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最新4篇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最新4篇》

时间: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最新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1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朗读参与面窄

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会读。教师往往只关注个别优等生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让他们示范读或领读,一节课40分钟,都没时间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朗读,更不要说去指导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了,朗读训练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非常被动地当听众,连最基本的朗读机会都无法得到,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因此,朗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机会和信心,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2.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指导方法简单、随意,常见的是教师在分析理解结束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生动地读读刚才所学的段落,或要求学生读出温柔婉约的语气,或要求学生读出粗犷豪迈的语气。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对要领把握不够,只注重声音、语气的形式,不重视内心独到的体验;只注重表面的朗读技巧,不重视语言的内涵寓意。经常会出现教师随随便便地告诉学生读法,如把那些字读得重些,把这几个词读得轻点,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把这些段落读得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因此,学生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读得非常高,遇到感情比较低落的句子,就读得十分深沉,这种时重时轻的读法,让他们无法理解朗读的抑扬顿挫,无法掌握朗读的真正技巧。

3.范读环节缺失

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朗读基本功较差,自己都把握不住每篇课文的情感、内涵,自己都无法独立地、规范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那如何给学生范读、领读?如何去指导学生朗读?如何评价学生朗读?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就只能说“很好”之类的话,让学生无法理解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这种实质上不是评价的评价,就连最基本的激励作用都发挥不了了,更不要说起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了。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是投入全部精力探索、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不喜欢读、不愿意读,甚至厌倦读,导致朗读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朗读能力提高缓慢。此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意、收获快乐、宣泄情感。

2.保证时间

教师要结合年级特点、学情特点、教材特点安排不同课型、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音准确,断句得当,特别是每节课的初读课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读完、读懂,不能走过场,匆匆而过,草草收兵,这样就只完成了教师对读的心理平衡,而没有达到预习或初读的目的。

3.明确要求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首先,要读正确,即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错读、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丢字,做到读的最基本标准。其次,要读流利,即不重读、不断读、不读破、断句间歇准确、停顿时值分明、速度快慢适中、语气连贯流畅。最后,要读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掌握合适的语调、语气,在深刻领会文意的基础上,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所蕴含情感的表露要朴实无华、连贯自然。

4.扩大训练面

课堂教学中的朗续训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面均得到不同的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特别强调的是低段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枯燥而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抢着读。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朗读语气、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听的过程中、评的过程中找到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引导他们全员参与。

5.进行有效指导

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脉络。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的话,就基本解决了有感情朗读的大难题。然后,再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次,要重视技巧指导。朗读技巧,主要是指对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教师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理解与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意”让听众听出来,进而实现“表情达意”的目标。

6.提高自身素养

要想搞好朗读教学,语文教师需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普通话的训练达标,除了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以外,要多听、多看、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只有自己的朗读水平有了提升,有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们才能有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的学生才会训练成为一个个朗读小能手。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 篇2

摘要: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科书千篇一律的篇章内容饱受诟病,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小学语文教材却仍然几十年如一日的鲜有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杜甫很忙”“哪里都有鲁迅”的质疑声不断出现,使得小学语文的教育改革问题显得更加刻不容缓。而如何让小学语文回归课堂、回到童真,让小学生喜欢雪语文,喜欢读书,使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学需要一种童话式的思考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回归童真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以鲁迅、老舍、巴金、冯骥才以及冰心的居多,特别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到六年级的学生都会接触到,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却不像教材中出现的次数那般受欢迎,当前很多学生认为那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其中文学性的意味却渐行渐远。暂且不论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否过时,笔者以为,编者在选择鲁迅先生的文章时,最起码应该将先生要告诉世人的道理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站在儿童的思维立场上,从儿童教育思想当面出发进行创作。本来小学生接触的世界就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何不用更轻松的方式表达出来?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小学语文的应试倾向是很严重的,这对学生的创造性、逻辑思维以及思考能力都是极其不利的。多年前,有小学生回答“雪化了是春天”,因不符合“雪化了是水”的标准答案而被判错,这个旧闻常被人捡拾,至今还用来声讨小学语文教学。近年来,民国教材因贴近生活、贴近儿童,多次发行脱销,个中原因,在于书中的“儿童特点”和“童年味道”令人追怀。回到现时课堂教学,基于笔者多年一线课堂的观察,五马分尸式文章讲解仍大行其道,受制于参考书,依赖标准答案,灌输式教学、应试模式仍有市场。偏重分数,偏重做题,缺少自主阅读,缺少独立思考,语文教学这就样失去了童真。小学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在小学时光,语文当是一本童话,一首小诗,一首歌……太多的严肃只会让小学语文黯然无光,多一点童年的味道,才能多一份被惦记着的美好。其次,语文很美好,只是我们并没有展现给学生。小学教育重在启蒙心智、培养学生兴趣,而当我们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时,通常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一个个小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课椅上,主要是听教师讲、跟教师学,一切都很刻板,很少有启发和互动,更鲜见知识的生成和情感的陶冶。

其实,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能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形象、真挚的感情、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小学语文要亲近学生需要童话式的教学方法。童年就是一首歌,这首歌承载了太多回忆,就像一张魔毯,在未来的几十年还能让我们怀念小时候。小学语文就像一首诗,这首诗里需要有童年的味道,让学生读起来是快乐的,才是这首诗的迷人之处。小学语文不宜死板,也不宜过分追求应试化,它带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值得追忆的时光。学校应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教语文,减少提问、问答环节,让儿童从语言特点中体验文本内容,从优秀作品、经典名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孩子爱学语文、会学语文,积累学语文的后劲。

一般说来,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低年纪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理解能力弱,缺少感性经验,善长具体的形象性思维,教师应该多选用直观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并且要不断更新变换,保持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中高年级学生在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后,可以选用导读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要以开发智力、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优先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教语文,减少提问、问答环节,让儿童从语言特点上体验文本内容,从优秀作品、经典名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孩子爱学语文、会学语文,积累学语文的后劲”。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慢慢地实现教育方法的转变,逐渐增加传授性的内容。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应有“儿童特点与童年味道”起码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是教学要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儿童为本,遵循孩子的身心特点;二是教学要符合学科自身规律,比如语文,大量做题远不如大量阅读,还要有闲暇思考、观察,除了发现“雪化了是水”的事实,更要发现“雪化了是春天”的浪漫;三是正视童真消失的原因,“应试倾向和不当教学方式”让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推进之难,共同为教育改革加油助力。无论说话、写字,还是阅读、作文都应基于儿童的身心特点,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守护儿童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重在为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基础性的语文素养,过早过多地关注分数,不仅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会从人生的出发点上挫伤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当是一首歌曲、一本童话,一部话剧,一个优美生动的乐园,一个可以自己独自探索的奇妙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子弟。淡化真假保持童真放飞想象――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漫谈[J]。新课程研究,2010(12)。

[2]赵建华。小学语文教学的童真底色[D]。上海教育科研,2015.

[3]唐钰。童真与童趣--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保证学生“在场”[J]。语文天地,2015(3)。

[4]林莘。回归童真:小学语文理想课堂之本[D]。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2)。

[5]孙小芹。小学语文童真童趣教学路径探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13)。

[6]季科平。童真:小学语文教学追寻的方向[J]。小学语文教学,2012(6)。

[7]张弘平,刘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1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3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不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一些教师的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距离,课堂教学过程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与新课程背道而驰,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一、“亦步亦趋”现象,问题设计缺乏挑战力度

这是小学教师的通病,对学生不放心,对自己没自信,所以课堂上总是带着学生小步子走。这样做,课堂上呈现出热闹纷繁的场面,因为问题简单,所以大多数学生往往不假思索便可得到答案,这种热闹是以学生的思维的丧失为代价的。

〔案例〕六年级语文《浮冰上》(鄂教版教材)教学片断

师:为了一条狗,诺尼放弃了生的希望,为了保全狗的生命,他放弃了小刀,这是充满人性的爱,尼诺克可以吃了诺尼之后,多活几天,可它吃了诺尼没有?它是怎么做的?

生:犬围着诺尼打转,嗥叫……

师:他为什么打转,嗥叫?

生:不知道主人怎样,担心主人。

师:犬还怎样做?

生:扑上来。

师:扑上来干什么?

生:看清主人为什么倒下。

师:犬还怎样做?

生:犬呼吸时的热气……

师:犬还怎样做?

生:舌头去舔诺尼的脸……

〔原因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明显地表现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的问题没有张力,显得细碎。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无需与文本进行对话便可对答如流。这样热闹纷繁的课堂,所表现的是学生思维的缺失。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浅显理解上。还有的教师怕问题放下去之后,学生不会回答,课堂出现冷场的现象,自己又缺乏必要的课堂调控能力,对自己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导致课堂上教学的重心放下不去。

〔对策〕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

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要独具匠心,从大处着眼设计问题。

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这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

第四,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的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却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关注答案”现象,忽视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都知道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一到课堂上,做法又回到了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主的“老路”上去了,课上的每一个问题或做法都循规蹈矩,对于一些“越雷池”之举,不去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是简单地把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课堂上逐步演绎教材中的规则,少了探究发现的快乐。

〔案例〕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

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好,现在大家开始在自己的本子上用圆规画圆。

(生在自己本上用圆规画圆。其中有一个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定圆心,再固定圆规的一只脚,开始“依葫芦画瓢”,可另一部分学生在定了圆心之后,将圆规固定不动,而是通过旋转本子来得到圆)

师:你们这样做不对,本子不能动,要动圆规。

生:哦。(于是按住本子转动圆规开始画圆)

〔原因分析〕非常明显的,这位老师没抓住学生的生成,而是把这种有效的生成当做错误资源处理了,这样只关注最后答案,却忽视学生正确画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为什么不能旋转纸张?老师的认识偏差,只求结论的做法导致学生的不求甚解。正确的做法,老师应该抓住这资源,问这些学生,为什么想到旋转本子?画圆时为什么不能旋转本子?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例子:在操场上画圆能旋转操场吗?在黑板上画圆能旋转黑板吗?通过对比交流,学生就自然会明白为什么不能在画圆时旋转本子的道理了。

〔对策〕关注与强化“过程和方法”首先,教师课前要把“备学生”当做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平时在检查老师的备课时,发现一班老师的教案都写得特别完整、周密,看起来似乎设计得非常精心,非常完美。但却往往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备学生”。所以课前要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问题,找准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的训练点。既要考虑教师“如何教”的过程,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与方法。

其次,课上将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关注并强化“过程和方法”,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教师就得认真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要考虑给他们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和提高。在阅读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回顾思考的过程,让最有价值的过程与方法让全体

同学共享。教师引导的过程不止于简单得出“对”或者“错”,而是展开具体的阅读和思考,面对错误的答案,我们也要肯定学生在其中思维过程有价值的因素。面对暂时不符合要求的应答,也要尊重差异,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思考过程。这样,引导的过程才会丰满、有份量。

三、“视而不见”现象,缺乏资源捕捉意识

课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为教师是面对的活生生的人,这些学生由于个性、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等的不同,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各异,所以每堂课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如果好好加以利用,这些生成时课堂上很好的教学资源,可好多老师捕捉资源意识不强,导致这些精彩的细节稍纵即逝。

〔案例〕鄂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乡歌》第一课时导入环节师:现在大家看看这幅挂图,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山。

生:船。

生:帆。

生:清清的水。

师:还有吗?

生:树。

生:房子。

〔原因分析〕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出,老师心目中只有导入环节的实施,而根本没有捕捉课堂资源生成的意识。开始有三个学生简单地说出了图上的景物名称,可说出来的是干巴巴的几个名词,一点语文味都没有。但当一个学生说了“清清的水”时,却用了一个修饰词,这样好的语言训练点,老师没有把握住,而是任之稍纵即逝,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熄灭了,造成效果不佳。

〔对策〕课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语文课不比其他课,课上的师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话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学生回答问题用了不规范语言或不知怎样表达时,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应该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表达尽量规范。当学生有不同寻常的回答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有敏锐的资源意识。

四、“替代思维”现象,缺乏信任学生意识

对于课堂上的问题,总有老师怕学生说不上来,或者怕学生说不到点子上,东扯西拉会影响到自己的课堂教学秩序,所以在学生说出其中一部分,而又不知怎样组织语言把话说完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极大地不放心,立马把话茬接过去,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维结果。

〔案例〕三年级语文《和时间赛跑》教学片断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不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

师:谁知道?

(不到一分钟,老师有些着急)

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是……(老师变喋喋不休地讲起来,学生听得茫然)

(对接下来的学生的质疑,教师也是自己替代学生,说出答案)

〔原因分析〕有些教师教学效果不好时,不是从“教”的角度去找原因,而是从“学”的角度去怪学生笨,怪学生的不可理喻。“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榆木脑袋!”

我们有些老师就是不相信学生,课上舍不得“施舍”时间空间给学生。有这想法的老师都坚持一些“朴素”的想法:一节课时间太少了,不能去等,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不把知识讲透学生能理解吗?就这样,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占用了,学生浅尝辄止的自主学习成了课堂的点缀。时下的一些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没有?如果一节热闹的课上没有思维的参与,那堂课绝算不上是好课。

〔对策〕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引导学生解答”还是“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课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问题出来之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问一句“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一方面帮学生总结了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又让其他学生从中受益,知道以后诸如此类问题该怎样去着手动脑筋了。

五、“盲目开放”现象,缺乏点拨回应意识

为了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们往往喜欢设计一些开放的环节。可有些老师在没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课堂上的开放环节后的场面表现出极大的无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思维火花缺少积极的点拨和回应,导致“开放”最终流于形式。

〔案例〕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

师:下面大家动手实践,创造工具画圆。

(教师提供的工具:圆钉、两头打结的绳子)

(这个环节很具开放性,也看出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希望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生动手实践)

(学生的表现:三分之二的学生沿着圆钉的边沿画圆,一部分学生把绳子解开,在桌上围圆,只有一个孩子按老师的意图画圆:把图钉固定绳子的一端,然后用另一头绑住铅笔在纸上画圆)

〔原因分析〕这个教学的开放环节完全是低效的,沿圆钉边沿画圆,用绳子围圆,这些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何来创造?对本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帮助?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如下:其一,教师没有跟学生讲清画圆的原理,学生对画圆还缺乏基本的认识,一下子就让学生去创造性的画圆,学生束手无策;其二,教师在学生出现这些情况时缺少必要的回应和点拨,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结果很好的创意就在“小儿科”的游戏中结束。

〔对策〕及时点拨回应

首先,课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开放题,提前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开放”程度,打有准备之仗。这样,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一些突兀的表现就能做到成竹在胸,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

其次,把握好开放的时机,是放在新知识学习前,还是放在新知识学习后,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形把握好时机。

最后,在学生按照自己的策略理解探究之时,对于那些漫无目的或全然不知的“瞎开放”现象,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精要点化,指引学生排除探究障碍,畅通探究路径。这样,才会有开放后的成果共享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4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二年级的学生好动,爱讲小话,课堂效率极差,针对这种情况,在上课之前我首先整顿纪律,耐心的教育他们,给他们讲学习的重要性,要求他们一定要专心听讲,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要只知道玩耍,或者以奖品,向谁和谁学习的方式激励他们。经过教育大部分学生能专心听讲了,还有个别学生有点反复的现象,管不住自己,我便采取点名提醒的方式。这样,纪律基本上算是整顿好了。

少数学生还有一个缺点是书写差错,作业粗心,原因是书写不认真,不讲格式,作业做完了,从不检查,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注意强调书写格式,并要求字写得慢些,写得工整,格式不对,书写不工整,一律重新做过,经过一段时间,书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作业还是错得多,我在班上经常强调,如果语文作业连续十次得满分我就发给谁奖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少数学生是懒习惯了,所以无动于衷,怎么办呢?当然还有办法,每次作业错了的重新改过,改正确了才能过关,初次,学生都没有这个习惯,作业错了不想改就走了,有的同学干脆不交作业,对此学生,要严肃处理,这样作业基本交得齐,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教学工作也越来越轻松了。

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松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年轻教师请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输送到孩子们当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点滴的教学经验:

一、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法。

二、在写字方面,我把写字当作美的鉴赏对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的程序:"读字"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才不会使学生走上发展的歧途。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有规范,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我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将"玩"引入课堂,使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探求语文教学进程中,我力求将"讲堂"转变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尽管是"玩"中学语文,但我们决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这里倡导的"玩"是一种形式、一种途径,"玩"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今后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寻求出更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