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优秀3篇】正文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优秀3篇】》

时间: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篇1

摘要 近些年来,伴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机械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又促使机械工业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企业的管理体系和产品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总之,在我国机电一体化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虽然还处于起步的发展阶段,但是却是推动我国当前工业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

本文从对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概念的介绍谈起,然后分别就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做深刻的剖析。

关键词 机电技术;机电一体化;现状;发展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所谓机电一体化就是指通过将微电子技术应用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以及控制功能等其他功能模块上,并利用相关软件将电子装置与机械装置有机整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从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机械与电子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的内容。

1.2 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处理技术、精密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等几个方面的关键技术,以下将分别给予详细的说明。

1.2.1 信息处理技术

所谓的信息处理技术就是指在生产基于机电技术的相关产品的过程中,对与产品生产过程相关的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所进行的处理。

1.2.2 精密机械技术

精密机械技术作为实现大多数机电产品的核心和基础技术,它是实现大多数机电产品的相关功能和构造功能的重要前提和首要的技术支撑。

1.2.3 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精度较高的速度控制、定位控制、自适应控制以及补偿和校正等技术。

而且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功能的不断增强,基于自动控制技术产品的质量在获得不断的提高。

1.2.4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主要用于实现各种基于机电技术产品运行时的相关参数、工作状态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接受以及参数和相关信息准确度的检测,通过检测以后,将其接受的信息传送给处理装置,然后由处理装置来实现产品运行过程的自动控制。

1.2.5 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基于机电技术产品的驱动装置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它作为驱动设备执行操作的重要支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质量。

1.2.6 系统总体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是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从整体目标出发,将基于机电技术产品的总体功能划分为若干个各功能模块,然后结合各个功能模块的实际情况,找出能够有效解决各个功能模块实际需求的可行技术方案,再把相应的技术方案进行汇总,从而设计出合理的功能技术方案。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2.1.1 绝大多数的制造业领域都有机电一体化产品

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机电一体化产品遍及绝大多数的制造业领域,其中数控机床和工业智能机器人是这些国家的主要机电一体化产品,其中的数控机床在机床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工业智能机器人也将逐步进入管理、办公、家庭和娱乐等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数控机床方面,目前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已由一般的0.01mm~0.02mm提高到0.008mm左右,亚微米级机床达到0.0005mm左右,纳米级机床达到0.005μm ~0.01μm,最小分辨率为1nm(0.000001mm)的数控系统和机床已有产品。

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目前日本的工业机器人生产量占全世界工业机器人的70%左右,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专利则有90%以上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

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是名副其实的机器人王国。

美国、德国分别居二、三位。

2.1.2 机电一体化开始逐步向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CIMS,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突破了原有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工业制造企业生产准备、产品开发、经营决策等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作用下,当前的世界制造业开始逐步向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2.1.3 激光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激光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将使光机电一体化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

2.1.4 微细加工技术发展迅速

当前微机电技术及其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带动微细加工技术的兴起。

2.2 国内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2.2.1 数控技术方面

我国对数控技术的研究起始于1985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数控技术的核心技术,相关的数控技术产品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工业产品市场中。

2.2.2 工业机器人方面

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开始于1986年,目前,已经掌握了机器人的软件编程、控制系统以及操作机的设计制造等技术,并开发出了能够进行水下作业施工的多种工业机器人。

2.2.3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面

经过近些年的潜心研究,我国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面已经有了较快发展。

其中,已经在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多数著名高校内建成了国家CIMS技术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相关的CIMS培训中心。

3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

3.1 智能化

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指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判断推理和自主决策能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由于可以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人类的智能进行模拟,所以,一些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就可以替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3.2 微型化

当前微型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几何尺寸一般不会大于1cm3,而且微型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不断的向微米级和纳米级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外已经能够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3.3 模块化

从各方面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实现模块化生产,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可利用标准的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而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技术要求 篇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要达到各项技术指标,力求做到系统功能相对齐全,性能指标比较合理,实用性强,安全可靠性高,经济效益好。

同时,在开发新产品时,还应该与世界同类产品比较,注意他们的技术特点、先进性(费效比、节能节材、工作柔性等)以及社会效益等。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篇3

【摘 要】本文阐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定义,特点以及发展历程,并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所需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基于此分析,探索了未来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对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有参考指导意义。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发展历程 关键技术 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

它不是上述技术的简单拼凑,而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合理配置各功能单元,使得整个系统具有高质量,高可靠性的特点。

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扑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仲,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机电一体化经历了长期的产生于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萌芽阶段。

由于电子技术发展迅速,人们逐步使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使得许多性能优良的产品出现,对战后经济的恢复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是蓬勃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主动地利用新技术的巨大成果创造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日本在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面起了主导作用。

日本政府于1971年3月颁布了《特定电子工业与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要求企业界“应特别注意促进为机械配备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从而实现控制的自动化和机械产品的其他功能”。

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点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智能化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称为智能化阶段。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新阶段迈进。

人工智能技术及网络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新天地。

大量的智能化机械产品不断涌现。

出现了“模糊控制”和“混沌控制”等新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使系统高附加值化,即多功能化、高效率化、高可靠化、省材料省能源化,并使产品结构向轻薄短小巧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多样化需求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

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并不是拼拼凑凑的“混合”设计法,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采用现代设计分析方法,充分发挥边缘学科技术的优势。

2、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

机电一体化发展所采用微电子技术必须解决一些共性关键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精密机械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

各部分所包括的内容如下:

检测传感技术:检测传感器的检测对象有位移、压力、温度、速度、加速度、流量等物理量,其检测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好坏。

检测传感技术的主要难点在于提高可靠性、精度和灵敏度。

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输入、变换、运算、次数和输出技术。

信息处理是否及时正确,直接影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因而成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处理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减轻重量、提高处理速度、提高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及标准化、提高操作性及便于维修保养等。

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包括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技术。

其技术难点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工程化与实用化,以及优化控制模型的建立等。

伺服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指执行元件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伺服驱动包括电动、气动、液动等各种类型。

希望之星元件满足小型、重量轻和输出功率大等三个方面的要求,以及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对精密机械提出的新要求有:减轻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改善动态性能等。

系统总体技术:系统总体技术是以中国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将总体分解成若干功能单元,找出能完成各个功能的技术方案,再把功能和技术方案组合成方案组进行分析、评价和优选的综合应用技术。

机电一体化产品要求系统的协调性很好,否则即使各个部分的性能、可靠性都很好,性能和产品也很难保证正常运行。

3、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出现了新的概念。

如数控技术、C、FMS、CIMS及机器人等都被一致认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及系统。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高性能化:高性能化一般包含高速化、高精度、高效率和高可靠性。

新一代C系统就是以此“四高”为满足生产急需和人诞生的。

可实现告诉数据传递,在相当高的分辨率情况下,系统仍有高速度,此外其效率也非常高。

智能化:人工智能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其中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

智能机器人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各类传感器检测工作状态,根据实际变化过程反馈信息并作出判断与决定。

数控机床智能化,使用各类传感器对切削加工前后和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监测,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做出判断,自动对异常现象进行调整和补偿。

此外,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还有系统化,轻量化及微型化等

参考文献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梁俊彦

[2]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张建民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2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 梁景凯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1

[4]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 吕强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