。随后,再针对情况进行教育劝导。针对这些特点,需要老师和家长给孩子创造出宽松、平和、理解、民主的环境,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这个时期需要我们“耐心”地对待孩子,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减压,耐下心来等孩子慢慢长大。

其次,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要发挥师资集体作战的优势,通过思想品德课、人文艺术课的多元途径,把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品德的养成紧密契合,既教书又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的诚信水准。实践表明,文化知识学不好,还可以重新再来,活到老,用到老,学到老;而一旦人的品质出了问题,弥补的难度很大,甚至出了严重问题就没有弥补的余地,憾恨终身。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团队工作、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都要多管齐下,贯穿这条主线。

再次,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家庭是教育的基础,沟通是一种桥梁,家校联手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电话等联系方式,我们的老师要学会与家长、与学生多层面的沟通,同时还要学会掌握沟通的艺术,这样的教育才会更成功。学校要与家长保持联系,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得以培养。

曹文轩简介 篇5

一根羽毛,一会儿被风吹到这边,一会儿被风吹到那边。“我属于那只鸟呢?”从某一刻开始,羽毛开始不住地问自己。

她问过翠鸟:“我是你的吗?”问过布谷鸟:“我是你的吗?”还问过苍鹭,问过大雁、孔雀、天鹅、琴鸟、百灵……尽管鸟儿们的姿态各异、对羽毛的态度或冷漠或热情,但他们给羽毛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不是。”这根羽毛究竟属于哪只鸟呢?

羽毛琢磨的问题,其实也是人类思考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作者简介

曹文轩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代表性长篇小说有 《草房子》《青铜葵花》《丁丁当当》《红瓦》《天瓢》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韩等文字出版。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等40多种奖项。

罗杰・米罗 2014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得主。巴西插画家、作家、剧作家,曾为100多本书创作插画,并亲自为其中20本撰写文字。2010年、2012年连续两次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提名奖,9次荣获巴西最重要的文学奖雅布提奖,多次荣获巴西图书馆协会、国家少年儿童图书基金会颁发的奖项,被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巴西分会及巴西国家少年儿童图书基金会(FNLIJ)认为是“具有杰出贡献的人”。

创作谈

有一天,北京刮起了大风,我逆风而行,忽然看见地上有一根白色的羽毛,飘飘摇摇地飞上了天空,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羽毛御风而行,有一种淡定与自由,也有一种飘摇与无奈。于是,我心生奇想:这根小小的羽毛,来自哪里?要去往何方?羽毛会不会正在寻找自己的主人?

我认为:好的图画书,是离哲学最近的。

故事中,羽毛飞上天空,开始不停地琢磨:“我究竟是哪只鸟的呢?”翠鸟、布谷鸟、苍鹭、孔雀等鸟一只接一只地出现,羽毛一次又一次地问着同一个问题:“我是你的吗?”这样的角色选择、这样循环往复的结构,是为儿童设计的。但是,在简单的故事背后,羽毛琢磨的问题,其实也是人类思考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属于谁?

羽毛的御风之旅、追问之旅,其实就是人类追求归属感的旅程。

曹文轩

巴西音乐大师汤姆・若宾在歌词中说:空中的鸟,地上的鸟,世界上的每一只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要把一根羽毛误认为另一根羽毛。有的羽毛为了遮体,有的为了飞行,有的轻柔地温暖忙碌的鸟的身体,还有的羽毛纤维致密,连最小滴的水珠也无法渗透。

当列奥纳多・达・芬奇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梦到一只鹰的羽毛从嘴边飘然而逝,这个梦从此让他的大脑充满了飞一般的想象力。当我的朋友张明舟和艾哈迈德・雷萨斯拿给我曹文轩先生写的故事《羽毛》后,我感到自己要用图画来诠释字里行间的哲学意义。我爱上了曹文轩的故事。于是,我把对鸟的爱倾注到画笔上,画一只来自中国的鸟,一只来自巴西的鸟。

在我的梦中,汤姆・若宾对我说:别忘了画一只白琵鹭。在古埃及的《死亡之书》中,人们会通过比较心脏和羽毛的重量,来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因为他必须既柔软又强大,就像一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个很好的故事。

罗杰・米罗

名家推荐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的使命之一就是推动高质量儿童图书的出版与发行,坚信儿童应当多接触文学与艺术水准俱佳的作品,我很高兴看到这本书实现了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的使命。一个来自中国的作家和一个来自巴西的插图画家成功合作,推出这么棒的一本书,让我非常兴奋,相信此书会吸引众多的读者。

祝贺曹文轩,祝贺罗杰・米罗,也祝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色地完成了此次强强联手的合作。

赖泽・卡鲁丁【IBBY(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

羽毛的故事,说出了人生的一种感觉。正如著名的美国电影《阿甘正传》里,片头片尾出现的那一小片飘动的羽毛,多少象征着我们的漂浮而难以自控的人生。这片人生的羽毛,它在寻找什么?它要寻找什么?《羽毛》告诉我们,生命最渴望寻找的内容,有时不在杳渺的远方,而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

罗杰・米罗用揉合了巴西与中国传统的视觉艺术元素的插图,诠释着曹文轩笔下这个略带伤感的羽毛的故事。我们看到,羽毛的冒险展开在斑斓而略带神秘的画面氛围里,然而,繁华褪尽,尘埃落定之后,我们和羽毛一样,看到了生活最朴素的色彩和最亲切的面容。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2014年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对罗杰・米罗的评语

曹文轩简介 篇6

[关键词]草房子;古典主义

一、回望忧郁的田园

曹文轩认同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的观点:“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是自传性质的”。他认为写作是一种个人回忆。所以,他宁愿掉头回望从前走过的路,依赖从前去写作。

《草房子》传达了少年时代这一人生最重要阶段的生命感觉,而这种感觉源于作者少年时代的个人经验,在江苏盐城农村成长的经历成为作者丰富的写作资源。即使进入都市生活之后,也无法割断他与故乡的情感联系。原来的生活没有在其视野中远去或消失,反而变得异常清晰明朗,更加强化和丰富了作者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冲动。他静静地审视从前,不再拘泥于人物和事件表层的善恶是非,摈弃了浮躁和迷乱,从而形成了必要的超越和非功利性的美学欣赏;《草房子》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故乡的温情和悲悯,折射了浓厚的苏北地域特点,淡淡地、轻轻地铺叙出一个情趣盎然的小说世界。

过去能否感动今天的孩子?我们不免抱有这样的疑惑。长久以来,人们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今天的孩子是突然崛起的,他们与昨天的孩子相比老道了许多,复杂了许多。人们竭力地思考:“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曹文轩认为:“今天的孩子是能够被感动的。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变化,实际上,都只不过是具体情状和具体方式的改变而已。”因此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人是有希望的,人性的深处是渴望真诚与梦想的。他由此推论感动人的东西是千古不变的,感动今世,并非一定要写今世,“从前”也能感动今世。曹文轩回望那苦难的童年,那魂牵梦绕的忧郁田园,行走于过去与现在之间,超越了具象化的时间和空间,透射出超越时空的真善美,这种形而上的境界创造出了文学的无限可能性和永恒性。

二、素眼观察悲喜人生

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6年小学生活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他纯洁明净的眼中,作者通过桑桑进行素眼观察,不施粉饰地透出人生百味。

桑桑眼中的油麻地是个快乐的庄园。虽然许多人家的生活是贫困的,常常挨饿受冻,一碗肉、一些柿饼子就能让人两眼发亮,吃相不雅。一条皮带、一辆旧自行车竟成了人人羡慕的稀罕物,更谈不上有什么娱乐场所和高档玩具,可是大家仍然以各自的方式去找寻快乐。孩子们用洗澡盆在水中嬉戏划船,在巷间玩捉迷藏、搞巷战,用蚊帐做成渔网打鱼,在炎炎烈日下穿着大棉袄表演一番,文艺汇演更是繁忙壮观。此情之真,让人忍俊不禁。

桑桑的素眼也记录了油麻地人悲怆的命运和抗争,杜小康、细马小小年纪便遭受家庭厄运,但他们毅然挑起了生活重担,重振家业,这种磨砺成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迅速地长大了。命运给人的搏斗留下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空间,唯因这个空间的狭小,才显示出人的搏斗价值。

剔除少年看人生的粉饰、迷蒙,作者索性让成人视角直接上场。在赞美人与厄运抗争的同时,作者清醒地观照了人在命运捉弄下的无奈。蒋一轮、白雀的爱情梦想在种种误会中破灭,但那清亮哀婉的笛声却永远传送着爱的誓言。这些悲欢离合或许更能触动成年人的内心,没有经历过挫折与苦难的人难于体察其中的滋味。

油麻地的人并非完美无瑕的人物符号,作者更善于以真淳的笔意在矛盾对立关系中发现人的可爱可敬。他采取欲扬先抑的艺术原则,总是把对立或对立中不那么健康光彩的心理和行为渲染得浓浓的,然后陡然一转写融合的光辉。秃鹤在汇操表演中报复了众人对他的戏弄之后,便被抛进孤独的深渊中。秦大奶奶为守住自己的土地,顽固地与油麻地小学抗争。但作者对此没有采取嘲弄的态度,而是深挖这些行为背后存在的合乎情感的理由。随着秃鹤在“屠桥”一戏的英勇救场、秦大奶奶冒死救落水的乔乔,所有的误会和矛盾都在人性的光辉中荡然无存。这样作者塑造出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体现了作者对复杂人性的认识和把握。

小说采取孩子及成人双重视角素眼观察,共同追忆往昔。隐性的成人视角更加深入地体察人性深处的悸动,桑桑的所见均没有逃离这一目光。少年看人生的朦胧感性与成人看人生的清晰理性交织在一起,使读者在为《草房子》感动的同时也深深思索人生的价值。

三、古典美的理想寄托

纸月是作者追求古典美的理想寄托。她那灵秀的眼睛里常常传递着一些善良的话语,充满才气的她没有一丝傲气,文弱中透露着坚韧与沉静。凄婉的身世使她受人欺侮,但纸月总是把这些藏在心中,善意地对待每一个人,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桑桑生病的日子,她会在人群背后悄悄地看桑桑,默默地送一些好吃的给他。桑乔背着桑桑看病归来,恰逢下雨,路滑桥滑,纸月老远看见他们,就从草垛中抽出一大包干稻草,冒着雨偷偷地铺在桥上。这样一个隐忍、善良、纯洁的女孩儿不禁让人追忆起翠翠的哀怨与坚强。纸月轻轻的到来和悄然的离去让桑桑陷入了困惑和茫然。也许所有的人,都是在这一串串轻松与沉重、欢乐与苦涩、希望与失落相伴的遭遇中长大的。

古典美在歌颂纯美人物的同时,更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象美。这是一种平和的、冲淡的美。进入《草房子》,扑面而来的是纯美的景色,“它不是用一般的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300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响声。”草房子化作美的意象,俨然成了生命的象征;油麻地人的生活就像坚韧的茅草,古朴而华贵。与草房子朝夕相伴的还有洁白的鸽子,它们见证了油麻地人的悲欢离合,桑桑离开油麻地小学时,它们首尾相衔,组成了一只巨大的白色光环,围绕着桑桑忽高忽低地旋转着,哀鸣着。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人与物和谐的境界,这些纯美意象的选择复活了人与物温馨的情感联系。

[参考文献]

[1] 曹文轩。追随永恒(代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曹文轩。草房子[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3] 赵祖谟。油麻地的歌[J].小说评论,1999,(6).

曹文轩简介 篇7

曹文轩是新时期以来最出色的少年小说作家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一直是少年文学创作的标杆性人物。有人称他是“青春文学教父”,也有人说他是小说界的汪国真。不管如何评价,他的小说一直长盛不衰。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10年时间印刷了130次,其他作品也都有印刷50次的纪录。他的作品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能够一直保持“常销”,这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

曹文轩的文字到底承载着怎么样的一个世界?曹文轩对读书和写作有哪些好的建议?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文字世界,聆听他思想火花的交鸣。

风格谈

一群少年一片天

古典、唯美与浪漫是曹文轩的作品风格,但他的文字中又透出一缕缕的苦涩气息。他的作品将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无常无情地撕给人看,展现出来一个全景式的生活过程,与纯美的童话又有所不同。比如《草房子》中的秃鹤、细马、杜小康、纸月、桑桑,他们小小年纪,却都有着苦难的人生经历。

曹文轩在小说中不惜笔墨,刻画了一群在苦难中坚忍、刚强地成长的少年,他们有天真无邪的孩子式的快乐,但是他们更多地拥有在苦难中焕发出来的人生精彩,不怕困难,同情疾苦,乐于助人。

“美”是曹文轩作品的灵魂所在。他曾经说过:“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在他的作品中,风景美、外貌美、人性美,无一处不美。作品中的美,也就给了我们提升审美能力、感悟美、表现美的路径,并能使我们伴随着审美体验进行沉思、冥想。曹文轩本人也说过:“只有苦难和美才能抵达内心。“

曹文轩热衷于在作品中展现美感,一场雨,一出戏,一条河,一间屋,几个再平凡不过的孩子,如此平常的事物,却透出无限的美来,使得作品显得干净和蓬勃向上。正是这些“美”,冲击读者的心灵。《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著名作家张之路在评价《草房子》时曾说:“我感觉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和优秀的图书是两个概念,有时候是统一的,有时候是相悖的,在曹文轩身上是统一的;还有,孩子喜欢的书和孩子需要的书,这也是两个概念,有时候是统一的,有时候是相悖的,这在曹文轩身上也是统一的。”到目前为止,曹文轩的作品已被译成英、德、法、日、韩等多种语言出版。2004年5月,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而新加坡每年要向国民推荐一本书,继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之后就是《草房子》。

言论辑

“我的作品不只是给孩子看的,也是给成人看的”

人们对阅读的看法和观念应该改变,不要只是给小孩读能带来快乐的书,更应该是给他们读带来“快感”的书。快感来自喜剧,也来自悲剧。

你可以看看我另外的作品,比如《青铜葵花》,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它写的是一个苦难年代,在一个村庄里,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之间发生的纯真感情。我对人性是很了解的,因为了解才会对人宽容。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谅解一些事情,而不是恶狠狠地去仇视它。人性有很多好的东西,人都有向善向美之心,不是不能写到恶,而是不能只写到恶。作家毕竟是有担当,有责任的,人类之所以过渡到今天这个时代,是与成百上千个文学家的引领分不开的。徐志摩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文学指引着人们向前走。现在不但不是向前走,反而是向后退,一味地写生活的恶、脏、黑暗,而不去写美好的那一面。我们应该让生活模仿艺术,不能只让艺术模仿生活。这个观点其实不是我的观点,王尔德就是这个看法。他认为,一个有境界的艺术家,不应该只做到让艺术模仿生活,而应该做到让生活模仿艺术。

我的作品不只是给孩子看的,也是给成人看的,我只是写了一些小孩也能看的作品。所以有人问我是不是写纯粹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也不是很在意。只要小孩喜欢看就可以了,至于它究竟是什么则无关紧要。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培养孩子什么阅读姿态,他就是什么阅读姿态”

这是一个图书丰富得泛滥、图书质量严重下降的时代。我们只谈读书,却不谈读什么样的书。我们在读书,却在读那些不值得我们读的书,我们正被这样的书一天天变得弱智。我认为世界上的书分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的底子;一种是打完底子之后再看的书。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打底子的书没有看,把本来打完底子之后再看的书拿来打底子,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情况,是非常糟糕的。

这需要学校和社会来引导孩子的阅读。对孩子不能放任自流,孩子还在成长过程中,认知能力还不成熟,判断是非的标准还没确立。成年人可以自由地阅读,孩子不能自由地阅读,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选择看哪些书很重要,你培养他什么样的阅读姿态,他就是什么阅读姿态。

有人问我:“我们家小孩不读书,你有什么办法?”我能够想到的唯一办法是朗读。朗读,把小孩从声音的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中国有重文轻语的传统。孔子讲君子的标准是“讷于言,敏于行”,沉默寡言是仁者的美德,巧言令色、能说会道是坏事。今天是一个不朗读的时代。其实,朗读是一种仪式,这个仪式对小孩的成长非常有用。

“美的力量更强大”

我可能不是一个主流作家,也不是流行的作家,我的文学见解与整个文学界不是很一致,纬度不太一样。他们更多追求的纬度是作品的思想深刻性,而我特别在意和讲究文学的审美功能。我认为,美的力量不亚于思想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它更加持久,更加强大。

我个人的兴趣是喜欢19世纪的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从他们的作品中我看到一种平衡,各种思想各种纬度的平衡。他们作品由许多纬度组成,有悲悯精神,有审美功能。令人遗憾的是,文学发展到今天,其他纬度退去了,不存在了,只剩下思想的深刻。

在我国,古往今来,涌现了一代代诗人、文学家、评论家,在他们的作品里没有“深刻”这个纬度,他们讲究的是格调、雅致、趣味、情态、意境与境界,用这些去评价一首诗,一篇小说。“深刻”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问题我正在组织我的学生进行考证。如今,上述的评价体系已退出历史舞台,一个是我们自动放弃,另一个是经济强大的西方把它们那一套强加给中国。

文字屋

水边的文字屋

曹文轩

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很像一个人家真的在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不是一个空屋,里面还会放上床、桌子等家什。谁谁谁睡在哪张床上,谁谁谁坐在桌子的哪一边,不停地说着。有时好商量,有时还会发生争执,最严重的是,可能有一个霸道的孩子因为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恼了,突然地一脚踩烂了马上就要竣工了的屋子。每逢这样的情况,其他孩子也许不理那个孩子了,还骂他几句很难听的,也许还会有一场激烈的打斗,直打得鼻青脸肿哇哇地哭。无论哪一方,都觉得事情很重大,仿佛那真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屋子。无论是希望屋子好好地保留在树下的,还是肆意要摧毁屋子的,完全把这件事看成了大事。当然,很多时候是非常美好的情景。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在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时间后,又跑回来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了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我更喜欢独自一人盖屋子。

那时,我既是设计师,又是泥瓦工、木匠和听使唤的小工。我对我命令:“搬砖去!”于是,我答应了一声:“哎!”就搬砖去――哪里有什么砖,只是虚拟的一个空空的动作。很逼真,还咧着嘴,仿佛是一大摞砖头,死沉死沉的。很忙碌。一边忙碌一边不住地在嘴里说着:“这里是门!”“窗子要开得大大的!”“这个房间是爸爸妈妈的,这个呢――小的,不,大的,是我的!我要睡一个大大的房间!窗子外面是一条大河!”……那时的田野上,也许就我一个人。那时,也许四周是滚滚的金色的麦浪,也许四周是正在扬花的一望无际的稻子。我很投入,很专注,除了这屋子,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那时,也许太阳正高高地悬挂在我的头上,也许都快落进西方大水尽头的芦苇丛中了――它很大很大,比挂在天空中央的太阳大好几倍。终于,那屋子落成了。那时,也许有一只野鸭的队伍从天空飞过,也许,天空光溜溜的,什么也没有,就是一派纯粹的蓝。我盘腿坐在我的屋子跟前,静静地看着它。那是我的作品,没有其他任何人参与的作品。我欣赏着它,这种欣赏与米开朗基罗完成教堂顶上的一幅流芳百世的作品之后的欣赏,其实并无两样。可惜的是,那时我还根本不知道这个意大利人――这个受雇于别人而作画的人,每完成一件作品,总会悄悄地在他的作品的一个不太会引起别人注意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名字。早知道这一点,我也会在我的屋子的墙上写上我的名字的。屋子,作品,伟大的作品,我完成的。此后,一连许多天,我都会不住地惦记着我的屋子,我的作品。我会常常去看它。说来也奇怪,那屋子是建在一条田埂上的,那田埂上会有去田间劳作的人不时地走过,但那屋子,却总是好好的还在那里,看来,所有见到的人,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直到一天夜里或是一个下午,一场倾盆大雨将它冲刷得了无痕迹。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那时,除了积木,好像也就没有什么其他的玩具了。一段时期,我对积木非常着迷――更准确地说,依然是对建屋子着迷。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在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地盖,不停地推倒再盖――盖一座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却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它会一连好几天矗立在那里,就像现在看到的一座经典性的建筑。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屋子,是一个小小的孩子就会有的意象,因为那是人类祖先遗存下的意象。这就是为什么第一堂美术课往往总是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用几条长长短短的、横着的竖着的直线画一座屋子的原因。

屋子就是家。

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是和家有关的。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的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下掉在了地上,无数的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更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然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读后感

梦想的真谛

――重读《根鸟》

王子岚・浙江省杭州市启正中学初一(2)班(310003)

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希望的人,他的生命是空虚的;没有梦想的人,他的道路是黑暗的。

根鸟是作者曹文轩笔下的一个神话般的人物。而《根鸟》,则更是一本迷人的、梦幻的小说。

初读此书,它便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毫无畏惧的勇气和毅力。接受命运的安排,需要我们的勇气和责任。在风雨中成长,在风雨中生活,一路上有数不尽的磨难,道不尽的坎坷。但是面对人生的考验,当痛苦来临时,我们不是惧怕,也不是倒下,而是在这之中去坚持,去克服,去品尝其中的多滋多味,享受一切过程――哪怕是艰苦的。

如今,当我再次翻开这本略有残旧的书籍,细细品味,我又发现了其中暗藏的另一个秘密,那就是梦想。

茫茫沙漠中,你知道一棵小草的梦想吗?它渴望,在这片毫无声息、一望无际的荒漠中寻找水源,哪怕是一滴水。怀抱着这个信念,等待来年春的问候。

秋的气息里,候鸟南迁,你知道它们的梦想又是什么吗?它们渴望,在远方可以找到那温暖的太阳。它们丝毫没有停息,因为梦想赐予了它们一双美丽的翅膀。

根鸟也是。在漫长的旅途中,他追逐着属于自己的梦。因为根鸟永远坚信,太阳总会在有梦的地方冉冉上升,月亮总是在有梦的地方渐渐朦胧……

小时候的我,很喜欢幻想,向往长大以后的生活。那时候,单纯的我怀抱着一个又一个的梦想。梦让我看到了黎明前的光亮,梦让我看到了傍晚时的彩霞,很多很多。梦引领着我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人生目标。

有一个叫查克・贝瑞的美国青年,他的梦想是超越贝多芬――这似乎对我们很多年轻人而言是一个荒唐的笑话,难以相信,而对他,这个梦想是他一生的引领。多年以后,不管他成功还是失败,他都无怨无悔。

德国革命家卢森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怎样的事,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就是人生。我们要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微笑着。”

请相信,有梦就会有远方!

指导老师:庄荣生

相关链接

曹文轩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古堡》《我的儿子皮卡》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青铜葵花》《根鸟》《细米》《大王书》等。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是“追随永恒的力作”。

自2001年至今,担任《新作文》杂志顾问。

曹文轩语录

读书是世界上最优雅的姿态。

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脚下。

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细心的人。

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应当拥有两个世界。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

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有一些书与其读不如不读,不如看看天上的太阳,不如看看天上的月亮,因为太阳和月亮也许会告诉我们更多更深刻更美好的道理。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喜欢,一个写作的人不会考虑那么多。

那些已经出头的年轻作家――如果你不承认是作家也可以叫,其实人家也没有多在意作家这个称号――其实都是读过很多书的。

小孩子要把作文写好,唯一的办法就是看书。不来读哪来写啊!

网络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文学的革命,它带给我们的是民主、平等和公平。

曹文轩简介 篇8

《三重门》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微微泛黄了,我原本对于《三重门》没有太多的兴趣,它在书架上完全处于摆设状态,但,从寒假时我无意看到书的序言的那一刻时我就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啊,这本书的序是曹文轩写的啊!”看完书的序,我长叹一声:“怎么以前没看到这本书呢,该死该死,曹文轩可以对于韩寒所写的这本书有极大的好评,那这一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了。”我放下了手中的事儿,开始阅读这本书。看着韩寒的简介我不由一惊,六门功课高挂“红灯”而留级,这个韩寒是何许人?留级生的身份却以一篇《杯中窥人》获得了大赛一等奖!看完简介我知道了,这本书是韩寒以自己为真实写照而写。随后,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了。因为对此书的浓厚兴趣,我花了不到两个星期就看完了,晚上睡觉时看,早上起床看,甚至连上厕所时都会看,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捧上这本书来阅读。妈妈说:“你这么如饥似渴的看书,真是少见啊。”

这本书写了林雨翔一九九五年到二零零零年的事儿。林雨翔善于文科,父母为了让他可以考上重点中学给他买补品,报补习班,但他没有考上,而在父母的“努力”下,林雨翔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了市南三中……

读后,我感叹道:“难怪曹文轩会给出如此好的点评,这本书完完全全的道出了生活。”我认为,韩寒的笔,十分的尖锐犀利老成,倘若我不看作者简介,我还以为韩寒是位老爷爷,谁让他的文章那么悲观和犀利呢?有好多句子都让我惊讶,这还是一位年幼的韩寒吗?怎么这么悲观?我记得有一个句子是这样的:当一个人要死的时候,什么名,什么利,什么爱,什么恨,都是棺木上的一缕尘埃,为了一缕尘埃而辛苦一辈子,值吗?还有一句是这样的: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了。这本书中的好句段多得数不胜数,记得结尾处讲到:走还是不走呢?也许放开这纷纷扰扰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的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他所写的每一句话都好深奥,让我一会儿明白一会不明白。他还在后记里提到‘将一句话谨献给所有正春风得意或秋风不得意的人们,非常平凡,但你一定要坚信自己: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我想他这最后一句话一定鼓励了很多人吧,或许他也鼓励了我,对啊,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尽管我很平凡,但我相信以我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发出闪闪金光!韩寒他就是一块上海大金子。在书里面的一页我发现了这句话:我这辈子说的最让人无从反驳的话就是被子不用叠

——本来就是要摊开来睡的——然而这是第一个被人反驳掉的。懂么,这是规矩。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规矩。被子是摊开来睡的,这句话还真是那么个样子,悲哀是因为规矩,这句话把我带入了迷雾,第一句我还可以明白,而后我就似懂非懂了,他的成熟真的好不符合,或许是因为他那几门功课的“红灯”照亮了他的前程。

我梦想着自己也可以成为韩寒这样文笔极好的人,我认定:我是金子,有那么一天我会发光的!

曹文轩简介 篇9

【关键词】 曹文轩;《青铜葵花》;苦难意识

2016年4月,曹文轩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摘得该国际大奖,也是对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的最好肯定。他善于以儿童视角来展现生活中最深重的“感动”,在其众多儿童小说中《青铜葵花》独具特色,既展现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也“窥见”现实生活的苦难,呈现出对生活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一、《青铜葵花》苦难意识的形态

小说《青铜葵花》讲述青铜和葵花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来自城市的女孩葵花随爸爸到大麦地,因爸爸发生意外而成了孤儿,在这里她认识了乡村男孩青铜,并被青铜一家收养,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一同经历着人生道路上的悲欢离合,在苦难中依旧保持着乐观坚强的品质,直到有一天葵花被强行带回城市。

曹文轩笔下的自然具有两面性,人们在享受其美的馈赠时,也需承受其“无情”面,葵花爸爸为了救起图纸而跌入水中被淹死、大水将青铜家的房屋冲毁、三月蝗灾给青铜家乃至整个大麦地带来的灾难等情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潜在的关系,在自然灾害面前,人是渺小的无可奈何的。曹文轩在表现物质环境造成的苦难时,也注重人物心灵的刻画。葵花七岁时成为一个孤儿,她承受着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痛苦。青铜因无法说话,几乎所有人都不理解他,孤独如影随形。这些苦难的经历,从侧面展现了人物心灵的变化与成长。

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快感包括喜剧和悲剧快感“后者有些时候甚至比前者还要重要。”[1]“悲剧快感”指读者在阅读作品中对故事产生了强烈共鸣,使自己内心的情感得到释放从而获得一种酣畅淋漓之感。青铜一家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挣扎,却从未绝望,一直在前行的道路上用自己的方式奋斗着、抗争着。作者就这样在对青铜、葵花和嘎鱼等少年生活中发生的苦难描写中,通过主人公面对苦难的态度及其成长形象的塑造,在这种坚持中汲取力量,收获希望,使自己内心的情感得到净化,获得关于生活以及生命的启示。

二、《青铜葵花》中苦难意识的成因

《青铜葵花》对苦难的集中描绘展现了作家的“苦难阅读观”,这与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艺术追求相关联。

作家作为文本的主观创造者,作品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个人印记,受到自身生命体验的影响。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之后经历了物质条件匮乏的 “三大改造”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的饥荒年代和文革,这些年代是发展与动荡并存,人们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转化成作家深刻的生命体验。正是对“苦难”的亲身体验和记忆,才造就了潜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苦难意识”,自然而然反射到作品中,为此,让读者看到青铜一家由于贫困而导致家庭种种悲哀的发生,房屋被毁没钱新建、为了捱过饥荒奶奶卖掉戒指等,是经过作家的“情感加工”,融入了创作主体的生命体会之中的情节。

曹文轩强调“感动”的力量,他在庞杂的儿童文学市场环境下,将“感动”视为文学的基础,为作品注入“感动”。“我以为人类当初之所以选择文学,就是因为文学能做‘感动’的文章”,[2]他让感动触动人心,牵发读者情绪,使其被深深打动并沉浸其中。葵花因没有灯而无法写作业,青铜想到可以抓萤火虫放进南瓜花里来做灯;葵花参加学校表)●(演,缺一条银项链做点缀,青铜用芦苇管穿过冰棱为葵花做出了一条冰项链……这是孩子的智慧,朴实、认真,包含着满满的诚意与在乎,青铜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生活中一个个困难,使苦难生活多了些惊喜,更添了份感动。葵花和青铜在艰苦的日子里相互理解,彼此依赖。结尾处,葵花被带回城市,青铜每天独自坐在大河边的草垛上,望着葵花离开的方向,有一天竟模糊地喊出了“葵花”二字,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作者赋予了青铜固执又真挚的个性,在离别时、在青铜喊出葵花的那一刹那,这种情感的力量达到了至高点,而苦难也同时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读者在那声“葵花”中收获一丝慰藉,也为两个孩子间的友谊而打动。

曹文轩在苦难背后包蕴着一颗悲悯的心,以“感动”作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中心点,在感动中让读者发现善的力量、美的力量,感染读者,让读者体味作品的真正内涵。

三、《青铜葵花》中苦难意识的价值与意义

从人类历史记载的开始,苦难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存在着。苦难的意义从本质来说,是让社会让整个人类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的本质意义。

1、培养读者面对苦难时的“优雅风度”

曹文轩借《青铜葵花》叙述了对“苦难”的看法,诉说了对孩子应如何看待“苦难”的美好希冀,“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3]优雅风度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是在深刻认识“苦难”后,怀揣着对苦难、对生命的敬畏培养而来的,是身困境时的永不言弃,是体验痛苦时的坚定沉着,是面对苦难时的波澜不惊,平静淡然。不论是《草房子》中桑桑与疾病顽强抗争的姿态,还是《青铜葵花》中青铜一家面对苦难时的不懈与真诚,亦或《细米》中梅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曹文轩用一个个故事向读者编织了一张“童年的网”,不是一味的快乐,不是只充斥着痛苦,而是悲乐交融的。向读者传递的是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作家对读者的期待:面对苦难时,依旧能够保持优雅的风度。

2、对儿童文学创作价值导向的影响

曹文作为儿童文学作家,一直坚守自己的文学观。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学底线与艺术追求,抒写“感动”。其写作“似乎总包含了与流行中的某些时代风潮相抗衡的意味”。[3]古今中外不缺乏描写苦难的作品,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平安夜里凄惨的冻死;丑小鸭在大家的嘲讽下依旧努力成长蜕变为美丽的天鹅;格林童话里灰姑娘在继母的虐待下依旧保持着善良的品质,最终收获幸福……这都表现了作家的责任意识。在《青铜葵花》里,作者描绘了自然风景之美,乡俗人情之美,以及苦难造就的悲剧美。作者借此告诉读者,世界是双面的,儿童文学作品面对的是广大处于成长分辨期的儿童,更应该表现出一定的前瞻性。

总之,曹文轩在儿童文学中传达着关于“苦难”的故事,传递着对于“感动”的理解,他保持着淡然从容的人生态度,坚守着“为作品注入感动”的立场,以美的意识过滤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苦难”,这对当代儿童文学界无疑是一个标杆,使创作者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思考儿童文学的受众群所真正需要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儿童作品多些沉着,少些浮躁,多些文学性,少些功利性。

【注 释】

[1][3] 曹文轩。青铜葵花代后记《美丽的痛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61-262.

[2] 曹文轩。草房子代跋二《文学是不死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98.

【作者简介】

钟 力,女,大理大学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