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论文范例(最新4篇)》
高考语文卷满分150分,而作文就占据了60分,由此可见,作文有多么重要,2023年高考作文会怎么考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社会热点论文范例(最新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社会热点论文 篇1
1.从国家方针政策中捕捉信息
在我国,学术期刊除了具有学术性之外还具有政治属性:其一是要把控好舆论关,期刊所刊发的文章一定要与一段时期内国家的方针政策相吻合;其二,由于学术期刊的学术性,编辑在组稿时要重点关注能够解决我国目前发展中客观问题的文章。所以,这也意味着我国学术期刊的信息捕捉活动也具有政治属性,不可能超脱于政治活动之外。简而言之,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影响着学术期刊的政治动向和工作重点,学术期刊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基准点捕捉信息,不仅可以保证学术期刊的政治性,而且能确保期刊中所刊登的内容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由于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不可能会朝令夕改,所以这也保证了学术期刊今后工作的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在融媒体语境下,编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快捷便利,可通过收看网络直播、关注政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渠道获得方针政策的关键内容,而且可以通过电视、纸媒等传统渠道获得信息。例如,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创办的我国首个“一带一路”研究性刊物《丝绸之路研究》,所刊登的文章都是关于“一带一路”研究的最新也很具分量的成果。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为《丝绸之路研究》注入了巨大活力,同时《丝绸之路研究》也对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正是基于国家政策策划选题,《丝绸之路研究》杂志赢得了大量的优质作者和稿源,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从社会热点新闻中捕捉信息
社会热点新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报道,一般与日常生活、国家建设、社会治理密切相关,具有影响面广、时效性强等特点。在融媒体语境下,社会热点新闻具有很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引导社会行为规范;或反映国家发展规划、指引各项工作进行;或反映某段时期内的社会矛盾,引发反思促使社会进步。简而言之,社会热点新闻所反映的都是在社会发展中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术期刊通过捕捉社会热点信息,并深入探究热点新闻背后所蕴含的动因和涵义,据此来进行选题策划,有以下优势:首先,捕捉热点新闻可以使杂志紧跟时代潮流,以便于学术期刊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客观问题;其次,捕捉热点新闻还能使学术期刊时刻站在时展的前沿,保证学术期刊内容的前沿性和热点性,借此来提升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再次,捕捉热点新闻能够将客观问题学术化,使客观问题与学术研究相互融合,更好地实现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例如,1998年创刊的《中国扶贫》杂志,一直致力于追踪扶贫热点问题,立足扶贫开发、传递致富信息。特别是2014年我国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更是刊登了许多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经验,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另外,近年来,《贵州社会科学》杂志也准确抓住了我国扶贫工作的热点,刊登了许多关于扶贫工作的理论文章,其中还特别设立了“反贫困研究”栏目,为我国的脱贫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3.从国家重大立项中捕捉信息
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决定其必须以传播前沿学术信息、跟踪报道最新研究成果并发表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研究成果为己任。而从国家重大立项中捕捉选题能够完美契合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首先,我国重大立项的负责人一般都是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术上具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其发表的研究成果一般代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和前沿;其次,重大项目立项之前已经经过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轮番论证,其先进性、科学性、前沿性毋庸置疑。所以,学术期刊通过捕捉重点项目信息来进行选题策划,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围绕重大项目进行选题策划,还能够提升稿件来源的宽度和深度。首先,学术期刊可以向项目负责人进行约稿,项目负责人所撰写的稿件一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能够很好地提升学术期刊的内容深度;其次,可以向参加项目的成员进行约稿,他们在项目立项之后肯定会围绕这一项目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且肯定会有研究成果出现,而且由项目成员撰写的稿件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在学术期刊发表之后能够被多次引用和转载,这也有利于提升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当前融媒体语境下,我国重大项目一经立项便会通过电视、报纸、政府网站、政务公众号等渠道向民众告知。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知重大项目的立项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组稿。例如,2018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公布了10项创新研究群体延续资助项目,这其中包括机电液系统基础研究、新型微电子集成器件的基础研究、航空航天用超高温复合材料制备与服役的物理化学过程等,而且,这些项目的起止时间是从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整整三年时间。如果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据此来进行相关的选题策划,不仅可以在长时间内获得优质的稿件,而且可以紧贴研究前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从学术会议中捕捉信息
学术会议一般聚集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除此之外学术会议还涵盖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焦点问题,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学术期刊编辑可以通过专家学者的学术汇报,迅速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状态、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信息,并据此提炼出选题策划方案。另外,学术会议丰富的学术资源为期刊的选题策划提供了可能:首先,与会者一般会携带未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参加会议,并就存在的问题和其他与会者共同交流讨论,最后这些未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在修改完善之后必定会进行发表,这就为学术期刊提供了潜在的优质稿源;其次,学术会议尤其是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一般聚集了国内顶尖的研究人员和团队,他们在会议上的发言一般代表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未来必定会产生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也为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当前融媒体语境下,有关学术会议信息的获取渠道众多,可通过公众号、网站、报刊等渠道获取会议信息。例如,“AEIC学术会议网”中就刊载了一些学术会议信息,在官网首页有检索栏供用户对会议进行筛选:首先是会议门类,分为理工科会议与人文社科会议;其次是时间,分为最近一周、最近一月、最近三月等。学术期刊编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网站内进行检索,通过参加会议、听取会议发言捕捉到需要的信息,以此来进行选题策划。
5.从论文数据库中捕捉信息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巨量的信息经由各种渠道进行传播,我们时刻被各种信息包围着,在为学术期刊信息捕捉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甄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是期刊编辑在融媒体时代必不可少的能力。随着论文数据库的问世,学术期刊编辑通过数据库进行精细化检索以获取信息成为可能。编辑通过论文数据库的检索功能,除了可以快速了解学术消息、前沿动态、发展方向等信息,还可以获取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以及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学术期刊未来的选题策划提供精准信息。我国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论文数据库有知网、万方、龙源期刊网、维普等,这些论文数据库已成为学术期刊选题策划庞大的资源。以知网为例,作为我国老牌论文数据库,目前其日更新文献量达5万篇,并且对其中的文献做了详细的归类整理,凭借其强大精准的搜索功能,编辑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检索到许多不同来源的文献信息,而且通过“分组浏览”功能可以详细甄别出所需要的文献。另外,知网还提供各种专题知识库及期刊评价、论文评价等功能,这些都为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
社会热点话题 篇2
突出“中心”抓“重点”
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新闻工作的中心任务,《科技日报》责无旁贷。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正是《科技日报》的定位和重任。在今年的《科技日报》“两会”报道中,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展开,运用头条消息、通栏标题、配发提要、大幅图片、整版连版等形式,集中版面优势,努力在第一时间推出重头新闻和热点报道。版面编排集消息、言论、特写、图片于一体,形成鲜明的报道主题和视觉效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如何把自主创新落到实处?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和广大读者关心的热点,为此《科技日报》作了详细的策划,在一版重要位置开辟了《如何把创新落到实处》专栏,集中报道了“科研中的浮躁,不注重从小做起”;“创新经费不足,国家的鼓励政策不够”;“高端的创新人才缺失”;“对技术创新成果缺少发现机制和培育机制”等热点问题。这一组报道,融入科学发展观这个中心,重点十分突出。每篇抓住一个热点,从两会代表、委员的话题入手,采取纪实、白描、讲故事、对话等多种写作手法,文章有事例有分析,有现场描写,话题层层深入,观点鲜明深刻,读后给人启迪。如《科技日报》3月5日在一版“如何把创新落到实处”专栏中的《创新,不妨静下心来从“小”做起》一文,由“说起企业自主创新……是没有人肯静下心来去研究那枚小小的螺钉”引出话题,最终道出小天鹅总经理柴新建代表的观点心声:国家应该通过舆论导向,给那些做基础工作的、搞小改小革的人足够的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创新的参与者、实践者。
精心策划出“亮点”
科技热点新闻报道离不开及时捕捉,更离不开精心策划,有无策划,策划好坏,报道的效果差别很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今年报道的热点。两会召开前,《科技日报》在深入调研和征求大量的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以“会内会外共话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两会代表委员关注资源节约型社会”为两条报道主线,连续10天出版两会特刊,抓住20个热点话题,推出20组热点报道。
在“会内会外共话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组专题报道中,《科技日报》抓了“自主创新环境不够好,科技资源分散,管理部门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政府如何推进科技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科学家的技术与成果转化两张皮问题”;“困扰我国风险投资的问题”等10个热点问题报道。
《科技日报》“两会”特刊针对20个热点话题,从3月4日开始,分别在5、8版用整版篇幅并配发图片,分两个专题刊登系列报道,内容以两会代表委员“观点访谈”为主打稿件,开设了“创新行动”、“国外经验”、“政策法规”等栏目,报道直面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直击耗能大户,请专家深入分析、破解难题,宣传先进典型、运用典型示范,介绍国外成功案例,多角度、多侧面展开深入报道。最后又以整版篇幅作了综合性回放和话题精选报道,增强了广度、深度和贴近性、可读性,使热点真正“热”了起来。受到广大读者和有关部门的表扬和充分肯定。
热点报道彰显“特点”
做好科技热点新闻报道以增强《科技日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牛鼻子。把握正确科技舆论导向,增强新闻责任意识,热点报道彰显“特点”,做亮标题图片,追求版式和谐与创新,打造有时代特征和鲜明特色的风格,是《科技日报》今年“两会”热点报道的突出特点。
结合《科技日报》“两会”热点报道取得的成果来看,热点报道能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本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有可读性和知识性,让人思考,引人入胜,娓娓道来,给人以启示,这样的热点报道必定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对热点新闻事件报道要有平民化视角,是报道成功的保障。从宏观角度看,民生话题成为“两会”报道的首要选题。《科技日报》作为以科技报道为主的报纸来说,始终以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工作政策为己任,以“科技为源,以读者为本”,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介绍实用技术信息为主要内容,在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方面,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农”是两会的热点。破解“三农”问题,最终要靠科技和提高农民素质。《科技日报》从这个热点中抓科技话题。如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农村科技进村入户咋这么难,绿色农业、解决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等问题。
人才和教育问题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社会热点。3月10日这一天的报道,《科技日报》3版集中谈了教育问题,刊发了《我国教育支出并不比国际水平低》、《四位人大代表热议中国教育》一组文章;而8版以《人才,就这样给折腾“废”了》、《最大的浪费是人才!》、《山西来京渴求万余人才》为一组,将话题聚焦在了人才问题上,提出了诸如“人才评估过于频繁且主观化,导致许多科研工作者疲于应付各类考核,而无心或者说无力科研”、“大学生求职难〈WWW.BAIHUAWEN.com〉与企业人才荒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矛盾之一和应该关注的焦点之一”等许多社会问题。
社会热点话题 篇3
关键词:《对话》栏目 话题 发展之道
央视《对话》栏目自开播以来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作为一档财经类节目,《对话》的受众群一直在不断地扩大,既保持了原有的节目定位,又同时兼顾了节目内容的多元化。目前大部分研究和关注点在于影响《对话》节目发展的外部条件上,甚少有研究者从节目自身内容的微观层面关注《对话》,而内容是一档栏目定位确立之后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正所谓“内容为王”。因此,内容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本文旨在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对话》栏目2005年到2011年6年间的节目选题的统计研究分析,从中发现特点及规律,从而揭示其经久不衰的发展之道理,总结《对话》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同类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对《对话》栏目的选题构成分析
1、样本选取说明
本文采取了概率抽样的方法,对《对话》节目从2005年到2011年这几年间的节目进行了抽样。2005年,对于《对话》栏目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从2005年开始,《对话》成功实现了两个零的突破,真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因此,从这一年起进行研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本文具体运用了等距抽样的方法,每隔一周抽取一个单位的样本,一共是抽取了161个样本。在抽取的161个样本中,其选题大致包括了四大类。它们分别是民生类、财经类、实体经济类以及文化产业类。笔者对161个选题进行了梳理分类,见下表: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对话》节目的一大变化就是在节目话题上的变化。横向分析,可以发现以下这样的规律。
首先,民生类话题从2006年开始骤增。并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因为在2006年的时候,国家加强了对民生事物的管理,尤其在民生安全方面。特别指出的是,2006年这一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在抓民生安全方面的巨大进步,突发的安全性事故比2005年有大幅度下降。因此,《对话》适时地把注意力转向了民生类话题。
其次,财经类话题在经历了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之后在2008年达到了顶峰,随之开始有所下降。而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把财经类的各种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2008年之后,财经类话题在节目中有所下降,但较之前几年相比还是呈现较高的趋势的。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力逐渐退去,财经类话题的数量在节目中也逐渐下降。
第三,实体经济类话题从2005年较高数量逐年下降,直到2008年以后,基本保持平稳的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当年国家的经济政策关系密切。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分析认为:2005年汇改以来总体上对实体经济发挥了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对话》在2005年这一年同样抓住了当时的热点话题,在涉及实体经济的内容上做足了功夫。2008年以后的大幅度下降与当时的经济危机同样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时间,所有行业发展都不景气。在那个时期,《对话》更多的是把关注点放到了金融危机话题上,对于实体经济的关注自然就减少了。
最后,关于文化产业的话题从最初的零关注到2006年的异军突起同样说明问题。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一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更为中国文化产业明确了中长期的基本发展战略。从2006年开始,从全国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相关主管部门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实质性的工作,成为当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热点现象,动漫产业风光无限,各地文博会大放异彩。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对话》栏目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变化,及时调整节目内容,让有关文化产业的内容在节目里同样大放异彩。
首先,财经类话题和实体经济类话题在节目总数量中占绝对优势。这与《对话》节目的定位有关。作为一档财经类节目,与经济问题相关的话题自然要占上风。其次,民生类话题在《对话》节目中正在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与节目的受众定位有关。《对话》节目的定位是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但这样的定位未免有些不接地气,没有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对话》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点,深知要想获得更多受众的青睐,就必须在受众定位上有所调整。依然以高端精英人士为主,但必须同时兼顾普通百姓的利益。因此,《对话》节目在民生类话题上颇下功夫。最后,文化产业类话题在节目总数量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因为《对话》节目是财经类节目,必然主打财经类话题。但同时,节目的发展需要受众的认可,在节目内容上就需要兼顾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最重要的是,文化在人民生活中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话》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在节目内容上不断调整,让文化相关的话题出现在节目中,并且始终保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这样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满足受众需求,一举两得。
二、《对话》栏目的选题特点
通过以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对话》栏目的节目内容在选题方面呈现以下特点:
1、话题的选择均为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
2005年,“看病贵和看病难”排在了百姓最关注的十大民生话题的第二位。《对话》在此背景下立即请到了主嘉宾――卫生部部长高强做了一期关于看病难的节目。2008年,既是中国经济遭遇金融危机重创的一年,又适逢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话》紧跟两大社会热点,既有《中原商机》、《我关注的战略经济对话》、《黄金是财富的避风港吗》这类解读经济现象的节目出现,又有《火炬传递什么》这类解读奥运文化的节目出现。还有与张艺谋等艺术家的对话,从他们身上了解奥运背后的故事。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许多艺术家、文学作者开始登上《对话》的舞台。比如金庸、韩寒、王家卫都曾出现在《对话》节目中。在2009年两会期间,《对话》又将中心转移到了当时两会最热议的农民工问题,立即推出了《春天的约会:关注农民工》两会特辑节目。
2、话题的选择都是与受众紧密相关的社会以及经济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信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受众在关注这些环境变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通过这些信息获知更多的有关外部社会的情况,由此来不断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在《对话》节目的话题选择上,对于社保、医疗、就业等与受众紧密相关又十分敏感的条目实现了零的突破。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这一政策的实施,把教育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对话》随即请到了教育部部长周济,与他共同解读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当养老问题悬而未决的时候,《对话》请到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与他一起对话中国的社保制度。
三、《对话》节目成功之路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对话》节目的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节目内容的选择,尤其体现在话题选择上。对于同类节目而言,有以下几点启示:
1、选题具有贴近性
《对话》始终作为一档高端经济类谈话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屹立不倒,对于节目而言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无疑来自于节目内容的选择上,《对话》始终没有偏离它的节目定位,始终能够将最新锐的热点话题提出来,并且提供最独到的见解。在利用各方资源整合这些热点话题的同时,也在给受众不断提供新的思考空间,带领受众从更高角度、更高层次看待这些问题。在提供经济信息和企业信息的同时,不仅满足了“高端”读者的需求,《对话》还结合自身特色、划分了受众群体,同样选择了提供贴合普通受众需求的话题,使受众可以通过这个“公众论坛”参与公众生活、表达社会情绪。这样一档具有指向标性质的节目,无论是在受众心中、还是在同类节目的竞争中甚至是在整个社会中都具有一定影响力。
2、注重节目的实用性、建设性和前瞻性
从《对话》节目所提供的选题特点来看,一方面是提供当时的热点话题,另一方面是提供与受众息息相关的社会及经济问题。通过这些特点,可以反映出《对话》在节目的功能设置上有自己的特色,它注重节目的实用性,除此之外,《对话》同样注重节目的建设性,它总能提出一些高屋建瓴的观点和解释带给受众新的思考。同时,《对话》具有的前瞻性,它总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且做出预测性分析。
3、依托经济热点制作符合目标受众需求的节目内容
《对话》自开播以来就深受读者的信赖,其节目内容一直受到读者的认可。紧追经济热点话题,适时调整节目内容,根据所反映的侧重点的不同来满足各类目标受众的需求。
《对话》秉承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理念,真正的进步是永不停步的追求,将节目定位于开放、创新和前沿,从以上种种分析中可以看出,《对话》确实做到了。
社会热点话题 篇4
一、高校思政教育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片面解读
思政教育属于高校管理中的行政体系,与党建工作挂钩,所以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控制较强。在主客观思想环境的干扰下,高校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设定、活动设计、日常管理等方面表现出统治性,片面地选择正面、积极的社会话题来弘扬社会和谐统一的观念。
殊不知,这种强制性、围堵式的教育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想,使他们不能辩证地解释社会话题、探讨热点问题。一味地美化优质信息,摒弃负面社会现象,会失去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价值和启发作用,致使学生生活在“假象社会里”,在理解思政教育内涵、融合思想理念的过程中陷入被动,思政教育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教育危机。
二、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合理应用
1.社会热点问题蕴含的价值和作用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思政教育的方向与社会热点高度吻合,由社会热点问题也能反映出思政观念。社会热点不仅能高度概括社会思政观念的改变趋势,更能充分说明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问题。正因为高校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足,所以更需要将高校思政教育引入社会热点话题,进行陈述、说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明辨是非。
2.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现实意义
虽然社会话题不能高度概括世界观、人生观,但是它能把具体的思想、观念落实到每个公民能够触及的事件上,利用事件的说明能力和传播能力,来阐述社会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由此可见,社会热点能够有效填补高校思政教育高起点、高落点的弊端,纠正教育学术内容的错误观念。同时,在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重新阐释问题。这种实践思考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的教育模式,能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培养学生的鉴别力,用积极“入世”的态度去探讨社会热点问题。
3.提高社会热点问题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参与度
(1)设置专属机构
学校可以设置专属机构,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从网络、家庭、学校中寻找值得探讨的议题,并根据议题内容创建相关的实践活动。同时,学校还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落实思想动态测验活动,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中心,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2)改进“两课”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把重要的理论内容进行再翻译,结合实践活动、主题探讨、问题探究等活动,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把创意活动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流内容,不断挖掘活动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如社区服务、义务献血、环境保护、献爱心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充满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