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致辞讲话 > 领导讲话稿 > 宣传讲话稿 >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范文正文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

  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讲话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

  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增强“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引导社会形成信仰的关键,是一个基础性工作。共产党人信仰的形成,会慢慢引导整个社会信仰的形成,这对于解决由信仰缺失而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要增强道路自信。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三大特点:其一,这条道路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其二,这条道路能够真正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其三,这条道路开辟了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广阔前景。从各个方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有优越性。

  要增强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正确的科学理论。改革开放40年,世界上出现的重大机遇,我们基本都抓住了,甚至更多时候我们还能将风险变成机遇。比如,苏联解体对我国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我们最后将这种挑战变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正确的、科学的,它化解风险的能力非常强:我们不仅能抓住重大发展机遇,还能将风险转化为机遇。

  要增强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我们能够在各个方面调动力量办大事,不光能够调动行政力量,还能调动市场的力量,形成全国一盘棋,攻克很多难关。其二,成熟定型成大事。我们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等,一旦这些内容成熟定型了,所产生的力量将会非常大。其三,目光远大谋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立足现实,还着眼于未来。其四,活力强劲干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有根本政治制度,还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各方面具体体制;既有保持稳定性的根本制度,又有保持活力性的具体制度,还有连通稳定和活力的基本制度。稳定却不会导致僵化,活力却不会导致无序。有人说,制度一旦成熟定型,会不会就僵化了?其实不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会进一步发展完善。我们的很多战略都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比如,我国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它是一层一层递进向前走的。

  要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人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断地改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现在很重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实事求是,最早是东汉班固提出来的,毛泽东在延安将其改造成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提出的党内政治生活要遵循的六大基本规范,第一个就是实事求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第一点就是实事求是。共产党人不断改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变得越来越生动。

  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价值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这些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

  要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要在各个领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结合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对很多群体讲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对全国劳动模范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用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对青年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对少年儿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我看,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要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要树立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改革开放40年一个很重要的成就,就是我们在政治上始终平稳有序,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深刻把握“三个最”是极端重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党章中的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欧洲政党100多年的历史看,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欧洲政党在利益集团化。欧洲政党利益集团化也使欧洲政党的影响力大大下降。意大利学者纳波利奥尼曾经讲过,西方的政党已经变成“政党有限公司”了。

  总之,我们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树立政党自信,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要从各个方面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因为在故事的背后有一整套理论。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工作。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

  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凝结,它绵延不断、流传久远,集结起庞大的信仰者、实践者、发展者队伍;马克思主义从未自我封闭,它始终面向历史、文化和不断发展着的实践,不断接纳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念,为后继者所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始终伴随人类文明前行,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内容和理论遵循。

  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承担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根本保障

  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是我们党统一思想、推进事业发展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纳入整个宣传思想工作的体系和格局中看,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既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其中地位重要、意义非凡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是一项奠基性工作,对做好做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至为关键。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人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宣传思想工作要帮助人们树立信仰、坚定信念、增强自信,就必须使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作用于人的精神、思维、心态乃至行为;而要解决好人的精神状态和思维倾向方面的问题,使其行为在适当范围内和正确轨道上展开,就必须首先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框架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在帮助人们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在指导人们形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采取正确行动方面,具有非凡的优势和独有的意义,是历史上任何思想理论无法比拟的。列宁就曾指出:“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真理具有能够说服人、打动人、塑造人的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奥妙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举旗帜,举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聚民心,聚的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之心,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让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育新人,育的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形象,展的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形象,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这五个方面使命任务的实现,均须依赖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打牢基础、夯实根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能给予人们科学把握世界和社会发展的思维与方法,这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蕴含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等重大发现之中,蕴含在其“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透彻剖析之中。这一切,是我们把握外部世界、认识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是我们提升境界、扩展视野以至完善自身、涵蕴素养所不可或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能给予人们正确理解生活和人生命运的智慧与启迪,这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孤立地空谈个人如何生活,从不抽象地泛论人怎样获得自由,而总是把个人与社会、与集体紧密相连,把生活与阶级地位、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把自由与客观条件、与对必然性的把握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对生活和人生的阐述,重在整体性思考,重在方向性指导,具有站位高、视界宽、辩证性强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能给予人们充实精神世界并抚慰心灵的哲理与感悟,这从马克思主义为之奋斗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可以窥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体力和能力的发展,又包括人的交往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还包括人的智力和精神、道德层面的发展。精神活动是人的重要活动领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人若缺少了精神和价值层面的追求,发展就是畸形的、不完整的,全面发展更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所阐发的人的精神世界、价值理念、道德信念、内心魂灵,始终呈现出积极向上、完整强大、和谐安宁的追求方向和鲜明特征。

  这些蕴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的科学精神、辩证方法、实践智慧、生活哲理,正是我们担负并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所必需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思维武装头脑、直抵人心,使党的创新理论连接社会、贴近现实,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实践、走进生活。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根本保障。

  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内容与体系的发展创新、形式与效果的完善提升

  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既要做好,又要做强。做好,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要求,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进行宣讲传播、阐释发挥,按照宣传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和主体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理论灌输和思想启发,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正面效应和积极作用,让受教育者从内心里认同、情感上接受、行动中遵循。做强,是要营造具有鲜明导向的舆论氛围和宣传态势,形成具有冲击力、影响力的主流思想趋势和社会心理潮流,以催动人们的思维、观念、心态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具有统摄性的主导意志,汇集各领域各系统各方面的宣传教育力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级的工作格局,使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展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焕发出科学思想的光芒。做好,管方向,管路径;做强,管力度,管效果。实现做好与做强的有机结合,需要在宣传教育内容与体系上发展创新,需要在宣传教育形式与效果上完善提升。

  在宣传教育内容与体系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内容,突出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大众化要求,使人民群众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乐于用以武装头脑并指导行为,正如马克思说过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内容安排、观点阐述、体系设计、整体构架等方面,必须紧密联系现实,坚持问题导向,紧扣人民群众关切关心,着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的这一告诫,既揭示了唯物史观的真谛,也指明了宣传教育工作的关键。宣传教育的内容与体系,只有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与受众利益的相关性,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信赖,才能占领受众对象的思想阵地并满足其信念需求。

  在宣传教育形式与效果上,要按照宣传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综合运用并不断创新有效形式,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而不是从古到今一个模式,从上到下同一样子。宣传教育工作不能囫囵吞枣、照本宣科,不能形式主义、教条八股。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不是拿来装门面、做样子的,关键是要把握立场、抓住精髓、运用方法、活学活用。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并不玄奥”,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就要从更深层面回答好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就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关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系统论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的精辟分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坚持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久久为功、笃定前行。

  【思想宣传范文】三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这一深刻道理早在170多年前就被马克思所揭示出来。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产生巨大能量。而群众能不能接受理论,既要看理论本身是否科学,还要看其话语表达是否悦耳悦目。在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从话语体系建构、表达方式创新、传播渠道拓展等方面为做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

  理论终究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重复的教条。因此,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总是每时每刻都重视理论创新。回顾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准确研判形势、作出正确抉择,并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根据变化的实际推动理论创新,继而让创新的理论指导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在这段历经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一个政党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斗志,还要有永葆进取的理论创新勇气和非凡胆识。如果机械教条地固守僵化理论,不仅无法正确认识隐藏在经济社会变化发展背后的客观规律,还会因为思想滞后而阻碍社会进步,干不成任何事情。

  这足见理论创新对一个政党的重要价值。但是,推动理论创新不仅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还要弄清楚到底如何实现创新。一般而言,理论创新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本体层面的基本原理创新;二是话语表达创新;三是传播方式的创新。基本原理创新是根本意义上的创新,直接决定着创新理论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广大受众来讲,他们更为关注、直接接触的则是后两者。能否经常接触一些新的话语表达、能否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的理论阐释,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执政党理论创新能力的判断和认同。正因如此,近年来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态度重视理论创新,特别把话语表达创新和传播方式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并且着力取得显著成效。事实证明,一系列有力举措大大纾解了一段时间以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话语困境,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比如,在话语表达创新方面,通过主动吸纳、巧妙融合、交相呼应的方式,既表达了党的政策主张,又说出了群众想听、听得懂的话,坚持了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的有机统一。“中国梦”“中国道路”“四个全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还有“蛮拼的”“点赞”“朋友圈”“世界那么大”等创新性话语表达就是如此。它们一改过去抽象化的意向表达,转而寻求一种既有思想、品质,又有温度、温情的通俗表述,无不让人耳目一新。创新的话语表达还体现在对外宣传上,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比如,“一带一路”“经济新常态”“命运共同体”“亲诚惠容”等,既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愿景,让世界听懂“中国之声”,又提高了“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能力。

  一个完整的理论创新工程,不仅包含创新话语表达,而且离不开创新传播手段。尤其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创新传播手段显得无比重要。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一再告诉人们,如果仍拘泥于传统的传播手段,这样的理论传播终究会事倍功半。所以,近年来各级党委高度重视网络信息技术在理论创新传播中的开发运用。也正如此,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常见这种情况:围绕某一创新理论,日渐形成集网站、手机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短视频等于一体的全媒体传播形态。事实证明,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导向明,而且速度快、受众面广、影响力大。

  话语因思想而拥有灵魂,因传播而获得持久生命力。当我们认识到只有创新的理论才能说服人、才能推动实践发展之后,不仅要推动创新性理论的生产,还要竭力让人接受它。否则,就会被束之高阁。而要被人接受,则必须先“入家”,才能“入心”“入脑”。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话语表达创新和传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无疑是在着力打通党的创新理论系统工程的“最后一公里”。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党的十九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作出的判断,这一判断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其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之间矛盾的解决,党的八大分析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的这一判断,是基于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现实提出的。

  社会生产,指的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生产和人们的需要之间形成一对辩证关系,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如果社会生产落后,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就必须要提升社会生产能力;反之,如果社会生产能力过剩,人们的需要有限,这就需要刺激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社会生产能力不再落后。

  从物质生产看,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肉类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均超过了98%,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世界上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超过20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看,2016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8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4.14%,说明文化产业已接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建成,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印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等等。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人的需要是客观的,也是能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存在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以及“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存在物,相应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也就构成人的需要的三个基本结构。在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类需要也在日益发生变化,比如,由注重产品消费到注重服务消费;由物质生活需要到政治参与、公平正义的需要;由生存需要到享受需要再到发展需要,等等。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过去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已经不能概括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事实上,我们党早就意识到这种人民群众“需要”的变化,并不断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起草的会议宣言中强调:“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随着改革开放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里的“民主”目标,说明我们党在继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富强)”和“文化(文明)”生活需要的同时,重视人民群众对政治参与的需求。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由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正式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说明我们党认识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领域的诉求。

  针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的生态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上,进一步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是党对人民高度期待良好生态环境的回应。

  可见,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判断,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不断回应人民群众需求的自然结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认识和把握这一变化,对于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解决的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围绕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要针对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状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充分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成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解决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要通过强化现代社会治理、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努力使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要通过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还要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要坚定基本路线不动摇,即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