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学年论文最新9篇》
摘 要:本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提出在会计学本科课程体系中增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并探讨了相关实施方案。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并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会计学学年论文最新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会计专业学年论文 篇1
会计专业学年论文
范文一:浅议会计毕业的考察目标
一、大学会计毕业生会计素质构成
大学会计教育,作为通才教育,其会计素质主要包括会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和工具性技能运用素质四大部分。
1、1会计专业素质
“中高级会计专业人员应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实务操作能力以外,还应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能力范围。”那么,结合中高级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会计专业素质应包括:
(1)获取并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
(2)进行会计应用、研究、开拓的兴趣和能力。
(3)会计专业管理能力。作为未来的中高级会计人才,他们所面对的工作绝非只是解决会计核算问题。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管理能力培养,已成为会计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4)专业融合能力。我们知道,当今州可科学技术都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融合,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融合能力实际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开拓能力。
1、2人文素质
本质上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会计专业教育仅仅为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生活的一方面基础;另一方面是非专业方面的人文素养,即“教人做人”。只有人文素质高的人,才会思考人类、社会、自然、他人、自身的问题,才能真正懂得做人的真谛。可以说,人的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作用。因此,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应包括以下内容:
(1)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史、哲、艺术、科技史、伦理学等。
(2)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
(3)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3政治素质
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是为经济服务的;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此,将来以会计为职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应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外化为指导自己实践,积极为祖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的自觉行动。
1、4工具性技能运用素质
工具性技能运用素质主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和外语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滚滚浪潮已给会计工作带来了直接强烈广泛的影响,向大学会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必须具备的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各种分析模型进行会计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能力。运用外语的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二、会计毕业论文考核指标体系
会计毕业论文教学作为会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会计教学的一次全面检查。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即让学生运用已学会计知识创造性地阐述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的令人信服的独特见解。可见,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应是以上四个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因为,学生只有凭借良好会计专业素质、完美的人文素养、可靠的政治素质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与外语的能力,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优秀论文。具体说,会计素质在会计毕业论文中体现如下:会计毕业论文中用来论证作者观点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广度和难度反映了作者获取并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作者观点的新颖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了作者进行专业应用、研究、开拓的能力;作者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运用同学智慧的能力和与指导教师交往、交流、沟通及协作能力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管理能力;作者借助相关专业理论、方法研究本专业或将本专业理论、方法用于其他专业的能力反映了作者的专业融合能力。会计毕业论文的谋篇布局、逻辑结构、语言风格和标点符号使用反映了作者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论文中透露的对社会的关心和国家、民族的责任反映作者的社会责任;对引用别人研究成果进行申明,不抄袭、glJ窃他人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人格素养。会计毕业论文作为专业论文,一定程度反映了作者的利益立场(即某一利益的代言人),故论文中明示或暗示的政治观点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素质。会计专业学生在作毕业论文时运用计算机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和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能力反映作者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论文中外文论据的引用和论文摘要的翻译反映了作者外语的运用能力。综上所述,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应是上述四个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所以,考核会计毕业论文应以以上素质结构为依据,建立一套规范的指标体系,确定不同指标体系中的权数,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加权平均分作为该毕业论文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毕业论文考核做到客观、公正和公平。
范文二:关于科学技术史课程的研究
一、开设背景及目的意义
高职大学生与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比较起来无论是文凭、学历亦或是知识结构、知识储备都不可同日而语,要把这门课程移植到高职教育当中,必须回答和解决两个具体问题:第一,是否有可能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科学技术史”这门课程,课程的难度对高职大学生来说是否可以适应、克服;第二,在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或者说这门课程对高职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有何帮助。
我们认为任何事物或问题都是相对的,具体问题可以具体分析和解决。首先,经过我们这几年对课程的重新设计、改造和实践,内容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已大大降低,高职大学生学习起来变得相对轻松。第二,“科学技术史”这门课程对于大多数高职专业(包括理工科、文科)的学生都是有用的:一方面,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许多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常识,还可以学习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的常识,在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方面都能获益,避免自己毕业后成为“单腿巨人”];另一方面,在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中,哲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对于高职大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将起到其他知识和技能无法撼动的决定作用。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之外[3],辅渠道和辅阵地应该还有许多,“科学技术史”课程毫无疑问可以成为其中之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不单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体现,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发展进步同样也离不开它的指导。“科学技术史”课程能让高职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基础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总体把握,并领会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精神对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更重要地让他们知晓科技发展背后的、一般的哲学原理和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课程的设计
(一)教学安排
课程的安排大致是这样的,因为每个思政课教师每学期的教学任务相对来说比较繁重,几乎都要承担4、5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每学期至少有200课时左右的教学任务),而且也不是每个教师的专业背景都一样。一般只有具备哲学或科技哲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才能够胜任科学技术史的教学任务,所以,学院只有2―3名教师时断时续地开设“科学技术史”的选修课,并且都是负责一个小班(人数大概60人左右)的教学。开课的时间根据学校有关政策规定主要是放在周一至周四的晚上或周末全天,至于是一周的哪一天要视教师必修课教学的情况而定。一学期的课时数也不能太多,不会超过30课时,一般就是20―24课时。这样,每周上一次课,每次2个课时。为什么授课班级规模不宜太大、听课学生人数不能太多呢?那样不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来选修这门课吗?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开课的教师这几年也一直在思考,最后还是认为不妥,因为小班教学的效果当然是比大班要好,另外考虑到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若人多了会增加工作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学的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倾听为辅,主要采用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法,教学手段则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我们还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PPT课件的制作,考虑到高职大学生认知的特点,课件的形式适当减少理论性、文字性的东西,而在图片、影像视频上下足了功夫,尽量找出与所讲内容匹配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增加学生的听课兴趣和感性认识。我们还会在每次课的最后大约二十多分钟播放一个完整的视频故事,主要是CCTV10频乐谱鞑シ殴摹蹲呓蒲А防改俊?己说姆绞揭脖冉系目硭伞⒘榛睿换岵捎孟癖匦蘅文茄敲囱细瘢槐卣司爻鲆环菔跃砣ノ蜒R话忝扛鲅诮淌Ω萁萄凳┑木咛迩榭觯扇」炭己说姆绞剑ǔJ遣贾靡桓鲂∽饕等醚ネ瓿桑匆黄钊缈萍挤⒚鳌⒖萍既宋锏男÷畚模只蛱敢幌驴纬萄暗心得体会等等。除非学生考勤很差或没有完成作业,才不让学生获得该门课程的选修学分。
(二)教学内容
因为没有现成的适合高职大学生的教材,我们只能暂时以申漳编写的《简明科学技术史话》为蓝本,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逻辑顺序是不存在什么争议的,主要是内容的取舍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1、厚古薄今,大话历史
对待历史的态度,我们采取了“厚古薄今,大话历史”原则。薄古厚今是基于学生大多是“90”后,对历史知识尤其是科技史的知识了解有限,所以要多讲些。我们大致把课程分为十讲,分别为科技的'起源、古埃及科技、古希腊古罗马科技、中国古代科技四讲(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风水、水利工程技术、丝绸瓷器、李约瑟问题)、近代西方科技的兴起、现代物理学革命、航空与航天等,这其中古代的内容占了主要的篇幅。在讲述历史的时候还要注意打破之前“科技史”课程内容过于突出学科体系和抽象复杂的局限,淡化过于严格按照时间年代人物,摊大饼式的内容讲述,而是采用大话历史的讲课形式,把科学严谨的理论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小故事,这完全是出于让高职学生更容易接受方面的考虑。
2、哲学引领,科哲合一
哲学对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深奥难懂的,如何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出哲学思想和韵味,发挥引领作用,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事实上,哲学与科学在古代是不分家的,不少哲学问题其实也是科学问题。我们可以用一条哲学的逻辑主线把整个课程的内容贯串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最高、最基本问题是人们对于世界观的看法,即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古代东西方人都殊途同归地在思考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如何,这就是逻辑主线。西方人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而东方人却把三者融为一体。当然,也不能生搬硬套在每一讲都谈论这个问题,只是在一些重要的章节去深入论证。例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风水这一部分,要介绍风水必须首先说一下中国古人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看法,不能孤立地谈论风水思想,学生对此是非常感兴趣的,但只有讲清楚了前者,才能真正了解风水思想的来龙去脉。
3、突出亮点,以点带面
“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把学生从现有的专业知识背景领域一下子引入一个相对陌生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一次全新的学习,开始时总处于一种担忧和排斥的思想状态,如何消除师生之间的视域隔膜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我们在每一次课的内容里想尽办法找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亮点环节出来,详细地讲、深入地讲,使学生即使在课堂过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印象深刻、难以忘却。例如,在讲到古埃及科技的时候,突出金字塔和木乃伊的内容,还介绍和播放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的电影片段;又例如讲到中国古代科技这一小节时,对大家都熟悉的四大发明一笔带过,重点介绍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的水利工程、丝绸、瓷器等,水利工程又着重介绍都江堰和京杭大运河。这些亮点讲下来,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眼球,还对整个章节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完善课程内容
前面提到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十讲,并且侧重于古代科技史,现代科技发展涉及不多,原因除了课时限制外,跟我们之前的思路及花的时间和精力有关系。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特别是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的发展从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更深更广,不少高职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还是偏少的,我们开设这门课程应该有责任有义务让他们知道。下一步做到就是如何把现代科技部分划分为几个符合逻辑的章节,准备充分之后就适时与学生共同分享。
(二)拉近师生距离
参与选修“科学技术史”课程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都是来自学校的几十个专业的学生,除了上课时间以外,大家在一起的机会是很少的,另外上课时又不能随意交流,所以,一个学期下来相互之间还是比较陌生。这是不少选修课的一个通病,课堂气氛的沉闷有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必须适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让学生多回答问题或课间多到学生中进行交流是目前常用的做法,还有就是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尽量不要说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是最好的但也是最不容易办到的。
(三)扩大影响范围
我们教师是非常希望全院的学生都来选修“科学技术史”这门课的,但不实际。粗略算了一下,每学期三位老师开设三个班,每班60人,一学年还不到四百人,三年也就是一千人多点,相当于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以目前的状况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扩大影响范围不一定要在学生数量上做文章,不是说选修的人越多该选修课的影响就绝对会越大的。我们这五年下来总体感觉,选修课程要扩大影响力关键还是要看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格魅力,学生的感觉有时候是很直接的,一个他们欣赏的教师会很快在学生们中间传开,进而所教的课程也会逐渐让其他学生们知道。
会计专业论文选题 篇2
最新会计专业论文选题
最新会计专业论文选题
会计专业论文怎么选题?
首先,写自己熟悉的领域,保证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顺利。
本科阶段的学习,涉及了会计学的方方面面,不是所有人都能全面掌握这些知识,而且每个人深入的领域、擅长的分支学科都不一样,在会计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也就不一样了。
大家应当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有的同学比较熟悉中国会计准则,那就做中国会计准则方面的选题;有的同学比较喜欢财务管理,那结合会计学的特点做一篇财务管理方面的论文也是很不错的;有的同学比较擅长审计领域,那么就做审计方向的论文。
之所以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做会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因为在这个领域里,我们自己投入了比较多的心血和精力,掌握的信息比较多,手头上的`资料比较全、细、宝贵,甚至有时候不用查资料,直接凭记忆就能找到关键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写起毕业论文来就比较顺利了,就算遇到问题也能比较迅速地找到解决的方向和办法。
会计专业论文怎么选题?
其次,不要完全用现成的题目,保证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灵活性。
无论你是大学老师还是在线学生或同学,你都可以提供或分享一些会计论文问题。这些问题有用吗?有用的,但不是很有用的。当你交给我的论文没有想法的时候,他们可以给你一些想法;另一方面,如果你在这些题目上写一个题目来写,那是被动的,不独立的,甚至想写什么都写不出来,不想写什么就一定要写,缺乏灵活性。
比较好的做法是,根据别人给的题目结合自己熟悉的领域,修改为适合自己的题目。具体做法大概就是根据别人提供的选题,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路,再根据这个思题提出自己的选题和确定最后要写的毕业论文题目。这样做,一来使用了别人的建议,二来能够照顾自己的写作灵活性,自主安排写作的内容。
会计专业论文怎么选题?
最后,尽可能用“小”题目,保证毕业论文写得既高效又深入。
很多人在写了论文之后都有一个感受,即题目越小越好写,而大题目不但耗时耗力,很可能最后由于各种原因还把这个大题目写得不够好,体现为写得不深入,缺乏资料和事实支撑等等。在本科阶段,会计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借鉴以上做法,把选题做得小一些,尽可能从具体的某一点选取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
这么说,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投入合理的精力,把这个论文题目做精、做透,比较深入地写作这篇论文。这样做也就更可能写出优秀的会计毕业论文。
总之,会计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参考别人的建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长或擅长领域,从比较小的切入点着手,这样选题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也更能让自己顺利地完成会计毕业论文的写作及后面的答辩等事宜。
以上就是关于会计专业论文怎么选题?会计专业论文选题方法有哪些?这类问题的解答,
会计学本质 篇3
会计学本质 对于会计的本质,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即会计是向各种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二是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即会计是参与或直接进行的一种管理和控制活动。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管理系统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依据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二者的分歧点在于,前者认为会计只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而利用这个信息进行的相关决策与管理等活动不是会计的范畴;后者则认为会计不仅要提供管理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与控制也属于会计的范畴。笔者认为可将前者称为狭义会计观,后者称为广义会计观或大会计观。这种广义会计观的产生与我国当时的会计教育中的学科划分、会计理论中的会计目标确定、会计实务中的会计职责界定有关。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及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学科及专业划分中只有会计专业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在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将财务管理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而成为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义会计观占有支配地位。
会计的目标与会计的本质确定是紧密相关的。在会计管理活动论为主导的情况下,会计的目标显然与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从而使提供信息有用性目标与使用信息有效性目标统一。这也进一步支撑了广义会计观的形成。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往往将财务职能与会计职能合二为一而设置为财务部或会计部,实际上,无论是称为财务部还是会计部,当时主要行使的都是会计核算和资金收支等职能。这种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将会计与财务合二为一的情况下,广义会计观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无论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上,会计理论与财务理论研究上,还是会计实践与财务管理实践中,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目标与本质都有了明确的界定,因此,狭义会计观,即会计信息系统论更符合当代会计的本质。
在会计信息系统观下,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学的本质或是会计最根本的质量特征。会计学的这一本质表明,无论是会计的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缺一不可。所谓会计相关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满足各种不同的相关决策者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信息需求;所谓会计可靠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真实反映财务基本状况与经营成果。特别应当注意,会计学本质体现的会计信息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而不是其他信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将表现为价值信息、资金或资本信息。
会计专业论文 篇4
摘要: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让我国财政事业得到了稳定性上的支持。这素质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开展改革上的工作。因为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发展迅速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针对事业会计制度中的弊端进行了相应的探究,并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仅供相关人员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弊端;改进措施
我国现有的事业会计制度已经在我国事业单位中运行了很多个年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地运行发展。但是,事业单位中使用的会计制度,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内容扩充或是改变,所以,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这就直接导致这些会计制度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各种弊端与不适应,所以,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是当前我国管理部门工作开展的重点。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
1.1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事业单位会计目前采用收付实现制,只将本期所有现金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所有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这样就会造成当期的成本费用反映不真实,从而使得不能如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另外在收付实现制下,只有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事业单位才按拨款金额确认购入的材料物资,假如采购跨年度,那么将不能完整的反映出该项经济业务活动。因此,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有效性。
1.2关于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提取折旧,而是提取修购基金,并且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是根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这样不但不能反出映固定资产的折损价值,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固定资产不断的磨损,使得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造成虚增净资产,账面价值与现实净值逐渐背离。此外事业单位的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用,那么业务活动成本相应也就不包括折旧费用,相当于人为的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而且不能真正的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1.3关于无形资产核算问题
当前,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严密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无形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备。由于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不重视成本管理,致使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和程序严重的弱化,对于较为复杂的无形资产无法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因此大多数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没有入账。此外事业单位无形资产转化利用率很低。原本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及寿命是有很强的高效性的,但是,由于无法认清其价值,致使有些科技成果研制出来后,既不积极地转化为生产力,又不向社会推销,严重的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
1.4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的格式采用的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而这实际上相当于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项目列示不科学,而且也不符合资产负债表既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类要素,又包括收入类、支出类项目的规定。因此,目前事业单位这种格式的资产负债表需要改进。
二、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弊端的措施
2.1修正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
新型公共管理体制出台以后,许多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上朝着权责发生制的方向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在财政核算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制度改变。这些制度上的变化,使得财务报表在制度完善过程中,可以良好地对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进行反应。收入支出上的问题,也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这些制度上的革新,让事业单位在不同时期的收支平衡可以进行纵向与横向上的对比。不仅很大程度减轻了工作人员的任务负担,也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工作上的效率,这样财政部门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2改进固定资产核算
事业单位在稳定运行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的外固定资产在会计核算方面上的功能发挥,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固定资产核算上的工作内容能否得到平稳运行,对于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购入的固定资产应该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款项进行统计,为了方便统计上的事务开展,可以将固定资产直接计入科目中,固定资产在折旧处理过程中,事业单位应该对这些处置进行相应的条例规定,最好将原有的基金制度进行废除处理,如果废除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阻碍,可以在原有的基金制度上进行改革。为了让折旧基金可以得到统一管理,事业单位可以采用累计的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对费用进行折旧处理时,可以采用直线法,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让固定资产在处理过程中,减轻统计上的操作负担。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也要对这些事物的运行进行记录处理,让这些资产在运作过程中,可以有相应的记录进行抽查。
2.3健全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和增强无形资产转化率
想要增强无形资产上的转化率,事业单位管理部门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无形资产的核算体系进行相应的改动与调整,依据科学的方法,将这些无形资产上的计价模式进行分类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可以让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内的价值,受到相应的补偿,一些事业单位在科技研究过程中,会开发出许多研究成果与专利,这些同样属于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管理时,需要协调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一级科技部门之间的关系。在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建立初资产转化的中介机构,安排专属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运营,让无形资产价值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为事业单位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4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与内容
在对资产进行统计上的处理时,管理人员需要将资产、负债等要素进行公开上的处理,这样处理的原因是可以将收入与支出之间的不协调问题进行解决。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的增加现金流量表的方法让会计上的革新条例可以与报表记录进行衔接上的处理。这种改动也让事业单位的运行得到了相应的制度支持。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发现,事业单位在对社会进行公共服务时,会因为会计制度的不协调,而产生相应的弊端与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组织,一旦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让事业单位陷入到举步维艰的困境中。所以,我国当前事业单位管理层的工作重点,是将现有的会计制度进行科学的调整与管理,让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
会计专业论文参考 篇5
会计专业论文参考
会计学是典型的应用学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前各类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虽然都有实践教学或实验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都只是基本会计核算流程的实习内容,只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的填写和简单的电算化软件应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需要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真正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就业技能,熟练应用于将来的就业岗位中。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定位、设置恰当的实践内容和课程时间安排。
1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
传统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主要内容涉及从会计凭证的填写与审核到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业务主要是工业企业或商业企业的最基本经济活动,而且大多是虚构的业务。会计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践教学都是定位于培养学生如何处理基本的会计业务,了解基本的会计工作流程。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需要的是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经济活动中,做出正确处理的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仅仅是业务操作,更应该拓展学生的专业理念,根据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对各种经济活动。学生的实践教学应作出合理的定位,不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培养面对各种经济活动的灵活驾驭能力。
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能够对企业不同的经济活动正确理解,做出恰当的处理,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彻底理解和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会计作为应用学科,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面对不同经济活动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会计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核算业务,更需要的是综合应用能力。会计核算只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将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融汇贯通进行应用。会计专业教学从基础会计开始,分层次、分方向学习多达十几门的课程,这些课程将来会应用于企业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会计专业学习的是一个立体的、综合层面的学习,不是一个点或一条线,专业实践应是“大会计”的概念,通过全方位综合训练,有利于培养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会计人才能够根据专业的理论知识准确判断经济业务的性质,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突出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当前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会计人才。高校会计专业应该培养具有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创新型的会计人才,需要在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上多进行实践教学,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在企业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应用专业知识。
2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直以来,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重点教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中的具体业务如何处理。会计工作岗位应如何设置,会计的工作流程如何安排,更进一步讲,诸如不同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如何设计,如何构建合理高效的会计机构等内容,传统会计实践教学都没有涉及或涉及很少。同时,会计专业从专业基础课程到核心专业课程都有实践教学安排,包括实习、实验等,大多高校的会计专业都有专门的手工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但是这些实习、实验都是针对特定课程的学科特点设计的。会计的课程之间本身存在并行、交叉,如何为学生搭建综合学习应用平台,就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统筹安排,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
一般而言,会计专业的课程包括如下内容:
按层次分为: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
按方向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税法、经济法、内部控制学等;
按载体分为: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
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会计人才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包括专业知识的方方面面,不是专业理论中的一门或几门,而是全部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就需要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于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根据现在及将来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包括会计职业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用于培养学生专业理论、职业技能和综合灵活应用能力,不能简单根据课程特点划分实践教学的内容。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按照如下原则设置:
1)基于“大会计”概念下的实践教学。
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不能仅局限于会计的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的熟练掌握应用。会计作为典型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就应涵盖广泛的会计体系。所谓“大会计”,就是打破会计的学科方向,在本科教学中,突出体现会计的综合应用特点。迄今为止,什么是会计,国际理论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其中概括会计的两种核心思想:受托责任观和信息决策观。会计人员的工作既要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又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其工作的内容涵盖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需要具有综合驾驭会计工作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就业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是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核心目标,“大会计”概念前提下的会计实践教学,打破会计各门课程之间的界限,统一为培养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会计人才,实践教学的内容形成一体化的综合教学体系,包括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和不同载体的会计理论应用。 2)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会计人才。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在保持原有的会计基本核算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诸如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构建适合特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通过会计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会计综合应用能力。进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日渐加快。会计专业的人才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还需要拥有国际业务的处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中需包含以英语为载体的专业技能培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各种会计软件充斥市场,我们培养的会计人才还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仅能够应用专业软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程序开发能力,这就需要会计实践教学中增加相应的内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筹集与应用,资本市场的多样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业务,需要会计人才的大胆创新,会计实践教学需要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特性,加强学生对金融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充分领会与合理应用金融工具。
3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安排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是伴随会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进程逐步展开的。虽然会计是综合应用的学科,但是其教学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是需要分阶段逐步完成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在两年半到三年之间,其实践教学需紧密结合理论教学进行安排。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密切相关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应重点关注如下方面:
3.1 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安排
既然是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证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的师资力量。提倡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一方面便于指导学生的实际应用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向学生传递企业实际工作的信息。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接触会计实务的机会,加强教师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在教学和实践环节充分体现会计的应用性。从企业聘请的会计人员应根据课程特点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基础性课程的实践建议选择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人员进行指导;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财务总监等具有敏锐经济视角和驾驭全局能力的高级会计人员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会计视野。
3.2 实践教学的阶段性安排
实践教学是配合理论教学工作同时完成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理解,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需结合会计的所有专业课程进行。作为应用学科,会计专业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应突出其实务应用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向实践教学倾斜。实践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实践教学,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进度,适当安排实践教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同步进行,便于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培养应用能力。第二阶段:每门课程学习完成后的综合实践,训练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各门功课的深入理解与掌握。第三阶段:在专业手工实践教学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电算化实践教学。处于信息时代的21世纪,计算机和网络的普遍应用,推动会计实务工作从手工过渡到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手工实践教学便于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本原理,通过电算化实践教学,比较传统手工业务与现代计算机应用的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阶段也是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所有会计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通过综合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将所有专业知识融汇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这部分实践教学可通过真实场景再现训练,还原企业所处的环境背景和实际经济情况,训练学生面对现实经济活动的专业驾驭能力,提升其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会计专业论文 篇6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财务管理的典型模式以及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两大类型,集中型和混合型。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选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财务观念落后、家族制的影响长期存在、模式转化不能紧跟企业发展步伐。最后,提出了优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建议。
关键词:民营经济;财务管理;模式
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动力,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其中,财务管理水平是民营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企业规模的壮大、人才比重的提高以及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营业务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近年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迅速,投资竞争的加剧,迫使民营企业更加重视进行科学的资金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财务管理主要的模式类型
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集中型、分散型及混合型。三种管理模式各自具有优劣,不能绝对得将某一模式套用在特定的企业中。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所处的行业不同时,其适用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不同。
①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
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一般主要运用于规模较小的企业中,这种模式下,企业的筹、投、赢、分的权力集中在管理层,下属部门只具备很小的财权。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质上为财务核算。绝大多数的财务预算、投资角色、资金使用都是由企业所有者或所有者团队决定。这种模式的具有统一管理、内部协调、快速反应等优势。而其劣势在于资金利用效率不高、财务风险较大。
②分散型财务管理模式。
分散财务管理指将财权下放到各部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它主要运用在超大规模的企业中。该模式的优点是充分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同时将财务风险分散到了各部门。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例如,各部门之间会对企业整体运营成本的分摊产生矛盾,各部门投资和分配各自为战,缺乏整体意识,从而引致部门间的恶性竞争。
③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是集中型和分散型的综合,它主要运用在中型以上规模的企业中。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在企业整体层面的保有核心的财务管理权限,而将部分财权下放到各部门。集团财务管理机构对各部门起到协调的作用,其关注点是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改善和竞争力的提升。而各部门具有一定独立预算、投资和分配的权力,其各项活动需要受到集团财务管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克服前面两种模式的缺陷,既调动了部门积极性,又能很好地进行部门间协调。
二、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典型模式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特点是:
高度集权、家长式领导,财务管理实为财务核算,资金的控制权和使用权都集中在所有者的手中。尽管我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存在上述问题。然而,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已经运用了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建立了现代财务管理体制。因此,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典型模式主要存在集中型和混合型两种类型。
1、中小型民营企业中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
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为规模较小、主营项目传统单一,主要竞争力来源于廉价劳动力或相对低成本的原材料。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的的优势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能够充分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财务运行简单高效。所有者或领导者能够将资金集中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中,对资金预算、使用能够快速决策,同时能够及时得获得财务管理结果的反馈。公司财务人员的作用主要是日常财务核算以及定期进行财务汇报,而公司的财务风险由所有者承担。其次,对外财务关系简单。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筹资活动主要是商业信用下的借款以及短期银行贷款,几乎不存在其他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方式。另外,家族关系对财务关系影响十分明显。中小型企业的财权主要集中在所有者家族成员手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斗争,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关键影响因素。
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的随意性高,企业的业务变迁和资金投向取决去所有者。近年来,随着房地产、金融市场等投资领域的发展,积累了一定资本的民营企业家将大量的实业资金投向这些高风险行业。利润率较低的制造业已无法满足企业家们的逐利需求。这样一来,原本稳定的主营业务被抛弃,企业组织也随之解体,我国东部沿海有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正在消失。
2、大中型民营企业中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市场经济的规则本身就是不但地优胜劣汰,在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企业在坚持中创新,在改革中谋求发展。同时,在互联网、通信等高科技行业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让世界震惊的成就。而它们的财务管理,也早已走向成熟,形成了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
纵观这些优秀的企业,包括腾讯、淘宝、苏宁等知名企业在内的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都或多多少地采用了混合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华为为例,目前华为拥有运营商、企业网及终端三大业务,其财务管理的组织架构为:集团财经管辖下属三大业务模块的财务管理机构。在财务预算上,华为各业务模块根据集团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承接相应指标。各模块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业绩目标和财务预算,并报集团财经审批,审批通过后即可执行并调整;在利润分配上,集团财经保证各业务模块的基本薪金和运作费用,同时根据各业务模块的业绩进行奖金包的下放以及预算的提升。各业务模块内部对整体奖金包的分配以及预算的'调整有自主权。
同时,集团根据企业整体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对各业务模块进行财务上的协调和平衡。例如,华为企业业务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而短期内很难有收益。当作为集团未来的主攻方向,集团财经对企业业务进行了财务倾斜和补贴,同时严格控制其财务预算的科学性。
企业规模的壮大、多元化经营等客观因素迫使民营企业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采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另外,每年大批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将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运用了民营企业的实际业务运作当中,加快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企业规模、组织结构及业务单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及时调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使之与民营企业发展的状态相匹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财务观念落后。
民营企业大多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在经营上大多表现出重销售、重质量,而对财务管理却不够重视。其中突出的表现是财务管理对业务目标制定缺少支撑和约束。民营企业在制定业务是,“拍脑袋”的现象普遍存在。部门领导或企业所有者根据自己的预估或是政治意图,盲目制定年度业务目标,人员预算等,从而给财务预算带来巨大压力和风险。正是因为企业中的财务管理让位与管理者的权力,才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
另外,民营企业的管理成本往往价高,资金管理混乱、流程复杂、预算外资金使用较多等等,都反映出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及员工的财务观念落后。
2、家族制的影响长期存在。
尽管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壮大,企业创始人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但无论在企业发展的什么时期,企业创始人的家族势力或多或少都会持续渗透到民营企业的管理层中,在中国,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在我国许多知名民营企业的管理高层中,往往能见到企业创始人亲属的身影,例如苏宁、俏江南、华为等。
家族势力在民营企业中的势力过大,会影响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关系。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家族势力往往掌握实权,企业往往不能拥有顶尖的管理人才,因为他们在公司的发展会遭遇隐形障碍。我国在遗产继承上的法规以及观念都加强了家族势力在民营企业中影响的持续。因此,无论,财务模式如何变迁,创始人家族势力的影响会长期存在。
3、模式转化不能紧跟企业发展步伐。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在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是,无法及时进行调整。民营企业在弱小是,往往采用集中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而随着企业不断壮大,企业财务管理的权力需要进行适当的下放和分散。企业所有者和领导逐渐淡出财务日常管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科学的财务指标和体制。但在现实中,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在变革中,财务管理的架构建立看似十分迅速。但核心的财权及评价制度却迟迟难以建立。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需要依据企业的发展阶段来选择:当企业规模较小时,应当选择集中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需要引进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才,建立较为系统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适当地分散管理。当企业发展到超大规模是,应当充分进行分散地财务管理,基于下属单位更大的财务自由。另外,推行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理念,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选择中的重要一环。
会计专业论文 篇7
试论会计的监督职能
【摘要】本文从会计监督的内容、在企事业单位建立建全会计监督的必要性、以及其基本内容与本质特征、监督分类等几方面对会计监督职能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对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关系以及会计监督发展的条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字】监督职能 核算职能 必要性 内容 关系
一、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会计监督的定义:
在会计工作中,通过记录、计算、分析和检查,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和督促的一项管理活动。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日常生产经营服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监督可以分为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效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不仅可以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也起到重要作用。《规范》第四章在明确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履行《会计法》赋予的监督职权的基础上,提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单位内部的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更好地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同时,对国家监督、社会监督问题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实行会计监督的必要性有:
(1)维护国家财经法规要求强化会计监督。财经法规是一切经济单位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绳和依据。会计监督正是依据国家财经法规,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可行性等进行检查,从而促进各单位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会计工作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因此,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对于防范和制止违犯财经法规的行为,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安全完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强化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会计监督是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等方面的监督,保证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在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同时,符合本单位的计划、定期、预算和经营管理要求,以便提高经济效益,或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市场经济要求强化会计监督。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要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搞违法活动,是任何一个成熟而健全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不允许的。会计监督作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财政经济法律、法规、规章贯彻执行中发挥重要作用。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单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应当“遵循利益至上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心”,单位内部的会计
监督职能可以弱化,甚至放弃。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是与《会计法》、《规范》的要求相违背的。各单位追求其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应当的,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必须置于合法这一大前提之下。合法的经济活动是产生经济利益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前提。法制的制定正是从既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又保护各单位经济利益出发的;相反,违法的经济活动如偷税、漏税等,虽然从眼前看来,单位可以得到一些“利益”,但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则将造成损失。而且,这些违法活动最终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对单位的经济利益带来更大的损失,可以说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会计人员不仅作为普通公民,有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会计人员作为财政经济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者,应当在单位领导的领导下,在参与本单位经营管理、维护本单位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着保证单位经济活动认真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重要责任。这是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职责,也是会计人员从其专业角度为单位领导人把好这一“关口”、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在合法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客观要求。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不仅是对法律负责,也是对单位的经济效益负责,对单位领导人负责。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不能削弱会计监督,而且要加强包括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监督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会计监督。
(4)会计监督必须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财政经济法律、法规是进行经济工作的规范,是经济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会计监督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会计人员在实行会计监督过程中,有责任也有义务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维护本单位和国家、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利益。合法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在会计监督中必须予以维护。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是否合法的界限,必须以财经法律、法规为依据作出判断,并据此作出恰当的处理。当然,对根据财经法律、法规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计划、预算等,会计人员有责任通过监督和控制,协助单位领导检查执行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纠正不符合规定的做法,提出改进意见,保证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的实施。但是,任何不符合财经法律、法规的“指令”都不能成为会计监督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的会计人员片面理解厂长经理负责制,认为领导说怎么办自己就怎么办;有些单位领导人认为自己对单位的一切工作负责,会计监督也是“我怎么说,你们就怎么办”,等等。这些认识在当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是导致会计监督普遍弱化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在广泛宣传《会计法》和《规范》关于会计监督规定的同时,对不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干扰、阻挠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的行为,要依法予以追究,扭转会计监督弱化的不正常现象。
(5)单位领导人要保障会计监督的顺利进行。单位领导人是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对本单位,包括会计工作在内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负有责任。《会计法》和《规范》都规定,单位领导人要对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负有责任。要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监督工作能否按规定进行。只要会计监督真正起到把关守口的作用,财务收支中的任何违法违纪问题都会得到有效地制止和纠正。也就是说,只要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责完全到位,单位领导人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责任就能得到很好的履行。从这一意义上讲,
单位领导人与会计人员在会计监督问题上的目标是一致的,会计人员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完全是对单位领导人负责,避免单位领导人因不了解会计法规制度而触犯法律。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对于履行单位领导人对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责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单位领导人要支持、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进行监督,为会计人员撑腰,帮助解决会计人员在监督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单位内部为会计人员进行有效地会计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单位领导人自己要以身作则,带头支持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尤其不应对会计人员依法履行监督职责进行干扰、阻挠。在现实工作中,有许多单位领导人认为会计人员对领导批办的财务收支进行抵制是“与自己过不去”、“不支持领导工作”,甚至采取不法手段对在监督中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等等。这些认识和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工作,不是说单位领导人可以横加干预、阻挠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如果是这样,单位领导人不是履行《会计法》、《规范》赋予其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责,而是在践踏法律赋予的职责,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6)会计人员要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会计监督是《会计法》和《规范》赋予会计人员的重要责任,必须严格认真地履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多样,会计监督变得异常艰巨。会计人员要履行好会计监督职责,一方面要认真掌握财经法律、法规、制度,以便准确地判断出各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的界限,不断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另一方面,要转变会计监督观念和改进工作方法。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包括一些会计人员在内的很多人把会计监督单纯理解为“照章办事”,认为会计监督就是“挑毛病”、“找别人的错”,造成许多人一提起会计监督就“反感”。这是对会计监督的误解。会计监督包括对不合法的收支予以制止和纠正等职能,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服务职能,通过有效的会计监督为单位的经济活动服务,达到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会计人员应转变对会计监督的观念,不断改进会计监督的方式和方法,把会计监督寓于服务之中,改变单纯的事后“制止和纠正”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改变事无巨细的监督为参与重大经济问题的管理和控制,更多地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这样,会计监督就会得到包括单位领导人在内的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会计监督就能顺利地进行。
二、会计监督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会计监督的主体: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指由谁来实行会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主体。在我国,会计人员作为会计监督的认本,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会计人员是国家财经法规的维护者;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又是本单位的经济管理人员,要维护本单位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会计监督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主要表现在,当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利益,往往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
会计监督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监督实行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对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事中监督是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事后监督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事后监督便于全面、真实、准确地检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提高会计监督的准确性。因此,应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监督的方法。
(2)按监督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政策性监督和技术性监督。政策性监督是检查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着眼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技术性监督是检查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财务会计的核算技术要求,着眼于经济活动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全面性。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
会计监督的基本内容包括:
(1)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进行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合法;
(2)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
(3)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
(4)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
(5)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6)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以保证按时上交税金和进行利润分配,等等。
三、会计两大基本职能的关系
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会计监督离不开会计信息的作用,而会计信息的生成及作用,显然又离不开会计核算职能的作用。在会计发展历史上,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会计核算,监督就成了“空中楼阁”;离开了会计监督,会计核算将陷于盲目性,而且其一系列创造性发展也将得不到合理的解释,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
1.会计监督职能依附于会计核算职能而存在,会计核算职能作用则以会计监督职能存在并作用且成为会计之灵魂为前提。
2.会计监督职能的主要含义是会计在工作中所具有的对经济行为的引导力、制约力和对经济管理的保证力、促进力。
3.现代会计主要借助于提供以下信息实现监督职能:
(1)反映资产购存、流转、流量的实况;
(2). 反映资产利用效率、效益的差异;
(3)反映、制止和纠正本单位收支偏离规定、标准的内容及规模。
四、会计监督职能健康发展的条件
目前,人们普遍知道会计监督的重要性,有着更进一步的发展前景;然而,现实效果如何呢?笔者实难恭维。因此结合我自己的学习和在中小企业的工作体会,我认为,会计监督职能要想有健康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做到:
(1)会计人员必须守住自己的这片净土。在实际工作中来自各方面,特别是企业内部的压力,使得会计人员无法完全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会计监督,希望我们会计人员能顶住压力,坚持原则。
(2)单位负责人要重视和尊重会计人员,在经济业务上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办事,不要把不合规定或不合法的业务强压财务人员去办理,不要出了问题以自己不懂财务为借口,把责任推给会计人员。
(3)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4)在私有经济这块,会计监督职能要真正建立起来,使会计人员能真正行使监督的职权和发挥监督作用。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会计监督职能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五、结束语
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了,写到最后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在此要感谢XX大学的老师们,是他们教给了我学以致用的知识。
在论文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学到了不少知识,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论文设计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时的喜悦,并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虽然这篇论文做的不太完美,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则是我最大的收获和财富。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的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
六、参考文献
①《财务与会计》,1994年3期第9页。
②《会计学》,葛家澍、余绪缨主编(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第16页。
③[美]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第564页。
④[美]查尔斯·T·霍恩格伦《高级成本管理会计学》(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4页。
会计专业论文 篇8
会计专业专题论文
摘要: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注意。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因为多种因素的作用,职业道德水平在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来说不高,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影响会计行业的发展甚至生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整个会计行业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重要性;对策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概述
职业道德这一简单词语中隐含着极其多彩的内容。若想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进行深入的了解。需要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极其含义着手研究这一问题的内在含义。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含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有相关定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指: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最重要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等的合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性质使其必须对广大群众附有极大责任。所以,想要给予社会公众更加值得信任并且质量较高的专业服务,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整个会计师行业发展与生存的基础和重点。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道德是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与职业道德的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必须大力进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是整体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弘扬时代新风,提高个人品德教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时,必须能够遵从公正、客观和独立的原则;保证独立审计及其所有与之相关的职业准则;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使投资者与另外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护,通过娴熟的技术展示极高的职业道德与工作能力,注册会计师的自身道德素质由此展现;注册会计师整体的道德素质便由会计师事务所中的一位位单独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共同展现;包括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的职业道德,共同展现出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准,提醒我们所有人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程度。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从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现状
首先,独立性缺失。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例,当“四大”中的任何一家拒绝某公司的审计请求时,那么另外三家事务所在接受这一公司审计请求后,必然将该公司的信息进行细致详细的调查,这是一种行业默契。可在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中,如果遇到相同情况,这一公司可以轻易的寻找另一个“容易合作”的事务所。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当前我国有大量的会计事务所,但却未能形成大的规模,造成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更多的因为获得某个业务只能提供更多的帮助,二是对职业道德认识的不足,导致行为严谨性不够。当前会计事务所的激烈竞争与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经济上压力较大,缺乏较高的独立性,更多的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审计。
其次,审计造假注册。职业道德是把握会计师较强的财务经验与财务知识背景的关键,如果某个注册会计师缺失职业道德,必然利用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获得利益。云南绿大地造假案件是一个典型案例,四川华源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造假帮助绿大地公司上市牟利,作为所长的庞明星利用自身职权为其出谋划策,通过一系列手段,包括注册关联公司,虚增收入、虚构交易、虚增资产2.96亿元,并为其伪造各种合同和发票明细。最终使连续数年亏损的绿大地公司得到了与真实情况完全相向的审计报告,得以完成上市集资3亿多元。
第三,执业行为不规范。一整套完善行为规范与审计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可对于一些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开支,节省成本,没有按规定进行实质性程序与需要的控制测试,使得审计程序没有尽到应有作用,出具的审计报告没有充分的审计证据,职业道德原则中的诚实、客观与公正没有得到执行。在紫鑫药业案件中,1.97亿预付账款由紫鑫药业打到“延边系”,负责的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得到必要的审计证据,却提供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便是极大的。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第四,专业能力不足,缺乏保密意识。较高的专业技能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拥有的能力,不仅需要财务知识精通,还要对法律法规和其他与审计相关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可一些注册会计师眼中仅有高额的收益,完全不管是否是自身能力可以胜任的工作,随意提供多种业务。在能力不足不能够完全了解工作内容时,就事先提供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职业道德的准则要求被严重违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涉及各项材料,有时会有商业机密材料,而为客户保密则是注册会计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可一些注册会计师有时由于缺乏严谨性在无意中使客户的商业机密得到外泄,这一行为可能给客户造成极其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外部环境层面
首先,扭曲的审计市场需求。在我国不够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现状下,企业的经营者通常便是审计的委托人,这样造成三足鼎立式的平衡被打破。企业经营者一般由于相关法规和政府的原因,不情愿的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不是真实的市场需求,而自己花钱用来审计自己使事务所与经营者联系密切,经济往来容易造成审计舞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极大缺失。其次,政府干预过多。上市公司是当地政府经济增长的顶梁柱,是当地税收增长的大户,企业募集大量资金促进企业成长,也为当地的税收收入提供了极大助力。有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自身的政绩着想,想尽办法提高当地经济增长,甚至把一些常年亏损的企业实行财务包装使其上市。由于当地政府的斡旋,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得不做出让步,按当地政府和企业要求提供相应的审计报告推动企业上市,这一行为严重违背职业道德准则。
2、会计事务所层面
首先,市场经济的激烈。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相互间竞争非常激烈,正在竞争型市场阶段。这是由于当前我国会计事务所大部分规模不大,不能达到规模效应,利用降低价格为主的粗放型竞争方式是会计事务所竞争的主流方式。这一竞争导致了不高的审计费用,降低审计成本成为会计事务所会保证获得一定利润的必要方法,从审计程序开始简化,不规范的进行审计程序,经常造成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没有相应足够的证据材料。其次,违规成本较低。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至三年间,中国证监会便对61个上市公司造假案进行行政处罚,这些上市公司均得到注册会计师提供无保留审计报告,可只有其中的9家会计师事务所受到了相应处罚,并且基本没有对注册会计师个人进行处罚。
3、注册会计师层面
首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我国的会计事务所大部分都只关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方面考察,却没有对职业道德投入太多的关注。而且,一些注册会计师甚至并不认为职业道德是必要与重要的,后续缺乏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注册会计师没有相应的风险意识与责任感,在金钱的驱动下,常常提供违背职业道德的证明。其次,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当前审计前进的主要方向是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审计在弥补过去审计方法不足的同时,还可以减小审计期望差距。但也需要获得较高专业素质的注册会计师,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法律、会计、审计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对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有深入的了解。如果是没有足够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又没有专业人士辅助,极易造成因审计证据不足而导致的审计结果偏差。
三、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对策分析
想要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重中之重。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必经之路,必将作为行业前进的重要部分。针对当前现状提供相应促进发展与稳定的方法是当前所必需的。
(一)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与《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是当前我国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与依据。但这两项规范文件没有具体的方法与操作规范,只是规范总纲,涉及执业能力、职业品德及职责责任等方面。所以,当前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指导职业道德的具体操作必须不断改革完善。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的各项标准,职业道德裁决指南、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及职业道德具体准则一起构成了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体系,必须不断对职业道德准则体系进行规范。
(二)提升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
如何加强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广度与深度,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工作进行严格落实。教育的内容需要以执业规范与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为基础,加强职业道德、行业操守、社会公德三方面的学习。第二,增加注册会计师行业入行标准。从考试办法开始进行改革,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提高申请条件。比如加强学历要求,规定报考资格需要符合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要求;对于非财会类专业的考生增加考试科目,变更考核方式,更严格要求。同时提高考试中职业道德内容分值。第三,加强宣传,提升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从系统内出发,有效的宣传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学习。提供更多样的宣传手段,更多的利用舆论和媒体,不断影响使其慢慢深入每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内心,最终提高认识,摒弃违反职业道德和习惯的行为。
(三)完善法律责任体系
从依法治国方略入手,对相关法规进行规范,使职业道德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首先对相关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审计准则在法律中的地位得到保证。基本标准是审计准则,这样才能真正判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标准。想要免除责任,必须严格按照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准则必须拥有法律的权威性,以便注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真正的客观、公正地开展业务,做到依法独立。同时,要增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注册会计师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法律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威慑力,对有意违法者予以严惩,督促注册会计师行业规范最终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
(四)加强道德监管行业监督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我国当前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的认证部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一个自律性组织,规范监管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必须要求注协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更严格的监管。注协想要提高监管职责,需要依据事务所的管理水平、人员构成和整体规模等因素进行等级评定,对不同的等级评出对应的监管方法,实行执业诚信考核制度,提出主要靠外部监管、次要靠内部监管的双重管理体系。同时,需要稳定的政府部门进行行政监督管理工作,而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对自身的监管职责。
会计专业论文参考 篇9
摘 要自从20世纪代佩顿首次提出“会计假设”这一概念之后,时隔60多年,我国会计界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这一目标,对会计假设等问题开始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回望历史,我国的会计在产生初期是否就存在着一些假设呢?笔者从会计的起源出发,依据现代会计假设的内容去考究会计产生之初假设的内容和存在性。
关键词会计起源 会计假设
郭圣铭曾说过:从会计史教育方面讲,可借用史学研究的这一论断:“史学将提供给人们其他学科所不能给的两个概念:一是全面的概念,另一个是必然的概念。”不论研究什么理论,都要从根上去研究,会计假设理论也是如此。
一、会计的起源
考察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交换活动一开始便是一个强有力的促进因素。郭道扬教授讲到:“自有天下之经济,便有天下之会计,经济世界有多大,会计世界就有多大。”剩余物品的出现,便是会计行为产生的重要标志。从旧石器时代的简单刻记到原始社会末期结绳记事记数法及经济“书契”记录方法的产生,原始计量、记录行为便产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文字尚未出现,它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仅在随后商代的武丁时期甲骨文的出现,其具备了会计的含义和特征,成为我国会计可考的源头。
二、会计产生之初的会计假设研究
科学的假设是以一定的客观条件,材料为依据,对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规律或事实所做的假定。人们对客观真理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为了便于探求真理,往往有必要对某些未知的事实先提出假设。正如恩格斯(1972)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一)会计服务主体假设
1.对“会计服务主体”假设产生的分析
从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时代,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分工便开始了,这次分工使劳动者历尽千辛万苦创造的文化科学成果,被剥削者窃为己有,反而成为统治者压榨劳动者的工具。与此同时形成的会计便成为奴隶主控制经济,压榨剥削奴隶的工具。这种历史现实决定了会计的服务对象,即统治者。在历史长河中,商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使会计有官厅会计和民间会计之分,但在私有制及其严重的历史环境下,依然是统治者、奴隶主或封建主剥削劳动力的一种工具。
总结这些,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私有制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会计便理所当然地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也就是笔者认为的“会计服务主体”假设。
2.与现代“会计主体”假设的区别
“会计服务主体”假设不同于现代的“会计主体”假设。如今,当我们认定企业是一个会计主体时,它意味着:第一,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第二,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而“会计服务主体”假设则体现了当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一体性,即会计在宏观上就是为所有者服务。
(二)“持续经营”假设
1.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的分析
自私有制产生以后,其会计的服务主体――统治者或奴隶主,无时无刻都在想法设法地使属于自己的财产规模越来越大,并使其永恒地延续下去。虽然每个朝代的灭亡都有其灭亡的必然性,但由于统治者或奴隶主的贪婪,使这一假设成为他们头脑当中无可辩驳的真理。当然,也正是由于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反过来有促使着会计记录的有序进行。
2.与现代“持续经营”的比较
从含义上来讲,两者是相同的,但其被提出的前提有所不同。由于在现代商品经济环境下,激烈的竞争使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刻存在,企业破产或清算事件时有发生。提出这一假设只是试图使处于不确定性环境中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向,保持人为的。稳定状态,使会计人员立足于会计主体无限期经营的前提下,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经营和理财等各种决策的信息。而古代的“持续经营”假设则仅是由于统治者贪婪的欲望而给人们造成的一种似乎是“客观必然”的印象。
(三)“会计分期”假设
1.对“会计分期”假设产生的分析
由于夏商时代的会计仍处于萌芽阶段,也无此方面的史料记载可获,因此,我们只能从西周的会计进行研究考证。
《周礼天官冢宰》中讲到:“司会掌邦会计之法度,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又讲:“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这一制度,周王极为重视,授权天官大宰直接掌握执行,每当岁会和三年大计时,周王还要亲自检查。可见,会计分期为当时的统治者更好地理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与现代“会计分期”假设的比较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会计主要以1年为小的分期,以三年为大分期。而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日益普及,产品生产周期越来越短,大部分企业采用日历年度作为报告期,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瞬息万变,现在的会计分期侧重于日、季度、半年小分期,一年为大分期。
(四)“计量单位”假设
1.对“计量单位”假设产生的分析
在《史记夏本纪》有关于禹“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的传说,这反映了在大禹时期及以后,人类取自然界一物,作为度量标准的事实。到了商代,据当时的卜辞中有关经济事项的记载,它不仅有实物计量单位,而且还有货币计量单位的记录。
计量单位的出现,使会计服务主体拥有的丰富多样的财产得以用同一种量度进行衡量,尔后进行加总,使形象的实物抽象化为一个总的价值概念,为不同时期财产变化情况分析创造了前提条件。
2.与现代“货币量度单位”假设的比较
古代的计量制度存在着多种量度,即实物量度和货币量度,且在会计发展初期,实物计量单位占到统治地位。而现代的货币量度单位则作为复式簿记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规定性,以其计量一切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
三、总结
对于会计产生之初,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假设,还有待继续探索和考证。通过古今会计假设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也证实了:人类的会计思想、会计行为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与这一阶段相适应。
如今,随着市场激烈竞争的日益加剧,虚拟主体的出现,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大量非财务信息的产生,使得当前的这些假设都可能成为“伪”命题,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会计假设已悄然而至。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上、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6.
[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大连出版社。7.
[3]赵丽生。武丁甲骨:中国会计可考的源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4]李宝震。会计史话(一).财会通讯。1982(7).
[5]许家林。西方会计理论演进:基本阶段与主要成果。会计之友。(1).
[6]安亚人,宋慧英。审计假设研究。会计之友。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