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热门34篇正文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热门34篇》

时间: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4篇)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

4月21日,20__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标准的主要内容分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七部分。本文主要摘录前三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重点内容和读后的一点感受。

一、课程性质

这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

(1)数学是什么?

(2)数学有什么用?

对于数学是什么,《课标》开始就给了概括性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这部分内容不长,我直接贴在下面,值得大家仔细读一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学研究与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理念

1、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标》原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标强调“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与“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导向是本次新课标所有课程都遵循的依据。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课标》原文:

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课程内容选择。保持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体现数学学科特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呈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课程内容方面,《课标》强调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其中,有三点尤其值得关注:

(1)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面,许多中国古代的数学问题都已经出现在教材,算是在数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和简单的一种方式。

(2)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强调对内容进行结构化融合,探索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3)在课程内容呈现上,增加了增加了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选择性学习内容,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3、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活动

《课标》原文: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上面这短短的一段话,说起来容易,新增的提法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

《课标》原文: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说明对学生的元认识更加重视。

在第六部分的《课程实施》部分,专门有对多元化评价的建议,里面大致是这么说的:

(1)评价方式丰富

评价方式应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

(2)评价维度多元

在评价过程中,在关注“四基”“四能”达成的同时,特别关注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评价主体多样

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4)评价结果的呈现与运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过程。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课标》原文:

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这里新增了一个提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说明对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的要求更高了。

三、课程目标

这里面主要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目标以及各学段的目标。

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素养,概括为“三会”: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可以看到,核心素养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初中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可以看到,这里面对于小学和初中的表述有些只差两个字,比如“意识”vs“能力”,“意识”vs“观念”。可不要小看这细微的文字差别,两者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关于“意识”vs“能力”,以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为例。

小学阶段的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包括知道推理这回事;能够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猜想或发现一些初步的结论;体验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程;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

初中阶段的推理能力主要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的能力。包括初步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能通过特殊结果推断一般结论;理解命题的结构与联系,探索并表述论证过程;感悟数学的严谨性,初步形成逻辑表达与交流的习惯。

关于“意识”vs“观念”,以模型意识和模型观念为例。

小学阶段的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

初中阶段的模型观念主要是指对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有清晰的认识。知道数学建模是数学与现实联系的基本途径;初步感知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所以,模型意识主要是了解,顶多会用模型来解释问题,而模型观念则侧重于抽象、建模和模型分析,显然是更高阶的要求。

总目标:

《课标》希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达到: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为了实现整体目标,制定了各学段的目标。《课标》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每个学段的目标贴在下面,大家可以对照一下。

学段目标

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

根据“六三”学制四个学段学生发展的特征,描述总目标在各学段的表现和要求,将核心素养的表现体现在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之中。

1、第一学段(12年级)

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能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经历简单的分类过程,能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在主题活动中认识货币单位、时间单位和基本方向,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应用意识。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尝试对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这期间的主要目标包括:认识20以内的数,会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不含退位减法);能辨认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形状,会简单的分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信心。

第二学段(34年级)

认识自然数,经历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理解运算律;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经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测量过程,探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的简单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在主题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和方向,认识质量单位,尝试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独立思考并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愿意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美。在学习活动中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和反思。

第三学段(56年级)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能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探索数运算的一致性;形成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探索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会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能用有序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经历收集、整理和表达数据的过程,会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并作出简单的判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形成数据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在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中了解负数,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感、量感、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尝试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并欣赏数学美。初步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习惯。

4、第四学段(79年级)

经历有理数、实数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数域扩充;掌握数与式的运算,能够解释运算结果的意义;会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描述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形成合适的运算思路解决问题;形成抽象能力、模型观念,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经历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建立基本的几何概念;通过尺规作图⑴等直观操作的方法,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关系;掌握基本的几何证明方法;知道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特征,理解相关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够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形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理解随机现象;探索利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功能;经历利用样本推断总体的过程,能够计算平均数、方差、四分位数等基本统计量,了解频数、频率和概率的意义;形成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和推理能力。在项目学习中,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探索在不同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运用几何直观、逻辑推理等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模型观念和数据观念。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严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能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

5月14日和15日,我参加了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3

科技发展迅速的新时代,知识发展也日新月异,现阶段的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相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时积累的几点方法罗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不是上幼儿园就开始听课了吗?谁不会听课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听课,这就导致学习效率差。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第四、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通过教材培训,我对教学有一些新的感想和收获,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感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并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题材,设计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并符合儿童年特征。这些内容;蕴涵着许多奇妙的知识,首先采用适当的呈现手段。辅之言语引导,激发学生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例如教学“打规律”时,教材提供了一幅小朋友举行联欢会的主题图,我引导说:小朋友"六.一"就要到来,你会怎样度过呢?想知道我们学校一年级小朋友上怎样过的吗?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兴致高昂地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

二、留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

新教材倡导的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性,就是要促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竖式加减法”时,我为学生提供学生材料,确定例题——给出学习建议——小组活动、试着算一算——动用所提供的学具方法——组际交流——全班交流。采用分层教学、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研究,探究出多种解答方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

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一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学习“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直接经验,例如,教学动手做一做”时,在实践中发觉,不管学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我不管是从教材的把握,还是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提高,收获很大。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着手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好文本,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作为主体,创造性的研究教材,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教材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到位之处,但我还将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反思,边改进,新教材给我们的是高密度,高强度的压力,是全新的尝试,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学习业务的机会,我将和学生一道伴随着课改成长。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3、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通过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数学的“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 “小学数学新课标(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内容。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它不仅让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抓好加强外,最终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性终身学习。

“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利用图文并茂,详实例子说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和记下了,“四基”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十个核心词”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了解到新旧教材的产生对比,新课标完成实施一轮改革的总结情况,以及新一轮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的认识: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

二、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三、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4

史宁中教授新课标(20xx)讲座学习心得:教授的讲座中重点分析了20xx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xx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新课标需要后期慢慢去阅读并理解。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下面就我印象深刻的一些观点进行简单梳理。

一、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趋势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包括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没有变化。但是,为了更好地适用于四基的教学,或者进一步说更好地适用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这次课标修订有个总体趋势是这样:在数与代数中要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并且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去;在图形与几何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这样的话就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增加尺规作图就是在小学数学中要增加一些操作;让学生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这个概念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三、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第一个原则,不单纯介绍概念。就是说,像过去说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然后,不比较角的大小;也不讲角的计算。这样的话,这样的教学也是不好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5

教授的讲座中重点分析了20__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__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新课标需要后期慢慢去阅读并理解。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下面就我印象深刻的一些观点进行简单梳理。

一、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趋势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包括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没有变化。但是,为了更好地适用于四基的教学,或者进一步说更好地适用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这次课标修订有个总体趋势是这样:在数与代数中要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并且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去;在图形与几何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这样的话就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增加尺规作图就是在小学数学中要增加一些操作;让学生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这个概念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三、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第一个原则,不单纯介绍概念。就是说,像过去说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然后,不比较角的大小;也不讲角的计算。这样的话,这样的教学也是不好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6

史宁中教授对课标的解读犹如灯塔,让我们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为我们今后数学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康校长温馨提示近期区里还推荐了许多关于新课标的专题培训,这么多优秀的资源,希望老师们把握机会,认真学习,在学习、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开阔教育视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融合教育要求,基于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线上教学多时,随着疫情形式好转,复课在望,老师们要做好随时切换线下教学的准备,有问题共探讨,发挥集体的力量。最后,调研了三所学校各个年级的教学进度,礼轩小学张邈馨主任和宅科小学丁辉老师也交流了本学校下一步的教研安排和教学准备。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7

暑假里再次对《小学数学课课标》进行了解读。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的时代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新的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我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有的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简单认识:

一、利用教材。

培养应用意识现行小学数学教学中,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各册均有。低年级学了“元、角、分”后,就穿插了根据手帕、牙刷等图形,到商店调查价格,再进行填数练习;学习重量单位“克”是安排了一只梨,一包味精的估算。到了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填写发票、计算银行利率等结合实际应用的内容了。教学时,教师应利用这些内容,充分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设计好有关“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等演示操作、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应用意识。

二、提高观察。

懂得应用价值在实际生活中,数学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认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如当学生对“长方形”这个要领形成表象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让学生联想在哪里见过运用这种特性制成的设施……学生观察到教室里许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教学楼的铁拉门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设置的等,从而对学习产生了更浓的兴趣,不仅加深了要领的理解,更懂得了数学实际运用的价值。

三、动手操作。

训练运用技能操作启动思维,思维又服务于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理解、掌握。在学生手脑并用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再让学生讲怎样让三角形的稳定性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呢?在讨论中,学生的求知欲再次被激发,他们不仅列举出相关的例子来说明,有的还在课后找来木条和工具,应用所学的三角形有关知识修理班里几张会摇动的课桌……在实践中,学生进一步尝到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甜头。

四、联系生活。

提高应用能力大纲指出,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会经常获取类似商品折价、银行利率变更信息。怎样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诸如“这件商品现价多少元?”、“我存200元到‘红领巾’小银行,一年后有多少利息?”等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时,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调查该件商品的原价和降价的百分率、银行当时的一年期利率,并记录在册,再回到课堂与同学交流讨论,使之得出要解决前面的问题,其实就是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问题,最后让同学列式解答。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设计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能得到不断的训练和提高。

总之,只要教师重视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有意识、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在得到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学到技能。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8

通过本次的线上学习,我个人感觉收益匪浅,尤其是学习了刘燕老师“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后,我深有体会,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供现实情境。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不应简单地、机械地让学生模仿、记忆教师和书本上的语言。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三)、不断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教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通过对以上几个要点的把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探索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题材,让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想象、应用中自主构建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9

今年5月20日,我参加了牙克石市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牙克石市践行新课程小学数学阶段性交流与研讨活动”。其中听了四节观摩课,当天下午又听了由呼伦贝尔数学教研员樊老师的评课及对新课程改革以来从教材的编排、课型、教法等方面的讲解。可以说对于我受益匪浅,对我今后开展教学工作给予了很多的帮助,指引了方向。

这四节数学课可以说都是任课教师精心准备的,从课的安排、准备等环节的处理都是非常合理的,充分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这四节课都创设了情境,整堂课都尽量联系生活编排。如牙三小的教师陶蕾老师讲的《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出示同学们到超市买东西的画面,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本堂课所学内容,再如牙民小张颖老师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中教师不是单一的教授算理,枯燥乏味,而是在导课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分蛋糕来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算法。还有牙林四小的李维亮老师所讲的知识广角《识次品》的那节课,是通过学生吃的口香糖来导课的。导课联系生活,给学生创造了一种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缺少不了数学的氛围。

通过樊老师的评课让我更进一步的明确了我们的教学与新课改存在着差距,对于本校的数学教学方面存在的几点不足我说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对于新课标、新理念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能真正理解其内在的含义,也就是精髓所在。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我们教师对于理论的学习以及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与应用。如小组合作学习,是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也是不是以前的所有教法我们都否定,该用讲授法时就要把基础的理论教给学生,教明白,教透彻,该放手时就要大胆放手,不要拖拉,掌握好度;还有学生自主学习也要掌握好,从时间上学生课堂环节的安排上都要合理安排。

其次,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好,就象樊老师所讲的数学课要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论解决新知识、新问题。我们的教师大多数对于教材的连贯性把握不好,很少有教师能把新教材从一年到六年通览一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握的不好,不拿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就拿牙民小张颖老师所讲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说,这个知识点要用到以前的知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来引申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此外,还有用到低年级学过的分数的认识,也就是说 这个问题学生在以往知识中就学会了,教师只要在新课中举出几组生活实例来,让学生找出相同的,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结论。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在专研教材上下功夫,最少要熟悉三个年段的教材(1—3,4—6),在今后的业余时间里应该加大教师教材熟悉的力度安排。

最后,教育局崔莺莺副局长做了重要讲话,崔局长对我们所有听课教师提出了几点不足:

1、教师对教材掌握不好。

2、教与学不够透彻。

3、校本教研做的不够。

同时,崔局长又对全体听课人员提出了几点要求:

1、回去后深入学习教材,理解新理念。

2、把这几节观摩课及樊老师的评课认真学习好,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

3、探索教学上的.高招,研究教法,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使自己的教学有特色。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20xx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其中数学核心素养是个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数学教育的育人的行为有关(如思维、做事)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其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无论小学、初中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一致的,只是数学核心素养在各个阶段的表现是不一样。

各学段数学都包括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数与代数中,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教学中。在图形与几何中,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就是增加动手操作环节,增强对数学的感觉。在统计与概率中,强调统计量,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在综合实践中,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联系。

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即达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得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则倾向于一般,更侧重能力。在小学要强调推理意识、模型意识、数据意识,在初中强调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数据观念。

教材修订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几何直观、加强代数推理,强调知识的本质与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程变化的趋势下,我们要关注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整体性与一致性主要针对的是数与代数,包含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在数与运算中,要让学生体悟从感性具体到感性一般的过程。小学数学要建立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初中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意识。让学生感悟到数是一种符号表达,是对数量的抽象。在数量关系中,要重视数到字母的思维过程,字母能够表达很多现象和一般规律,教师至少要让孩子明白性质、关系、规律分别用字母如何表示。

核心素养关键就是在课堂上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也就要求老师能够创造合适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相互提问,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标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了基本事实以后,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去感悟。如,关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老师可以给学生两条线,让其做等腰三角形。对此,老师可以提问:不同的线段长度可以做出怎样的三角形。两条线段,无论哪条线段做腰或者底,怎样的关系可以使得其构成三角形。

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感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教学较以往就会有所改变,抛开死记硬背的概念教学。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可以自己得出结论或者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说明学生自己能够思考问题。怎样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也就需要老师创设合适的情境,设计高水平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需要建立两个原则:满意原则和加分原则,这其实是在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需要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比如:超市的问题,有一条道路连接两个居民小区,计划在路边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如果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则可以采取满意原则,如果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刻,则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如设计关于滑滑梯的情境,老师可以提问,什么样的滑滑梯滑得比较快,对此,学生会回答陡的滑梯比较快,老师紧接着可以提问,什么样的滑梯是陡的,这就回归到了数学教学中,涉及到高、角度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透露出了未来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变化,这些变化和要求要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这就需要老师们不断尝试,将学理知识变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炎炎夏日,丝毫不减弱我校教师对专业成长的渴求。这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20__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聆听了多位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收获颇深。

一、数学新课标有哪些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组成,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

1、“数与代数”之变

数与代数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大主题,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加强了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把负数、方程和反比例移到初中学习,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把一些常见量的学习内容移动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把百分数相关知识移动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

2、“图形与几何”之变

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第一学段变化不大,第二学段要求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可借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长,把三条边画到同一直线上,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一般性地理解图形的周长。第三学段要求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三角形,探索为什么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基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推导出相应的结论。总体来说,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环节理解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概率”之变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新课标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放到统计与概率里,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4、“综合与实践”之变

新课标把部分学习内容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以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形式呈现,强调跨学科融合,与生活和传统文化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第一学段包含“数学游戏分享”、“欢乐购物街”、“时间在哪里”、“我的教室”、“身体上的尺子”、“数学连环画”六个主题活动,第二学段包含“年、月、日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故事”、“寻找‘宝藏’”、“度量衡的故事”四个主题活动,第三学段包含“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校园平面图”、“体育中的数学”这三个主题,还提出两个项目学习活动——“营养午餐”和“水是生命之源”。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5、其他变化

新课标由之前的三个学段变为四个学段,其中小学1-2年级一个学段,3-4年级一个学段,5-6年级一个学段,初中7-9年级一个学段。学段变化是为了更好的衔接知识点,凸显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新课标还增加了“学业质量”的内容。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各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表现、各学段课程目标及学业要求,评估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及发展情况;新课标在小学注重符号意识、数感、量感、空间意识和几何直观,在低年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更具体,更侧重意识,高年级学段更侧重能力培养。

二、我们如何应“变”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和“启智增慧”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结合我校“适子教育”的育人理念和“适子课堂”、“适子强师”等办学特色,教学中我们要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和理解数学,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德育素材,结合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有教育家说过,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教师必须先成为学习者。新课标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需要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积极践行新课标,配合学校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扎实掌握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技术,利用好101教育PPT软件、粤教翔云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电子白板等设备和资源,尝试使用ArticulateStoryline等软件制作互动式微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为学科融合奠定技术基础,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准备。

3、实现跨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数学主题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项目学习的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我校数学科组正积极研究有关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课题,探求跨学科融合的规律、途径、模式、策略,我们将结合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学习内容,从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选取适合跨学科学习的内容,按PBL任务法建构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模式。这一课题的研究,将对我校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积极投身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2

为了20__年8月17日,我们开始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0__版)》系列解读”,今天是第一讲,内容是由史宁中校长讲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总体情况介绍》。教授的讲座中重点分析了20__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__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新课标需要后期慢慢去阅读并理解。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从“双基”到“四基”,“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下面就我印象深刻的一些观点进行简单梳理。

一、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趋势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包括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没有变化。但是,为了更好地适用于四基的教学,或者进一步说更好地适用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这次课标修订有个总体趋势是这样:在数与代数中要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并且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去;在图形与几何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这样的话就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增加尺规作图就是在小学数学中要增加一些操作;让学生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这个概念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三、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第一个原则,不单纯介绍概念。就是说,像过去说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然后,不比较角的大小;也不讲角的计算。这样的话,这样的教学也是不好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3

《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4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收获很大,感触很多,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5

作为一名新教师,能聆听到区教研员赵老师的新课标讲座分享,是非常可贵的。十分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每一次学习都有收获。赵老师就新课标讲了几方面的内容: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结构化教学等等,他有关新课标的思想和理念给了我们亮了灯塔。下面就立德树人和结构化教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立德树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立德”与“树人”理念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渊源。“立德”最早出现在《左传》里,是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奋发苦读的青年“树人”最在出现在《管子》中,它成为文明社会追求发展与创新的核心要素和最高要求。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前提、是根本;树人是目的、是核心。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明确提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在发挥其独特育人功能的同时,同样也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新课标进一步对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阐述:“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那数学学科教学上,如何去实现这种“立德树人”如何发展“核心素养”?赵老师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的5个课题:《相交线与垂直》、《认识更大的数》、《年月日》、《百分数》、《圆锥的体积》为例,深刻地诠释了立德树人的教学意义,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为“学生”,在这五节课里面,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数学本质上的知识,还看到了数学之外的爱国情怀、科技力量、做人做事的坚持和担当,我也在无意识中去感化、慢慢在潜移默化中种下爱国的种子和做人做事的方法。以《年月日》为例,关于特殊的“日”的立德树人——日本投降日。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节特殊的《年月日》告诉大家不忘历史,牢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感受革命先辈不畏艰辛、不怕困苦的革命意志,让学生从下种下爱国的种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同时,我在反思,在过去一年的教学里,是否也做到像赵老师这样,在每一节课堂里,有意识地给我的学生渗透这无意识的“德育”。答案是没有的。在教学方面,我较于前辈们少了经验,但似乎也没有多的新想法,也迷惑过,质疑过,似乎自己在重复着旧人做的事情,忽略掉了数学教育的核心部分,为了教学而教学。在繁忙的工作里,似乎也忘却了教育本质的内在,活成了一般的教师。感谢赵老师的一节分享课,给了我一盏明灯,照亮教学之路。我知道今后的数学教学该往哪边走了,借助前辈之力,在其上学习并创新!在学科育人上,首先,我们一定把握住教材内容所有素材背后的价值,吸取中国之优秀文化之精华,联系时代发展变化,将数学育人价值渗透在教学里。其次,“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我们教师自身一定要做到强专业,知国家事、天下事。赵老师推荐《这就是中国》,也是我曾经很喜欢看的。看一集,胜于“读十年书”。总之,多学、多问、多思!

二、结构化教学

结构化教学在新课标内容里出现多处,这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所谓结构化,就是一种联系的思想。而结构化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更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最为重要的是联系和转化。从碎片一步一步织成网络,从个别到整体的过程,就是在新知和旧知之间搭建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过程。赵老师很详细地分享了他对结构化教学的看法和认识,并以生动形象的关系比喻图和金字塔关系图让我们对结构化教学关系一目了然。再结合实例《长方形周长》、《圆锥的体积》和《分数的混合运算一》诠释结构化教学的好处。以《长方形周长》为例:教材探究出示以下三个式子(1)5+3+5+3;(2)5x2+3x2;(3)(5+3)x2。他们都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在教学时如何体现结构和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就能掌握长方形周长的求解。(1)到(2)即可以看成2个5相加和2个3相加;(1)到(3)即可以看成2个(5+3)相加;(2)到(3)可以看成5个2加上3个2。如此让学生以互推,互相转化的思想来理解长方形的周长。周长的知识结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提炼等数学学习习惯提供生长环境。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种数学思想,形成整体的意识,那一定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上,尤其是复习课时,我是喜欢用画知识结构的方式——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体会并领悟其好处。但是由于当时任教的是二年级学生,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这种知识结构还处于启蒙期,所以,我直接性地给学生进行知识结构化,并结合美术这门学科,让学生喜欢上画思维导图。先灌输孩子这种思想,再让他们慢慢地接受并学会对知识进行结构化整合。其实,在知识结构上的联系与转化,我们也应该将之呈现在板书上。结构化的板书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今天所学,并且能够清楚地知道彼此的联系与转化。

作为时代的新教师,我们不能走老路,为了教学而教学。我们应该强化德育意识,更加重视发挥数学科的教育功能。我们必须加强学习,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应该钻研当代的基础教育理论,探求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活动特征,以不断提高教学与教育水平。我们要提高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的自觉性。其次,“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深度思考,思路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这样的深度思考,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深入的。这样的深度思考,既像剥洋葱那样层层展开,也像将军决策那样高屋建瓴。

总之,赵老师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6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7

一、课堂展现,领略名师的风采。

教师们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翔实的课内外资料,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讲授中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中生动而活泼,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这些有名的教师们都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环节设计,欣赏名师的艺术。

教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情境教学是名师们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上课伊始,名师们一般都首先和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或创设情境。然后,名师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刚才脑海中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紧跟着,名师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学生把想到的问题和相关学科学习相联系,尝试去解决刚才的问题,这样,就把生活和相应的学科紧紧相连了,不仅拉近了学科与生活的距离,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引发的情境,带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兴趣油然而生,兴致高涨。学生学得有趣,教师课上得流利、连贯、自然。这也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

三、善用教法,感悟名师的灵感。

课堂教学,忌教师和学生背道而驰。名师的课堂,让我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教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教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了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四、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学改革就要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将来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5.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老师的学科功底要扎实,自身素养要高,深入研读教材。

6.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要高。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这次观摩活动听课学习,是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没有经验教师,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搞好,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我们这些教师而言,教书育人这条路还很长。在将来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8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材第二册中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新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一、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让他们利用小棒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当学生汇报方法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是接着给出56+7=?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把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快结束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现学生喜爱的“肯德基”餐厅,让学生在模拟购买食品的情境中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又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它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单调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转变成了生活中的购物算钱,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观念。

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和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应该努力成为创造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新。

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看挂图,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19

通过教材培训,我对教学有一些新的感想和收获,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感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并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题材,设计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并符合儿童年特征。这些内容;蕴涵着许多奇妙的知识,首先采用适当的呈现手段。辅之言语引导,激发学生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例如教学“打规律”时,教材提供了一幅小朋友举行联欢会的主题图,我引导说:小朋友"六.一"就要到来,你会怎样度过呢?想知道我们学校一年级小朋友上怎样过的吗?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兴致高昂地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

二、留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

新教材倡导的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性,就是要促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竖式加减法”时,我为学生提供学生材料,确定例题——给出学习建议——小组活动、试着算一算——动用所提供的学具方法——组际交流——全班交流。采用分层教学、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研究,探究出多种解答方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

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一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学习“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直接经验,例如,教学动手做一做”时,在实践中发觉,不管学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我不管是从教材的把握,还是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提高,收获很大。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着手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好文本,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作为主体,创造性的研究教材,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教材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到位之处,但我还将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反思,边改进,新教材给我们的是高密度,高强度的压力,是全新的尝试,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学习业务的机会,我将和学生一道伴随着课改成长。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3、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通过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数学的“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 “小学数学新课标(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内容。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它不仅让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抓好加强外,最终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性终身学习。

“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利用图文并茂,详实例子说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和记下了,“四基”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十个核心词”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了解到新旧教材的产生对比,新课标完成实施一轮改革的总结情况,以及新一轮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的认识: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

二、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三、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0

在本次与三小的连片教研活动的数学新课标培训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王校长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20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1

一、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能力,内容包括章节的内容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有趣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汇报式——内容丰富、过程详尽。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己。包括章节的主要内容,自己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

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师对教学反思要注意的四个视角

1.自己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2

20__年新课标”在参加工作室活动时就有所耳闻,直到今年年初才拿到了电子稿,一直因为“懒癌”只是粗粗的翻看了大标题,终于在本月开始真正意义的“读”这本科学的数学“课程标准”。

细细的读完之后却发现所有的核心概念与理念都不算陌生,因为在工作室的多次学习中,这些内容早已了解过,比如单元整体教学、核心素养的表现等等。在通读的基础上尝试梳理20__版新课程标准的逻辑关系,因读的还是不够深入,应该也有许多不当之处,但在梳理的过程中,也有收获:

一、核心词-核心素养

无论是课程理念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亦或是“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或者是课程实施中“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当之无愧为高频词汇,贯穿整本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从构成的“三会”,到主要表现的11个核心词,以及对核心词的解读,都在尝试着告知一线从教者,不同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核心素养”要求。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似乎能感悟到新课标传达重点,但同时又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不知所措”。例如:“数感”中提到“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小学生会做哪些事情才能说明他已经“初步体会”了呢?换而言之,我们无法在实践层面找到对应的度去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该学段的“核心素养”,可能这也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亟待探索的版块。

二、新鲜词-学业质量

20__版新课标将学业质量定义为“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应核心素养要求”。课标也对学业质量分学段地进行了描述,从定义和描述的.方式上可以理解为是对学生某个阶段的数学学习的结果性评价,主要是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而且这个依据的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刻画的。学业质量标准与教学评价之间又有什么天然的逻辑关系呢?学业水平测试是否只是指纸质测试,能否形式多样?例如对于低学段(一二年级学生)能否通过设置模块化的闯关游戏的方式来观察学生是否达到该学段的“质量标准”?

三、高频词-一致性

20__版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发展性。发展指的是学生的发展,一方面要求以生为本;另一方面也是终生学习观,即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结束后并不意味数学学习的终结,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的整体,所以课程理念说“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数学课程的内容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四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按学段逐步递进。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也就是说,数学课不再是孤立的解读某个知识点,教师要有纵观全局的眼光,从“单元”的角度、甚至是整个板块的角度出发,依据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先确定该学段学生需要达到的水平,再确定课时在单元中的地位,从而围绕单元目标确立课时目标。而我们一线教师亟待提升的一项基本功就是:如何以单元的整体的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准确把握学情和确定学习目标?并依据目标分析学习路径和设计教学任务?

四、关键词-评价机制

20__版数学新课标将评价分为教学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

首先,教学评价建议指出:评价的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其次,教学评价呈现方式分学段呈现,不同学段呈现的形式不同:第一学段以定性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三学段以定性描述评价和等级评价相结合;也就是说小学阶段不提倡以分数制评价学生。最后,课标中还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但要有终结性评价,还应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制定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的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是科学的。那么,如此好的评价理念如何变成教学行为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尤其最后一公里。

学习在路上,探究在路上,成长也在路上……一群人,一条路,一起走!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3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对其每一次的研读都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一次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这让我在数学教学方面有很多收获。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数学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见识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4

xx年4月26日下午,我校全体数学教师组织观看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作业优化设计的培训,首先王老师先给我们解读了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这次的培训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解读与理解和新课标下的优化作业与设计。王老师对于课程标准中的四基、四能和三会进行的详细解读,并为我们推荐了几款数学适用的软件,对于我们的`授课非常有帮助。课程标准的解读分为四个学段,对于九年义务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解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解读中7-9年级学段的解读中指出,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通过今天的培训,我对课程标准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大单元作业的方法。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5

在本次与连片教研活动的数学新课标培训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王校长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20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

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6

通过两天紧张的学习,虽然时间短暂,没有全面领会新课标的精髓,但点滴聆听,学习中,感悟颇深。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转变是不可能的。下面谈谈本次培训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要重视数学思想史的介绍。

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功能,使学生学习到数学家们探索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的巨大价值。如小学阶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圆周率的推导、素数理论的建立等等。

二、要倡导“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未来的数课程将力求形成“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现代数学观念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习某个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出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系列,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设置的问题,要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并解决。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功地学到知识,而且学到统摄知识的,从中让他们发现数学真理的奥妙和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重点突出基本的的介绍和渗透。

我已有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较详细地了解义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深感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渗透以下几种类型的:

1、宏观型的如抽象概括、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方程与函数、归纳猜想等;

2、逻辑型的如分类、类比、完全归纳、反证法、演绎法、特殊化等;

3、技巧型的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

在过去十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不断在摸索,不断在反思,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会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总之,面对新课标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7

5月11日晚上和工作室的伙伴们一起参加了人教社的云培训——曹培英教授谈教学改进研究。曹老师剖析了当下教育热点中的“假、空、大”问题,建议数学教师应该以教学的系统观,着眼整体思考问题的线索进行日常的教学。曹教授整个培训真正从一线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指导数学教师如何改进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有效、高效的教学。

经过这次培训,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也是收获颇丰,曹老师提到了教师应该做到两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现在的教学对老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对教材要解读到位,通过前测、课前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有很好的把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记得刚入职时,学校都会给每一位新老师安排一位师傅,我的师傅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一定多看教材多看教师参考用书,当时的我还不理解师傅什么意思,直到后来的教学中学生出现各种花式错误,我才明白原来是我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节奏,偏离了教学的主方向。

培训中曹老师提到的一个误区令我印象最深刻:抛开教材,另搞新意。在我们的教学中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往往置数学书本上的例题不顾,自己单独创编一道或者几道题目作为整节课的例题进行讲解,殊不知这样的操作反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误导,我们的`编创未必有教材编写意图深,我们的理解也未必有编写者到位。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借助手中的教参和教材,用活课中的例题,给例题进行延伸和拓展,让课本中的例题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如果说吃透教材是教学必备的准备工作,那么,在教学中进行专题研究,实现上挂下联就能对我们小学阶段的某些知识进行串联,让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系统。比如小学阶段四年级的商不变性质,一直到五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到六年级的比例的基本性质,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根据除法、分数和比例三者之间的联系,将三种性质沟通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那么,如何让知识串联起来呢?我们的教材和知识内容是螺旋上升,多种知识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辨析,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将教材进行分析解读,也就是曹教授所说的吃透教材。由此可见,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多么地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才能设计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的课堂。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8

在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及我国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的教育大背景下,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所以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改革是对教育前线重要的精准定位和导航。

此次修订优化了数学课程的一体性,加强了数学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度,细化了数学学科的育人目标,明确了实施要求,对于一线教师有更高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以下浅谈本人对此次修订的学习心得:

1、课程性质重视数学的`人文价值,以文化身份看待数学

在课程性质中,20xx年版特别细化了数学学科的定义,除了以一贯的科学身份看待数学学科之外,还特别强调“数学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在过去,由于数学能直接为社会创造庞大的价值而经常被单一地看待为运算和推理的工具,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带领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以文化身份看待数学。

2、课程理念重视数学的育人价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20xx年版细化了课程理念,以加强数学独特的育人功能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一线教育者落实学生“四基”和“四会”的获得与发展,并加强了给予了数学核心素养逐步养成的路径指导。

3、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单元整体教学

课程内容进行了删减,加强结构化和一致性,和以前重视学时教学不同,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

4、课程内容重视前沿与时俱进,提倡跨学科融合

20xx年版“综合与实践”领域会以跨学科学习为主,课标中特别提到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交融,特别提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反映现代科技与社会需要。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29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付圩小学:王玉宝本人是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近年来我努力学习了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感慨颇深,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要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领悟新课程理念思想,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30

20__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正式发布,将于20__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相比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之后主要在“结构体例”“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附录”等八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变化。

数学的本质是: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和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这一具体阐述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明确抽象、推理、建模是数学发展的三个基本思想,“通过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发展,然后通过建模建立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一、夯实老内容,领会新导向

通过学习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__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课程标准从20__年出版到20__年出版,再到今年的20__年出版,基本上每十年改一次。今年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__年版的还是有不少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要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主要依据。20__年的新课标主要有三大变化:

(1)从“被动”走向“主动”:“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数学课程作用于学生,而“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本人在参与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形成的。

(2)从“双基”走向“四基”:“20__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要求学生掌握“双基”,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出“四基”,而“20__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要求学生掌握“四基”,是“20__版课标”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四基”目标的明确与强调。

(3)从“成才”走向“成人”:“20__版课标”在前言中强调“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将“20__课标”中的“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详实为“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奠定“成人”的基础。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平易近人的马云鹏教授结合吴正宪老师的实际课例,把专业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概念,为我们讲解内容结构化的教学变革。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从吴老师有关“小数”的课例中入手研究,来诠释:“结构化突显内容的关联性,有助于知识与方法迁移,促进核心素养形成。”强调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特别介绍了具有整体设计思路与内容结构化有密切关联的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框架,强调了深度学习和单元整体教学可作为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路径。与吴正宪老师的课例相结合,详细讲解了以下四个方面:

1、理清单元与学习主题的关系。单元就是以单元为形,学科本质为魂,基于学科本质来分析、确定核心概念。“大单元”或者是“系列单元”是基于自然单元形成的主题的核心概念,单元之间和内部都有知识的关联。

2、确定单元中的关键内容。更好地体现核心概念的内容,其中关键内容就是指向核心素养。

3、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它是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

4、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它就是组织围绕关键内容的学习活动。

三、新名词的解释

我们老师往往纠结于专业术语的新名词,困惑于他人对教学的初步结论。马教授寥寥几句就能化解心中困惑,不得不佩服专家的高视角和丰富的研究积累。比如什么是“整合思想”,马教授强调“就是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阶段表现图中,使我们更加了解到了,在小学阶段,更多的体现的是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感受”,在初中阶段,更多的培养的是其“能力与观念”。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双减”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让我们课程改革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向着纵深延伸。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进一步研究新课标的变化,紧跟课标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31

听了x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新课标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32

我参加市教育局小学数学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33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

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让举出生活中的圆柱有一个同学脱口而出电线杆。有68%的学生同意,32%的学生不同意。于是我让他们下课后仔细观察。课后学生们都跑到校园中电线杆旁纷纷争论有的同学说出了不是圆柱的理由。同意是的同学也心服口服改变了认识。这个问题是不容易从学生的记忆中挥发掉的。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篇34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暑假,我又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八年了,在这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最近,我又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

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施确实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发的活泼与可爱,同时也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寒假对《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