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故事(优秀10篇)》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分享的梅兰芳的故事(优秀10篇),欢迎参考。
梅兰芳的故事 篇1
梅兰芳剃须首演庆祝抗战胜利
抗战时期,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梅兰芳在上海蓄须明志,甚至不惜自残,抵制日伪胁迫,坚决不与敌人合作。
1945年8月15日,梅兰芳从广播里听到了日本投降的喜讯。不一会儿,梅兰芳的挚友、学生也陆续来到梅家报告这个盼望已久的喜讯。在楼下客厅里他们看到梅兰芳手拿折扇,遮住了脸的下部,从楼上下来。吴震修笑着说:“你应该找个理发师来剃胡子了吧!”梅兰芳把扇子往下一撤,露出了八年前的面目,不但春风满面、唇须全无,而且灰色的西装、绛红的领带、雪白的衬衫、黑亮的皮鞋和花色袜子全是新的。他笑着对大家说:“今天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我首先剃净胡子,从头到脚换上了八年来没有穿过的新衣新鞋,我今天比孩子过新年还要高兴!”梅兰芳平常为了保养嗓子,说话声音柔和偏低,这一天却提高了嗓门,而且笑出了声。51岁的中年人竟笑得像年青人那样天真。两年前他就对冯幼伟说过:“总有一天日军会垮台的,到那一天我剃了胡子重新登台!”这话实现了。
几天后,梅兰芳对王幼卿(汪派老生王凤卿之子,梅葆玖的开蒙老师)说:“您给我吊吊嗓子,试试看。”王幼卿给他吊了几句《女起解》的散板和一段反二黄,八年没有这样唱了,梅兰芳感到使不上劲,异常吃力。第二天,俞振飞来问他吊嗓子的结果,梅兰芳愤恨地说:“嗓子又干又低,又没有底气,我完啦!”俞振飞说:“别着急,我带了笛子来,您唱昆曲试试看。”梅兰芳唱了两支昆曲,自己也不满意。俞振飞安慰他说:“唱昆曲还行,我们先唱一个时期,等嗓子唱开了再唱二黄。”梅兰芳攥着拳头在桌子上一按说:“对,我有幼功和30多年的舞台经验,只要下几年功夫,是能够把丢掉的东西找回来的。”以后他每天在家吊嗓、练功,并亲自到地下室检查戏箱。
日本投降两个月后,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的庆祝会,在兰心剧场(后改为上海艺术剧院)和程少余演出了昆曲《贞娥刺虎》。
这是梅兰芳蓄须明志,息影八年后的第一次登台。尽管他的嗓音不够理想,身段不够自然,可观众不断的掌声,足以说明人民群众对这位有着高度民族自尊心的爱国艺术家的热爱与尊敬。
庆祝胜利的演出刚一结束,各界人士要求梅兰芳公演的呼声,震动着梅兰芳的心。他何尝不想早日和观众见面呢?但由于抗战刚刚胜利,交通尚未恢复,梅剧团的大部分演员远在北平,不能立即南下,如何演出呢?好在姜妙香、俞振飞和“传”字辈的几位演员以及昆曲场面都在上海,演出还是不成问题的。
俞振飞亲自召请仙霓社“传”字辈的昆曲演员,又请刘仲秋、郭建英领导的夏声剧团和上海戏校“正”字辈的青年演员助演,电影界的费穆代为租定美琪电影院,并担任舞台装置和灯光设计,大家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那时,昆曲已呈衰落之状,有人担心这次演出效果不佳。谁知预售戏票时,三天的票顷刻卖光了,观众也不挑戏码。他们说:“只要看一看八年不唱戏刚剃了胡子的梅兰芳。”有的还向售票员请求说:“我们是从外地赶来看梅兰芳的,无论如何请卖给一张票。”
第一天开演前,美琪电影院门口聚集了无数人。这一期共演出了《刺虎》《断桥》《游园惊梦》《思凡》和《奇双会》五个剧目。
在这些日子里,上海不管是什么地方、什么场合,谈的都是梅兰芳。既谈他息影八年后的表演艺术,更谈他蓄须明志的高尚情操。这位人民的艺术家以他精湛的艺术和高贵的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许与爱戴。
抗战胜利 剃须重新登台献艺 篇2
梅兰芳坚拒为日伪演出,不仅在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力,而且在物质生活上也忍受着煎熬。
梅兰芳自从在香港息影舞台后,除了要维持自家的日常开销外,还要接济梅剧团成员的生活,以致多年的积蓄花费殆尽,无奈只得叫夫人去北平, 忍痛变卖无量大人胡同的旧居,连家具、古玩、字画、书籍等也一起折价卖了。据绍武回忆:“记得有一年除夕,我的外婆寻找一个每逢过节都要取出来使用的古瓷碗,但遍寻不到,父亲悄悄对她说:‘老太太,别找了,早就拿它换米啦!’”
上海几家戏院老板见梅兰芳的生活日渐窘迫,争相邀请他出来作商业演出,但都被他婉言谢绝。有一天,中国大戏院的经理登门拜访梅兰芳,好心劝说道:“我们听到您的经济情况都很关心。上海的观众,等了您好几年,您为什么不出来演一期营业戏?剧团的开支您不用管。唱一期下来,好维持个一年半载,何必卖这卖那地自己受苦呢?”梅兰芳听了说:“谢谢你们的好意,我很感激,但我要考虑一下,再回复你们。”这只是他的托词,其实他心中早做了决定。
他对朋友坚决地表示:“我不干!一个人活到一百岁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有什么大不了!”又解释说:“我不能为这点小利而演出。你要想到,如果我能演营业戏,难道敌伪的庆祝会就不能演吗?”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胡子说:“我这个挡箭牌好不容易留起来的,如果剃了,去演营业戏,他们能放过我吗?为了眼前的利益,虽然能解决剧团全体成员和自己的生活,但断送了我的气节,这是绝对办不到的。”
梅兰芳青年时代在北平,就曾向王梦白、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齐白石等名家学画,中年时代在上海又向汤定之学画。他喜爱画人物、仕女、梅花、苍松和佛像等,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如他笔下的仕女,体态匀称,脸色柔和,美丽动人。他不曾想到,他的画艺竟会成为坚拒为日伪演出后的生活来源。
梅兰芳以前画画只是个人喜好,并借此体验绘画艺术与京剧艺术的相通之处,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如今,他要靠绘画谋生了,不禁有些惶恐起来。他曾自谦地说:“我的画是玩票性质,现在要下海,就非下苦功不可。”为此,他向朋友借来收藏的古人真迹,用心临摹。
据梅葆琛回忆:“父亲习惯于晚上安静之时作画,有时要画到天亮后才休息。有一次,父亲的秘书许姬传看他作画,看着看着困了,就睡在书房的沙发上。待他一觉醒来, 天将大亮,父亲仍坐在桌前全神贯注地作画,脸上毫无倦容。父亲见许醒来,笑着说:‘我当年演戏找到窍门后,戏瘾更大,现在学画有了门径,就有小儿得饼之乐。’”
那时,上海实行灯火管制,晚上时常要停电。梅兰芳为了赶画作,就买了一盏汽油灯,以备停电时挂在墙上照明。有一次,梅兰芳在给汽油灯打气时,一不小心,火冒出来把手烧伤了,还留下了伤疤。梅兰芳庆幸伤痕不大,要是烧得厉害,那日后就上不了台了。
1944年初夏的一天,汤定之、吴湖帆、李拔可等来到梅兰芳书房,看了他近来画的一批画,一致认为梅兰芳的画艺大有长进,遂建议他开个画展。次年春,梅兰芳、叶玉虎画展成功举办,不到几天,梅兰芳的展品便被抢购一空。
梅兰芳在艰难困苦中,寄情书画,时时盼望抗战胜利的一天。他创作的一幅红梅图题为《春消息》,集中表达了此种心情。他还在一幅《达摩面壁图》上题了双关的跋语:“穴居面壁,不限魍魉,破壁飞去,一苇横江。”
梅葆琛深情地说:“我父亲就这样辛辛苦苦地用自己的双手维持了生活,用无言的画笔勾画出了一个普通艺人爱国拒敌的高尚情操,一直坚持到日寇的投降。”
梅兰芳的故事 篇3
小院坐北朝南,东厢房原是厨房餐厅和女儿梅葆玥的卧室,现开辟为梅兰芳的服装道具陈列室;西厢房原是长子梅葆琛卧室,现展览梅兰芳的国画作品,还有齐白石、陈半丁、吴昌硕、黄宾虹、徐悲鸿等画坛师友赠给他的画。梅兰芳酷爱绘画,当世名家被他拜了个遍,小有造诣。抗战时困在上海不登台,他就靠画画为生。站在院中央,面前北屋一排正房,最东边是梅兰芳与夫人的卧室,两张单人床并排摆放。梅兰芳公务繁忙经常很晚回家,演出后也习惯晚睡,为不打扰夫人休息分了两张床。
正房中间是客厅。门口右手边立着紫檀穿衣镜,镜框周围是螺钿镶嵌的八仙过海图案,这面大镜子放在光线敞亮的地方,是为了方便梅兰芳对镜练功。沙发前横着一张明代长茶几,罩着玻璃板保护桌面上精致的竹刻山水,游人站在门口目力不及。1926年,这张茶几摆在无量大人胡同会客厅,瑞典王储(即后来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来访,这位专业的东方艺术鉴赏家,一边品茶一边欣赏茶几,说:“这样珍贵的艺术品上面直接放茶盏太容易损伤了。”梅兰芳遂依王储建议,定做了一块玻璃板罩在上面。作为“四旧”物品,茶几在时被人涂上黑漆。80年代,一位擅长修复文物的老师傅将黑漆小心地抹去,山水这才重现。
如今,客厅说是按原样布置,实际只余一些大件家具摆设,本来的艺术气息大打折扣。原本挂在客厅的,有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双鸽图》、扬州八怪之一金冬心题写的梅华诗屋匾、齐白石和陈半丁合画祝梅兰芳六十大寿的条幅、徐悲鸿为他画的肖像《天女散花图》等。爆发时,梅兰芳已去世五年,仍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红卫兵冲进梅宅把挂在墙上的字画及梅兰芳与家人、朋友、外宾的合影扫荡一空。连同紫檀、黄花梨的条案、琴桌、椅凳等珍贵家具,至今下落不明。多年之后,《天女散花图》幸运地被人在仓库角落里发现并归还。
主人在时,这间客厅很热闹,盛况不亚于当年的豪宅沙龙。田汉、欧阳予倩、周信芳、袁雪芬、红线女、丁果仙等新时代的同事、同行,都是护国寺小院的座上宾。用梅家厨师的话说,饭桌很少有空暇的时候,总是不断摆上饭菜招待客人。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篇4
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璃都挤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1941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
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儿子见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
“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一天上午,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认识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过的朋友。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一个人活到一百岁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次,日军庆祝“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说如果不演,就要军法从事。梅兰芳事先得到消息,一连打了三次伤寒预防针。平时,他只要一打预防针就发烧,这次果然又高烧不止。日军军医来检查,一看梅兰芳烧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1945年8月15日,传来了日寇投降的消息。梅兰芳高兴地流下了眼泪,笑着对夫人说:“天亮了,这群日本强盗可真完蛋了!”
这天,几位朋友兴高采烈地来到梅家道喜。只见梅兰芳身穿新衣,精神焕发,手里的一把纸扇遮住了半个脸。
“梅先生,您一定剃了胡子,对吧?”
梅兰芳笑着把扇子一撤,露出了刮了胡子的面孔,说:“抗战胜利了,我就要重返舞台了!”
不久,梅兰芳就在上海演出了,观众场场爆满。他们说:“我们就是要看看八年不给日本鬼子唱戏,如今刮了胡子的`梅兰芳!”
心里装着观众梅兰芳是表演大师,但他从不对观众摆架子,对同行也谦虚礼让,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戏德。
过去,演员唱一场戏给一份钱,有病可以请假,遇到天气不好还可以“回戏”(即临时宣布停演)。可梅兰芳尽量克服困难,处处替观众着想。他说:“观众事先不知道回戏,顶风冒雪从老远赶来听戏,让人家白跑一趟,太不应该了。”
有一次,他嗓子哑了,可第二天要演一出唱工极重的戏。这可怎么办呢?那天,他很早就来到舞台,每隔半小时就喷一次药,嗓子却一点不见好转。大家很着急,有人提出回戏,可梅兰芳知道剧场里已坐满了观众,怎能让他们扫兴而归呢?他没有同意,强打着精神化妆,大家都很替他担心。
育儿授徒 向往光明喜迎解放 篇5
梅兰芳尽管蓄须明志,坚拒为日伪演出,但他无论在香港还是在上海,常会关上门窗,自拉自唱,练习嗓音,像保护眼睛似的保护嗓子,还不断地温习自己的剧本,从未间断。他曾对朋友说:“总有一天, 会叫日本军阀垮台,到那天,我剃了胡子重新登台。”
梅兰芳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他听到这盼望已久的消息时,激动得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这天,梅兰芳的朋友们欢聚在“梅华诗屋”,欢庆抗战胜利。忽见梅兰芳从楼上轻步走下来,手里的一把折扇遮住了脸的下半部。老友吴震修说:“畹华,这回你该找理发师把胡子剃了吧!”话音刚落,梅兰芳突然把扇子往下一撤,这时大家才发现他的胡子已刮光了。他高兴地笑道:“今天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我首先剃干净胡子,从头到脚换上了8年来没有穿过的新衣新鞋,我今天比小孩过新年还要高兴。”
1945年10月,梅兰芳在兰心戏院参加抗战胜利的庆祝会,8年来第一次登台,和程少余演出《刺虎》。这天,梅宅来了许多中外记者,争着采访梅兰芳。梅兰芳化完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谦虚地问大家:“你们看我扮出来像不像?敢情搁了多少年,手里简直没有谱了。”
11月28日,梅兰芳在美琪大戏院首次举行复出公演,演了《刺虎》《断桥》《思凡》《游园惊梦》和《奇双会》5个剧目。那时,临时售票地点就设在马思南路梅宅,弄堂和家中的花园里挤满了人,戏迷们争相购票。
为了一睹梅兰芳首次公演,梅家的大门差点被戏迷们挤破。3天的戏票很快就卖完了,有的人为求一票,对售票员央求道:“我们是特地从外地赶来看梅兰芳的,无论如何请卖一张票给我。”
那天晚上,梅兰芳登台一亮相,全场立刻掌声如雷。演出结束后,戏迷们带着崇敬的语气说:“梅先生可真不容易。50多岁的人了,8年没有演出,今天再次登台,功夫仍然不减当年,可真是了不起!”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篇6
梅兰芳在京剧艺术上的成就和造诣大家都已经知道,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梅兰芳还画得一手好书画。他的画清丽秀雅、神形兼备,有深厚的艺术修养。而他和齐白石两人曾经的交往和情意也是一段有趣的逸事和佳话。
说起梅兰芳画画的缘由,就要提到第一个把他带入绘画圈的人罗瘿公,此人是是康有为的弟子,他为梅兰芳介绍了第一位绘画老师王梦白。后来经过王梦白引荐,他结识了北京绘画圈的各色人物,其中就包括齐白石。
齐白石最初认识梅兰芳是在1920年秋天,那时,齐白石在北京的名声还没有后来那么大,那天,齐白石经好友齐如山引荐去拜访梅兰芳,梅兰芳在自己家的“缀玉轩”里接待了齐白石等人,梅兰芳为齐白石铺纸研墨请齐白石画草虫,随后梅兰芳又即兴为众人唱了一段《贵妃醉酒》。
齐白石的回忆录曾经描写过他和梅兰芳初次见面的情景:“民国九年,我五十八岁。我跟梅兰芳认识,就在那一年的下半年。记得是在九月初的一天,齐如山来约我同去的。兰芳性情温和,礼貌周到,可以说是恂恂儒雅。那时他住在前门外北芦草园,他书斋名‘缀玉轩’,布置得很讲究。他家里种了不少花木,光是牵牛花就有百来种样式,有的开着碗般大的花朵,真是见所未见,从此我也画上了此花。当天兰芳叫我画草虫给他看,亲自给我磨墨理纸,画完了,他唱了一段贵妃醉酒,非常动听。同时在座的,还有两人:一是教他画梅花的汪霭士,跟我也是熟人;一是福建人李释堪(宣倜),是教他作诗词的,释堪从此也成了我的朋友。”
齐白石回忆录中还有这样一段:“有一次,我到一个大官家去应酬,满座都是阔人,他们看我衣服穿得平常,又无熟友周旋,谁都不来理睬。我窘了半天,自悔不该贸然而来,讨此没趣。想不到兰芳来了,对我很恭敬地寒暄了一阵,座客大为惊讶,才有人来和我敷衍,我的面子,总算圆了回来。事后,我很经意地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兰芳,题了一诗,有句说:‘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势利场中的炎凉世态,是既可笑又可恨的。”
他们认识后经过几年的交往,梅兰芳在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学画,这时的梅兰芳在京剧界如日中天,齐白石说::“你这样有名,叫我一声师傅就是抬举老夫了,就别提什么拜师不拜师的啦……”但梅兰芳坚持行了拜师之礼。之后,他学画也非常认真,那段日子,只要是没有排练和演出,他就会按时到齐白石那里学画。进门就先鞠躬问好,梅兰芳拜师学画工虫不久后,其工虫画已经画得非常生动了。
齐白石与梅兰芳结识以后,每逢花开时节齐白石就会到梅兰芳家去赏花,在看到梅家开得那么好的牵牛花之后,也开始画牵牛花,几经摸索变化,牵牛花成为齐白石花鸟画中具有代表性题材,后来他还并精心的画了一幅牵牛花赠予梅兰芳,题曰:“畹华仁弟尝种牵牛花数百本,余画此赠之,其趣味较所种者何如!”梅兰芳非常喜欢这件作品,并一直将它悬挂在在起居室里。
梅兰芳的故事 篇7
梅兰芳的琴师、86岁高龄的姜凤山做客央视,做了一期关于梅兰芳的专题节目,他对梅兰芳的为人和演技赞赏有加。其间,他讲述了一件梅兰芳的往事。那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那个错误已经成为沿用至今的经典。那是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说的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在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她、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心中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
不成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被他这一戳后直接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就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推了他一下。
所以,动作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演得出神入化,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扭转了过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姜凤山说到这里时,用了一个词:败中取胜。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工作中、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则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梅兰芳的故事精选 篇8
梅兰芳为喝倒彩的人三鞠躬
20世纪代,京剧《霸王别姬》红遍中国,梅兰芳饰演的虞姬惟妙惟肖,赢得很多人的喜爱。
一次,梅兰芳演出时。有位老者在台下喝起倒彩:“什么名角,舞剑都走了样,还敢登台!”随后,便起身离开了。演出结束后,梅兰芳问起此事,有人劝解道:“一个老头胡言乱语,您何必在意!”梅兰芳没再多言,而是托人打听到了老者的住处。
这天,梅兰芳来到老者住处,一见面便鞠躬说:“我戏演得不好。特来向您求教。”老者却一口回绝:“你可是名角,我哪敢指教。”梅兰芳又鞠了一躬,说:“晚辈一心想弘扬国粹,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老者还是摇摇头,梅兰芳继续鞠躬恳求。老者这才说:“看你如此有诚意。我就指点一二吧。其实你演得很好,美中不足的是你舞了男人的剑法,这与虞美人的身份不符啊!”梅兰芳听完,当即跪拜,向老人求教。
那之后,梅兰芳跟老者学习了男女不同的舞剑方法,并应用到表演中,收到良好效果。
梅兰芳的事迹 篇9
梅兰芳的事迹中,还有这样一件事情。在梅兰芳小时候,自身条件并不是十分的出众,相反,他因为轻微近视,而导致眼神不灵活,不能将心中的情感用眼神表达出来,这可是表演中的大忌。不过梅兰芳没有放弃,他每天都长时间的观察鸽子,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眼力,终于在不久之后,练就了一双灵活的眼睛。
梅兰芳的事迹还有很多,例如他为了对抗日本特务,而一气之下毁坏了所有的画作。当时知名人士想要为他举办画展,可是没想到遭到了特务和汉奸的破坏,看着一幅幅心血上被冠上了日本军官的标签,梅兰芳毅然决然的毁画泄气。之后梅兰芳的事迹传遍了中国,许多人士对梅兰芳事迹表达了敬仰之情,并且表示支持的态度。
还有许多的梅兰芳事迹,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从梅兰芳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国家、热爱艺术的伟大人物形象,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刻苦、不屈不挠的精神。梅兰芳的事迹一定会继续流传下去,成为我们国人的骄傲。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篇10
愤然毁画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当局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言称:“褚部长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艰难求生
梅兰芳断了经济来源,生活自然拮据,他只好挥泪出卖北京的房子,接着又出卖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尽管这样,后来还是举债度日,向亲友借了一笔钱。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绝境,便解囊相助。老画家叶誉虎提议与他合作,办一个国画展览,突出梅、竹的主题,以扩大社会的影响。
沦陷区的上海,一片混乱恐慌,不是停水停电,就是空袭警报,市民生活得提心吊胆。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里作画,克服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画技大有长进。经过八个月的苦战,他一个人就画了170多件,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同叶誉虎的作品一起,于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为了生活,被迫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卖掉,所得收入一是还债,二是安排家庭生计,三是资助剧团里生活更困难者。梅兰芳苦涩地回忆着这几年的沧桑历程,心境忧闷地对朋友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感恩胡适
1928年,我国戏曲大师梅兰芳去美国访问演出前,当他得知胡适曾在美国留学七年,对那里非常熟悉,便几次前去拜访,向胡适了解情况。胡适也热情地接待了梅兰芳,把美国的风土人情、观众的爱好和欣赏习惯、美国剧院的状况等都对梅兰芳做了详尽的介绍,胡适也都积极地为梅兰芳出谋划策。当梅兰芳结束美国访问演出,回来后见到胡适,他首先毕恭毕敬地深鞠了一躬,说:“适之先生,这次多亏蒙您指教,我的美国之行才会如此顺利,真是太感谢您了!”接着,他又详细向胡适介绍了自己在美国访问演出的种种情况,言谈之间,洋溢着真挚的感激之情。
后来,梅兰芳旅居上海,胡适则在北京任北大教授。偶尔,胡适出差到上海,梅兰芳总要热情宴请一番。一次,胡适要去美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年会,定在那天深夜2点在上海登船。梅兰芳得知这个消息时已是傍晚,距离开船时间仅有几个小时了,自己却还在外地演出。顾不得多想,他当即推掉一切事务,连夜赶回上海。当他站在送行的岸边,向胡适依依不舍地挥动着手臂时,因为一路上赶得急,口中还忍不住气喘吁吁呢。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梅兰芳的感恩之心着实令人钦佩。
艺术影响
梅兰芳京剧改革及其对戏剧文化的影响
京剧改良运动从1900年至1918年十年间,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文人志士、演艺界人士参加,京剧改良理论重视戏剧的内容,要求戏剧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反对脱离现实,只演旧事,不知当今的旧戏剧观,指明戏曲的美丑高下不仅在于表演形式,更在于表演内容,批判极端形式主义倾向。其次,特别强调戏剧的教育感化作用,突出和提高京剧和演员的社会地位。
梅派这一份难得的戏曲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值得后人深入总结研究。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上海演出,善于琢磨创新的他受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感染,同时,也在上海的实际演出中体会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某些不足,回到北京后立即着手京剧改革。经历各方面改革尝试,终于成为京剧改革的第一人。1914年7月,梅兰芳首次尝试编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在北京地区产生很大影响。继《孽海波澜》以后,他又陆续编演了《宦海潮》《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新戏。
梅兰芳是京剧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表演艺术家,他完成了京剧的一个巨大转变。将京剧旦角、也就是青衣的表演艺术推向成熟。极大地拓宽了京剧旦角的表演空间,丰富了京剧旦角的表演手段,使京剧旦角的剧场魅力、对观众的吸引力达到了顶峰。京剧有了老生和青衣这两个成熟的大行当,在男性角色、女性角色的唱腔和表演方面,都能发展出有其特色的经典剧目,才最终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剧种。所以梅兰芳这一代人不光为其行当的成熟做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也为百年来京剧影响力的急剧扩张做出了巨大贡献。
梅兰芳成功的对京剧的全方位改革,是对京剧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先导、示范、启发等巨大作用,在京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部篇章。梅派这一份难得的戏曲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值得后人深入总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