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硕士毕业论文(最新10篇)正文

《硕士毕业论文(最新10篇)》

时间:

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同学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如何把毕业论文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硕士毕业论文(最新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研究生论文参考 篇1

1.封面

硕士毕业论文的封面由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颜色等部分组成,其中: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字数不应超过26个汉字,可以分两行排列,及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

没有经过学校相关规定批准的合作指导教师,是不允许在论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论文编写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例如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5)日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

(6)封面颜色:论文的封面颜色可由各个专业自行拟定,每个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2.独创声明及授权说明

独创性声明及授权说明页附于论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后方可有效。

3.摘要

硕士论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两部分组成。

其中中外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

内容包括本论文的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结论。

摘要应本着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

摘要应当具自我解释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前提下,读者就能够获取论文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及提供的信息。

英文摘要与中外摘要对应,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标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

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

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

4.目录

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列出到三级目录。

目录的内容必须与正文标题及各个章节的标题一致。

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2、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5.插图及表格

论文中如果涉及到较多的图、表,可以给出一个清单,附于目录页之后。

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6.正文

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至少3万,它是文章的主体,分为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文章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科实际的要求和研究课题的特点而定。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者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引用。

8.附录

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对于不适宜放入正文中的部分,但确实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过程或资料均应该放在附录中,以免影响到论文主体的结构或者论点。

9.致谢

致谢部分主要用于答谢对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研究生论文参考 篇2

【摘要】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这门课的特点和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训环节进行了探索和改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教学改进实践教学

《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为后续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加工工艺等课程做铺垫,是进行各种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加工制造,必要考虑的部分。可见,这门课十分重要。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方式体现培养学生“能力”,即不仅培养学生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这门课理论和实践教学,以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1、机械工程材料特点和教学现状

这门课安排在第三学期上,是学生开始接触到专业课阶段。它涉及到机械、设计、材料和加工四方面。主要包括材料种类和性能,材料的微观结构、凝固与变形,铁碳合金相图及应用,热处理,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特性及选材。其知识面广,内容多,专业术语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强,但逻辑联系不强。学生们感觉内容头绪太多、记忆多。由于专业学时调整,课时现削减为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仅为24学时,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学生接受难度大。加之,由于此门可前期没有认知实习,而金工实习通常又在此课之后,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把它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实验教学多为普通验证性实验,设备老旧数量少,5—6人用一台,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学生感觉学习空洞、乏味,兴趣低,考试就死记硬背。没有达到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目的,也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

2、机械工程材料的改革措施与实践

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机械工程材料,本科生培养目标是保证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理论,运用它进行工程选材和帮助设计工艺流程等。因而教学内容设计,应与机械工程类紧密相连。对金属学部分,基础为材料的性能和结构,重点为材料成形的组织变化和性能,如铁碳合金相图。对热处理部分,重点为热处理的原理和工艺过程,改善材料的性能。对金属材料部分,重点为常用的机械材料的牌号、性能、热处理方式,及选材。而对于非金属材料部分,可不作为重点,但要了解,可精选些前言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讲解,如高分子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开阔学生的眼界。压缩材料组成和微观结构,如晶体内部结构等内容。

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联系工程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仅是枯燥的理论,学生们很难有兴趣。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生动的形式,如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把枯燥的理论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明白理论与生活密切相关,把抽象概念立体化、生动化,运用它可解决很多实际中难题。如在讲解它碳素钢时,含碳量对钢性能的影响,可以启发学生们思考:家中用的传统菜刀和砍刀,为何菜刀不能砍骨头,砍刀不能来切菜,原因是什么?若都用碳素钢,具体成分有何不同?通过层层剖析,让学生明白,含碳量大小影响材料的强度、硬度,从而影响用途。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抽象概念具体化,易理解。再者,也可以设立一题目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自行车外壳和车轴选材,哪些材料可以满足要求?材料加工工艺路线是什么?学生们提出了20多种方案,令人打开眼界。然后,由老师指导,理清思路,同大家一起对方案讨论,优劣对比,得出最佳方案。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好。

改进实践环节

研究生论文 篇3

关键词:学位论文;管理体系;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为国民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大批高层次、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

一、学位论文质量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及各大高校对研究生论文盲审力度的加大,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创新性和写作不规范等现象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从被论文盲审专家判定为“一般”或“差”的低分学位论文中可以看出,学位论文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论文欠缺创新性

被盲审专家判定为“一般”或“差”的学位论文专家评语中多见“论文选题缺乏创新性”。研究课题陈旧,甚至同一导师的研究生研究课题和研究思路十分相近,换汤不换药。很多实验思路和研究方法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重复而来的。学生研究思路被禁锢,这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更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二)论文深度不够、工作量不足

低分学位论文普遍存在基础理论不够坚实宽广、知识不够系统深入、工作量不足等问题。对学科知识的熟练与掌握度不够、论文结构不严谨、论文写作逻辑简单、缺乏对工作整体的把握与系统的对比。研究方法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研究结论不可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论证不全面。文献综述所占篇幅过多,论文正文研究内容较少,工作量不足。参考文献的数量不足,近十年或近五年的参考文献较少,外文文献较少,文献综述撰写水平较低等。

(三)论文写作不规范

低分学位论文普遍存在论文条理不清楚、文字表述过于粗糙和烦冗、图表格式不规范甚至错误、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等诸多问题。学生在引用他人的著作时,为降低重复率,打乱原有句子结构,导致词不达意。这些问题反映了作者缺乏专业的科研训练能力,学术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单位缺乏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和监控体系,对硕士学位论文缺乏过程管理、专业训练以及考核评价。2.指导教师未能足够重视学位论文,指导工作不够全面细致。3.学生科研态度不够端正,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构建

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贯穿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的全过程,笔者从过程质量管理角度出发,提出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的相关构建思路。

(一)论文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并在第二学期末到第三学期初进行论文开题。学生在开题报告前,应该充分了解选题的背景,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和实验探索论证。开题报告应包括拟选题目、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创新点、主要构思、初步工作计划、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博士不少于3000字,硕士不少于2000字。开题报告的评审专家小组由包括导师在内的3—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其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评审小组成员至少应有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内、校外专家均可),导师不能担任评审小组组长。

(二)导师指导与审核

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全程深入认真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对学位论文的选题、创新性、写作规范和工作量等进行严格把关,对延期毕业者、在职攻读学位者等应加强指导和审核。指导教师于第三学期结束前组织研究生中期汇报,由3位本学科教师组成考核评审小组,对其前一年半的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进展报告、阶段性成果)三部分进行综合评议审查,以便及时跟进和监督学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论文工作量主要体现在工作相关文献阅读量、对学科知识的熟练与掌握度、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实验结果的论证和分析、论文篇幅和字数等。对于学位论文的基本工作时长,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学年,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两学年。原则上,博士学位论文字数不低于5万字,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不低于3万字。

(三)论文写作规范

对论文写作中的学术规范应引起足够重视,合理化版面形式,按照学校规定的论文格式排版。1.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进行前期准备和资料搜集,做好论文资料或资料库的建设,具备足够的工作量,以保证论文写作具有牢靠的基础。2.学位论文应有创新性,坚决反对抄袭、剽窃行为,论文引用或转述他人的学术见解,都应该明确标示。引用不加标示,即涉嫌抄袭。学生论文涉嫌抄袭或疑似抄袭的,立即终止学业,接受调查,情况属实者,按学校规定严肃处理。3.学位论文应该有条理性、逻辑严谨,对于涉及论文核心内容的相关研究和摘要及结论部分应注重归纳、总结、提炼、升华。4.图表的标题表达要清晰、规范、通篇一致。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

(四)形式审查

培养单位对导师同意提交的学位论文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学术不端系统检测。引文须注明出处,学位论文中采用作者本人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原则上均不计入重合率。根据审查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以四川大学研究生学位管理工作要求为例。1.学位论文重合率未超过10%的,出具《四川大学××学院学位(毕业)论文形式审查合格证明》,正常进入下一环节。2.学位论文重合率超过10%,但未超过20%的,允许修改论文后再次提交形式审查。3.学位论文重合率超过20%的,至少修改论文5个月以后重新提交。

(五)预答辩

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是研究生在论文送外审之前对其进行的一次集体指导,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查找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帮助研究生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工作,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由学院组织预答辩。预答辩专家组原则上由3名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其士生预答辩专家中至少有1—2名博士生导师。申请人指导老师需参加预答辩,并担任答辩主席。预答辩专家组应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重点审查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论文工作量、学术规范等,并需要根据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具体修改意见。预答辩专家组应对申请人的学位论文做出评议,并将评议结果报送学院。预答辩结果分为“预答辩通过”“预答辩通过,但论文须按要求修改”和“预答辩未通过”三类。

三、结语

本文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角度提出了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对如何充分发挥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的作用也进行了详细阐述,引导学生从论文开始就提高重视,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树立学术诚信理念。

参考文献:

[1]曹晓璐,王罗春,徐群杰,李巧霞。关于提高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11-13.

[2]康慨。浅谈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管理[J].东南大学学报,2014,(16):174-176.

硕士毕业论文 篇4

一、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意义

研究生毕业论文是训练研究生形成系统思维、运用科学知识、培养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应能反映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新成果或提出的新见解。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有较大的理论或实践价值。常言道:“好题一半文”。选题对于科学研究具有普适性价值,选题关系着研究质量的高低。中国正值快速转型期,社会问题错综复杂。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研究生是否能选好时代命题,“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二、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标准与程序

俗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同理,无标准不易选题。标准和程序有助于研究生集中精力直奔主题。

选题一般采用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和合适性标准。重要性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是理论意义,也可以是实践意义或社会意义,或兼有之。创造性又称创新性或独特性,指在选择确定和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具备的特点。可行性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的各种因素,包括自身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合适性主要指选题是否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宜考虑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外部因素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能力、经验阅历、知识结构、操作技术,遵循“以小见大”原则,从熟悉的领域发现问题,运用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进行研究,重视“小课题”,以小见大。

选题一般遵循如下程序。研究生从感兴趣、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问题原型,接着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初步确定研究问题,然后进一步查阅专门文献,从而将研究问题明确化。同时,对研究问题进行他评和自评。即在听取权威专家、前辈、同辈意见和看法的基础上,不断实行自我修正,使研究问题日渐成熟。最后,确定毕业论文选题。

三、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与方法

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有二,自选题目或导师承担的课题。自选题目具有较大自由度,选题水平和个人生活阅历、研究能力关系较大,呈参差不齐之态。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稳定,能把握研究方向,但研究生自身缺乏自主性、灵活性。研究生可根据个人情况择优而从。勿论何因,“问题”意识是研究者不可或缺的要素。

研究生能否从琐碎的生活世界挖掘选题,取决于自身的人生经验与阅历。“学校-学校”型研究生群体生活经验尤为单一,是不是束手无策?不然。研究生保持“同理心”对待生活世界,同化他人的间接生活经验亦是对自身有限直接生活经验的无限补充。个人能够直接感受或认知的部分只是生活世界的一角冰山,更为广阔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完成。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分析”“二次分析”来激发“灵感与火花”,获得选题。

四、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训练

选题思维在于怀疑,“问题”意识在于发现。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当然,怀疑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缜密思考基础之上,既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又是新研究的开端。“问题”意识并非人人有之,也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研究生欲向毕业论文要质量,就要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训练。

恰当运用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加芬克尔“常人方法论”,有助于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根据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研究生可以培养这样一种心智品质,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看清世事以及事情的全貌,即个人对时代生活的自主性把握。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从日常生活中,破坏“理所当然”的常规,发现常规背后潜藏的社会事实。

研究生论文 篇5

---- 2018研究生教学实践学校评语大全

xx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牢记担负的社会责任,政治立场坚定。在专业课程学习上,认真学习了软件工程的核心课程,所选课程全部达到国家要求。在科研实践中,广泛阅读有关博士、硕士论文和大量的外文文献,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参与了导师多项课题的研究。在学习之余,该生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曾代表学院参加了武汉大学足球赛并获得第一名的成绩,平时也经常和同学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身心,还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教学水平。同时他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以及工作都是优秀出色的,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其人生道路---- ---- 上的宝贵财富。希望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思想觉悟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党中央的政策路线,时刻关注国际、国内要闻,积极向上,不断自我提高。

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工作表现高度热忱,讲解巨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上课秩序掌控得宜,收放自如,优秀稳健。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

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掌握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试教认真,虚心好学,积极参加听课、评课,及时有效地完成实习任务。

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听课认真,备课仔细,能够积极查阅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试讲勤奋,授课大方,表达流利,教态自然,能较熟练地运用现有教学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思考。课堂民主又不失纪律性,深受学生喜爱。该生已具备一名合格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

---- ----

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备课认真努力;在教师指导下能按时写出完整、周密、质量好的教案。试讲效果较好。

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备课目的明确,对教材掌握熟练,能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贯彻教学原则和运用教学方法;讲课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教学态度自然,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准确,板书规范,无错别字,实验操作正确、熟练;组织教学能力较强,教学效果好;

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刻苦钻研,虚心请教,积极施行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协助指导老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贴近学生,深受学生喜爱。尤为可贵的是能够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化学学习新方法,表现优异,成绩斐然。

xx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在准备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专业水平。同时他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其人---- ---- 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能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课内外有关书籍,查阅了广泛的专业文献,掌握了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

研究生研究论文 篇6

(一)研究对象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访谈法:与高校负责研究生工作的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进行访谈,听取意见与建议。

3.问卷调查法:向研究生发放问卷共80份,回收76份,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93%。

4.数理统计法: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招生规模扩大,生源质量下降。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受地域、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与其他省市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有诸多问题亟须解决。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为完成招生计划,降低了学生入学的门槛,造成报考并录取的学生比例较高,“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调剂的学生增多;跨专业报考被录取的非体育类考生,在该专业占有一席之地。现行招生制度和应试化教育考试办法,使不少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被挡在门外,优质的考生多数报考其他省市的高校,导致优秀生源不足,不利于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生生源类别的多样化,使其求学动机也多元复杂。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回避就业的压力,通过考研重新择业的学生占45.9%;提高学识和水平的占30.5%;为了职称晋升、职务提拔的占15.4%,其他因素占8.1%。造成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不足,对学习成绩和学术成果要求过低,从而影响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难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从全省体育学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现状看,多数学校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科目设置、内容安排与本科阶段有大量的重复。虽然课程内容有所侧重,但授课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多数以“灌输—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课程与边缘交叉学科不能很好地结合,缺乏知识领域的前沿性和前瞻性。学生学术交流及社会实践机会少,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师水平及授课效果比较满意的占19%,一般的占58%,有23%学生感觉不太满意,这样势必会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3.导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培养过程形式化。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导师队伍也随之扩展大,导致遴选导师标准降低,一部分不符合标准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相对滞后,无法胜任导师工作;另有一部分导师身兼数职,行政和教学工作繁重,无法顾及学生;个别导师责任心不强,缺少学术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成了学生有名无实的导师。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师带徒”的模式,由于个人知识面单一、能力局限,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拓宽和创新。学校对导师重使用,轻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导师参加3次以上培训的占15.38%,1—2次培训占51.36%,有28%的导师没参加过培训。究其原因,50%的导师认为工作忙,学习培训较少,另一部分认为经费缺乏,培训作用不大,希望有关部门要积极为教师学习交流、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

4.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黑龙江省体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从招生、培养到毕业各个环节,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控管理机制。学生考试仍然没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还处于“严进宽出”的状态,学生只要通过考试被录取,学习过程中修完规定的学科和学分,完成一篇不太差的论文基本上就能毕业,有一部分学生达不到研究生应有的水平。学校只注重入学考试,忽视培养过程和最终能力的考核,降低了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影响了全省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访谈中发现,学生的导师80%由学校统一选派,导师对学校的经费支持和报酬方面,10%的人表示满意,70%认为一般,20%表示不满意。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二)黑龙经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措施

1.严把招生关,优化生源质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把好入口质量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合理制订招生计划,确保招生数量与教育资源相匹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完善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加大复试和面试成绩的权重,考试内容应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给学校及导师更大的自,规定招收本校学生的比例,避免“近亲繁殖”,同时完善学校自我约束机制,强化政府、社会、学校对招生考试工作的监督。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重视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全省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知识能力结构,更新和拓展课程知识内容,注重发展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及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合理运用研究式、讨论式、专题讲座、网络指导等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探索建立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加强教师的道德素质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富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其次,严格遴选导师的标准条件,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双向选择导师制”“导师组”等方式,完善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实现导师队伍多元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再次,加大导师培养力度,通过培养、外聘或联合培养等,重视导师业务进修和水平的提高,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以不断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4.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要通过学校内部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社会反馈机制,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将质量监控贯穿于招生、培养、管理等整个教育过程中,达到齐抓共管。(1)建立导师动态竞争、考核管理制度。定期对导师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跟踪评估。加大经费的投入,激励导师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2)完善课程、论文评价评估体系。学校成立不同层次的组织机构,分级负责,层层把关,协同合作,定期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价。通过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学生互相评价等方式,加强教学、科研管理和控制,及时反馈并整改,切实做到有的放矢。(3)严把论文开题关,加强论文中期检查,完善评审和答辩程序。采用论文盲审、抽样检查、等途径确保论文的质量。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采取推迟毕业、坚决淘汰等措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建立学生就业等信息库。研究生毕业工作后,通过用人单位评价信息反馈来检查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调整适应社会需要的培养模式,通过社会评价服务于高校,造福于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生论文 篇7

1.1人文素养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①人文知识、方法层面,即对各种人文科学所创造的精神价值的认知与运用水平;②人文精神层面,对常见文化现象所蕴含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特征的把持程度,如气质、人格等。

1.2医学人文素养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体,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医学人文素养,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务人员的内在品质和人文情怀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对患者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患者生存价值的关怀;它是医务人员非技术因素如仁爱之心、社会道德、责任情感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长期修炼和内化的结果,均关联着患者的健康与安危。医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服务,若忽视人的社会性质,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就会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

1.3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辩证关系

医学包括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如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绎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与医学人才的进步。任何割裂二者的行为,或只重视其一,不重视其二,顾此失彼,均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不论是医学教育、医学人才培养,还是医疗实践、医患关系处理,都要遵循这规律。

1.4临床研究生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人文知识:熟悉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心理学、伦理学、哲学、法律、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2)人文思想:能将学习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3)人文方法:能运用人文基本方法去分析、提出和解决医学及其相关问题;(4)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活动中能自觉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精神,注重对患者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这是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

2临床研究生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2.1人文课程的局限性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以课程讲授为主要模式。然而,研究生3年学习期间、只有半年时间在校本部集中授课,而且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种类十分有限,一般只有大学英语、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几门课。这种“短时间、少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往往教学效果不理想,已无法满足临床研究生所需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要求,亦不适应临床研究生教育特点。

2.2人文教育内容缺乏实践针对性

不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知识还是本科阶段的陈旧知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他们需要更新、更高的人文素养能力以帮助解决临床实践、社会活动和思想情感中所面临的价值理念、人际沟通、人文关怀以及职业发展等问题。多数调查研究表明,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很有必要,但对研究生成长的帮助呈下降趋势。这不是说人文课程对临床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没有意义,而是现阶段的课程设计不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认为,一方面,人文课程没有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即在医院尚未建立人文教育基地;另一方面,人文教育没有贯穿临床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这既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认识问题。

2.3人文教育忽视了临床研究生多样性背景

临床研究生的来源参差不齐,有的从本科直接考研的,有的在医院上班后读研的。来源不同和背景不同的研究生对学医的首要目的、个人利益、医患纠纷等问题的处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人文素养教育也必须注意个体差异。现在部分院校的集体授课、无差别指导等形式不能适应研究生个性化的特点,影响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

2.4导师忽略对研究生的人文教育

多数学校对研究生导师考核只注重科研成果,有关导师职责中没有硬性规定导师对研究生人文素养负责;因此,不少导师往往忽略了这个方面教育。由于科研成果是评价教学和科研产出的最直接标准,研究生往往成为导师实验或者项目的主力军,造成多数研究生认为与导师的关系是“老板雇员型”,如同学之间交流时,把自己的导师通常称为“我的老板”。最终导致研究生长期在实验室埋头做实验,几年的研究生学习结束后,一些基本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关怀能力低下。

3医学人文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生”的必然要求

3.1Engel医学模式与人文素养

美国纽约州Rochester大学精神病学 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又称Engel模式。这种模式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该模式认为人患病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把患者当作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属性的有机整体。因此,医生不仅应该了解健康与疾病问题,还必须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相作用。Engel模式以“人与健康”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需求,强调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要求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患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并要真正尊重、理解关爱患者,加强医患感情沟通,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就要求,临床研究生要想成为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3.2“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与人文素养

现代医患关系已由“主动-被动型”转变成了“共同参与型”,患者主动参与医生的诊疗活动。古代西方医学之父Hippcrates曾经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患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博大的仁爱之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培育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然而,当前医疗市场渐趋于市场化,医患关系呈现“物化、经济化和利益化”倾向。患方辱骂、殴打、敲诈医生,围攻医院,更有甚者将医务人员致残、致死……一幕幕暴力事件在各地频频“上演”,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当然构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很多,有患方认知差距,也有社会因素等,然而在医疗过程中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是构成医患互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导致的纠纷约占2/3。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具备爱心、责任心,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用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适当的人性关怀及时化解医患矛盾。

3.3创新能力是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共同表达

目前我国临床研究生教育“重专业、轻人文且二者分离”。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医院各临床科室轮转实习,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没有系统地将人文知识和医疗实践整合,最终导致研究生实习质量与临床效率低下、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工作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是其良好人文素养的体现,没有人文动力,就没有工作上的尽心与科研上的创新。研究生皆有创新潜能,但其创新欲望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潜能的开发同时需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支撑。“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不存在脱离知识的创新能力,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对现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突破现有思维的转换。”人文教育缺失可能会使研究生因知识结构的单一而无法顺利进行创新性科研活动。这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尴尬,如少数“知名学者”时常出现学术腐败问题等。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使用科研成果的多少作为衡量研究生合格与否的依据。对人文教育不重视,只会抹杀研究生的韧性和个性,使之无法拥有持续的热情、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成为“缺乏批判思维与独立创造能力、丧失精神追求”的单向度人(One-DimensionalMan),从而导致研究生在以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创新动力不足。

4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新机制的创建与探索

4.1确定导师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孙鹏等和宫福清等研究建议,医药院校要建立“一贯式、内省化、全维度、双螺旋”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一贯式”是指人文教育持续整个研究生教育期间,并延伸至医学生涯;“内省化”是指将显性教育成果如知识、能力与隐性教育成份如感悟、体验、激励,通过心灵感知和情感震撼,内化为研究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全维度”,是指从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分别构建子体系,形成人文教育的支撑体系“;双螺旋”是指生命健康的维护既需要研究生高超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充分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共同提升研究生“救死扶伤”的综合素养能力。基于上述人文教育体系,加上导师的地位与作用,即导师制为研究生与导师深度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研究生在与导师的密切接触中,能充分感知导师的言传身教,导师的一言一行、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均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这样,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过程中可以最有效地把人文精神渗透、融合进去,成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主力军和第一责任人。

4.2完善导师遴选和评价制度

正因为导师是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要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导师自身必须有过硬的人文素养。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不仅要对导师的学术修养和业务水平进行考察,同时也要对导师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人格品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定。作为一名导师不仅应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更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为人师表。对于不负责任和学术不端的导师,应立即停止其导师资格。青年导师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已高达近50%。青年导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支最有活力的力量,他们自身精力充沛,学历层次高,创新意识强,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学生饱含爱心,对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青年导师在育人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素养不够过硬,育人意识不强,育人方法不得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青年导师的教育与管理,对于将临床研究生培养为“合格医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3利用导师与研究生交流平台,开展研究生人文教育

根据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每学期开学初有计划、针对性地提出6~7项医学人文讨论主题或基于背景的讨论专题,研究生在适当的时间就他们感兴趣的、与临床实习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人文主题与导师进行深度探讨,以摆脱目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反感的说教式空洞理论以及教师讲授、研究生被动听讲的课堂授课模式。期末每位研究生要提交一份医学人文讨论报告或论文,其中优秀的鼓励发表或参加学术会议交流。从2011年2月开始至今,在我校2010级、2011级和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中实施了该项“平台人文交流”教育,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对20多项主题的相关医学人文问题在实践背景下面对面地进行了系统、深度探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4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融合人文教育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直接、大量接触患者的时期,有助于帮助他们通过感性认知,深化理性认识,是人文教育效果最明显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点要与其临床工作的特点和内容紧密结合。①培养研究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技巧。语言表达的优劣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助于加强医患沟通、增强医患互信、减少医患纠纷。②要使研究生认识到医疗文书的重要性,养成规范应用语言文字、规范书写医疗文书的习惯,同时,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还要融入法律知识,既维护患者权力又保护自身利益。③培养研究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全心全意去救死扶伤,用和蔼、微笑去温暖患者,用关爱、自信让患者及家属产生信任;廉洁行医,不以医谋私。④培养研究生人文关怀意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情感,保护患者的隐私,为患者选择经济、适当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⑤要在查房、手术、抢救等医疗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这些素养往往是通过课堂的说教无法完成的。

4.5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中渗透人文教育

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新生力量。真实、准确的科研态度既是科学研究的根本需求,也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近年来研究生中屡屡发生的科学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挪用或剽窃他人成果、编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等,这些在以前甚少听闻的科学道德失范行为如今已司空见惯。作为导师,要在研究生“科学选题、科研实施以及科研总结”全过程中对其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指导研究生科研选题时遵循“需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创新性”原则,从战略上选择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研究生要认真书写科研开题报告,并严格履行开题程序,导师及其专家组要审核和批准其开题报告,这样既让研究生明确自己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与进度,又有利于导师的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避免重复研究与学术腐败。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导师要跟踪研究生实验实施过程,检查其科研实验记录,是否“真实、准确”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实验过程中杜绝“数据造假”。对研究生论文,导师必须严格审查、修改后方能发表和提交。只要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过程真正负起了责任,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将会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团结协作精神、科研水平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4.6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研究生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 研究生论文写作 常见问题 改进对策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授予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阶段的梳理和总结,是对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通过这样的考核,衡量教学水平,从而对相关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研究生学制的缩短,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着重探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

1.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

1.1论文选题方面。这是研究生论文写作时出现的最常见的问题。选题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质量,这就是所谓的“题对文一半”。有些学生选题太大或者太偏,超出自己现有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而无力完成。有些学生选题过于陈旧,缺乏新意,缺少研究的前瞻性。还有的学生选题脱离专业,没有体现出本专业学科的特点,从而失去研究的价值。

1.2论文内容方面。论文的内容就是要回答“我的研究是什么?”的问题。在写作前就要对全篇文章进行构思,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许多学生平时素材准备不足,没有怎么认真构思就匆匆动手撰写,文章的素材也是东拼西凑,缺乏论证的整体性、严密性和逻辑性。有些学生论文的语言不够通顺,语法错误较多,语言论述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写出的文章质量不高,影响到发表的价值和意义。

1.3研究方法和和路径方面。目前,多数研究生的研究方法比较局限在文献收集、归纳演绎、观点陈述和素材数据证明的路径上,有些类似规范研究,但又不够充分和准确,关于比较方法的运用、实证方法的运用明显不足,明显缺乏学术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论训练。

1.4论文写作规范方面。论文的规范在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中是相当重要的。论文写作规范包括论文排版和参考文献等很多方面。论文规范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有:论文排版不整齐,这种错误在论文目录和正文都有体现;参考文献的标注和格式五花八门;论文章节的编排混乱,缺乏条理。

2.研究生论文写作建议

2.1注重论文选题的质量。研究生论文写作选题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选择客观上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也就是说所选的课题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者理论价值,能够推动本学科或本专业发展;选择主观上切实可行的课题。选择的课题应该难易得当,不超越研究者自身现有的能力和水平,在现有条件下可以顺利完成的课题;尽量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所选的课题能够反映本学科或本专业发展的最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就要求研究者紧跟学科发展,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开阔思路,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从新的角度得出独特的见解,避免守旧重复或者一味求新求异。

2.2注重素材积累和资料收集。研究生要广泛阅读各类学术论文和专着,从中学习论文写作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文献阅读要有做笔记和札记的习惯,不要直接从文献中摘抄或者全文拷贝和复印。在研读资料的同时要记下自己在阅读与思考过程中的发现与心得体会。在做笔记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标明每条信息和观点的出处,以便以后将其融入正式的论文中。特别是要标明并区分研读文献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想与心得的内容,以便在今后的论文写作中严格遵守文献资料的引用规范。

2.3广泛阅读各类专着和学术论文,学习研究方法。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学术论文和专着,了解研究方法;参与调查研究,全程掌握有关实证研究的方法,形成相应的经验;学习逻辑学,掌握和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形式,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熟悉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规范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

2.4加强论文写作规范的培养。为了规范学术研究,教育部于2004年6月22日正式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研究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写作中就应该树立学术规范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学风。学校要开设学术讲座或者学术规范课,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研究生导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术规范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并在论文写作中自觉遵守。

3.结语

研究生论文范文 篇9

饮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吾师,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尊敬的导师潘国荣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从我进入同济大学读研深造伊始,潘老师就对我严格要求,并帮助我开展顶管智能导向的研究课题,从程序开发、系统调试、工地实践一直到论文完成,每一步的进行都离不开潘老师的精心指导与亲切关怀。尤其是在江苏镇江工地系统维护的半年里,潘老师多次赶赴现场指导,并且经常关心工程进展情况以及我在工地的生活情况,可谓无微不至。潘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务实忘我的工作作风、宽以待人的处事态度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王卫安老师、鲍峰老师、程晓军老师、王解先老师、王穗辉老师、王建梅、徐争农和徒益明等测量系的其他各位老师,将近三载教诲,师恩难忘,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各位老师给了我无价的知识和真诚的关爱,让我见识了测绘科学研究领域的精华。

感谢上海基础公司研究所的丁东强和钱美刚两位队长对系统在江苏丹阳取水工程中顺利应用的支持,以及卫冠国师傅、赵卫师傅以及其他工地测量组的兄弟们。在长达半年的系统维护期间,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你们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工地里的生活很苦,期间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在大家的合作努力下很多困难都我们一一克服,和你们在一起工作的期间真得很愉快。

感谢业已毕业的博士师兄谷川,硕士师兄陈晓龙和我的同门赵鹏飞、范祖贵,以及师弟孔宁、王智、张鹏、李怀峰和小师妹雷婉南。在论文的准备期间,是你们对论文给予进行理论性的指导,是你们多次关心论文完成进度,是你们与我一起不厌其烦地调试程序、系统测试,是你们时时刻刻支持着我能顺利完成论文。将近三年来,土木大楼B614教研室里认真的科研氛围以及快乐的学习气氛让我深深怀念不忍毕业离去。

感谢2007级测量系研究生班的全体同学们,读研期间能和大家朝夕相处真的是一件十分愉快开心的事情。学习之余我们会一起篮球、一起足球、一起春游以及一起参加党组织活动……因为你们我在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期间充满了欢乐和笑声,是你们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记忆。

感谢我亲爱的室友卓杰、汪黎栋和张俊杰。无论是在沪东校区还是彰武校区,你们兄长般的关怀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使我远在他乡求学之余生活依然能够丰富多彩。

还要感谢我的好友王进锋、贺鹏、孙伟伟等在论文写作期间对我的鼓励与关怀,谢谢你们。

研究生论文 篇10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方法;城乡规划专业;新时代

自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一直面临着诸多变化。如何应对各种变化特别是如何满足新时代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探索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调整,为我国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奠定基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目标及思路发生重大转变

从新常态到“四个全面”,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国家发展目标思路转变必然要求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开创生态文明新纪元、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开辟城市文化新境界、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及构建空间治理新秩序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1]。我国城市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指导下,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

(二)国家成立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体系出现重大改革

2018年3月13日,中国城乡规划行业迎来了重大变革,国家通过成立自然资源部将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职责收归统一部门管理,逐步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在“多规合一”的要求下,城乡规划以“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新型规划”为新模式,城乡规划专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城乡规划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学科建设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

作为一级学科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着学科的内涵界定及核心理论建设不足、学科对重大城市建设问题缺乏响应、社会转型期学科建设的不确定性等一系列问题,学科建设急需充实和提升,特别是提出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在国家顶层设计上对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城乡规划教学面临新变革,大数据的出现不仅催生了城市规划学科技术方法的革新,更导致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从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向掌控动态过程规划的综合型人才转化。虽然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提出了国内城乡规划培养的教学目标、培养体系等要求,并补充了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但现行规划教育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长培养方面依然比较欠缺,难以满足社会对城乡规划教育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作为培养机构的高校,还是作为用人单位的设计院等,都必须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承担推进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任务,都应深入思考如何建立与完善学科体系以及城乡规划的教育问题。

二、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一)确立“复合型+专长”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方向应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城乡规划学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全方位综合能力。在借鉴国外先进城乡规划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城乡规划实践经验,应确立“复合型+专长”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和不断涌现的城市问题[3]。通过多导师、多领域、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教育模式,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国际化、全面综合发展的通才,同时,在力求知识的综合性与均衡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专长,力求丰富、多样,体现地域特色。

(二)构建基于“政、用、产、学、研”五位一体、协同创新的教学机制与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协同创新,在传统的“产、学、研”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将学校教育环境、行业应用环境及工作生产环境融于研究生的培育过程,强化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1.采用校内、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采用高校导师与校外城乡规划行业专家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通过引进有城乡规划行业一线实践经验的规划设计职业者或管理人员,开设以规划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将城乡规划理论知识与行业发展的前沿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打破学生仅掌握理论知识与绘图技术而缺乏将自身技能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的局面,促使研究生更快地转变学习方法,完成从理论知识掌握到现实生产应用之间的过渡。同时,通过接触实际的工作项目,研究生还能够深入了解城乡规划行业的前沿和发展方向,既能够进一步拓展学术研究,也能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为将来工作做好准备。2.构建多学科协同创新的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城乡规划学科还处于学科建设的初级时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独立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仍然是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4]。通过建立更加灵活自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基础课程阶段构建“宽基础+重特色”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多种学科交融的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研究生对城市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3.建设“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城乡规划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研究生培养应注重从理论知识掌握到实践能力增强的转变,并应以社会生产为最终目的,以社会需求为根本向导。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平台的建设,基于“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理念优化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校外导师制度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与相关规划机构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进行实践课程优化的过程中,可以请在本地工作的城乡规划职业人员或政府相关人士到课堂进行教学,普及校内学生较为缺失的城乡规划专业行情、社会运作机制、规划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或借助视频连线的方式,通过聘请校外的专业人士开设丰富的专题课程,丰富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可积极寻找城乡规划优秀实际项目,除对案例进行讲解,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到该项目所在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规划从设计到建设、落成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群众的反馈,使研究生对城乡规划的相关理论在实践和生产中如何运用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三)优化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方法

1.建设交流平台,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目前,高校派遣研究生出国交流的名额有限,国内大部分研究生主要通过参加国际性学术论坛、阅读国外文献、书籍等学习方式了解规划前沿知识。这些学习模式只能让学生单向获取知识,缺乏互动交流的过程,使在国内高校就读的研究生的规划理念和视野层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城乡规划国际化教育的整体水平滞后[5]。突出国际化有利于城乡规划研究生向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发展,培育出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第一,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注重研究生国际语言能力的提升。营造以城乡规划知识为主题的英语交流环境,增强研究生结合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报语言学习班、参加社会的兴趣小组、学习App打卡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第二,积极建设国际交流的平台,拓展国内学生学术交流的途径。通过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研究生出国交流基地,为外语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研究生打通国际学习渠道;与外国高校或研究所多方位铺展合作,制定包括课程、学术活动、规划设计项目或者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合作计划;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利用每年暑假举办国际交流夏令营,通过创建丰富的教学环节、充实的协同创新活动,促进国内外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举办讲座或开设远程连线课堂,邀请国外的专业人士进行讲课。2.结合信息化平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指导教师应注重不同教学形式的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增强研究生对知识、社会客观需求的感受和理解,促进他们对专业的领悟和技能的增强。城乡规划教育中,可采用如微课、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远程连线专家等教学方式。通过这些新的线上教学方式,研究生能够更加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从专业整体建设水平上来说,有利于优质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化、规模化,提高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新时期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思路的转变,城乡规划专业从政策到体系,再到制度、技术、教育等多层面都面临新的变革。城乡规划教育也亟须从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等核心层面,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进行调整。对于高校和导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握“创新”理念。面对日益广泛、复杂化的城市问题,只有提前把握社会和时代的变革趋势,及时对研究生教育方法做出调整,才能实现城乡的创新发展,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本文针对我国城乡规划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全面综合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为核心的一系列目标与途径,通过多层次的协同创新手段,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知识涵养,助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精通某一专项领域的专才,以满足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转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永思。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1):255-257.

[2]杨思声,林翔,刘晓芳。面向存量时代的城乡规划实践教育改革[J].规划师,2018,34(6):155-160.

[3]毛蒋兴,麻春晓。面向本地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教学思考与回应[J].教育观察,2018,7(15):14-17,76.

[4]朱云辰,黄杉,华晨。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浙江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1):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