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合集五篇)》
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精选5篇)
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篇1
同志们:
全省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是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会议,也是一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部署教育改革的重要会议。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特别强调要切实加强教育改革创新工作。这次会上,曹卫星副省长对推进教育改革工作作了全面部署,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同志提出了具体意见。刚才,与会同志围绕曹省长的讲话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几个文件,联系实际进行了认真讨论;有关市县政府和高校代表还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的改革经验和做法。总的来说,这次会议准备充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开得很成功,必将对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活力,促进教育事业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抓好落实。今天的会议结束后,请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抓紧传达学习这次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总体目标,立足当前实际,紧紧抓住重点,采取有力措施把本次会议精神贯彻好。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简要讲几点意见:
一是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深刻理解做好教育和教育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强化改革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坚持把教育体制改革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改革的战略部署。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协调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教育改革工作,统筹制定改革方案,统筹推进改革实施,统筹进行督促检查,统筹开展宣传推广,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
二是要把握内涵、突出重点。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涵。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方向,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罗志军省长特别强调,要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政府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以及如何动员全社会参与兴办教育事业等问题。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最关注、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下一步的教育改革要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要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统筹全局,整体推进,特别要把人们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解决好,集中力量办成几件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教育发展增添后劲的教育改革大事。
三是要认真研究、稳妥推进。教育不改不行,乱改更不行。各地在推进教育改革时,首先要吃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推进。要认真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要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要坚持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问计于民、问计于教育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汲取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智慧。要在充分调研和讨论基础上,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目标、改革措施、进度安排、配套政策、保障条件、责任主体、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预期成果及推广价值等核心内容。新时期教育改革既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思想观念,还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革既要坚定又要稳妥,注重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些敏感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由点到面,有组织有领导、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推进、引向深入。
四是要求真务实、确保实效。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处于攻坚克难阶段,这更加需要我们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古人说“不患无策,只怕无心”。有了高度负责的精神,就会发现问题、找到办法、克服困难,原本能办的事能办得更好,原本难办的事也能办得很好。各级政府要对做好本地区的教育改革负总责,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一些重点改革项目,更要集中力量来抓,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推进教育改革,是对从事教育工作领导干部的一次考验,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和水平也将在推进改革中得到体现。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及时分析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研究新对策,解决新问题。要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和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既积极进取,又务求实效,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改革各项任务。
同志们,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这次会议要求,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我省教育改革新局面,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篇2
同志们:
这次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书记专门作了重要批示。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长办公会议先后两次对职业教育工作作了专题研究。下面,我根据省政府常务会议的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职业教育是我省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特别是20xx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省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649所,在校学生达113万人,高中段普职招生比例已连续五年达到1∶1;成为全国唯一达到该比例的省区。职业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增强。近五年来,职业教育已为全社会输送了近百万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我省职业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特别是与我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相比,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够合理(从中等职业在校生结构来看,农林类仅占0.8%,加工制造类占14%),难以适应产业发展与就业市场的要求。
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其经济腾飞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秘密武器”,德国、美国、日本、韩国莫不如此。去年,我省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标志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必须思想再统一、认识再提高,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都要求我们造就一支宏大的技能型人才队伍。随着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先进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批一般技能就业岗位正在日益转化为高技术含量的岗位,对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一大批设计师、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而且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一流的技术设备、现代管理经验,也可以引进部分高级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但不可能从国外引进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和技能型人才队伍。而劳动者素质与技能型人才是决定产业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市场上同样一个产品,合资组装的质量往往比不上原装进口的,为什么?差距往往不在于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而在于制造加工水平,在于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当前企业产品加工制造水平低,材耗、能耗大,劳动生产率低,安全事故多等问题,都与从业人员素质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从目前我省技能型人才队伍现状来看,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层次够不合理,高级技能型人才比例明显偏低。我省现有1300多万职工中,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约300万人左右,其中中级工占30%左右,高级工以上仅占10%左右。这已成为我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瓶颈制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前提。要把经济增长切实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培育人力资源优势、扩大城乡就业的重要举措。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是我国也是我省现阶段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优势所在,但应该看到,与劳动力低成本相并存的是劳动力的低素质、低效率。随着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劳动力竞争不再主要是价格的竞争,而是技能素质的竞争;再加上这几年我省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趋弱化。要继续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真正转化为建立在高素质、高技能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优势。我省和全国一样,由于人口多,在相当一个时期,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新增城镇就业将达300万人,解决就业困难始终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当前就业形势来看,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劳动力总量供给有余和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相并存,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招工难,尤其是“技工荒”已成为许多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甚至已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出现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现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与用工要求不相适应。如果不下决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规模培训劳动力,提高素质,增强技能,这一矛盾必将越来越尖锐,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障碍。因此,要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扩大就业,就必须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和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加强职业教育。当前,我省农村多数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不懂得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是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上,而且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年农民比例过高,急需对农民进行业技能培训,更急需培养一大批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新型现代农民,优化农民队伍结构。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按照“”规划纲要,今后五年我省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将从目前的75%提高到80%,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相应需要转移大约35万农村劳动力,可谓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因为需要转移的数量巨大,更重要的是这些需要转移的对象要从农业生产转移到非农产业,实现个人职业的大改行,绝非易事。这就迫切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对转移劳动力进行新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转业改行的一技之能。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除了加强宣传引导、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外,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是根本。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可以在增强农民职业技能的同时,使广大农民更加文明、更加向上,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职业教育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没有发达的职业教育,就不能说建立了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省教育整体发展中急需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加强职业教育,可以说已成为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这是正确的,我们还要坚持,但应该更重视职业教育。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找到工作,而对各类技能型毕业生需求量很大,有的还供不应求。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就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很大浪费,也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需要。因此,从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也必须进一步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总之,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我省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使之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明确任务要求,突出工作重点
从全国来说,当前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培养规模。就我省而言,要在稳定合理规模的同时,重点在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服务经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继续稳定办学规模,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多元办学格局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增加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到20xx年,努力使我省产业工人队伍中,中级工达到45%,高级工以上的达到15%,从而明显提高我省劳动力整体素质,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下一步,我省职业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进口旺,出口畅,技能强,用得上”若干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认真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是面向区域发展,面向城乡就业。职业教育要切实改变传统的升学导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努力形成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要始终为城乡需要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教育服务,始终为用工单位提供所需人才的培训服务。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是坚持市场取向,坚持政府引导。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满足城乡劳动者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同时,政府要充分履行职能,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引导和管理,切实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是依靠制度创新,依靠社会力量。要使我省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必须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通过办学体制改革,增强职业教育活力;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要积极依靠企业、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充分调动教、学、用三方积极性,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
关于下一步全省职业教育工作,昌黎副省长等会还要作全面部署。会后,省政府将下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在这里,我着重强调四个方面:
(一)着力构建全覆盖的大职教体系。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应该看到,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必须加快构建全覆盖、全方位、多元化的大职教体系。
构建完善的大职教体系,首先是要扩大职业教育的对象范围。以往我们的工作往往局限于职业院校,这个面太窄。职业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乡需要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主要通过中、高等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三是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包括对农民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各类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对企业在岗职工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使之适应技术进步和岗位技能的要求;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继续培训,切实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
构建大职教体系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社会工程。各级政府要把大职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宏观引导和协调管理。把各类职业教育对象和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等主体都列入职业教育的政策覆盖范围,按照构建大职教体系的要求进行政策制度设计,提供支持和服务,推动大职教体系建立,促进大职能格局的形成。
(二)着力强化职业教育的导向机制。
职业教育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能型人才缺乏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职业教育对学生和家长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很重要的是探索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励更多人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导向机制。
从今年开始,省政府将建立职业教育的助学奖学制度。在义务教育实施“四项工程”的基础上,中等职业学校扶困资助范围从“低保”家庭等五类学生,扩展到农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对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专业类的本省学生,一律免交学费。对品学兼优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奖学金形式给予奖励。此外,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予以补助,对全省回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按不同专业、不同等级职业资格,分别进行6个月至一年的职业技能培训。
强化职业教育的导向机制,还必须体现在就业和分配领域。要切实加强劳动准入管理,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切实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督促企业从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人员中优先招录员工。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采取年薪制、技术奖励津贴、一次性奖励等激励措施,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推动更多需要就业和在岗的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省政府还将建立对高技能人才的奖励制度,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各行业职业道德好、事业心强、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并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是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上下功夫。我省高中段普职招生比例虽然已达1∶1,但透过数据分析,目前面对生产一线的专业设置比例还太低,而且12%的中职毕业生事实上选择继续升学。因此,面对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不少生产制造领域的技术岗位却招不到工。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适时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从我省实际出发,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进一步扩大农林类、工程技术类等紧缺专业的招生数量,适当压缩一些长线专业的规模,特别是要扩大高级技工、技师的培养规模。另一方面,切实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在形成部分综合性职业院校的同时,努力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制造加工、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专门化学校和培训机构,培育优势,树立品牌,提升竞争力。省和各地都要重点支持办好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群众信得过、用人单位信得过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品牌特色专业,进一步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二是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下功夫。重点是改善学生实训条件,推动校企合作,双管齐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训基地是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保证。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创造条件。省里将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在现有基础上两年内再建设70个水平一流、资源共享,起示范作用的省级中职教育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实训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为已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学生提供更加熟练掌握技能的机会。有条件和地方和学校,在试点的基础上可推行“半工半读”的培养方法,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加强工学结合。要改进完善职业教育的评价制度,以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是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关键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这些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了加强,但“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高技能教师和专业建设带头人匮乏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今后,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认真搞好教师全员培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快培养一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畅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进口”,加大力度从企事业单位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技能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并根据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完善相应配套政策,鼓励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
(四)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融公益性与产业性于一体,是教育体系中最具灵活性、也是最需要探索的领域。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两方面的改革创新:
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要进一步破除部门界限、学校类型界限等体制性障碍,改变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整合力量,盘活资源,激发活力。首先,在加强规划管理的前提下,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职业教育。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规划。在招生、创建示范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民办与公办享受同样的政策。鼓励创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走规模化、集团化办学路子。鼓励民办职业学校扩大规模,尤其是加大对实训设备、师资引进的投入,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水平。要依法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民办职业教育有序健康发展。其次,要引导和扶持各类培训机构、企业、行业组织、社区组织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通过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优势,满足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在政府补助的农村劳动力素质等各类培训中,要引入竞争机制,让参训人员和用人单位自主选择培训机构。第三,继续推进公办职业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增强公办职业院校的活力。
二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提高学生实际技能水平为目标,切实改变单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技能要求和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和技能训练方法。实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多种形式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大力发展“订单”培养、委托培训、定向培训。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专业、实训基地,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承接企业产品加工,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这些改革,努力建立起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更加紧密联系的机制。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改变职业教育薄弱状况,要解决体制问题、投入问题、社会环境问题,这一切都离不开有效的组织领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抓产业素质、抓“三农”问题、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必须切实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
首先,要明确政府责任。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对本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切实负起责任,真正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职责,总体应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省政府对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进行规划引导和宏观管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进行扶持,抓好一批重点职业院校。各市政府要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实、资源整合、学校布局、资金筹措的统筹,办好本级相关职业学校,对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管理。县(市)政府要重点抓好县级骨干职校建设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切实承担职业教育的属地责任。
第二,要加强部门协调。职业教育涉及多个部门。目前,教育、劳动、经贸、农办基本上是各管一块,这虽然有利于调动部门积极性,但也带来不少问题。下一步,必须按照发展大职教的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部门配合,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实行齐抓共管。省里将建立有关厅局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教育部门要跳出原有的框框,工作不能仅限于几所高等、中等职业院校,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整个大职教的改革和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担负起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指导任务。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和现有工作格局,继续实行部门分工负责制。省教育厅负责牵头职业院校教育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省农办负责牵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省劳动保障厅负责牵头企业职工培训、农民工培训、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作;省经贸委负责牵头企业经营理人员素质提升工作。发改、财政、人事等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第三,要加大财力支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必要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服务,切实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扶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要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对公办职业院校的学校建设、公用经费、专项经费,要与普通学校一样予以保障。市、县两级教育附加费地方可用部分,应安排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要认真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的有关政策,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按2.5%提取,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省政府决定实施“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这六项行动计划是: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实施这六项行动计划今明两年共将安排财政资金10.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支出4.2亿元,每年安排2.1亿元,比原有职教资金增加了1.9亿元,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按原定政策和渠道安排,今年省财政安排的经费达6600万元。这里的关键是要把钱用好,用出效益,真正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确保通过这些行动计划的实施,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要营造良好氛围。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各新闻媒体和有关单位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要广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精神,宣扬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倡导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努力在全社会消除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形成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新风尚。要积极总结各地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宣传办得好的职业院校可供借鉴的好经验,以此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认真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劳动比武大赛等活动,努力形成人人争学技能绝活、争当技术能手的良好氛围,切实形成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光荣的社会风尚。
同志们,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当前正面临着难得的有利时机。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篇3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部署要求,围绕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改革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加快推进全省教育改革工作。
今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我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掀起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热潮。一是迅速进行传达贯彻。各市、县(市、区)及时在党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上组织学习,并抓紧把相关精神传达到基层。宿迁、盐城、南通、苏州、徐州五市已先后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其他地区正在抓紧制定本地教育规划纲要,积极筹备教育工作会议。二是及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省有关部门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责任部门。在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科技厅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方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以及加强学前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已正式出台。三是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省教育厅专门组织宣讲团,由厅领导带队分赴13个市宣传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解读教育规划纲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组织学习讨论,深入研究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这些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营造了良好环境。
下面,我就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工作,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改革。梁保华书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罗志军省长强调,要把改革创新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突出改革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从江苏教育发展历程看,这些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新的发展阶段,我省教育要不断实现新的跨越,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加快推进教育改革。
首先,贯彻实施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必须把推进教育改革作为工作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这次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基本原则。我省教育规划纲要通篇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从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现代学校制度、招生考试制度、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开放与合作等重点领域对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上,都提出了重大改革政策措施。总的来说,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是一部以改革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发展,主线是改革。在组织实施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精髓、抓住关键,将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贯穿始终,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增强活力。
其次,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把推进教育改革作为治本之策。目前,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比如素质教育问题、择校问题、减负问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等等。其中有些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有些是发展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还有一些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成因十分复杂,涉及到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些问题肯定难以解决,必须找准症结、正本清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突破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尽快破解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深化改革中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使江苏教育事业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第三,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必须把推进教育改革作为关键举措。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目前,我省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还不够紧密,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等方面亟待加强,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服务,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努力在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以带动和引领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
二、准确把握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工作方针,立足省情实际,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激发活力,努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工作中,重点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好改革的基本原则。教育改革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明确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十分重要。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从民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把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检验教育改革的根本标准。二是要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搞好总体设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大胆实践。充分考虑城乡差别、区域差别,把整体部署和尊重基层创造结合起来,引导各地各校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把握好改革的主要目标。坚持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引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确定我省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一是构建现代教育新体系,切实做到学有所教。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质量保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基本满足所有社会成员学习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适应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二是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深化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成才观,适应区域、行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打破不同教育类别、机构、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逐步形成多样化的人才成长通道,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江苏人。三是打造教育公平新平台,保障教育机会平等。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四是创建规范管理新体制,推动教育健康和谐发展。“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巩固,“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立。五是形成教育发展新格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改革发展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高等教育社会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处于国际前沿、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明显。六是激发教育发展新活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现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引导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形成各自不同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七是构筑东部教育新高地,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在深化改革的同时扩大开放,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运用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指导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在区域教育联动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占据领先地位。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人才到我省留学和任教,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三)把握好改革的推进方法。教育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必须讲究工作方法。一是要坚持上下联动。教育改革既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思想观念,涉及利益格局调整,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指导和推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和探索。要加强顶层设计,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制定好改革的具体方案,系统推进改革。同时,要坚持从基层做起,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行动,大胆探索,把各项改革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要坚持整体推进。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多层次、多领域的体制机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采取综合改革的思路,既要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和教育各个领域的改革,又要充分考虑教育改革的外部环境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要注意把握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相互影响,发挥高等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改革也意味着风险,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事先做好应对预案,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把改革的推进力度与社会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三是要坚持重点突破。现阶段的改革,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必须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抓住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集中力量进行突破。要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梳理制约我省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以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和招生考试制度等为重点推进教育改革,力求取得明显成效,提振改革信心。
三、认真落实我省教育改革各项工作任务
经过前一阶段努力,我省教育改革的几个主要政策文件已经出台,不同学段教育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也已明确。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我省一批项目列入试点。在组织实施国家试点项目的同时,要对我省教育改革实行整体推进。也就是说,我省的教育改革绝不仅是苏南的改革,或是苏北、苏中的改革,各地都要按照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全面加以落实,扎实做好教育改革各项工作。
一是要改革办园体制,完善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机制。学前教育是我省各级各类教育的“短板”,群众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反映比较强烈。为此,省政府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取得突破。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努力开创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在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投入保障、日常监管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到20xx年,每个乡镇至少办一所达省优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都建成合格园。这里要强调的是,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时配套建设幼儿园是教育事业的政策性投资,属国有教育资产,应按属地原则移交当地政府举办,不得改变性质和用途。对已改变性质和用途的,由当地政府限期收回。在坚持政府主导学前教育发展的同时,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多元办园,扶持并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形成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要优化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机构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自20xx年起,新设幼儿园均须按省级优质园标准建设。建立健全县级统筹、县乡(镇、街道)共建的管理机制,县级政府统筹管理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建设并办好区域内公办幼儿园。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城乡差异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逐步实现适龄儿童就近入园。
二是要缩小办学差距,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放大并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质量内涵,大力推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和教育公平,基本消除区域内城乡、学校间差距,基本解决义务教育择校过度等热点难点问题。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配备每所学校的教师,促进骨干教师区域内校际定期交流,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到农村任教,积极探索建立结对帮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合办学机制,以优质资源的扩大辐射促进教育均衡。深化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促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要健全职教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机制。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服务为宗旨,立足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方式,统筹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形成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实验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创新,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重点突破,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加大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力度,改变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状况,整合力量、激发活力;完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举办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机构;健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制度,推进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坚持就业创业并举,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是要开展综合改革,完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机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我省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重要项目之一。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改革要求也最为迫切。要深入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突破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全面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大力促进高校特色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服务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把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先导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先行区。要以项目为抓手,遴选一批试点项目和试点高校,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招生考试制度,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健全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等。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改革产学研合作方式,促进高校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要创新优势学科成长培育机制,推进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为创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撑,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出更大贡献,形成“学科高原”和“学科高峰”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要推进多元办学,完善民办教育自主发展机制。发展民办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民办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民办高校学生的比重已经超过1/4,但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仅为0.3%,而江苏是民营企业最多的省份,这意味着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为促进我省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省政府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要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完善民办学校管理机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使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适宜教育发展的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推动教育发展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职责,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或捐资办学,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省政府已明确,有国有资产参与举办的从事学历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其教职工可参加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回报的民办学校,在有办学结余的前提下,按规定可从办学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奖励出资人。市、县(市、区)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鼓励民办学校发展,奖励和表彰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同时,对优质民办教育资源,要积极探索民办公助、政府购买的新机制新模式。各地要进一步清理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性政策,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和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健全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要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推动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培育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学校。鼓励支持民办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努力办成一流的优质品牌学校,使全省民办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四、努力为推进教育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现在,我省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工作思路也比较清晰,关键在于抓好组织实施。这就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推进教育改革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责任意识,明确目标责任制,扎实加以推进。为加强对全省教育改革工作的领导,省政府成立了由多部门参加的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审议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改革工作,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本地区教育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要结合实际制定各项重点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增强改革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工作的检查指导,把握改革进程,掌握改革动态,总结推广经验,督促整改问题,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二是要强化协调配合。教育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部门既要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又要加强协调、相互支持,形成推进教育改革的整体合力。教育部门要全力以赴,认真制定落实具体推进措施,并对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研究、出谋划策,做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在推进教育改革中都承担着重要任务,要站在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高度,做教育改革的促进派,主动做好相关工作。其他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要强化经费保障。资金投入、财力保障是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的关键。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教育改革所需资金。教育经费投入能不能用在刀刃上,能不能保证资金安全,群众十分关心。要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严格资金使用监管责任制,提高使用效益,确保资金用得清楚明白,达到预期效果。
四是要强化宣传引导。推进教育改革,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寄予厚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推进教育改革的理念、意义和政策措施,宣传改革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宣传改革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清除人们对教育改革的疑虑和误解。同时,要多做统一思想、增进共识的工作,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认识到解决教育发展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需要一定时间,改革目标任务的完成具有探索性、渐进性和阶段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按照国务院有关部委要求,今年年底前要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任务。据国务院纠风办介绍,目前全国尚未完成清理规范任务的学校有140所,其中我省就占了近一半。前不久,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委对我省清理规范工作进行了检查,对面上情况特别是个别县(市、区)的工作不够满意。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部署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确保按时完成清理规范任务。一是要加大工作力度。国家检查组明确要求,江苏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如不能完成或清理规范后仍不符合规定的学校,20xx年春季学期一律执行当地公办学校的收费政策。各地要按照进度要求,迅速开展清理规范工作,确保清理规范全部到位。二是要依法清理规范。改制学校形成原因复杂,涉及利益群体多,清理规范难度大,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清理规范工作,做到依法清理、依法规范,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和学校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规范为公办学校的,必须执行公办学校办学政策;规范为民办学校的,必须符合“四独立”要求,并按规定履行审批登记手续。三是要强化督查问责。各地要切实履行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建立协调处置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把改制学校清理规范要求落到实处。省政府尽快将组织专项督查。希望各地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组织,确保按期完成。
同志们,教育发展事关百年大计,教育改革关系千家万户。我们要以党的xx大和xx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篇4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是认真贯彻党的xx大精神,回顾总结成绩,深入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过去五年,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改善,“普九”的历史任务全面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中等职业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科教兴乡兴县工作扎实推进。高等教育结构、层次、学科、门类更加完善齐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教育系统保持了长期持续稳定的局面,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刚才,东福同志作了全面工作报告,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xx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xx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所作的重要报告,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为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xx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教育战线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xx大精神,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党的xx大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是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本质性认识。在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谁重视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建设,谁就能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目前我省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期,要坚持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各级政府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优先规划、优先部署、优先投入、优先检查、优先落实。优先就是要超前一点、偏爱一点、更加重视一点。我们要认真领会党的xx大关于新时期新阶段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定位,使中央和省委的重要决策成为各级政府、学校以及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和具体行动,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开创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二,必须坚持教育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和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的全过程。以长远的眼光谋划教育发展,以全局的意识统筹教育发展,以科学的方法抓好教育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化解风险。坚持科学发展,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取得显著成效。从总体上看,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都要放在提高质量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加要求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发展与稳定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教育和谐发展。 教育和谐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推进教育和谐发展,就要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原则。推进教育和谐发展,首先,要夯实公平的基础。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它的文明都要大得多。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从教育资源配置入手,从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做起,逐步实现社会成员均等受教育,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当前,最应该关注公平的是政府,如果人民政府没有高举公平大旗的话,又怎样在老百姓那里求得公平。如果以前的不均衡是当时的政策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话,在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再不按法律规定大力推进均衡发展,便是违法。其次,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也不能有丝毫的改变。要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确保每一个孩子不管生在哪里、迁居到何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接受教育,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再次,要确保和谐稳定。教育系统点多面广,教育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学校的安全稳定事关社会稳定大局,高等学校更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必须切实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着力实施教育协调发展工程,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五大惠民工程”,将教育协调发展工程放在首位。围绕实施教育协调发展工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 一 ) 在推进教育公平上下功夫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党和政府实施教育公平的战略举措。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行政,不折不扣地落实《义务教育法》,扎扎实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推动城乡之间、强弱校之间校长教师流动,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中小学。要确立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两个公平:即公平对待每一所学校,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当前,在政府一下提供不了那么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时候,至少应该“确保底线”,在一定范围内做到有限资源的均衡配置。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规划和实绩的重要指标,制止一切“标志性”、“政绩性”重点学校建设的行为。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必须要强化政府责任,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教育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做到“三个努力”: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要落实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农村学校保障水平,力争今年秋季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确保让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接受免费教育。要改革招生考试办法,加大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薄弱初中的比例。各地要从保证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下大力气解决城市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的“择校”问题。现在,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要一手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手抓改造薄弱学校。要真正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的法律规定,实现生源分布均衡。最大限度减少和杜绝“择校生”问题。纪检、监察、教育、公安等部门联合解决“人户分离”、“换户”等不规范行为。要以市为单位,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做到校舍、设备、师资、生源四个无差别,进而做到教育质量无差别,三至五年内彻底解决这一人民群众十分不满的老大难问题。再用更长一点时间,实现城乡教育无差别。真正实现和谐教育和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落实《义务教育法》,彻底理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避免由于管理混乱而导致的学校争教师、争生源、争经费从而导致城乡教育差别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的不满进一步加剧。要加强中小学建设力度。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使中小学布局合理。努力改变目前中小学建设滞后于城市、城镇建设而导致的就近上学难的问题。各级市县区政府要协调规划、城建、土地、执法、教育等部门,加强对改建、扩建、新建住宅区学校的规划、建设、交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管。目前应对各地已建居民住宅小区的配套中小学建设和交付使用情况彻底清理,并做出相应处理。今年特别要确保完成省政府向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中“在大中城市、县城和乡镇新建、改扩建 500 所中小学校”的任务。
要认真落实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同时,大力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维护招生考试公平公正,切实做好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化解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在优化教育结构上下功夫
优化教育结构,是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着眼于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长,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当前我省教育实际来看,义务教育已完成“普九”的历史性任务,工作重心转到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上来。高等教育经过持续建设,也已经形成了规模、层次、结构、门类基本合理完善、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完整体系,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合理定位、分层次办学和提高质量上来。但职业教育由于受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仍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弱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优化教育结构的主要工作。要进一步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把握普通高中的发展节奏,把增量部分主要放到中等职业教育上。要进一步强化“以市统筹”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校舍设施、实习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等各项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努力实现每个县、市办好 1 所职教中心的目标,提升全省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要特别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积极推广“订单式”培养。要在坚持办好骨干公办学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动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要制订政策,大力鼓励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就业观,创新办学模式,将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批技能实用人才,建立与我省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努力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
质量是教育永恒的生命线。各级各类教育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把发展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行为习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实施好新一轮高中课改工作,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开设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强化教学管理,鼓励名师、教授上讲台,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定要从严管理,从严治校,从严治学,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促发展。要尽快改变个别院校管理松散、治学不够严谨、社会信誉度不高、家长学生不太满意的状况。同时,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广大青少年得到健康成长。
(四)在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
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这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从教育自身讲,也必须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要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主动承担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深入推进科教兴乡兴县工作,努力使农村劳动力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围绕城镇化建设,按照区域、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和一大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我省高校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领域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有显著成绩和重要突破。在今后教学科研中,要围绕我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紧紧抓住我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找准学校与企业、行业、产业合作的结合点,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省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在增强教育活力上下功夫
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不断增强教育活力。继续深化教育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已经建立的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新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要大力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教育,以此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增加教育活力。要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鼓励省内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外大学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办学,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师教育机制,探索新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全面落实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广忻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实习顶岗支教的经验做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想结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求,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三、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要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对教育工作多关心、多重视、多支持,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各级领导任期教育目标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之中,狠抓工作落实。对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要有解决的方案及措施,尤其要注重解决那些关乎全局的问题和矛盾。要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级党政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责任到人,措施得力,狠抓落实,坚决制止乱收费,杜绝恶性事件发生。省政府将继续把教育工作情况作为各地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从今年开始开展教育工作先进县评选活动,对教育工作好的县进行表彰奖励。
(二)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
在去年 8 月 31 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省委、省政府在和谐山西推进会上也明确提出,经费要向教育领域倾斜,努力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 以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想方设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建立稳定持久的经费投入机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排忧解难。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特别是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经费分担责任。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和管理方式多样化的格局。同时,要深化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依法使用教育经费,科学使用教育经费。
(三)真抓实干,把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大政方针已定,现在的关键就是抓好落实,务求实效。如果不抓落实,再好的思路、再好的政策,都是一句空话。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教育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真抓实干。近年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有些地方没有真正把这些惠民措施落到实处,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必须要引以为戒。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倡导“贵在落实”、“重在落实”的工作理念,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大督促检查工作力度。要在全省教育系统营造一种重实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的良好风气,真正做到抓工作锲而不舍、深之又深、细之又细、实之又实,把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同志们,党的xx大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也为新时期继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持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再接再厉,团结奋进,为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篇5
老师们、同志们:
今年7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xx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刚才,会议隆重表彰了全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会上奇葆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组织实施《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 年)》,以改革创新推动四川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实现从缴费到免费的重大跨越;职教攻坚大力推进,职普招生比例超过1 ︰1 ;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迅速迈进大众化阶段。各级各类学生总规模居全国第4 位,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9 年,其中新增劳动力达到11 年,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更高更优教育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推广。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深入实施,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各级政府分级管理教育的体制逐步完善。以财政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逐步建立。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依法治教等积极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四)教育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责任不断增强。20xx 年全省教育经费投入达到901.1 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从20xx 年的87.2 亿元增加到631.3 亿元。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区域、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高校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增至21 名,长江学者13 名。
(五)民族教育取得显著进步。扎实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先后有44 个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51 个县(市)全部普及小学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普九”人口覆盖率由20xx 年的19.83% 提高到100% 。民族自治地方共有各类学校3853 所,在校学生128 万余人,在校生规模比20xx 年净增40 余万人。培训民族地区学校干部和教师10 万余人次,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深入实施藏区“9+3 ”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每年组织万名左右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今年将实施范围扩大到彝区。
(六)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大。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取得明显效果。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10 年来,高校分获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奖69 项和821 项,均占全省1 /3 以上。仅20xx年推广转化科研成果近600 项,产生经济效益超过40 个亿。高校已经成为我省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生力军。
教育的跨越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教育系统奋起危难,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学校重建任务基本完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省近100 万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在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丰富实践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谱写了教育发展的辉煌篇章。实践证明,我省广大教师是一支值得信赖、经得起考验的队伍,无愧于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二、科学确立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当前,我省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组织制定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整体谋划、超前部署今后10 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意义十分重大。省委、省政府对制定《规划纲要》高度重视,省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进行研究和审议。在《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广纳群言、广集众智,采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方式,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力求抓住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教育理念、发展思路、体制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总的来看,《规划纲要》贯彻了中央的决策部署,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是一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规划纲要》,准确把握《规划纲要》提出的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
第一,面向未来,坚持优先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10 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xx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西部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两基本”,是四川现代化进程加快和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党的xx大精神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两建成”是实现我省进入创新型社会、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提高我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个目标既体现了四川跨越发展的定位,又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确立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标杆。把跨越发展作为战略定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赶上全国步伐的跨越。国家规划纲要提出,全国到20xx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四川经过过去10 年的跨越,教育发展已经全面接近全国水平,有基础、有能力、有必要实现第二次跨越并达到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一个是引领全省发展的跨越。强省必先强教,基本实现现代化必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两个加快”首先要有教育的跨越。
第二,注重内涵,坚持提高质量。当前,四川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紧紧抓住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规划纲要》立足于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发展转型,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升质量作出了部署,重点体现在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六个推进”上。
第三,抓住关键,坚持改革创新。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教育领域的改革还相对滞后。为此,《规划纲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既把改革创新的思想贯穿全文,又对体制改革作了重点表述。同时,根据国家要求和我省实际,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规划设计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等十大方面改革试点,基本覆盖了四川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第四,强化贡献,坚持服务社会。实践证明,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国家纲要基础上,我省把“服务社会”增列为教育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既强调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又强调拓展教育功能、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尤其强调从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促进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和我省“7+3” 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适应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全面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四川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未来10 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不动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机会公平,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政府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以及如何动员全社会参与兴办教育事业等方面的问题,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教育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教育。在全省工作大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必须首先做到“三优先”。一是规划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教育发展作为重点领域;二是教育投入优先,财政预算和重大投入项目优先考虑教育事业发展,财政性转移支付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三是资源配置优先,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贯彻落实的体制和机制,将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问责制,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全局、关系未来的百年大计。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创业、勇于创新、善于创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人才,为20xx 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一要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创新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德育内容体系,使德育内容既坚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民族文化基点,又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吸收现代化营养。创新德育方法,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二要坚持能力为重,创新人才模式。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把着力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上来,放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上来,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上来。三要坚持全面发展,健全素质教育的合力推进机制。尽快完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紧密结合为手段,合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让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创新招生考试和用人制度,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正确导向。
(三)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不仅仅满足于“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但在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我们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狠抓学校办学的关键环节,努力办出更多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校。一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自主办学。重点围绕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两大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符合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二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好的教师才能办出好的学校。我们要把师资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职业院校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高校着力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要完善准入退出制度,对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要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形成以教学实绩为首要内容的考核导向,对农村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三要遵循教学规律,大力支持教育家办学。认真实施教育名家培养计划,努力营造有利于名师、名校长和教育家成长的良好制度环境,造就一批教育家并通过他们办好一批风格鲜明的知名学校。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在各级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灾区学校重建基本完成,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提升,要倍加珍惜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管理好、维护好、运营好地震灾区的学校和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
(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重点要围绕解决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还不平衡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公共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一是以完善机制保障教育质量提高。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解决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推进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努力使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良好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攻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统筹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二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在全省范围内,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倾斜。在同一城市和县域范围内,教育资源要向薄弱学校倾斜,推行校长、教师一定年限合理流动制度,努力缓解“择校”矛盾。三是以推进新一轮十年行动计划加快民族教育发展。巩固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改扩建、新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大力实施民族地区“9+3 ”免费教育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支持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四是以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强化教育服务。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加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从根本上扭转政府及部门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状况。
(五)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着力形成多元化教育投入体制。要通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保障力度。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按照事权职责和财政体制,构建“分级负责、相互匹配、统筹协调”的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三个确保”的要求,确保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省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在20xx 年达到18% ,以后年度随着财力的增长进一步提高。各市县都要按照这一要求,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和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时保证落实到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集中财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和提高生均经费标准,使增加的教育投入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相适应。坚持勤俭办教育、集约办教育,严格教育经费管理,严格控制公办学校的债务负担。完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不断提高教育投入产出效益。二是继续加大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三是非义务教育要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助学制度。
大力推进多元办学,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事业。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8200 多所,在校生193 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12.3% ,成为社会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看到,对民办教育如何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如何加强扶持和激励,形成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教育品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坚持放手发展。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或捐资办学,鼓励社会力量独立或共同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断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二是坚持政策扶持。重点是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和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三是坚持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推动民办学校规范办学。鼓励民办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努力办成一流的优质品牌学校。
四、全力保障教育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今年是国家和我省《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国、我省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动之年,意义十分重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共同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
一要全面落实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配套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贯彻实施《规划纲要》作为一项中心任务,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扎实抓好各项工作。
二要抓好项目实施。《规划纲要》以加强薄弱环节和重要领域建设为重点,提出了“八九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重要环节,涵盖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部重点领域,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载体。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扎实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要以项目为载体,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落实举措、加快推进,力争5 年初见成效、10 年面貌根本改变。对改革试点项目,要把握重点领域和政策导向,选准工作路径和着力点,坚持试点先行,鼓励大胆探索;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调研,找准目标,系统推进;要加强分类指导,动态调控、推广典型,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积累经验。
三要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基本形成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配套、符合我省实际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大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力度,切实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保障各方合法权益。要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类学校要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管理职责。要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特别要加强对《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四要营造良好环境。要加强宣传引导, 在全社会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互动。要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讲工作,让社会公众了解纲要并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注、支持教育改革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资助学,营造重教兴教和积极参与、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加快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建设、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