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大全(通用4篇)正文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大全(通用4篇)》

时间:

音乐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音乐毕业论文范文大全(通用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音乐毕业论文 篇1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网络科学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便捷的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型产品的诞生,多媒体教学走进了人们视野之中。多媒体技术,主要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将图片、文字、声音综合利用,进行传导和表现,体现了一种交互式感官方式。与传统的音乐教学相比,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职音乐教学中,不仅顺应了现代化音乐教学的发展趋势,还将教学工作变得简单高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音乐教学的发展。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音乐教学中进行了相关研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且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提了几点建议,此番研究对于今后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音乐教学关注不够,教学模式单一

音乐作为一门非自然科学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得到的重视度不够,且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直接导致了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无形地会忽视音乐的教学,更不会在意其教学形式的改变及是否多样化。因此,对于一些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变得可有可无,更别说符合时代发展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在完整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通常有自主创作、赏析鉴赏、实践表演这三种主要的表现方式。但是高职院校的关注度不够,使得教学过程中仅剩歌曲的赏析鉴赏这一个方面,严重局限并影响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了解。同时,一些高职院校还在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大家共同学习相似的课本,老师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吸收,而且讲解的内容单调枯燥,往往就是音乐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经过等,例如,在音乐作品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上课就直接板书,或照本宣科,让学生在下面听、写、记,在此过程中缺乏师生间的互动,课堂内容简单唯一,让学生失去了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二)多媒体教学成本高、推广受限

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好的感官效果,广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但是主要还是应用于基于商业目的的音乐领域之中,究其原因在于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需要用到现代化的科技产品,而购买科技产品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如果没有商业收入的支撑,很难实现。现在,一些高职院校在音乐教学中也在尝试不断引入多媒体技术,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等基础设备,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使用之后发现,在仪器的维护,软件的更新等方面也是一项不小的花费,这些对于一些基础力量薄弱,经费不够充足的院校,也是不小的负担。此外,在一些相对贫困落后的地方,网络及通信发展相对缓慢,多媒体技术还不具备应用条件。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多媒体教学难以进行推广

(三)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

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知识,过分依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开始逐步将传统的板书式教学转变为多媒体教学。由于多媒体主要采用ppt讲解,使用声音、图文并茂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快节奏让人感官印象深刻的教学手段使得不少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逐渐发展为过分依赖多媒体,导致的结果是某些需要学生做笔记慢慢领悟的内容越来越不受重视,整堂课变成了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去看幻灯片,看过后没有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和更进一步的理解。更有甚者个别老师在责任心缺失的情况下,没有精心的准备多媒体的教学内容,讲解的幻灯片千篇一律或者排列较为随意,直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索然无味,如同走过场一般,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热情。

二、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职音乐教学之中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适应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得以广泛运用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势必有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一直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当前高职音乐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够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教师首先要多学习优秀的多媒体教学案例,在初步明白了多媒体音乐教学的方式之后,根据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多媒体教学相关的学习,例如,计算机知识、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等。其次,在科学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之后,尽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师可以把音乐的作者、背景、创作经历等内容以形象生动的动画、文字、声音或者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例如,在课堂上讲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可以用贝多芬充满顽强坚毅眼神的照片作为背景图片,同时采用厚重的文字记录其与命运的斗争史和创作史,再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明白这首曲目的意义,沉浸其中去感受那动人心魄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对课堂教学整个过程进行摄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出现在镜头下,记录下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表情神态及动作,在下一次的教学过程中集中播放,让他们明白自己学习过程中有待改进或者提高的地方。此外,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和学生进行互动,可以在音乐赏析完组织学生进行自由的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及觉得有趣的地方,并把他们的这些感受录制成音频文件,放入学生的学习心得电子档案库中(前提是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心得电子档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共同进步发展,使课堂效率实现最大化。

(二)提倡在声乐课堂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

高职音乐教学中声乐课是相对枯燥难学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因为它理论性强、技术性强、观摩性强,在课堂上仅仅依赖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真正地学好这门课程,怎么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学习这门课程已经成为很多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声乐课的学习中,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手段。首先,教师可以在幻灯片上注明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信息,然后合理地运用现代乐谱编辑功能对赏析的音乐进行录谱、编辑、分析与讲解,让学生在听到作品旋律的同时,还能完全地进入到作品中去领悟作品作者想要表现的情感。同时,高职院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自己的录音棚,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音乐进行原创、改编等,此外还可以让广大对音乐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或声乐基础好的学生亲自去体验演唱,营造浓厚的音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应用的重大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尤其是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目前,多媒体教学应用到高职院校是势在必行且初见成效。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显现出更大的优势,它能够帮助学生摆脱以往枯燥的被动式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创建一个立体感官的学习空间,且更为自然有效地带动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音乐的氛围当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在音乐的世界中更为充分地领略艺术的魅力。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也是极为巨大的,形式相对自由,上课互动性高,学习效果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传统的高职音乐教学已经慢慢不再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也不再适应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趋势,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既有助于以后更好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又可以提高音乐教学中的效率,还可以营造师生都喜欢的课堂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帮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探索、创作。总之,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当前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高职音乐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应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努力把它落实好,实践好。

音乐毕业论文 篇2

浅议中学音乐教学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乐记》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它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说:音乐是一切国民的必修课。可见音乐的巨大塑造功能。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用音乐的美感陶冶学生,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感悟世界,感悟人生,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体验和感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亦即学生音乐主体性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中学音乐教学学生主体性的缺失。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新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中学音乐教学从传统的音乐知识的传授到审美教育的转变成为中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诗意的参与中学音乐教学成为当前中学音乐教学关注的焦点。但是当前中学音乐教学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教学理念的原因,更有音乐教学创新性缺失的原因。

中学教学体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存在轻音乐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音乐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音乐课程设置相对较少、音乐教材陈旧、考核机制不合理等方面。[1]这些原因都阻碍了中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一般中学的音乐教师配备都是一个教师对几个班级甚至十几个班级的,市区音乐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完整,乡村中学音乐教师严重匮乏,这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对学生音乐主体性培养的先决条件。课程设置都是服务于整体文化课教学的,课时较少,课程设置不合理,让学生音乐主体性很难有时间和时段上的保障。同时学校评价音乐教师的标准,是教师个人取得的成绩以及课时的多少,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基本很少涉及。

师资、课时、课程设置、评价标准都是外因,教学理念的欠缺是阻碍中学音乐教学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根本原因,“中学音乐教育是小学音乐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它的任务是: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接触国外的优秀音乐作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歌唱表演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2]国内音乐教学一直沿袭这一教学宗旨,但是,世易时移,当今的学生主体其生活空间、心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再加上当前教育理念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意识,从而对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理念是明显的冲击。中学音乐教学不再简单的等同为唱歌教学,也不再是纯粹的智力教育的德育的复合体,中学音乐教学不再是个别学生的特长教育,更是所有学生的成长教育、审美教育。

二、音乐教学学生主体性的阐释。“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所有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3]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音乐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提出了明确要求,所谓的音乐教学的学生主体性:一方面就是将学生作为音乐教学的主体,是音乐学习的主人,学生在音乐课堂的舞台上完全展示自我,具有音乐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另一方面,音乐教学围绕学生展开,不是被动灌输,而是主动参与。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完成对真善美的领悟和追求,尤其是美育的效果的养成。

音乐教学学生主体性存在几个误区: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以学生好恶为主体,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很多学校在突出音乐教学学生主体性时,以学生的兴趣为核心,为了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改变传统的乐理、乐符等基本音乐常识教学,以当下流行音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学生喜好的音乐形式教学,这样的结果是兴趣起来了,学生还是陷入流行时尚的窠臼,浅薄和通俗得到张扬,主体的音乐涵养没有的到很好的提升。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音乐教师合理引导的缺失,时尚不是坏事,把握时尚的合理元素,结合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音乐启迪,是音乐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其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悟音乐的魅力,审美情怀得到表现,不能完全忽视美育的效果。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而音乐作为学生美育的重要方面,它所发挥的审美愉悦与人格提升,素质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单纯的让学生沉浸在乐感之中,而不辨是非,不明事理都是不可取的。

三、中学音乐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措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对音乐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为四个部分: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这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都和学生的主体性密不可分。,学生的主体性细化到具体高音乐教学中就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音乐的生活化,音乐的相关性。

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表现在各个方面,学生可以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零距离的接触乐器,了解乐器的演奏方法和乐器的文化发展脉络,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实际演奏,从接触到认知再到熟悉,中学时代的音乐喜欢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除了器乐接触之外,开展器乐、歌词创编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也是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自我等到表现,成就感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另外,音乐和语文教学的结合也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一个途径,现在很多地方开展的新教育理念教学,将学生快乐学习作为教育目的,在《诗经》的诵读中结合音乐的特点,实现了古诗歌的从朗诵到吟唱的转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也明显增强。

音乐的生活化是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让低俗的流行乐占据学生的心灵空间,还是让充满乐感的音乐文化充斥孩子的心灵,是中学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而枯燥的灌输音乐知识显然是达不到理想音乐教育效果的,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同时利用多媒体、电视等不同教学设备,将学生日常接触的音乐进行理想的阐释,对学生比较陌生的经典乐曲进行系统的讲述,让学生从音乐形式到音乐内涵都有恰当的把握,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是一个复合体,单纯的音乐教学达不到理想的美育效果。让学生将音乐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其他相关领域,既能体现音乐的感染力,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一个表现。将《春江花月夜》中领悟到的恬静、平和作为自己的处事心态,将《二泉映月》中感受到的悲悯情怀作为自己思考人生多样性的一种方式,音乐的魅力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注释】

[1]常薇 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辽宁师范大学2000级硕士毕业论文

[2]王克 杜光主编,《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5月,第6页

[3]《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5页

音乐毕业论文 篇3

浅析音乐作曲形式美的组合法则

作曲是音乐艺术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属于一度创作,如若缺少作曲,音乐演唱、音乐演奏则无从谈及。可见,作曲对于音乐的作用影响较大。音乐作曲具有形式美,且具有一定的组合法则,要求音乐作曲人员应遵循形式美组合法则而积极开展作曲活动,有利于增强音乐作曲的旋律感,给受众以深刻的启迪。相关人员应加强对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法则的研究,并有效把握总法则和分法则,促进音乐作曲工作顺利开展。

一、音乐作曲形式美与其组合法则的内涵

形式主要指对多种元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安排,不仅能够表现事物本身,而且蕴含深刻的运动规律。对于音乐作曲而言,其形式主要是对音乐元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主要包括基本要素、组织手段、形式美法则等内容。就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法则而言,是音乐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连接音乐基本要素、组织手段的关键性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艺术美感,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作曲是音乐作品完成的必经途径,使音乐作曲环节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形式美原则,有助于指引人们对音乐作曲形式美进行深入的探索,创造更为优质的音乐作品。在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都存在着差异性,但在组合形式方面必然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与此同时,音乐艺术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和人们思想认知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延续,使音乐作曲形式组合法则具有一定的变化。

二、研究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法则的必要性

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作曲在音乐艺术中的作用不断受到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作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因而作曲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循一定的法则进行,为作曲创作提供有利途径。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对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法则进行有效研究。其次,通过对音乐作曲形式美的研究,能够使作曲家对音乐形式美有着更为深刻的感知,可以在作曲过程中遵循形式美原则而开展工作。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感召人、吸引人,在遵循形式美组合法则的基础上,作曲家可以在音乐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审美内容,并充分彰显音乐美。由此可见,加强对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法则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三、关于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的总法则

音乐作曲是将音乐中声音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形成声音整体,尽显音乐和谐美的特征。在音乐作品中,作曲犹如画龙点睛之笔,可以赋予音乐以灵魂和生命,因而在音乐作曲创作中,主要遵循“导杂多于整一”的形式美组合法则。尼柯马赫曾经将杂多因素视为不协调的因素,将和谐视为协调的因素,认为将杂多进行有机统一,即可成为和谐,而不协调的因素也将协调。音乐作曲创作中,只有遵循“导杂多于整一”的形式美组合总法则,才能形成有机整体,达到音乐艺术美的目的。

作曲创作过程中,是作曲家十分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也是对艺术创新性的有效实践。对于作曲创作而言,感受、创意、塑性是主要环节,而形式美组合法则贯穿于音乐作曲的始终,并对作曲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首先,感受是音乐作曲的孕育阶段,为作曲家开展作曲工作提供创作灵感,使作曲家对生活实践等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有机结合,从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感受,有利于激发作曲创作者的创作欲望。作曲家获取灵感时,需要有效把握“导杂多于整一”的形式美组合法则,对自身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感性与理性要素加以有效整合,将不协调因素逐渐转化为协调因素。可见,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法则在感受环节中占据导向性地位。

其次,创意是作曲家由创作欲望向创作实施转化的重要动力,以音响为载体,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的反映,其中富含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表达作曲家创作情感和彰显意境等。作曲家创意酝酿过程中,主要通过对前人创作经验的借鉴,并根据自身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理解等条件,而对音乐元素加以想象和重新组合,赋予音乐艺术以无穷魅力。创作灵感即“顿悟”,而顿悟是音乐形式美组合法则的重要体现,只有加强对该法则的应用,才能促进作曲创作活动的深入开展。

最后,作曲家将创作构思进行细化,并合理选择形式进行作曲创作,其过程是对形式美组合法则的有效运用。在塑性过程中,作曲家需要根据已有音乐内容而确定形式,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此同时,作曲人员需要对创作进行反复修改、润饰等,经反复推敲后形成拨人心弦的音乐艺术。由此可见,在音乐作曲塑性阶段中,作曲人员遵循“导杂多于整一”的形式美组合法则,使音乐艺术得以充分展示。

四、关于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的分法则

节奏组合法则、重复组合法则、数比组合法则、对比组合法则、对称组合法则是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分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各项分法则的探究,能够为凸显音乐作曲形式美创作有利条件。

(一)节奏组合法则

节奏组合法则是音乐作曲中所必须坚持的法则,能够使作曲形式更具规律性。音乐中节奏共同两种类型,即音长节奏与音强节奏。首先,音长节奏本身无规律,作曲中节奏参差不齐,与常态下受众理解的节奏形成强烈反差。例如《解放军进行曲》,该部音乐作品作曲中,主要遵循音长节奏的组合法则。其次,音强节奏是所谓的节拍,其强弱力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且节奏循环具有规律性,贯穿于音乐作品的始终,有利于为受众编织极具魅力的意境空间。如《鲍列罗舞曲》,其节奏韵律十分整齐,节拍富有节奏性。另外,就音长与音强两种节奏而言,其效果差异相对较为明显。其中音长节奏的长与短,使音乐作品演绎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缓急效果;而音强节奏的强弱,使音乐作品具有轻重的效果。上述两种音乐节奏之间是对立与统一并存的关系。   (二)重复组合法则

毗邻式与间隔式是音乐作曲重复组合法则的重要形式,基于重复组合法则的音乐作曲,属于音乐艺术为数不多的创作形式,能够将音乐作品中的节拍进行有效的重复。例如:《句句双》中,每句都重复。另外,声部重复主要表现在主题重复和整曲重复两方面;乐段重复主要有变奏曲、回旋曲式等内容,可以使音乐乐曲更加美妙。例如:《意大利随想曲》中,对重复组合法则有着较多的应用。在音乐作曲中,重复可以发生变化,要求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

(三)数比组合法则

在音乐作曲中,对数比组合法则有着一定的应用,以达到凸显形式美的目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对于音乐作曲而言,也是由数而组成,尽显音乐的和谐美。首先,音调高低与弦的张力之间应呈现正比例关系,如若弦的张力、粗细、材质相同,则音调与弦长呈现反比例关系,弦长则音调低,反之则音调高。其次,音乐音频之间呈现整数比,则能够给予受众以谐振之感,有利于调动受众的听觉神经。一是基于整数比的乐音能够在短周期内进行谐振,给予受众以心灵安慰;二是基于数比组合法则的基频设置,能够将音程范围控制在3个2倍音程,其和谐音程相对较多。基于此,音乐作曲过程中,应坚持数比组合法则,以彰显音乐的整体和谐美。

(四)对比组合法则

完美的音乐作品中,高潮部分是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情绪的高涨点,不仅能够提升受众的情绪,而且使音乐作品演绎得以升华。音乐高潮则是作曲形式美对比组合法则运用的典型代表。高潮部分通常出现在音乐后部分或者接近尾声的黄金分割部分,而前奏以及情绪平稳演绎阶段,是对高潮部分的铺垫。在音乐作曲过程中,作曲家通过创作高潮部分,可以将情绪高涨与平稳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如为受众提供登山之梯,引领受众逐渐进入佳境空间中。例如:交响乐作曲中,对比组合法则应用频率较高,时而舒缓,时而疾驰,充分调动受众身体内每一细胞,随着音乐主旋律而跳动。通过对比法则的应用,可以增强音乐作品的震撼力、感召力。

(五)对称组合法则

对称组合法则是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法则中的重要分法则内容,对增强音乐作品演绎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空间对称是三维的,主要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前后对称等形式;时间对称属于一维范畴,先后对称是唯一的形式。音乐作曲中,如若作曲家在谱面上反映空间对称,则在演绎过程中直接转换为一维的时间对称。其次,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是对称中介的显性情况;而音乐旋律属于对称中介潜性情况。在音乐作曲创作中,为彰显音乐作品的形式美,有必要坚持对称组合法则,使乐曲呈现出清晰的对称性,有利于增强演绎效果。

音乐艺术能够吸引人、感染人,在演唱或演奏中可以带给受众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作曲是音乐的一度创作,也是关键性环节,其创作能力,直接对音乐作品的优劣有决定性作用。在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法则中,有总法则和分法则之分,而加强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法则的研究,能够为音乐作曲人员提供有利的借鉴,为其创作更为优质的作品奠定良好条件。

音乐毕业论文 篇4

浅谈电影音乐中我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应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音乐也是我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和情感寄托[1]。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除了民族音乐外,当代电影也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电影存在的历史还不长,随着电影与音乐的结合,音乐对电影这一文化传承方式有着引导与辅助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整合的国家,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为电影音乐的使用以及选择提供了较好的创造性资源。

一。我国民族音乐是怎样在电影中兴起的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寻兄词》[2]作为电影歌曲在我国首次登台,为我国民族音乐运用于电影事业中起到铺垫作用,八十多年过去了,电影音乐也越来越被电影界重视。电影音乐的发展高潮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得到了政府以及党的支持,电影事业在我国有了质的飞越。当时的一些经典影片还历历在目,如《五朵金花》、《骆驼祥子》、《冰山上的来客》、《刘三组》等,这些电影主要反映了在社会主义的努力下劳动人民的新生活、新气象。除了电影被人们津津乐道外,其电影音乐也受到观众的喜爱,其音乐也被大家流传着。当我国进入新世纪时,人们消费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也为电影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空间,《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为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以上形势的推动下,我国民族音乐元素也在慢慢地运用于电影音乐中。

二。我国民族音乐以怎样的形式体现于电影中

(一)民族器乐

由于我国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影事业对民族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些年代剧中,选用我国特定的民族乐器才能烘托年代气息,比如二胡、笛子、琵琶、古琴、古筝等。当民族音乐被电影运用时,为了迎合电影需求,一些原版曲调都会被作曲家重新更改创作,如《孔雀公主》,作曲家采用演奏原则和奏鸣曲的形式进行更改创作,这样有利于呼应电影主题。

(二)民族歌曲

民族歌曲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反映,人类通过歌词与曲调将其内心想法抒发出来,它是人类劳动文明的传承方式。民族歌曲的传唱度以及普及程度非常高,人们无论在做家务还是在田间劳作都会随意哼唱,这类艺术贴近人类的生活。当电影制作人挑选电影音乐时,他们往往会深入大众生活,在生活中收集一些原始资料,以艺术对其润色,再将其展现于影片中[3]。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塞上风云》以我国第一部反映民族生活的电影被大家所接受,在此部影片中,电影制作人请作曲家将西康民歌《思乡曲》进行了一些改编,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能切身感受到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民族歌曲最为突出的用处在于它能将各民族人民的社会风貌与社会生活清晰地表现出来,直观地表现出各地区、各民族中不同的生活特色以及生活状况,当民族歌曲被运用于电影时,它不仅可以较好地适应剧情发展,而且对电影中的环境特色有一定的深化作用,使观众观看电影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有效调动观众的回应度,从而有利于电影的流传。

(三)古典戏曲

古典戏曲是一种集民族器乐、民族歌曲以及民族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音乐元素。我国古典戏曲对电影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定军山》是我国拍摄的首部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看出有许多古典戏曲成分。后来的《歌女红牡丹》中也有穿插一些古典戏曲,如《拿高灯》、《四郎探母》等京剧片段。还有经典电影《霸王别姬》,将古典戏曲巧妙地融入电影中,电影中以两位京剧唱将的人生作为主线,穿插主角的爱恨情仇,京剧为影片的主场,戏中戏的感觉便油然而生。此影片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民族特色,后世影片以此为标杆,起到典范作用。

三。民族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发展趋势

我国丰富的音乐传统与民族文化在电影事业有重要的作用,它能提供较多的音乐素材,当前我国电影市场正不断扩展,因此,便为电影音乐的展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对于电影音乐的发展来说,这是一次大的机遇。由于国外电影对国内电影市场的严重冲击,也会影响民族文化在电影音乐中的体现。为了使民族文化不受外界电影市场的冲击,民族元素将会更加专业地应用于电影音乐中,以专业的视角发展我国的电影事业。

结束语:

在电影音乐的发展与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事业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民族音乐与电影音乐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为了让我国电影事业走得更远,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电影音乐融合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