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论文【优秀7篇】》
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要怎么写好毕业论文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优秀毕业论文【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优秀毕业论文 篇1
为客观公正地开展评选活动,本届评选活动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评选委员会,采用双盲方式评选。现将结果公告如下(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第七届(2013年)评选活动将自2013年3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13年6月10日。第七届评选活动结果拟于2013年6月30日前揭晓。
期待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研究生组
一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
王妮妮 《儿童图画书自主阅读眼动特征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李春会 《一位幼儿教师教育行为与其教育观念差异的叙事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郭梦之 《社会故事提升自闭症幼儿生活技能的个案研究——以
进餐活动为例》
王 玲 《莫扎特音乐对儿童表情识别影响及其脑机制研究》
二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李 寅 《幼儿园课程编制中不同参与者立场与观点的比较研
究——以黑龙江省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为例》
张云亮 《国家扶贫县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状况考察》
上海师范大学
武琬霄 《以主题性音乐游戏为媒介促进小班幼儿情绪理解能力
的实践研究》
王厚菊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行为及其同伴关系的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刘晓晖 《当代美国马萨诸塞州幼儿教师评价改革研究》
代 敏 《20世纪60年代以来瑞典学前教育改革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李聪颖 《北京幼儿园实施项目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刘 琴 《中外民办幼儿教育机构分类准入制度的比较研究》
刘小飞 《5~6岁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干预研究》
吕雪娇 《中班儿童数字估计能力发展特点及干预研究》
张冬瑞 《幼儿园教师运用非正式评价的现状及改进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军利 《3~5岁幼儿表情标签与识别能力及情绪表达规则认知
的发展研究》
曹高慧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状况——基于CLASS
系统的研究视角》
张孟勰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幼儿用筷动作发展研究》
谷 禹 《儿童视觉空间表象重建的眼动研究》
南通大学
王 娟 《3~6岁流动儿童同伴交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孟 岩 《幼儿教师缄默游戏观对游戏指导行为的影响研究》
王 颖 《幼儿园对话教学研究》
三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沈 娇 《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美术领域教学知识现状研究》
梁小静 《幼儿园教师专业自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宋寅喆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培娣 《幼儿园课程统一化抑或多元化:基于教师态度与行
为的视角——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
王 蕾 《图画书与美术: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袁军荣 《幼儿在园心理压力研究——以上海市区某幼儿园为例》
云南师范大学
王艳梅 《城市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研究——以昆明市三所民办
园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
张 丹 《教育戏剧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以生命
教育之“人与自己”为主题》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陈 懿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反馈言语行为研究》
朱君莉 《两种音乐教学法在促进幼儿音乐节奏感与学习品质上
的教学实验研究》
王 英 《幼儿教师实施“尊重”品格教育的个案研究》
宣兆霞 《乡镇中心幼儿园民间游戏物理环境创设的个案研究——
以湖州市A幼儿园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李 欢 《少子化时代中美家长育儿态度对比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陈曼丽 《幼儿园教学用书评价研究——以某省2011版〈幼儿园
数学活动〉为例》
鼓励奖
上海师范大学 秦英娟
福建师范大学 林 娜 季奎奎 郭玲玲
首都师范大学 郑晓博
本科生组
一等奖
四川师范大学
刘佳丽 《多重视角下农村幼儿园教育问题的研究》
马 波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要“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吗——以
X县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
汤成麟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模型的构建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陈虹宏 《幼儿园实习教师的生活体验研究——以浙江某幼师学
院八名实习教师为例》
费青青 《城市学前流动儿童生活状况的研究》
张家虹 《大班幼儿加减法策略运用特点研究》
赵哲悦 《教师对大班幼儿阅读能力认识的抽样调查和分析——
以诸暨市区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为例》
蒋丹丹 《学前儿童数感发展的眼动研究》
周 波 《全实践背景下“三方”互动机制的调查研究》
漳州师范学院
优秀毕业论文 篇2
旅游管理系专业潮州中国国际旅行社优秀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格式)
摘要 2006年7月17号至10月23日这将近三个半月的实习期中,在大学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对现今旅行社管理怎样管理得到整体上的认识和提高。这次实习我非常荣幸的到潮州中国国际旅行社进行实习工作,期间的工作从前台的服务员到计调工作到导游中各项不同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以及收获甚多。对于这次实习,是我继去年一个月酒店实习后的又一个长时间的实习工作,我的实习目的在于从实习中考察自己对专业知识所掌握的情况,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实习结束后我对导游的基本工作以及对旅行社中接待工作和计调工作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及对这次实习后总结了收获和体会。
对于现今突飞猛进的社会而言,企业的管理概念不仅仅在原有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有很多的创新而且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同而不断提高,随着外企的发展,国企的多方面情况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从基本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就有很多的突破,在实习中我观察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对人力资源的利用,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这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了我的整个知识体系。
关键词
实习内容 实习收获、体会 存在问题和不足 建议 学历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 ···························1
目 录······························2
引 言······························3
一、前言···························3
(一)实习单位、实习时间···················3
(二)实习单位概况······················3
(三)实习内容(工作内容)··············3
二、实习主要收获和体会····················4
(一)实习收获 ······················4
(二)实习体会 ···················5
三、实习想法和建议······················5
(一)想法··························5
(二)建议··························5
(三)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6
四、结论···························6
引言
经过将近3个半月的实习,我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到很多课堂上和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我们一直强调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次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为我们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在带团实习过程中我不仅深刻了解了一名导游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和应有的工作,并在带团中吸取和总结经验,寻求适合自己以后工作的一套方法。而在旅行社的内部工作上,我不仅接触了前台服务员的接待工作也接触了旅行社内部运行工作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市场运作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学习。另外从我对旅行社日常的管理和计调上的观察,有助于对所学过的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科目的深入理解,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对现今这个需要专业技术和全方位能力人才的市场中认识到了自己需要,取长补短,弥补和进一步学习,对我以后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前言
(一)实习单位和实习时间
我这次实习的单位是潮州中国国际旅行社,实习时间为2006年7月17日至2006年10月23日。
(二)实习单位概况
优秀毕业论文 篇3
1. 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2. 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今后要进一步总结 www.fa55.net 经验,对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德育教育工作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3. 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 该论文选题合理。区域经济问题是经济界研究的热点,而农业经济增长问题亦是当前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此已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论述,在XX也有专家学者对XX区域经济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XX农业区域经济及其增长问题的结合研究,尚未发现有专门的论述。如何认识XX农业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及未来的走势,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是经济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该论文选题意义所在。
5.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6.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论文的资料,写作过程中基本能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7.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8. 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
9. 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10. 本文研究了XXXX.对处理会计信息失真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提供了新的依据。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于实际应用性较强。论文写作规范,语句通顺,达到了学校对学位论文的各种要求。
11. 该论文选题正确,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数据资料充分,分析方法先进,写作进度安排合理,结论和建议具有区域现实意义,建议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12. 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错误。作者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作品中寻找其小说中某个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资料,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下了苦功夫。
优秀毕业论文 篇4
毕业论文
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思考
从高校中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接受锻炼,为党的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增加新的血液,增添新的活力,输送新的骨干,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正在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和今后,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站在战略层面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其重要性,立足现有基础,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地采取有效措施,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推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动各地均衡发展
加强和完善此项工作,推动各地均衡发展。尽管选调生工作开展了20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毋庸讳言,目前社会上和我们党内对选调生及选调生工作还存在着种种不理解或不同看法,造成工作上各地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选调生工作作为培养年青党政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完全引起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和群众在思想上的完全认同。部分人对选调生工作指责多于理解,认为选调生一走出校门便贴上红色标签,成为当然的接班人,受到组织的“庇护”,不是与同龄人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是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拔苗助长”现象。有的领导干部用人观念陈旧落后,喜欢用经验型干部,不喜欢用知识型干部;喜欢用四平八稳的服从型干部,不喜欢用有思想、有闯劲的开拓型干部;对青年干部过于求全责备,抠台阶、讲资历、搞平衡照顾等等。因而,使得一些比较优秀成熟的选调生错过了使用时机,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选调生工作的意义和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组织上有计划地选调大学生到基层锻炼,经过多年的实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了解国情社情、熟悉群众工作、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对于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组织部组通字[2004]号文件指出:“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大批德才兼备,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年轻干部;把优秀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基层工作,有利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经受磨炼、增长才干,是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符合领导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从源头抓起,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领导人才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世纪之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选调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更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战略层面上加强和完善此项工作,推动各地均衡发展。
(二)强化基层锻炼、实践成才的育人理念,建立完善开放式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体系
一要努力形成重视基层锻炼,强调基层工作阅历的培养任用导向。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既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有效之策。上世纪80年代138名选调生的成长历程表明,基层实践是干部成长的必备环节。建议要抓紧落实“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中的大学毕业生,都应该首先到基层进行一到两年的锻炼”的规定,让他们有机会去了解基层,接近群众;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苦心志”、“劳筋骨”;要敢于把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他们,让他们经历风雨,磨炼意志,练就一身硬功夫。要逐步实行市县机关需要的公务员,原则上应从基层锻炼的选调生中选拔的办法。同时,认真研究和解决好选调生队伍建设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接轨的问题。在干部提拔任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锻炼在基层,成长在基层,提拔在基层”的原则,要重学历但不唯学历,要把具有基层工作阅历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基础前提之一,对公开考试录取的干部,如果缺乏基层锻炼经历,也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基层挂职、“补课”。
二要多岗位锻炼,加速培养对象的成长。选调生的选派要从机关扩展到基层,从乡镇扩展到社区,从企业扩展到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努力使他们经受方方面面的锻炼,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开展上下交流培养,把在机关工作的年轻干部放到乡镇、街道、企业等挂职锻炼,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国情,又可以使他们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增强能力;把在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选派到上级机关跟班学习,这样既可以使他们了解上级宏观决策制定、组织协调方法等,又可以使他们避免知识的退化和基层某些庸俗作风的影响;把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派到经济发达的地区交流任职,这样既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新观念,又可以使他们学到新知识,增强新本领。这种“机关—基层—机关—现职”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年轻干部经受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培养锻炼,实践证明是成功经验。
三是要宽领域培养,涵盖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之成长为一支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有生力量,成为各级培养年轻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的摇篮和后备军。要根据执政的需要,有计划地把选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广泛输送到农村乡镇、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培养锻炼,推动选调生工作与社会层面的有机融合,使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
四是要在竞争中选才,提高重点培养对象的质量。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在实践锻炼的基础上,通过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等,筛选确定出重点对象,着力培养并大胆提拔使用;对分流出的人员,可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结合个人专长,安排为普通机关干部或专业人员。
(三)适应形势要求,改进选拔方法,提高选调生工作的吸引力
从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择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到党政干部队伍中来,是选调生工作的初衷。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大学生已成为各级党政干部的主要来源。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新的形势下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培养领导干部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现在大学生的从政意识从政热情相对减弱,党政干部作为职业的竞争力、吸引力不强。许多优秀的大学生没有把党政干部作为第一选择,进入选调生队伍的往往是一流大学的二流人才,二三流大学的一流人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参加选调,参加选调的又往往不是最优秀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调生队伍乃至党政干部队伍的质量。要引起各级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党政干部选拔工作:
一是坚持公开、考试、择优选调的原则,尽可能与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接轨。在调查中,选调生和高等学校对选拔方式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多数主张采取个人自愿申请,经过学校考察推荐,并由上级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审查,再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这样可把个人、学校、上级组织以及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贯穿起来,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现行的选调生选拔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相结合。明确规定所有国家公开考试录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或无基层锻炼经历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中的公务员一律要到基层锻炼一年,从中选拔培养符合选调生条件的公务员,纳入选调生队伍的管理,这样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社会公认程度高,选拔的对象素质更好,适应性更强,选调范围更广,进出机制灵活,既有利于选到一流人才,又有利于分流,还减少了单独选调的成本,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集中精力,抓住重点。不足是由于公务员涉及的专业面广、层次多,整个公务员的管理成本较高。或明确规定各级机关需要的公务员原则上应从基层锻炼的选调生中选拔,这样可以体现“成长在基层,提拔在基层”的导向,有利于形成知识分子走基层成长的思路,不足之处是部分专业性强的机关需要的专业公务员有可能难以满足。
二是要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下,大范围选拔,逐步扩大从大学生中选拔党政干部的数量。要有海纳百川的视野,适当增加选拔总量,扩大选拔范围,在现有基础上解放思想,把选拔的对象扩展到全国高校毕业生和海外留学人员;要不断丰富选调类型,注意克服从文科类毕业生中选拔选调生的惯性思维,有计划地按照社会实际需要有意识地从理、农、医、外贸、财经等多个专业中确定选拔对象。
三是坚持“早发现早选拔早培养的原则,尽早开展工作。在实践中,对选调生的选拔一般是在临近大学毕业的前夕,即每年的4—5月。而选拔工作主要是依靠学校的院(系)党组织。选拔前的准备工作,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产生出了一些问题,如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从头年的9、10月就开始了,很多优秀毕业生已被选走,难以选到一流人才;许多推荐为选调生的学生实际上对何为选调生一无所知,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在心理上的准备都不够,幻想的成份多,这必然对今后的管理产生影响。因此,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可以从大学三年级时就开展此项工作。由学校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如增加发展青年学生党员的数量、担任学生干部,做到早物色重点、早培训锻炼、早进行思想引导,加大在校期间的培养和考察。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紧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更多高校优秀毕业生。对选调生要做到工作上多照顾,生活上多关心,并及时针对他们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顾虑,加紧制定相关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选调生工作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对到边、远、少、穷地区工作的选调生,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真正将有志于从事党政工作的高校优秀毕业生吸收到选调生队伍中来。
(四)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力促选调生健康生长
一要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形成合力。如何加强对选调生的管理是确保选调生能健康快速成长的关键,希望各级党组织要把选调生工作列入管理日程,高度重视,经常关心,及时过问,落到实处。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宏观领导和工作指导的力度。省级党委组织部门在选调生的培养管理方面负有直接责任,要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加强具体指导;县(处)级党委组织部门是选调生的日常管理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工作的要求和选调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做好培养管理工作;选调生所在单位的党组织,要负起责任,真正把选调生培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要严格考核,动态管理,保持活力。对选调生队伍进行不断的考核充实、淘汰是确保这支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这不仅是选调生们本身的强烈呼吁,也是加强选调生工作的迫切要求。必须建立选调生的淘汰激励机制,选调生决不能搞终身制,要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淘汰和调整工作。定期和严格的考核是激励淘汰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选调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要规范调整的原则和方法,对全面考察中反映一般、没有发展潜力的选调生,要及时调整出选调生队伍;对调整出来的人员,要按照个人特长、意愿与组织需要结合的原则,妥善安排适当的工作。使选调生保持“金字塔”型结构。
优秀毕业论文 篇5
《杂志封面文章的内涵及报道特色研究》/杜晓/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07.7
《“凤凰卫视”女性主持人特色解读》/谢淑玉/苏州大学/2009.5
《栏目研究》/鞠晓燕/厦门大学/2009.4
《画报研究》/郭巍/吉林大学/2009.4
《人物专访研究》/周睿/北京大学/2007.5
《的新闻学价值研究》/王巧云/河南大学/2007.4
《典型人物报道研究――以“感动河北”典型人物报道为例》/郭晓霞/河北大学/2006.5
《CCTV栏目的选题创意及其节目构思透析》/黄铮铮/中国传媒大学/2007.7
《CCTV电视谈话节目的会话分析》/王静/黑龙江大学/2008.4
《冲突话语:英语电视新闻访谈的综合性谈话分析》/许炳坤/安徽师范大学/2005.5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潘洁/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12
《从鲁豫有约看电视谈话节目的品牌建构与可持续发展》/黄佳/中国传媒大学/2007.7
《从评价理论看电视新闻访谈的多声性》/李君/中国海洋大学/2008.6
《从心理学角度谈人物专访类节目主持人的准备》/陈贝贝/上海戏剧学院/2005.4
《大众参与的电视节目人物出镜研究》/刘青/山东师范大学/2006.4
《当代中国广告中的人物形象变迁研究――以为主要考察对象》/黄群/苏州大学/2008.5
《当前我国正面报道有效传播研究》/卢芳/华中科技大学/2007.5
《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学研究》/顾军/苏州大学/2008.5
《电视访谈话语研究》/代树兰/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5
《电视访谈节目中的“倾听”》/林毅/上海戏剧学院/2006.4
《电视高端访谈节目研究》/汤蔚淑/湖南大学/2008.10
《电视精英谈话节目的竞争战略研究》/张源/厦门大学/2007.5
《电视谈话节目采访技巧研究》/孙海平/吉林大学/2009.5
《电视谈话节目社会功能的哲理分析》/张朝夕/华中科技大学/2004.11
《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权势现象》/张文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7
《电视谈话类节目制作的心理效应研究》/张秋佳/东北师范大学/2008.9
《电视新闻访谈的超语言学分析》/谢娟/西南财经大学/2007.4
《对领袖崇拜的理性思考》/于观杰/黑龙江大学/2009.1
《访谈节目中英汉女性话语风格的对比研究》/郭/华北电力大学/2004.12
《凤凰台叙事型谈话节目分析》/华丽/上海戏剧学院/2009.3
《广播访谈话语的人际意义系统功能研究》/张睿/外交学院/2008.5
《广告中人物形象的符号学解读》/刘逢秋/苏州大学/2007.5
《还原人物,记录历史――文本特色探析》/靳颖姝/河南大学/2008.4
《纪实类电视节目人物形象的创作特点与表现手法研究》/闫伟娜/山东师范大学/2006.4
《论中的女性形象》/汪敏/湘潭大学/2008.4
《论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核心素质和人格魅力》/陈蓉/上海戏剧学院/2003.5
《论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现场的有效沟通》/陈姗姗/中国传媒大学/2009.5
《论史传报告文学》/吴晓丽/湖南大学/2007.5
《论主持人的“个性”》/董蓓/上海戏剧学院/2008.1
《论主持人沟通能力训练对当众口语传播者的普适性》/张早/上海戏剧学院/2007.4
《面向人物追踪的知识挖掘研究》/于满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5
《浅论新时期史志性报告文学的新闻价值和现实意义》/褚晓峰/东北师范大学/2006.6
《人物类特稿特点研究――以和为例》/张玮桐/吉林大学/2009.4
《网络(虚拟)社区对公众人物及形象的影响研究――以天涯社区和部分明星博客为例》/舒云/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07.6
《网络时代的庶民狂欢试析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草根文化》/陈闻/北京语言大学/2007.6
《我国纪录片频道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刘晶晶/重庆大学/2009.4
《新时期(1995-2004)中国典型人物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史梁/厦门大学/2006.4
《新时期新闻视野中的报告文学研究》/张俊鹏/河南大学/2006.4
《新世纪传记文学研究》/汪炜/上海师范大学/2007.5
《叙事类访谈节目的以叙事模式分析――与为例》/马骏V/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12
《谣言:概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金屏/吉林大学/2005.4
《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传播再思考》/王华雯/2007.4
《英文电视访谈节目前序列分析――基于中央九台节目的研究》/张冰/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7
《影像传播中的虚拟人物研究》/郑春辉/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7
《纸质媒体中反面人物报道研究》/杨晓青/湖南大学/2007.4
《中国大陆电视节目主持人培养模式研究》/熊蓓蓓/华中科技大学/2006.5
《中国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研究》/赵颖/新疆大学/2008.5
《中美电视访谈提问研究》/李曦/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7
《中文环境下英语新闻访谈类节目的跨文化会话分析》/徐宁骏/上海师范大学/2008.4
《转型期中国农村人际传播探究――以公共空间为视角》/熊芳芳/江西师范大学/2007.6
《“粉丝”受众研究――以“超女粉丝”为例》/刘立荣/天津师范大学/2007.3
《“感动中国”人物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张国芳/暨南大学/2008.11
《“胡适思路”在二十世纪人物传记中的隐性流淌》/樊志彬/兰州大学/2007.5
《人物通讯解读》/周俊丽/河南大学/2009.5
《中体现的文学批评观》/吾甫尔江・买买提/喀什师范学院/2007.6
《专栏中先进人物通讯的叙事学研究》/黄杰渝/四川大学/2007.3
《“类传”人物塑造的特色及影响》/谭时康/西南大学/2008.4
《列传合传研究》/胡安武/华中师范大学/2009.4
《写人成就探略》/潘定武/陕西师范大学/2003.5
《叙事学研究》/刘宁/陕西师范大学/2006.5
《与》/廖颖/贵州大学/2008.5
《1994年以来的中国女性受众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施素雯/兰州大学/2006.5
《Blog热点话题发现及其作者声誉度研究》/时达明/大连理工大学/2007.12.
《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王晖/苏州大学/2002.4
《报纸语体中采访体裁的语言特点》/于天明/黑龙江大学/2002.5
《传播美学视野中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于洋/大连理工大学/2006.12
《传播视野下的名人博客研究――以新浪网名人博客为例》/王永强/湖南师范大学/2007.5
《传播学视野下名人博客初探》/钟正军/中南大学/2009.5
《传播学视野中的谈话类主持人节目》/毛婷婷/南京师范大学/2006.5
《从谈中国新闻类人物周刊的现状与发展走向》/朱宝/四川大学/2007.4
《从看司马迁对人的认识》/苏高岩/山东大学/2008.10
《从奥普拉与陈鲁豫的主持风格看其谈话类节目的言语艺术》/吴松/东北林业大学/2009.6
《从博客到播客看大众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罗曼/四川大学/2006.4
《从受众期待研究我国电视主持人节目的发展策略》/张梅/华东师范大学/2005.4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访谈会话中闪避回答的语用策略》/邢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5
《从谈话节目主客体关系发展看“观众”的功能演变――以国内品牌谈话节目为例分析》/郭丽红/山东大学/2009.4.25
《从新兴文体到文学“大国”――中国20世纪报告文学流变史论》/谢耕耘/华中师范大学/2002.4
《从语用学角度看结构隐喻在中国电视访谈节目中的顺应性和功能性》/杨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4
《大陆电视谈话节目初探》/陈荣美/广西大学/2001.6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本土化研究》/何剑波/南昌大学/2007.5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再现》/赵黎/郑州大学/2007.4
《当代中国电视受众需求研究》/吴红雨/复旦大学/2008.4
《党报典型报道艺术论》/张菀昀/清华大学/2005.6
《典型报道:困顿的现状和未来的革新》/韩冰/南京师范大学/2006.5
《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种筱娜/西北大学/2006.5
《典型报道的话语分析――从福柯的视点出发》/任俊英/复旦大学/2006.5
《典型人物报道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吴小君/苏州大学/2005.5
《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分析》/杨君/中央大学/2009.3
《电视典型报道研究――以十六大以来典型报道为例》/孔朋/山东大学/2008.4
《电视访谈“问答句”中“附加信息”的语用顺应之探究》/李成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5
《电视访谈节目:人际传播的大众化研究》/于玲玲/南京师范大学/2007.4
《电视访谈中话语缓和的语用研究》/李海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6
《电视节目主持人品牌研究》/巩晓亮/华东师范大学/2008.4
《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传播研究》/严三九/华东师范大学/2009.4
《电视剧传播框架中的女性: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马琳/华东师范大学/2008.4
《电视人物访谈中疑问句的语用功能探析》/李欣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4
《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与创新研究》/谢亮亮/曲阜师范大学/2009.4
《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及主持艺术研究》/周媛媛/郑州大学/2006.4
《电视谈话节目品牌联合研究――以落地湖南卫视为例》/邓蓓莉/厦门大学/2009.4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研究》/李娇娇/中央民族大学/2009.3
《电话谈话节目主持人角色研究》/唐小茹/四川大学/2006.3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形象调查研究》/马培昕/西南大学/2006.4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语用分析》/赵爽宇/陕西师范大学/2008.4
《电视新闻主持人形象塑造与栏目品牌化经营研究》/梅冬/中南大学/2009.5
《电视娱乐谈话节目主持话语分析――和的话语比较》/曾嵘/暨南大学/2008.5.20
《对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学阐释》/陈天嵩/湖南师范大学/2009.6
《二维视野中的典型报道》/刘勇/安徽大学/2005.5
《访谈节目的语用模糊研究――以央视节目为个案》/桑杰/中央民族大学/2009.4
《访谈节目主持人语言的语用学研究》/王卓/吉林大学/2007.4
《访谈类节目中提问的顺应理论研究》/崔佳/山西大学/2005.6
《访谈语篇中的人际意义研究》/苏凤/山西大学/2008.6
《符号学视域下的名人广告效应研究》/何洗礼/湖南师范大学/2009.5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人物报道传播价值研究》/刘金星/兰州大学/2007.12
《改革开放以来的未成年人典型报道研究》/杨柳/西北大学/2009.6.17
《个人品牌的营销传播研究――以姚明为例》/唐智乐/厦门大学/2008.4
《故事类谈话节目叙事研究》/屈丹/四川大学/2006.4
《关于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研究》/张静/中南大学/2007.5
《关于国内电视谈话节目之理性探讨》/祁瑞萍/西北大学/2006.5
《关于英语新闻访谈介入资源的分析》/彭晓琳/山东大学/2009.4
《汉语新闻电视访谈会话研究》/张颖/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12
《回避:汉语财经访谈中受访者的语用策略》/杨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4
《基于信息经济学信号理论的名人广告研究》/王迎波/山东大学/2008.4
《记录我们的命运――之“封面人物”的叙事解读》/董P/湖南师范大学/2008.5
《节目主持人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功能研究》/李静/南京师范大学/2007.4
《解构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过程》/魏芳/华东师范大学/2005.5
《扩展型前序列的结构与作用――分析访谈节目Larry King Live》/黄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4
《论报告文学的写人艺术》/刘真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10
《论成都本土期刊发展潜力及其创办人物新闻期刊的可能性》/施晓岚/浙江大学/2006.5
《论邓贤的史传报告文学创作》/罗庆洪/湖南大学/2008.4
《论电视财经访谈节目品牌的构建和维护――以为例》/姚贝贝/华东师范大学/2009.5
《论电视节目主持人个性魅力的构成要素》/王璞/郑州大学/2003.10
《论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及其兴盛原因》/王秒秒/陕西师范大学/2007.4
《论访谈节目中的交际策略――结合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交际策略的情况》/洪晨鸣/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3
《论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徐思红/2000.1
《论涉农电视访谈节目的创作――以为例》/杨程/南京师范大学/2007.4
《论受众研究的“质化”传统》/谢莹/湖南师范大学/2005.4
《论新时期典型报道的发展与变革》/兰天/南昌大学/2008.12
《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嬗变》/江卉/武汉大学/2005.5
《论新时期纪实文学》/李华峰/郑州大学/2000.4
《论中国大陆电视谈话节目的特色》/易文/广西大学/2003.5
《论中国社会转型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林素琴/苏州大学/2002.5
《媒介人性论――基于爱心传播的研究视角》/张咏梅/浙江大学/2009.4
《美国政坛与体坛人物访谈中话语策略使用的个案分析》/曾玮/华中师范大学/2007.11
《名人博客――传媒批判视野泛偶像的狂欢》/李艳/西北大学/2009.6
《名人博客的传播学思考》/杜畅/大连理工大学/2007.6.23
《名人广告的可信度评价及其对消费者品牌态度与购买意向的影响》/李冰心/武汉大学/2005.5
《名人广告说服传播研究》/胡振宇/暨南大学/2006.5
《明星主持与名牌节目――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研究》/姚婷婷/厦门大学/2009.4
《穆青的典型人物报道研究》/崔元苑/郑州大学/2006.4
《南方周末正面人物报道的价值取向》/郭丽/暨南大学/2008.11
《女性主持人的话语弱化――隐藏在电视光环背后的性别差异》/刘平/华中师范大学/2006.5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女性电视谈话节目――以为例》/张晓红/湖南师范大学/2009.6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中女性形象的批评性比较分析》/林蓉蓉/浙江大学/2008.4
《人物报道中的视觉传播研究》/汪茜/南京师范大学/2005.4
《试论分众化时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张仕勇/郑州大学/2004.5
《试论人物报道的“平民化”》/罗坤瑾/广西大学/2004.5
《试论唐代民间信仰中的当朝人物崇拜》/马秀勇/首都师范大学/2003.4
《试论我国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特色与价值》/易钟林/暨南大学/2006.5
《受众认同与主持人形象塑造》/熊海燕/华中师范大学/2004.4
《司马迁对传主心理动力的探掘》/任刚/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4
《塑造电视谈话节目的深层魅力――选题策略分析》/向钰/中央民族大学/2009.3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专访研究》/张帆/山东大学/2007.4
《网络个人信息传播初探》/冯晓芳/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3
《网络人际传播的道德考量》/陈泳华/湖南师范大学/2003.4
《网络视频节目主持人研究》/张卓/河南大学/2009.5
《网络谣言与新闻真实》/潘相国/华中师范大学/2002.5
《我国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形态特征和文化意义》/愈小艳/广西大学/2008.6
《我国新闻传播者的媒介素养及其教育初探》/史雅娟/广西大学/2007.6
《我国知名女主持人形象解读》/吴真真/南昌大学/2007.6
《我国综合性人物杂志的生存与发展――以为例》/公丕钰/暨南大学/2006.5
《西方人际传播理论研究评析》/张晓菲/武汉大学/2005.4
《先进人物宣传的社会心理分析》/张元/西北工业大学/2006.3
《新时期我国人物报道叙述不可靠现象原因探究》/魏佳/广西大学/2008.6
《新时期正面典型人物报道的美学探析》/王建华/山东大学/2006.5
《新时期正面人物报道研究――以受众心理为视角》/张涛/华东师范大学/2008.4
《新世纪典型人物形象体系研究――以为例》/冯华/西北大学/2008.6
《新闻访谈的语类分析》/李晓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4
《新闻访谈中的人际连贯研究》/杨才英/山东大学/2006.4
《新闻职业精神论》/张晓峰/复旦大学/2008.4
《谣言、流言研究――以华语为中心的社会互动分析》/程中兴/上海大学/2007.12
《以人的视角记录历史――周刊报道方式分析》/周小雍/复旦大学/2008.5
《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电视节目的应用价值研究》/郭梦茹/华东师范大学/2009.4
《英语电视新闻访谈的会话分析》/邬争艳/苏州大学/2005.4
《英语新闻访谈中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陈玉/长春理工大学/2008.4
《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新闻访谈中不对称性研究》/成慧/南京师范大学/2007.5
《真实、自然和有影子的记忆――试论电视纪实作品与文学关系》/蒋自斌/安徽大学/2003.5
《正面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以“感动中国”为例》/庾月娥/暨南大学/2007.5
《中国大陆访谈节目会话纠偏研究――基于访谈会话和日常会话的比较研究》/程红霞/山东大学/2006.3
《中国典型人物报道研究》/麦尚文/暨南大学/2004.5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叙事研究》/孔祥静/南京师范大学/2007.3
《中国访谈节目中话轮把持策略的研究》/刘吉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4
《中国名人博客发展概论》/刘佳/西北大学/2007.6
《中国写人学》/李桂奎/复旦大学/2005.4
《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研究》/李健/兰州大学/2007.4
《中国综合性人物类媒体发展研究――以、为主要案例》/蒋志高/暨南大学/2005.5
《中文电视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陈述性语言的语用研究》/李芝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6
《中文电视访谈中回避策略的语用研究》/罗雪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4
《中文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功能研究》/李姝/贵州师范大学/2009.4
《中文谈话节目“实话实说”打断现象研究》/田甜/华中师范大学/2009.4
《中央九套新闻访谈节目中打断现象的会话分析》/单红见/中南大学/2008.11
《主持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交集》/张安安/浙江大学/2007.7
《专业主义语境下的典型报道研究》/朱剑红/南京师范大学/2007.5
《作品传播者的法律地位》/臧云霄/苏州大学/2004.4
优秀毕业论文 篇6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幼儿教师教育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7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7年7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郭力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蔡迎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张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鄢超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贺永琴(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郑健成(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彩凤(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7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严格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严格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7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者同时将参评论文的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 。
4.子邮件格式要求:邮件主题请写:学校+姓名+论文题目。附件文档名请写:姓名+论文题目。附件文档全文宋体、小四号、两端对齐、1.5倍行距。在发送电子文档前,请删除论文中的学校名称和导师姓名,以及页眉、页脚及致谢页中有可能涉及学校、导师、作者本人的相关信息。
七、评选和奖励
1.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7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http://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八、重要说明
为鼓励全国各院校(系)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应届毕业生踊跃参与本活动,本届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活动免收参评费,希各周知。
优秀毕业论文 篇7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2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2年6月30日前
五、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2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两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2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论文同时以电子文档方式发送至,请在主题栏标明“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字样。
六、评选和奖励
1.将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2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省略”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省略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七、重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