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重阳节的古诗优秀6篇正文

《重阳节的古诗优秀6篇》

时间: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重阳节的古诗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重阳节的古诗 篇1

诗句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译文

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简析

与王勃诗同席而作。人意北归,鸿雁偏又南飞,不正加重人们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来浇愁。

作者

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重阳节的古诗 篇2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翻译】

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

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作者介绍】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重阳节的古诗 篇3

一:《闰九月九日独饮》

白居易(唐)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二:《九日作》

王缙(唐)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三:《九日醉吟》

白居易(唐)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四:《九日》

杨衡(唐)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五:《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李郢(唐)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

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

元瑜正及从军乐,甯戚谁怜叩角哀。

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

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唐)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重阳节的古诗 篇4

重阳

唐·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释】

1、华:白发。

2、已:停止。

3、就:接近,将要。

4、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5、乌帽:即乌纱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

【翻译】

节物惊人心,两鬓生白发。

舍东篱下菊,空绿未开花。

生年近半百,职场几退下。

家田近荒芜,奈何身天涯。

岂有客人至,一任官升罢。

日暮人独坐,门柳噪老鸦。

【赏析】

整首诗描绘了诗人的年老、宦拙、家贫、回乡路远,于重阳登高怀乡的日子里,更显凄凉。

【作者介绍】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重阳节的古诗 篇5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6、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7、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8、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9、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10、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1、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12、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3、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14、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15、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16、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7、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8、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9、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20、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21、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2、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3、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24、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25、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26、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27、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28、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29、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30、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31、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32、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33、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34、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35、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36、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曹雪芹《螃蟹咏》

37、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38、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39、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40、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41、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42、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43、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44、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45、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46、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47、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48、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49、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50、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51、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52、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杜甫《九日寄岑参》

53、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54、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55、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56、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57、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58、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59、一年最好,偏是重阳。——吴文英《惜黄花慢·菊》

60、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重阳节的古诗 篇6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译文:

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菊花插戴于鬓上。

秋晨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

但它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

注释

公子王孙啊,不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重阳节人们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秋天的早晨,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从不羡慕那些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菊的貌不惊人,到人们爱菊,进而写到菊花的高贵品格,点出咏菊的主旨。第一句提挈全篇,告诫王孙们莫把菊与蓬蒿相提并论,透露出对王孙们的鄙夷之情。接下来说普通百姓和王孙公子不同,他们对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从而点出菊的高洁。后两句则是集中写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此诗咏菊,没有出现一个“菊”字,但句句切合菊,句句都寄寓着诗人的思想感情。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