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农村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3篇)正文

《农村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3篇)》

时间:

农村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3篇)

农村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1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破解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破解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真正要破解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这是十九大国家的战略部署,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农村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千百年后,人们所向往的村美、水清、树绿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论述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持续在加强。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首先,要坚持优先发展经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不仅要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要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集聚人气,形成良性循环,充满生机活力。所以,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其次,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而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在过去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以损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当前,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我们共同去发现。

再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乡风文明,内外兼修才算得上美丽乡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社会风尚、村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

最后,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全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将更加有力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要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农村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3

“乡亲们脱贫后还要扶上马送一程,我要帮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驻村届满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中排乡大宗村第一书记和银光,选择了继续留任。

精兵打硬仗,一锤接着一锤敲。和银光联系对接帮扶单位,带着乡亲们一起投工投劳,大宗村陆续补上了入户路、卫生公厕、快递物流等发展短板,村子更加宜居宜业。为了巩固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和银光翻山越岭寻找新水源,肩挑背扛建水池、连水网,挨家挨户看水量。村民阿南破说:“如今,再也不用为喝水而发愁了。”看到村民们露出甜甜的笑容,和银光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脱贫攻坚先进模范奔忙一个个帮扶项目,办成一件件民生实事,把党的好政策送到千家万户,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满面笑容的“幸福指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底线。守住这条底线,离不开一点一滴的务实努力、一户一事的精准施策。

去年夏天,河南济源市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济源示范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成富营和帮扶干部一道,顶风冒雨,走村入户,第一时间发现、及时救助受灾群众,一项项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实现了“一户不返贫,无人新致贫”。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线,不少脱贫攻坚先进模范用脚步丈量山乡村寨,织密织牢防贫网,为脱贫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是关键。

这几天,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西省吉水县盘谷镇种粮大户王银忙着给村民培训稻虾绿色种养技术。王银出资建起多媒体培训教室、帮扶车间。目前,他带动周边14个村庄农民一起发展立体种养,吸纳务工群众200多人。

聚焦脱贫产业,脱贫攻坚先进模范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既送技术、送信息,也立志气、鼓信心,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产业短板,做大做强乡村富民产业。

让脱贫基础更稳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找到了新的发力点——靠乡村游富民。不少人慕名来到班彦村,参观学习交流。“立足特色顺势而为,我们把发展研学游作为致富新门路。”五十镇党委副书记、班彦村驻村干部李玮说,去年全村接待观摩参观团队400多批次,生态农庄接待近8万名游客,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

稳岗就业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途径。脱贫攻坚先进模范用有力度、有温度的工作,让脱贫群众务工有门路,“饭碗”端得稳。

“通过苏陕劳务协作,我到南京务工3年了,月工资涨到了8000多元。”日前,陕西省柞水县脱贫户宋波开始了新一年的打工生活。

柞水县委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让脱贫群众好就业、就好业,要在精准务实上下足功夫。”柞水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吴正锋说,县里与浙江、江苏等地建立劳务协作机制,设就业服务站,搭供需平台,订单式培训,点对点输送,外出务工的柞水老乡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