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夏的活动及由来(优秀6篇)》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既然这样,那你知道哪些立夏的知识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二十四节气立夏的活动及由来(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立夏民间风俗有哪些 篇1
1、古代皇帝立夏赐冰
跟据《岁时佳节记趣》一书中的记载,先秦的时候各代帝王在立夏的这一天,都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区举行迎夏的仪式。彼时,君臣一律身着朱色的礼服,佩带朱色的玉饰,乘坐赤色的马匹和朱红色的车子,连车子的旗帜也是朱红色的。这种红色基调的迎夏仪式,强烈表达了古人当时渴求五谷丰收的美好愿望。
后来,随着岁时的演进,古人立夏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有这样的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可见在明代的时候,一到立夏的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凌官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切割分开,由皇帝赏赐给各级的官员。其实,皇帝立夏赐冰,并非起于明代,据考证,两宋时期皇帝立夏赐冰给群臣就已经成为一项惯例和习俗了。
而在民间,古代百姓人家立夏日虽不能得冰,但是在这一天他们有喝冰饮的'传统习俗。还是《帝京景物略》载云:“立夏日启冰……编氓(指老百姓)得卖买,手二铜盏叠之,其生磕,曰‘冰盏’。”
清人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也有记载道:“(立夏日)市中敲铜盏卖梅汤者,与卖西瓜者铿聒远近。”据考证,上面所说的“铜盏”,实际上就是盛冰镇饮料的木桶。“铜盏”一般都是黑漆铜箍,桶盖上有一根铜制的月牙幌子,不仅仅表示这酸梅汤是在夜里制成,还表示着这是招徕顾客的标志。
2、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也有秤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3、喝粥
根据当地史料的记载,我国古代的时候每年“立夏”节气,民间形成了吃粥、挂蛋等习俗。民间传说立夏这天喝立夏粥可保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
4、吃立夏饭
立夏的这一天,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变着花样吃各种饭,乌米饭、豌豆糯米饭……主料都是最平常的米饭,但因为加进了各种时令的料,就会变化出不同的颜色。
5、尝新
很多地方有“立夏尝鲜”的传统习俗,人们品尝时令的食物,以此来祈求健康吉祥。
为什么立夏分为三候 篇2
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人将一年四季分为了24个节气,通常一个节气持续半个月之久。聪明的古人为了将对气候的探索分析更为细致,又提出了三候的说法。因此立夏三候是指立夏节气这段时期内,将气候与大自然现象细化的三个阶段。
三候,既应用于中医,表示浮、中、沉三种脉象,又应用于气象,用来表示节气。中国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故此,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七十二候。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有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
立夏的含义释义及解释 篇3
立,建始也;夏,假也,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在天文学上,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立夏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篇4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
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
立夏养生文化 篇5
进入初夏时节,人们的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液供给不足,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此外,夏天气温高,能量消耗大,营养物质随汗液流失多,体质虚弱者尤其是孩子和老人,如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感染疾病,损害健康。
立夏保健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从初夏开始,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及时补充营养物质,采取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以便更好的度过夏天。
立夏时节注意预防菌痢,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除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外,还与夏季气候适宜痢疾杆菌繁殖、天热AT门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要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新鲜的食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初夏易发口疮和红眼病。初夏时节气候干燥,人易上火,所以口疮患者在这一时节会陡然增多。发生口疮的诱因除了干燥的气候,焦虑、紧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也很有关系。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毛用局部烧灼、涂抹口疮药膜和服用维生素B2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初夏还要注意预防流行红眼病。此病潜伏期短,受感染后24小时内发病,自觉双眼剧烈疼痛,畏光流泪,有异物感。得了红眼病,一要防止传染,二要及时治疗。
很多人在夏天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胃肠道问题,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入夏后人体胃口自然变差,消化功能本来就随天气受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贪凉嗜好冰寒的食物,刺激肠胃,使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血管骤然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导致生理功能失调。很多老人、儿童以及消化功能不良者就往往在夏季出现腹部疼痛、胃炎等情况。
从养生方式来说,在夏季养护脾胃,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此外,新鲜蔬菜水果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在食物中,清热利湿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乌梅、草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这些都有一定消暑作用。而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不要急着吃,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
初夏天气都比较干燥,人体每天的进水量应达到2000-2400毫升。由于早上人体血液浓度非常高,容易形成血栓,所以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应该喝一杯水。一天水分的补充和保持也是很重要的,保持体内足够的水分可以清洗肠道,预防上火。
不宜用饮料代替水,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及电解质,这些物质会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夏季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疲劳。因此,夏季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促进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首先应做到起居有律;其次应注意卧室通风、凉爽;第三要保持平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第四要有适当的午睡时间,夏季午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利于下午的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力措施。
随着气温的上升,人们外出归来往往喜欢冲冷水澡。由于人体在阳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冷水澡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引起高热,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头晕目眩,重则还可引起休克。因此,的办法是让自己出汗,带走身上大量的热,然后再洗澡。
饮食要清淡,但也不能拒绝荤菜。由于夏季人的胃酸分泌减少,加之饮水较多,冲淡胃酸,导致机体消化功能较弱,故饮食应清淡一些。应多吃营养丰富、气味清淡之品,忌食油腻、煎炸及热性的食物。但可适当摄A-一些瘦肉、蛋、奶、鱼以及豆制品,关键是在烹调时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不要做得过于油腻。
中医认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热的作用。因此,营养学家建议,夏季经常吃些苦菜、苦瓜等苦味食品,能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夏天常食苦瓜汤或苦瓜菜肴,能调和脾胃,清除疲劳,醒脑提神,对中暑、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苦菜也是一味药食同源的蔬菜,具有清凉解毒、消毒排脓、去瘀止痛、防治胃肠炎等功能。食用苦菜时,将它的根、叶洗净,可拌可炒可做汤,味道苦中带香,是解暑开胃的佳肴,而且对肠炎、痢疾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夏季出汗较多,不妨喝点带苦味的饮料,啤酒、绿茶、苦丁茶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立夏的来历 篇6
立夏,是一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令,立是开始,夏是季节,按照传统认识,这是当年夏季的开始日。一般在公历5月5日或6日。
立夏当天,太阳运行到黄经45度,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四寸三尺六分,相当于今天的1.108米。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巳的位置,也就是东南方向,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四月,又叫巳月、初夏、槐夏、孟夏。
按照气候学的标准,5天平均气温达到22℃才算夏季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立夏时节的候温同气候学标准大致接近,而这一地区正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由此看来,二十四节气把立夏节这天作为夏季的开始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立夏分为三候。“初候蝼蝈鸣”,蝼蝈一也叫蛤蟆,是蛙的一种。这时节蛙类动物开始在田间、塘畔鸣叫觅食了。“二候蚯蚓出”,由于地下温度持续升高,蚯蚓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鲜空气了。“三候王瓜生”,王瓜也叫土瓜,这时已开始长大成熟了。清乾隆《新郑一县志》载:“四月,王瓜初生摘售,以相送一谓之进鲜”。从这三候的描述中我们已看到了夏天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