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新课程改革论文【最新8篇】正文

《新课程改革论文【最新8篇】》

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这次为您整理了新课程改革论文【最新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1

1.1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课程实施资源缺乏。

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在我们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都难于保障,无法满足教育的正常需要。虽然国家对农村教育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密切的关注,但是由于农村已有的资源条件比较差,现在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1.2评价改革的滞后,致使学校和教师顾虑重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但农村不少学校依然没有跳出原有的评价思维,仍然用“分数”、“成绩”、“质量”限制教师角色转变的评价理念来考核教师。评价方案还是老样子,考核制度依然未变。学校还是热衷于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尺。在传统考核制度指挥下,教师们不得不沿袭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唯恐学生成绩下降抹杀了自己一年半载付出的艰辛劳动。传统的评价导向就像牵牛鼻子一样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目前,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很健全,学校基本还是采用原有的评价标准,偏重结果,忽略过程;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制约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这种评价无形之中使教师说归说,做归做,不自觉地又走到了重视分数的老路上来。许多教师不敢做“冒险”的实验,担心一旦学生成绩不好,因此,只好固守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1.3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每位实验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一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

1.4教师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大多数老教师对新教材不适应,教学方法不灵活。

新教材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而有的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不能把握教材的脉搏。只了解教材的外表形式,不懂得教材的科学内涵,不能灵活掌握教材。

1.5校本培训还不到位。

农村教师缺少课改中的过程培训。如果说教师上岗前的培训是“未雨绸缪”,那么上岗后的过程培训则是“雪中送炭”。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培训在农村学校仍步履艰难。主要表现在:雪中送炭的机会太少。教师在岗前培训中学到的理论一接触到课堂实践,便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往往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2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2.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针对当前农村新课改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政府应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给予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课改专项经费”支持、加快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步伐等方式,支持农村的课程改革,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学科的整合提供物质保障条件。

2.2内外并重,从根本促进农村小学教师发展。

新课程条件下,农村小学教师要实现真正发展,应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教师外部环境方面加强建设,以使教师真正适应新课程要求,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师自身建设方面,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在新课改中,农村教师应学习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教师发展等理论,了解教育科学的发展现状。教师应注意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并及时传播出去,使农村学生能够了解当今社会的变化和最新科技发展的动态,提高教师对新文化、新技术传播的社会效益。二要提倡教师参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教学研讨。教师要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及时写成问题,并形成教学研究档案。可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沙龙,在反复交流的基础上加强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三要在教育实践中,提倡教师敢有所作为,善于有所作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先做表率。教师更应该根据自身和当地的'情况,将学过的教育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要善于创新,创造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2.3加强教研培训的力度。

教研培训方式应多样化,从实际出发。加大校本培训是最为有效、最经济的培训方式,对于农村学校更是如此,使学校变为培训的中心,教室是培训场。组织者和实践者在教学行为中是对话、交流的和谐方式,使课程改革处于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能使问题真正得以发现和解决。

2.4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

⑴改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只有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的导向有了改革,才能改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也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程度来评价,使评价既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又能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更能提高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⑵对学生的评价应有利于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应是科学的评价,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知识而轻品德。要把知识和品德视为同等地位加以评价,对知识的考查可以是多元的、多次的,改变单纯的“一卷定高低”的局面,对学生品德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建立学生成长的记录卡,让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考评,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活动方面一定结合农村的实际,联系日常生活、组织开展活动。

新课改对农村教育既是挑战、也是发展机遇,任重道远,现在需要尽快全方位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积极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村学校在新课改中的行动能力,才能走的更远,才能顺利完成这重大的历史使命。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2

一、高中的政治课程的现状

1、对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

新课程改革是改变老师的领先地位在教室和教学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建立课堂学生的主导地位,活泼的课堂气氛为中心的教学氛围。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些区别。

2、高中的政治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今天的课几乎总是上课老师讲的知识内容或类没有尽头,想利用45分钟灌输学生所有的知识,会使学生在学习、功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期限已成为主要矛盾教少学习多。老师说在课堂上不应该完成,应该减少学生离开的时间大部分时间思考,整理和分析,动手实践,寻找答案,开放思维,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将会得到一个更好的学习效率。

3、单一的教学方式

今天的高中通常无生命的课堂,让学生坐在政治阶层无聊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往往会反弹,所以想要全新的课程改革,来处理这个问题。

二、新课程高中的政治的有效措施

1、提高教科书的内容

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所以我们可以先从教材的角度。教材,我们可以添加一些积极的方面,如插图、卡通图片,问题,放大图像。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介绍和一些内容,这一阶段使用这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现在的一些教材更加困难,复杂和抽象的问题,可以适量减少。因为一些复杂的、抽象的知识将会导致学生因为他们不理解,不能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索赔的想法。您还可以添加一些有趣的知识在课本内容和相关生活常识,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将增加学生渴望知识和欲望。

2、改进教学方式

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做一些有趣的课堂教学为学生。例如,在班级分成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探讨教学方法,玩个游戏玩,不但能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玩,同时,从学生的角度在课堂时间。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他们专注于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所以,如果你比其他的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会产生问题如可口可乐、易怒、控制学生的课堂时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还可以从亲和力的教育模式,因为现在的学生只提到老师的心就像一座山。教师和学生从朋友开始,增加亲和力,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思潮的学生的心,只有在教室里,他们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这将是更容易抓住学生在教室里,这样你就可以更好的实现新高中的政治课程改革。结论:高中新课程改革政治,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测试像高中的政治课程,毫无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信,通过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高中的政治课程教育将会越来越好。

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3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改革 初中数学

论文摘要:数学新课程给初中数学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下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对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颇有心得,写下几点感悟,求教同仁。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题。总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在改革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虽然初中数学的教学很具挑战性,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好数学,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几点想法是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索,还有待研究,希望广大行提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共同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4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积极主动的预习习惯,只有学生自主地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学习才能变成自觉行为。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从中年级开始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但我认为预习并不是摘几个词语,让学生回家解释,或者让学生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落大意,而应该重在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如使学生明白理解词语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联系上下文,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尽力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

优质的教学情境,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声形并茂的特征,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找春天》一文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春天风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迷人的春光,并配上学生爱听的儿歌《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自然点题,引出《找春天》一文。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在美景和音乐的渲染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效果甚佳。

三、尊重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兴趣的***,而兴趣则是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源泉。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我在教学中曾尝试过“直观演示、巧设悬念、旁征博引”等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学生不仅兴趣未减,而且情趣高昂,争先恐后地回答。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学生自由体验、自由探索、自由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因此在进行新课前,我总是鼓励学生去寻找和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参与兴趣非常浓厚,久而久之,课前寻找便成了学生的习惯,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五、教会学生通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题目好比眼睛,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精华。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把题目所反映出的内容说出来,把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或不理解的内容作为问题,并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读得认真、读得细致。另外,在指导学通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是长句,教师要进行示范辅导,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加上反复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六、用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课文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状态,即使高年级的学生也没有完全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具体、显而易见的事物。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多媒体优势,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例如,《四季》一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这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如果单纯靠教师讲,学生不但不能想象出四季的画面,反而会对教学产生厌倦之感。借助教学软件和课件,可以把小草发芽变绿、冬天雪花飞舞、秋天谷穗鞠躬等四季景象直观、生动、形象地融入到学生的视听感官及至心灵里,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为课堂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学习氛围尤为重要。

七、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回眸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当我第一次批阅学生的作文之后,便深深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定要回归生活。只有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并把所学的语文知识用于描写生活、品味生活中,其语文素养才能迅速提高。因此,我不断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鼓励他们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皆语文。我相信,长期坚持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原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场所。总之,培养人才靠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必须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的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语文课程标准和内容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5

1、就我国而言,由于地域的差异,我国各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不尽相同,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部分农村学校而言,课堂依然是老师、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这就使新课改理念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难度,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一些农村学校多媒体设备和基本实验条件缺失,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基本是口述实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式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课本插图加大脑想象的层面上,不利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更谈不上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作为凸显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或进行自主实践探究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题,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活动最后变成了少数人的任务。此外,住校因素和当下繁重的课业也会使该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2、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综合型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会更倾向于效率更高的讲授法。对一些老教师而言,往往会拿着新教材,凭借以往的经验,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授课。在部分校方人士看来,新教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旧教材更有利于学生参加高考,迫于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有的学校也更加倾向于使用旧版教材。这就使新课程改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3、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情境创设阶段,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看似很活跃,课堂氛围很好,但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简单或不够丰富,通过情境并不能够引起学生真正的思考,致使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来的问题没有价值。或者老师在进行简单引入之后,又立即回归课本,引入部分的作用并不明显。实际上,并没有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一节合作探究课往往成了一节表演课。学生忙碌之余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很少,导致一节课结束后收效甚微,课堂效率不高,更谈不上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课程理念和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系统变革。基础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

任何一种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都会受到当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相关的教师素质的提升,不仅是一个教育范畴内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各方利益角逐的过程。发展才是硬道理,新课程改革是当今中国实施改革的一部分,具有非凡的意义,比如,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教育公平,以及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自身具有的一些局限性,指望通过这次改革解决所有教育遗留问题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没有任何一种改革是一帆风顺的,前进中的新课程改革要立足国内,对现有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改良,需要结合我国当下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处理好科学探究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权衡多方利益,敢于让课改成果接受实践的检验,力争做到稳中求进。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6

【摘要】实施新课改以来,广大干部个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做了大量的工作,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改工作向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总体状况令人满意,但是新课程毕竟是新事物,各项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还不完善,教师们也不还完全适应,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这也是预料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是推进课改的关键所在。现本文将具体分析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以期能为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做奉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 考试制度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就比较重视新课程方案的设计和试验教材的编写,至于教师和学生接纳实施的程度如何,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每一次重大的课程改革,教育部要大量投资于课程的规划、设计和评价,以求形成完美的课程计划,但对于新课程付诸实施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则考虑得很少,与其配套的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出现了合作式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等问题。课程实施过程中,它要求实施者能把握新课程被引进的情境的性质,包括学校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学校组织内部的结构个文化氛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完成课程计划,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反思新课改的实施问题及原因,采取正确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力图改变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弊端,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如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等。然而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正确、考试改革滞后等因素,很多教学活动过于形而上学,失去了本来的精神实质,最终损害了教育质量。以下将其问题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合作式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课型、教学对象是否适合,一概搞分组讨论,搞所谓的“合作式“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结束了。只注意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忽视了合作的实效,使合作式学习仅仅流于形式,表面上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

(二)、教学片面追求热闹,出现“满堂问”现象。

由于部分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式教学,把课堂活跃程度等同于学生参与程度和提问题的数量,但却没有区分学生是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从而使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满课堂,严重影响了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以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什么内容都采取情境化,有的情境还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情境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把自主变成自流。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部分教师却把自主式学习变成了自流式学习。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学习方式,没有实质成效。

(五)、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奠定和重点难点的解决。

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没有系统地讲解基础知识,没有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刻的剖析,使得学生课上糊里糊涂,课后脑子空空。

二、致使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在现时期,新课程改革出现了诸多问题,且成效不大,这主要是受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和掌握不正确,及现存的考试制度等原因的束缚。以下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不透彻。

1、教师对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的误解。

新课改的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但部分教师却把它理解为强求,不管什么内容都一定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不管什么内容都要搞讨论、搞活动,以此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目的。新课改不是要求我们在每堂课都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知识类别不同,要求的教学方法就不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因此,我们要根据每堂课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改后,由于新的高考方案没有出台,教师弄不清楚自己应当以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为标准,还是以侧重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就旧目标为标准。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虽然按着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来上课,却也不敢漏掉课本的一个知识点,生怕在高考中会考到,因此要把把每个知识点都讲一遍。于是出现了上课时间不够、拖堂、甚至补课现象,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

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新的教学方式只是教育部建议的一种教学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只要能把学生的分数提上去,采不采用新课改都无所谓。因此,只是应付式地采用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而实际上的教学思维、目标没有改变,纯粹地穿新鞋,走旧路。

(二)、考试改革滞后,无法满足新课改的现实需求。

教师最大的担忧是目前实行的课程改革没有与考试改革相配套。如果抛开中考和高考,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的确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但从学校现实的发展出发,不能不重视考试和升学率。因此,目前以中考或高考为指挥棒的考试制度仍对学校教育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有的学校仍然对学生搞注入式、题海战术、各种各样的模拟考试、大考、中考、小考、测试等。只要考试保持着原来的价值取向,学生、教师就不能真正贯彻落实课改精神。

(三)、教师受传统的评价制度的束缚。

我们一直倡导上课时新课改精神要体现出来,但在评价教师业绩时仍是单纯以分数是论,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从根本上否定了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在同行的评比中甘处下风。表面上他们处处都在使用新的教学方式,但实际上许多工作都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实施。

(四)、班级规模过大,要耗费教师较大的精力。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班级都有50——80个学生,并且很多教师不止教一个班,要同时教几个班,导致没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解决对策

(一)、纠正教师对新课改要求的误解,使其正确理解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要求。

1、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对教师开展纠正性培训,使其认识到新课改不是要求我们在每堂课都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只是类别不同,要求的教法就不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不能不管什么内容都搞小组讨论、搞活动、搞合作式学习。对需合作学习探究的问题要含有高思维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区分学生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注重教学质量。

教师要把握好主动参与的要领,科学判断参与的实质,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教学,应该看参与的深广度,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参与。第一,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主动、自然而然地走入问题的探究中。第二,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力求难易适中,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试剂盒只是经验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观察、探索、归纳、类比和质疑。第三,提的问题和设置的情境重在质不在量,并不是问题和情境越多越好,这要根据教学内容是否需来定。

3、有组织、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时,应当给予学生自学的指导、提示,明确具体要求和自主学习的目的,并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检查和反馈。

4、把新的教学方式和巩固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而非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学内容而制定的,因此,教学方式应当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重点难点紧密结合。

(二)、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步伐。

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还是最科学公正的方式,要更好地反映课改理念、融合课改精神,就要改革考试制度,尽快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评估体系,并出台与课改相配套的中考、高考方案,明确教学目标,使中考、高考制度与适应新课改的培养成效。如:考试更加人性化,考试内容更有弹性,建立跟踪式的录取制度。

(三)、加快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步伐。

教师的评价要转变过去以学生考试成绩评定教师的做法。学校要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教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评价中应占有一定的比重,解决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心地实施课改。

(四)、逐渐实施小班化教学,增加师资。

小班化教学是比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但中国现在的国情还不具备全部小班化教学的条件,但可以一步步地向小班化教学靠拢。另一个对策是增加师资,一个教师只教一个班,使其有足够的精力了解班上的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四、总结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具有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虽然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类问题,但是,课改方案本身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比传统的方案先进,但不能要求效果一下子就出来。只要针对问题,根据其产生原因,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与之相关的各项制度,课改必然会成功。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唐丽芳,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02

【2】王爱菊、徐文彬,“新课程”改善、批判与思,《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

【3】阎兆成,对新课程实施中几个偏差问题的探析,《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4期

【4】万伟,新课程改革下的困惑与巴考,《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期

【5】李振锋、《基础教育新课改试验中的问题与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I5期

【6】王景清《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

【7】刘力《对新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7期

【8】魏青云《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压力、现状、成因和疏解》,《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2期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7

摘要: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在新形势下,教师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应该加强新的素养的培育和浸润,应当包括信息素养,民主素养,国际素养,外语素养,专业素养。

论文关键词:课程,教师,素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新的世纪,新的曙光;新的挑战,新的需要。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彰显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在新形势下,教师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应该加强新的素养的培育和浸润。

一、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应优先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知能,改变“信息贫困”的现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其它有效的教学资源利用之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及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汪洋中整合必要的信息,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平台,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能迅速从媒体、文本、符号、资讯、社区、文化中获得前瞻性的思想和经典性的素材,把信息教育渗透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着重于在媒体的取向中把握方向,善于趋利避害,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为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避免学生成为媒体的奴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构建新知识、新信息,培养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的能力,增进学生在科技社会中学习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实践的基本能力。

二、民主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样式中,学生“全人发展”、“主体性”、“合作性”等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大灌溉”,“大包办”的意识,培育民主素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环节中,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有的偏重社会实践,有的侧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辩的,或者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探究视觉的定位,研究目标的锁定,方法手段的运用等,都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多角度,多层面的反思性、批判性思维层出不穷,为此,教师不应再扮演“权威”的代言人,充当“裁判”的角色,而须“简政放权”,养育民主素养,包容学生的不同意见,善待其个性特长,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尊重学生,重视团队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有见识、有批判性思维的创造者,发展创造性、分析性和革新性的见解。改变“接受性学习”的被动状态,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民主氛围,在互动的教学中,相互平等善待。现代化的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积极互动的学习构架,学习的类型及方式呈现多元状态,例如,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学习,基于目的的学习,超媒体超文本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跨学科、跨时空、跨知能的多维度学习程式,增强了知识的弹性,促进了知识的远迁移,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智商和情商,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民主引导、民主支撑、民主调控和民主评价。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正是民主素养的体现。

三、国际素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应对新世纪挑战的力量性决策。“三个面向”的方针,开启了中国教育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全方位地融入世界舞台中,在中国和世界互动的发展中,寻求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实现跨越式进步。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国际素养,以全球化视野审视问题,创造性的培养出基于高新技术、基于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世界的距离感日益缩小,交互学习的能力迫于眉睫,跨国界、跨洲际的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素养”、“国际意识”、“国际理解”等理念,业已融进()教育课程。尊重并学习不同族群文化,理解与欣赏本地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了解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村,培养相互依赖、互信互助的世界观,已成为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国际社会为背景,以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为依托,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生存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种思路。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的形成是开放时代的必然格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亲密,信息技术的日益延伸,对异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文明的进步要求世界公民的素质普遍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中,应该有高度的道德完整性和对待多元文化的清晰敏锐性,促使民族素养和国际素养的协调发展,这是现代化教育中教师须具备的特质。

四、外语素养

新形势下,新课程的构架,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追求卓越、优质的教学效率,追求专业的成熟和升华,追求素养的培育和更新。教师的素养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资源,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属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

当今的“外语热”一浪热过一浪,“沛沛英语”、“希望英语”、“疯狂英语”、“雅思英语”、“托福英语”、“GRE英语”等等,层出不穷,演绎着“志在四方”的进取豪情;“英文原版教材”、“CET等级证书”、“双语教学法”、“脱口秀课堂”、“同声传译”等等,趋时而兴,打造着“国际通行”的亮丽风景,这些都是对教师的战略性驱动和挑战,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严肃考验,要求教师自身实现先行性、跨越式发展,如同培育“媒体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加快培育外语素养,提高外语能力,应对全球化趋势对外语的需求,尽快适应陌生文化环境。

五、专业素养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应用性、技术性。以高职高专为例,应专注以职业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阶梯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实施“素质平台、岗位平台、能力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1、办学模式:要有机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实践要素、职业道德等六大要素。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的定位,要以市场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做到“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要进一步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对专业建设的五个核心环节——课程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努力推进。专业建设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理念:探索“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重目标”、“四性统一”、“五个魅力”,即:

①“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德育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育独立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②“两个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两个主体互动的教学动力体系。

③“三重目标”: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

④“四性统一”:坚持教学的思想性、理论的深刻性、现实的针对性、教学的实效性四性统一的教学标准。

⑤“五个魅力”:努力创造具有思想魅力、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人格魅力的教学氛围。

3、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大纲的契合度和严密性;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性和多维性;透析重点难点问题的精辟性;讲授问题深度和广度的延展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思维逻辑条理的层次性和清晰性;知识运用的自如性和丰富性;多媒体课件的丰富性和逻辑性;板书的整洁性和条理性。

4、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总体原则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及时进入课堂,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着力研究教学新规律﹑新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涵,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重点突出,精讲多练,专题讲授,师生互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1)专题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问题研讨法

(4)时事点评法

(5)学生登台讲课模拟教学法

(6)小组研究教学法。

5、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好课,做到“四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社会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加强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素质。实现“三个转变”——转变教师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瞄准天上的星星总比瞄准树上的苹果打得高”,教育者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生命影响生命。教育者应当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谢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教师的目标应当高远,教师的情怀应当豪迈,教师的素养应当优质,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实现教师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才能让学生采撷素质教育的甜美果实。“玉不琢,不成器”,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做素质教育的开拓者,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焕发素质教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3自主。协作。探究-研究性学习在天河,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2002年

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8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论文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显得刻板,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逐渐形成了情境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等,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探究性课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探索中,从而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时代的教学要求需要将教师的教学角色进行不断转换,在以往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机械性地完成知识灌输,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遏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和学生形成平等的课堂关系,让学生对于教师不再只有尊敬和害怕,还可以是平等关系,快乐地相处,将教师作为朋友,这样就会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加强沟通和认识,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会主动去思考课文内容,一旦遇到问题后,也会在第一时间和教师进行分享,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由此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教学中心的教学认识。

三、教学课堂特性的转变

课堂要素逐渐从二元性转变成为多元性,同时课堂管理也开始依靠学生的自律实现,将阅读教学这个封闭性的课堂形成开放性课堂更有助于高中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进行转变,只有发展和改变,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够真正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策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