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通用8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课题开题报告【通用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课题开题报告 篇1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学生通过加班加点,大量的机械练习、背诵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识,至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怎么运用,都不得而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这种现象的描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及家长在思想上都不够重视,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是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规模、教材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力图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就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来的。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该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生活化教学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国外教育理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有些儿童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年级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知识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的形成要从现实生活中来,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运用。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三)国内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物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物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中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拓宽课堂的空间规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识广度。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与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们研究的是如何让生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特别是同体育教学之间密切的渗透,有其推广价值。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探索生物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内容
1、教学目标要体现生活化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教师要真正落实“生活化”的理念,首先应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从一维转向多维,即从传统的过于偏重认知目标,向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目标转变。
2、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使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得“案例”本身,而应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3、教学方式要体现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多向交流的关系。
七、研究对象与范围
临沂册山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全体在校生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实验班级将收集整理的成功经验分别进行实验,探索最佳途径;辅以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个案研究。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各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步骤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起来
(1)“课前5分钟随谈”指在每次课前由老师指定一个学生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述与生物相关的生活小常识、趣闻、名人轶事、科学前沿等,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演讲后师生互动式的评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还不够,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将所讲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到生物记事本上,供全班同学翻阅浏览。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知道有关生物的知识会越来越多,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对生物的一些思考。(2)利用不同课堂“说”。新授课时,让学生说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和生物学信息;探究课时,让学生领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表达个人与小组的探究原理、思维方法、操作过程、实验现象、探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关注。在交流过程中,还养成了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3)小结课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总结单元的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展示出来。
2、在课余时间
(1)营造校园浓郁的生命科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教室的黑板报、著名的生物学家肖像及名言、学校的学科专栏、学科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营造学习生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2)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校园
可以从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入手,让学生辨别植物的种类,结合季节更迭,注意培养学生采集标本并进行制作的技能。同时,利用家养动物和常见的动物进行种类的识别。结合生物实物、挂图、模型等较直观地提供生物学的知识,把学生带到一个视觉清楚的世界里。还可以进行课外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本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科学实验。
(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原因及状况调查,对绿色工厂的参观访问,让学生提出环保设想和对策;通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境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资源的有力宣传者和执行者;生物教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多选择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物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交给学生一些扦插、压条、嫁接的常识,并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利用周末和假日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因此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发现搜集、选择信息、分析归纳、设计和调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断积累经验,挖掘发展潜能,增强创新和应变能力,利用周末开展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
(二)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XXXX年10月-XXXX年12月)为资料准备、理论学习和实验设计阶段
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对象,学习相关理论,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实验方案的总体设计及课题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申报与立项。
2、第二阶段(XXXX年1月-XXXX年12月)为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阶段(XXXX年1月-XXXX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资料,总结经验与研究成果,全面汇编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十、课题成果形式: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研究人员分工
柏玉娟: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过程,案例收集、组织教学研讨、阶段总结会议召集,结题报告等。
组员:
******个案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资料搜集整理、过程记录
******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资料整理、记录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基本经费和课题运转所需硬件投资共计:8000元
学习资料费用约计3000元;调查问卷印刷约计500元;电脑、简单打印资料约计1000元;其他3500元。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杭州大学教育系,1977(8)。
2杨心岳。生活中的生物学[J]。《生物学通报》,1999年第12期。3吴昊,张赣道。生活垃圾生物处理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环保产业》,20xx年第8期。
4徐丽,练成燕。浅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清洁发展机制[J]。《上海节能》,20xx年第7期。
5李津军。生物工程技术与我们的生活[J]。《科技潮》,1999年第9期。
6吴遵民。《外国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9)。
7胡适。《胡适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张诗华。加压与常压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效能对比[J]。《中国给水排水》,20xx年第15期。
9陆艳阳。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8期。
10曾繁荣。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绘图的改进[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0期。
11冯庆婷,全刚。新课改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0期。
12黄建书。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几点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2期。
13苏霍姆利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14王荐。生物学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xx年。
15胡姣娥。让初中生物教学更加生活化[J]。中小学教育论坛,20xx(3)。
16黄建书。《生物探究教学论著》(第一版)[M]。苏州大学出版社,20xx(1)。
17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东方出版社。
18张大钧。《教师心理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
19肖国琴。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学习的组织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一期。
20赵占良。生物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例谈[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二期。
课题开题报告 篇2
一、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二、总体目标
借助游戏让学生爱上英语课堂,以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
三、研究方法
主要以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和调查法、观察法等。
四、分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负责人杨晓玲担任组长,组织成员吕姝斐、杨晓玲在5月20号之前制定好研究计划和方案。每个月成员要交阶段性总结或研究心得。
2、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针对不同的情境设计不同的游戏。
3、按计划开展“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设计与操作研究”,将不同的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不同的年龄段应设计适合他们年龄的游戏,不同的专题要有适合这个课题的不同的方法并针对实践教学不断改进并找到存在的问题所在进行新的设计与实践。
4、及时进行教学心得体会交流,每周四进行碰头交流、研究课题进展。将各自优点进行互学,缺点则不断改正。一切为了学生。每个月25号前成员要交阶段性总结或研究心得。
6、分析处理资料,每个成员要有自己的课题总结报告,课题组则撰写成果总结报告。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研究成果主要以三种方式呈现:
一是展示,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使用不同的游戏。
二是相关材料汇编,主要以学生的课堂反映以及课后老师的及时总结反思组成。
三是实验经验文章(或论文)交流
同时本课题的成果将由若干篇相关文章、中期汇报、研究报告等组成。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广泛地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我们选择利用网络博客的形式来将我们的研究课题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享,同时也用这一方式呈现给课题评审员们。
课题开题报告 篇3
一、课题名称:示范性高中艺体特色教育专业课堂中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艺体生是指对艺术或体育有一定的兴趣,具有艺术或体育某方面的特长,对某一种艺术或体育运动有独特的天赋,并有意将其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学生。
普通高中的艺体生面对高考的选择,考上大学是他们学习的主要目标,而他们一般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但又具有艺术或体育某方面的特长,对艺术或体育有极大的热情,渴望有得到发挥的空间,期待一片展现自我的平台,在通往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丰富自我,完善自我。
针对艺体生学习的现状,同时又让他们的特长得到更好地发挥,实现他们的学习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文化课要与专业课并举,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同时要探索出针对艺体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独具艺体特色的课程结构,形成具有操作性强的艺体系列的校本课程,积累有关艺体生的个性化教育教学经验。
艺体特长生使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些学生在文化课反面普遍存在不足,在特长反面基础层次更是参差不齐。运用常规的教学模式对其教学只会产生厌烦,从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因为这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养成了对学习的厌烦心理,那么在高中阶段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更会使这部分学生偏离教育。所以根据目前的现状,我们要通过实验改变这种教学效果。通过个性化教学,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使他们能够不仅从人格方面更完整、知识更全面、能力更突出、独立创新能力更突出。个性化教学分为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我们这里研究的个性化教学是从学校的专业课堂方面。我们把艺体特长班的学生分为三个专业体育、音乐、美术,在平时三个专业课堂中,具体进行实施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比如: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室里张贴上音乐家画像、名人名言、各种乐器彩色挂图等,使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有一种轻松愉快、高雅愉悦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音乐课所需要的精神状态。如果哪学生在表演方面非常内向,那么我们就要利用学校组织的各项音乐会等活动,让这些同学多参加活动,使他们在小的演出场合逐渐锻炼自己,从而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另外,在美术课堂中练习枯燥的素描基本功,有些学生会产生厌烦感,这样可以在画的过程中安排画漫画和色彩画的内容。因为,漫画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色彩画可以调整学生的情绪,从而循序渐进、舒缓紧凑有节奏的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最后,在体育专业课堂中,每天的训练非常累,而且训练内容比较反复,应该定期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通过平时的测试和班内比赛,使学生在每一阶段对自己成绩的变化有最直观的了解,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更好的投入训练中去。
通过对个性化教学的的研究,形成一套适合艺体特长生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平时上课中更有效的学习,并在高考中考出优秀的成绩。
(二)最终目标:
1、通过对不同学生个性化教学研究总结出适合我们艺体特长生专业课教学的模式。
2、通过对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
3、通过研究,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促进专业课教学的质量。
对普通高中艺体生特长培养的策略进行研究是认真实践国家教育改革精神的需要,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我的特长和优势,同时也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探索和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让学校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填补地方教育教学模式的空白,为国家教育教学提供更好更广的思路。
(三)研究现状
大连市第十五中学是一所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高中,长期致力于高中美术教育的研究,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开展的“以美立校,追求卓越”的课题研究,从美术特色教育的角度,阐述了教育注重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河南郑州市铁六中学也是一所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高中,他们开展的“优质学校的文化特色建设研究”的课题,探索了美术教育对人个性发展的指导意义。这两所学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具有自我个性特色的教育之路,它们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管理体制、评价机制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很好地填补了我国艺体特色教育体系的空白,丰富了艺体教育的内涵,也为正在探索和从事这项教育的实践者给予了指导,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但他们没有形成系统性较强的校本课程,没有摸索出针对艺体特长生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教学规律,在特色教育教学教材编写方面不够系统,在本领域内同行大都采用传统的规范式教学。而且主要是通过反复的训练,大量的时间来硬性提高学生专业技术。
(四)重点研究内容
探索独具特色的有关普通高中艺体生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模式,形成适应艺体特色教育提高特长教学水平的教育理念,理清针对普通高中艺体生的教育教学思路,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高中艺体教学的课程结构、评价机制和管理体系,寻求更好发挥艺体生特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摸索出针对艺体特长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规律,探求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并举,编写具有高中艺体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主要内容:
1、目前二高中特长生的专业课现状。
2、目前二高中特长生存在的专业课问题及其分类。
3、专业教学瓶颈问题形成原因。
4、研究二高中艺体特长班的目前教育机制。
5、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及操作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资料研究等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行动研究法:通过学习、实践、总结,探索新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设计。
调查研究法: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兴趣、作业的效果等进行阶段性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学生专业课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
个案研究法:关注(基础好、中、差各10名)同学在个性化教学下的个体发展情况并进行评价。
资料研究法: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课题研究最前沿的东西,为研究积累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课题预备阶段。
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2、课题组和操作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建立正常课题研究制度。
3、深入班级,教学实践:在艺体特长班的教学中针对性的实行特色教育模式
4、课题中心组成员赴全国艺体教育优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
第一阶段主要成果形成:初步摸索出艺体特长班的教学内容。
第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课题正式研究及实施阶段。
1、完善计划,提供保障:实施特色艺体教育,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进行周期艺体专业考试,并聘请专家召开点评大会。
2、外聘高等院校教师来我校实地教学,纠正艺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全体课题组成员及部分学生进行短期培训。
3、才艺展示:大力开展特长生才艺展示,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4、收集资料,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撰写论文理论升华,实施课题检测工作。
第二阶段主要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的部分理论成果(探索艺体特色教育提高特长教育水平的方法途径和课堂模式),成果形式为论文。
2、艺体特色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内容等课题的技术成果。
3、优秀艺体课堂教学活动实录选辑。
4、学生艺体活动实录选辑。
5、艺体特色教育评价方法及指标。
第三阶段:20xx年4月总结结题阶段。
第三阶段成果形式:
1、形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检测报告。
2、修订并形成艺体教育教学教材。
3、形成课题支撑材料《艺体专业教师优秀教案集锦》、《艺体教师作品集》。
4、形成课题支撑材料《艺体特长生作品集》。
5、形成课题支撑材料《艺体特长班校本教材》。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领导小组:杨春婵、张学锋、韩燕
指导小组:姚丽马志军
实施组长:荆锐娜、李钢
实施成员:孙娜负责声乐教学方面的研究
李广辛负责钢琴教学方面的研究
古洪涛负责美术教学方面的研究
刘子杨负责体育训练教学方面的研究
王锐负责收集材料和数据
刘芳芳整合材料、文字
全体成员都将参与各种调查活动、收集资料和撰写材料等。
六、课题研究的经费保障实施
(一)本课题研究成员曾多次支持、主研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并获得了多项奖励;具有丰富的科研、教研、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具有极强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课题承担学校能够提供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经费与组织保证,同时我校多媒体教学设备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研究人员根据工作安排合理,分工科学,已经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和思考,实验人员有成熟的科学和操作经验,能高效的完成研究任务。
七、预期研究成果
形成一套适合二高中艺体特长班教学的模板教材,相关教学经验要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课题开题报告 篇4
教研课题开题报告格式
课题名称
激发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于这一文化瑰宝的传承则在于语文的学习与研究。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由过去的20%增加到40%,文言文的教学引起了空前的关注,教学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语文教师都在致力于文言文教学的创新研究。然而,目前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高中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没有养成自主阅读或自学的良好习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很差。
学生获得文言文的知识的形式:缺乏主动性、方法性和习惯性,仅仅靠在老师指导下的训练、讲解、归纳和总结,这种学习情况的学生约占90%。认为文言文阅读的核心应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知识的习得和应用的学生占68%,选择多读多背,形成语感的学生有占24%,只有8%的学生选择多品多悟,自然天成。
文言文学习在语文学科中的地位:大多数学生不甚关心,以“置身度外,置之不理”的认识层次来对待文言文学习。这表明学生的学习观念仍停滞在应付“考试”上,缺乏长远的眼光,大语文的胸怀。
2研究的价值及重要性
文言文是高中生接近传统经典的最直接的载体,这一载体应该最大限度在“学文”与“立人”的双重责任之中发挥作用。文言文简洁,优雅,有着独特的词法、句法、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这些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灵魂所在,带着既有的认知结构和对母语特殊的情感体验,学生自从进入初中,就走进了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并且中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正确有效地学习这些经典作品,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全人格。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 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当一个人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或与自己的关系时,学习兴趣就随之产生。例如,为了集体的利益,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因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或者为了得到父母、教师的赞赏,同学、朋友的尊重,在考试中得到好分数,在竞赛中取得胜利等等,也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4.课题研究的步骤
4.1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必要性
4.1.1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4.1.2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意义
4.2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2.1在文言文学习中选择研究课题
4.2.2指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研究性学习
4.2.3进行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4.3进行文学性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3.1提倡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2以教材为基础,拓展阅读,专题阅读
4.3.3对经典文言文赏析、评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4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4.1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4.4.2充分利用学习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5学生文言文学习阶段性成果检测
4.5.1文言文知识竞赛
4.5.2经典文言文赏析展示
4.5.3文言文作文
2.课题研究举措:
(注:其中,第6.7.8项研究程序并不是先后进行,而是可以同时进行。)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5.1结题报告,
5.2附件(相关论文、参考文献、随笔、叙事、设计、课件、)
5.3研究预期(对附件的成果表述)
笔者通过三个方面的过程,即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进行文学性教育、以及自己优化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在观念认识上有所改变,把文言文学习作为自己开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之门的钥匙,睿智人格的塑造、树立民族精神的基石。学生在行动上也有所改变,积极行动起来,掌握文言文知识、进行经典文言文赏析、试着进行文言文作文。
但是,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基于认识上的多元化或者视野的狭隘、行为上的差异化,依然对于文言文学习持有顽固的偏见。
课题开题报告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1、信息时代呼唤新型的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国传统教育以学校为主要教育场所,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记忆和理解为主要要求,以知识再现为主要目标,迫使学生接受既定的间接知识,通过记忆应付考试。从当今的工作方式和信息环境看,最关键的已不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越来越不需要记忆各种过期的信息,因为知识不仅有大量的积累,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任何人无法记忆当前海量的知识和信息。
因此,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需要人们具备基本的素质,而且要求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课程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与实施。新课程教学特别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特点,是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也是创新意识的基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能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大大丰富表现力。教学中充分合理使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技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新课程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开辟了新的途经。internet的迅速普及和校园网的建成,使教师能很方便地调用网上的信息进行教学,学生利用网上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自主,诚实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引起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课程改革需要信息技术作支撑。
3、学校发展需要课题的研究。
我校在"九五"期间,积极开展了市级课题"学习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和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这两项课题已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总结出:⑴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设施有很大的改善。学校现有学生电脑用房两个,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与硬件设施,教师每个办公室都安装了电脑。⑵教师掌握了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部分教师能较熟练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⑶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明显的改进,科研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大大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鉴于以上情况,我校申报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这一课题,旨在通过信息技术建设学校信息资源库,创设交互平台,使学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运用信息技术探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实施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深层关注。
关注个体的自主学习,着眼于人的主体性发展,这是当代教育永恒的主题。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介入,其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学习情境的模拟性以及教学反馈的互动性,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技术层面乃至理论层面的保障,并顺利成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动力。基于此,我们选择本课题,致力于探索信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实施对学生个性的深层关注。
2、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课程改革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信息时代和课程改革,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
⑴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环境的营造,教学模式就是营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目前仍是主要形式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以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
⑵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项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
⑶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创新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假设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进素质教育既要使学校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使学校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的统一。素质教育,应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采用有效手段,创设有利环境,促进学生素质主动,积极,自主,健康地发展。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在校园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首先确立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主发展主体地位,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网络教育的公平性,自主性,交互性,协作性,创造性和资源共享性的教育环境,构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积极互动,主动探究的自主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主体通过学习和运用前人知识经验能动地获取知识与技能,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今后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方法和技术。随着人类对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信息技术有了根本性的革新。在本课题中,信息技术特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
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信息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信息资源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主动去探索,自主地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分析,讨论,交流,进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展。总之,自主学习首先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的能力。其次,是尊重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去,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促进"自我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信息时代的教育观: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每个人除了在受教育年龄时,接受学校的学历教育外;在工作年龄时,为了更新知识,迎接新的工作挑战,还要接受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做到老,学到老。
信息时代的学校观:除了学校教育,即传统学校的教室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外,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所;也许学校应该成为终生学习的社区资源中心,也许还会变成家长教育中心和健康教育中心;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将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
信息时代的教师观:教师角色应该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信息时代的学生观:学生地位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知识探究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信息时代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即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
信息时代的教材观:除了文字教材外,还有电子教材(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与网上教材,教材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对象。
信息时代的教学观: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观: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究","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2、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是当代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模式。他认为,在操作性活动发生后,随即呈现强化刺激物,反应就会加强;否则,反应就会减弱。强化在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可以使行为发生变化,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他提出的学习模式对人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学习者要想获得有意义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的"强化",为了实现这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知道最好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肯定,错误的学习行为得到纠正。
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网络信息,社会实践等获得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运用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建构主义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强调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培养学习能力。
4、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这就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的最一般的定义。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定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目的
1、运用信息技术,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探讨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提高对信息的搜索及跟踪能力,强化信息接受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2、积累大量的典型案例,为今后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广提供可利用的素材。
3、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实验法。设立各子课题,进行专题攻关,不断充实完善课题内涵。
2、调查研究法。我们将采用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
3、经验总结法。课题全面实施后,我们将要求每一个实验教师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案例及时地记录下来,写成教后记。及时总结,定期交流,以实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如何建设信息资源库,向学生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材料。
信息资源库是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它负责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和教学材料,学习者可从中查询大量的信息。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文本,音视频,动画),课件库,案例库,题库,游戏库等等。它有鲜明的特点:能存储巨大的信息量;教学资源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本,图像,影像,动画,声音和游戏等;可以提供快速查询,实时存取和多路并发,满足教学的需求。它需要由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
建设信息资源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开发,制作。在保证学科信息资源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由本校教师自行进行开发,研制。
2、收集,整理。可以通过交流,协作,复制或购买等方式从其他学校或音像制作,管理部门处收集并编辑加工成所需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照相机,收录机,录像机等设备,收集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加以选择,分类,编辑。还可以对长期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理,转换或者从网络上搜集所需的信息资源。
(二)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倡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课题侧重于研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优势,努力构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并使之多样化。
"游戏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该模式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模式。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门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信息的获取和生成,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但由于小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很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该模式的特点是课前教师必须先做好课件的编制和组织工作。我们可以从网上收集一些益智类的游戏,语文学习游戏,数学学习游戏,英语学习游戏,或棋类游戏等等。
2、"任务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任务式"自主学习方式是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从信息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设计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自主学习――效果评价。
(1)创设情境。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社会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名人典故等创设情境。
(2)提出任务。我们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学习目标;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现成的学习网站的内容和结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设想,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个人单独学习,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教师首先指导学习,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程序表(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知识点,学习顺序)。其次展开自学(此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线索)。最后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效果评价。由教师或专家组织评定,这可以通过传统的测验方式进行评价;也可以自我评价,检查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经验。
3、"协作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是指多个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交互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资源共享,互相交流的目的协作的形式可分同步式协作和异步式协作。同步式协作首先要登录注册,获得帐号,然后自由地与他人交流信息;异步式协作可以通过bbs,电子邮箱,在线交谈来实现,学习者可以先申请自己的电子邮箱。
4、"个别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这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采用"个别式"自主学习方式须做好以下三点: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前准备主要做三项工作:第一,对学生分层编组。分层编组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将学生的经历,行为,性格,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作为确定学生层次的依据,然后根据学生分组情况安排电脑座位。第二,网络课件的制作。网络课件类似于网页制作,应包含以下几项功能:发布资料,网上讨论,答疑,在线作业或检测,个别指导,超级链接,监控等。第三,教师对大量有关学习资料进行筛选,将有用的存放在服务器上,并针对某些内容收集一些网址,以供学生查找。
(2)课堂运作阶段。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学生按小组坐在电脑前,一人一台电脑。网络课堂的自由度比较大,根据内容灵活确定学习方式。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①激发兴趣,引入课题。②,浏览网站,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网站,如:新浪网,搜狐,中文雅虎等,利用这些网站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搜寻有关内容。找到有关内容后,认真阅读,并结合课本和课外书籍上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学生认为有价值的就将资料下载到本机电脑的硬盘中,储存在公共读写文件夹里。③网上交流,共享资源。学生通过"网上邻居"访问其他学生电脑的公共读写文件夹,浏览他人从网上找到的资料。学生也可将自己感兴趣的,理解的有关信息通过局域网向同学,教师介绍。课本,课外书籍上的知识也可用视频展示台向大家展示。④在线练习,检查成果。启动"在线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个别指导。然后教师再打开事前准备好了的考试软件,进行网上测试学习情况,不同的小组用不同的试题,每小组可用十道题,分别是五个选择题和五个判断题,如果回答正确,奖励一颗星。
(3)课后网络知识拓展。在网络教室上了一节课,学生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有不少学生的心中还不满意,因为他们还有许多问题要问,还有很多疑团没有解开,这在一堂课上不可能解决得了的于是教师再向学生推荐几个比较好的网站,请学生课后自行上网到这些网站中去进一步查询。如果课后探索中有什么困难或想法可通过电子邮件与老师联系,到时教师再进一步个别指导,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这四种学习方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实际使用时可以互为补充,互为借鉴,互为利用。作为组织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
(三)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育信息进行了重组和高效率地传输,处理。它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这也意味着电子教材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需而异。现代教育中学习将成为一种各取所需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并且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接受能力,即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信息知识。信息搜索能力,指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的方法,运用基础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即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信息索取能力,即在检索的基础上,获得原始文献,了解掌握主要信息源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提高对信息追踪的能力,强化信息接受,利用能力,注意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加强信息检索技巧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搜索网站,如何下载网页文字或图片,在学生掌握了这些技术之后,教师要结合教材,预先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只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才会根据自己的需求,登录相应的网站,搜集有价值的资料,并加以保存。当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是网络教学中帮助学生"信息定向"的关键。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常抓不懈,才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是指在人们把握已获信息的实质基础上,分析信息资料的细节,并将信息资料重新组合起来的能力。信息分析是将已获得的信息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解释,深入每个信息层次。信息综合则是将其综合起来,对信息资料进行重新组合,寻找共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扩大学生对信息的接触面,大量地占有信息,使学生能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广学博览;使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尤其是信息类型的区别,培养学生信息活动中的目的性,实践性;在教学中,积极开发利用信息资料,经常指导学生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分类的方法,定期对学习资料进行交流,评比,展览等。
3、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能力。信息管理是指为达到预定的目的,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与规划的行为。可以培养学生以系统学习为基础,形成自己完整的信息管理知识体系。以信息知识为先导,掌握交叉学科,管理学科的知识,注意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并善于利用已有的系统知识进行信息资源管理。
4、培养学生信息交流的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是指人们将自己拥有信
息,通过各种形式纳入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在教育中培养学生信息交流的能力,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搜寻到的资料用个人主页的形式展示出来;或者运用网络教学的方式,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在小组内部进行小规模交流,然后再在小组之间展开大规模交流。还可以通过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2月——7月)
1、成立课题组,形成研究工作网络。
2、实验组成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3、撰写主课题报告和子课题研究方案。
4、相关人员培训。
5、召开开题论证会。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XX年9月——XX年8月)
1、各实验教师根据研究方案展开研究。
2、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议,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3、聘请专家作专题讲座。
4、收集各种案例,总结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9月——12月)
1、各实验成员提交子课题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
2、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情况。
3、汇编本课题论文集,结题报告集。
十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证实验例会的正常进行。注重实验过程的管理,加强学习,深入研究。
2、由校长亲自领导,选拔科研意识强,有一定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保证各子课题能正常开展研究。
3、提供参研人员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学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4、为实验研究提供充分的财力保证,提供研究经费,奖励研究人员,提高参研人员的积极性。
英语课题开题报告 篇6
一、立题的背景
本课题源于英语课堂教学,与我县当前正在开展的中小学教师“高效课堂”研训活动相融合,是“高效课堂”研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堂的导入本身是一门艺术。魏书生先生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像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是教师打造的第一把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目前,农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厌倦情绪,如果在新课导入时不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学生的兴趣就会日益减退,也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总是用老式陈旧,单一乏味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导入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成功的导入依赖导入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每天带给学生点期盼,每天带给学生点惊喜,每天带给学生点不同,每天带学生点启迪。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参与,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二、立题的意义
我们一线教师是“高效课堂”的践行者,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立足新课程,运用新理念潜心研究课堂教学新方法、新模式,应从课堂教学第一步入手追求各个环节整体高效,我们的课题研究以“高效课堂”目标,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引领我校英语老师探索有效课堂导入理论策略,设计高效导入,指导教学实践,引领我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其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使学生重塑自信,觉得英语课好学、易学,产生兴趣,减少焦虑,达到事半功倍。因此,我确立研究课题《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探究》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课堂导入
1.英语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为目的,在英语课堂的教学导入中更能体现这一宗旨。
2. 课堂导入
第斯多惠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好的导入能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由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展不断推向高潮,产生良好、积极的“ 连锁反应” 。
课堂导入,一般是指课堂教学开始的3-5分钟内,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总称。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体是指在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前,教师为了转移学生的注意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正式的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本课题研究以我县统一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载体,以全校七至九年级所有班级为实验班,本校英语组教师全部参研。
课题开题报告 篇7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
本课题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理论上开展研究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顺应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 一刀切 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国外发达国家在分层教学方面的研究理论比较丰富,加之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基础教育摆脱了高考的影响,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一切学生都能达到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具有的学历水平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他们的分层教学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 小班制 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层对象的确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基础自主决定。
国内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内的分层教学主要定位在 大班授课制 下的实施,在分层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测练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和起始分层、中途分层、班内分层、年级内分层等多维度的分层;同时,也明确了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及对教学管理上的要求。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观念已经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上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实行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进行因材施教,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大班授课制情况下,分层教学是解决差异教学的最好办法之一,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需要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实践层面的研究还很多。
本课题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以 学案导学 的形式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模式,即以 学案 为依托,将因材施教等基本理论转化为分层教学的教育实践,试图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独特的个性。通过研究该课题,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理论意义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解决教改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等问题。因此,本课题对如何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的载体 学案 ,运用 学案导学 的方式有效解决分层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高效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广大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转变 教授化 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 学习化 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将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研究在理论指导、目标、评价标准及方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新的思路和操作样式。
(2)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得分层教学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更加具体化,充分运用了巴班斯基的 教学过程最优化 理论,使分层教学的理论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关于 学案导学 的基础性理论和规律性的认识丰富了教师教学理论的研究。
研究内容
①分层教学:本课题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常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
②学案: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目标,把经过认真制定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
③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操作蓝本,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习、教师主导调控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为目的、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体系。
研究目标
①使学案的编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并能形成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特色的学案校本教材,使学案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动态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②以学案为载体,以学法指导为主线,形成以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为目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策略。
研究依据
①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
② 最近发展区 理论
③ 教学过程最优化 理论
研究的方法和分工、步骤
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对课堂分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分层教学的切入维度,并根据学生差异,形成学案导学式的课堂分层教学模式。
③比较研究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和情感态度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检验分层教学实践的效果。
课题组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1)组织机构;
(2)人员分工
实施步骤
本课题预期定为2年,研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深化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1)准备阶段(20xx.5 20xx.9 )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启动课题研究。撰写课题的初步操作方案及开题报告 阶段负责人:刘雪芹
(2)实施阶段(20xx.9 20xx.2)①制定明确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具体研究任务②深入进行 学案编写与应用 的调查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③开展 学案编写与应用 的经验交流活动,(4)开展 课堂分层教学中问题与对策 的学术讨论。
(3)深化阶段(20xx.3 20xx.9 )①及时修改、完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强实践,扩大研究成果②完善本学科的导学学案校本教材③撰写科研论文,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与不足。
(4)总结评价阶段(20xx.120xx.12 )
研究能力:
(3)日常工作中要加强理论学习,用新的观念指导实践。把课题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围绕实验研究课题,开展实验。课题组定期举行集体研讨活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课题中期成果
课题实施方案、阶段性计划、阶段性理论讲座、调查报告、教学案集锦、课堂教学录像、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最终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教学案集、优秀课例光盘、科研论文等。
英语课题开题报告 篇8
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事业的人才,要使每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位学生,为全体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谐、全面发展提供均等、充分的机会和条件,这也要求全社会以至每一个家庭都要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重视英语教育。
当前,全国各地的英语教学水平有较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忱、英语运用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但是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被单纯应试教育的观念所困惑,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使高中英语学困生面大、面广的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每个学校、班级、学期,英语差生的数量往往比其他学科多些,两极分化的速度比其他学科快些,且年级越高,差生比例越大。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其明显。这批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不少英语教师曾对此做过分析和探讨,希望找到症结所在。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却是大部分教师对英语学困生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只要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对他们各项未达标的作业等情况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对那些个别扰乱课堂纪律的,则“请出”教室。更有甚者,为了追求班级成绩在年级的排名地位,还动员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考试那几天请假。这些做法极其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完全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因此,高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研究迫在眉睫。笔者正是基于这一事实考虑,选取“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期望能够为解决高中英语学困生问题添砖加瓦。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长远意义。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转化学困生是教育部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找到学好英语的动力,取得好成绩。同时转化英语学困生也是英语教师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师神圣的天职”,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纵观我们的英语教学,英语学困生是一个长期存在又无法避免的问题,转化他们是我们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困生的存在不仅阻碍整个教学集体的教学进度,着眼于他们个体,出现偏科甚至发展为门门落后也极大影响了他们的考试成绩,阻碍了他们的学业及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对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转化策略是时代的使命,是教师的天职和学生本身的要求。
本文旨在分析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根据英语学困生的不同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研究解决这类学困生问题,不仅是提高英语成绩和英语兴趣的需要,而且对学生本身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学校乃至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顺应了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我校整体的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研究综述分析
1、国外研究
对于学困生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医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外对学困生常见的称呼有“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等多种。尽管理论派别不同,所涵盖的学生群体也有差别,但关于学困生的研究历史悠久。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Morgan),他是一位医生,在临床上发现有些儿童存在严重的“词盲现象”(能认一些词,但不知道词的意义),并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当时人们对学困生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神经学和医学的范围内,研究者把学生学习成绩差,特别是阅读上的困难,一些学习行为上的障碍都归因于大脑损伤的结果。但通过进一步研究,人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困生都是由大脑损伤所造成的,也可能是轻微的脑功能失调引起的,表现为知觉失调、学习障碍以及注意力涣散等现象。后来,研究者把研究的重点从智力上有缺陷的学困生转移到智力正常的学生身上。国外许多研究者直接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学困生心理过程和学习特征方面的研究,有针对性的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美国学者大都致力于学困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如韦纳研究的学困生失败归因理论认为,学困生常常将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失败归因于任务困难和运气不佳等外部因素,而很少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在他们看来,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最终都是失败,于是形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缺乏自信心与消极的自我概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学困生称为“难教学生”,这一概念从教育的难度上把差生和优生进行了区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较强的科学性。他认为“难教儿童”虽然难教,但并不等于不可教,而应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赞可夫也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立足于教学实践,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学困生。
2、国内研究
学困生问题在我国真正得到重视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解放前以及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学困生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并且当时我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比较落后,因而很少看到有关学困生问题的文章和研究报告。10年*结束后,随着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及差生问题的日益尖锐,许多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在各个领域探讨学困生问题,撰写了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钱在森这样界定学习困难学生:其一,智力正常,而学习效果低下;其二,智力正常,但学习准备与学习任务不相适应,学习效果低下,处于持续困难的学习状态。钟启泉的《差生教育与心理》,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钟启泉以国外的差生研究成果为依据,将差生分为“学习迟钝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和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进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研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困生研究对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学困生问题是国际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我们在实施基础教育阶段如果能吸取国内外教育理论及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对于转变学困生,促进基础教育是大有裨益的。由于各国的制度、文化背景不同,研究的视角不同,这些对我们可能都有借鉴作用。由于我国的教育是大班集体教学,班级人数多,故正视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并积极探索转化学困生的规律更具有普遍意义。学困生是与教育的普及相伴的,基础教育阶段应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综观世界教育,学困生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英语学困生与“差生、后进生”是特殊与普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有个性,也有共性。总之,以上这些启示为英语学困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高中英语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有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因与外因。内因主要有学生基础学力不完善、缺乏学习兴趣、意志力薄弱等,外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等。
2、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类型分析
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类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一是按照学困生的表现分为缺乏学习动机型、情感障碍型、意志薄弱型、自我消极型;二是按照学困生的成因分为自身因素不足型、社会环境异化型、家庭责任过度型、学校教育缺失型。
3、高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探析
根据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转化策略:社会策略;家庭策略;学校策略等。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xx、8)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2)做好资源收集、分类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20xx、9——20xx、1)
(1)讨论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
(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3)根据研究方案,在英语教学中具体实施。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完成资料、经验的总结。
3、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xx、2——20xx、7)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2)申请结题,上交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分析法。这一方法旨在通过分析多方了解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
3、观察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困生的知识接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收集信息、经验,
4、访谈法。在对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类型分析完成后,选取部分学科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以了解其行为态度,找到转化方案。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份问卷分析报告《高中英语学困生现状分析报告》
一篇研究性学术论文《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
一份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