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由来及风俗【精选4篇】》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寒食节的由来及风俗是什么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寒食节的由来及风俗,欢迎查阅!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寒食节的由来及风俗【精选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寒食节是什么时候 篇1
寒食节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很多人连寒食节是什么节日都不知道,又怎么知道寒食节哪天这个问题呢?所以我现在就告诉你,寒食节是哪一天吧。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在4月5日左右)。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食节食俗 篇2
寒食节这天有吃冷食的饮食习俗。为了吃上冷食,有些地方要先准备食物,在《荆楚岁时记》记载这种食物是“大麦粥”。这是一种加了怡糖的大麦粥,或者是将大麦仁水解发酵产生一定比例的怡糖后再一起煮成的粥。陆魁《邺中记》中说:“寒食三日作醋的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著作粥。”这种方法非常特别。“醋酪”,就是煮粳米及麦以后,经冷却而形成的凝胶状的淀粉和蛋白质胶冻。然后把捣碎后的杏仁浆和进去,就成为半流动的粥。所以这个操作叫作“著”,而不是煮。因为禁火,所以要随和随吃。“醋酪”
和杏仁在未吃时分开储存。《齐民要术·醋酪》则较为详细地说明了醋酪的制法:“与煮黑场同”,这种醋酪实际是用煮怡糖的方法完成第一步,然后再连糖带渣一起煮成粥,冷却后即成醋酪。《齐民要术》中还有一种“杏酪粥”。做法是先将杏仁去皮捣碎,加水过滤得杏仁汁,煮沸,再加人大麦仁,煮得极烂,不稀不稠,盛在瓦钵内冷却,其“色白如凝脂,米粒有类青玉”,能保存一个多月。
寒食食品在隋唐时没有新品种,及至宋代,在《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中的寒食食品有稠场、麦粒、乳酪、乳饼,甚至有炊饼,北宋时还有枣锢。元明以后。过寒食节的地方相对减少,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二为一。但在山西介休一带,因为传说是介子推的故乡,所以他们仍珍守寒食节习俗。当地地方志记载,主要节日食品为冷面、黄米粉煎饼、枣锢等。还有一种被称为“子推燕”的面食。做法是:先把面粉和枣泥揉搓在一起,捏成燕子的模样,然后放在笼屉里蒸熟,出锅后冷食。
寒食节起源 篇3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继位,即晋文公,唯忘介子推,想请介子推上朝领赏,介子推坚辞不来,晋文公便亲自去请。介子推就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市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 篇4
一、重耳流亡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惠公登基后,害怕公子重耳威胁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杀重耳。从此,重耳走上了流亡之路。
重耳踏上流亡之路时已经43岁,按理说,算是垃圾股了,基本没有指望能东山再起,再当国君了。
所以,追随重耳的也就有介子推、狐偃等几个人了。
二、介子推割肉做汤
流亡的日子很不好过,一路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还要躲避追杀,一行人狼狈不堪。
有一次,一个叫头须的随从,偷走了重耳一行人的粮食。重耳饥饿难耐,眼看就要晕死过去。
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与采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汤给重耳吃。重耳大为感动,承诺有朝一日辉煌腾达时,一定好好报答重耳。
三、宁落一群,不落一人
重耳历尽千辛万险,终于当上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曾追随他四处流亡的功臣们大加封赏。连偷粮食的头须都有份儿。却独独忘掉了有肉汤之恩的介子推。
介子推倒是不在意,但是邻居解张愤愤不公,赋诗一首挂在城门上。诗中说: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晋文公看了诗,很是懊悔惭愧。召见介子推,想要赏赐金银珠宝。可是,介子推羞于如此接受奖赏。带着老母,不辞而别,登上绵山,隐居起来。
四、介子推之死
晋文公亲自率众人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山深树密、重峦叠嶂,无处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留下一面做通道,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山。
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死不从,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二人出山。
后来,有人在一棵干枯的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体。介子推后背堵着柳树树洞,树洞中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书提示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五、寒食节的由来
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表达思念和歉意,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同时下令,在介子推遇难这一天,举国上下,寒食禁火,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古人非常重视寒食节,人们要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新火,作为新一年的起点,谓之"改火"。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人们不能开火做饭,吃一些蒸饼、饭团、鸭蛋等事先准备好的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