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市场失灵正文

《市场失灵》

时间:

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s)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为什么市场失灵,

重新解读市场失灵 1

以亚当・斯密《国富论》诞生为标志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兴起,自由主义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为国家干预主义吹响了号角,随着“滞胀”问题的出现,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策� 现代经济学家在解释混合经济出现的原因时,认为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其广泛性和有效性是不可替代和毋庸置疑的。然而,市场也并非完美无缺、无所不能,事实上它存在着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才能得以实现,现实的生活是处于 “非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科斯《企业的性质》一文的问世,揭开了经济学的潘多拉魔盒-交易成本,将经济学引向解释现实问题。交易成本纳入经济学家视野后,揭示了所谓的“非完全竞争市场”其实就是一种均衡状态,这是因为“完全竞争市场”的一隐含的约束条件是产权私有。完全竞争市场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的,交易是市场存在的前提,私有产权又是交易产生的前提,用科斯自己的话来说:“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人们从交换中得到满足使自己的效用在约束条件下达到最大化,一旦产权非私有那么就

完全竞争市场的另一隐含假设条件是交易成本为零。我们知道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人都能获得完全的信息,能够做出最利于自己的决策,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进行交易时需要谈判、监督以及搜索信息这些都是要花费一定的成本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交易成本是各种制度、法律、契约或合同存在的原因,作为理性“经济人”,人们进行交易时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当这些交易成本太大以致使得交易后所得的收益小于成本阻碍了交易的进行。因而制定法律、法规、规则降低在交易过程中的双方的成本,从而使得交易能顺利的进行。产权作为一种法律法规也是交易成本的产物,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一切都可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也就不需要私有产权这种制度安排了。可见交易成本为零和产权私有作为完全竞争市的两个假设是互相矛盾的,那么将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判断市场是否失灵的标准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就笔者看来市场失灵应该是指那些在现有各种制度和合约安排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内,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率。市场失灵是一个即期问题,我们应该始终把它放在现实生活当中来判断,而不应该拿将来可能得到改善的情况来评价现在的人们的福利问题,所以一般认为的市场失灵其实只是一种假象。当我们看到所谓的某些事情引起市场失灵时,我们应该立刻想到我们是否隐瞒或忽略了某些现实条件。人们通过找到这些约束条件,在不久的将来改变约束条件使我们的福利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所在。人们一般认为的市场失灵在现实经济中的具体表现为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和收入分配不均。然而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是不会失灵的。

一、垄断

垄断分为自然垄断和行业垄断。

1、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行业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在这一行业中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企业才能生存,即存在规模经济,例如水、电行业。当某厂商进入该行业时,由于这些行业基本上需求弹性较小,多个厂商的进入引起企业规模减少产生规模递减,报酬下降。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将会停止在这些行业的投资转向利润较高的行业。另外,当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各种替代品应有尽有,一旦处于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提高价格,消费者就会转向其他替代品,用脚投票减少对该产品的需求。同时行业边际利润的提高会引起大量资本的进入,迫使其降低价格,可见自然垄断行业是在价格杠杆发挥作用形成的结果。

2、行业垄断。市场的真谛在与竞争,竞争的结果引起资本集中,形成规模经济导致行业垄断的产生,可见行业垄断是竞争带来的结果,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结果。

二、信息不对称

它是指由于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一方知道的信息多于另一方,从而在交易前或交易后作出利于自己不利于他人的行为选择,导致资源浪费,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然而人们要完全获得某种事物的信息是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的,这种成本包括体力、心理和时间等等。人们不会为了买一件衣服而跑完所有的服装店,也不会在签约时,协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因为他们知道达成这些协议的成本会非常巨大,使得他们从该交易中获得利益(效用)小于他们支付的成本,这正是市场经济中“经济人”作出的理性选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三、公共物品

所谓的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占有上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即增加一个消费者该物品并不会减少其它人对该物品消费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而且不能排除其它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由此可见,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相对立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产权私有制的基础上的,作用的范围必须是私人产品。同时,由市场提供的产品都是私人产品,各种产品的买卖实际上是使用权和所有权之间的转移。而公共物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是非排他性,因而丧失了交换的基础。公共物品具有不可分割性,要出售它必须依据每个人对其偏好的大小来确定其购买价格,作为理性“经济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都会隐瞒真实的偏好,使得实际成本远远大于预算成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个人或企业生产该类产品毫无利润而言,用张五常的话说就是“一项财产之所以可以被共有,是因为它可获得的租金低于实施排他性权利的成本”。因而市场经济中,公共物品很难由私人来提供。

四、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事件:它使得一个人(或一些)在做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这一事件决定时根本没有参与的人得到可察觉的利益(或蒙受可察觉的损失)。”外部效应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为他人带来利益,而他人却不为此支付费用。负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为他人带来损失,而却不为此承担责任。将外部效应作为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是指负外部效应。例如,工厂排放的废气危害了附近居民的健康,工厂却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该例子中不难发现,负外部效应归根到底是产权不清晰的结果。由于产权不明确,企业在生产中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和私人收益大于其私人成本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经营者就会大量进行这类生产活动。然而该类产品存在明显的负外部效应,其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导致了资源的无效配置。可见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明确产权关系,然而这属于制度建设的范围。

五、收入分配不均

市场机制作用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不是实现收益的均等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中,实行的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由于个人和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资源禀赋不同,在产权私有的前提条件下,必然导致所获得收益不同,这是因为市场机制本身是一个竞争机制。一方面,竞争的动力是利益的驱使,这就要求参与生产中的各种要素都要获得相应的报酬,而要素产权所有者天然的不均等,导致带来各个主体的收入不一致。另外,收入分配是宏观领域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属于上层建筑范围。市场机制是在微观领域发挥作用,市场机制与收入分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将收入分配不均归结为市场失灵是对市场机制作用范围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