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办公文秘 > 策划方案 >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实用30篇)正文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实用30篇)》

时间: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精选30篇)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1

一,研究的背景

歌曲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本课题所指经典歌词,主要包括近一百年来的一些中外著名歌曲的歌词。与唐诗宋词相比,这些歌词既有诗歌的意境,又具有时代特色;与其它一些文学作品相比,这些歌词是短小精悍的韵文,更适合小学生诵读;与当前的一些流行歌曲相比,这些歌词不但有动人的旋律,而且更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

我们看到,当前有许多流行歌曲并不适合小学生传唱,却能通过多种传媒进入小学生的生活,它们污染了孩子的心灵,也污染了孩子的语言学习环境。一些港台流行歌星更缺乏基本的汉语修养,助长了语病的社会流行。相反,经典歌曲是时代主旋律,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世代传唱,然而时代变迁,许多经典歌曲正逐渐被下一代遗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觉得,经典歌词正是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

二,研究的意义,目标

1,让学生读讲经典歌词,学习纯洁美好的祖国语言,用歌曲旋律作为阅读理解的催化剂,使经典歌词中的营养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经典歌词读讲活动为载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语文,音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音乐素养,信息技术素养。

3,让学生欣赏和传唱经典歌曲,用诗歌和音乐合二为一的美的熏陶代替空洞的说教,以美育促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相关的理论研究

1,孔子《论语》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诗,礼,乐三者的教育功能。经典歌曲是否兼有诗,礼,乐的因素读讲经典歌词是否兼有德育,美育,智育的功效

2,自1998年6月开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了一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20xx年6月,"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中的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实验研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经典歌词是经典古诗文的现代版,读讲经典歌词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拓展延伸

3,歌曲旋律是沟通歌词作者和听众情感的桥梁,它能否成为小学生阅读理解歌词的催化剂其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二)实践研究

1,编写读讲经典歌词实验用书,准备相关材料

①制作用于网络点歌的网页,学生点击相关的链接就能听到上述所有歌曲的演唱

②编写纸质《经典歌词70首》读本。

2,读讲经典歌词

①利用课余时间(隐性课程)

在教室里经常性地播放一些经典歌曲VCD光盘,供学生随意欣赏。

②专门开设15分钟读讲经典歌词小课程

时间为下午1点至1点15分,即学校原来安排的情操课时间。

让学生自主挑选一首歌词,教师排出每个学生读讲歌词的日程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面对全体学生上台主持,通过诵读,提问,讨论等互动环节,对所选歌词展开合作探究式学习。

③结合语文课教学

让不同主题的经典歌词在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并熟读成诵。例如:用经典歌词来营造学习氛围,用经典歌词来加深课文理解,用经典歌词来学习语言,用经典歌词进行拓展阅读。

④利用学生在家时间

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听唱经典歌曲,研读经典歌词,进行网络点歌并查找资料,实现家校联动,建设学习型家庭。

四,研究的步骤

1,相关的理论研究

2,资料搜集,读本编写和网页制作

3,前测

4,读讲经典歌词的活动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

5,后测

6,撰写研究报告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

1,降低流行歌曲对小学生的不良影响,培养小学生对经典歌曲的兴趣爱好,提高审美情趣,丰富课余生活。

2,在读讲经典歌词活动中学习政治,历史等多方面的科学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

3,不借助书面作业而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七十余首经典歌词约有五百个生字新词,相当于两册语文课本的课后词汇总量。

4,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尤其在感悟诗歌意境等方面。

5,在诵读经典歌词过程中培养语感。

6,在读讲经典歌词过程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2

活动目标:

1、受藏族音乐,舞蹈的风格,喜爱学习民族舞蹈。

2、熟悉旋律,学习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弹簧步。甩袖等)

3、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感受多民族服装的特点。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日常活动中了解藏族舞蹈及服装的特点,观看过民族大联欢的录像带,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2)、磁带、录音机。

(3)、民族的服装娃娃、图片若干。

(4)、安门图片、装饰画、藏族服装、蜡笔。

活动过程:

Ⅰ、组织问好。

(1)、教师弹曲子,幼儿更节奏拍手。

(2)、练声:《我是小小茶壶》、《山谷回音真好听》

(3)律动:《手碗转动》、《喜洋洋》

Ⅱ、与幼儿谈话,引起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民族娃娃来,你们想看看她吗?想和他做好朋友吗?”(出示藏族娃娃)“看,她漂亮吗?”(漂亮)“小朋友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民族)“那知道有那些少数民族吗?”(藏族,朝鲜族,汗族,蒙古族,等等……)“那你们知道老师手上这个民族娃娃是哪个民族的吗?”(知道)“她是哪个民族的呀?”(藏族)“!小朋友真聪明,那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她是藏族来的小朋友?”(她穿的衣服袖子很长。腰上还有五彩腰带)“哦,原来是从她的衣服上看出来的,藏族小朋友的衣服很漂亮,小朋友想和她做好朋友吗?”(想)“那我们就先来听听藏族小朋友唱的歌,看看藏族的.舞蹈,下面小朋友先听听藏族的歌……

Ⅲ、欣赏《北京的金山上》

(1)、欣赏《北京的金山上》

(2)、幼儿听音乐拍节奏,熟悉音乐旋律

(3)、欣赏舞蹈:教师示范跳一遍完整的舞蹈,引起幼儿兴趣。

(4)、小结:“刚才小朋友跟音乐拍的节奏真好,来表扬一下自己(嘿嘿,你真棒)在听完这首藏族歌曲后小朋友能告诉老师,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北京的金山上),“这首很好听的北京的金山上。”

Ⅳ、学习基本工作。

(1)、“藏族有哪些基本工作?”(甩袖。弹簧步)“好,下面小朋友跟老师来学习一下藏族舞蹈。

①一脚按拍子点地,双手一上一下翻动

②双手捧哈达,从身体前方慢慢托起至头顶上方,右脚做弹簧步,当手升到头顶的时候双手左右摇摆。

③踏点步,双手一切甩袖。

④双手从下往上翻,做弹跳步。

⑤手上下甩袖,脚前后点地。

⑥“巴扎嗨”是双手在身体的右前方做献哈达壮,弯腰屈膝,右脚跟前侧点地,“嗨”时双手合拳拍击一次原地上跳。

Ⅴ、学习舞蹈。

(1)、幼儿完整学习舞蹈。

“小朋友跳得真好看,来我们跟着音乐来跳一遍藏族舞蹈,好吗?”(好)

(2)、幼儿随着音乐跟老师表演舞蹈。

Ⅵ、小结舞蹈

今天我们班小朋友学了什么舞蹈呀?舞蹈的名字是什么呀,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北京的金山上。藏族舞蹈)

Ⅶ、总结:

(1)、除了藏族以外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那些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想叫我们大(1)帮的小朋友帮他们画几件漂亮的衣服,你们愿意吗?(愿意)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用各种颜色来装饰各民族服装。

Ⅶ、评价幼儿作品。

来,举起你们给那些兄弟姐妹画的衣服来看看,画得真漂亮呀。我们把你们给民族娃娃画的衣服,送到天安门去给他们,好吗?(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基本都会唱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动作手脚还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外,基本能够跟着音乐来跳这个舞蹈。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体验了乐曲轻快、悠扬的情绪,初步了解了藏族音乐的特点。更增进了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经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在第一课时中应该让幼儿重点欣赏歌曲,不要求幼儿能够学唱歌曲,同时应插入基本步弹簧步、进退步、后替补、侧点等步伐的学习。这样幼儿在第二课时中才能较轻松地将手部动作与脚步动作协调配合起来。同时在教幼儿舞蹈的分解动作时,应更强调动作的细节,提高幼儿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在本次活动的第二课时中,我运用了图谱进行教学。但是发现图谱并没有对幼儿的学习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儿基本上还是跟着老师的动作学。图谱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为图谱画的有些小,并且没有将一句歌词中出现的动作画在一张纸上。下次如果仍然选择用图谱,那应该充分发挥图谱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3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二、课题的目的意义

随着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必将由原来的应试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成创新性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课题将重点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创新性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合新课标、新大纲,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中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找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3、制定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对策;

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念;

5、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6、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学生“不回答问题”的现象,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方面、教师的教学方面等。

2、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在分析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以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的理论文献,系统地研究“不回答问题”的原因,根据这方面的教育研究成果,结合自已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分析本校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从而找出规律,设计出合理的研究方案。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课题准备(20xx.9---20xx.10)

①制定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的开题论证。

②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手段了解学“不回答问题”的原因,找一些典型事例制定出“不回答问题”的的对策。

③准备一些前期研究的相关书籍,并且写好读书笔记

2、第二阶段:课题研究(20xx.11.20xx.3.)

①确定调查的对象、范围,探究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制定出学生“不回答问题”对策,杜绝学生课堂“不回答问题”的现象,让学生会回答问题,并掌握回答问题的技巧。

②在我校推行“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的活动,通过多种形式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写出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3、第三阶段:课题总结(20xx.4-------20xx.5)

①整理各个阶段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②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形式包括报告、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本课题形式是论文。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民间游戏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进、创新的结晶,流传着许多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它给许多人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并且游戏的种类丰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玩法不一,乡土气息浓厚,来源于生活,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创造机会和创造空间。

民间游戏源远流长,一般难确定其某一个游戏形成的确切年代,也无从考证其作者。由于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无论什么年代,儿童总是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我们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手段。

在临安市教研室赵素杰《幼儿园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的实践研究》主课题下,昌化镇中心幼儿园与玲珑街道中心幼儿园进行合作研究,成立由园长挂帅业务主任教研组长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民间游戏进行收集、整理、改编及创新,使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渗透于幼儿园的教学之中。虽然有不少幼儿园对民间艺术活动的基本理论有过实践和研究,但对民间体育游戏的挖掘、搜集与开发还处在较低水平,幼儿园也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民间体育游戏可供参考使用。因此我们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提出对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发与创新的课题研究。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首先,民间游戏的开发弘扬了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和发展民间游戏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共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它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散发着永恒的味道。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

其次,民间游戏的开发符合《纲要》的精神。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对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间游戏在不断挖掘、整理、实施的过程中使广大教师改变对民间游戏原有的看法和态度,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通过教师与家长、孩子的共同参与、改编、创新和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走入幼儿的生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渗透于幼儿园的教学之中。

(二)、农村幼儿园开发民间游戏的条件与优势

民间游戏发源于农村,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受长辈们的影响孩子们往往都会几个民间小游戏如《打大麦》、《跳格子》、《老鹰捉小鸡》等。就拿我们幼儿园来说,我园地处农村,园内活动场地较大、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适合开展各类活动和游戏。

(三)、开发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民间游戏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对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1、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幼儿民间游戏可以较好的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为提高幼儿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助于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大多数民间游戏配有童谣和儿歌,这些童谣和儿歌中包含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还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幼儿民间游戏中,一般都要与若干名幼儿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如游戏《金锁银锁》、《炒黄豆》、《荷花荷花几月开》等。通过与同伴的相互模仿、相互协调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民间游戏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且种类繁多,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民间游戏自身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和特有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随意性和娱乐性,它可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能随时随地拈来就玩。不仅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还能促进孩子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

4、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1)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民间游戏具有取材方便、简单易行,游戏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材料进行任意加工和改造,激发幼儿的创造。

(2)、民间游戏内容和玩法的多变性为幼儿提供了创造的空间。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灵活多变,有时一种游戏就有多种玩法,幼儿在学会了一些游戏的方法之后,还会与小伙伴一起改变游戏玩法,重新制定游戏规则、重新设计场地布置等,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性。

许多民间游戏还配有朗朗上口的儿歌和口令,幼儿在游戏中边吟边玩,始终处于欢乐之中。幼儿对有些儿歌内容已熟记,他们就尝试改编儿歌的内容,教师就则引导他们把时代的信息编到儿歌里去,根据儿歌内容的改动,游戏玩法也随之改变,赋予老游戏新玩法,使游戏更加符合现代幼儿的需求,使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增加了民间游戏的魅力,激发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创造,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

(四)、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幼儿园的管理

1、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勤俭办园”。目前,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勤俭办园”仍然是十分需要的,由于民间游戏灵活、自由度大,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所需要的材料也简便,如几颗木珠或废旧的钮扣串起来就可以玩跳格格游戏。开发和开展民间游戏可以为全园节约一大批经费。

2、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纲要》中指出:“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许多环节,在安排一日活动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很好的解决:一是活动内容需要动静交替。二是环节过度要自然,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幼儿民间游戏的种类丰富,有运动量较大的《猫捉老鼠》、也有比较安静的《拍大麦》等,可供教师选择。使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放而不乱,使幼儿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发展。

3、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许多家长都会玩,幼儿园在开发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向家长请教、征集民间游戏,使家长和幼儿园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园新《纲要》的精神。

幼儿园新《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教育内容之一是:让幼儿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以及他们的风俗和文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各自的风俗和优秀文化,而这些正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首要资源。因此,本课程正是依据《纲要》精神,旨在让幼儿了解本民族的风俗和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整体现象,而后才会注意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而部分相加的总和又不等于整体本身,因为整体本身具有特定的质,即“格式塔”,一幅画总是一个格式塔,一支曲子,一首歌也是一个格式塔,每一个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这就使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使知觉的表象具有了创造性,心与物之间产生了“异质同构”,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具有这种“异质同构”的能力。

本课题,正是依据上述理论,创设民间文化艺术的氛围,并促使幼儿在这氛围中自觉运用异质同构的能力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同时,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与特色创新之处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开发和实施民间游戏。

创新之处:本课题是以民间游戏为主线,在继承当地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创新民间游戏,形成我园的园本课程内容。从而使幼儿在民间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表达与表现的能力,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在继承和发扬地方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教科研的高度出发,研究、制定出符合本园实际的民间游戏教学大纲、教材、课程设置等具体内容。

2、经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幼儿了解民间游戏的特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不断丰富、发展民间游戏,完善游戏的规则、玩法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创新民间游戏的新玩法,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3、经过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建立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教学观。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不同种类的民间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包括民间游戏与幼儿动作发展的关系、与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关系、与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发展的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与不同性别幼儿的关系等。

2、在不断丰富、开发民间游戏,完善游戏的规则、玩法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幼儿创新民间游戏的新玩法,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3、一日活动和主题活动中怎样科学、合理地选用组织开展民间游戏。

4、在不同的年龄班如何组织开展民间游戏,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又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5、研究如何评价各年龄段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及标准。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方法

1、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3月)

(1)全体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学习。

(2)收集各类民间游戏

(3)收集准备开展各类民间游戏的材料。

(4)对游戏进行分类选择。

(5)确定好游戏实施研究的主要方法。

(6)对幼儿进行实验前的观察记录和调查。

2、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设计家长问卷调查表,并汇总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有关意见和建议。

(2)研究不同种类、特点的民间游戏与幼儿动作发展、身体素质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发展、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等。

(3)在一日活动中安排各类民间游戏。

(4)将各类游戏在不同的年龄班组织实施。

(5)课题期中汇报。

2、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5月——6月)

(1)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总研究情况。

(2)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

1、调查法: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本园幼儿游戏活动的现状以及收集适在各年龄合中班幼儿开展的民间游戏资料。

2、访问法:走村串户,向村里年长者收集他们幼时玩过的游戏,并认真做好记录。

3、文献资料研究法:由课题组成员收集查找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研究动态,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4、实验研究法:开展适合各年龄段的民间游戏,研究游戏在幼儿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5、观察法:主要是随时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便教师更好地知道幼儿或对游戏进行改进。

6、实践反思法: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不断反馈,及时调节游戏的方法,内容,途径,使开展的游戏活动符合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实验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七、课题组的人员分工

昌化镇中心幼儿园和玲珑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带领下业务主任教研组长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

吕艳芬(园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临安市学科带头人、教科研先进个人,教坛新秀,在教科研方面成绩突出)

徐群(园长,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课题的组织与全面实施。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活动实施的组织保障

园长室(含教科研室):适度调空,支持指导。

教研组:协调互动,反馈沟通。

班级:设计执行。

(2)师资队伍的保障

①我们地处农村有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源,课题组成员多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有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制作教玩具的实践经验和时间机会。

②我们科研氛围浓厚,整体研究能力强,幼儿园近三年在杭州市和临安市的教育教学论文评审中获奖论文有50余篇,临安市级立项课题有十多个。幼儿园研究课题组长为我们园长,具有幼教高级职称,曾多次主持市级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奖一等奖,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易于对我们人力、物力进行合理调配。

③有一支年轻、肯钻研、实干的中层教科研队伍。课题组成员具有很高科研热情,且具有相当研究能力。

(3)本地区民间游戏众多。

九、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

l、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活动案例形式发表。

2、课题实施的整体推进和成果以课题研究报告形式呈示。

3、将课题研究的论文及收集的民间游戏汇编成册。

4、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临安市第18届学科论文评审中,《浅谈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尝试和应用》被评为二等奖。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5

一、课题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但是,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家长对幼儿的培养存在“重知识、轻情感技能”的现象,这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容忽视。为还给幼儿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我们将以此课题研究为契机、以区域活动为载体、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努力探索适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途径与策略,探索区域活动目标的有效性、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教师介入指导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自主与材料、环境互动,尝试获得知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究、交往、动手等能力,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自信,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效提高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推进区域活动的能力;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奠定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区域活动(area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当时美国正流行“开放教育”,对国内的影响比较大。“区域活动”在英文中有多种名称,例如,游戏区(Phayingarea)、学习区(leamingarea)或兴趣小组等。活动区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从刘焱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是具有幼儿特点的,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多元化的活动材料、情境化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及合作伙伴,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活动。

有效性:是指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有良好的效果。这里是指区域活动目标的有效性、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有效性、组织方式的有效性、实施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的有效性等等。

区域活动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有效区域活动环境,投放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差异性的有效区域活动材料,并给予幼儿有效的启发式指导,让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材料,与材料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有效地促进幼儿探究、交往、动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由于班额过大、空间范围小,开展活动区活动存在拥挤、凌乱的情况。

(2)活动区设置缺乏科学性。

(3)活动区材料的投放缺乏适宜性、动态性和层次性。

(4)教师的指导能力欠缺,不能有效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四、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活动区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皮亚杰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这些理论对我研究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有很大启发。

(三)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强调人有多种智能,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智能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呈强势智能,有些呈弱势智能。这就表现为不同的个体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上可能拥有优势,相反,在另一些领域的发展上可能显现相对的弱势,因此教育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强势智能。活动区活动的宗旨就是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既能让幼儿充分满足自己兴趣、展示强项,又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其它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新《纲要》为指导,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广泛吸纳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幼儿园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时使用此方法。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实施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获得事实材料,以取得对幼儿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

六、研究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自主与材料、环境互动,尝试获得知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究、交往、动手等能力,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自信,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有效提高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推进区域活动的能力。

3、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奠定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1)区域墙饰创设及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2)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性指导策略;

(3)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评价策略

(三)研究的思路:

对当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运用《纲要》精神及游戏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探索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区域活动的目标、内容、材料、指导策略,并邀请有关的专家、同行进行指导论证。

七、课题研究对象:

开发区中心幼儿园小、中、大班。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4月--xx年5月)

(1)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成立课题组,并明确个人分工。

(3)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6月--xx年6月)

(1)对区域活动的现状进行剖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2)召开教师会议让全体教师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3)专题讲座,以理论引领实践。

(4)骨干教师区域活动观摩研讨,及时反思、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5)撰写阶段性总结及论文,完成各课题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7月--xx年9月)

(1)区域现场展示活动。

(2)论文的撰写及汇编。

(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组织专家鉴定。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课题组科研人员能力保障:

(1)课题组主持人欧燕钦和蔡榕芳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论水平,欧燕钦是市骨干教师,蔡榕芳是县级优秀青年教师、并在20xx年参加“福建省第六期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她们撰写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

(2)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是本中心幼儿园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人,县级优秀青年教师1人,她们责任心强,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撰写的论文曾有多人次获得县级一、二等奖,具有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

2、组织保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统一认识,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准备充分。

组长:欧燕钦蔡榕芳

组员:陈惠钦吴晋梅林丽香陈静静陈美燕郑贞

3、时间保障: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组教研活动,及时总结阶段经验;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交流实验成果,部署课题研究,巩固和推广研究成果;幼儿每周区域活动时间充足,教学与科研同步进行。

4、经费保障:

学校核拨专用款项用于该课题的研究、实施。

十、预期研究成果

1、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调查与分析。

2、区域活动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论文汇编。

3、各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及玩法案例收集。

4、区域活动现场展示。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6

一、课题名称:初中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

二、课题的背景

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教育现状,我们要“科教兴国”,就必须对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改革和创新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不断学习和理解新的教学理念, 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如何做到《课标》要求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如何从学生的现状出发,自主性地活用教材,创造性地编排教学?如何通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促进学生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达到“求知者有知,有知者乐知”的效果,从而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若要落实《课标》精神,就必须在此背景下进行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与拓展,注意与其它学科进行适当的相互渗透,以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9B教材中,学生认识了很多世界伟人。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时代造就英雄”这句话的内涵,我特意选了关于伟人毛泽东和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记录片作为视听材料,学生的读后感告诉我,他们已经认识到:在社会上,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2、“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决定了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创设生动而逼真的场景,使用多种教学媒体。

《课标》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和谐、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一大亮点在于“以话题为单元,以课题为模块”,颇具创意。最重要的是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学生在不同的话题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也应了一句电影台词,“这就是生活!”例如,在9A的一模块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中,学生可以通过星座和颜色判断自己和别人的性格,而在第三个话题单元,又可以和同学互相倾诉自己的烦恼,产生共鸣。教材给予的,不正是学生们所需要的吗?

3、由传统的面授教学转变到远距离支助学生自主学习,向以学生、多媒体学习材料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努力实现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珠联璧合,改进教法,指导学法,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在阅读课和语法课中,我尝试着运用这种方式,效果显著。例如,在讲解Unit 6 A charity walk (8B) 时,我让学生自行探究“计划活动---筹备活动---活动途中---活动效果”一整套活动过程。很多学生提出了值得反思的话题:1)如何真正体现团队精神(team spirit)? 2) 乐施会真的能二天二夜不睡觉并跑完全程吗?3)毅行者后援团(support team)有必要存在吗?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交流,达成共识。学生通过思考,展示出不同的个性,表达独有的见解。

4、创造性地实施评价方式。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的评价应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分工明确、探究讨论、自我评价和交流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英语课程的评价应遵从如下原则:1)评价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实现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形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通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一套公正的、科学的、便于操作的评价程序。3)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4)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标要落实到教学上,教师必须首先改变教学思想,同时,应在教学方式上产生一系列变革,由此形成新的初中英语教学理论,“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反之,这项研究将发展我们的英语教学理论,量化教与学的方式。

新课程的研究需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帮助教师理解和控制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有目标地继承和吸收有价值的传统教学方法,培养活力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帮助学生形成适合的学习策略和能力,“于实践中见课标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索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门外语。语言需要环境与氛围,我们不能把它单独地割裂开来学习。有人说,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英、美呆上一年,比他在中国学习十年获得的英语知识更多,口语更地道。笔者想说,语言应该生长在语境的土壤里,情景是语言的生长点,活动是语言的载体。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为英语教学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用英语思维,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语言实践。在做中学,学中用,真正实现英语的价值。

2、改变教师以课本为本,拓宽丰富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多向性。 《课标》提出,“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英语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而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英语课程既关注社会的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探讨中学英语教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中, 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如英文报刊、杂志、英语教学软件、广播、电视英语教学节目、英语教学资源库、国际互联网等。

3、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的教学方式。 《课标》在学生观上的体现上有两大特色:第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指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第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在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中,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得到展现,课堂焕然一新。 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变英语教师(teacher)为英语教育工作者(educator),做一个教育教学上的组织者(organizer)、设计者(designer)和指导者(instructor),变以老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4、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多元化,让学生家长、同学及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更重要,学生对于自我有着更全面的认识。当结束一个任务后,让学生自我分析一下,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书面测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教学观察、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等。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对本校教师与学生英语教学方式的现状及期望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制订实施新的教学方式的方案。

2、测试法

运用测试法,对学生进行英语口笔头运用能力的测试。

3、试验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的教学方式。运用试验法在部分班级进行试验。

4、案例研究法

对试验各个案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去粗取精,级全面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5、典型经验总结法

对试验个案及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撰写成有价值的试验报告、个案报告、调查分析报告、经验总结、论文、结题总结。

五、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在课题实施的的每个月、每节课的备课过程中,要不定期反复研读《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郭跃进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

20xx年11月:第1章第一节 —— 第2章第四节

20xx年12月:第2章第五节 —— 第3章第五节

20xx年1月:第4章第一节 —— 第5章第二节

20xx年2月:第5章第三节 —— 第7章第四节

20xx年3月:第8章第一节 —— 第9章第二节

20xx年4月:第9章第三节 —— 第11章第三节

六、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在研读的过程中,自20xx年11月起至20xx年10月的每个月针对这些书籍,撰写读书笔记、课例分析。具体以所学所获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对教学的启发和感悟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性内容。20xx年1月完成读书笔记一篇;20xx年2月完成课例分析一篇;20xx年10月完成课例分析一篇。

七、课题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20xx.9——20xx.11)

认真学习国内外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英语新课程标准》,更新观念,形成研究方案的总体框架。选题,进行课题背景分析,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二)实施研究阶段(20xx.11——20xx.9)

按计划实施实验方案,收集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实验效果,及时修改实施方案,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阶段(20xx.10)

总结实验成果,进行实验自我评价,写好总结报告,形成探究式学习研究课题实践与理论体系。

八、课题实验成果表达形式

本课题于20xx年10月实验结束时,预期产生以下一些成果:

1、《初中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课题经得起实践的验证。

2、有关于《初中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这方面的案例、感悟等来展示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7

一.研究背景:

1.目前农村初中教学中存在了很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是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物理教学面临学生怕学、老师难教的现状。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怎样提高教学效果?很现实地摆在教师面前。

2.近年来,我校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做了以下工作:⑴我校开展了“合作课堂”的试点工作。⑵学校重视教研组、课题组的成立和建设,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结合实际,各教研组、课题组进行高质量课、汇报课、研究课等的观摩。

二、研究价值:

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2.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3.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的、适应当下教育形势的教学体系。

4.形成全新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三、课题内涵(课题界定):

课堂教学设计与开发不仅是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一种动力,它还代表了观察和组织再现现实的一种方法。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教学设计与开发可以被认为是教师用来清晰地表述他们的观察和表明他们的教育学理念的一种有用的工具。它能有效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并进行教学反思,并从自己的教学体验中获得有益的东西,或从编写教学设计、分析他人的教学设计以及相互交流中强化自己的决策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1、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研究。

2、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管理研究。研究宽松有序、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及开放型管理模式。

3、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效果评价研究。研究适合初中物理教学及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手段。

4、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制定研究通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媒体,作业设计等因素的选择和确定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步骤、时间等)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物理课程新标准》、素质教育理论等书刊广泛涉猎。

2、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的评析,教学过程的实施、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

3、总结法。在不同阶段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探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如何有机整合。

(二)步骤和时间: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收集理论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申请立项。

2、实验学习阶段(20xx年4月)。成立课题小组,拟定实验方案,学习相关资料,确定实验人员,组织学习,取经交流。

3、全面实施操作阶段(20xx年5月-20xx年2月)。按课题实施计划展开研究,开展研讨、定期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实践中研究分析研究适合本校的教学设计和优化方法,进行论文交流整理,保管资料。

4、实践总结阶段(20xx年3月)。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检测比较,中期汇报,将实验成果向全校推广。

(三)总结结题阶段:(20xx.3):

1、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2、结题。

六、预设成果:

1、阶段性成果

(1)相关学科关于课题的阶段性小结、论文、经验总结。

(2)优秀教学设计,特色个案。

2、总结性成果

(1)参与研究教师的心得与体会,

(2)论文、优秀教学设计、典型课件

(3)各种材料汇总总结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8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仍表现为:考什么就教什么,近几年话题作文成为作文主导,从高考流向中考,从初三涌向初一,学生被迫放弃了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失去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创新力;受“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教师要求学生作文思想不仅正确,而且深刻,学生只好编故事、套情节,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也没有的高尚情操,导致作文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作文教学中教师偏重于讲写的方法技巧,学生也偏重于学写的方法技巧,学生掌握了作文的方法技巧,却不能写出好文章

我校的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走马观花。即写作训练跟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例如:初一一册一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学课文之后便让学生以景物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为单项训练未尝不可,但如果为了配合阅读教学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而不顾,则劳而无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

(2)没有过渡。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对作文的要求全方位下放,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例如:初一第一学期,根据教学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一次考场作文便将“生动形象”、“议论抒情”、“点题扣题”作为评分标准,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日俱增,难怪有的学生哀叹:上小学时好歹写一篇作文就能获奖,到中学费半天劲也得不了高分。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大大挫伤学生的写作信心,造成初一讲审题、立意选材,到了初二初三还是讲这套,学生听烦了,老师讲腻了,而收效甚微。

(3)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环节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由于无计划,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该上作文课,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个合适的作文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挤出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真情实感。结果是,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发,疏而通,越指导,学生的写作越僵化,长此以往,将学生的一点点灵气全磨灭了。

(4)作文与阅读、生活脱节。生活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写作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读写分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作无法促进阅读。

(5)再说批改:教师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眼分数便罢。因为老师的评语从小学到中学全是套话。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学生自己写的是什么都快忘光。批改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原因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师独揽批改权。讲评随便,无针对性,药到病除,尽管学生作文写的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建立作文指导的序列计划教师做到有的放矢,从初一到初三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解决教师上课前想作文题,初一到初三同一个要求,作文与现实脱等现实问题。

2、建立作文序列教学的操作系统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明确每个阶段的训练目标,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不敢写作文-胡编乱造的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培养学生限时写作的能力。

3、建立学生作文的评价系统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让学生有写好作文的激情。

4、切实转变教师的对待作文的观念和行为,增强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意识。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2、培养学生生活与写作紧密联系、不脱节的研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描绘生活并高于生活。

3、以班级为单位,循序渐进的进行作文序列训练,三个年级各有侧重,力争达到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设想为:第一,按表达方式确定:记叙文→说第明文→议论文。第二,按写作流程确定: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修改。第三,按表达凭借的手段确定:先说后写,以说带写,用口头语言作为书面语言的先导,第四,按写作的本质确定:观察→思考→感悟→作文。第五,按作文水平的梯度确定:放胆文→小心文→放胆文。第六,按年级划分,

七年级:目标: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指导观察、联想、想象的方法,养成思考表达的良好的习惯。1、观察事件,完整叙述。

2、观察人物,抓住特征。3、观察景物,多角度表达。

4、在叙事、写人、绘影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5、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手法,丰富写作内容。

6、从教材中借鉴基本的表达技巧: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八年级:

目标:学习多种表达技巧,能写复杂记叙文,会写简单的说明文。1、在记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

3、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具体地表达对生活的某种认识。4、运用设置线索、伏笔照应、悬念过渡等常见手法布局谋篇。

5、抓住事物特征,合理安排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学写简单的说明文。九年级:

目标:能限时写高质量考场作文。

1、能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会写一事一议议论文。

2、审清题意,选择恰当的文体。

3、扣题立意,调动积累,合理运用。

4、拟题构思。

5、推敲开头,巧设结尾。

6、斟酌用词,流畅表达。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和策略

1、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所定计划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本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具体,更要明确,教师要胸中有盘棋。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写作热情。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

3、采用灵活的批改方式。批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转变观念,敢于放手,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多快好省”。

4、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更能激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作文课上得生动而又实效。教师每学期至少写次下水文,既可以体会学生写作时的心态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又可以“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

5、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首先阅读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等。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达到创新的目的。其次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一是不关注社会,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采摘、各种文体竞赛等。学生有了切身体会,文章就会写得有声有色。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作文。

五、课题实施的对象、方法

1、课题研究的对象:本课题将在我校部分学生范围内展开。

2、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调查法。通过调查目前学生的写作现状,为制订序列计划做准备。

②实践法。在实践中实施序列计划并不断在实践中调整和补充,使设想方案在实践运用中升华、结果,探索出一套适合初中生写作的操作体系。

③个案研究法。跟踪研究学生个体在写作上的变化和成长。

六、预期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案例、教育叙事和相关论文;课题研究报告;

2、教师观念得以转变,对写作教学有明确规划。学生热爱写作,有良好的写作习惯,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写作,部分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写作。七、课题实施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①调查分析学生的写作现状,形成大致序列方案。

②分备课组组进行研讨,制定备课组方案。

③组建领导小组,确定研究的主要成员。

④填写申请书,报上级领导和专家组审批。

2、研究的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①召开研究组成员负责人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

②邀请专家学者来我校指导课题实施的研究。

③各科研究成员撰写研究反思或案例分析,上交阶段性材料。

④定期召开总结会,进行交流。

⑤做好实施阶段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3、研究总结阶段(20xx年7月)

①撰写研究报告。

②邀请上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对实验成果进行鉴定。

③上交有关材料。

④装订。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9

1、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总结,不断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以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⑵行动研究法:

立足于行动研究,引入郑金洲教授有关行动研究的方式及成果表达形式等相关理论,如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强化教师的`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⑶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规律。

2、课题研究的主要手段及资料准备:

⑴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文献资料。

⑵积极走出去,到名校取经或聘请相关专家到我区指导,可从区外学校获取资料或从专家手里索要资料。

⑶将研究成果及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10

一、调研的目的及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发展根本。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特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进行“如何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调研活动。以系统地分析新时期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研究行之有效的新对策,提出下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二、调研内容

在总结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做法的同时,学校为了进一步掌握教职工的现状,4月中旬将对全体教师、部分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及座谈,发现制约我校在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问题及成因。最终拿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三、调研形式:

本课题主要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征求箱等方法,及时总结、分析。

四、调研安排

第一阶段:(4月上旬--4月中旬)

做好课题调研计划。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如何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好调研计划,落实责任人和调研人员,保证调研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第二阶段:(4月中旬日--4月下旬)

进行课题前期调研工作。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进行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主题的讲座、课题参与人员实地参观等形式,征求意见,掌握资料。

第三阶段:(5月上旬--5月下旬)

对课题进行分析。通过深入分析、在师生及家长中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分析报告。

第四阶段:(6月上旬--6月下旬)

调研课题整改落实。对调查研究成果进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转化和应用、落实,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成果报告。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11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 理论背景和依据

1. 背景。21世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特别是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从现实看,我们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据权威部门测试,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为17%,许多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中小学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的关注,在实施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心理教育。

2. 理论依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应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实现的。赞科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为课堂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课堂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 学校背景

我校学生结构复杂,外来务工子弟的学生比较多,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教育的也较多,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得到家庭的关心比较少,使得部分孩子学习中出现了脆弱的心理,甚至出现一些小的思想倾向。所以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心理辅导显得极为重要。面对这一问题,1999年和20xx年,我校相继提出“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和“培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两个课题,目的是想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学校心理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筛选,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同时对不同特征的问题学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心理疏导的要求与方法。两个课题分别于20xx年和20xx年成功结题,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校也被评为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而要彻底扭转这一现状,学校还应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升华,立足于课堂内外的时间。尤其是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时,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有着深刻、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鉴于上述客观事实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校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所以,我校提出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通过此课题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社会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长。

(三) 本课题国内外现状的分析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在人才素质中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小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由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社会阅历还没有,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在学生的心理上出现障碍现象,产生“心理负效应”。

而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外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20世纪初产生,3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岁-18岁这一年龄段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和有学习不良、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等的儿童、青少年。现在国际上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心理学联合会。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我国香港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国的模式。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纵观上述研究现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准备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小学1―6年级)科学可行的教育内容,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建构既能有效教育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教育应该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二、 课题的界定

(一) 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 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之“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心理过程”之“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四) 什么是“渗透性学习”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指出:“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端正学校教育思想,将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要以“学习为主导教育,课堂教学渗透教育,学校、班级、家庭通力合作”为主导思想,注重环境熏陶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发展,努力让孩子享受生命的光辉。

三、 实验目标

(一) 总目标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课堂教学。

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二) 具体目标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研究,使教师能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能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通过研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 研究内容

1. 心理健康基本要义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必须符合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要求,即实践标准是心理健康与否的根本依据;从实践活动的时间维度上讲,心理健康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表现为辨证的发展性;从实践活动的空间维度上看,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2. 心理教育的渗透型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渗透式教学,即将某个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心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进行渗透,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拥有健康的学习心态。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结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心理教育的渗透性课堂教学结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体验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题方式;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3.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渗透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教师定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去实施。 第二,激发兴趣。课堂效率的高低和学科成绩的好坏往往受个体兴趣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与认知之间关系,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第三,坚持表扬。表扬就是对学生心理上施加刺激,以产生激励效应。表扬就像阳光,没有它,学生就不能健康成长。教师只有以深厚的师爱,宽容的师德,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才能使学生“口服心服”,并以愉快的心情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云。第四,暂缓评价。不要轻易评价学生创新成果。教师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令人难以估量的。教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在学生心目中都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五,鼓励质疑。让学生大胆发言是正确处理学生与思维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种种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广开言路,让广大学生大胆发言,积极讨论,互相急论,引导学生无所顾虑地提出不同意见,同时再让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到最佳答案和解释。第六,教学相长。心理学上所谈的教学相长的心理相容原则就是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关系的原则。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师于课堂教学,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并将成为学生今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模式。 4. 积极学习心理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师要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而努力!

(二) 操作方法

心理教育渗透策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依托教材内容渗透心理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课堂管理中进行有效渗透,使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交融在一起,备受学生欢迎,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2. 依托教学语言渗透心理教育。渗透心理教育,教师的教学语言尤为必要。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师的情绪自我调控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以富有爱的教学语言培养良好的心理气氛,以此缩短师生距离,使课堂保持教与学的热情。

3. 依托生际交往渗透心理教育。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上和谐的生际关系,适当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展示。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放的社会,要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人际关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托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中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

4. 依托随机事件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适时开展活动,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孩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机事件的发生,并适时进行心理教育。

五、 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课题组组成了科研小组实施和协调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 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聘请市、区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学校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保障。

3. 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核心组成员来自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长和青年骨干教师,都为重要的研究者,有组织、能力和物质保证,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

4. 组织课题研究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形成学习组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率先行动,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12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我们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2、基于我校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科研基础。20xx-20xx年我们承担了县级课题《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与矫正》研究并结题。随着近两年的推广取得了较喜人的成绩,我们的语文教师进一步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使以往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

3、基于我校农远应用的条件

我校为农远模式二学校,20xx年被评为县“优秀学校”,所有教师均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其实,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作文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作文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理论基础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陶行知生活理论拓宽了教育的时空,形成社会教育的大教育观。它主张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以社会为大课堂,也就是把课堂、书本、学校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会、大自然引进学校、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2)其他教育家、作家的“生活教育”理论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地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语文教师要科学地营造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投入于生活,强调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搜集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启迪他们触发灵感,概括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就能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优美作文。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写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有怎能学得好呢?”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就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学作文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他说:“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作家契诃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活动内化理论和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础生活经验基本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4)、新课程改革理论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十分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各门功课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强调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构建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

四、研究的目标

1、作文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标是作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须树立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5、生活作文指导课与作后评讲课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6、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相评价,教师家长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奏效的。

2、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3、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循环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作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评出的优秀日记,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写“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健步踏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协作的快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多引导低年级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或者要他们走到社会上去,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再用笔把他们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一句,就写一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对写的内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画。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3)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

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玩”出文章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们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4)捕捉时机,即兴写作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

在生活中,永远会有新奇的事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每位学生自备课外练笔本,教师提倡学生自由表达,不规定内容,不规定题目,自由写作,个性表达,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们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活。让学生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让生活作文充满情趣。

(5)利用电教,让习作插上翅膀(作文过程是学生尝试使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他们对生活素材的描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4、加强生活作文指导课的研究

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夯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重视写中指导,除了传统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采用“现说现录”“现评现改”的“现场教学”新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高效地掌握

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还完整地呈现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课应该是比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评讲课的研究

作后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通过评讲,解决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先示范评改,然后集体尝试修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评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的作文习惯。

6、生活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

生活作文坚持“学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观点,研究改革批改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师批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变教师埋头苦批为学生互批互改,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同时,我们鼓励每个学生阅读批改,小组讨论批改。让学生懂得:“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7、师生共同开展“大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教师要读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化底蕴。要求孩子们读的书,教师首先要去读一读,真正成为孩子们阅读、作文的引路人。

8、教师要养成写下水文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成长。

9、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教师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给予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活动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公园、工厂、乡村、田野教师甚至可以把此项活动作为回家作业布置给学生及家长,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自然中去,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样,我们的生活化作文才会走到一条光明大道上来。

六、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实际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人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是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开放性原则。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实施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师的训练观念,拓展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开放心境,内容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教育性,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形成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渠道。

4、因材施教原则。人与人之间不仅先天遗传有别,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要让作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目标分层、命题分解、教学分档、指导分类、评批分度、修改分次”,使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5、愉悦性原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愉快地教,学生才能愉快地学。教师要通过丰富生活内容帮助学生搜索和提炼写作素材,用富于感染力的教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艰苦的写作过程中,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师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共同体验教与学的美感和愉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6、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7、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是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七、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将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八、研究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申报立项。

(2)落实课题组织人员,分析教师、学生作文教学现状。

(3)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方案的内涵。

2、中期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并做好对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研、研讨展示等工作。主要工作安排:

(1)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课题研究课、教学沙龙、教学竞赛等。

(3)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3、后期实施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的作体系。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组织课题结题,接受上级检查、评估、验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学生作文集;教师论文案例集等)。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负责人:

程劲松:男,39岁,校长,本科文学学士,高级教师,安徽省“乡村教师育人奖”获得者,东至县首届“教坛新秀”,池州市第三届骨干教师,池州市第二届小语会理事,负责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十余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其中全国一等奖1篇。

彭春林:男,42岁,副校长,农远管理员,本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5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其中市一等奖1篇。

成员:

何东升:男,49岁,专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1篇论文获县级奖。

黄福田:男,52岁,专科,高级教师,参与县级课题并按期结题一项,5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

十、课题实验成果表达形式,预期产生以下一些成果:

1、《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生活化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材料与相关教学论文的汇编。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训练方式的有效转变。

4、用实绩展览等形式,邀请上级教育专家进行鉴定、验收。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13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科研五年发展规划为指导,依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农村中学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和陕西教育局“教科研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师能和教科研水平,切实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的教师队伍。

二、总体目标

强化“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意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建设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坚持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和文化知识素养,开展有学校特色的多元化校本培训,培养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师队伍,让全体教师获得可持续提升。

1、课题研究:开展“教师教育科研常识”的专题讲座、讨论,邀请专家指导和引领,力争有1~2个市级以上的立项课题,围绕主课题立数个县级、校级子课题;做好自治区级、市级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和结题工作;做到使每位教师都具有教科研常识,创造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学习型校园。

2、教师培训:依据计划,按照以“整体推进、分层发展、协同优化”的基本策略,通过多形式、广渠道、大强度推进教师培训,13年做到每位教师通过校本培训24课时以上,分层培训和上级部门培训达人均24课时以上。通过校本培训和上级部门培训,力争每个专业30%的教师成为校级骨干教师,10%以上的教师成为市级专业骨干,5名以上教师成为石嘴山市学校知名教师。通过师徒结对、教师定期继续教育培训,增加学校专业化的培训,“研究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

三、组织机构

组长:薛建

副组长:朱欣荣

成员:常江涛 韩瑞

四、具体措施和工作

1、营造科研氛围,强化教育科研作用

通过宣传、参与、督促、检查等措施,强势推进,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

育科研是实践先进理论,是解决教学教育实际的、现实的问题,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最佳路径,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全体教师相信科研、依靠科研,主动的参与科研。比如:开展学习教科研培训活动,每月两周星期五下午为教师的学习时间,形式多样。再比如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邀请专家、领导来校指导,以教研组为单位一年外出学习一次。再如为教研组订阅《信息快教科研讯息报》,让教师了解教育最新信息。

2、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管理工作

依据《榆林市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与工作条例》、《20xx年榆阳区教育局工作要点》和我校实际情况,修改完善《镇川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条例》,制订学校09年校本培训计划,将教科研有关工作序列化、常规化,“到什么点就做什么事”,利于教师早明确、早准备,提高科研工作质量。

3、普及课题研究常识,促进教师课题研究意识

教师课题研究氛围不浓,极大原因是因为教师不懂、不会,觉得层次高深,难度系数大。如果普及课题研究常识,比如每位教师都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以及课题研究是解决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疑虑,是教学需求,是为有效教学服务,是为减轻教师负担服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何乐而不为呢?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科研常识”专题系列讲座,做好石嘴山市xx区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工作,且及时向教师汇报课题研究内容及进程。邀请教科研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提高课题的可操作性。

4、以评比为抓手,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学校本学期开学第2个月进行新教师的汇报课展示,举行教师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说课技能竞赛,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案例、专业课教师技能操作评比,

在评比、竞赛中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强化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教师的自我素质。

五、工作具体安排

1、理论业务学习:

a、每学期分发1本业务学习笔记,开放教师阅览室,为每位教师业务理论学习搭建学习信息平台。

b、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教科研培训的活动,邀请领导、专家来校进行《师

《课题研究》、等专题讲座或校内教师教学研讨。

2、专业技能提高:

a、师徒结对,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强化青年教师的成长。

b、以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开展新教师的汇报课活动,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师的教学技能优质课、说课竞赛,教学设计、案例评比,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操作竞赛,开展教研组每月一节的研讨课,一学期两周的推门听课和课堂教学诊断课活动。

c、落实教师定期下外出培训工作。

d、邀请其他兄弟学校教师来校指导工作。

e、收集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汇编成册。

3、教研组建设

a、定期开展教研组活动:每周两节课为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学习时间,每月两次教研组安排的组内交流课和评议。

b、外出学习:对于兄弟学校先进的、或具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各教研组组织一次外出学习和交流,回校后形成学习调查报告,并组织组内讨论学习。

c、学期末,各教研组对活动进行总结。

4、课题建设

a、开设“教师教育科研培训”系列专题讲座。

b、积极组织教研组、教师申报榆阳区、市级、自治区级的小型课题。 c、定期召开立项课题会议,做好课题的`过程管理,收集、整理课题资料。 d、成立校教育科研学术委员会,做好论文评审送交前的指导工作。

5、骨干教师培养

a、校内、校外结对培养。

b、“走出去”学习。

c、写教学反思,对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6、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a、定期下参加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培训。

b、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教学科研的研讨氛围。

7、评比

对于本次学校以上的校本培训为主的教科研活动中,评比出学期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14

(一)课题提出背景及其概念界定

1.课题提出背景或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应和“返朴归真”的呼声,为了避免课堂走上“重分析轻感悟”的老路子,于是,“琅琅书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唱起了主角。于琅琅书声中,我们看到了一幕幕由师生共同演绎的`激情飞扬。每一次聆听中,也总期待着心潮与之共同起伏的时刻,然而,又有几次真能让自己尽兴而归呢!。基于以上情况,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是当务之急,根据本人所任教年级和区教科室对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提出的相关建议,特确立此课题。

2.课题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为小学四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朗读,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收获,如何让朗读读得有意义,这都是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于“琅琅书声”中我们共同期待着:“读”占鳌头的阅读教学中,真能“读”当一面!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

1.研究目标:

(1)进一步研究小学四年级此年龄段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2)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切合学生并利于培养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地相关练习片断;

(3)通过研究,形成小学四年级朗读能力训练的相关方法及系列性集子。

2.研究内容:

(1)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内容及相应的训练要点;

(2)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普遍现象和特点;

(3)立足课堂,设计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反复实践,证明其有效性。

3.研究措施

(1)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研的内容和训练要点排出并进行整合;

(2)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普遍现象和特点设计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3)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朗读训练是否有效,并归纳整理。

(三)研究时间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时间:

2.预期成果:

(1)研究论文或报告;

(2)《立足课堂,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15

研究课题的题目:小学语言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

1、课题的来源和期望目标

素质教育的观念在我国教育界早已深入人心,那么,在课外阅读这个层面上,到底是一种什么状况?我对本班4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第一兴趣的百分比分别为:文艺娱乐活动28%、体育活动26%、美术活动18%、科技制作10%、阅读活动10%、数学活动8%。由此看来,学生在阅读项目兴趣上低于其它类活动。有的学生说,阅读活动不如文艺娱乐活动有吸引力;有的'学生认为,看电视、录像、玩电脑、听音乐,直观、生动活泼,比看书有意思。而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喜欢阅读哪一类书籍时很多选择了漫画书,只有个别学生说自己爱看童话等名著。造成学生不爱读书、阅读面窄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阅读兴趣;2、缺少正面引导。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1、选择适当的内容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这样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可开展读书演讲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等,把个体的、小组的、班级的阅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

3、尊重孩子个体的差异

学生对课外读物的解读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因为课外阅读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允许这种解读的差异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这种解读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二、教给学生多种读书方式

1、阅读方法不只是朗读,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阅读材料选择确定朗读、默读、诵读以及精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学会使用学用的工具书;对所读内容及时时行圈、点、批、注,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习惯。教给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2、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

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摘抄型笔记是从阅读的内容中分类摘抄好词佳句,至理名言,以及优美的片断。提纲型笔记则是对所读的材料进行提纲挈领的概括,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书中的内容。感想型笔记可以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想法随时记录下来,走近作者,和作者的心产生共鸣。评价型笔记是对书刊某些方面进行评价,为他人阅读提供借鉴。以为无论何种方法都对提高阅读效果十分有益。阅读中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读书笔记,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高。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四(2)班全体学生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方法,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研究中提高。

初步拟定的研究过程

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20xx年9月,制定研究方案

20xx年10月-20xx年1月:形成较完善的课外阅读制度,并在班级实施

20xx年2月-20xx年5月:改进课外阅读教育实验,提高课外阅读教育效益。

20xx年6月: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

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应用的设想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仅靠课内阅读,更多靠课外阅读。新大纳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又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新大纲强调了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活动对积累语言材料和提高读写能力的促进作用。课外阅读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情感的发展。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拓展学生智力背景的有效手段。通过这次研究,使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达到课内教学指导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补充课内教学这种相辅相成的状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科研主管部门的意见。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16

课题研究是项复杂的探索性工作,又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要做到有序、有控,以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应为完成研究课题的任务制订必需的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方案(亦称课题研究计划)有多种形式。它是合理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成的施工蓝图。在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在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应广泛征询导师的意见,听取同学的建议,多交流研究构思,多讨论切磋课题研究的具体方祛,从而使整个课题研究方案趋向完善。 一般来讲,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题目名称 题目名称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能画龙点睛般反映整个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的特征。在确定题目名称时,要着重考虑题目名称与课题内容,尤其是与课题的研究论点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题目名称既可以揭示课题,又可以揭示课题的论点。题目名称一般不宜过长。

2.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亦即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课题研究方案中要明确扼要地阐明选择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本选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预期本选题研究可在哪些方面能有所突破、有自己新的见解或能在实际中解决哪些问题,借以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明确了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才能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价值,不至于偏离研究方向。

3.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范围主要指课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所需采用的资料、设备等方面的范围。只有确定了课题研究的范围,才可能使研究工作能集中优势兵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明确选题研究任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避免徒劳无益的劳动。

4.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 课题研究不能采用小农生产方式,干到哪儿是哪儿。必须预先有个大致的安排,使所有课题的研究人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都是确保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的具体保证。没有这些研究工作的具体措施安排、时间保障,方案就会落空。因此,在确定课题研究步骤时要注意符合该课题的性质,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更要兼顾课题要求和研究者的特长以及可能提供的研究条件。在规划时间进程时,要注意留出定备用时间,以应付那些原先预料不及的特殊情况的产生,做到有备无患。

5.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 材料(资料和事实素材)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原料。只有明确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并充分地拥有相关材料,才能使课题研究成为有源之水,从而保证课题的研究能建筑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17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有效,哪些练习低效甚至无效,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去制作钟面,当学生制作好钟面,钟面的结构已经基本认识了。

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让他们到生活中找长方形去测量,再算一算他们的面积。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④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理论认为:只有当参与者以“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中,才能发挥活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对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预设、组织、调控、取舍等),活动成效才能趋于理想。追求活动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对象

本校五、六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

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取调查、观察、测查、收集个案作业、作品等方式,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包括理论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定期召开论文交流与评比、案例分析与讨论和教学实践系列研讨活动,请专家对这些经验予以鉴定、好的经验及时推广。

九、研究时间: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赵凤兰

组员:高年组所有成员

十二、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几乎都已积累相当的研究方法和经验,知道如何深入展开研究、细心研究问题、彻底解决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我校一线骨干老师,其中有多名老师在市级评优课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有多人次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过好成绩。教学、科研能力很强,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证。相信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研究成员的执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实验一定会取得成功。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18

《初中生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是由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伏荣超同志主持的徐州市教育科研攻关项目。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课题成果的质量,特别制定本计划。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试图从复杂性思维方式的视角对教育理论研究进行一番整体反思,包括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以及方法论层面等。以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为主要切入点,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为重点,提出有效解决初中阶段学生动荡分化的对策,探索操作性较强的有助于预防学习困难生出现的干预模式。同时,努力使研究性学习与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生研究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学习困难生研究领域。通过本研究,促使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更加关注教育生活世界,将研究基点更加倾向于教育生活世界的复杂性、本土性、实践性;通过本研究,增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自主性、开放性等适应复杂性研究的一些特征;通过本研究,加强教育理论研究者在方法论上的综合性,改变传统的单一方法论的局面。

实践意义:

1.对邳州市初中分化现状及成因等进行抽样调查,为开展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生问题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初中阶段学业分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主要切入点,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同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一些热心于学习困难生研究的科研教师,使初中生分化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学习困难生得到及时帮助,获得健康的发展。

3.通过此项研究为徐州市及其他地区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借鉴与参考。

二、本研究的子课题设计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实力,我们准备将总课题分解为如下子课题:

1.城市农村初中生分化和辍学成因的调查

2.初中生分化和辍学原因的资料分析研究

3.小学初中教与学的衔接问题研究

4.初中生成绩分化和辍学的对策研究

初中成绩分化和辍学的对策研究是总课题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又将将其作如下分解:

(1)初中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研究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研究

(3)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研究

(4)初中生控流止辍策略研究

(5)初中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

三、研究的.过程设计

1.前期准备阶段(20xx.6―20xx.9)

(1)通过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初中生学业、学业分化及辍学现状;通过文献研究,学习中外关于初中生学业分化的相关理论,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总课题研究方案,上报实验研究方案。

(2)成立总课题、子课题攻关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验小组,以指定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核心型、紧密型、松散型课题研究组织;公开课题主持人和实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出组织、管理、实验的具体任务;完成各子课题研究方案。

2.具体实验研究阶段(20xx.9―20xx.2)

第一阶段(20xx.9―20xx.11)健全实验组织、学生摸底分类阶段

(1)公开招标子课题,确定子课题的组成人员

(2)各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小组

(3)语、数、外等科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4)实验学校对学生的语、数、外等科的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进行摸底。

(5)各校对摸底情况进行分析、划分学生层次群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中等程度的学生各占百分之几)

(6)各实验学校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xx.9―20xx.2)初中生成绩分化现状调查阶段

(1)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表

(2)进行问卷调查,作量的分析

(3)进行个案访谈,作质的分析

(4)对调查内容进行整合并作统计分析

(5)撰写“初中生成绩分化的现状及成因”的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20xx.9―20xx.2)初中生学业分化的对策研究

(1)(20xx.9―20xx.2)对策的初期研究

a.各子课题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b.各子课题进入初期的实验研究

c.各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d.总课题组召集会议,听取各子课题组反馈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明确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2)(20xx.2―20xx.8)对策的中期研究

a.子课题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实践研究

b.搜集并甄别研究过程中的资料

(3)(20xx.8―20xx.2)对策的后期研究

a.各子课题对在实验研究中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

b.形成子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c.各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d.总课题组召集会议,听取各子课题组反馈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明确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第四阶段(20xx.2―20xx.7)实验研究的总结阶段

(1)各学科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终端测试评价

(2)各子课题组写出实验研究报告

(3)总课题组写出总体实验研究报告

(4)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5)表彰先进学校和个人

(6)鉴定、结题、准备面上推广

四、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

2.《新课改中初中生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专著一本

3.建立城区、农村降低初中生分化的两所示范学校

4.建立完善的网络资源,通过网络的专家系统,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指导。

附: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研究具体工作安排

1、20xx年9月:

①召开第一次课题组核心成员会议,确定子课研究主持人、课题研究实验学校,对子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招标。

②撰制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③做好课题开题的准备工作。

2、20xx年10月

①写出总课题及子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②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研究要点进行分解,确定本学期每个月的研究要点。

③召开课题开题会,届时邀请有关专家作课题研究工作指导。

④课题组例会,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工作任务,强调研究要点,并要求定期拿出研究成果。

3、20xx年11月

①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建立课题研究专题档案。

②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全面开始课题研究,具体研究方式可采用案例研究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注意积累原始资料。

③实施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④对实验校学生基础状况调查摸底。

4、20xx年12月

①对全体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教育理论培训。

②各子课题小组研究札记、教学案例,图像及文本资料进行汇总,分类整理、归档。

③子课题组撰写阶段研究总结。

5、20xx年1月

①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向主课题组上报有关材料,包括典型案例、教学实录、音像资料、学生作品、阶段研究报告等。

②召开课题人员会议,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

③主课题研究人员,根据上报来的资料及相关文献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19

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整体演唱能力,提高音乐素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计划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1、让音乐基础知识教学融入音乐游戏之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注重在音乐课中教给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寓枯燥无味的认“音符”、识“节奏”于音乐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知音乐旋律美,体验音乐的节奏美,开展与音符“交朋友”的活动,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习简谱七个音符时,让小学生给小音符起名字音符的数学名字是 1 2 3 4 5 6 7,然而在音乐中则为do re mi fa sol la si,我让学生每人动手做一个音符的头饰戴在头上,伴随欢快活泼的“找朋友”音乐去找自己的“朋友”,7个人为一组,交替进行。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声音,用“建设声音立交桥”的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如:学生唱“和音”、“和弦”,通过循环呼吸保持音高 ,看手势进行音高变化,在一片融合美妙的和声中自我陶醉,真正体验声音之美。

3、教会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

在课堂上分别让学生试用大声、中声、小声等进行演唱,然后听老师、录音范唱等,通过分析辨别,学生找到并认定哪种唱法最好,去选择最美的声音。具体途径是:⑴学生从柔声、轻声开始学唱,逐步学会气息控制,头腔共鸣,使音色自然统一声音圆润、优美。⑵加强音高音准训练,让学生体验不同速度、力度的歌唱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不同。⑶教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情绪和学会处理歌曲。⑷加强正确的吐字、咬字和美感的训练。

二、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整体演唱水平

课外活动是音乐课堂的延伸,它为孩子们发展音乐特长开拓了广阔的道路,并可在普遍提高音乐素质的同时培养尖子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专业性训练。

1、发声练习和听音练耳相结合。美妙的声音是从发声练习中获得的,而要唱好一首歌曲,这就需要听音练耳了。那么应怎样训练呢?⑴发声训练从长音开始让学生体验发音位置和发声技巧。⑵听音练耳从小二度开始,边听边唱,培养学生心中音程概念。比如:从

标准音A开始,升高或降低一个小二度,学生用“la”唱出来,再升高或降低一个大二度,学生先唱出来,然后再听琴校正,继续升高或降低一个大、小三度,以此类推至纯八度。

2、指导学生看谱视唱,教给学生演唱方法。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首先看歌曲的三要素,即调号、拍号和表情术语。其次再看反复记号、装饰音及各种速度、力度记号和主要节奏型,然后才可以准确无误的演唱。

3、进行和弦连接演唱,使学生准确把握声音的高低贯通。

4、帮助学生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培养学生有感情的唱歌。帮助学生分析歌曲和掌握歌曲的速度、力度对于学生唱好歌曲是十分重要的。

三、创造快乐、轻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要保持孩子们对音乐的好奇与热爱,引导孩子们亲近音乐,使他们有了解音乐的欲望,让他们从音乐中感受到大自然及周围熟悉的事物。

在训练过程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地讲解一些比较专业的词语。比如唱跳音、顿音时,气息很容易僵硬,我就启发他们想像肚子是一个皮球,要像拍皮球一样弹起来,孩子们都拍过皮球,一些同学很快能做好。这样就能准确找到唱顿音、跳音灵活运用气息的方法了。

孩子们的天性是好动而活泼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要及时调整内容;转换他们的兴奋点,这样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基础知识。

总之,在研究训练童声合唱时,要把具有孩子特点的美的音质放在首位,指导孩子们用高音位的头部发声,寻找明亮集中的头腔共鸣。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20

课题研究是—项复杂的探索性工作,又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要做到有序、有控,以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

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应为完成研究课题的任务制订必需的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方案(亦称课题研究计划)有多种形式。它是合理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成的“施工蓝图”。在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

在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应广泛征询导师的意见,听取同学的建议,多交流研究构思,多讨论切磋课题研究的具体方祛,从而使整个课题研究方案趋向完善。

一般来讲,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题目名称 题目名称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能画龙点睛般反映整个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的特征。在确定题目名称时,要着重考虑题目名称与课题内容,尤其是与课题的研究论点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题目名称既可以揭示课题,又可以揭示课题的论点。题目名称一般不宜过长。

2.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亦即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课题研究方案中要明确扼要地阐明选择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本选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预期本选题研究可在哪些方面能有所突破、有自己新的见解或能在实际中解决哪些问题,借以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明确了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才能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价值,不至于偏离研究方向。

3.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范围主要指课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所需采用的资料、设备等方面的范围。只有确定了课题研究的范围,才可能使研究工作能集中优势兵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明确选题研究任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避免徒劳无益的劳动。

4.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 课题研究不能采用“小农生产方式”,干到哪儿是哪儿。必须预先有—个大致的安排,使所有课题的研究人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都是确保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的具体保证。没有这些研究工作的具体措施安排、时间保障,方案就会落空。因此,在确定课题研究步骤时要注意符合该课题的性质,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更要兼顾课题要求和研究者的特长以及可能提供的研究条件。在规划时间进程时,要注意留出—定备用时间,以应付那些原先预料不及的特殊情况的产生,做到有备无患。

5.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 材料(资料和事实素材)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原料”。只有明确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并充分地拥有相关材料,才能使课题研究成为有源之水,从而保证课题的研究能建筑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6.课题研究的条件要求 开展任何课题研究都需要—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及设备等研究条件来保障和支撑。离开了必需的研究条件,课题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在课题研究方案中,对开展课题研究需要哪些设备、设施,需要多少物质材料,需要多少研究经费等等都必须事先分类分项作出估算。当然,在确定研究条件时,要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尽量降低不必要的投入,争取课题研究的效益能提高。这样才能在课题申报和竞争中,增强自身竞争力。

7.课题研究的指导力量配备 高中学生搞课题研究,由于大多是科研新手,要使课题研究价值高而且能取得成功,指导力量的配备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没有高质量的指导教师对高中学生课题研究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选择对研究领域熟悉,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作为高中学生课题研究的指导力量。实践表明,一个好的指导教师不仅能对学生在课题研究的方法上给以指导,在成果涌现上给以点拨,更重要的是还能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高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规范的科研行为、严谨的科研态度、百折不挠的科研意志、崇高的科研道德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选择课题研究的指导教师,对高中学生来讲,主要是在校内聘任。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21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方式深受大家的喜爱。因此启发我开始关注能否引用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班会是一直是教育学生的主要形式,是养成良好习惯解决班级问题,发扬民主精神的平台,同时,我校一直以20分钟晚点活动为学校常规教育平台。因此,将20分钟晚点活动转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微型主题班会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首先他时间较短,符合初中阶段学生持续注意力时间,在短时间可以更高效解决问题,达到思想上的共识;其次微型主题班会主题明确,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目的明确、快速安排班级任务;再次活动选材简单、短小精悍。学生可以用随机生成的教育素材,如一句话、一个故事、一个情景剧,学生通过简捷快速的语言表达,就可以生成一种观点或者解决一个小的班级问题;正所谓小活动、大德育。

而在现实中班会课存在很多问题:

1、老师不知道如何开展班会课;

2、班会课流于形式,达不到教育效果;

3、如何结合学情、班情开展有效的班会课。

4、开成功的班会课如何去总结记录并让效果延生。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生在初中阶段

助于学生的成长。

研究此课题,对如何开展高效的微型主题班会活动有重要的意义,还直接影响班级建设。让微型主题班会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成为自我反思和教育的平台。最后让班级用微型主题班会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成长的班级,并走向卓越。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塞林格曼积极心理学。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塞林格曼将人的乐观、幸福感、好奇心、韧性、利他、智慧和创造的勇气等积极品质作为实证研究的课题,他提出要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性格优势,并借助这种力量解决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防御挫折的机制。这对于正在成长的初中生来说,阳性激励、正面引导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理论:我十分坚信,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3、吉姆.克莱默的组织心理学:老师是学生可以问路的旅伴,路在学生与老师的前方,班级是一个团队,团队有助于普通人实现不平凡的业绩,老师作为团队的指导者,就应该激励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

四、研究目标

微型主题班会达到三个层次的教育效果:第一层达到发现班级问题、明确个人职责、统一思想认识的自我认知教育;第二层达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主管理水平,铸造班魂的自觉行为教育;第三层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观,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起一个相互亲近家庭式的幸福班级体的自我成长教育。

所成型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老师或者学校有借鉴价值。

五、研究内容:

探索微型主题班会怎样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主题班会的效果从3个方面界定:

1、是否解决了班级问题;

2、是否起到凝聚班级力量的作用;

3、是否提高了学生某项能力。

为了指导日常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将从以下方面去研究:

(一)、研究微型主题班会的流程:让学生自己清楚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要做到何种程度;

(二)、研究微型班会的主题:针对班级发展情况和学生成长规律设计系列班会主题,如何处理班级常规问题、预防在各阶段出现的不良情况,让教育目的隐藏在活动中,达到教育目的;

(三)、研究有效的微型班会的教育方法:归纳总结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及巧妙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让主题班会流于形式,使主题班会在20分钟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研究微型主题班会的形式:针对不同的内容或者主题,采取何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哪一些活动形式可以取得更多的教育成果。

(五)研究微班会的效果延生:如何让班会产生持续性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参阅教育家关于班级活动的书籍和文章,以及教育一线班主任在主题班会的研究成果,给微课题效果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的指导。

2、行动研究法

主要通过晚点时间坚持实施小主题为核心的自主教育活动,并把活动从准备到实施、再到效果进行文字性记录,并配上照片或者拍班会实录。

3、经验总结法

通过总结以往的班会经验或者借鉴他人有效的班会活动方案,来解决自己班级的问题,从而研究同一个主题和方案在不同班级实施的教育效果有何不同。

4、问卷调查法

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实施自主小班会后,学生内心和行为发生的变化,调查和搜集学生更具创意和有效的教育题材和形式。

课题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

1.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搜集和学习研究,了解教育理论和其他人研究的前沿动向。

2.通过调查确定研究方法、内容及措施。

3、召开班干部会议和学生会议,明确微型主题班会研究的意义和班级要做的准备工作。

实施阶段

1.根据制定的“初中微型主题班会效果研究”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主要是通过主题班会时间去实践,总结、反思,提升来验证班会教育效果的实效性。

2.由参与者学生对微型主题班会进行体验式感受班会效果并完成效果调查问卷。

3.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及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改进微型主题班会操作流程和主题设计,积累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总结阶段

整理各个阶段研究的材料: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2.撰写研究报告,书写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2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在新课程理念的大背景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已不再是讲授课、训话课,学生正襟危坐,而是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活动,多交流,多体验。可我们发现,学生的材料近乎千篇一律,学生的交流三言两语,学生的回答没有层次深意,课堂教学只能是对学生以往生活经验的总结,达不到思维碰撞,这一切源于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有材料而无分析,有分析而无总结,就如同在一场辩论前只准备只言片语是难以应付场上的唇枪舌战的。所以课前活动在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中尤为重要,这也就是三环节教学中的第一步:预习环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2.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注重与本地区实际及学生的生活联系,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使之有效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科书的内涵挖掘;

◆学生生活体验的储备;

◆网络资源的搜集整合;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问卷):通过广泛调查学生,大量查阅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

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逐步探索出影响,了解影响学生课前活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努力提高课前活动成果。

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

研究过程

实验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实验的起步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目标

A、通过实验,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和开发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B、加强学习,转变认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主要工作安排

A、与学校教科研相结合,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B、认识教材特点,做好实验的思想及理论准备,明确实验的正确方向。

C、举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讨论,评析,促进自己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达成共识。

D、经常与其它教师交流自己参与实验的.具体做法及心得体会,并在学期末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

2.提高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目标

A、在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典型案例及活动方案,积累研究经验。

B、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2)主要工作

A、通过培训,进一步自己强化对教材的认识,促进正确理解把握教材,更新观念,改进教材,提高课的质量。

B、通过观摩课、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汇报实验成果,并形成典型案例,积累实验的素材、经验。

3.实验的深入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目标

A、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B、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资源,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C、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主要工作

A、把握教材特点,深入领会实验的目的,大量挖掘课程资源。

B、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经验。

C、完成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实验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进行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典型案例及综合活动方案。3.汇报实验成果。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23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是依据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而提出的。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德、识、才、学”兼备。在后两者“才、学”的培养上,运用“多思教学”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发展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内容之中,因此,小学习作教学同样要研究如何发展思维的问题。《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现存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着“高耗低效”的弊端,耗时很多,却收效不大。“小学习作多思教学”的研究就是针对现存的习作教学的弊端进行改革,提高习作课堂实效,促使习作素质全面提高。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课题的涵义

小学习作多思教学,是以思考为中心,以多思为手段,以乐思、善思、最终学好习作为目标的教学。“思”即思考,以“思”来贯穿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以“思”来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以“思”来发展思维,尤其要开发学生在习作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小学习作多思教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它以“思”为中心线串联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诸多训练要素,以“思”为习作训练的突破口,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习作能力。

1.研究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思维因素。本实验研究习作教学中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法、何种教学手段开展“多思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周围事物、观察周围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在课堂上,如何激活学生的习作思维,以“要思、乐思、善思”来促使学生“要写、乐写、善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包括自改习作的能力)。

2.研究思维领域的理论知识。以习作教学为主要载体,研究通过实施“习作多思教学”培养学生在习作时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使学生既得“鱼”,又得“渔”,掌握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受益终身。研究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来学习习作,提高习作水平。

3.研究多思教学模式。本课题要在研究各种教学因素和变量的基础上,对重要因素和变量进行优化组合,建立科学的习作多思教学模式。

(三)实验目标

1.研究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初步形成小学习作中多思教学的理论和相关的、有效的、有特点的教学方法。

2.教育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实验学生的习作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尤其在思维领域有良好的发展,具体指标如下:

⑴通过实验,转变学生“怕写作文”的观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周边事物的兴趣,带着“思”字观察事物,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重点)

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说话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⑷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由观察、积累材料后,以一定的思维能力构思计划,包括选题、选材,并做到有条理、有层次、有中心地加以表述。

⑸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习作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并由习作教学迁移至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及其他学科,乃至学生的生活各方面,使其终身受用。

⑹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习作的自改能力,培养学生习作时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使学生在语文这门工具性学科上各方面的素质更为扎实、稳固。

⑺通过实验,不断优化习作教学,注重运用“多思”教学,使学生更善于学习,更具有创新意识,更热爱习作,乐于写作。

三、实验对象:

自然状态下,在不打乱班级编制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随机把三年级一个班级分为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研究。

四.课题研究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对习作能力进行分解,“小学习作多思教学”研究中的思维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项能力,在实验中,还需穿插其它各项习作能力的培养,将“多思”纳入整个习作教学的体系中,而不是单打一地进行。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突出“习作多思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突破口,带动其它各项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习作综合素质的提高。

2.合作性原则

实验中,建立新型、民主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因材施教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大面积提高,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实行优势诱导,鼓励学生冒尖,加强对落后学生的督促,分层次、分步骤提高要求。总之,要兼顾两头,抓好全面提高。

4.实践性原则

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实践中提高。

5.自主性原则

要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出表现自己的机会。

6.长效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要着眼于长远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而不是浮于表面,或只图课堂上的一时热闹。

五.研究的方法:

综合运用对比法、观察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在研究过程中,将理论思辩和实证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六.研究步骤:

1、申报课题、制定课题方案,学习课题精神和内容。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做好实验前后的检测工作,资料积累工作,分阶段进行实验分析与总结。

3、对实验研究的资料、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的总报告及论文,进行结题。

参考文献: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贺玲:《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

杨 琦:《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河北教育学报

崔 峦:《小学语文教学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月版

汪 潮:《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 杭州大学出版文社 1999年6月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24

课题研究是—项复杂的探索性工作,又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要做到有序、有控,以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应为完成研究课题的任务制订必需的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方案(亦称课题研究计划)有多种形式。它是合理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成的“施工蓝图”。在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在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应广泛征询导师的意见,听取同学的建议,多交流研究构思,多讨论切磋课题研究的具体方祛,从而使整个课题研究方案趋向完善。

一般来讲,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题目名称

题目名称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能画龙点睛般反映整个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的特征。在确定题目名称时,要着重考虑题目名称与课题内容,尤其是与课题的研究论点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题目名称既可以揭示课题,又可以揭示课题的论点。题目名称一般不宜过长。

2.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亦即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课题研究方案中要明确扼要地阐明选择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本选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预期本选题研究可在哪些方面能有所突破、有自己新的见解或能在实际中解决哪些问题,借以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明确了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才能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价值,不至于偏离研究方向。

3.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范围主要指课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所需采用的资料、设备等方面的范围。只有确定了课题研究的范围,才可能使研究工作能集中优势兵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明确选题研究任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避免徒劳无益的劳动。

4.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

课题研究不能采用“小农生产方式”,干到哪儿是哪儿。必须预先有—个大致的安排,使所有课题的研究人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都是确保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的具体保证。没有这些研究工作的具体措施安排、时间保障,方案就会落空。因此,在确定课题研究步骤时要注意符合该课题的性质,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更要兼顾课题要求和研究者的特长以及可能提供的研究条件。在规划时间进程时,要注意留出—定备用时间,以应付那些原先预料不及的特殊情况的产生,做到有备无患。

5.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

材料(资料和事实素材)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原料”。只有明确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并充分地拥有相关材料,才能使课题研究成为有源之水,从而保证课题的研究能建筑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6.课题研究的条件要求

开展任何课题研究都需要—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及设备等研究条件来保障和支撑。离开了必需的研究条件,课题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在课题研究方案中,对开展课题研究需要哪些设备、设施,需要多少物质材料,需要多少研究经费等等都必须事先分类分项作出估算。当然,在确定研究条件时,要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尽量降低不必要的投入,争取课题研究的效益能提高。这样才能在课题申报和竞争中,增强自身竞争力。

7.课题研究的指导力量配备

高中学生搞课题研究,由于大多是科研新手,要使课题研究价值高而且能取得成功,指导力量的配备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没有高质量的指导教师对高中学生课题研究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选择对研究领域熟悉,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作为高中学生课题研究的指导力量。实践表明,一个好的指导教师不仅能对学生在课题研究的方法上给以指导,在成果涌现上给以点拨,更重要的是还能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高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规范的科研行为、严谨的科研态度、百折不挠的科研意志、崇高的科研道德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选择课题研究的指导教师,对高中学生来讲,主要是在校内聘任。 但也不必拘泥校内,可以走向社会,请有关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的教授专家,甚至学生家长。

8.课题研究前成果预期及其表现形式

一切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若对研究成果及其表现形式事先缺乏一个大致的预想,就会使课题研究迷失方向,进入盲目状态。当然,对研究成果的预期应当是恰如其分的,估计自己经过努力能达到的。预期时,宁愿将困难考虑多些,目标定得低些。在明确了成果的具体目标后,尽心努力,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地沿着成果目标的既定方向前进。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上述几个方面内容,但在实际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研究方案并不是—成不变的。

在实施方案中,如果出现了一些预料不到的特殊情况而影响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那就必须迅速及时地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正。但不管是原订的方案还是修正后的方案,研究人员都必须坚定不移地遵照执行。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25

一、 研究背景

小学数学中笔算是重头戏。笔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但我在计算教学中发现笔算正确率低是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明显问题,所以及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矫正计算错误,提高笔算正确率,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习惯,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 概念界定

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存在的计算错误,历来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应该说计算是数学知识中最容易把握的一个内容,而计算错误却始终贯穿在从低到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以,教学时,一方面我们要教学多种计算方法,除了笔算,口算、珠算、估算、简便方法,并注意它们的联系和配合,使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注意计算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

三、 研究目标

探索一种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教学方法与措施,使其可以广泛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使小学生数学笔算正确率得到提高。

四、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收集整理,沿袭国内外有关理论和经验,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在此基础上改造,提升,突破,创新。

2、教育经验总结法 有目的的整理教育工作的经验,针对选择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一些经验规律。

3、访谈法 通过采访一线工作的数学教师,共同探讨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措施。

4、实验法 对提炼的经验、规律,共同探讨出的有效措施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验。

五、 成果体现

研究报告

六、 研究步骤

(1)、20xx年7月-8月,先期准备阶段:理论学习

(2)、20xx年9月-10月,课题申报阶段:递交课题申请书,制定实施方案。

(3)、20xx年11月1号-11月15号,全面实施阶段:开展课题的研究。

(4)、20xx年11月15号-11月22号,总结提高阶段:总结经验,交流成果。

(5)、20xx年11月22号-11月25号,结题验收阶段:整理各类资料,申请课题验收。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26

一、问题的提出

处于世纪之初,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为严俊的可能是道德危机的挑战。当前,素质教育全国展开,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把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素质培养。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就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民族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教育系着社会的转型,科技的高速发展,民族复兴之大任。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对我们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新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抉择。在这种情况下,必将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市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德育是核心”。为了保证核心地位的确立,必须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开创新局面。这种新局面不是从形式上、内容上的花样翻新,而是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来入手的。德育实效性的高低来自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德育科研。

我校1995-1997年期间,部分班级就德育的实效性方面进行过实验性尝试,首次编印《沙河中学学生手册》,形成了学生德育目标量化考核方案。在此基础上,1997年秋季,全校性开展德育目标量化考核试验,学生德育目标和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特别是1998年2月针对探索德育实效性修订了《沙河中学学生手册》,为了使我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有所突破,组织多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有丰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和经验的书记、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政治教师及语文教师等,组成德育科研小组。1998年5月19日确立《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通过全校学生和部分兄弟学校部分班级学生的调查,分年级探讨德育实效性研究,着重从起始年级开始,选初20xx级1班(好班)和高20xx级2班(差班)对比,20xx级1班(好班)和高20xx级3班(差班)对比,在四个班级分别着重进行“道德品质培养”、“行为习惯训练”、“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辅导”。通过调查研究,对比实验,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考虑社会对思想道德的要求的层次结构,恰当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从点滴开始,重实际效果,真正打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但由于人员变动(有的主研人员退休、调动)等原因,一直没有正常开展研究。现经天城教研室同意,继续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思考

(一)社会实践与拓宽德育途径

社会实践这一德育途径是沟通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它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这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组织社会实践要求教育者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密设计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让社会实践扎实、有效的发挥其德育功能。

(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德育内容

近几年,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却是比较薄弱的。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内容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年龄特征选择基本的、系统的内容进行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消费观念、权利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怎样选择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是取得实效的保证,学校应在选择内容时既要依据纲要,又要切合学生品德实际,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因为学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阵地,是传播现代科学与现代文明的殿堂,学校德育理应加强对学生三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把握人生的方向。

(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增强师生双向沟通,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是德育的原则,德育在这方面是薄弱环节,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途径还是对学校、教师工作,初、高中学生的评价都有显著差异。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评价的水平也不同,对德育的需求也不一样。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真正了解,教育缺乏针对性。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教师既要考虑儿童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要考虑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以采取合理措施,促其质变或飞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如高中阶段是学生由幼稚状态发展为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因此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目前高中教育往往是高考硬目标冲击德育软任务,使学生对学校德育效果的评价明显低,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研究证明: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需要相对应时,就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

(四)学生主体参与德育方式

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学生们喜欢自己搞的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内容和方式;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式的教育。而我们的德育,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主,没能考虑到学生的主体需要。尽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呼声很高,但真正落实并不到位,人们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仅限于智育,还没有包括道德发展的主体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使得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育,是“等待加工的产品”。这样的德育学生怎能乐意接受呢?其实成人的成熟与经验,只能具有辅导与指导性,但绝不能代替儿童来做决定,学生有自己的道德选择和接受道德的权利。因此,要取得实效,首先应解决的根本不是方法、内容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向上的精神,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学校德育只有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才有实效。

(五)努力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是搞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的根本保证。面对德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研究探索,揭示其规律,寻找新方案,就非常需要教师具有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既要勇于实践,又要积极参与科研,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德育实效。心理诊断与辅导也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导。

三、研究内容

德育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但任何教育研究离不开对学生、教师、学校的研究,离不开对操作过程的研究,更离不开对未来适应性的研究。这些都是研究确保德育实效性的最重要的研究。

(一)、研究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品德的完善、人格的升华。所以,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德育应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但是,以往的德育工作,由于受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较强调学生是教育对象的一面,而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只是简单地把学生作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没有主动参与的需求,久而久之,势必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化。未来社会的发展靠有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去实现。因此,我们主张把德育活动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求得一种主动的发展,确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然,主体作用发挥对象,不应仅仅是那些学生干部或重点中学的学生,而应是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取得最大的实效。

(二)、研究教师,不断加强师德建设

抓好学生的德育必须先抓好师德。我们感到:学生的德育要载体,而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教师的人格。德育的最大效果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其中教育的痕迹最少,学生最易接受,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以校为本,研究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和学校德育途径

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目的是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化、制度化、序列化、科学化的轨道。我们认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要坚持以校为本,重要视探讨研究每所学校德育的个性和特色,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存在于一个个具体的个性之中,只有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学校德育工作的自主权,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从这个意义看,德育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哲学观的转变。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以校为本制订整体规划必须以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学校所在社区实际为出发点,遵循青少年身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及性别差异,构建不同的德育网络体系,力求使整体规划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研究操作,注重教育活动过程的优化

德育贵在实践。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学校德育工作不应是运动式的,也不能只满足于搞几项大型的活动,更不应该只是形式上、内容上的新花样。德育工作要讲求实效,而德育工作的实效来自于操作的优化。从实践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操作方案,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在课题组各主研和参研人员制订初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并设计评价指标和问卷调查的题目。准备实验课。

(二)实施阶段:

1、问卷调查(前测):20xx年9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访谈对象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测试后进行统计检验。

2、实施方案确立:20xx年10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确立方案。

3、实验实施阶段:20xx年11月到20xx年12月,时间二年(两个学年)。实验对象选:沙河中学高20xx级和初20xx级。

4、问卷调查(后测):20xx年9月进行,并进行统计检验。

(三)总结阶段:

20xx年9月到12月据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分析、统计形成实验报告。

五、成果预测

我们进行德育实效性研究预期目标和成果:

(一)对学校德育途径①个别教育;②班会;③社会实践;④大型教育活动;⑤课外活动;⑥政治课;⑦各科教学渗透;⑧团队会进行探讨,完善的理顺德育发展思路。

(二)对学校德育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探索,建立合理、分层、序列化的德育目标。

(三)、对初、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内容的需求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文明公约、交通法规、法律常识进行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四)对教师师德规范“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名学生负责的态度实施德育,让所有学生都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对教师育德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能力、创设良好德育环境的能力、个别谈话能力、转化后进生能力、教科研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进行探讨,培育德育科研人员和德育骨干队伍。

(五)对学生思想品德:A热爱祖国、B热爱劳动、c热爱集体、D尊敬师长、E文明礼貌、F诚实正直G助人为乐、H关心国家大事、I心理调节、J自我教育等进行研究,探寻养成及引导策略。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

本课题由学校直接领导,由分管学校德育的副校长任课题组长,学校政教处、教科室牵头,组织课题研究组实施,并得到天城教研室有关领导和教研员的大力支持。

课题组组长:陈天明,男,37岁,学校副校长,中教一级,1984年7月毕业于三峡学院物理系专科,199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1998年至20xx年于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管专业)学习,论文曾在万州获科研成果二等奖,天城教育学会获一等奖。

课题组主研和参研人员均为大学本科毕业,班主任6名,政治教师2名,政教及团队干部3名,地、县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名,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2名,他们的论文多次在全国及省、地级交流、发表、获奖,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七、经费预算

可能的经费开支主要有:资料检索、查询,书籍购买,实验班级所用的有关资料,研究人员到外地交流的差旅费,专家论证所需经费等等。预计大约需要经费8000——10000元。

经费的来源:学校自筹及多方面筹措。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27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学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经学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营造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备课组长要做好引领工作,教师个人要单独申报一项小课题进行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并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事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填写《小课题研究方案》(附件一)。学科组(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学科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教科室提交《中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科室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一周内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同时完成附件二、三),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科室将对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中期小结)。程序是:(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教科室;(3)教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学校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并纳入学期量化考核,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介,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不断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小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六、小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李居涛

副组长:刘甲田

成员:孙晋斌张会侯成峰赵炎马强赵雪梅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28

时间:

20xx年11月至12月

活动目标

1、营造温馨的活动氛围。

2、通过活动培训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3、引导教师与幼儿寻找生活的快乐,感受快乐的同时感受生活的快乐。

4、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扩展,有所延伸,有所完善。

活动程序

1、选择内容:各年龄段的教师根据幼儿园和谐发展教材,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活动内容。

2、分班组进行教材研讨:确定研讨活动内容,找出活动重难点,确定活动方案。

3、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培训文章。

4、各年龄段分周进行观摩研讨,并提出各年龄段活动的修改方案。

5、执教老师根据修改方案,向课题组展示活动再修改。

6、最后将修改成熟的活动方案,并录像存档。

7、各班(大、中、小)根据修改好的方案分阶段在本班开展活动。

课题研讨的要求

1、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到研讨活动中来,寻找活动教材,想办法,出主意。

2、活动过程中作好观察笔记,课后写好活动反思(教学笔记、谈感悟等)。

3、活动过程中认真作好笔记,课后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4、根据活动内容有的放矢地搞好家长工作。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29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按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该达到二级的目标要求。在二级目标中,读的要求有: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小短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然而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感到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可培养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阅读还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然而现行牛津小学英语教材,重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读和写技能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纵观国内,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已被大家所重视,广大教师对此做了不少探索,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已取得了较大成绩, 其研究表明:

从学习语言的规律看:成功的学好一门语言要进行大量地吸收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 通过对语言 充分阅读,用心感悟,不断积累、运用,才可能真正体味到地道英语的独特魅力,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看: 小学生具有很好的感性思维,富有情节的故事、童话学生更感兴趣;贴近自身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短文、对话更能吸引他们。英语教学已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的封闭、单调、划一的就教材教教材的僵化状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

三、研究的预期目标与主要内容:

l研究的预期目标:

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与内容: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是否吸引学生。同时尽量与牛津英语的主题式教学相结合,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各年纪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汇编出四套系统的阅读教材。

2、研究小学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阅读课作为一门技能训练课,其任务着重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句子中的词义,帮助他们把音、形、义结合起来。因此,使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大有帮助。

3、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总体英语发展水平的关系。

四、研究的原则和主要方法:

l 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法和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实践性原则: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为学生创设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3、整体性原则:注意英语牛津教材与阅读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外的协调,拓宽学习渠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发挥教学的整体效益。

l 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所学阅读材料的兴趣、理解程度、掌握情况等。

2、实验法:

根据实验目的,对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分年级进行不同的设计、探索,并将不同课堂教学现象做记录、分析,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对比较典型的阅读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

五、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

1、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内存”,抓住他们的“愤”、“悱”之处展开教学。教师要真诚地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不仅允许他们赞同、接受,而且允许他们否定乃至拒绝;学生之间有更多的直接的交流、讨论,让理解、信任、尊重、宽容、民主、合作充满整个课堂。 同时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2、加大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力度。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由读去感知语言、感受生活、丰富情感,同时积累语言。在此基础上,更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时间和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阅读习惯

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逐步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为今后的主动发展打下根基。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进程

1、基本进程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课题的构思和定位,方案的撰写和论证。

(2)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4月)

A、课题的实施、研究;

B、中期论证;

C、课题的发展、完善。

(3)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成果的总结,经验的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

组长:邓X莉 XX市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师)

成员:钱X琴 金坛市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研组长(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师)

王X凤 XX市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师)

温X玲 XX市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

王X琴 XX市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

刘X芸 XX市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金坛市骨干教师)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2、教师论文、案例分析等。

3、CAI课件、研究课教案等。

4、学生作品,包括作业、学习体会等。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课题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2、课题组成员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为课题研究成功提供了保证。

3、本课题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本教研组的大力支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会得到有力保障。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篇30

一、课题的提出。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完成培养高素质语文人才的任务,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拓宽视野,丰富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为了确保学生完成这一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

然而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我们发现:

(1)阅读范围狭窄。学生最喜欢看一些通俗的读物,如漫画、卡通、小说等,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关心甚少,对科普知识方面的读物缺乏兴趣。

(2)阅读目的不明。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是休闲性的,阅读后连文章的内容都记不清。

(3)阅读时间较短。调查发现,能够坚持天天看课外读物的学生寥寥无几,绝大数学生的阅读是随意的,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以上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期望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探究,寻求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实效的策略、途径,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外阅读的新体系。

二、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必然应服从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但与课堂教学相比肯定会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但目前我们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通俗读物看得多,名著科普读物看得少;走马观花者多,潜心阅读者少;随意看书的多,长期坚持看书的少。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提出了“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课题研究,旨在研究,在平时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安排,让学生在众多的材料中获取最及时最有用的信息,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

三、研究范围。

研究学生如何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研究如何开展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挖掘学生阅读理解的潜能。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总体研究策略为行动研究方法,即作为研究的实施者——教师,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活动中主动贯彻课题研究思想,有步骤的落实课题研究的.各项计划,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课外阅读组织、指导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活动后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反映课题研究的效率与效益。

具体选用的研究方法有案例研究法、教育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五、研究程序。

在研究的前期,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尽可能多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关的教学论著、论文及其相关理论材料,筛选出针对性强、有价值的信息,找到新的生长点,界定课题、设计课题、论证课题。

在研究的中期,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根据所任班级的学生情况及自身个性,积极贯彻课题研究思想,并把自己的实践过程编写成案例,为课题的研究与推广提供翔实有力的第一手资料。

在研究的后期,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针对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

当然,这三种方法在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是各有侧重、交叉渗透的。

六、研究内容。

(一)阅读内容的研究

1.研究如何选择书籍,寓严肃的德育教育与阅读活动之中。

2.研究如何能根据基础课程需要,正确选择课外读物。

3.研究如何选择书籍,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二)提高能力的研究

1.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观察,研究如何改进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阅读速度等。

2.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口头表达、作文、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能力等。

(三)指导方法的研究

1、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研究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途径。

2、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研究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习惯的培养等。

七、研究措施。

1.时间得到落实。一是统一指导的时间得到落实,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得到了落实,作业减少了,自由阅读的时间就多了。

2.活动得到落实。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开展一些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速读赛、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等。

3.指导得到落实。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兴趣,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指导也是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可以指导做活页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可以看录像,欣赏音像资料提供的内容,指导写观后感等等。对课外阅读指导,教师同样要精心备课。

4.检查得到落实。对课外阅读是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是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是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是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5.建立家长联系卡制度。

课外阅读,就其形式来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外读书。因此与家长配合是很有必要的。第一,教师要指导家长按照学生要求为学生提供读物,第二,给孩子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第三,家长要向教师及时反馈学生读书的情况。所以,建立学生课外阅读家长联系卡显得非常重要。设计一张联系卡,让家长在相应栏内填上学生课外阅读的书名,阅读时间,进展情况等。形成班级,校园课外阅读的网络,让学生时时处于读书的氛围中。当然,这种方法要以适度为准,同时要以学生同意为前提,根据学生的读书需求来进行,否则,效果则相反。

6.开展教师、学生、家长读书日活动。

开展教师、学生、家长读书日活动,是刺激学生读书兴趣,让学生展现“学识”、“能力”的机会,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学生参加活动时,神经系统紧张,表现欲增加。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不定期的举办教师、家长、学生“读书日”活动。通过活动,家长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掌握学生读书的爱好,学生也在家长面前充分展示了读书的“才能”。提高了读书的兴趣。

总之,只要以上六个方面得到落实,本方案就一定行之有效。

八、研究对象。

本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