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发言稿 > 关于苏轼的发言稿汇总5篇正文

《关于苏轼的发言稿汇总5篇》

时间:

关于苏轼的发言稿(精选5篇)

关于苏轼的发言稿 篇1

亲爱的评委老师:

我是五年级二班的卢嘉炜。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一位努力的天才—我眼中的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你相信这是同一个诗人写的吗?时而豪放,时而婉约。

这,就是多重身份的苏东坡写的。

苏轼的文章虽然名闻天下,但他的一生却起起落落。他曾广受赞誉,也曾遭受他人的迫害,但始终不会改他乐观的本性。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苏轼是一个道德家、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是散文作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诗人等。

苏轼是一个努力的人。

他是个天才,但他付出了足够多让他成为唐宋八大家的努力。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了中等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每天都要给老师背书,而且一背,就是一整本。当时一整本书都没有任何标点,学生必须读懂意思,才能知道停顿,并且给予标点。一整本书,怎么能够背下来呢?我们要是背一篇课文,都得唉声叹气,何况一本书。苏轼那时有一个方法,把整本书抄下来。整本书一抄下来,意思基本就懂了,还可以练书法,真是一举两得。他抄一本书会抄三遍:他第一次抄时先用三个字作为一章的标题;第二次抄时用两个字作为一章的标题;第三次抄时会用一个字来概括。有一次,他的好友朱仪去找苏轼,他当时正在抄《汉书》,白白让朱仪等了一个时辰。等朱仪出来时,他拱手道歉,说自己在抄《汉书》。朱仪很疑惑,说苏轼已有了开卷一览就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为什么会抄呢?苏轼就献出了这个方法。

苏轼也是一个乐观的人。

他身居高位,后被一贬再贬,却依然很乐观。当时的猪肉十分便宜,他就自己将猪肉改造了一下,变成有名的“东坡肉”。他的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个酿酒的方法,他就真的尝试了,发现酿出来的.酒很难喝,是个泻药。但是,苏轼又称它是“东坡蜜酒”。可见他在艰苦的环境中有多么乐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虽然在已不在人世,但是,他的努力和乐观,我们永远看在眼中,永远不会忘记。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评委老师。

关于苏轼的发言稿 篇2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欧阳修一时的多虑将你判为第二,而你,只是淡然的笑了;朝中无人同你一样看透朝政,你毅然请求外调,离开时,不舍的笑了;被人冤枉,差点送命,再次出京,你依旧是笑,无奈的笑了。

你,竟如此爱笑么?本属于你的东西没了,本可保住的官职丢了,本子虚乌有的事情将你闭上绝路。但你,却还能如此释怀的去面对生活,依旧高唱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之歌,依旧感慨出“物与我皆无尽”的人生哲理。是你的性格使然,让你如此乐观。还是被一次又一次重创的你,已无力去品味悲伤?

自古文人大都是不愿涉足政坛的。但你,却总怀揣着治理国家的志向。纵使被伤害,甚至赔上性命。你还是不放弃,是你不知道腐败的官场很难去改变么?我想,你是知道的。但在左边胸膛跳动的那颗爱民之心,是不允许你独自离开,置百姓与不顾的。

谁说一进入官场,心就会如岩石般坚硬、冰冷?你还是那么多愁善感。与兄弟的离别内心很难受吧?七年未见,其实很挂念他吧?为什么一直忍着不说呢?是怕自己的思念会使弟弟的生活受到影响,还是要证明自己的坚强?七年了,七年,喝的大醉之时,才敢吐露真言,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话来安慰自己。

与妻子的分离内心很痛苦吧?刹那间,那样深爱过并承诺要厮守一生的人,就这么远去了。这痛苦,你怎能忍受十年?这十年中,你的内心承受着多大的煎熬?白天与他人吟诗作赋,在寂静无人的黑夜,恐怕只有你一人在偷偷落泪吧?末了,只可诵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样悲伤的词句来表达深情。你啊,面对这亲情与爱情,你的直率又跑到哪里去了呢?

跌宕起伏的人生,连绵不断的情缘,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你啊!你这一生确像词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岁月怎样变迁,每一次回首和凝望,清晰在记忆里的,总是你荡气回肠的诗篇。曾经江山已经改变,曾经沧海已经桑田,任历史的潮涨潮落,始终不变的,是你心中永远的那片天。

关于苏轼的发言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苏轼与百姓和朋友的事。

我们说起你,肯定首先都会想起你的诗,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这种诗句。在做地方官之时,你在杭州组织人员对抗洪水。在密州你指挥百姓在田地里捉蝗虫。在徐州停办了花会。又一次在杭州西湖,你带领百姓一起挖走了西湖底下的淤泥,你后来又想了各种方案,让西湖的水保持清澈,你又建了几个在湖中的亭子保留至今,成为西湖最美的景点。你又在与外人处事中诙谐幽默,结交了许多朋友。

你是一个很有政治才华的人。

在杭州,令你头痛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洪水来了,当时洪水来到徐州城下,高出城中平地一丈零九寸,随时有可能冲毁城墙。你却是十分的沉着,第一步稳定了民心。第二步,调动了城里的所有青年人员、民夫日夜加固城墙,但是还是不够。第三步,就亲自请求禁军提供支援,北宋禁军不听命于地方官的指令,但在你的恳求下调动官兵奔赴抗洪第一线,成功地在最大洪水来临之前筑了一条大堤。第四步,召集水利专家商议将围困徐州的洪水引入黄河故道。第五步,调集人手和粮食,拯救城外被洪水围困的百姓。在抗洪过程中,你跟百姓一样穿着蓑衣,指挥抗洪抢险,你又修建了徐州防洪大堤,为后面的官员减少了麻烦。因为这件事皇帝赞扬了你,百姓也更加爱戴你。

你还在黄州不在其位,亦谋其政,关心民生。

在黄州,你虽然只是一个的团练副使,还没有签署公文的权利,也没有正常的薪水,各种问题迎面而来。你不但没有陷入无尽的消沉与悲伤之中,反而更加热情的去拯救生命,甚至不再去杀生。你组建了一个“育儿会”请当地的富民参加,每年捐10,000钱提供给难以养育幼儿的家庭,提供给他们幼儿出生的必备用品。还解决了黄州居民的喝水的问题,还推广了“秧马”,加大了农民干活的效率。

你也是一个在与朋友的社交上做得非常“到位”的人。

有一次你跟刘贡公说小时候吃一种三白饭好吃极了,刘贡公问什么是三白,你回答就是一撮盐一碟生白萝卜干。后来一次刘贡公请你吃饭,说邀他同吃皛饭。到了家一看发现饭桌上只有一碟盐一碟萝卜一碗白米饭,这才恍然大悟,但还是一干二净的吃下了。苏轼有对刘贡公说他会准备毳饭给你吃,后来后来到了苏轼家发现毳饭是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最后才摆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佳肴。

假如我站在赤壁上,望着涛涛的江水回忆着,现在你已经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风流人物中的一员了。你是个关系民生的好官,还是一个有政治才华的好官。还是一个喜欢玩文字游戏,且智慧、谐趣而不失礼貌。又是个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人。

关于苏轼的发言稿 篇4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我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日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悲痛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能够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必须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日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关于苏轼的发言稿 篇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在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

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被称作“铁板铜琶”的豪放派诗词。

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遣出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我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把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

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没有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了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

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