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医学检验专业论文【优秀8篇】正文

《医学检验专业论文【优秀8篇】》

时间: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如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8篇医学检验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医学检验论文 篇1

1.1课程设置

①课程体系设置中注重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相对薄弱。②检验医学相关临床课程设置求广求全、培养重点不突出。③专业必修课程过多,学科交叉、岗位需要的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极少。④课本教学、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学网络化与数字化水平低下。⑤课程体系由5年制“医学士”改为4年制“理学士”,原有课程体系明显不适合现教学需要。

1.2实验教学

①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存在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管理水平差。②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对临床实验教学和管理关注不足。③实验课教学偏重教材知识讲授,科研精神与科研能力等创新性能力培养不足。④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与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现状脱节。

1.3实践教学

①实践教学管理松散,专业技能培养方式落后。②未及时与实践教育基地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实习同学思想动态。③因为实习基地师资、管理水平不同,实践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1.4前、后期教师缺乏交流

进行基础课教学的前期教师缺少机会接触临床,对医学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缺乏一定的了解和实践;来自医院进行实践教学的后期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在教学方法、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2检验专业建设的初步尝试

针对培养方案调整,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借鉴兄弟单位经验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的改革,主要在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师队伍、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经验。

2.1课程与教材建设

①课程体系建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培养目标和时间均有改变。如何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我们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现有课程体系教学进行改革,以专业课贴近临床实际应用为目的,突出临床应用型专业课建设。例如利用现有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和校级精品课程———《人体寄生虫学》,以及省级教学团队———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团队、医学免疫学教学团队,省级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课程建设时,突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以达到打造成医学检验精品专业课目的;专业课程教学以基础学院和临床学院教师共同担当,利用各自教学特长,取长补短,切实达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保证教学工作与临床实际应用相一致。加强教学改革工作,将临床医学各相关学科内容合并成《临床医学概要》进行讲授,即保证学时不足与临床课程教学任务过重的矛盾,又满足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了解的需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加大人文科学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类课程中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校门,到社会去积累经验;积极有步骤开展教学改革,将专业课程建设成为网络课程或在线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专题网站,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②教材建设:各级部门重视教材的建设,学校教务部门设教材建设专项经费,积极支持和鼓励检验技术专业各学科教师参与教材的编著工作。本专业多名教授近年以来编写出版了多部规划教材,在已有的编写基础上,现正组织编写适合医学技术发展的专业教材或讲义,满足教学工作需要。

2.2教师队伍建设

①建设有特色的教学团队:a.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强、务实、创新、凝聚力强的教学团队是学科建设的重点。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以“三高一强”(学历高、职称高、综合素质高、实践教学能力强);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创新精神强、专兼结合、一专多能的“具有创新性和应用型”兼顾的教师队伍为目标。b.培养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和激励奋斗目标。坚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专业教学改革为核心,鼓励教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开设专业选修课和1-2门双语教学专业课,努力把医学检验专业打造成有特色的专业。c.重视科学管理,突出“以人为本”。建立一套教学、科研、特殊贡献在内的团队管理制度和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努力营造积极和谐、公正合理评价体系的团队内部环境,提高团队整体精神面貌,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加大奖惩力度,体现在晋升、晋级、年度考核之中。②完善教学管理工作,建立相应规章制度:a.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手册》,实施教师考核记录、集体备课记录、讲课讲座记录、教学会议记录、授课试讲记录。b.加强教学督导,提高教学质量,由相关专业领导和教授组成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指导、监督小组配合学校教学督导组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并开展教师之间、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评价活动,保证专业教学工作有章可循,维护教学工作的严肃性。c.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学生实纲的修订;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鼓励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务部门指导下不定期举办教学计划修订会议,不断完善不足之处。d.加强学生实习的管理,完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考核制度》,每年不少于两次教学实习检查。e.完善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规程,修订和规范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实施与管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规范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包括选题原则、查阅文献,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签署指导老师意见、审阅人意见和答辩情况记录等;

3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建设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包含两个实验平台,分别为医学检验形态学和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主要服务于检验医学微生物、临床基础检验、骨髓细胞学、染色体检查等形态学实验教学。机能学实验室主要负责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相关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中心担负培养检验专业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检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特色的开放性专业实验教学中心。选择性的开展一些新方法、新技术的实验项目,即满足检验医学实验教学需要,又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添置贴近临床实际的现代化实验设备:购置贴近临床实际使用的现代化实验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五分类血液检测仪、PCR仪、尿液分析仪、自动血培养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流式细胞仪等。为配合检验专业教学的需要,打破原来依附于教研室的实验室管理旧模式,建立检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促进实验室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实验室的管理、建设和发展;将实验仪器集中组成仪器实验室,集中管理和使用。制定合理的措施,做到既能提高仪器的使用率,满足教学科研使用要求,又能有效维持仪器的安全完好。建设相关网页: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平台,介绍实验中心所拥有的仪器设备的性能、配置,为广大的师生员工提供全天候的科研教学平台。构建基于检验课程内容的“虚拟实验室”,改善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为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及自主设计实验提供虚拟化平台。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加强与实习医院的合作,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①通过加强与实习医院的合作,发挥好学校的主导作用,促进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定期召开实习医院领导、主管部门、各带教临床教师参加的现代教育思想的讲座,更新教育观念。②规范教学管理,组织开展教学管理业务讲座或座谈会进行现场指导;每年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到实习医院进行教学检查;不定期进行教学抽查,加强与实习单位和带教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情况。③强化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质量,在临床教学基地遴选出一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能完成对同学进行业务指导的教师担任实习同学的导师。同时,根据实习学生的反馈意见,结合检验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实纲和实习手册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技术。实行导师指导下的毕业设计和撰写论文:①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并不断改革。规定每届本科学生实习阶段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并参加答辩。②在临毕业实习前一个学期,配合文献综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课题文献查找方法、综述撰写格式、开题并进行科学研究的步骤,论文撰写的正确格式,为学生在实习阶段开展初步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③规范毕业论文实施与管理体系,如选题原则、查阅文献,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签署指导老师意见、审阅人意见和论文答辩情况等,并制订了毕业论文管理条例,论文成绩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纳入学生成绩单。④强化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为防止出现论文抄袭的现象,每篇论文进行上网核对检查。⑤组成专家组负责学生论文审核和答辩。专家根据学生的论文完成的内容、课题相关综述、论文质量、答辩等情况,现场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可以评价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按照评分标准评分,记入成绩。

5小结

医学检验论文 篇2

目前整体上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课本讲义上的内容进行灌输式讲授,粉笔+黑板+口头讲授,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内容陈旧,在学生来看,是以背书为主,较难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2)实验室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分子诊断学实验在所需的硬件设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加之对授课教师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要求也较高等原因,使得实验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3)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实验教学不仅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单纯地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专业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以验证理论为目的,学生机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骤进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为了后续学科的学习和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级检验医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运用趋于综合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思维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关键环节。

2优化实验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模

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经验,笔者认为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2.1多媒体组合教学

医检专业本科教育开设分子诊断学时间不长,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期待改进的地方,其中实验教学软件这方面就比较欠缺,国内目前难以购置较好的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和影像教学片,创作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应用型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将提高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为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提供较为理想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大屏幕投影仪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进行整体组合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和电视教学片等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理论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或动画等方式,为学生演示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规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知识以及实验原理和步骤等,这样学生可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实验技能的理解。教师还能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外,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联合应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向学生展示现代分子诊断学研究设备、新的研究技术以及受实验条件、学时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掌握规范正确的操作,又可在网络上模拟整个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达到加深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整体认识和掌握常用疾病针对性实验室检测的目的,实现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大家共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环境发生了改变,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并可实时进行。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2分组讨论

在实验前可设置与实验相关的临床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以及结束后,针对预设性问题、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异常的结果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讨论不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和结果的理解,还可加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3双语教学

根据实验相关内容,结合分子诊断的最新知识和学生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授查阅文献的途径、技能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论文文献。双语教学有利于鞭策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指导学生查阅国际最新的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丰富课外科研知识。

2.4实验报告论文

采用论文的形式写实验报告,根据原理、操作步骤,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充分论述,借以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可为日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5完善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不断加入的、随技术发展的、能与临床学科通汇贯通的先进性、临床型实验,以疾病为主线,以国家批准的临床常用的诊断试剂盒为材料。另外还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到综合性实验中,用新颖、前沿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和主动性。经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按教学规律和大纲要求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选择临床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关键技术为题材。拟为:(1)质粒DNA的提取;(2)真核细胞DNA和mRNA的分离纯化;(3)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4)DN段的连接;(5)核酸的鉴定;(6)重组质粒在体外的表达;(7)表达产物的分离和纯化;(8)Westernblot;(9)转化与转染;(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DNA;(1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丙肝病毒RNA;(12)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13)CD4+CD8+绝对计数;(14)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15)DNA指纹分析;(16)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离、纯化、酶切、连接、鉴定与表达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的技能训练,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临床上用于绝对定量病患体内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细胞术属于临床常用的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的检测手段,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是综合性实验,包括提取小鼠组织DNA、匀浆、测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3结语

医学检验论文 篇3

此便携式医学检验箱采用不锈钢等材质制成,有2种规格,大规格箱体的外形尺寸100mm×60mm×50mm,小规格箱体的外形尺寸50mm×40mm×30mm。此箱为箱桌一体,展开为桌,收起为箱。打开检验箱后,箱体的一侧为操作平台,平台的上方为上盖,操作平台的下方有4个载物抽屉,载物盒和操作平台之间有扩展平台。医学检验箱打开时,操作平台上可进行常规医学检验操作,拉开扩展平台,可扩大操作平台的使用面积。上盖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弹性绳卡、弹性袋、载物板和挂钩。弹性绳卡用于固定放置吸量管等管状的医学检验器具,弹性袋用于放置镊子、小剪刀、载玻片等小型的医学检验器具,挂钩上挂放微量加样器,载物板可临时放置小型杂物。上盖的上端有照明装置,可提供采光,箱体的后部有电源腔,电源腔内放置蓄电池,为照明提供电源。扩展平台的相对侧有伸缩杆,且该伸缩杆可缩入箱体内部,伸缩杆上可套置塑料袋,用于盛放医学检验垃圾。箱体的下侧有可伸缩的支撑脚,可自由调整操作平台的高度,便于医学检验人员使用。箱体的一侧设置有提手,该提手与箱体铰接,便于携行。

2便携式医学检验箱的功能特点

使用时,打开支撑脚,根据所放位置调节支撑脚,使箱体水平;打开上盖,抽出扩展平台和伸缩杆,将垃圾袋卡于伸缩杆上,医学检验过程中所需要的小型仪器如血糖仪及多种干式试剂可放置于抽屉内,吸量管、剪刀、加样枪等器具夹于弹性绳卡、弹性袋、载物板、挂钩上,操作平台上可放置一台小型离心机、小型显微镜及一只小型多功能试管架即可开始工作。检验工作结束后,将操作平台清理干净,从伸缩杆上取下垃圾袋,将伸缩杆和扩展平台缩回箱体内,盖上上盖,通过箱体上的卡扣将上盖扣实,收回支撑脚,提起提手携行。

3便携式医学检验箱的应用

各类干式仪器如干式电解质分析仪、干式尿液分析仪、干式生化分析仪、干式血液分析仪、掌上血气分析仪、便携式干式血糖仪正逐渐用于野战条件下的应急医学救治,各种检测项目所需干式试剂及耗材如各种胶体金检测试纸条、ABO血型鉴定试剂可以归类放置。此检测箱的3个抽屉中分别放置部分生化、临检、免疫试剂,另一个抽屉放置一些耗材,配合各类干式仪器开展工作,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临检、生化和免疫3个方面。

3.1临检项目

临检项目主要包括血、尿、便3大项常规检验,另外,还可进行血型鉴定及配血。

(1)血常规。

可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检测、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计数、疟原虫检查等常见野战条件下急诊及常见病的血常规检查。

(2)尿常规。

可进行尿液常规分析以及相关项目检测,包括一般指标、理化指标、尿沉渣检查。一般指标包括尿量、颜色、密度、透明度、酸碱度;理化指标包括尿亚硝酸盐、葡萄糖、酮体、尿胆红素、尿胆原、隐血、红细胞、白细胞等,这些指标可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检查,尿蛋白检查也可以使用20%磺基水杨酸进行定性实验;尿沉渣检查主要包括自然沉淀镜检和离心后不染色尿沉渣镜检。

(3)便常规。

包括一般指标和镜检两部分。一般性状检查包括形状、颜色、是否脓血便等;显微镜检查包括直接涂片检查、虫卵及包囊浓缩检查,隐血检查用潜血试纸法。

(4)血型鉴定及配血。

用玻片法和试管法进行红细胞ABO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根据需要可作Rh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方法有盐水介质配血法、酶技术配血法等。

3.2生化项目

结合野战条件特点,与干式仪器和试剂配合使用,针对野战条件下伤病员的伤情需要,利用干式电解质分析仪等仪器进行检测。检测项目10项,包括血液中钾、钠、氯、钙、肌酐、尿素氮、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测定。

3.3免疫项目

检测项目9项,主要方法是金标法、乳凝法。包括乙肝5项、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等。免疫学检查项目主要是传染性疾病。

4便携式医学检验箱应用效果分析

多功能、便携式医学检验箱的研究,符合野战条件下的工作需求,在多次训练和演习任务中,为伤病员的快速诊治起了积极的作用。该多功能、便携式医学检验箱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临检项目。

只利用显微镜及一些简单的设备及试剂就可进行检测,基本满足了野战条件下急诊手术及常见病的常规检查。

(2)生化项目。

配合干式便携式生化分析仪等仪器,简便快速地完成多项重要指标的检验,为临床快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3)免疫项目。

对多种传染病有一定的预测效果。在野外及应急情况下,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的金标试剂诊断伤病员传染病感染情况。与各类便携式仪器配合使用,基本满足了紧急救治的需要,整体上达到救治保障有力的目的,特别适用于野外及应急条件下患者的检验,构成了一个移动式临床检验平台。

5结论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 篇4

关键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校院(企)合作;合作模式

0引言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职院校,学校坚持“立足阜阳,辐射全省,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直是我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于2011年被遴选为央财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被安徽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6年医学检验实验实训中心获批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为了适应新时期下行业、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整体提升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水平,我校选择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依靠行业和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合作是指大中专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人才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途径的有效方法,也是企业获得发展和提高社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3]。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坚持积极参与企业合作,探索符合高职医学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创新“四真四融”育人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与阜阳美康医学临床检验中心建立了紧密型、融合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创新“四真四融”育人机制。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重点,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四个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校内与校外融为一体、教室与实训室融为一体、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在深化高职医学教育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1真实的环境,校内与校外融为一体

在阜阳医学临床检验中心建立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基地(院中校),在校内建设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校中院),制定“学校教育+企业教育”双线交替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管理学生。

2.2真实的岗位,教室与实训室融为一体

把教室和实训室搬到临床检验一线,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双导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训、顶岗实习,掌握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

2.3真实的项目,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与阜阳医学临床检验中心合作,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开发6门项目化课程,将企业实际工作场景过程和工作流程搬进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2.4真实的本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

举办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美康杯”医学检验知识竞赛和“美康杯”技能大赛,组建医学检验技术学习型社团,设立“美康”奖学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校企合作,全程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

3.1校企合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医学类院校培养的是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有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的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4]。鉴于此,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医学检验技术类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先后召开多次工作会议,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确定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即培养适应基层和社区医疗机构需要,能独立、熟练操作常用医学检验仪器设备,能独立完成单项检验、综合性检验及各项检验技术工作的技术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

3.2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们首先通过医学检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调研分析进行讨论,然后把讨论方案送到行业领域进行论证,结合行业要求将所有需要开始的课程交给我们的教学团队,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最后再由医学检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核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六门专业核心课,分成三个课题组,由教师与行业专家带队开展第二课堂,6门专业课分别建设六个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课件、习题集、课程录像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同制作、共考核”的方法实现校企共建课程,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成6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编写6门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实训项目课程教材,校企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

3.3校企合作,全面推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实行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融合的方式。在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实行了讨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演示法与学生回示法等。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与医院和阜阳美康健康体检检验中心联合,安排周六周日进行见习,与医院带教老师交流,多门课程开展了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标本采集、标本处理检测及检验报告单发放,完成训练任务。推行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考促学、以赛促学的方式,六大专业课都要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技能考试可以分成单项技能、综合技能、个人技能、小组技能,还有实习前的技能强化训练周结束后进行“一对一’的技能考试,部分科目实行口试和技能同时进行,入院实习时,要进行出科测试等。在考试中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4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育人

医学检验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5]。因此我校与阜阳美康健康体检检验中心共建校内临床检验中心(“校中院”),通过开展我校教职工和新生体检,接收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标本检验,为检验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活动,即保证了教学、见习和实训的要求,也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临床见习,就业和本校教师临床实践基地,实现“校中院”良性运转。

3.5校企合作,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学校专业课程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医院参加检验科的工作,不断充实临床检验的新知识,新技能。医院配合学校,选择理论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专业检验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课教师,完成医学检验课程教学工作。两者交替进行,有利于检验专业教师及时发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不断帮助学校更新临床知识和临床新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医院需求的检验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共培养”的方式,注重青年教师培养,选送青年教师到医院进修、到相关行业企业、医院挂职锻炼、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培训,深化合作院校间的教师交流与科研合作。

4校企合作,促进院校协调发展

校企紧密合作,调整和充实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活动,与医学检验行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理论实践一体、能力素质一体、教室实训室一体、校内校外一体”四个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过程与医学检验过程对接,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日常教育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的灌输,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总之,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寻求健全合作机制,充分调动医院、企业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在创造合作效益的基础上,构建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7],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平,殷明刚,徐雪梅,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9):41-43.

[2]王雅丽,刘洋。关于校企合作导师制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3):61-62.

[3]王小军,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3(4):1-3.

[4]宋伟,魏书杰,付玉荣,等。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42-243.

[5]金玲芬,王建松,左世梅。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9(9):29-31.

[6]马少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医学检验高职人才的最佳结合点[J].基础医学论坛,2013,17(28):3775-3777.

医学检验论文 篇5

1.1基因扩增技术1983年美国Cetus公司的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该技术利用DNA高温变性和低温复性的原理,通过变性、复性和延伸3个温度变化,成功实现核酸片段的体外扩增。PCR技术以其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简便、快速,对标本的纯度要求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医学、农业、食品检验等领域。PCR技术分为两种:常规PCR技术和实时PCR技术。常规PCR技术,指仅对PCR扩增反应的终点产物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无法对起始模板准确定量,也无法对扩增反应实时检测的一项核酸扩增技术,但该技术所需技术平台和仪器设备较低,花费成本相对也低,目前临床上主要运用该平台对定性项目进行检测,例如:缺失基因、突变基因、融合基因等的检测。实时PCR技术,又称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技术。实时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在检验医学上主要应用于核酸定量、mRNA表达水平分析等,可以分析和指导临床用药、监测药物疗效、判断病情进展。

1.2基因测序技术1977年Maxam提出了化学修饰降解法模型,为核酸测序时代的到来拉开序幕。同年,Sanger等发明了DNA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可以检测物种或细胞的核酸序列,再与基因库进行比对,从而知道被检测物种或细胞的特性。Sanger法作为最经典的测序方法,读取序列长,能够较好地处理重复序列和多聚体,仍为目前常用的测序方法,广泛应用于基因组DNA、cDNA等多重复序列的检测。该技术不足之处:灵敏度较低,通量较低。1998年Ronaghi发明了焦磷酸测序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引物延伸时所释放的焦磷酸基团激发荧光,通过峰值高低判断与其匹配的碱基数量。比起Sanger法,提高了灵敏度,在SNP位点检测、等位基因突变测定等广泛运用。近几年,发明了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的创新。该技术通过DN段化构建DNA文库、文库与载体交联进行扩增、在载体面上进行边合成边测序反应,完成对海量数据的高通量测序。该技术测序速度快、准确度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测序检测,主要应用于全基因组序列、内含子序列、外显子序列等的分析和研究。

2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就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通过检测特定基因存在、转录及表达异常,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得到阐明,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最为直接、最为准确的依据。目前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2.1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应用感染性疾病是指外源病原体入侵机体后,生物体无法排除该病原体而产生一系列不适的反应。一般通过病原体培养或血清学方法进行病因查找。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是目前检验医学实验室检测免疫学指标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检测和诊断,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等优点,但是一些影响因素不容小觑,临床待检标本常受溶血、黄疸、脂浊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判断错误。血清学也只能确定机体是否接触病原体,不判断是否是现行感染。PCR和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具有敏感性高、耗时少、效率高等优点。例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乙肝病毒DNA的载量,与传统的酶联免疫法相比,既可以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以监测药物疗效、预后与复发。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可弥补血清学检测技术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查不能培养或生长缓慢的病原微生物;(2)通过病原微生物的定量检查监测病情;(3)微生物耐药性的检查;(4)细菌分型及流行病学调查。

2.2分子诊断学技术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遗传性疾病是指遗传因素占主要发病原因的某些疾病,几乎都存在一定的基因缺失或突变。分子诊断学技术是指通过分析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作出或辅助诊断的方法。分子诊断学技术已经能够诊断已知致病基因的遗传性疾病,对一些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病也有良好的诊断意义,也能利用遗传标志来诊断一些病因未明的疾病。例如,镰状细胞贫血:β-珠蛋白基因中第6位密码子的序列由原来的GAG改变为GTG,编码的血红蛋白为镰状细胞血红蛋白。通过PCR技术可以将包含突变位点的β-珠蛋白基因片段扩增,根据产物分析的结果可以对该遗传性疾病进行诊断。基于基因芯片技术,对基因SNP进行分型,检测遗传性耳聋基因,发现50%的儿童期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withsequencespecificprimer,PCR-SSP)技术对白介素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137G/C基因型多态性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该基因启动子区-607C/A、-137G/C多态性与江西人群哮喘未见相关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可以准确预测胎儿发生某些遗传性疾病的风险,从而达到降低畸形儿出生率的目的,例如: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爱德华综合征)等。

3现状和挑战

分子诊断以PCR为基础,自从发明以来,广泛地应用于疾病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断,有力推动了检验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检验医学的新领域,给检验医学带来机遇与挑战。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分子诊断已经成为了医疗诊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内的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虽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始终落后临床的发展,难以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分子诊断项目开展较少,重视程度不够,应用缓慢。以下从两方面分析我国分子诊断学技术应用于检验医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分子诊断检测平台现在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是自动化和一体化,分子诊断学技术努力实现检测仪器、试剂和校准品的一体化,从而避免实验室之间结果的差异。我国的分子诊断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平台,还处在起步阶段,实现自动化尚需时日。目前我国在核酸提取、扩增反应系统准备、扩增前加样、上机、产物和结果分析等方面仍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欧美国家基本上采用自动化核酸提取系统,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生物暴露时间,还避免操作人员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目前我国应用于检验医学的主流分子诊断学技术是实时荧光PCR技术,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核酸的检测,而欧美发达国家,检测平台较为多样,主流技术为测序,分子诊断涵盖了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领域。

3.2技术人员的水平与能力分子诊断检验项目质量控制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各个层面,因此对技术人员、仪器、标本、环境要求更加严格。目前我国对分子诊断学技术人员的培训尚不到位,技术人员在实验操作、结果报告、临床咨询方面尚有很多不足之处。随着人们对人类基因组功能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生命、疾病、衰老、死亡的认识更深。分子诊断涉及个体的基因差异,要求相关技术人员能够提出专业的意见,指导预防疾病、降低患病风险,以及实现个性化治疗等,这就对从事分子诊断学技术的工作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4前景和展望

医学检验论文 篇6

论文关键词:2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不良反应。通过ADR监测、分析,将报告反馈临床,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并对药物上市再评价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集的23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238例患者ADR资料来源于医临床医师、护士、药师呈报院内的报告。男性患者134例,女性患者104例;年龄3~88岁。其中静脉滴注给药218例,口服给药11例,肌内注射给药5例,药物外4例。按患者一般情况,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涉及的器官/系统、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2.1 238例患者治愈60例(25.2%),好转178例(74.8%)。0~30岁43例(18.07%), 31~6O岁115例(48.32%),61岁及以上80例(33.61%)。

2.2本组中单一用药发生ADR183例(76.9%),两种或两种以上用药55例(23.1%)怎么写论文。用抗感染药患者ADR占152例(63.9%),其中青霉素类42例(27.6%),头孢菌素类35例(23%),喹诺酮类32例(21.1%);其次是中成药制剂32例(13.4%)。见表1。

表1 ADR的药品种类构成比

药物分类 例数 构成比(%)

抗感染药 152 63.9

中成药 32 13.4

神经系统用药 7 2.9

抗肿瘤用药 5 2.1

血液系统用药 4 1.7

免疫制剂 3 1.3

消化系统用药 7 2.9

营养药 5 2.1

糖尿病用药 8 3.4

泌尿系统用药 7 2.9

循环系统用药 6 2.5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 篇7

【关键词】双创能力;医学检验;课程体系改革

众所周知,医学检验专业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中临床医学实践的重要核心架构,具有内容更新快、技术成熟且相对复杂以及学科实践性强等特性。目前我国全日制本科院校中开始大量开设医学检验专业,以培养学生的临床医学检验与实践的专业能力,进而适应时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一、我国医学检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合理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势

(一)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近些年来的发展总体呈现稳定的趋势,并且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与调整,总体成效显著。但是优势与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伴而生的,虽然总体呈现的趋势良好,但其中仍然不乏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医学检验专业进行解决。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思维。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表现较弱,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出现的这两点现状来看,主要导致的成因归根究底是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课程缺乏创新性内容较为陈旧及院校学科发展比例不平衡息息相关,进而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对于医学检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我国将加大力度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凸显双创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

(二)优势说到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我们要做到的是应当对我国医学领域内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认识到综合性大学中医学检验专业与医学专业院校医学检验教育二者的区别性,以此作为基础进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而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由于综合类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学科融合性强,而医学专业院校医学检验教育具备较好的资源,因而在医学检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凸显出医学检验专业的优势与特色。

二、在我国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双创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全面落实“两个提高”和“三个重点”合理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所谓“两个提高”指的就是提高医学检验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素质,而“三个重点”则是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新型的教学内容以及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课程中,要始终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主要发展的核心,以培养人才为发展的原则,以提升学生双创能力为发展的主要动力,进而加强教学实际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将新型的创新教学理念贯穿于医学检验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突出双创能力的核心价值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我国目前现有的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要想有效的突出双创能力的核心价值,就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革新。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以此进行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较好的反映出检验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此外还应强化学生的素质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与前瞻性思维。基于此,我国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应始终遵循社会制定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构建医学人才体系,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以此增强医学检验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开展医学检验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之中解决的能力,调动学生对于医学检验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提升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 篇8

关键词:卫生检验与检疫;课程设置;培养特色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水平卫生检验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被誉为预防医学的“前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卫生检验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卫生检验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素质的专业卫生检验人员短缺;大多数从业人员是非专业或低学历职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知识老化,对先进的检验设备和技术不甚了解;在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期,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同时具有预防医学、微生物检验、物理化学检验及现场处理技能的人员明显不足。卫生检验人员知识的不断更新、新技术的掌握、高级检验队伍的充实,是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1我国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卫生检验高级人才的正规培养起始于1958年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开办的卫生检验专业。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办卫生检验或卫生检验方向的院校大约有20多所,每年招收约1000余人[1]。2006年,根据卫生检验专业本科教学的需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分析化学》、《食品理化检验》、《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水质检验》、《空气检验》等卫生检验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10种,规范了卫生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2]。然而,国内各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办学方式多样,现有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卫生检验学专业”;二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的“预防医学专业”后期分流的“卫生检验方向”[3]。2001年,南京医科大学设置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培养五年制医学学士,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前四年所学专业与预防医学专业相同,仅仅在第五学年开设检验专业课程。经过4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趋向、职称评定等要求不同,五年制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方向)培养模式已不适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此种培养模式的学生检验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够完全胜任用人单位对检验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四川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成功开设四年制卫生检验专业。我校于2009年起设置卫生检验学专业,培养四年制理学学士。2013年至今,已有3届毕业生,培养的学生对于检验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更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更强,岗位胜任力更高。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正式将卫生检验学专业名称更名为卫生检验与检疫[4]。

2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目前,国内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院校不乏少数,各具特色。南京医科大学自2009年起设置四年制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招收35名左右的本科生。根据学生毕业就业去向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我校在卫生检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培养了一批“具备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在疾病预防控制、食品检疫、职业卫生检验、环境监测、商检、质检等检验检疫机构以及相关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从事理化、微生物、免疫学检验或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1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

卫生检验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开展各项业务的重要技术支撑,它不仅为现场调查、疾病监测、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准确地提供检验结果和监测数据,而且为贯彻《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一系列的卫生法规、标准,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提供可靠的定性和定量执法依据,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及生态环境安全研究、防止和消除各种职业危害等提供基础资料。因此,我校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理论及分析检测技能,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门人才”。按照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加强对学生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并充分发挥我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资源优势,以理为主,医、文兼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经过充分调研,分别制定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大纲和各类实践性环节的规范文件。加强学生的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的实践能力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比例较高,实验课理论课比例接近1∶1,有的课程甚至超过1∶1;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了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科研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引入课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2.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该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培养目标,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着重于培养具有卫生检验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然而,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直接将预防医学的课程体系纳入卫生检验专业的培养模式中,几乎没有考虑到课程之间的交叉性和互补性,盲目根据规划教材的内容设置课时数,从而导致了内容的重复性。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结合,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科发展迅速,因此,该学科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需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变化,并要求我们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教学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课程建设体系仍然不断在完善和改进中。目前,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共开设必修课41门,167学分。必修课分为四大类,即公共基础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医学相关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专业课程在第三、第四学年开设;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第四学年进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开设的医学相关课程是该专业的特色之一,医学相关课程共5门,包括人体结构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机能学、临床医学概论、人体寄生虫学。专业基础课程共10门,包括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仪器分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动物学、传染病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包括预防医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了解公共卫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共10门,涵盖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相关课程,包括卫生微生物学、细菌学与病毒性检验、实验室管理与生物安全、免疫学检验、食品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学、空气理化检验、生物材料理化检验、卫生检验检疫学。除了必修课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要求学生选修10学分的选修课,其中人文艺术类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学习阶段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共20周。学生主要安排在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所、省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我院进行毕业专业实习,主要进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实践,包括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常规医学检验、卫生理化检验等内容。通过毕业实习的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卫生检验能力,能够掌握检验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常用的现代分析仪器的结构、性能。

3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培养特色

3.1明确主干课程,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确保有条件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所需的核心基础课程。将卫生检验与检疫的基础理论融入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课模块的教学及实践中。合理设置每学年的课程进程,并随着相关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不断充实反映本学科领域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把理、工、医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加入教学内容中来。

3.2突出教学重点内容,体现专业特色

根据医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给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科学规划专业建设。突出“一个理论、三种技能、五个模块”的重点内容:即卫生检验与检疫理论、卫生理化检验技能、卫生微生物检验技能、生物学效应检验技能以及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实习与实践模块、实战与发展模块。

3.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与部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验教学队伍、仪器设备、实验室资源等方面融合共享。实验教学采用分层次并渐进提高的方式: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除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校内外实习与实践基地(模块)外,还有南京医科大学卫生分析检测中心独立第三方实验室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平台(模块)。这些条件和措施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了基础。

3.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我校在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即指定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科研思维的培训,专业导师的指导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第二学年的暑期,开设大学生暑期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介绍专业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技巧,从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推动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项目,通过资料查询、项目申报书的撰写、项目的组织实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研实践训练。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地进行科研训练。这些创新能力培养的环节,不仅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发展技术和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参考文献:

[1]谢惠波,雷章恒,刘杰,等.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现状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5-18.

[2]张凯.构建应用型卫生检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190-192.

[3]谢惠波,雷章恒,陈润,等.对卫生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