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优秀3篇》
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模板 篇1
摘要:当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以怎样的手段来建立起大学生心理自我干预的机制来。学生工作者并未把握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高校职能,而是简单的以课程的形式与大学生形成了“信息共享”。因此,需要重视茶文化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具体的实施办法为:制订出导入茶文化的课程标准、与院系合作完成场地资源建设、开展知行结合下的茶文化教学、职业素质养成下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健康心理;作用;实施方案
当前,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已成为高校管理者所重视的学生工作内容。从所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知晓,许多高校都针对性的开设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课程,并配合现在的辅导员制度,几乎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全天候的覆盖了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但随着调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也促使笔者在思考两个问题,即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怎样的手段来建立起大学生心理自我干预的机制来。之所以思考上述问题归因于学生工作者并未把握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高校职能,而是简单的以课程的形式与大学生形成了“信息共享”。这样的教育模式,无非是使得大学生从学理层面了解了具备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再者,仅仅依靠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单一维度下来实施教育,则无法适应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偏好。为此,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对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认识
针对高校在这一领域所存在的不足,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对此进行认识:
1.1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目的
教育实践表明,目前仍需要厘清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目的。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态度,教育目的应紧密围绕着促进大学职业素质及专业素养的养成方面。而那种简单基于健康心理教育的生物学目的,应被上述所提到的社会学目的所替代。不难发现,近年来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逐步加强了对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力度,并借鉴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职业人才培养路径。那么,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也需要在其中发挥职能优势。
1.2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手段
上文已经提到了需要改变单一维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这种建立在说教基础上的教育形态,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偏好,更无法为增进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有效帮助。笔者认为,教育手段的构建应着力于培养大学生形成自我心性修养的能力,以及面对负面情绪时具备自我干预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群体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理性和冷静的去处于社会事务。这就意味着,借助茶文化的效能优势值得思考。
1.3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评价
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仍需要在一个封闭的循环中来展开,但现阶段的教育实践则显然是在开放的循环中来进行的。从调研中可知,不少高校以开卷考试和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难理解,大学生健康心理作为一种隐性信息,根本无法从上述外显的测试方式中来获得有效信息。因此,建立起“以茶会友”的交流模式则是不错的选择。
2茶文化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分析
具体而言,茶文化在这里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2.1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相契合
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在满足其职业素质提高上,主要反映在培养大学生的理性,使他们能尽可能的摆脱浮躁的心理状态,去理性思考有关未来职业发展的问题。我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静、思、悟”等文化内涵,便能较好的与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相契合。茶文化的显性文化要件又是由品茶、赏茶、茶道等项目构成,这些符合国人心理素质传统的茶文化要件,能够有效承载起茶文化的所蕴含的思想元素。
2.2与大学生健康教育手段相兼容
上文所提出的教育手段设想便是,建构起大学生自我情绪管控和心理干预机能来。显然,这种手段的建立无法通过教师的说教来完成,更不能在辅导员的示范下来形成,而只能是大学生在体验茶文化显性要件的基础上,通过对“静、思、悟”的自我能动转化来获得。可见,茶文化与大学生健康教育手段之间形成了兼容性。另外,大学生群体对于茶文化的显性要件并不陌生,而且品茶或许已成为部分学生的生活内容。从而,这就使得二者的兼容性能表现的完美。
2.3与大学生健康教育评价相贯通
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信息的内隐性特质,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借助沟通机制来间接获取大学生群体的心性养成效果。为此,茶文化又与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评价形式相贯通。前面提到了,借助品茶来搭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这一平台将能营造起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助力教师对大学生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3茶文化引入健康教育中的路径思考
从教育实践层面来看,茶文化的引入路径可从以下三个环节来思考:
3.1茶文化的信息整合环节
众所周知,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哲学思想和养身理念。这就要求,需要将茶文化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进而来适应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需要。从总括层面来看,茶文化包括显性要件和隐性要件(思想文化)两大类,而隐性要件又需要在隐性要件的支撑下来呈现出来。因此,为了降低茶文化整合的难度和工作量,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着力整合显性要件资源。另外,在整合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本校的场地和师资资源。
3.2茶文化的内容导入环节
由于整合了茶文化中的显性要件,所以在茶文化的内容导入环节也就聚焦显性要件的导入环节。前面已经提到,高校可以将品茶、赏茶和茶道项目引入其中,而这些项目必然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下来开展。因此,这就将导入环节给具体化。笔者认为,在导入茶文化内容时,应以一个完整的教学板块来对待。在这个完整的板块中,教师通过演示、学生通过体验,而后进行良好的人际交流活动。这样一来,内含的隐性要件就能被逐步升华。
3.3茶文化的功能延伸环节
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初衷,应是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而这主要依赖于当事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舒缓。为此,茶文化功能的延伸环节具体表现在,大学生个体能在生活中养成品茶的习惯,并能有意识的通过品茶来调整自我心理状态,同时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所得与所失。
4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制订出导入茶文化的课程标准
制订出导入茶文化的课程标准,主要在于对开设茶文化课的时间维度进行规定。前面已经指出,茶文化课程应在完整的板块下来开设,而不能以穿插的形式融入到常规教学中去。为此笔者建议,可以将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时间安排在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后期单独开设。前期,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应基于现有的教材和教案,向大学生阐述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和基本手段。在最后阶段,则是以实训的形式来建构起这种心理状态。
4.2与院系合作完成场地资源建设
开设茶文化课程时的场地可以借用学生所在院系的实训教室,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关联性。在场地布局上,应避免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割裂状态,而是以围成圆形或者弧形的方式,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空间和心理距离,也可以促使学生之间建立起情感互动。再者,在教室的内装饰上,应以朴素和偏暗的色调为主,这样能够为教学环境营造出厚重和宁静的氛围。而且,这也与茶文化的特色相一致。
4.3开展知行结合下的茶文化教学
在对学生开设茶文化课程时,需要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从知的角度出发,紧密联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诉求,将茶文化的思想元素与之相融合,这样就能增强大学生对于学习茶文化的重视程度。在行的视角下,教师通过演示功夫茶、茶道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显性要件,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来实施。在品茶阶段,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氛围,并以自身的择业观和职场体会来正面感染学生。
4.4职业素质养成下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已经增强了学生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这里教师就需要在激发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下,来促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品茶的习惯,并自觉去感悟茶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元素。最后指出,为了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辅导员还需要扮演中介的角色,该角色要求须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形成联动机制。从许多高校的经验来看,往往在应届大学生毕业的前一年,就有组织的开展就业动员活动。通过请校友前来传授心得,以及请人力资源专家进行求职技巧的讲解,但却很少涉及到求职心理的自我疏导能力培训。为此,专职人员与辅导员之间可形成联动机制,通过广泛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自我干预的基本能力来。而且,专职辅导员与大学生群体进行“以茶会友”式的交流,从而来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教育。
5小结
当前,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已成为高校管理者所重视的学生工作内容。从所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知晓,许多高校都针对性的开设的有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课程,并配合现在的辅导员制度,几乎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全天候的覆盖了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然而,当前学生工作者并未把握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高校职能,而是简单的以课程的形式与大学生形成了“信息共享”。因此,需要重视茶文化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问题讨论,具体的实施办法可围绕着:制订出导入茶文化的课程标准、与院系合作完成场地资源建设、开展知行结合下的茶文化教学、职业素质养成下激发学生兴趣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1]于亚波。吉林省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医药卫生(引文版),2015(13):248-249.
[2]梁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研究[J]。教育,2015(14):259-260.
[3]王亚莉。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2015(28):282-283.
[4]王兰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4):145-146.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模板 篇2
摘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且内容丰富,同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中国茶文化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认识茶文化所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并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做出良好的渗透,对展现中国茶文化的文化魅力与教育价值、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都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茶文化的渗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策略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所具有多元化的内容与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仍旧在持续地延伸与拓展。将茶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教育当中,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在学生社交能力、礼仪水平、艺术素养和思想修养的提升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具有着重要意义。
1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1社交教育
我国茶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调整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社交关系,并促使社会个体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彼此的团结与矛盾的化解。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会是结交朋友、款待宾客的重要礼节,同时也是古代文人群体结交挚友的重要手段,甚至在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茶经常出现在国事的讨论中,如唐宋时期的茶宴,有着庄重、简朴而又活泼生动的特点,在“清茶一杯谈国事”的氛围下,并不会产生酒宴上的俗气与奢华,并可以拉近交流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文人以茶会友的事例在许多咏茶诗歌、咏茶画作中都能够得到展现,如唐代诗人杜牧在《寒夜》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一诗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在火炉旁饮热茶的场景,而这种场景中儒雅和谐的氛围也令人神往。另外,明代画家文征明所创作的名画《惠山茶绘图》,同样呈现出了古代文人以茶会友的场景,并体现出了文人茶会对意境的追求。显然,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满足社会大众的娱乐需求,而且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准则以及审美理想当中,引导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参与茶会,必将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能力,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和谐,这对于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手段,确保他们能够在社交中获得心理愉悦、缓解心理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2礼仪教育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不仅创造出了丰富璀璨的文化、构建起了系统的社会道德标准,同时也形成了完整优秀的利益规范,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被世人称作“文明古国”与“礼仪之邦”。中国这一“礼仪之邦”的发展,与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政治伦理关系以及封建社会时期所推崇的仁政与礼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些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自然就具备了礼仪教化功能。从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礼仪内容来看,沏茶、端茶、奉茶、倒茶、饮茶、续茶乃至主客、长幼之间的座次顺序等,都有着系统且严格的礼仪要求,虽然这些礼仪十分复杂并且看似乏味,但却是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精炼而成的,因此,每一项礼仪要求都有着相对应的价值,并且是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如此,茶文化所具有的技艺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得以展现。礼仪教育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不拘小节”,也自然会在生活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受挫,并最终成为一个不受欢迎和孤独的人。而由于我国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元素,所以,在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的渗透当作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从而避免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1.3艺术教育
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事与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让茶事成为了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于茶文化中包含了医学、饮食文化、建筑园艺、文学等多元化的元素,因此,在对中国茶文化内涵进行品位的过程中,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如在饮茶活动中,无论是茶室的布置还是茶具和插画的选择,都能够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以及茶人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在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饮茶之人能够感受到茶文化对协调美、自然美的追求,并被这些美所熏陶与感染,从而提升自身对美所具有的感受;再如,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饮茶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茶事活动所具有的礼仪美,而且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环境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因此,观看茶艺表演不仅能够丰富饮茶者具有放松自身身心的途径,而且可以为饮茶者提供一个可以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渠道。当然,中国茶文化不仅强调形式美,也强调心灵美,更加强调形式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因此,中国茶文化在为饮茶者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要求饮茶者能够具备朴实、真诚、自然的品格,并在养成良好风度与举止的基础上,感受茶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底蕴。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渗透茶文化并发挥出茶文化的艺术教育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放松身心、宣泄情感的途径,同时能够在陶冶学生心灵、满足学生审美需求、提升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升华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从而推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自身的不断完善。
1.4修行教育
茶圣陆羽提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茶圣眼中,茶具有着高洁的品性,以至于在饮茶之人中也具有“宜”与“不宜”之分。于此同时,茶圣陆羽的这句话,也反映出茶在修身养性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事实上,喝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一种形态为饮茶,另一种形态则为品茶,对于茶人而言,简单的饮茶能够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而品茶则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品茶过程中,茶人用茶来提升自身修养、陶冶自身琴操,并通过茶对人生进行品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这种形式也可以作为学生开展自省、提升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在茶与茶人的身上,也反映出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从茶来看,这种植物生于深山,并在其成熟之时供人们采摘,而从茶人来看,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二者所具有的奉献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人用“俭、清、和、静”来总结茶叶的秉性,即茶尚俭、贵清、导和、致静,而茶所具有的这些秉性,也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将节俭朴素、清正廉洁、和睦相处、恬淡安静当作自身的重要追求,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修生养性的境界、推动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策略
2.1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茶文化专业,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则将茶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这些专业与课程的开设,能够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做出系统的学习,并在开拓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深化对茶文化的认知。与此同时,由于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群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茶文化专业和茶文化选修课程,缺乏全国性的课程规划与教学大纲作为指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在此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以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为出发点,而且需要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为出发点,重视将茶文化发展史中能够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思想内容以及事例体现在教材当中。另外,为了强化茶文化课程的吸引力,高职院校还应当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重视本土茶文化资源的融入,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茶文化、感受茶文化,从而确保茶文化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推动作用。
2.2积极开展茶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出茶文化的作用,就必须拓展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面,推动茶文化走入学生的生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并受到茶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渗透,还应当重视课外渗透,通过开展各类有教育意义的茶文化活动来发挥出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中可以开展的茶文化活动包括茶话会、名茶介绍征文活动、茶知识竞赛活动、茶艺表演活动以及茶文化讲座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茶文化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当然,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茶文化活动甚至可以向校外拓展,在此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茶文化风俗做出了解与收集,并参与到当地的茶文化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气息,并强化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接受性。
2.3优化茶文化渗透方式
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高职院校可以仅仅依靠强化茶文化宣传与教育,就可以对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做出充分的发挥,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茶文化渗透方式的优化,特别是要重视提升茶文化渗透方式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契合性。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开展的茶文化渗透工作,不能使用纯粹的单方面宣传与教育方式,而应当重视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趣味性以及参与性,具体而言,首先,高职院校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特征,只有这样的内容才能够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需求,也才能够推动学生对茶文化的接受以及对茶文化内涵的感悟;其次,茶文化教育过程应当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高职院校在茶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茶文化素养的逐步积累,而不能使用“速成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对茶文化做出更加充分的感悟与体验,也才能够在茶文化中挖掘到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同时,高职院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重视茶文化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的结合。如在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一些盛产茶叶的景区,将茶文化中的一些传说、典故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茶文化的关注、深化学生对茶文化内容的印象,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对茶文化做出深入探索的兴趣,这对充分体现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的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我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内容,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充分的挖掘与运用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容,可以发挥茶文化在高职学生社交教育、礼仪教育、艺术教育、修行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以及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当重视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外活动来提升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范围,并在确保茶文化渗透方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强化茶文化的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靖国华。中华茶道思维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4):228-229.
[2]连伟利。以茶润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途径[J]。福建茶叶,2016(6):247-248.
[3]黄洁。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借鉴[J]。社会心理科学,2013(11):23-25+56.
[4]巢传宣。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健康[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5):74-79.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模板 篇3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接受各种各样复杂的媒介信息,这些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比较大。长期使用网络和手机工具,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长期使用手机、I-PAD和PC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上网,会使学生很容易沉溺了丰富多彩、信息量庞杂的网络世界。本课题探讨网络网络及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随着信息化。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上网时间过长,就会产生严重的手机依赖症状。本文根据网络及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具体影响分析,提出几点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手机依赖;心理健康;网络环境;思想教育
随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群体的人数不断增多,其中,独生子女的规模加大。“90后”群体在受教育学生中占据的比例相当大,他们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习惯于使用手机与外界进行交流。针对“90后”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的特点,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展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必须要熟练使用各种通讯工具,针对学生的分支特点,建立良性的班级通信联络网,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走向,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在校动态,从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教师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对学生信息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应该详细地分析学生的平均日上网情况,以及上网成瘾的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干预治疗方针,及时地帮助学生走出沉溺网络的不良环境
一、网络及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一)网络及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网络及手机上网成瘾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很多大学生反映头痛,方向感差。记不住电话,记忆力越来越差,睡眠质量急剧降低,造成他们紧张,烦躁,给大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最近出现一种低头族,说的就是那些低着头,走路也玩手机的人,大学生占了大多数,低着头玩手机,很容易造成个人受到伤害,一旦有不幸发生会给大学生们及其他们的家人带来心理伤害,导致不可消除的心理阴影。市场上的手机更新换代迅速,新款手机和功能对追求新鲜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同学中的手机手机攀比,加深大学生攀比心理,而大学生彼此攀比就容易产生群体效应。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心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针对网络及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心理影响,笔者提出如下的解决方法。大学生在网上手机上禁止制作传播网络病毒。(二)网络及手机依赖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影响。沉溺于网络世界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具体包括,视力会产生模糊,对视力影响极大,最近越来越多的人的近视,而且近视程度越来越厉害,其中原因之一是他们经常玩电脑游戏,原因二是他们也长时间拿着手机玩。一天二十四小时手机不离手。过度依赖手机,关注手机里的网友,过多投入感情,远离实践生活,远离社交,对别人产生怀疑,不信任他人,难以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疏远亲朋好友,导致大学生越来越缺少安全感。沉溺于网络世界,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程度会显著下降,同时,沉溺于网络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选择的是如何逃避,而不是积极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沉溺于网络世界,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二、解决网络及手机依赖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分析
(一)上网成瘾性及心理干预建设分析。由于当今时代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比例不断提高,他们相比往届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更差。大学生高/低社交焦虑与手机网络使用的频率有很大关系。如果使用频率超过每一天10小时,就被成为拥有高社交焦虑恐惧症,学生会对手机产生较为严重的依赖现象。在大学生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对比中,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与外界进行接触和交流,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会严重受损。并且,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将会对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活动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不一样的自己,突出的表现就是手机铃声开的老大,好像如此就可以吸引到别人关注的目光,认可的眼神,殊不知,适得其反,引来厌恶的眼光。在公众场所,铃声突然地响起,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极大心理冲击,带来极大不适感。在与亲朋好友聚会时突然铃声响起,是对长辈朋友的不尊重,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体现了一些大学生越来越自私的心理。尤其上课时手机铃声响起,打断老师教课,影响其他学生学习。产生手机依赖将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长时间使用手机不利于学生心理和谐建设。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手机上瘾情况,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及时地摆脱手机上瘾症状。(二)开展网络道德建设,采用更科学方法减少依赖性。在学生的网络生活思想道德方面开展深度建设,需要教学工作人员从强化学科建设的方面进行深度的能力开发,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说。其中,对于学生的学科能力建设,需要从发掘优秀传统教学能力进行开发进行深度开发。在优化教学成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协助教育的角度出发,实现教学深入研究工作的开发。教师应该在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这个良好的工具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水平。学生长期生活在网络世界中,海量的信息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以大学生思想教学文化研究出发,应该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深度开发,实现多学科交叉合作造成研究的教学计划达成。(三)转变心理健康教学方式,强化师生沟通交流。通过有效的网络沟通,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实时心理动态,教师应该积极使用并且逐渐地善于使用各种社交网络工具。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下,学生经常会在网上进行日常的活动与交流。因为,在网络时代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跟上时代教育的步伐,能够利用网络工具展开与学生的积极沟通与交流活动,并且能够在交流活动中起到教育学生,规范学生思想行为的目的。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大学情况影响特别坏。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学习兴趣越来越少。上课下课盯着手机玩,加剧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在应用移动互联网思想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又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思维主动性。强化思想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工作,重点要更新大学思政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理念,革新传统灌输式的思想健康教育方式。
三、网络及手机依赖对于学生思想世界的影响辩证分析
一方面来说,大学生通过上网来进行虚拟形式的社会交际,增加了交往和沟通的频率,缩小了人与人的差距。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件,网络交流缺少现实世界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性,互动性比较差,长期处于虚拟世界的网络生活中进行信息交流,会忽视对于现实世界人的交流,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会受到不利影响。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手机作为学习工具来获取丰富的知识,如果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中,缺乏有效的指引,会导致学生在上网活动中缺乏方向感和目的感,从而陷入网络不良信息的浏览误区。这些林林总总的信息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有毒有害的信息,因此,普通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老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和心理干预工作。积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学习软件开展自 www.niubb.net 学与预习活动,学生能够在开阔个人视野的前提下,获得知识面的提高,还能够在扩大个人知识储备水平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通过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工作,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手机的使用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比较大,手机无疑扩大了我们交际圈,但更给我们蒙上一层虚拟的影子。大多的大学生利用手机通讯是与一些陌生人沟通交流,他们愿意花大把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跟陌生人打招呼,去认识了解他们,甚至网下与他们见面。却抽不出一天时间好好陪他们的家人或者朋友。大学生们大量地频繁地给他人发短信。却很少与家人互通电话,与亲朋好友聚会的机会越来越少,总有各种理由推脱。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新媒体网络背景下的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及时地排除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云会,郭菲,陈祉妍等.网络与手机使用对青少年睡眠质量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12)
[2]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1)
[3]李苑文.网络、手机成瘾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