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开题报告 >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通用九篇)正文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通用九篇)》

时间: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通用9篇)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1

导读:《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规划课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储存的容量大,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深入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规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储存的容量大,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高度共享性与扩展性以及交流的实时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打破了学生仅以教科书作为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的局限,为改变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各类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开放和建设创立了有利的条件。而专题学习网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系统的知识,而且还能创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几年,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各种专题的学习网站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在其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深入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另外,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也适合我校的实际。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完整而丰富的知识体系与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将成为我们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良好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论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三、研究目标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对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内容和手段的校本化进行实践研究。

四、课题实施可行性分析:

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我校即将建立局域网,利用现有各班的教学平台组成教育网络,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五、研究内容

1、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

理论部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知识和方法。

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等信息技术能力;将计算机等教育技术有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2、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手段

教育技术集中培训: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经验,采用任务探究的方式,结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践进行教育技术的共同学习和研究。

结合:通过培训任务的完成,体验教学新方法、新理念,对之展开研究,进行创新。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由我校领导及教师以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的信息技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应用性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和统计研究方法。

七、研究步骤和内容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申报开题

前期,我们结合教育技术课题的要求,开展了调查研究,收集反映教师教学现状能力和信息技术使用水平的问卷资料,组织相关人员,酝酿课题、说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为课题的研究目标打好基础。

十二月底,我们召集各年级语、数学科的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听取意见,组织学习新课标等理论材料,让教师初步认识到:“一位现代化的教师,除了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外,还应具备基于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的教学预见能力、教学传导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这种新的诉求,应该是传统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师能力的拓

展和延伸,而不应该是一种摈弃和替代。”要求他们抽出时间学习思考:“1、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什么样的优势与缺点?

2、现在,我校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什么样的层面上?

3、中青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通过这个过程的调查与研究,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对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有了更进一步了解,都积极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课题实施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谈,但就我校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先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再在技术上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最后培训他们具体运用技术,整合多方面知识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方便的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和接受远程培训,可以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与别人进行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交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所以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不断地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第三阶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总结提升 成果展示阶段 我校教导处根据培训计划,每月开展一次培训活动。通过三年以来的培训,我校从青年教师“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效果”对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培训教师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高质量。 2、研究报告3、论文 4、学生作品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2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进入到21世纪,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大潮,正扑面而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教育正处在有别于工业化时代的教育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产生了巨大冲击,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大革命。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育教学人员在信息化条件下仍用旧观念看待教育问题,不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的改革,不知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农村地区教育技术状况不容乐观,远远跟不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问题的表现主要是:

1.虽然学校配备了较齐全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是由于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热情不高,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墨守成规,不懂得怎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3.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差,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不利于教师实现“高效教学”和“轻松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二、研究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明确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2.全面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探索符合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与方法,归纳出乡镇教育中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等。

重点在于通过理论和实践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以点带面,折射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矛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

1.了解乡镇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基本状况,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需求的基本状况,分析与城市小学教师之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存在的差距及成因。

2.客观定位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程度;制定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状况,其学习态度与动机。

3.提高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使用率,探索有效的培训方法、模式;

4.提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等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探索乡镇小学现有资源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之间的关系。

6.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出通过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我们提倡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首先,对我镇中心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获第一手资料;其次,对反映出的问题作归因,系统分析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形成调查报告;第三,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总结培养模式和方法;第四,对课题实施后的教师做统一调查,得出后期调查报告,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总结本次课题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根据乡镇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实际需求,存在的差距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其问题产生的根源。

2.行动研究法:①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等,全面提高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②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实践研究揭示提高乡镇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方法,规律等。

4.课例法:通过各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实践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各学科整合的模式。

5.案例法: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典型案例的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2—20xx.3)

1.查阅相关书籍,搜索网上资料,尽可能地了解其他地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了解熟悉本研究课题相关知识。

2.制作各种相关调查表格、调查问卷。

3.对参研人员进行分组分工,确定走访与调查对象和样本。

(二)实施阶段(20xx.4-20xx.10)

1.在客观定位差距的前提下,对全体教师展开系统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整体水平,总结得出培训的模式和方法。

2.鼓励教师将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相关教育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探索乡镇小学现有资源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新模式。

4.教师总结、反思教育教学中利用教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运用的模式和方法,防止滥用。

5.探索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手段,最大化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6.总结出通过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三)总结阶段(20xx.11—20xx.1)

1.完成课题研究实验报告、论文、成功案例、教育资源汇总。

2.完成课题的工作报告和成果报告。

六、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共有主研教师6人,学历都为专科以上,平均年龄32岁,都是青年教师,具备的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级教师3名,二级教师3名,主要人员有学校校长、总务主任,各教研组长。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县级以上课题的研究或有县级以上论文、论著的发表或获奖;所有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一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说,本课题组在学术背景、研究经验以及组成结构上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梯度性,这些都将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以及相关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承担研究课题的条件

1.研究资料

课题组每位教师都订阅了相关的专业刊物,学校图书馆和教师阅览室更有着丰富的专业书籍和几十种专业期刊。每位教师近年来都致力于相关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及相关的学习笔记,可以说,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资料充足、完备。

2.实验仪器设备

我校是关口镇中心学校,学校建有学生机房1个(48台电脑),9个教学班都配备了触摸式一体机、实物投影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实验室配备了电子白板,会议室、音乐舞蹈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投影设备。学校建有局域网,能实行班班通,班班资源共享;课题组成员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并能熟练运用;各种用于课程开发的软硬件设施齐全。

(二)成员简介

肖文军: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从教10多年来都担任学校的电教管理工作,负责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两次参与过市级课题研究,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潘怀军: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担任校长职务,完全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王学安: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有丰富的信息技术应用经验,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的应用各种软件辅助教学。

马治芬: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县级数学教学能手,数学教研组组长,曾主持市级课题研究,现已结题。

张先静: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县级教学语文能手,语文教研组长,曾主持县级课题研究,正在研究。

冯明喜: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担任总务主任,完全能保证课题研究的经费支持。

(三)具体人员分工

肖文军: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的定研究目标,研究过程,教师培训)

潘怀军: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教师调研,学生调研)

王学安: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马治芬: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数学教师调研,学生数学学习调研)

张先静: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语文教师调研,学生语文学习调研)

冯明喜: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综合教师调研,各种后勤保障)

七、预期成果

1.完成“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调查报告。

2.收集各类信息资源库,丰富教学改革实验资源。

3.触摸式一体机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课观摩课5节以上。

4.有关课题开展的活动图片或资料。

5.编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校本教材一本。

6.课例

7.《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策略》论文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3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活动计划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可行性分析:

人员条件:我们对这个课题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这将会使我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这门课程。

我们的成员中有一名是团支书,这将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本组成员团结互助,善于分工合作,这也将促使我们的活动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质条件:我们家中都有电脑,上网查找资料较为方便

时间条件:现在下午一般都是两节课后就放学了,所以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充裕;同时,课间,中午的时间我们也都可以利用。

总结:对我们来说,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其他功课相比,它的学习范围,内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强了。虽然开始大家都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但在我们的努力以及朱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们克服了困难,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开题报告。

收获和体会

1、我们共进行了两次开题论证。第一次论证时我们做得很不好,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两组同学的展示,我们感到很没面子,也有些不服气。我们决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时希望再有一次论证的机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论证我们做得非常好,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做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视觉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由此我们感到,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没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无难事――信心,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第一个收获。

2、研究活动是一个团体活动,无论是制定研究框架还是具体实施,都需要几个人共同讨论决定,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观上为我们创造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这是我们研究活动的又一个收获。

3、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说办事拖拉,效率太低,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等等,我们要在今后的活动中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教师评价

1、研究小组的学生均能按要求完成研究工作。研究热情高,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研究过程扎实,能记录下每一步的研究历程;组员分工比较合理,基本能作到在研究过程中分工协作。总体来说,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小组的合作努力下成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这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

2、研究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对研究的课题缺少整体上的宏观把握,题目过空,过大,这也造成了学生的研究思路几经周折才梳理清晰;在研究目的与意义上,语言较为空洞,内容不够充实,这样就使得第一次的论证不够生动,吸引人;

3、第一次各组间的相互论证,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经过修改后,进行了第二次论证,效果非常好。具体表现在:

(1)题目范围变窄了,增强了现实意义;

(2)内容方法具体,详尽,丰富,可操作性强;

(3)有外出实践活动,信息来源丰富,等等。他们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出色。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4

粉笔粉尘污染在学校中的污染应当引起重视,其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如何消除粉笔粉尘污染这个问题应该尽快引起各方面人员的重视。本文阐述研制吸尘黑板擦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课题的提出:

粉笔教具是目前教学的必备工具,用它来传授知识,是最原始和最传统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粉笔从其应用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人类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粉笔教具的认识不断提高,即粉笔给人类教育事业带来进步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及学生带来巨大的危害。

通过系统动力模型对教室粉尘的分布及危害作出研究后发现,在讲台3m的直径空间内,工作环境竞与炼钢炉前工人受粉尘危害的严重程度极为相似。

粉笔从其化学成分构成上来讲,主要成份为碳酸钙(石灰石)和硫酸钙(石膏),少量的氧化钙以及其它少量的金属元素如铁、镉等。以粉笔的化学酸碱度来看属于弱碱性物质,从其物理性质即粉笔在书写和粉笔擦除过程中其主要化学成分,浓度、分散度、比重、形态、硬度、溶解度等来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严重污染室内空气,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危害具有现代特征的现代教具如幻灯机、投影机、电脑以及实验室等重要设备,影响这些设备的性能,使用质量和寿命。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必然需要开采大量的石灰石、矿和石膏矿,这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粉尘对师生呼吸系统包括肺、上呼吸道的危害以及对其它器官和组织的危害包括对眼睛、皮肤、耳朵的危害,还容易诱发其它器官的疾病,如对肝、肾、骨、肾脏等组织损害明显。

粉笔粉尘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很多有害病菌都能吸附在微细粉尘上而被带入学生肺部,从而促成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发生,从而引起学生群体集体感染呼吸道和其它流行病。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室内和细菌总数等卫生指标逐渐恶化,会与微细粉笔粉尘相互作用,加剧粉笔粉尘对师生健康的危害。

目的

我们之所以研究消除粉笔粉尘的方法,目的是可以减轻粉笔粉尘对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人的危害,使大家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

研究方法

粉笔粉尘主要是在用黑板擦消除粉笔字的过程中产生,我们主要在粉笔的生产工艺和黑板擦上着手研究消除粉笔粉尘的方法。

研究生产无尘粉笔

(1)目前:市面上原始粉笔

(2)改进:原始粉笔的改进型为无尘粉笔,是在原始粉笔中加入油脂或聚醇类物质作粘合剂,再加入比重较大的原料。

(3)好处:使粉笔的比重和体积都增大,不易飞散粉尘。

(4)弊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明显,成本较大,难以推广。

研制吸尘黑板擦

(1)目前:普通布制黑板擦

(2)改进:制作出吸收粉笔粉尘的设备,由一条导管连接着黑板擦和一个小型圆形箱体。

(3)好处:其功能类似于吸尘器,在擦黑板的同时机器启动,使飞散的粉尘大部分不向外扩张,将粉尘吸进容器内,易于收集粉尘。

(4)弊端:刚接触的人使用时感觉不太灵活方便。

我们针对教室讲台前地方狭窄,老师、学生来往频繁和学生活泼好动等的特点,认为研制一种使用灵活、方便,又能消除粉笔粉尘功能的黑板擦,即在现有传统黑板擦的基础上做一定改进,加入吸尘的功能,解决粉尘向外飞扬的问题。我们着手于研究制作吸尘黑板擦来解决粉尘污染的问题。

对课题研究进行的理论、数据等方面的分析

1、制作吸尘粉笔擦

吸尘粉笔擦的制作是由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及挑选材料完成的。吸尘粉笔擦是在注塑壳体的内侧,与壳体两边平行铸有两棱骨、四块限位挡板,壳体上端面开有通孔,注塑的板擦固定架的螺杆上端车有螺纹,板擦体镶嵌在固定架下端面凹槽内,固定架位于限位挡板中间,螺杆穿过壳体的通孔与镶有弹簧的上压盖以螺纹连接,毛刷安装在棱骨的凹槽内,收尘片安装在壳体无棱骨对应的一边上。防止了尘土的飞扬,把粉尘收集到一起。

吸尘粉笔擦由于制作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在学校中能够广泛推广。使用吸尘粉笔擦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粉笔粉尘,净化教室内空气,有效率达到80%以上。

2、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就 吸尘黑板擦 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请教蔡老师,并通过与老师讨论得到以下解答:

黑板擦的原理。 答:现在市场上已研制出这种黑板擦,但还未能投入使用。原理大致如下:在黑板擦内部装有一小吸尘器,使用时吸尘器将粉笔灰吸入,并存入内部专门收集粉笔灰的容器中,但要定期清理容器。

粉笔灰为什么会掉落,为什么有一部分会飞到空气中? 因为擦黑板过程中会产生风,而粉笔灰很轻,因此可以考虑在粉笔灰中加入一些密度较大的物质,使粉笔灰往下落,减少飘散到空气中。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policy)于20xx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发软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xx年(新加坡)、20xx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xx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6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的有关精神,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确定为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核心课题。选择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第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更加实用的辅助;第三,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本立意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关系到亿万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来说,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参差不齐:有些教师使用比较恰当,信息技术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不少教师程度不等地被信息技术所左右,信息技术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变成了“高科技污染”。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新课改进绵薄之力,发挥我校作为现代化示范初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3、我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0xx年,我校被评为省首批现代化示范学校,20xx又被市教育局授予课改学校实验基地铜牌,这些促进我校把整合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校也因此得益,成为一所热门学校。本课题研究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优化课堂结构,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它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有的广阔的学习活动环境,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供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地演示工具,课堂上热热闹闹眼花缭乱,使信息技术变成教学过程中的“高科技污染”,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和谐相处、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圆满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我们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我校从一所热门学校向品牌化学校发展。

二、课题界定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我们课题里主要指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它强调各自特征和继承性,在整合中并不丧失各自的特征。整合是一种和谐,被整合对象要彼此适应这种和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在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论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细化,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专著已经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实践层面,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教学实例。

我校作为省级示范初级中学,十五期间的研究更加深入,着力以学科教学为突破口,研究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式教学模式,学校被南京市教育局确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向各学科普及,推出大量成功案例,课题研究顺利结提,被评为优秀课题。可以说学校在信息环境下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上已经总结了宝贵的经验,锻炼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过程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而每个个体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意义的,因此每个个体可以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方式理解知识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为了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意义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采用以下的教学原则:(1)采用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式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自由与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师传授,他们可以更加主动!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说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手段支持下的课堂更具有优势与活力;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的激发;

3、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突显开放性与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六、课题研究的变量

1、自变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

2、因变量:教师的教学方法、整合水平

3、干扰变量:社会环境、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及态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等因素,会对本课题产生一定的干扰。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尽可能避开突出的个体情况而研究老师的整体发展情况

七、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所有老师

八、学科范围

以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为重点研究学科,课题研究辐射到化学、生物等学科。

九、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的素质。让学生在新颖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堂上,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达到全面地发展,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整合的意识和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自我,成长为新一代科研型的教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究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走出师生减负增效的新路,使我校成为一所品牌化的学校。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目前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整合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

(3)整合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呈现的基本特点

(4)整合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

十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

(1)调查目前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现状;

(2)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与教学效果,搜集资料,了解情况。

2、个案研究法

选取不同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实例个案研究。

3、行动研究法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4、文献法

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十二、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运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积极开展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有效整合方面的研究,得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课前备课、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等方面入手,改革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解决好主体和客体、手段和目的、预设和生成等之间的矛盾,力争使整合达到最佳结合点,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20xx年4月: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组;开始对我校如何进行此课题的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研究方案。运用调查研究法,调查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撰写《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状的调查及分析》(负责人:肖莉萍)

20xx年5月到6月:制定课题研究的活动计划,课题组开会学习讨论国内外有关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负责人:王跃平)

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课题组组织课题阶段实施,重点研究子课题2,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并从中选出部分向全市展示,撰写《整合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负责人:董秀明);摄制优秀实验课例录像;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负责人:赵晓燕)

第三阶段:20xx年8月—20xx年4月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7

一、课题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教育领域的开设和推广使用后,它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使得计算机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它也带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变化,从计算机学科最初的开设与研究,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铺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让我们感受较为强烈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了学科教学新的空间和气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乡镇或在边远地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当然,这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部分地区还是零散的、粗浅的、散兵式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无系统的经验。如何把握整合规律,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功能又凸现学科教学应有的功能,这样的话题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现实性。因此,选择该项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给学科教学带来深刻影响和深度变革,更可以寻求到未来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与热点,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整合教学的研究。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在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的教学活动较多,常规教学偏少;过于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不够系统,导致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

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信息,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层面上,缺乏问题解决的信息化交流途径;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监控、评价、反馈支撑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等。

鉴于以上问题,期间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整合教学的深层次研究,即从不同的学科知识领域、不同的课程类型的角度出发,探索有效整合的规律和方法,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整合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2、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

3、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

4、 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有效整合;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

1、 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和巩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

2、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

3、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了学科教学新的空间和气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乡镇或在边远地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如何把握整合规律,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功能又凸现学科教学应有的功能,这样的话题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现实性。选择该项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给学科教学带来深刻影响和深度变革,更可以寻求到未来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验步骤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不仅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而且是一大突破口,关系着整个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乃至最终取得成功。

学校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要求教师人人要参与、人人有成果,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不同课程的知识传授中,以确保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课题成果带来教学效益,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1)、认真学习和掌握进行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关理论知识,大胆更新观念,虚心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不断提高课题的研究水平。

(2)、实施课题探讨的过程中,排除各种非实验因素的干扰,有始至终地收集和整理资料,注重分析,为实验结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行动研究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抓住教学技能理论,将“学习、探讨、实验、评析、提高”贯穿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4)、在实验各阶段辅以调查法、测试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四、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学科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法。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拟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此项研究作探索、尝试。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具体研究工作由计算机教师承担;教务处负责人员、资源、活动安排等协调、指导性工作,并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进行各项业务管理。为保证实验质量,我们通过安排教师到专业学校学习、聘请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我们还强化了激励机制,如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时,为确保培训效果,我们公布了考核制度:考核内容为每人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由考核组对课件进行打分,决定考核成绩。考核成绩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三个等级。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年度评优活动。另外,将信息技术的培训与考核有机的融入到其中,评选出优秀课件制作,在学期末的综合表彰会上作全面展示。

加大投入创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领导加大了经济投入:全校计算机总数达到60台,并建立了CAI课件制作室,建起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库。

学校还先后配置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硬件设施。参加培训与学习,学习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经历了省、市、校多级的培训,从通识到专题,在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时也参加了两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电化教育到计算机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部分教师已获得电脑技术中级考核证书,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完成了基础性的工作。

保证校本教研的开展,为教师学习提供有利保证。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教师的主题作用,调动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了对科研工作的评审和奖励制度,对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正确评价,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能用合理的政策激励大家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能保证科研工作在硬、软件和人力方面的需要。

我校电教材料丰富,包括音像资料、电子课件、投影片、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光碟等;另外,订阅大量电教刊物,包括《电化教育研究》、《电教杂志》、《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等,对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参考指导。

五、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各学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经验性论文.

3. 出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论文集。

4.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专辑(光盘)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8

一、课题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题研究现状

旬阳县城关二中曾主持研究过十五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四结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于20xx年结题并获省级二等奖,随课题生成的思品、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设计、教育论文和课堂实录等成果在全县范围应用推广,课题成果“信息技术环境下四结构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该校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各级教研部门和兄弟学校的好评。城关二中在20xx年就被陕西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20xx年3月,该校派主管校长为首的各教研骨干一行九人参加在山东四所名校举办的第八届高效课堂研讨会。在充分学习借鉴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即墨二十八中等名校高效课堂模式,经过反复论证,于20xx年着手开展《导学互助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这一课题,导学案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成为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课改里程碑。跨出了以“有效教学”向“高效课堂”迈进的坚实步伐。

课题选题意义

信息技术学科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训练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表达与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又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作为信息社会的公民,信息技能应用于工作、学习、生活每一个领域,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这门学科在当前我县基础教育中却被边缘化。一是信息技术不纳入统考,在应试环境下该学科不被重视。二是课时少、教师少、交流少,学科教研成空白。三是教材及教学软件建设散乱滞后,缺乏系统性。

以上导致信息技术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随意性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也存在误区,把信息技术课当成用来放松的游戏课和娱乐课,造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低效甚至负效已成普遍事实。要改变教师对“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的意识模糊,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科学习惯,教给他们应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信息技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是最为常用的两步走方法。而多年倡导的“任务驱动”教学在实践中也带有极大随意性。要想让信息技术教学以任务导航,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不同层次学生优势互补,互助互学,自主提高,急需规范教师的主导行为。在主干学科实践应用成熟的导学案改进移植于当前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不失为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面对信息技术教材落后、人力不足、基础不齐等问题,如何编制导学案,如何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则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乱象的突破口,以《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实践应用研究》为主题开展科研活动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现实的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

课题研究价值

一是通过课题载体,利用联片教研平台,组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教研队伍,应对各校学科教师人数少,转岗教师缺乏专业引领的问题。发挥我县各片区学校专业教师在硬件或软年方面的特长,优化资源配置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应对教师资源短缺与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打造信息技术学科联盟,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功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编写本地实用的导学案,既是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规范模式化,又是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开发校本课程,应对教材严重滞后的有力举措。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集体编写应用导学案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让老师明确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将大面积改观。

三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激活信息技术学科,这种“联片校际合作教研模式”及“导学案的编写应用方法”成果亦可全面应用于音乐、美术、体育等基础教育“小学科”上,形成带动辐射作用,对各门学科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根据学生特点,探索适合我县学生学情的导学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练新授课导学方案、复习课导学方案和讲评课导学方案等常见课型的导学案编写方法。依据陕科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系统编写各章节导学案。

2、以20xx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建构实用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更新我县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搜集整理实用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以方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减少教师在平时备课时的工作量。

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如下:

1。开展导学案编写的研究。系统研究信息技术学科导学案的编写原则、编写的程序、编写要求、编写方法、编写内容要求等,总结提练常见的编写模式、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体操作的程序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等系列问题。

2、开展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组织教师借鉴主干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提练总结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实践课等课型教学模式。

3、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对参与本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开发教学软件,组建服务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搜集教育教学素材。

研究创新之处

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提练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举全县信息技术教师之力,精心设计初中全册导学案,搜集教学素材,集大家智慧于一体,减少信息技术教师备课量。同时,规范教学模式,可根本性改变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整体部署、全面推进、分步实施、强化指导、责任到人、实践改进。由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调研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搞好方案论证和启动培训,课题主要研修人员做好前期的示范引领、后期逐步吸收县区优秀骨干教师参与研究。

以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我县一线信息科任教师为主体;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相关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10—20xx。12)

主要任务是课题主要负责成员完成方案制定、课题的申报立项、实施开题论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课题研究任务、研究主题、启动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12—20xx。6)

课题组精心设计初中信息各章节导学案,以课堂为载体进行实践并不断完善优化,形成适合我县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资源。并做好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中期报告撰写。

第三阶段(20xx。6—20xx。9)成果展评、建立初中信息资源库。首先做好组织校级、片区课堂教学的展评,收集优秀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总结经验,集结优秀课例、案例、课堂实录,并建立我县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为后期结题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xx。9—20xx。10)

总结、结题、推广。主要任务是集结优秀导学案(电子版)、教学设计(电子版)、教学软件等资源形成优质的初中信息教学资源库。收集整理研究性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做好推广运用。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9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人类已经步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极大的加速了现代信息技术化进程,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强有力地冲击着包括教育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所以,要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革新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把现代先进科技作为一种认识工具,使学生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探究问题、更新知识和追踪科技前沿的研究成果,无论从教材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我国处于初期阶段,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提出了新的理念,新课标下实时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有效地促进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只有在新课标下的课程整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主要仍然体现在CAI(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其他领域涉及较少,另一种整合,则侧重于信息技术内部各部分之间整合,存在局限性。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过程中存在如形式主义盲目整合等倾向,没有把高中物理教学过程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过程系统化。同时没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合理适时地选取,使整合进入一片死海;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与高中物流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

三.研究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在新一轮高中物理课程改革过程中,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全面系统化的整合方案和理论指导,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新高中物理课程体系,形成先进的课程理念。《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实施上要注重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里进一步明确了新高中物理教和学的过程中,必须与社会接轨,必须能用先进的技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新课标下教学理论的研究,新课标下教学活动方式的研究,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戏课标下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四个子课题的研究,理解新课程体系中,高中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真正地实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

2.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形成先进的信息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数字化为新动力,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传感器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期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这三次重要会议都反复强调“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所以对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内涵及外延的研究;二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特征、形式等的研究,三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方面的研究。总之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将会为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丰富内容和打好基础;

3.国内外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现状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的研究,争取一不重复,二要创新,形成先进发展的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观。在全国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他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①形式主义整合,个别学校以计算机被用次数来评价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的好坏,个别教师把计算机当做“电子黑板”,陷入认识上误区。②个别教师教科学要由实验得出结论都不做实验,用课件来代替实验,所以这种做法违背教学规律,同时也违背了实质上的整合理念。③当今大部分教学课件系统无交互性,很难达到教学效果。④许多教师及研究人员认为整合就是“1+1=2”,使简单的累加,对整合的本质缺乏认识。所以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为了少走弯路,不做重复工作。

四.研究内容

1.研究新高中物理课程体系,形成先进的课程理念。

2.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形成先进的信息观。

3.国内外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现状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的研究,争取一不重复,二要创新,形成先进发展的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观。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成员学习相关课程整合的先进理念,提升各位教师对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提高教学实践。

2.案例研究法:开展以某班学生“感受记录”的案例研究及2位左右教师“教学反思”的案例研究两方面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动研究法:利用校内外教学公开课,对新课程高中物理和信息技术整合进行实践研究,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定期指导及时间调整整合方案。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符合我校自身特色的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方案,指导我校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课程整合实践。

六.研究预期成果形式:

1.成《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专著。

2.对本地区整合现状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3.完成几套教学软件。

4.建立高中物理教学资源信息库。

5.DISlab

七.进度安排及人员分工

㈠.人员情况:

研究阶段及细致分工:

1.20xx年4月—20xx年7月,确定课题名称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研究》,并且提出观点,主要参与者:

2.20xx年7月—20xx年11月,规定《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研究》的研究方案。同时撰写高富老师开题论文。

3.20xx年11月—20xx年8月,搜集相关资料,实施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步实施:

4、20xx年11月—20xx年1月,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理论研究。

①、20xx年1月—20xx年4月,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现状进行研究,同时也对省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和整理。

②.20xx年4月—20xx年8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地研究新课程中高中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切入环节及整合形式。

③.20xx年8月—20xx年1月,整理和分析材料,并对某班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对工作教师进行整合反思案例研究,对前期研究工作进行反思和修正,最终形成较完整的整合理论性材料。主要由吴永焕和李金鸿老师参与

④.⑤20xx年8月—20xx年11月,在整合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信息技术改良传统物理实验,逐步建立高中物理教育资源信息库,建立DISlab,主要由吴永焕老师和高富老师负责。

八.实际意义:

通过《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的研究,一方面科研可以全面的提升了课题组成员的信息素养和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整合意识,为更好的开展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奠定了坚实而牢固的思想基础,势必会影响且全面的提升我校物理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档次。另外一方面,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积累了大量的对实践教学有利用价值的课件,教学案例,理论文章等,并且为我校高中物理教学电子素材可的建立,起到了实质意义的推动作用。我们深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必将给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带来深远的影响,必将极大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该课题的研究对我校各学科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都有一定的实际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