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论文【精选4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节水灌溉论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节水灌溉论文 篇1
鉴于我国水资源与能源短缺,经济实力不足,广大农村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的现实,大面积推广喷、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还仍须加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大力研究和推广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
一、平整土地,设计合理的沟、畦尺寸与灌水技术参数
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土地平整,进行田间工程改造,划长畦(沟)为短畦(沟),改宽畦为窄畦,设计合理的畦沟尺寸和入畦(沟)流量,可大大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陕西洛惠渠的研究表明,在入畦单宽流量为3~5L/s时,灌水定额随畦长而变,当畦长由100米改为30米时,灌水定额减少150~204m³/hm²;当畦长30~100米时,畦单宽流量从2L/s增加到5L/s,灌水定额可降低150~225m³/hm²。
宝鸡峡灌区进行深层渗漏的对比试验,灌水定额小于675m³/hm²,基本不发生深层渗漏;灌水定额825~990m³/hm²时,约有150m³/hm²水产生深层渗漏;灌水定额1350m³/hm²时,有一半水成为深层渗漏水。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和土质差异较大,因此难有统一标准,各地应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建立计算机模型,通过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给出适合本地的适宜畦沟尺寸和灌水技术参数。
二、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发展局部湿润灌溉
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进行隔沟(畦)交替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不仅减少了课间土壤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而且可以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兼具节水和增产双重特点,值得大力推广。实践证明,春小麦与春玉米套种隔畦灌,棉花、玉米等宽行作物隔沟灌或隔沟交替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节水高达30%以上,增产幅度5%~10%。玉米坐水种,可节水900m³/hm²,节电90~105千瓦时,增产幅度约16%,增收幅度约28%。
三、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
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沟、畦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进行间歇灌(又称波涌灌),被称为80年代地面灌水技术的一大突破。间歇放水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由于土壤孔隙会自动封闭,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水流推进速度快。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从而大大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
四、改进沟畦放水设施
改进沟畦放水设施,采用虹吸管(用于明渠输水)或地面移动闸门孔管(用于管道输水)放水,与人工开口放水相比,田间水利用率可提高5%~10%。目前这些设施国内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批量生产。因此,有必要开展联合攻关,对这些设施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向着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推广应用普及化方向去发展。
五、大力发展节水保墒膜上灌
膜上灌是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入渗给作物的灌溉方法。由于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只占田间灌溉面积的1%~5%,其他面积主要依靠旁侧渗水湿润,因而膜上灌实际上也是一种局部灌溉。目前,新疆采用膜上灌的农田已达23.33公顷,甘肃、河南等省也开始推广。膜上灌形势有开沟扶埂膜上灌、培埂膜上灌、膜孔灌、沟内膜上灌、膜缝灌、格田膜上畦灌、膜侧膜上灌等多种。膜上灌作物有棉花、蔬菜、玉米、小麦等。地膜栽培和膜上灌结合后具有节水、保肥、提高地温、抑制杂草生长和促进作物高产、优质、早熟等特点。生产试验表明:膜上灌与常规沟灌相比,棉花节水40.8%,增产皮棉5.12%,霜前花增产15%;玉米节水58%,增产51.8%;瓜菜节水25%以上。由于膜上灌是一种新的灌水技术,还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对其技术机制、技术要素及其设计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新的节水技术
一、污水喷灌技术
利用污水喷灌是将污水处理与农业用水结合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方式,同时又是一种开源节流的灌溉方式。喷灌净化污水,就是将污水喷洒在田里,利用土壤、微生物和作物来分解污水中的一些成分,并使部分水蒸散到大气中,部分水经土壤净化后渗透泄出再利用。
在利用污水喷灌时,应先对污水进行沉淀、筛滤,除去固体污物,有的还需加入消毒杀菌剂。污水灌的作物应以除蔬菜以外的经济作物为主,对于谷类作物最好只用于作物生育前期,在作物收获前一段时间应停止污水灌。污水灌的土壤以砂壤土、壤土和壤质砂土为好,水量应结合作物的种类和生育期确定,如在作物苗期、早春和晚秋应少灌。实施污水灌要防止大定额灌溉,以免造成地表及地下径流,灌溉强度以不造成土壤粘闭和不产生地表径流为原则。如污水水质不符合灌溉水质标准时,可采用清水污水混合方法,使混合后的水质符合灌溉要求后再进行喷灌。此技术较复杂,最好在专家指导下运用。
二、咸水灌溉技术
咸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不同水质的水混灌和轮灌,此外,还有依据电渗透作用原理利用地下咸水灌溉的技术。
混灌是将两种不同的灌溉水混合使用,包括咸淡混灌、咸碱(低矿化碱性水)混灌和两种不同盐渍度的咸水混灌,目的是降低灌溉水的总盐渍度或改变其盐分组成。混灌在提高灌溉水水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可灌水的总量,使以前不能使用的碱水或高盐渍度的咸水得以利用。
轮灌是根据水资源分布、作物种类及其耐盐性和作物生育阶段等交替使用咸淡水进行灌溉的一种方法。如旱季用咸水,雨后有河水时用淡水;强耐盐作物(如棉花)用咸水,弱耐盐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用淡水;播前和苗期用淡水,而在作物的中、后期用咸水。轮灌可充分、有效地发挥咸淡水各自的作用和效益。
奥地利研究人员利用电渗透作用原理研制出一种灌溉系统,该系统使地下水经土壤毛细管及各种孔隙上升到地表层,同时从聚集于电极周围的某些盐类中游离出净水,上升到地表层供作物利用。其设备是由两组电极组成,将一组装有正电极的金属管打入地下水位以下,另一组为负电极的导体栅网,埋于与植物根部深度相等的地方。根据土质结构及土壤含盐量,接通2~12V电源,就会在两极间建立直流电场,产生电渗透效果。这种灌溉系统适用于地下水较丰富的干旱区果园、草坪及固沙植物等。
三、利用空气中的水分进行灌溉
利用空气中的水分进行灌溉就是通过一定的设施来收集空气中的水分,直接供给植物利用或汇集到蓄水池中以供灌溉之用。德国研究人员用一圆筒来收集空气中的水分,其内壁涂有吸聚阳光热的涂料,圆筒与若干个喷嘴管连接,将喷嘴管埋在两行植物根部之间。白天高温烤热的空气经圆筒进入喷嘴管里,到了夜间降温时,空气中的水分就凝结成了露水珠而流到作物的根部。秘鲁的研究人员沿海岸垂直张挂一些大型尼龙网,以吸聚雾气,待雾变为水后流进蓄水池,以供沿海滩涂灌溉之用。智利的科研人员利用沙漠地区的云雾来改造沙漠,他们在巨大的框架上面安装由聚丙烯塑料制成的双层网来“捕捉”云雾,云雾在网上凝结成水,汇集到贮水池中,以供种植的林草或天然沙生植物的灌水之用。
节水灌溉论文 篇2
1常见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
1.1喷灌式。喷灌式灌溉技术具有便捷简单、适用性较强等应用优势,广泛应用于需要大面积浇灌的农田中。喷灌式灌溉技术主要利用喷灌机来完成喷灌工作,在喷灌机压力的作用下,水源经过软管,最后从喷头中喷洒而出。采用该技术,可以自主设计灌溉路线,解决大范围农田浇灌困难的问题,并具有良好的节水效果。然而,要应用该技术就需要安装多个喷灌设备,并组建相应的设备通道,进而占据大面积农田用地[1]。1.2微灌式。微灌式灌溉技术的应用设备相对简单,重要有滴灌、滴头、管路三个部分构成。与喷灌式不同,该技术不需要应用大型机械,且能够减少水分外泄的情况发生,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2]。从其特点和作用来看,微灌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大棚浇灌。该技术主要对农田中植物的根部进行灌溉,将水管道、滴水器安置在根部位置,采用定时灌溉的方式来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也可以适当在浇灌用水中加入肥料,以此增加土地养分,改善灌溉质量。不过该技术不适宜室外浇灌,可用规模较小。1.3井灌式。井灌式灌溉技术能够对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加以控制,进而改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灌溉质量。例如,在农田缺水的时期,可以利用井灌式技术减少水资源消耗量,同时满足农田用水要求。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在农田中心位置设置井灌装置,将直管和干管合理分布在农田各个区域之内,形成一个科学的灌溉系统,同时保障灌溉系统的移动性能,将地下水资源充分利用、合理分配,避免地下水使用过度,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农田的种植和作物产量。1.4防渗式。采用防渗式灌溉技术,就要选用高效用、高质量的灌溉设备,确保设备拥有足够的使用寿命,进而减少农田灌溉成本的投入,加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水库灌溉是比较常用的灌溉方式,也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修建内容。水库可以存储用水,实现农业用水循环利用的目的,进而满足节约用水的要求。防渗式节水即将防渗薄膜铺设在农田之中,避免灌溉失误、过度灌溉等造成的水份流失,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应用和循环。此外,要设置专门的通水渠道,以此提升防渗性能,增加该技术的应用效果。1.5渠道式。渠道式是一种发展久远的灌溉方式,然而在实际应用时,市场会出现输送水流失的情况,进而造成水资源浪费[3]。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缺少辅助灌溉的水利设施,所以为了保障渠道式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要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减少水资源输送流失问题。如,强化渠道质量,增加渠道承压能力,避免渠道被水流冲击破坏,进而减少水资源输送流失等问题。
2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2.1科学选用灌溉技术。为了确保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一定要做好技术种类的选择,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考虑农作物种类、对水分需求量以及土壤条件等。根据实际种植情况来选择灌溉技术,合理控制用水量,同时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避免水分过多导致农田内部出现水涝灾害,或因为水分过少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如,种植水稻时,一定要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保障水分充足,可以采用喷灌式灌溉技术。也可以根据农作不同阶段的用水需求、当季降雨量等进行灌溉技术的调整,确保设置的科学性,充分提升用水效率。此外,强化灌溉技术的创新与完善,极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发更多现代化灌溉技术。如垄沟灌溉等技术;其次,掌握农作物结构,增加林业、草地种植比例,种植更多经济作物,减少需水量较高的农作物的种植比例,进而实现对灌溉水量的控制。根据不同种类农作的种植比例,采用七档的灌溉技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提升灌溉效果。2.2强化灌溉技术应用监控。在明确农田种植需要的灌溉技术后,为了充分发挥技术应用效果,要做好应用监控。通过技术监控,一方面及时发现水资源浪费情况,另一方面及时掌握设备故障问题。例如,采用滴灌式灌溉技术时,要做好滴灌设备的定期维护,避免设备出现堵塞、漏水等问题,保障滴灌设备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一定要采用合理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一方面,要保障农田灌溉效果,另一方面要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旱涝问题的发生,进而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李慧敏。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497(12):40.
[2]李波。河南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改造与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5):35-36.
节水灌溉论文 篇3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制定促进节水的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是指导我们当前水利工作的英明决策。
从国外发展节水灌溉的实践经验,可以了解到有很多办法可以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包括新的和改进的灌溉技术,农业和技术人员对灌溉好的管理经验,以及灌溉制度的改进。但是,这些措施只有在有关的经济、法律、规定都鼓励节水的时候才能实现。目前,要促进我国节水灌溉的发展,首先要研究制定好的投入政策。
制定好的政策是节水灌溉稳步向前发展的首要条件。节水灌溉的实施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又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它是缓解社会用水供不应求矛盾的有效举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河北省节水灌溉事业发展步伐逐年加快,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各部门密切合作,许多地方政府成立了农业节水领导小组,主管农业水利的领导同志亲自担任领导,银行、各级财政部门也给予贴息支持。地方制定优惠政策,平价供给材料兴建节水灌溉工程,有的返还部分农村特产税,对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适当补贴,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节水灌溉经验交流会及表彰会,有利的促进了河北省农业节水事业的发展。
农业节水的实施是以各种节水技术的实施为前提的,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劳力投入。在目前的国家财力有限条件下,这样大的投入完全由国家承担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多渠道积累发展节水灌溉的资金,如基建及房地产开发占用耕地要对破坏的节水灌溉设施进行补偿,对于工业及城市用水大户要征收水资源费,投入发展节水灌溉。另外,从已建工程运行看,节水工程措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这种投资若不能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机制,单纯由国家来承担这笔费用,也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制定一个有利于节水农业发展的合理投资政策。节水农业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减少水费的负担,这部分效益是地方和当地农民可以直接获得的;另一方面的效益是农业节水可以支援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制定国家、地方、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筹措资金是比较合理的,可以根据收益程度及收益地区制定相应的投资政策。如对于果园、花卉、大棚菜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节水工程,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但由于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群众投资热情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地方的投资比例可以很低(甚至无),仅从贷款、建设方面给予支持即可;而对于大田粮食作物而言,虽然是群众直接收益,但直接效益并不明显,如果搞喷灌,由于一次性投资较大,经济上并不划算,这种情况,国家和地方的投资比例则应适当高一些。河北省从1998年推广喷灌节水工程,省、市、县三级政府都制定了喷灌工程的补助标准,井灌每亩补30元,其他不足部分当地群众以各种方式多方筹措;保证了河北省喷灌工程面积的实施。而其他传统的节水工程形式如管灌,有的群众积极性很高,志愿拿出资金进行投资,则当地政府在政策技术上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指导就可以了,这些情况都说明了搞农业节水工程,投入政策制定往往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项目、效益情况进行相应的投资政策。
从河北省近几年发展节水灌溉的情况看,运用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建立多元投资运行管理机制也不失为解决农业投资的一种有效途径。多年来,由于许多水利工程是政策投资兴建,老百姓无偿使用,造成管理维护不善,工程设施损坏严重,效益不能充分发挥。近几年来,政府通过积极应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和手段,按照“股份制建设,企业化管理,商品化使用”的原则,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拍卖、租赁等多种形式活化国家和集体水利工程存量资产,鼓励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家、个体承包大户独资和合资兴办节水灌溉工程,并纳入行业规范化管理,通过“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得节水灌溉投资运行管理又前进了一步。
2调整水价,用经济手段抑制农业用水的浪费
水费是制约节水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大家普遍认为水费价格偏低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我国北方的许多大型灌区确实存在。
无偿廉价用水是制约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因素。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将农业用水纳入收费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研究农业地下用水资源费的征收形式和政策是促进节水灌溉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河北省根据本省水利多年价格收费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河北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河北省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管理规定实施办法》,《河北省县城及以下地区征收水资源费暂行规定》,《河北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计收管理暂行规定》,《河北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有关节水农业的收费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对征收的地下水资源费全部应用于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通过利益驱动,使农民增强节水意识,并自觉付诸行动,逐步把政府推动变为群众行动。只有这样,节水灌溉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目前,我国农田灌溉水的水价不到实际成本的1/3,据统计,在农业生产中,1996年全省平均排灌费(包括机井灌溉的油电费)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分别为:小麦:17.7%、玉米7.3%、蔬菜11.03%。水利和化肥同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而农民购买化肥的支出在农产品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高,分别为小麦43%、梗稻35.1%、玉米49.73%、蔬菜31.23%。可以看出,水费支出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是与河北省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不相适应的。由于水价太低,舍不得在购买节水灌溉设备上花钱。从而导致农民不爱惜水。使得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反而鼓励农民多用水最终导致节水灌溉工程难以维修更新,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节水效益日益下降。为此,国家要尽快制定有利于发展节水灌溉的水价政策,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按水的成本征收水费并实行累进制,对超标准用水,加倍收取水资源,将灌溉用水纳入市场经济管理和法制管理的轨道。
3贯彻水法,建立健全节水组织,制定用水法规
199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但水法体系远未形成。针对节水灌溉的法律在《水法》里虽有所涉及,但具体操作还需要有相应的专项法律。水利优先发展的基础地位需要法律保障,水事活动所引起的社会矛盾需要法律调整,水利建设的成果需要法律保护,对水土流失、供水、水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同样需要法律防治。目前在已有的《水法》指导下,又出台了《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止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水法规,对依法治水已有基本遵循。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已出台的法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加之我国水法体系尚处在建设过程中,水法体系还不配套,如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水资源费的征收,供水价格、农田水利建设等需要形成法律规章,补充配套,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人们的法制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河北省历届政府对节水灌溉工作都十分重视,把节水灌溉工作列入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府有限责任目标考核管理,先后制定了《河北省机井灌溉节水防渗工程规划》、“七字工程实施方案”、《河北省节水灌溉三年规划》,并出台了相应的资金补助政策,各级政府每年投入超亿元的资金补助节水灌溉工程,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同时经过各级水利部门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已从水资源管理,节水工程建设使用和管理维护,科学推广,效益测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等诸方面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规范体系,这些都将为河北省节水灌溉的规范化、科学化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1998年,在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中,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包括节约用水管理在内的各项水资源管理职能都交给了水利部门,较好地理顺了部门之间的关系。为了管好节水,在水利部门设立了全国节水办公室,承担节水工作的组织、指导、监督职能。我省1997年成立了河北省节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但还只是协调机构,要真正落实组织、指导、监督全省节水工作的职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建立健全灌溉设备生产审批、监督、检测制度
节水灌溉是一项现代化的工程技术无论是工程节水、还是农艺节水,管理节水都必须建立在节水灌溉材料设备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上,这是大规模普及节水灌溉的前提条件。我国的大部分节水灌溉设备生产厂家小而分散,多以生产单项产品为主,质次价高,尤其是河北省的节水灌溉设备生产厂家多为集体或个体经营,规模较小。这些企业缺乏自身发展能力,生产的设备分散且配套性差,加上服务体系不很健全,抑制了农民购买的积极性。据有关材料统计,对全国46家节水灌溉专用材料设备生产企业的调查表明,固定资产没有超亿元的,年产值达到亿元的仅3家,一般均为几千万元,少的为几百万元。实际上不少企业的产品中节水灌溉材料设备仅占一部分或少部分。生产规模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节水灌溉设备产品的更新和质量的提高。
所以,必须改革这种现有小生产方式发展大规模节水灌溉的模式,而代之以采用工业化的方式既实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将农业节水设备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纳入产业化的轨道,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促进农业节水设备上档次、上规模,增效益。
当前,河北省农业节水设备产业化的时机已成熟,一是全省各地正在掀起建设节水灌溉的高潮,需要大量优质的节水灌溉设备,有广阔的市场;二是我国现有一批技术与生产条件雄厚的灌排企业,如中灌公司等,走与之联合的路子发展河北省的节水灌溉产品是大有可为的;三是河北省处在津京地区,交通便利,从事节水灌溉设备生产的企业众多,是全省实现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的技术依托力量。
河北省1998年完成喷灌面积14.67万hm2,在《河北省1998-2000年节水灌溉发展规划》中制定了3年每年新增“三灌”面积13.33万hm2以上的任务。1999年制定“十五计划”,五年新增“三灌”面积63.33万hm2。按每年新增“三灌”面积13.33万hm2计算,每年约需塑料管材14000t,薄壁铝合金管材2200t。通过近两年的实际操作情况看,河北省的喷灌工程建设在工程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①喷灌工程运行管理及设备管护制度不健全、不落实,管理工作跟不上。②设备产地多,产品规格不规范,质量难以保证。
1998年河北省及邻近省区喷灌发展力度较大,全国喷灌设备生产经营形势看好,利润较大,生产经营喷灌设备厂家骤然而起,仅本省就新建七、八家之多(多为组装厂家),之后竞争激烈,竞相降价争夺市场。一些厂家为了降低价格,一是减薄管材、管件壁厚,节省原材料;二是采用劣质原材料;三是简化生产工艺及检测程序,如一些厂家生产的喷灌铝管太薄,或不经氧化处理及逐根打压检测。特别是一些新上组装厂家,有的根本就没有质量检测设施,随购半成品随组装出售,根本没有质量保证;一些县、乡办塑料管厂生产的低密度聚乙稀管壁厚远小于设计工作压力要求的壁厚。另外,由于许多设备采购人员对喷灌设备技术指标、性能参数、质量要求不甚了解,所以设备安装运行后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一些潜在隐患较多。若把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材料用到工程中,将会导致管道系统瘫痪,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针对这种情况,河北省目前还没有节水灌溉设备检测质检部门。为了保证全省喷灌工程建设巩固持续发展,长久发挥效益,应在水利研究部门建立必要的节水灌溉设备生产监督、检测机构,负责全省节水灌溉设备的质量检测工作。
5建立健全农业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
节水灌溉论文 篇4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
2.节水灌溉新技术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1)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就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2)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就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T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3)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就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不同喷灌机型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软管卷盘式喷灌机及人工移动式喷灌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2)地下灌溉已被世人公认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3)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4)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应用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模拟模型等技术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是今后攻关的重点。(5)节水综合技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
4.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2)形成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内在机制。通过制定和运用好水价、水权这些经济手段,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要符合农村实际。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如果不能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就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就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
(4)促进节水灌溉设施制造业发展。一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可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发展。伴随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业也可望能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行业,成为中国加工制造业一个新的增长点,政府部门应使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