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最新7篇】正文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最新7篇】》

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最新7篇】,欢迎参考。

幼师教育学论文 篇1

前几日,接到学部学生办公室刘春荣老师的电话,说《学部通讯》下期“人物专访”约请了俞启定教授,询问我能否在“百忙”中帮忙做个访谈。我虽不是俞老师的亲炙弟子,但从读书到工作,他一直是我很亲近的老师,熟稔自不必说,便很爽快地应下了这个任务。在和俞老师的博士生王欢一起斟酌采访框架后,我们与俞老师约了访谈时间。俞老师很迁就我们,在将近3个小时的访谈中,拍摄电影的童星经历,“上山下乡”中云南建设兵团的峥嵘岁月,重返学校读书的喜悦,第一位教育学博士答辩时的豪华阵容,留校工作后的教学与行政“双肩挑”,近年来的“学术转向”…… 往事一一在我们面前呈现,臧否人物,挥斥方遒。随着访谈的推进,我们的访谈内容逐渐丰盈。在访谈中,俞老师说他最为自豪的是一件事――“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婴班小朋友到博士都教过”,他爽朗地“哈哈”笑着,颇有几分孩童般的得意,真性情荣光绽放。

俞启定教授1948年8月31日出生在武汉,祖籍浙江绍兴,6岁时随工作调动的父母迁入北京,7岁入直钧小学堂读书。直钧小学是由私塾改良而成、以开办者名字命名的私立小学(后改为公立),教学方法还有几分旧私塾的模样。除去1969年至1973年在云南建设兵团插队外,俞老师一直生活在北京。1979年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1981年留校工作,至今已在北师大讲坛耕耘了整整30年。

曾经的童星

俞老师的童星经历是我们很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五彩路》(1960年公映)中的桑顿、《暴风骤雨》(1961年公映)中的小猪倌、《粮食》中的儿童团团员以及在《矿灯》《革命家庭》中童年时期的男主角等,都是俞老师塑造过的人物形象。我们对于俞老师是如何被选为演员、如何演戏、有无报酬、为何没有继续从影等问题十分好奇。面对我们有点八卦的追问,俞老师尽管有几分无奈,但还是乐呵呵地一一回应了我们。他当时读小学四年级,是在马路上演活报剧时被导演看中的。那时没有什么所谓的“星探”,中小学生有很多机会在马路上表演节目,无外乎就是在路边找个空地,说个快板、表演个活报剧什么的,他就是在这样的路边表演中被导演看中的。他四年级开始接拍电影,一直演到六年级,差不多有三年的时间。读初中后因为嗓子变声不适合演小孩子就不再拍电影了。俞老师说,那时候拍戏很艰苦,有时候要连续拍3、4个月,根本不能正常上学,于是剧组只好找个随队老师给他们补课。拍电影没有报酬,全是义务的,如果表现好可能会得到一些奖励,比如《暴风骤雨》拍完后导演特别满意,于是就奖励了一本高档笔记本给当时的俞老师。俞老师给我们看了那个保持了将近50年的“美术日记”,尽管饱受岁月侵蚀,但它釉黄色的皮质封面依然散发着柔和的光泽,一如俞老师讲述五彩童年时波澜不惊的淡定和从容。

高中生教初中生

俞老师高中考入了北京四中,也就是原来的顺天府中学堂。该校一直是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名校。1966年,“”开始,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师们大多被打倒、批臭了,等“复课闹革命”时,他们这些高中生,就被用作初中的“临时教员”,开始登台上课,而当时的俞老师只是一名高二的学生。面对我们的好奇,俞老师笑笑,说他给初中生讲过数学,至于讲得怎么样,高中生给初中生上课合不合规范,这些在“革命”的特殊时期也都顾不上了。他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后,就随“上山下乡”的浪潮插队去了。

云南建设兵团插队

说到“上山下乡”,俞老师有两次经历,一次是在1968年冬天和几个去插队的同学一起去了山西临沂。因为是农闲,他们被村干部委任去村里小学当“先生”,每人包一个班,进行语文、算术、音乐、美术等的全科教学。正在这群插队青年教得有滋有味的时候,学校那边突然来了通知,说他们是私自插队,不算数,要求迅速返京,接受正式分配。

第二次的正式插队是在1969年5月份。原本学校工宣队的师傅打算让俞老师去工厂工作,但因俞老师的家庭问题只好放弃了。这一次,俞老师去的是云南的国营农场,后来改建为生产建设兵团,地处云南瑞丽中缅边境线上。从北京乘火车到昆明需71个小时,然后还要再坐5天的汽车才能到瑞丽,之后还要再坐拖拉机才能到农场,单程就要耗时10天。瑞丽的风光特别优美,一道道峡谷,一条条山涧,满目青翠,谷深涧急,和北京相比绝对是另外一个洞天。建设兵团属于戍边的农场,因此插队青年从编制上来说是兵团战士(连级以上的正职干部都由现役军人担任),干的却是农民的活,身份还是国家职工,用俞老师的话讲就是“工农兵”占全了。因为是农场,所以不像其他地方的知青要挨饿,肚子还是可以混饱的,主食是大米饭,蔬菜全由连队自给,吃肉的机会不多,“三月不识肉味”是极为普遍的。

俞老师说农活他基本上都会干,这得益于建设兵团的训练,犁田、插秧、施肥、割稻,他样样拿手,还进行了引进良种和化学除草等“科学实验”。在云南建设兵团干了4年多后,俞老师于1973年被兵团推荐上大学。当时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首师大)中文系的一个老师代表北京去瑞丽招生,尽管俞老师志愿报的都是理工科专业,但还是被该老师一眼相中,于是在北京师院度过了3年的“工农兵学员”生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幼师做了语文教员。就这样,俞老师的理科梦彻底被打消,他成了一名“搞文科”的人。

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

俞老师在北京幼师工作了3年,给幼师的学生上过语文及教学法,还跟从学生到幼儿园去实习,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过“认识环境与发展语言”课,很受小朋友的欢迎。除去上课外,他还负责过学校教务处(当时叫“教育革命组”)的工作。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作,俞老师专门到北师大旁听了一年的“教育学”课程。正是这样的一个契机,让俞老师与教育学科结下了姻缘。

“”结束后,国家恢复了高考,随之恢复招收研究生。俞老师不可能再读本科了,于是“跃进”报考了研究生,报考的是中国教育史专业,考试科目除政治和外语外,还包括3门专业课,一门是教育学和中国教育史(各占50%)、一门是古汉语,一门是中国历史。当时没有什么指定教材,俞老师幸而找到了北师大教育史教研室油印的一本资料。当时王炳照老师在学生宿舍花了2个多小时帮他把中国教育史脉络串了一遍,考试结果出来,居然还不错。1979年9月份,俞老师“带薪入学”,正式成为北师大的一名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获国内首批教育学硕士学位(该学位条例是1981年颁布的,正式实施是1982年)。

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北师大第一批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和导师名单,毛礼锐、陈景磐先生被遴选为教育史方向的导师。博士点有了,导师也有了,但学生还没有,按照陈先生、毛先生的意思,他们希望能招收几个基础扎实、有工作经验的人来做学生。他们“圈定”了王炳照等从研究班毕业的老学生,但王老师当时在学报工作,以年龄大(当年47岁)为由婉辞,并向毛先生推荐了刚留校工作的俞启定。俞老师于1982年入学,在毛先生的指导下,选择了《独尊儒术与汉代教育》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在1984年论文开题前后,俞老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游学”,沿着“北京―西安―上海―杭州―福州―厦门―广州―北京”的路线,遍访研究秦汉史和中国教育史的老前辈。他第一站就拜访了陕西师大的秦汉史专家林剑鸣先生,然后到上海拜会了沈灌群先生、张瑞先生和李国钧、江铭、张惠芬等先生,之后上行杭州、福州,厦门、广州,拜访陈学恂先生、高时良先生、杨荣春先生、王悦、罗佐才先生等,这些先生们都很热情地予以了俞老师以指导。1985年,在王老师的带领下,俞老师还专门到沈阳拜访了马秋帆先生。当时,游学的差旅费是学校提供的,但报销标准很低,火车是硬座,住宿只能在低档招待所,好在俞老师当知青吃苦耐劳惯了,倒也不在乎。一趟游学下来大概也就花了200多元。提及这段往事,俞老师很是感慨,感叹当时老先生们“厚待后生小子”的襟怀,认为游学对研究生做论文好处很多,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眼界。

作为国内第一名教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俞老师很自豪地讲,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绝对是豪华阵容。当时主管研究生教育的顾明远先生亲临坐镇,华东师范大学张瑞先生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委员由陈元晖、邱汉生、马秋帆、张鸣岐诸先生组成,论文外审专家有安作璋(秦汉史专家)先生等,答辩秘书是王炳照老师,就坐在俞老师对面。旁边桌子上放着两个暖水瓶,给老先生们添茶加水之用。张岱年先生因临时有重要会议未能与会,但事前专门致电了俞老师的导师毛礼锐先生,讲他对论文的看法。答辩顺利结束后,俞老师听取了各位先生的意见,一番修改后,《先秦两汉的儒家教育》专著于1987年正式出版。之后,他先后出版了《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秦汉编)和《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先秦两汉卷),以研究先秦两汉教育史为国内学术界所认同。

近些年来,俞老师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把多媒体与中国教育史的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他主编的《中国教育简史》多媒体教材包在2001年获得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源远流长的中国教育》VCD系列光盘于2002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一等奖,2004年获第三届国家音像制品奖。目前,由他主持的大型课题“中国教育史电子资料库”正在进行紧张的审校工作。俞老师说,他希望能为他的“第一位教育学博士”的头衔多做一点事情。

教学行政双肩挑

在俞老师的教育生涯中,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工作一直齐头并进着。1987年他担任了教育系副主任一职,主管教学工作。1994年春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大学访学回来的俞老师正赶上教育系成立教育史研究室,他顺理成章地就成为了教育史教研室主任;1997年底至1999年底,他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00年以后担任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常务副主任。俞老师在这段时间里为教师培训事业的发展尽心竭力,先后促成了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和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立;完成了从中小幼的“国培计划”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再到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使学院业务覆盖了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师教育体系;还创办了《中国教师》杂志,将原来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刊为《教师教育研究》,在教育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开辟职业教育新天地

近些年来,俞老师将精力更多投放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上,放在指导研究生和完成科研项目上。这种“转向”并非偶然。早在1987年,俞老师就协助高奇老师给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职业教育概论”选修课,1988年高老师退休后,俞老师接过接力棒,将这门课程继续开设下去。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几经波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低,职业教育的研究力量相当薄弱,研究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与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很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俞老师在承担中国教育史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依然坚持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教学工作,并于1997年招收了第一届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逐步好转。俞老师经过积极争取,于2001年将“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挂靠在了北师大教师培训学院,承担起了部级中职学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以及部级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2005年,北师大教师培训学院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点。俞老师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支撑着这门二级学科走出低谷,为北师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俞老师迈入了花甲之年,虽然卸掉了行政职务的重担,但压在俞老师肩上的担子仍然不轻。他于2007年底主持申报了教育部、财政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的“中职校长培训(高研)”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两个大型研发项目;2008年主持申报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研究”课题,该课题是教育部在职教领域首次设立的重点攻关项目。2011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俞老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企望能为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开辟更为坚实的途径。

从当初俞老师自己独撑着职教课程到成立职业教育研究所,再到成立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一路走来,俞老师为此付出了很多。在谈到这些时,俞老师欣慰之余也略有遗憾。他说:“在中国教育史专业领域,我认为自己还是作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自问无愧于教授的称号,但是对于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着手还是晚了一些,个人的成果也不够理想”。他说自己今后要多努力,希望能稍许补上这些遗憾。

托付

在访谈即将结束时,面对我们“俞老师有点像王老师了,周末也在办公室”的感叹,俞老师神情突然凝重。他说自己已届耳顺之年,但还有好多任务要完成,不仅仅是目前为之操劳的职业教育学科,还有先生们留下的未竟事业。他谈起2009年遽然离去的王炳照先生,极为动情。王老师在弥留之际,将“211重点课题”《中国社会教育通史》(八卷本)任务委托给俞老师,且一并向之托付了未毕业的学生。2010年5月底王老师的学生叶齐练毕业答辩时,论文封面上的“指导老师”一栏中只有王炳照先生一人的名字,叶齐练说这是俞老师的意思,俞老师说他只是在替王老师完成指导学生的任务而已。作为王老师的弟子,王老师走后俞老师替他做的工作我们也略知一二,深深为他们的情谊所感动。

看着动情讲述的俞老师,我们脑海中突然记起在帮王炳照先生整理口述史时他在谈及俞老师时说过的一段话,“他总是称我为老师,常常在我的弟子们聚会时,笑称自己是他们的‘大师兄’。实际上,我哪里称得上是他的老师,他是毛先生的入门弟子,我是毛先生的助教,充其量我就是个‘大师兄’而已。他读书期间,我们一起陪老先生们到外地开学术会议,一起到东北师大访问马秋帆先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他1981年研究生毕业留在教育系教育史教研室,当时我还在学报,《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两套大型学术著作他都承担了分卷主编,帮我做了大量的工作。近些年来,我们又一起为‘211项目’《中国社会教育通史》共同努力,一起经历了不少事情,可以说是相知多年的朋友了”。或许,这看似玩笑争当“大师兄”的深深自谦后面,隐藏着师生之间的情谊,除传递着某种做人精神气质外,更有着学术风骨的绵长延续。

幼儿园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 :游戏 ;培智数学;作用

游戏作为儿童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儿童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游戏也是儿童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喜欢玩,喜欢游戏。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智障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对理性知识和抽象概念理解能力弱、接受能力差等特点,合理地将游戏引进数学课堂,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以下就结合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游戏在培智数学课堂教学上的作用。

一、运用游戏,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进行某项工作的内驱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它使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对某一事情只要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在培智教学中,兴趣对唤起儿童的注意力有极重要的作用。以游戏为媒介,为了使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培智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游戏,让培智儿童产生学习的愉悦感,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对培智儿童来说,在课堂教学中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意味着教育已成功了一半。游戏这一特殊的教育手段,对培养培智学生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利用游戏时,要做好一下几点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经验积累

培智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在平时各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比如在生活技能课,游艺与积木等课中教会学生一定的技能,为以后的游戏打下基础。在与家长沟通时,多让家长在家适时的对学生的游戏加以指导,家庭游戏经验的积累对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二)因特施教

游戏的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对培智学生而言,他们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性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游戏,内容浅显易懂,便于学生操作。如果一项游戏学生都无法进行,何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游戏选择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游戏成为一项轻松易接受的活动。心理学家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游戏中,我们应多给培智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先让学生玩一些难度相对较小的游戏,逐渐加强难度,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用“你真聪明”“你真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克服了学生我不会做,我不行的自卑心理,建立自信。

(三)组织到位

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要课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游戏,在学生游戏活动中充当好组织者的角色。培智学生自控能力差,如果不加引导,只会单纯的以玩为目的,游戏过程中也会发生与同伴争抢的局面,教师要讲解游戏规则,游戏中注意事项,以及游戏的目的,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

做好以上几点,游戏才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比如,在讲授4减几时,我设计了小猫钓鱼这一游戏,请四名学生扮演鱼的角色,一名学生扮演小猫,当小猫钓上一条鱼时,请学生说一说还剩几条,并写出减法算式,学生乐在其中,争先恐后的来写算式。在学习物体的高矮时,我设计了击鼓传花这一游戏,拿到花的两名学生到前面来,其他学生比较他们的高矮,这一游戏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单一的比较两人的高矮效果好。爱看动画片是孩子的天性,培智学生对动画片更是倍加喜欢。我利用小头儿子大头爸爸这一动画片的内容,制作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头饰,请两学生来表演片中的小场景,学生模仿所看的动画片内容,我加以表扬并重点讲解了为什么叫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学生在玩中理解了大小,对这一概念也有了很深的印象。

二、运用游戏,丰富智障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智学生对抽象的概念难以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特殊的教育方法,把复杂的知识浅显化。在讲授数字7时,我出了一个数字游戏“一根拐杖天天用,一个星期用几天?”学生都在积极动脑筋。我把这句数字谜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述,并做了一定的指导,学生很快就猜出了是数字7。我抓住机会,又告诉学生,一个星期有7天,我们上5天学,休息2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了数字7,也明白了一个星期共有7天这一知识。

三、运用游戏,补偿智障学生的生理缺陷

培智儿童由于大脑受损,使其运动神经受到限制,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相对同年龄的儿童较差。培智儿童腕骨和指骨正处在生长过程中,指挥小肌肉群的神经系统的机能尚未成熟,手部动作精确性较差,使他们产生学习上的障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小肌肉群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游戏教学则是补偿培智学生的生理缺陷的重要途径。

在讲授得数是5的加法运算时,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两份珠子,请学生从第一份中夹出1颗珠子,第二份中夹出4颗珠子,把夹出的珠子放在文具盒盖中,数一数文具盒中珠子的总数。依此类推,夹出2颗和3颗,3颗和2颗,4颗和1颗。在简单的夹珠游戏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得数是5的加法还锻炼了手部力量。

在学习数字1-5时,我编了一首数字儿歌,并教会学生手指游戏:1像毛毛虫---游游游、2像小白兔---跳跳跳、3像小花猫---喵喵喵、4像小乌龟---爬爬爬、5像蝴蝶---飞飞飞。学生在手指游戏中学会了数数,也学会用手指表演各种小动物了。

在学习大于号和小于号时,许多学生分辨不清,我采用手指游戏来帮助学生认识辨别:右手的中指和食指能搭出大于号“>”,左手的中指和食指能搭出小于号“<”。教师提问:“大于号怎样记?”学生回答:“伸出右手剪一剪”;教师提问:“小于号怎样记?”学生回答:“伸出左手剪一剪”,并配上动作,既生动又形象,学生掌握后就不会再混淆。

四、运用游戏,增强培智学生的适应能力

培智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差,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公民。平时教学中要加强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根据培智学生数学教育的需要,设计情境游戏,在模拟环境下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为培智学生提供较为自由,自主,和谐的的环境,使他们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畏惧,紧张害怕的情绪,建立自信,掌握知识,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另外,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强化学生的感性知识,使培智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认识时钟时,先教会学生认识时针,知道整点。然后教会学生认识分针,知道几时几分,最后认识秒针,知道几时几分几秒。在学生学习了时针,分针,秒针的基础上,讲述一天中,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我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活动:我的一天。我戴着红领巾,充当一名小学生,请另外一名辅教充当时钟。我讲述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所做的事情:7点起床,7点30吃早饭,8点到学校,11点放学回家,12点午休,1点20上学校,4点40放学,6点吃晚饭,8点睡觉。我一边讲述辅教一边显示时钟,学生聚精会神的听着我的故事,也数着时钟上的时间。我表演完请学生讲故事,扮演钟的角色。学生虽然不能连贯的说出自己的一天,但能准确的把握起床,放学,睡觉的时间了。在此游戏中,学生知道每个时间有每个时间该做的事情,晚上再也不能贪玩,早早的睡觉了,早上起床后会主动要求上学,生活适应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在认识钱币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认一认,数一数,算一算,换一换钱币后,进行情境游戏。

模拟场景一:教师充当售票员,学生充当乘客,要求学生自己拿钱买票。

模拟场景二:教师充当营业员,学生充当顾客,要求学生拿钱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通过交换情景,穿插游戏进行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并加深对所教知识的理解。在愉快的场景环境中交流知识,增进感情,培养了良好的心境,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五、运用游戏,培养智障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合作交流,共享群体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交往、评价能力。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用“找朋友”的音乐游戏,就能起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我让每个培智学生挂上图形卡片,先看看自己身上挂的是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培智学生寻找和自己身上图形挂卡相同的“图形娃娃”做朋友,找到朋友后,握握手敬个礼站在一起。在游戏中培智学生情绪积极,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积极地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轻度培智学生会主动帮助中重度培智学生。这样将数学活动与音乐游戏科学有机地相结合,既提高了培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游戏是培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培智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形式多样的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培智学生寓教于乐,而且还能挖掘培智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他们的参与合作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游戏有效地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肖非。《智力落后儿童心理与教育》[M]. 辽宁: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57.

[2]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 山东: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0-22.

[3]王春燕。《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M].山西: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4]余文森。《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6-57.

幼师教育学论文 篇3

[关键词] 教学现状 实用性 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一、幼师历史教学的现状

与其他的职业中学相比,幼师的培养目标和对象有所不同,所以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取消了历史课程的情况下,幼师仍然坚持开设历史课,从中可以看到历史学科对培养幼师生的素质与能力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近年来,笔者在幼师的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学生对历史课的厌学情绪日益严重,除去少数内容趣味性较强的章节,学生很难激起学习的兴趣,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获得一技之长就行了,而历史与生活、工作是“无关”的,甚至认为学习历史“没用”,学不学无所谓,开设历史课完全是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目前幼师的历史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教学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既看不到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看不到历史在专业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历史课程很难体现其学科价值,发挥应有的教学功能,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针对幼师历史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二、幼师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和对策

(一)准确定位历史课程,更新教学观念

现阶段中职课程改革要求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幼师属于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弹、唱、跳、画等),所以历史课程作为幼儿师范学校文化基础课之一,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幼师历史课程的定位,应该是幼师生的人品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高。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历史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幼师的历史教学应依据这一定位开展,而教学是在观念、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只有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更新教学观念,以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工作,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幼师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幼师的历史教学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结合幼教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历史教学应以“实用为主”的原则,为职业教育服务,与职业技能接轨,增强历史教学的实用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结合幼师特点,科学而灵活地改革教材内容

教材是办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现行的幼师历史教材其实就是新课标改革之前的普高历史教材的缩写,很多内容重复初中所学的,部分观点滞后,形式呆板,体现不了幼师特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幼师历史教学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在教材内容的处理方面具有可以灵活选用、科学整合的优势:幼师历史教学在完成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和职业的需求,对教材作进一步的处理,强调实用性,突出教学重点和幼师特色。

1.根据幼师生的兴趣点和职业素质需要,加强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补充教育史(着重了解中国历代著名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及言行);文化史(科技、文学、舞蹈、美术、声乐、体育等)等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为将来的幼教工作打下基础;本校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适当补充乡土史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爱国情感;幼师生绝大部分是女生,专题学习古今中外各领域杰出的女性,有助于培养女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发挥她们的主体作用。

2.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相比,校本课程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它的形式灵活多样,不贪大求全,可以在某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方面深入挖掘,以此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实现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的相互补充。

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首先,明确幼师的校本教材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应该降低难度和深度,适当扩大知识的涉及面,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为一体;其次,确定教材编排体系和内容,由于幼师学校历史课时偏少,学生文化基础较差,针对这一现实校本教材可以打破目前教材的传统编排体系,采用专题式编排;专题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挖掘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接轨的内容,现在不少的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科技教育等,为此笔者编排的专题有文学篇、工艺美术篇、科技篇、民俗篇、艺术篇等等。经过教学实践,学生感受到历史不是乏味的,而是有趣的,不是没用的而是实用的,对历史课的兴趣大大提高。

(三)历史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幼师生活泼开朗,多才多艺,表现欲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专业的学习较感兴趣,而幼师历史教学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一教学优势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充分地联系专业知识和历史知识组织教学,寻找历史教学与生活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令学生体验到历史课程对自己能力发展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

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与弹、唱、跳、画等专业技能的结合。(1)弹、唱。在学习“改革开放”一课,先让学生演唱《春天的故事》,然后把歌词和教材内容对应起来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例如,通过“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划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学生就可以掌握了改革开放政策确立的时间,选定的试点、总设计师等知识点,结合教材进一步探究其背景,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类似的课例还有在讲授“”时用《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五月的花海》)进行导入;讲授抗日战争时分析《黄河大合唱》、《游击队队歌》、《南泥湾》的背景,欣赏钢琴曲《黄河》片段;讲解“宋词”部分,让学生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虞美人》,感受诗词的美……(2)跳(舞蹈)。这一方面尤其适用于学习文化史部分,如学习工艺美术专题中的“陶瓷”和“剪纸”,让学生欣赏舞蹈《青花瓷》和《剪纸姑娘》;科技专题中的“算盘”则是观赏儿童舞《算盘谣》……(3)画。很多的美术作品都取材于历史,如通过欣赏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就所学的历史事件画历史漫画,把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思考通过漫画表现出来;还可以确定某一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设计历史手抄报、板报或海报……

以上这些在课堂教学当中“见缝插针”的结合,其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点,不再抗拒历史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用武之地,而且学生通过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对她们在歌曲的演绎、舞蹈的创编,美术作品的创作方面都大有裨益。

2.与职业能力的结合。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幼师生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与技能,除了上面第一点所谈到的专业技能外,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当中还应突出培养以下的职业能力:(1)口头表达能力。可采用的方法有课前三分钟的“历史小故事”、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教材或历史材料的朗读、历史问题的讨论总结、演讲、辩论等等,此外笔者还尝试使用模拟讲课的方法,如在学习“四大发明”这一专题时,把教材内容当中相对简单的问题:四大发明的发明和发展、四大发明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交给学生进行分组备课,然后这些内容由小组代表走上讲台进行讲授,必须有板书、提问、小结等完整的环节。运用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口头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可培养学生形成大方得体的举止和风度。(2)书面表达能力。幼师生书面表达能力较差,是近年来幼儿园等用人单位常有的评价。对此历史教学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笔者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写课堂学习小结,学习心得体会,历史影片观后感等;指导学生撰写历史调查报告和历史小论文,如调查家乡的传统习俗、幼儿园教学中的历史元素、中国饮食文化的优劣、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六大教学法)和历史知识,编写教案,如学习传统习俗当中的“生肖文化”部分,笔者了解到本地幼儿园有开设《十二生肖》一课,于是布置学生运用教学法的知识,编写一个幼儿园教学教案,让学生懂得在幼儿园教学中与历史相关的内容应该怎样教,进而优化教学设计。通过这些相关的训练,不仅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逻辑思维、学习能力、思辨能力也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3.开设专题性的历史活动课。历史活动课可以说是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训练,对于学生的能力锻炼是全方位的。因此笔者在幼师的历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职业需要开设历史活动课,如“歌曲中的历史”、“中国古代服饰画展”、“家乡的传统文化”、“诗词背后的典故”、“历史海报设计展”、“历史主题的课室布置”等等。此外,现在新兴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历史活动课提供了一种创新而且可操作性强的模式,笔者正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总之,历史活动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活跃了课堂;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了自信;培养了学生查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幼师的历史教学必须要打破学科体系,跳出纯基础性课程的框框,体现职业特点,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新型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

[2]李胜英。激发中职生历史学习动机的实践与思考。

[3]金相成。历史教育学。

[4]王亲平。中职教学改革中历史课程的地位。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篇4

1.1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培养幼儿开朗乐观的性格。从传统民间游戏的角度进行分析,其集合于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为一体,凸显出活泼、轻松的教育模式。并且,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朗朗上口的节奏儿歌和绕口令的配合,能激发幼儿的兴奋度,强化幼儿的喜欢程度,从而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体会到强烈的情感体验,体会到团队合作的精神。

1.2强化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认知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较陌生、抽象性强、理解非常难的一种教育。单纯的依附于教师的讲解和说教会让幼儿感觉到迷茫。但是,将民间游戏和幼儿教育活动教学结合在一切,却能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强化幼儿的整体感知意识。这主要是因为民间游戏包含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让幼儿潜移默化地从游戏当中帮助幼儿汲取难懂的一些知识和内容,从而更好地教育幼儿强化幼儿对社会的认知。

1.3强化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求知欲望很多民间游戏在玩的过程中,都将绕口令、歌谣等结合在一起。比如说,丢手绢等,这些游戏能强化幼儿对语言辨识能力,强化幼儿的口齿清晰的表达能力,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从而让幼儿变得更加大方、得体。并且还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并且达到产生共鸣的目的,从而让儿童在这些游戏基础上对新鲜事物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完善。

1.4强健幼儿的体魄,增强幼儿的体能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幼儿出现肥胖等状况。通过民间游戏和幼儿教育活动相结合,能全方位地提高幼儿的体质和体能。例如,打沙包、荡秋千、跳格等相关的游戏模式,能帮助不愿意运动的幼儿成功减脂,并且对提高幼儿的健康程度具有积极影响。让幼儿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仅让幼儿,在游戏当中获得了乐趣,还能让幼儿得到很大的满足感。

2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2.1为幼儿创造游戏环境,激发幼儿玩游戏的欲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创建环境非常重要。比如说,飞盘游戏,教师可以在走廊引导学生进行飞盘游戏。让儿童将飞盘当作帽子顶在头上走路,保持平衡,不让飞盘掉下来。教师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这个游戏当中,让幼儿和家长一切头顶飞盘进行比赛,从而提高幼儿的参与意识和整体感知意识,强化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幼儿和家长的亲密感,并且对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2.2针对民间游戏进行创新民间游戏本身来源于民间,其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在进行幼儿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保障幼儿的安全性、健康性,才能实施民间游戏。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民间游戏教学过程中,应将其不安全因素剔除掉,在完成改变和创新之后实施游戏教学,从根本上保障幼儿的安全性、健康性。例如,在进行沙包游戏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原来的沙包换成软质沙包,从而降低对幼儿的身体伤害,使其愉快地进行游戏教学。让每个幼儿把沙包拿在手中,使劲往上抛哪个幼儿抛得最高,哪个幼儿就获得胜利。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玩踢沙包的游戏,将沙包放在脚面上,向前或者是向上方用力踢沙包使劲向上抛,看哪个幼儿抛得最高哪个幼儿就是胜利者。让幼儿参与这样的民间游戏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强化幼儿的整体意识,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2.3引导启发性思维,推动幼儿积极参与为了使幼儿游戏变得更加寓教于乐,应将传统民间游戏融入其中,让幼儿教师参与其中。在幼儿需要指导和帮助的基础上,通过幼儿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将自己的行为和意图传达给幼儿,能起到积极创新的作用,给予幼儿新活力和新方法,不断对民间游戏进行改变和创新。通过新的玩法和活力能吸引幼儿更好地参与其中。例如,拔河比赛,这是民间游戏中最常见和团队合作精神最浓厚的一种游戏,孩子在进行这项游戏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并且能提高孩子和同伴勇敢较量的精神。教师可以让每一面绳子站两个或者是三个幼儿,然后教师在中间担当裁判的角色,通过教师的一声令下绳子两端的幼儿开始进行拔河比赛,自己和队友和合作完成游戏,使孩子能拥有团队精神,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充满信心地克服所遇到的困难。这充分表明,民间游戏对幼儿的帮助是百利无一害的,具有非常强的应用价值和实用性。每当孩子们克服某种困难或者是学习到某种动作的时候,能感受到整体团队合作精神,并且体会到自身的进步,强化了学生的自信心。

3结语

幼儿园优秀教育论文 篇5

敬业奉献,人格魅力师生敬佩:

是一个“工作狂”。在她的眼里,没有上、下班之分,没有节、假日之分,总是连轴转。在县幼儿园,她每天从清晨6点工作到晚上8点甚至更晚。2005年她家建房,从策划到搬家,她总共花费的时间仅是两个星期天的下午,几乎淡忘了“家”的概念。

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但对师生却倾注着她满腔的爱。在道林时,为帮助困难学生上学,她花去了一万多元。这对一个收入微薄的小学教师来说,实在是好难好难呵!平时,老师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她知道了,就是最难,也要去帮忙解决。有位老师家庭很困难,想申请一套廉租房,可那个老师所在的社区名额有限,这位老师很是懊恼。为了给这位老师申请到这套住房,四次到社区,三次去找房产局,最后她找到县委副书记,磨破嘴皮硬是申请了一套。副书记愠笑着问:她是你的什么人呀?傻笑着回答:她是我的娘啊!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欢快地叫为“钟妈妈”,同事们则亲妮地称她“钟大姐”。这一声声饱含深情的呼唤,折射出来的就是人格的力量!

勇于攀登,优良素质刮目相看:

同志毕业于师范学校,但她有一个终身学习的理念,先后参加了教师岗培,普通话、计算机培训,校长和园长岗培班、研修班学习;她研读过18本教育专著,写下了30万字的读书笔记;经过六年的自考获得了专科、本科文凭;普通话取得二甲证书、计算机取得高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取得B级合格证。

专业知识的不断充实,使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迅速提高,并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在道林镇学校24年,竟有17年她所教学生的学科成绩合格率位居全镇第一,5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4次被评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更新了的教育理念,使她在教育科研中游刃有余:还在道林时,她承担的部级重点课题《中小学协同教育与心理发展》子课题的研究,就得到了总课题组郑和筠教授的充分肯定,课题获省级一等奖;到县幼儿园后,她更是把教育科研、创新教育看作是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同志们一道,在六年的时间里,先后承担了省、市、县7个课题研究,已有5个结题并取得优异成果,其中省级“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乡村幼儿游戏课程开发与研究》获得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由她和廖日明副园长主编的《乡村幼儿游戏课程开发与研究》一书已于年3月正式出版,填补了国内外开发乡村幼儿游戏课程的空白。

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使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她把它们整理出来,使之升华,并给人以启迪和教益。近年来,她撰写的总结或论文共计有30多篇发表、获奖,其中《呼唤责任心,培养责任感》一文获部级一等奖;《让爱温暖潜能生的心灵》等8篇获得省级一等奖;《幼儿园管理过程中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在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当代教育论坛》发表;她的录相课《跳房子》获得省级一等奖。

因显著的教育效果,骄人的科研成就,被推选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省教育学会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县幼教协会副会长。同事们对这位曾经的乡村女教师刮目相看: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开拓创新,管理业绩令人惊叹:

年8月调县幼儿园时,面临的是员工不安心、生源不足、负债350万元的困境。她从打破“铁饭碗”入手,率先在公办幼儿园实行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千方百计组织资金,大力改善办园条件;实施精细化管理,大幅度提高保教质量;努力改善员工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凝聚人心,最大限度强化、调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园上下的不懈努力,短短的六年,县幼儿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已是“市示范性幼儿园”,“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性幼儿园”,“市食品卫生A级单位”,“市芙蓉标兵岗”,“最受市民喜爱的十优孕婴童产业品牌”,“县优秀共产党员示范岗”“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文明单位”,连续五年被评为县教育系统“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如今的县幼儿园,成了大地一颗璀璨的幼教明珠,吸引了众多的学习、参观者。年月,县幼教考察团在我园参观后说,你们县幼儿园的发展真是个奇迹!你们的钟园长更是奇人!

幼师教育学论文 篇6

论文摘要:陶行知先生倡导师范教育要下乡、教学做合一,为幼师生到农村顶崩实习支教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在陶行知思想指引下的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的意义、主要困惑以及主要措施等观点。

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国的师范教育多半设在城市里,对农村儿童的需要和疾苦不能理解和适应”n驰主张师范教育要下乡,走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乡村学校教师的道路。陶行知先生还指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侧也倡导师范生“教学做合一”,就是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可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简称幼师生,下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强化幼师生的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既是幼师生深人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师范教育下乡活动,又是幼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锻炼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对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一、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意义

1.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高等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举措。这项活动打破了传统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幼师大学生在校期间,用一学期时间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增加了幼师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办学的定位,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2.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支援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这项活动缓解了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短缺,缩小了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高了农村幼儿教育办学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幼师生的基层教学实践,还可以锻炼幼师大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增进对农村教育的感情,巩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同时,大学生的到来,给贫困地区带去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幼儿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幼师生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无疑会提高农村幼儿的素质。

3.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落实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教师教育下乡思想的体现。顶岗实习支教能使幼师生提前适应幼儿教师的岗位,有效提高毕业生竞争能力和到农村学校的就业比例,是在做中学和做中教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顶岗实习支教也可称为顶岗教学做,是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体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构建了教师教育院校与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平台,实现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培养内容和过程上的融合,符合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师范教育下乡的思想,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是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理论基础。顶岗实习支教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在基层农村的实践。

二、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师范教育思想阻碍了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开展。传统师范教育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际运用知识的偏向,这就使幼师生会说不会做,实践能力较差。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师范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人才培养不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幼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幼师生普遍未经艰苦环境的锻炼,对贫困农村的现状缺乏了解、缺乏感情,毕业后普遍不愿意到山老贫困地区任教。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脱离社会和农村实际,单纯按大纲和教案搞教学,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时间短,多数集中在城镇幼儿园,实习中登台讲课锻炼的机会少,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巫需加大改革力度。在考核标准上,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校内表现作为唯一依据,没有真正把社会实践和社会评判作为根本标准,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虽基本上可以适应基础教育的一般需要,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差。

2.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性和人文性不足。课程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离开了课程,教师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的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过分强调教育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能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属性,在课程设置体制当中,也没有考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性。人们一般都认为,具备一定的学科文化知识就能胜任教师职业,而无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忽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因此,幼师生从教前普遍是强化理论知识,缺乏教师技能,幼师生总共学习三门教育类课程和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就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不仅使幼师生的从教素质受到严重影响,也给教师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3.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空、繁、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远离培养目标,也脱离了教师教育自身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目前,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类院校使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材大多是一个固定模式下的统编教材,而且知识老化、结构单一、内容空洞抽象,缺乏幼儿教育教学前沿性动态与信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节。许多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改革实践不衔接;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对农村幼儿园现状缺少了解,很少知道幼师生所学知识与幼儿园实际的联系,因而幼师生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幼师毕业生只是“半成品”,这严重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声誉。

4.教育课时比例偏少,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据了解,我国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分别是为5%左右、4%左右,远远低于许多国家的15%左右。笔者了解到,当前幼师生在支教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学科知识不足,而是教师技能差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能力差。由于幼师生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了解不多,尤其是解决幼儿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幼师生在校期间学到的仅仅是书本上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却很少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活动,而且对教育课程普遍不重视,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只在于传授书本上的概念、规律、原理,教过就行。加上教材本身也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感到学不学意义不大,把教育课程视为是“无用、多余和浪费时间”。最终导致教育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直接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三、加强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顶岗实习支教的领导。要坚持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幼儿园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和教师技能,愿意到基层包括农村献身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合格幼儿教师这一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健全和完善顶岗实习支教管理制度及顶岗实习支教的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奖惩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利用校园网、院报、学报、广播、壁报、电子显示屏等,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

2.把顶岗实习支教作为整体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深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校内教学总课程模块、总课时、总学分不减少,在幼师生五个学期的课程中,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用完整的一个学期时间到基层顶岗实习支教,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公共英语、计算机教学实践等环节。每周由五天工作制变为五天半工作制,每天上午由四节课调整为五节课(实施45分钟课时制改革)。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挤出半个学期的课时,加上原来教育见实习的半个学期时间,累计一个学期,用于顶岗实习支教。通过一系列改革,确保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3.为幼师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支教创造有利条件。在幼师生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期间,不安排其重修课程考试、普通话测试和毕业照像等工作。幼师生上岗前,要修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并达到合格以上成绩;参加所在系统一组织的校内岗前培训,试讲成绩达到合格以上,经院校统一组织考核,拿到“顶岗实习支教合格证”后方可派出。顶岗实习支教结束时,受援学校综合考评完成任务者,顶岗实习支教成绩记人学生本人学分。

4.对幼师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确保幼师生培养质量和顶岗实习支教质量。幼师生的教学工作和吃住等生活完全服从当地管理,进驻和撤离时间与受援学校开学、放假时间同步,工作上同当地教师统一要求,生活上同当地教师统一对待,因病因事请假者须经受援县市区教育局和所在学校批准。院校选派责任心强、有支教和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带队教师,不再安排这些同志的校内工作和教学任务,集中精力搞支教。除具体协调联络受援县市教育局和受援学校外,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5.组织顶岗实习支教师生在完成好受援学校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顶岗实习支教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出板报、办广播、刷标语、到农户走访、进行社会调查、参与文明村组和文明家庭评选,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顶岗实习支教幼师生利用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地制宜地进行法律咨询、家电维修、果树栽培、种植养殖等技术服务活动,促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篇7

可以设想,如果将纯游戏活动到纯教学活动分别作为一条直线的两个端点,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每一个点都反映了游戏和教学的不同程度的结合。换言之,在这条直线的中点偏向纯教学活动一端的教育活动都属“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相对而言,“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是高结构的活动(higherstruc-turedactivities),是主要由教师发起的活动(teacherinitialedactivities),或主要是由教师主导的活动(teacherdirectedactivities)。这类活动主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将幼儿的发展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活动中主要由教师决定时间、空间和材料的运用,教学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定义是必要的,但是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要严格区分游戏和教学是困难的,也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因此,在这里,笔者所要阐述的“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位置比较靠近纯教学一端的那些教育活动,如分科教学活动、渗透性教学活动、整合性教学活动等。如果要确定某一教育活动是否属于“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只需根据其是否具有该类活动的基本性质:活动是否主要由教师发起;活动的目标是否是特化的或明确的;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材料的运用是否主要由教师决定。在这类教育活动中,虽然也常常会有幼儿游戏的成分,但是教师的教学起主导作用,甚至起决定性作用,表现为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要按照预定的计划展开活动。

二、“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如果想要实现“以社会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活动。即便想要实现“以幼儿发展为本位”“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不应排斥“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而应将其视为“以游戏(玩)为主的教育活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事实上,在当今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在我国幼儿园现有的基本设施、师资等条件下,弱化、排斥乃至取消“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这样做,在宏观上与我国的政治、社会、文化运行状况不一致,在微观上则与我国的师资状况、办园条件等不相符。在设计和实施“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时,必然涉及活动目标的制订、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对活动的评估等问题。在制订这类教育活动的目标时,设计者头脑中必须有很强的“目标意识”,要对课程目标做层层分解,将分解出来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去。这类教育活动的目标会比较具体,比较特化,比较明确,即通过某个教育活动,幼儿的某些行为变化可被觉察到。这样的教育活动一般倾向于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一任务。应该承认,这类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方法通常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通常是一个先目标后内容的过程(即先确定目标,后根据目标选择和组织内容)。

设计者和实施者常会将课程划分成为若干个学科(或领域),并为每个学科(或领域)制订目标,然后再将每一个学科(或领域)逐级划分成若干个方面,例如,根据幼儿的年龄,将每一个学科(或领域)分解成大、中、小班的学科(或领域)的学习目标,然后再将每一个学科(或领域)每一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分解为每月、每周或每日的教育目标,并据此选择教育活动内容。在制订这类教育活动的目标时,不可能因为需要强调某些教育理念,而将根本不可能通过单一活动就能实现的活动目标也列入其中,否则无疑是形同虚设。在选择这类教育活动的内容时,设计者常会强调要让幼儿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活动的结果,因此,会选择幼儿能够学习和应该学习的“关键经验”,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加以组织。换言之,在选择相关教育活动内容时,会优先考虑让幼儿获得预设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活动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并强调学科(或领域)本身的逻辑。在评估这类教育活动时,设计者往往会采用教育活动评价的目标取向,强调的是教育活动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重在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是否有利于达成教育活动目标。“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具有确定性、少可变性和易操作性,对于设计者和实施者的专业要求相对较低,也较为我国广大幼儿园教师所熟悉。应该看到,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类教育活动并非没有价值,但不要过分强化,不要将其复杂化乃至异化。不要将“

三、不要将“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复杂化乃至异化

在设计和实施“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时,既要保证教学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意义,即促使其成为能适应社会、文化的人,同时要使其中的游戏成分体现顺应幼儿发展的目的,或至少要使其中的游戏成分能对教学产生正面的促进效应。从教育实践上讲,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体现的幼儿游戏成分,会比在以幼儿为主体的游戏活动中渗透教师的教学要容易。尽管“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常被人指责为“眼中没有儿童的教育”,但是客观上也缺少能证明这种教育活动质量优劣的研究。在我国,迄今为止,几乎没有幼儿园不实施“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身就是合理的。既然存在,就要做到位,做准确,做得有效,做得省力,而不要将其复杂化乃至异化。首先,应该看到当今我国不少地方的幼儿园教师都在忙于设计“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笔者并不反对少数高水平的教师设计这类教育活动,但是绝不赞成人人都去设计这类教育活动。笔者曾多次呼吁,设计这类教育活动是非常专业的工作,不是一般专业水平的教师能够胜任的,否则就可能贻害幼儿,毁坏教育。其次,当今我国不少地方的幼儿园教师都在忙于做“幼儿园主题背景下的活动区创设和相关活动”,或忙于做“为每个幼儿制定的个别化学习计划和相关活动”等。应该看到,这些活动本质上都属于“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这是由这些活动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得有失,在权衡得失时,基本判断和选择一定会是“得大于失”,而非“失大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