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论文【优秀9篇】》
这次为您整理了教师心理健康论文【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1
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高校这一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在开展校内各项活动过程中所共同营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组织活动、意识形态、规章制度和基本物质等,它是一个学校的传统文化、办学水准、道德风范和目标理想的综合体现。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吸收整合社会上的主流文化与其他亚文化,并与社会上的科研机构、产业部门开展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等,内涵不断得到深化和延伸,并随着计算机普及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即网络文化。这种文化渗透到学校并整合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校园网络文化。它是借助校园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种行为方式及其道德规范的总和,它聚合了所有的思想教育、知识传承、文化沟通、传媒娱乐、社区互动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同时还涵盖校园网站建设、网络自动化软件、校园文化的虚拟和延伸、网络课程构建等内容。
二、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1.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通过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互作用,可以实现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大学校园是一个由不同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的成员自主群居的集体,在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传播中,“生生”之间、“师生”“生师”之间以及“师师”之间要进行深入的互动流谈心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校园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隐匿性,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成员,可以在网络空间里匿名、自由随意地交换彼此的观点。一方面,高校教师通过校园网络能直接了解学校的各种动态,参与各项活动,发表评论、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在线科技讲座、学术交流、文化艺术和传媒娱乐等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可以繁荣校园文化。设立校际之间的文化在线联动机制,如组建在线社团,开展在线联谊会、交流会等活动,可以促进校际文化互通顺利展开,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指数。
(2)校园网络文化可以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适应能力。
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高校教师从传统的传授课本知识的“单一”角色,向指导者、管理者、咨询者、合作者、知心朋友等“综合”角色转换。校园网络文化为高校教师快速适应各种角色转换提供便利,他们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各种角色的研习,体会角色的情感需求,领悟角色的行为规范,分析角色间的冲突,并借助交往对象的不断互动与反馈来提高自己角色扮演的水平,增强他们的角色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变革和压力。
(3)校园网络文化有利于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
校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便捷性与交融性,使高校教师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就可以快捷地享受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相互联系又具有独立特征的多种文化的熏陶与交流,了解更新国内外的时事新闻,不断扩充信息和知识,丰富高校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高校教师还可以在一个地域、区域社会、阶层和群体等特定的系统中,通过网络用户平台同外界进行多元化的学术探讨与合作研究,获取多元化的信息和资料,有效填补传统校园文化同社会上其他文化之间交流困难的缺憾,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
(4)校园网络文化可以提升人际交往的自由度,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社会是人与人之间有意识的互动过程,高校教师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个体,需要与人交往、互相分享、共同进步。高校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人际交往来引导、补充或促进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将有助于改善现实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并保持和谐稳定的现实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5)校园网络文化为高校教师提供良好交往环境,有利于缓解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养成宽容豁达的良好心理素质。
校园网络文化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为所有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师生搭建起便捷交流的新通道,为高校教师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环境,使高校教师之间以及高校教师与外界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直接、方便和随意。高校教师可以在校园网络空间里打开闭锁心理,自由发表评论、随时记录内心感想,尽情宣泄内心的压抑等。
2.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在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过渡依赖信息设备而引发肢体综合症。
校园网络文化使高校教师的作息时间和生活方式不受传统工作制度约束而更加自主,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也越来越严重,如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在电脑上工作而不注意休息,从而引发各种肢体综合症,如颈椎疾病、肩周炎、视力衰退等生理疾病,进而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2)网络信息侵袭校园网络的主体文化而导致高校教师对信息资料的恐慌。
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由于对信息的控制技术和过滤技术还显得相对滞后,使得那些不健康的、以假乱真的欺骗性垃圾信息,也随着有用的信息资料混进校园,侵袭校园的主体文化。高校教师既要承受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从事复杂的科研脑力劳动,不仅要大量搜集、研究本学科的信息资料,还要吸收、消化其他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料。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超载信息资料,将导致高校教师对信息资料过于敏感而产生恐慌心理,从而扰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三、对策与建议
1.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第一,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宣传,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专题讨论、文化艺术、心理咨询等师生感兴趣的活动来繁荣校园网络文化,使每位师生都能踊跃地参与、策划校园网络文化的组织与建设。第二,建立完善的机构和制度,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和监督,构筑“信息海关”,及时过滤、删除校园网上的垃圾信息,严防各种危害性信息在校园网上泛滥流传。加强学校机房的规范化管理和网络信息的安全监控,设置网络信息安全防火墙,阻止黑客攻击破坏校园网络系统,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安全稳定提供技术保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第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结构优化的要求,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政治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能力强的精干人才队伍,促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向高格调、深层次方向发展。
2.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辅助建设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与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动力与保证。因此,学校除了要经常开展各类教职工体育竞赛,组织教职工参加校园体育运动、体育观摩等集体活动外,还应开设在线体育人文学科讲座,并创造条件为球迷协会、体育欣赏等文化性体育组织提供方便,为高校教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宽松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网络文化得到补充与发展。
3.注意劳逸结合,促进健康和谐
为适应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教师必须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授课程的有效整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高校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来缓解紧张的工作气氛、消除心理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应学会根据目标的优先次序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合理安排时间,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组织、预算和安排,避免超负荷工作,避免因过度劳累而产生心理异常行为,保持休闲生活与劳动工作相平衡。同时,校工会、人事处、学生处、研究生处等部门要多举办一些大型的联谊文体活动,既丰富高校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又能增进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满足高校教师的归属感与人际交往的需要,促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和谐。
四、结语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2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胜任力
一、 相关概念的内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是指在中小学工作,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能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首要教育任务的教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不过,由于现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学的强烈需求存在相当距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的概念,来源于1973年戴维?麦克里兰( McClelland) 提出的职业胜任力,指为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职责、专业价值观的综合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作为教师胜任力研究的一部分,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而且也是对总体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有效补充与完善。
二、国内研究评述
1、 研究成果。尽管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行业刚起步,不过,研究者们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特点,针对这一岗位对其职业群体进行具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研究方法日趋成熟。国内学者根据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特点和教学环境,在较为成熟的职业胜任力研究方法中,萃取出最合适的研究方法,现有研究主要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小组法、问卷调查法、360度评价法、专家系统数据库和观察法等方法的有机结合。同时,在这些主流方法外,还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补充,比如文献综述法等。
(2)研究模型初步构建。一般模型的建构标志着研究的成熟。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的胜任力理论及其研究范式,采用实证研究探讨胜任力内在的结构,初步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在陈虹构建的模型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包括六大因素:职业人格魅力、研究与指导能力、有效的教学与咨询能力、对学生真诚关怀、寻求个人发展的能力。曾玲娟则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由三个方面组成:职业要求的人格特质;职业理念和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
2、研究不足。国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教师胜任力的现有理论和知识体系。但是,由于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推广等还有待完善。
(1)研究成果较少。在国内教师胜任力研究方面,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特定岗位的胜任力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研究对象大多是高校教师,即便有研究开始关注中小学教师,也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特定岗位的胜任力进行的专门研究。
(2)研究过程不够完善。在建立胜任力模型时,国内学者对胜任条目的选取往往是理论上的推断,构想效度不能得到保证,且相关研究主要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其误差难以控制并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一些研究人员偏重于定量研究,仅停留于数据统计层面,没能结合实际对研究结果深入分析,研究的实际价值有限。
(3)难以确立统一的绩效标准。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个新兴职业,很多教师的职业生涯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对于评价一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否优秀,还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另外,胜任力研究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再加上国内各地教育环境的不同,很难建立一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的范式。
3、研究展望。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将保证今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现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理论是基于某些特定视角,在研究应用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其自身局限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构建与研究对象文化环境特征相匹配的理论模型 ,深入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形成过程及其相关因素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之一。
除此之外,在今后的研究中,重点要将纯理论研究转向理论和实证相结合,采用更加科学化的人才测评方法,努力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去,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使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道路更加通畅。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J].American Physiologist
[2]Schippmann J.S.,Ash,R.A.,Battista,M. 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y modeling. Personnel psychology
[3]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4]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开明出版社
[5]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6]陈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 .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篇3
1.保障发展,激发教师高层次的需要
缓解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组织环境、个体心理因素等引起的心理压力,是保障教师良好工作状态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激励人的积极性有两大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他把薪水、安全、工作条件、工作保障、个人生活、与同级的关系等归结为保健因素。把人的自尊需要、工作满意度、责任感、成就感等归结为激励因素。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保健因素,减少压力的来源,而且要重视激励因素,重视激发和培养教师的以精神需求为主的高层次的需要。以持久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帮助教师获得个体的发展。
2.柔性管理,减少压力来源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对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就需要激励理论。把人的高层次需要分为三种:一是对权力的需求;二是对归属和社交的需求;三是对成就的需求。改善学校的管理工作,应充分发挥柔性管理制度在激发和培养教师高层次需要中的作用。通过尊重教师的个性,鼓励积极竞争,重视工作成就、工作效果,在奖励、提升、晋级问题上以工作成就、工作效果为主要依据等措施实现对教师高层次需求的激发与培养。保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扩大教师工作的自主空间,增加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之间平等沟通的机会,促进教师的良好人际和工作和谐关系的建立。可有效减少教师压力来源,促进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二、推行心理干预技术,保障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1.专家指导,专业干预心理问题需要
专业化的指导与干预,为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应使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化和常规化:一是机构保障。建立机构,明确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职责,通过讲座、培训、网络、校园文化等多渠道唤起管理者和教师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保障开展此项工作的时间与空间;二是人员保障。培养一支专业性强、业务精湛、热爱教育事业的队伍,为广大师生的人际问题、生涯发展、成长困惑、情感障碍等提供专业的指导;三是制度保障。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师心理危机EAP策略,协调学校各部门在教师心理维护过程中的职责,真正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为便于学校开展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我们将这项工作依目的不同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消除诱发心理问题的来源。从组织管理的视角,建立柔性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构建平等的组织人际关系,可以减少来自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等方面带来的人际困扰、无助、厌倦等诸多不良体验和行为。第二个层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通过针对全体教师的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依据培训的主题采用多种形式。第三个层面:解决教师个体的心理问题。在这个层面的干预中,专业性强,应尊重教师的个人隐私,根据教师的个人问题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技术,帮助教师解除痛苦、获得发展。
三、强化自我维护管理,塑造教师健康的人格
尽管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维护需要社会、组织、专业指导的帮助与支持,但是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个体自我的维护与教育。教师受过良好的、系统的教育,有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维护知识和技能。因此,强化教师自我心理维护的意识,是塑造教师健康人格的必要手段。
1.角色认同,感受工作中的快乐
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培养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热情,逐步建立对职业的认同和接纳,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幸福感。
2.悦纳自我,塑造健康的人格
每一个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的那天起,就知道以身施教、为人师表的道理。在自我教育上,追求塑造完美的自我。可是在教育实践环节中,种种不可预知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为此产生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能力。要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要学会悦纳自我,才能塑造健康的人格。
3.积极沟通,构建适意的团体
在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每位教师都会遇到喜怒哀乐,都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与挫折带来的痛苦与忧伤。当遇到这些问题时,都渴望有知心的朋友一起分享喜悦、分担痛苦。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相对稳定的朋友圈,能成为教师倾诉情感、摆脱迷茫、发展自我的场所。在这个小团体中人们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得到理解、得到鼓励、得到安慰、得到认同。在这个小团体中,人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变得更加强大和坚强。
4.目标适当,追寻人生的幸福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33-0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学者钱曼君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神经症行为,习惯异常,厌恶社交的、的行为,行动过度的行为,和别的学生处不好关系,和父母关系有障碍等6类问题。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面临就业等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而与心理问题呈正相关。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在众多的研究中,对边远地区大学生的关注较少。以学校教改项目为契机,对本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一、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依赖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和恰当,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影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也影响到受教育者今后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我校地处我国西南偏远地区,学生主要来自桂、滇、黔的贫困边远地区。同时,医学院校学习任务重,学生压力大。虽然我院已经建立一套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随着学校扩招,学生的增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造成影响。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
笔者在校从事2年的辅导员工作中发现,与综合性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相比,医学院校大学生课程繁重,周末上课现象严重。课程结束以后,复习时间不足,
差1分挂科现象严重。本项目对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方面得分较高。对近2年休学同学的原因进行统计,发现由于精神问题退学的占退学原因的大多数。
二、教学改进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1.组建专业师资队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体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不断扩大。但是,就我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还很薄弱,心理健康课程授课教师非心理学专业出身,只是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首先应从学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分布上做到优化组合,尽量确保心理学专业人员、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较大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专项培训,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因此,应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参加培训,培训工作应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对班主任的心理学知识培训。
(二)改变授课教师教学策略
1.思维方式的转变。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丁老师思维活跃、教学方式不局常规,不仅注重教育知识,更注重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突破和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应该秉承这种观点,转变思维方式,在授课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的能力。
2.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课程改革要寻求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习惯了以前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中,难免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因此大大削弱了课程改革的力度,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也更加困难。改变这些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打破积重难返、极具惯性色彩的“政策依赖”倾向。心理健康课作为一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应避免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而要结合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将教学目标有知识目标更多的转向能力目标。
3.实现角色的转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导师。“导师”的职责是向导、伙伴、顾问,教育者应置于学生中间,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组织和指导。针对本校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做好心理健康的引路人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压力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7.
[2]李虹,林崇德。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J].心理学报,2003,35(2).
[3]李海丽。农村高中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刘小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新西部,2008,(14).
[5][6]王洪席,郝德永。经典管理定律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9B).
[7]张璐。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社会科学,2009,(05).
[8]朱丽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中),2011,(05).
[9]王婷。音乐欣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10]纪红旗,祖磊,张慧敏。浅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消费导刊,2008,(22).
[11]樊华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2]曲世伟。网络时代与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13]胡永。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参与[J].教育探索,2008,(09).
[14]许素梅,孙福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初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15]陈锋正,苗彦恺,谢桂英。刍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04).
[16]聚精会神抓质量求真务实谋发展[N].黑龙江日报,2009.
[17]童小军。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下)[N].中国社会报,2007.
[18]王贵贤。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N].社会科学报,2006.
[19]冼绍祥,方熙茹,陈茂珍,郭文海,张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改革中医临床教学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2009.
[20]张立信。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
[21]王金辉。以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
[22]黄继灵。浅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利与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5
论文摘要:探讨了教师心理亚健康产生的原因,从教师自身的角度,从学校的角度及社会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教师心理亚健康的对策。
一直以来,人们大多只关注教师的关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之类的美丽光环,很少有人注意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教师之友》调查发现:近年来,有近30%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比例有逐年增大的趋势,例如某校在职180名教职工中,有50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不是身体健康问题,而是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轻则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师个人工作业绩,重则影响一代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一、教师心理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1.工作压力过大,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于其他行业,香港也将教师的工作压力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警察。中国大陆社会治安良好,有可能位居警察之上。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仅存在于上班的8小时,可能是9小时、10小时、11小时、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处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势必导致人的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久而久之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心理学专家认为: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相反,过度的工作压力会给人带来苦恼、烦闷,使人感到焦虑、心悸和沮丧,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调反应,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可见,教师过大的工作压力是导致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师角色期望过多过高,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的工作对象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牵连着千家万户乃至整个社会,成千上万双眼睛都在盯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作为教师,上对国家、社会、学校和所有学生的家庭负责,下对几十名或百余名学生负责。总是要把各种不同的角色期望挂在心中。
不同的主体对教师的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对教师的工作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国家和社会期望教师充当知识和传播者、集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等角色;家长和学生期望教师是师德高尚、知识广博、业务精优的学者型教授型人才;而学校总是期望教师是出色的纪律维护者、业绩突出的教育者、遵纪守法、成果显著的好员工。众多的角色期望综合在一起,无疑是要求教师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超人。而教师毕竟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现实中人,扮演的角色不可能同时达到众多的期望值。稍有一些方面的角色扮演不如意就会换来众多的批评、指责。如果教师的责任心过重,就会整日忧心忡忡,生怕某一方面的角色扮演失误,换来责骂。过重的心理负担会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自我期望过于完美难以如愿,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潜意识地把完美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工作中,教师总是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得尽善尽美,样样都不比别人差,并且渴望他人能看到自己的成绩,肯定自己的成绩,然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第二件限制。现实中,个人的个性、能力、特长和机遇各不相同,而这些自身条件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作成绩。特别是教师职业,业绩并不一定能从教师自身的学历、能力和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反应映出来,而是从学生方面间接地反映,所以成绩和付出的劳动并不总是成正比。这样就会出现教师为了工作成绩而加倍的努力工作,但是努力的结果不一定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所以,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分析失误,而把原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来,就会内疚、自责,甚至感到悲观厌世。从而带来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4.教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教师评价主要采用终结式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升学率高低评价教师的总体素质,并且把评价结果与奖惩相结合。即:不注重过程,而只看重最终结果。从而,只评价教师在学习成绩方面所做的工作,忽略了教师在学生学习成绩以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这就使教师对评价方式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这种评价方式的公平性也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的业绩只从学生的考试中反映出来,忽视了班级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学习成绩差异。即使是原来基础相同的两个学生,也会由于他们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教育程度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成绩出现较大差异。无视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而单独把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显然对教师是不公平的。所以,教师如不能接受这种评价方面,评价的结果就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5,教师的劳动报酬很难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使教师心理出现不平衡现象
以前教师出于自身的职业特点,对于金钱的问题都羞于启齿,但现在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人人心,人们很注重追求自身的劳动所换来的经济报酬,甚至斤斤计较,包括教师也不回避报酬问题。不可否认,近年来教师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的工作待遇,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工资等等,这都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生活状况,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教师的工作待遇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当前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教师的劳动价值很难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无法计算出一个准确合理的数目来。一些地方虽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把教师的工资待遇比照国家公务员,这个举措很好,但实际操作时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认为自己的工作并不比公务员轻松,但工资待遇却相差较大,更何况一些公务员在工资以外还有较多的灰色收入。所以,一些教师辞职下海或者转岗到其他行业。另一方面,当前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以准时足额到位。
这些因素都对教师工作心态的稳定,对教师的心理情绪影响很大,使教师出现一些抱怨情绪。
此外,教师自身的家庭因素,如家庭是否和睦、婚姻是否美满;个别学生的过分不当行为;自己的升迁机会以及工作心态的稳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教师心理亚健康的对策
1.从教师自己的角度,克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影响的是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教师自己是直接的受害者,有必要想办法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疾病。调节治愈已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1)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保持自身健康心态
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情愉悦,是出色完成工作,积极向上进取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是认识到任何人在为人处事、工作学习中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其次是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然后再做出合理的对策,尽量避免出现过激行为,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2)准确客观的进行自我定位,保持自身的健康调节
心绪不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好高鹜远,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合理引起的。对自己的定位越高,越难以实现,给自己带来的失望也越大,从而导致心绪不佳。可见准确客观的自我定位对人的心态是很重要的。要看到庞大的教师队伍中,能成为优秀教师、名教师的毕竟是少数。绝人多数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直到退休也还是一名不为人知的普通教师。作为教师努力工作是应该的,有多大能力干多大的事,即使达不到自己的理想日标也属正常。自己也是成千上万名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
(3)工作之余多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自身的健康体魄
体育锻炼能使人忘却烦恼,愉悦身心。教师的工作属于强度较大的脑力劳动,长时间的工作使人身心疲惫,产生焦躁、烦闷的情绪。所以,教师必须劳逸结合,适量参加体育锻炼以缓解工作的压力,释放工作中的不快心情。另外,参加体育锻炼也能强身健体、保持充沛的精力,抵御身体上的疾病。
此外,与同事融洽相处、多参加社会交际活动以及把心中不快的事情多向朋友倾诉了也能缓解压力,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2.从学校的角度,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
(1)学校要多关心体贴教师,让教师感觉温暖。
学校领导作为教师的直接领导者,要多关心下属。充分地信任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教师的疾苦。学校领导的理解与信任,很大程度上能让教师感觉到温暖和被重视,去除心中的种种苦闷,调节自己的心态,并发奋工作以报答领导的知遇之恩。合理地处理好学校和教师之间关系能克服教师出现心理疾病。
(2)健全教师考核制度,让教师感觉公正
学校作为教师考核的直接操作者,有责任完善教师的考核制度。学校要研究制定既对教师没有太大压力,而又能达到准确考核教师的工作、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的优劣,不仅仅是看能不能区别教师的工作成绩的好坏,还要看能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是不是有利于教师团体的团结和健康和谐,所以撰写教师评价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师的成绩认定每一个教师在工作中所付出努力的认可,包括非学习方面的工作成绩。制定考核制度的宗旨要定位为激励+考核,即:既要能考查教师的工作成绩,又要能为每一个教师加油鼓励。
(3)学校要为教师的健康加大投人,让教师感觉轻松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设置教师健身房;开办心理健康咨询所,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举办教师联谊活动等,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减少或杜绝教师心理健康疾病的产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相信学校花在教师身上的投人,会换来加倍的回报效果。
3.从社会的角度,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的工作和社会密切相关,教师的工作直接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社会又对教师队伍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制约作用。教师的工作职责和教师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和对教师的作用需求。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值,要考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否则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压抑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结果适得其反。要考虑到教师首先是平凡人,和其他人一样,有人的所有本性和需求。只是由于分工的不同,才为人师。所以社会在对教师提出的角色需求的同时,还要切实关心教师的疾苦,理解身为教师的难处。社会的理解和关心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剂良药,能保障教师队伍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6
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而产生这样的种种原因是由于老师的职业要求强度太大了。
一般的公司的上班是从早上8点都傍晚6点,而老师的工作强度可以说是全天候的。早上一般是从6点多就开始起床,然后工作到学生睡觉,一般也要到达晚上23点多。
二、社会适应不良
这个主要表现在那些刚开始工作的教师的身上,有一部分新老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工作的情况以及期望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良的想法,加上对社会中的现实和理想中的情况不符合,从而造成了很大的偏差,就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等不良情绪。
三、关系紧张
一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首先是和学生的关系有很大的冲突。现在的新一代的学生受到各方面信息的冲击,思想很很大的波动,自尊心很强,一些老师,特别是新老师,刚从学校出来,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样,就和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而和同事间、领导间,也由于种种矛盾和原因而不能融洽相处,与同事间发生纷争,与领导发生冲突,久而久之则就会造成关系紧张,本来可以好好完成的工作就会由于这些原因被担搁或不能完成。从而使新教师产生孤独无助、工作郁闷、伤心自卑等不良心态。
四、情绪不稳定
一些教师由于家庭,婚姻,事业等方面的种种原因,情绪经常不稳定。对于学生,可能由于学生的一句话,就马上发脾气,对学生发火;也可能由于一个学生的事情而迁怒到其他学生身上。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
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时候,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然后就恣意发泄,借题发挥,更甚至在学生之间的火发到同事的身上,造成同事之间关系恶劣。
这些恶化反过来又刺激不良情绪的滋生与蔓延,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这些老师长期处于紧张、烦躁、易怒的状态中。
五、心理不健康
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从而造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如嫉妒、自卑、妄想、愤懑、偏激,抑郁等情绪等。这些情绪慢慢的积累,就有可能达到一定的程度,从而造成了更大的行为,就会出现本文前面所发生的恶性的违法事件。
老师都被我们成为“园丁”,“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他们有了问题都不能就解决,又怎么能教好我们下一代呢?所以,无论学校还是社会,都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2]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10期
[3][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摘要】:近年来,教师中因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导致情绪失控,对学生施展暴力;做出违法的事情,以及自杀、或报复社会或他人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事实上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既有教师主观因素,又有社会和职业方面的客观因素。要求全社会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7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颇受社会各界关注,各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了各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看,此项工作在专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军的教师群体,其较为欠缺的专业化水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瓶颈[①],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也逐步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呼唤。
本文试从多角度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一支受过系统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于2001年3月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于2005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但是这一标准有别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标准。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兼具双重身份,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心理咨询师,但其工作性质又决定了他们既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师,又有别于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一般意义上的标准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面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严把入职关口,规范职业资格认证
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从业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很多是辅导员或其他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主要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师生比平均达1 :10 986[②] ,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加上由于人手不足,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疲于应付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无暇有深度地开展工作和潜心钻研,这样一种状况很难适应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把入职关口,积极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应拥有的良好个人品质与专业情感。相关部门要制定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论文大全。资格认证可由教育部门规定考核科目,制定考核大纲,只有通过资格考试并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员才能取得任职资格。论文大全。高校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评估制度,以制度规范职业的专业化。
三、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核心和保证,因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规范及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和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经不断修改和完善后,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时应注意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督导相结合。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基础理论培训、方法技巧培训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不仅使专、兼职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理论、方法、技巧,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功能,还要使其职业道德和行为符合专业要求。
四、加强个人业务知识的进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知识的传播者、心理辅导者、教育咨询者、生涯规划指导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其工作内容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问题,专业兴趣和学习方法问题,青春期生理、就业心理问题等,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方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永葆其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导师带教、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等校本教研活动,另一方面也要争取机会参加各种专业进修、职后培训活动,此外,还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其思想动态和需求。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为了能胜任多重角色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集多种能力于一身:一是要具备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困难与困惑,并且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给予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二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充当忠实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倾诉环境;四要具备心理测量与评估技术,能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异常状态和人格能力倾向;五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既要给学生上好每一堂心理素质教育课,又能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而要具备上述能力,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秉着研究性的态度,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逐步积累直接经验,并通过理性化将实践经验内化为自身的实践智慧。论文大全。
六、重视教育教学的自我反思
著名教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③],虽然外部的教育和刺激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基本的专业素质,但却无法促使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成长,只有经常性地在教育教学和个案辅导中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在工作中建立自我剖析档案,以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和进步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此外,在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还要经常记录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个案,或者是对自身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从而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七、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合作
与同行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以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教师,要积极参加一些专业机构和团体的活动,这样做能够和同行、专家之间进行研讨、交流、沟通,虚心吸纳他们的成果、经验或建议,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加快专业成长的进程。
Strategies on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CaiJing
(Nantong University, Jinagsu Nantong 226007)
[Abstract] It demands a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group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research onstrategi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ollegesgreatly contribut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o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college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罗孟祥。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5):124-125.
[2]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2006,(6):64-65.
[3]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6):126-127.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4).
[5]鲁克成,李兰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专业化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7,(9).
[6]李明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8
近年来,报刊杂志登载了一系列发生在校园里且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许多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到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罚"吃苍蝇"者有之,强迫学生互打耳光者有之,往学生脸上刺字者有之,剪断幼儿手指者有之,用火钳烫伤学生者有之,当众扒掉学生裤子者有之。一件件,一桩桩,无不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在我们学校,老师中虽然没有出现相类似的严重违背师德的现象,但老师中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失落心理、神经衰弱、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还是时有出现的。
下面摘录几段教师写给心理辅导中心求助信的部分内容:
1、“我是一名教师,从教十几年来成绩还不错,各种奖励证书也有七八个,还发表过若干篇论文,领导和同事对我的评价都很好。可是最近我好像出了问题。虽然我平时讲课挥洒自如,幽默风趣,可一遇到上大课的时候,一看到有其他教师、特别是有学校领导在场听课时,我就感到恐惧万分。有时甚至从头天晚上便开始感到不安,似乎觉得什么都不对劲了,虽然手里拿着教案,可我已经什么都看不进去了……”
2、“我最近工作不带劲,备课、上课都是有气无力的,总感觉有一种被掏空了般的疲惫,无法像以前一样以饱满的热情向学生付出关心和爱了。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我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觉好像一晚上没睡似的疲乏,不只是身累,心也累。我力图改善目前的工作困境,却始终未能如愿,只好选择暂时出走……”
3、“干教师工作已15年了,最近几个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本来最爱和学生们呆在一起,可最近总有意无意地避免与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学生们凑在一起说话,我听见就心情烦躁,总想躲得远远的。在办公室里,原本我爱说爱笑,可最近总不愿主动与同事聊天讲话,每天就只是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希望谁都不要来打扰自己……”
4、“走上教师岗位之后,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来不得半点马虎。我对自己一向要求严格,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变得脆弱、多虑,有时甚至无端地多疑,思维方式也似乎出了偏差。常常是一件事情还没开始做,我便事先虚拟出许多后果。上课铃一响,我便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糊里糊涂地进错教室;接着担心自己上课时会不会因为紧张而在讲台上卡了壳;更担心自己会不会在分析例题时把解题步骤说颠倒了……总之,许许多多莫名的担心使我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5、“我的婚姻生活很不幸福,丈夫和我经常吵架,家里常常‘硝烟弥漫’,我的心情也总是‘多云见阴’。我这人很好‘面子’,家里的事不愿让学校的同事知道,平时在办公室与老师们相处时我总是和颜悦色。由于心中的烦恼无处发泄,我有时便不由自主地拿学生撒气。在教室里我经常板着脸,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是出了错,我借机连训斥带挖苦。我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心理问题就如同"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问题的比率在20%左右。然而,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数据或许是枯燥的,但数据往往又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1、前年,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相当部分教师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
2、据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达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程度较为严重(严重心理障碍)。
3、广州市天河区在去年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还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4、杭州市教科所几年前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
5、北京市对五百余名中小学老师的调查显示,近百分之六十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百分之七十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二、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
平常生活中,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统称为心理问题。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或心理异常现象,叫做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心理问题的一种。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其他躯体表现。
2.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3.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4、嫉妒心理。表现为自己认为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超过了自己,而习惯地产生某种不满的情绪。这种心胸狭隘的常见病,是人际关系中的不安定因素,它产生出许多矛盾和磨擦,影响团结协作,给别人带来损害,使集体力量内耗,也给自己制造烦恼和困忧。其实,教师育人的工作是学校集体的劳动成果,任何一位学生的成长都不是某一位教师单独工作的结果,教师集体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尤其在教育目标和工作步调上的一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十分尊重同学们的劳动,珍惜学校集体共同取得的成绩。同时,应该如实地看到老师们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其他条件的差别性,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明白自己不可能事事都胜过别人,也不会事事都不如别人。放宽胸怀、扩大视野,防止自我认识失当,是防止和清除嫉妒心理的重要条件。
5、失落心理。是在自己的工作不被重视,或工作成绩平平而未能引起领导注意而产生被冷落的苦闷心情。这种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如不及时克服,会使人消沉、颓唐而暮气沉沉。
6、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人的态度,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1)态度上的变化。在认识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感到前途暗淡,毫无希望可言,一有机会就想调出工作岗位;在情感方面,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上波动很大,会产生压抑、苦闷、怨恨、忧郁、多疑等多种消极因素;在意向方面,疏于工作,无心投入。
(2)行为上的变化,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使、得过且过没有任何抱负、个人发展停滞,行动无常等。
三、教师心理问题分析
心理学专家认为,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职业病,而教师又是这种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之一。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工作压力比较大。教师时刻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授课数量,教师工作负荷大。除了应付学生之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他事务等着教师去做。从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管学生“四面出击”,现在加上开会、课改培训、教学论文、质量评比,变成了“八面受敌”,俨然成了“事务型”教师。
其次,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且复杂多样。教师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学生,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以及现实环境的种种限制。一旦教师犯了错,就会招来一片指责声。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误解甚至是不理解,一些教师难免会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及教育理想产生怀疑,常常有种“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失落感。
第三,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教师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收入状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在各地,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事件时有发生。而那些在普通学校工作的教师,辛苦程度不比重点学校轻,甚至更操心,可是却很难看到成绩,职称等问题更难解决,在不公平感控制之下也更易引发心理失衡。
第四、社会日趋功利性,师生关系日渐淡薄。教师要加倍用心于教学以获得较高心理报偿——得到学生的尊重,家长的认可,而学生却认为我缴了高额的学费你教师理应高度负责,认真教学,这就出现了师生之间认识的偏差;另外,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个个望子成龙,孩子在学校发生一些偶发事件,家长常常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向教师问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也要归罪于教师。如:李海燕、金亨布等。
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在辛苦之余,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长期累积下来,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有利于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能够热爱生活,热爱教育工作,在教育和教学中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积极奋进。反之,就会对生活和工作缺乏热情和干劲,精神疲沓,办事敷衍拖拉,得过且过。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其次,有利于教书育人。教育和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是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的集体认识活动过程,需要师生双方都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而学生的情绪又需要由教师来激发和调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有助于形成和谐、合作、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意听从老师的教诲,信服老师的人格,学习和模仿老师的言行。例:许国华。
第三、有利于促进教师身体的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健康的心理素质需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作为其物质基础,身体健康,就会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乐观向上,工作起来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反之,身有疾病或有生理缺陷,使人产生抑郁、焦虑、烦躁、易怒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身体健康,对提高身体素质起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精神愉快、心胸开朗、温和宽厚、善于合群,就会能够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使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反之,长期抑郁寡欢,焦虑烦躁,疑心重重,忧心忡忡,就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何况,心理素质良好,还是人脑功能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俗话说:心宽体阔。这也说明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人生的实践充分证明: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使人短命夭折的因素就是心理不健康。
五、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素质指的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产生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即个体有健康的心理,且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心理素质也越好。所以,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怎样的呢?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
㈠、兴趣、活动广泛
心理健康的人大多能主动、直接从事各种活动,具有广泛的活动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自己有意义的某些事或工作。一个人参与的活动越多,他的心理越健康。
㈡、有较强的责任心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意识到个人对自己、对社会所负的责任,而且能在言行中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个人及社会责任心越强,完成任务的主动性越大,其心理越健康。
㈢、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融洽
心理健康的人对他人、对社会能表现出同情、亲密和爱,而不是对立、对抗敌视和仇视。他们本人能与人交往,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别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即尊重、信任、喜悦等)常多于反面的态度(即仇恨、嫉妒、怀疑、畏惧、憎恶)。在一个集体中,他们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和集体休戚相关,安危与共,他们勇于牺牲个人的利益,而为集体和他们谋求幸福。
㈣、情绪上有安全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对挫折、恐惧和不安全、意外等有相当高的忍耐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坚定、果断、自制和耐心的顽强意志。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优柔寡断、遇事慌乱、感情用事、烦躁不安的不良现象,会破坏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
㈤、有较高的自信心和接受现实生活挑战的欲望
受现实生活的挑战,不仅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且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工作和学习,通过工作和学习中的一次次成功来满足应付现实生活挑战的欲望,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特征。关于这一点,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刘绍禹教授曾经指出:精神健康的人,感觉生活有意义。做事一定有目标,对工作怀有热忱,他的头脑是清晰的,毅力是坚强的,循着计划去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凡虎头蛇尾,忽东忽西,态度消极,感到生活无味的人,心理就不健康。
六、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会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1.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很多,而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
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如,一个对自己教学能力充满信心的老教师面对学生家长质问:你们班学生数学成绩为什么这样差,那这位老师肯定会泰然处之,并向家长解释这次考试的实际情况,使家长听了以后感到放心与满意。有经验且充满自信的教师,他知道教学中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能接受这些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来勇敢面对失败。
2.换个角度想问题
客观地讲,教师是无法满足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领导提出的所有要求。而且,许多要求、期望,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期望都是非常极端的。比如:你希望所有的学生都遵守纪律,但现实是不可能的;你希望所有学生都掌握你所传授的知识,但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以你的理想去想问题,那你会体验到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而你从现实出发去想问题,那你就会心安理得地继续工作。这里我想说的是,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生活中所谓的“失败”。很多时候,这种失败实际上只是教师个人主观上体验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观的。
教师有时也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说是适时当一下阿Q。比如许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班上某个学生的品行不良而受到了学校的通报批评甚至处分。对此班主任不必因此而过分内疚自责,正如教育心理学者张春兴所言,有些学生问题的“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学生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教育失当那么简单的事,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教师只要尽到了责任,就可以问心无愧。
3.控制并排除消极情绪
情绪控制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这里主要讲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气发泄在坐在自己教室里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常常就是让教师受委屈的“罪魁祸首”之一。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因此伤害了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如果教师是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反过来不仅是不尊重教师,不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报复教师。
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二、从情绪本身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去排除。例如,自己提醒自己在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等待自己能心平气和、冷静处理问题时再批评学生,防止过激言行。在这方面,如果调整得法,可以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升华。
4.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哭一场,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在QQ上跟朋友聊聊天写写日记。“身”方面如:参加剧烈的体力劳动,或到歌厅纵情高歌一曲,或与亲友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5.要有一颗平常的心,不要盲目地去跟人家比。干着自己的工作去跟人家比生活,这容易使我们的心态或心理失衡。如拿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比较;拿自己的待遇与人家的收入比较;拿自己的生活与周围的同事、朋友进行比较。这样一比,一些教师的心理常常不平衡,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冤气、憋气、恼火等。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何况在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年代,成败得失,此起彼伏,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有时候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有时候要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有时也要学会放弃,保持心理的平衡与自在,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的快乐境界。
我们只要有个房子,有个快乐的孩子,有个相爱的他,有个存折就足够了。要看到还有人在为工作而奔波,还有人面临着下岗……
6.千万不要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快乐不快乐常常取决于自己有没有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取决于对待问题的取舍方式。一位校长事先没有打招呼就坐在教室里听某个教师的课。这位教师开始没有发觉,待她发现校长在听课,情绪开始紧张,语言表达也不流畅了。心里想:“课讲糟了怎么办?校长会怎么评价?会不会在大会上批评我?会不会影响我评职称定?”结果,这节课真的砸了。接下来几天,该教师为这节课的失败而郁郁寡欢,生活中也屡屡与他人发生冲突。
有一则寓言故事,一只狐狸走到葡萄架下看到葡萄晶莹剔透,心里想滋味肯定好极了,可是它的身高够不着葡萄,感到很难过,但它最终告诉自己,这葡萄肯定是酸的,没有味道,于是潇洒地走开了,这就是著名的“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故事。我想,吃不到葡萄,狐狸完全可以有以下二种想法:(1)是什么人跟我过不去,故意把葡萄架做得这么高;(2)这么好的葡萄在眼前都没有机会得到,我有什么用呢?如果这二种心态存在,狐狸就可能会郁郁不乐地渡过一天,不会这么潇洒地走了。
人又何尝不会犯选择的错误呢?一些人,每当受到挫折时,总是埋怨自己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或认为有人与他过不去,于是总走不出痛苦的阴影。
7.从其它方面寻求满足感
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学校之外寻求成就感。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比如集邮、写作、建立个人博客等等,使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
另外,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这一点对于中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而没有配偶及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师很难在工作之外获得情感上的舒缓和心理上的安慰,因而很容易产生孤独、忧郁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8.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靠学校读的几年书就掌握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那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应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如果教师不积极参与继续教育,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
所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9.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信念。
要成为工作上的主人,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生涯顾问专家建议,当你开始对工作产生倦怠时,就是该重新思索自己的时候了。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要什么?擅长哪个领域?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工作?这份工作可以发挥所长吗?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自己对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目前的工作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然应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工作的积极方面上来,不要老纠缠于工作压力等消极方面。
10.发扬民主,改善干群关系。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9
1.1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8所高校的48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三个民族,分为3个年龄段:22-35岁为低年龄段,36-44岁为中年龄段,45-60岁为高年龄段。每个年龄段调查160人,其中汉族男、女教师和民族男、女教师四类人群各40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教师统称为民族教师,其中94%为维吾尔族,6%为哈萨克族)。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参阅国际通用心理测评量表,结合高校教师实际情况,编写调查问卷。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都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调查内容涉及躯体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等方面。每项细则都定有三级选项,每级选项按程度以1分、3分、5分标定,得分越高显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数理统计法:调查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对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的教师的选项评分。
2结果与分析
2.1心理健康状态调查
(1)情绪调控能力:汉族男、女教师随年龄增长情绪调控能力增强。民族教师情绪调控能力以高年龄段者最强,而中年龄段者较差。汉族男教师情绪调控能力强于女教师,民族教师则相反(表1,2)。
(2)抑郁倾向:汉族教师年龄越小出现抑郁症状的现象越严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刚进入社会存在多重角色适应危机,使其心理负荷过重而产生抑郁。民族教师中以中年龄段者抑郁症状最严重。部分中年民族教师因为家庭中子女多、负担重而工作中又身兼数职,压力过大引发抑郁。调查中,女教师抑郁现象明显较男教师普遍(表1,2)。
(3)烦躁症状:随年龄增长,汉族教师和民族男教师烦躁症状减轻,民族女教师加剧。女教师烦躁症状较男教师严重。35岁以上民族女教师比汉族女教师更多出现烦躁症状。可能是由于中年民族女教师家中子女较多,婚后工作和家务负担相对较重而导致的(表1,2)。
(4)抗挫折干扰能力:汉族教师随年龄增长,女性抗挫折干扰的能力不断增强,而男性受到挫折干扰的现象却增加。民族教师随年龄增长受挫折干扰的现象有所增加。汉族教师受挫折影响的现象较民族教师严重,民族教师比汉族教师乐观,心态更积极(表1,2)。
(5)焦虑症症状:汉族教师随年龄增长焦虑症状减轻。提示现阶段青年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较大。45岁以下汉族女教师焦虑症状比男教师严重,而45岁以后情况相反。中年民族教师工作、生活压力相对较大,经常出现焦虑症状的比例最高。民族教师焦虑症状较汉族教师严重(表1,2)。
(6)应变能力:高年龄段教师处事应变能力最强。汉族女教师随年龄增长此能力提高最明显。汉族教师应变能力强于民族教师(表1,2)。
2.2生活技能调查
教师随年龄增长生活压力减小。女教师生活压力大于男教师,民族教师大于汉族教师。青年时汉族女教师生活适应力不及男教师以后逐渐强于男性(表3)。民族女教师的生活适应能力强于男教师,高年龄组生活适应能力较差(表4)。
青年教师面临成家、立业,经济压力大,生活相对波动而造成生活压力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女教师在生活中担当贤妻、良母、女儿、儿媳等多重社会角色,又经历生育等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导致生活压力较男教师偏大。而民族教师由于家庭子女众多、亲友应酬来往频繁等原因也使其生活压力大于汉族教师。
2.3工作压力及状态调查
新疆高校中、青教师工作压力较大;民族教师工作压力较汉族教师大;汉族女教师工作压力比男教师大;36岁以下民族女教师工作压力明显较男教师大,而随年龄增长男性压力逐渐大于女性(表5、6)。此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科研和深造压力大使其工作压力不低;中年教师是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同样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当前高校体制改革对民族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部分曾安于现状的民族教师深感形势紧迫,工作压力增大。女教师不仅承担着大量家务劳动,还要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需要多学习多出成果,晋升职称,因此女教师更容易出现工作和家庭之间矛盾的现象。由于风俗等原因婚后民族男教师在家庭中的一家之长的角色被强化,使其承担更多的责任,导致工作压力较高。
3结论
随年龄增长,汉族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而民族教师心理健康呈现“V”型趋势,中年龄段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年龄段者。汉族男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教师。民族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教师。36岁以下民、汉高校教师生活压力大;女教师生活压力大于男教师;民族教师生活压力大于汉族教师。36岁以下教师工作压力大,而中年龄段者不仅工作压力较大,且工作紧张程度最高。民族教师工作压力比汉族教师大。女教师工作自信度不及男教师。且汉族男教师自信度最高。
参考文献:
[1]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5,(2):99-101.
[2]李刚,刘志成。高校教师心理状况的分析及其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1):76-77.
[3]柳友荣。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高校教育研究,1998,4:84-86.
[4]邱莲。大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3):146-148.
[5]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