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论文优秀3篇正文

《论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论文优秀3篇》

时间: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也会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论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论文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中西方电影的差异论文:《浅析中西方魔幻电影的文化差异》 篇1

[摘 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等为代表的西方魔幻电影在电影市场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这股魔幻热潮随后也带动了中国的魔幻电影,《画皮》系列和《西游?降魔篇》的成功让人们既看到了中国魔幻电影的希望,也发现了许多不足。因此,通过对文本、背景、主题、特技等方面的比较,了解中西方魔幻电影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文化差异,有助于中国电影走上一条良性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魔幻电影;文化差异;分析

21世纪以来,魔幻电影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以《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等为代表的西方魔幻电影不断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一个个票房神话,而且赢得了中国观众和评论界的好评。然而,比起西方魔幻电影的叫好又叫座,中国魔幻电影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近十几年来,从《无极》《新蜀山剑侠》的惨败到近期《画皮》系列、《西游?降魔篇》的成功,中国魔幻电影在探索中艰难前进。因此,了解中西方魔幻电影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文化差异,有助于中国电影走上一条良性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文本差异

中西方魔幻电影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它们二者的文本基础上。纵观中国的魔幻电影史,其文本基础比较纯粹,多选自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神鬼志怪小说或民间传说。如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从20世纪20年代初次登上大银幕到2013年初的《西游?降魔篇》,历经近百年而不衰,仍然是电影人和观众津津乐道的热门题材。甚至在美版《功夫之王》中也借鉴了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与《西游记》这样的长篇神怪小说相比,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为编剧和导演们所喜爱。《倩女幽魂》系列和《画皮》系列的成功把中国魔幻电影带入了发展的小高潮。此外,中国民间传说也是银幕上的常客。如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就被多次搬上大银幕,由它改编的《青蛇》《白蛇传说》等影片也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西方魔幻电影的文本基础比起中国要复杂得多。好莱坞魔幻电影喜欢借鉴神话和宗教题材。然而美国短暂的历史使其缺乏本土神话,因此在西方魔幻电影中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埃及神话、玛雅神话等神话故事和__、犹太教等宗教故事比比皆是。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20世纪出现的奇幻小说也成了好莱坞编剧们的大爱。作为西方魔幻电影代表作之一,《指环王》将原著中描绘的庞大的架空世界和穿梭在其中的诸多生物成功地搬上银幕,呈现在世界观众的眼前。同一时期推出的《哈利?波特》系列也受到了全世界影迷的喜爱。

二、背景差异

中西方魔幻电影文本基础的不同也造成了它们故事背景上的差异。中国的神话传说和志怪小说多有着现实的年代背景和地点,并时常穿插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因此,改编自神怪小说的中国魔幻电影也多建立于现世之上。如《西游记》发生在唐朝,而故事中的唐僧等也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传奇性人物;《聊斋志异》虽没有写明故事发生的朝代,但是在对人物出生地介绍上却极为详细,如《聂小倩》里的宁采臣是浙江人,《画皮》里的王生是山西人等;四大民间传说的年代背景更是非常明确,《孟姜女》发生于秦朝,《梁祝》出现于两晋,《牛郎织女》是南北朝的事,《白蛇传》则起源于宋朝。究其原因,中国神怪小说的主要作用是借机对世人进行讽喻,所以把时间、地点、故事的前因后果讲清楚是十分必要的。

与中国魔幻电影多建立于现世之上不同,西方魔幻电影更喜欢架空世界。其一,奇幻小说大多发生在架空世界。奇幻世界从本质上讲是以魔法或其他超自然力量为基础构成的幻想世界,所以作者杜撰一个世界作为奇幻小说的故事舞台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指环王》的故事背景是中土世界,《纳尼亚传奇》的故事背景为纳尼亚大陆。除了架空的故事背景,作者还要为奇幻小说出现的非人智慧生物或种族创造他们的特长、社会、历史、文化及演化分支,比方说精灵、矮人及兽人等;同时为了避开影射现实中的宗教所带来的麻烦,作者甚至还需要一个捏造的神话和宗教体系。其二,取材自神话传说的西方魔幻电影,有时也无法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西方魔幻电影中涉及的神话传说来自多个国家和民族,有一些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口头文学,甚至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空白,很难与真实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因此,银幕上出现了希腊、北欧神话中的诸神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奇怪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西方魔幻电影在营造历史时的茫然。

三、主题差异

东西方魔幻电影除了文本和背景的差异,表现的主题也各有不同。当下的中国魔幻电影倾向爱情主题。在众多题材中,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本就是爱情故事,因此由它们改编而来的电影也毫无悬念地以爱情作为主题。如以《白蛇传》为原型改编的电影《青蛇》和《白蛇传说》。还有一些电影借用原著的外壳,弱化原有的讽喻意味,实际上则是完全颠覆原著情节,打造了全新的故事内容。如电影《画皮》系列将原著中王生、女鬼、陈氏非常简单的三角关系延伸出去,通过对人物的再创造,突出表现人与人之间,妖与妖之间,人与妖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纠葛;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则弱化了原著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以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的爱情为主题,是典型的披着魔幻外衣的爱情故事。

西方魔幻电影更加注重彰显救世主般的个人价值和小团体的英雄主义,多是描绘在战争、种族或宗教争端背景下,某些英雄人物的传奇成长故事。在西方魔幻电影中,最吸引观众的就是英雄历险:影片的主人公大多一开始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出众的小人物,在奇幻的世界里拥有了超自然的能力,然后经历重重危险,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寻找和自我救赎,最终回到现实世界。《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哈利?波特和《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中的波西?杰克逊都是英雄成长主义主题的代表人物。

四、道具和武器

如果说文本和主题是中西方魔幻电影的内在差异的话,那么电影道具和武器就是其外在差异。魔幻电影吸引观众的除了奇幻境界和人物,还有绚烂的法术和精奇的武器。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因此在《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神话中对神兵利器的记录远超西方。除了神话传说中流传已久的神兵,东方魔幻电影在兵器创新上也不遗余力,如《蜀山传》中出现的日月宝轮等。中国魔幻电影中出现的武器有两大特点:第一,神兵利器多为持有人量身打造,往往具有灵性,会择主而栖,并且会随着主人一同成长,最终达到“人器合一”的境界。换句话说,神兵并不只是一件兵器,而更像一个朋友。这是因为中国古典美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是核心,“物”是有灵性的“人化”之“物”。 因此,中国魔幻电影中对武器和主人的“人器合一”再现了中国哲学中阴阳合一的终极境界。第二,中国魔幻电影中宝物的使用并不拘泥于宗教派别和种族,且普通人也可以发挥其巨大作用。如《倩女幽魂》中出身道教的燕赤霞可以使用佛教法宝,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宁采臣也可以靠法宝消灭黑山老妖。   与东方众多历史久远的神兵不同,西方魔幻电影中的武器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物品,而且持有者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如《哈利?波特》中出现的魔法书、魔法棒和飞行工具扫帚等。西方虽然也有神兵的传说,但基本上还是更看重人自身的力量。如《龙骑士》中的龙骑士伊拉贡,即便是普通的剑,只要他能在其上赋予龙的魔法,就能够克敌制胜。此外,西方魔幻电影也在魔法修习和武器使用上针对不同的种族作了限制。一般来说,矮人身体强壮擅长锻造,多使用斧头等重型武器;精灵体态轻盈行动迅速,多用弓箭;法师则多是精神力强大而身体瘦弱,物理攻击性差而魔法加持能力强的魔法杖、魔法棒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五、电影特技的运用

魔幻电影最吸引观众的就是导演和编剧们对场景、人物、法术和道具的创造和想象。然而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想要完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必须通过电影特技的巧妙运用。在这一点上,中国比不上西方。早期的中国魔幻电影从打斗方式和特技上多带有武侠片的特点。在对待特技的态度上,一部分电影过多彰显炫目的特技效果,却削弱了影片的故事性,如《新蜀山剑侠》;而另一些影片则把重点放在了故事情节上,对特技效果并不重视,如1987年版的《倩女幽魂》。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电影特技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如《画皮2》中狐妖和公主两度换皮的镜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人们也看到了国内与西方的差距。因此,一方面加强技术革新和自主开发,另一方面借用好莱坞的技术力量也是不错的选择。

西方魔幻电影的发展与电脑数码特技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特技效果的运用最大限度逼真地呈现了影片想要表现的种种荒诞离奇的想象。如《哈利?波特》系列中魔法学院的学生骑在扫帚上进行的魁地奇球赛和瑰丽炫目的斗法场面都让观众目眩神迷。《指环王》系列运用了上千个特效镜头,充分展现了中土大陆上各种族的特点,战场上千军万马的恢宏气势和斗法中的诡谲场面。尽管西方魔幻电影的特技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但它却没有停滞不前。每一部大片的制作都会伴随着很多新软件的开发。这些新软件被使用在下一部电影的制作中,同时又会有新的、更好的软件被开发出来。也就是说,观众永远都无法确定哪部电影的特效最好,大家对电影特技的期待永远都在下一部影片中。这种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国魔幻电影想要赶上西方所必需的。

六、结 语

总之,通过对电影文本、背景、主题、道具和特技技术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加深了对魔幻电影本质的理解,看到了中西方魔幻电影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对中国魔幻电影今后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最近几部较为成功的国产影片可以看出,想要做好中国的魔幻电影,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树立正确的“剧本意识”和“文化观”。即在挖掘电影商品性的同时,注重电影的文化性和叙事功能;重视观众的欣赏力和辨别力,防止出现电影视觉奇观化、故事空洞化。第二,树立良好的“市场观”,即找准电影的市场定位,确保电影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不断创新电影特技技术,在借用好莱坞的技术力量的同时,加强技术革新和自主开发。

[参考文献]

[1] 白莲。当代西方魔幻电影与欧洲文化语境[J]。艺术百家,2007(05)。

[2] 巩杰。美国魔幻片现象初探[J]。电影文学,2007(01)。

[3] 朱鸥。中西方神话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中西方电影的差异论文:《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 篇2

论文关键词:孝道;家庭伦理观;个人主义;多元 文化;中庸;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李安的早期作品《喜宴》中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情节,剖析其潜在的文化背景因素,即 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决同性恋事实与传统中国式婚姻的矛盾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的“中庸”处世 哲学。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观看反映中西方文化特征的影片是了解、学习不同民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电影作为媒体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与符号,通过解读反映文化特征的电影,可使人们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在香港著名导演李安早期执导的家庭三部曲三部影片当中,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华人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的经历与感受,本文选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喜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矛盾冲突及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年届33岁尚未成婚的高伟同和美国人塞门同性相恋。高伟同的父亲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高伟同的一所旧屋,租住着一位从上海来美国的女孩郭威威。为了安抚催促高伟同成婚的高家双亲,伟同与威威假“结婚”。最后,伟同不得不向母亲说明事实真相以及自己与塞门同性恋的实情,高母大为震惊。病愈出院的高父跟塞门谈话,他与伟同关系早就被高父看穿了,但高父决定继续保守秘密。伟同和威威把要孩子的想法向塞门和盘托出,请求他答应做孩子的另一位“爸爸”。在机场,高家二老即将离开纽约时,伟同偕着妻子及塞门,目送二老相互扶持着走去。

复杂纠葛的情节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纷繁芜杂的现象有着背后深层的必然与文化原因。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剧中反映出来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

自古以来,中国的孝文化就指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经典著作《孝经》所提出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尽孝成为历代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孝经》中“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孝文化推崇以孝为本,倡导要格守父子、君臣、尊卑、长幼、上下之序。在家庭的单位中,孝道讲的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顺从他们的意志与思想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根据文化学者朱永涛,孝的一层含义是顺从,即在行动上必须尊重服从父母的意志;另一层含义是保持家庭的连续性,子女必须按照祖辈的意志,将家族的姓氏、家业、荣誉等代代相传下去。中国人伦关系之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文化具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经历了数十个朝代,成为世代传承文化。由于各代人对它的认同,因而一直起到融合代际关系的作用。

在《喜宴》一片中,男主人公高伟同的父亲重病之时念念不忘的就是儿子的未婚和没抱上孙子这样的遗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传统中国 社会人人尽知的孝道信条。若让老父带着遗憾合眼,高伟同无疑就是不孝子孙了。所以在他的同性恋伴侣塞门的建议下,高伟同选择了假结婚。虽然假结婚绝非一个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作为同性恋的高伟同采取这样一个缓兵之计也实在是出于无奈。其动机是好的:安抚重病中的老父,满足双亲的愿望,顺从父母的意志, 实践中国人的孝道。

与孝道密切相关的还有中国人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在本片中,文化的冲突浓缩到了家庭这一范畴,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异常强烈的,家庭伦理道德与外国的截然不同。“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注重不同辈分的等级关系,强调一家人相互依靠、孝顺服从、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家庭成员很少要求权利或保护自己的隐私,因为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指挥、安排家的一切事务,了解每一个人的思想动态,子女只能听话、顺从,否则就是不孝”。在这样的家庭观念背景下,高伟同选择以虚假为手段以欺骗为代价来满足父母的意愿的做法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中国人重视血缘、血亲关系,家庭的单位要比西方的核心家庭大,往往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虽然随着社会的 发展,中国的家庭单位正在缩小,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成员对家庭抱有更为强烈的责任感,成员之间具有更为紧密的纽带关系,家庭的功能得到强调。正是基于此种观念基础之上,高伟同虽然生活在讲求个人主义的西方世界,但其骨子里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影响使他不可能脱离滋养自己的文化土壤,不能违背家庭和父母的意愿做出选择。

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感受,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较少受到父母、家庭的约束与限制,享受更多自由权利。比如《喜宴》中的塞门,就没有受到父母催婚的压力与烦恼,能够按照个人选择的方式自由生活。自由是指:“控制自己的命运不受来自政府、统治阶层、教会、或其他有 组织的权威的外界干扰的意愿与能力。”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西方的青年人就会较少地受到来自家庭、父母的干涉,较为独立地生活”。在学术界,学者们更倾向于称这一概念为“个人主义”,它表示“个人的尊严不可侵犯,提倡个人的独立思考、判断和做出选择的自由,强调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实现自我,同时也强调个人利益的至高地位”。在个人主义这一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下,西方人的生活更加自主、自由,更加注重个人的 体会与感受,较少纪律性的约束与束缚。

虽然同性恋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事务,不是西方意义上的个人权利就可以自我做主的事情,它也涉及到舆论的影响和社会的关注。同性恋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多少还是要受到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压力。但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及家庭价值观都赋予了其个体更多自我选择的机会和更大的生存空间,使一位同性恋者至少不会受到像高伟同那样来自父母的巨大压力,所以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价值观可以归结为塞门能够较为自由地选择同性恋生活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

在《喜宴》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高家父母所期盼的传统的中国式婚姻为体现的。儿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让老俩口抱上孙子是中国人眼中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导演却未能让二老如愿,剧中儿子高伟同在美国有一个同性恋伴侣塞门,这与中国传统水火不容的情节安排是本片的一个主要冲突。同性恋这种在美国已被接受的现象在中国则是不能容忍的。当儿子高伟同最终不得不向母亲告知事实的真相时,母亲无法接受,如五雷轰顶,还反复叮嘱不要告诉高父。 由于大多数 中国人对同性恋行为持反感态度,且无 法律明确声明要保护同性恋者的合法权利,所以同性恋者在 社会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与欺压。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封建社会,以农耕 经济为主,自给自足,较为闭塞,很少接触新鲜的 文化和事物,这样的文化背景使得中国人的接受能力较弱。片中高伟同是个在美国纽约做房地产生意的 台湾人,收人、事业稳定,还有多余的房产出租,事业小有成就,其同性恋的身份没有影响他生活的平静、事业的 发展。然而,如果高伟同以同性恋的身份生活在中国,那么无论他的能力如何优秀,学历如何显赫恐怕也难以受到认可,只会被主流社会认为是异端,受到排斥,难以求生存、图发展。

而北美人较为开放,较容易接纳新鲜、新奇的事物,文化呈多元性、多样化的特征,与他们移民国家的性质有较大关系。美利坚和共国就是数个不同民族、种族和信仰的集合体,所以“美国被称之为一个‘马赛克夕国家—是由不同颜色的小个体构成的一副图画。表面上是一个国家,但若仔细看,就会发现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个体仍保持各自鲜明的特征,各不相同”。由于各个民族都或多或少的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特性,整个文化呈现出内容迥异、各具特色的特征。所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美国人对新生事物及现象能够较容易理解、接受。美国社会认同同性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对它的认可,但是他们深信个人对各自生活选择的权利以及社会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因此这种社会的多元以及包容性使得同性恋以较为自由的形态出现在美国社会。

三、解决中西方婚姻矛盾问题的“中庸”处世 哲学

影片充满了微妙的细节,这些细节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文化冲突之后的一种和谐。在《喜宴》的最后,高伟同在一番挣扎后终于向母亲交待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这样的情节在中国的影片当中无疑是具有震撼力的,同性恋这个在中国社会很难被认同的概念被运用于影片中主人公身上,这是与中国父母所期盼的传统婚姻相对抗的尖锐的事实。中西方对婚姻的不同态度、不同观念的冲突应该如何调和?

导演李安巧妙地运用影像 语言解决了这样的冲突。在机场送别父母时,郭威威、高伟同、塞门三人百感交集地拥抱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镜头,这三个原本立场对立的人,怎么会拥抱在一起呢?其实,导演正是通过这样的画面传递这一信息: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是可以共存的,一种是被尊重的同性爱情,一种是传统的中国式的婚姻。

这样的矛盾处理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庸思想,即折中、调和不同的思想与意识,使人们的行为、做事不走极端,寻求和谐宽容的氛围。对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最好的解决方法可能就是“和而不同”,只有接纳了与自己不同的思想,才能和谐共处。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体现了中国人面对差异,面对异己的宽容接纳的心胸与睿智。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具体讲,中庸就是哲学上所讲的“度”,是人们行为做事不走极端的合适的行为标准。

“中庸概念对中国人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这个名称不仅仅代表一个地理概念,也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掌握中庸这一原则,他们已经发现了哲学所有学派的基本事实”。在中国人看来,掌握了中庸之道,即掌握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就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应对自如,它是一个人成熟练达的标志。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讲中庸之道其实就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中庸》中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圣人境界:就是“从容中道”。它是达到中庸后的人的一种高度自觉,不期而然,不有意而为,却无所不为的境界。”这是儒家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成为生命的习惯时,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与分析,可以看出,电影《喜宴》纷繁复杂的剧情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与价值观,它包括中国人的孝道观、家庭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观;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决同性恋事实与传统中国式婚姻的矛盾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的“中庸”处世哲学。透过生动的电影情节和人物的精彩表演,观众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对异域文化、风情习俗的了解与认知,本土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对比与感受。电影扮演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实际上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都在习得、接受文化的滋养与熏陶,理解、认知着文化的差异及冲突。因此电影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语言学习者可通过观看不同国家的电影,来直观、生动地学习、了解文化的差异,并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及文化敏锐性。

中西方电影的差异论文:《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篇3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__同时,基督__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__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__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__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__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__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__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思维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方法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广告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 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 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 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 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 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 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 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