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合集16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精选16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1
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是一节计算教学课。计算课给人感觉总是与“枯燥”相连,其实只要合理安排也是一种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在计算教学这一块,我认为不是以简单的教学计算方法为主,而强调的是从算理到算法的建构过程。因此,计算教学应该注重算理的教学。要让学习借助直观教具或者其他来逐步完成建构。课的一开始,我首先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课件展示“参观博物馆”画面,把静态的情境化,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这个环节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鉴。
一、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丰富的现实生活。因此,在新课的导入这个环节时,我创设情境,根据课本的主题图内容,自制课件。由生活中的乘车问题导入新课,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如果每辆车准乘70人,你认为哪两个班能合乘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我在这里也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能乘坐超载车辆。最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感觉本环节的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二、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在于理解算理。
从事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在计算教学方面必须给学生弄清算理,才能够牢固掌握计算方法。如何突破“个位满十,就向十位进1”这一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把10根小棒凑成1捆的过程,直观地说明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一个十就向十位进1”这个算理,使抽象的“进位”得到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为什么要进位,怎样进位的道理。最后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的方法。并且能熟练地进行了计算。
三、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课前,我借鉴自己的教学经验,预想学生在本节课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例如有忘记“满十进一”的、或者有忘记加上进位上来的“1”、还有“个位不满十就向十位进1”的等现象。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是否有这样的错误。然后我在练习设计中,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来改正。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学生在课堂中既有正面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反面的错例的借鉴,学生学到的知识将会更加地牢固。
反思自己的本节课教学,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让学生自己探索算理时,我包办太多,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己思考、去探索解决问题。课堂上没有能够照顾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辅导。
总之,今后要多加注意这些不足。要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把工作做得更好!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2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中,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学生有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但仍有部分学生不是很清楚,为了进一步突破进位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由直观到抽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交流,整捆和整捆的相加,单根和单根的相加,满十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在计数器的演示过程,通过拨珠活动,直观的显示个位上满十个珠子是10个一,也就是1个十,可以去掉个位上的10颗算珠,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多动手去操作一下,让他们(特别是学困生)亲自动手去实践,感受满十进“1”。学生动手操作后,有了一定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建立“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有所体会,而不是听别人说是这样的,所以“满十进一”。感觉在低年级的教学中,绝大部分新课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试一试,让他们都在有所体会的基础上掌握所学的知识为后面数的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课堂中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
1、之前精心设计的拓展部分,都没来得及练习。
2、课堂基础练习中,学生的作业中部分有错,我认真的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没有进位,原因是他们都从十位算起,因为笔算不进位加法时教材上写着也可以从十位算起,同时又受到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算法的影响。他们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把进位给漏了。
3、课堂气氛没有调动起来。
分析原因:
1、学生明白了个位满十要进位,但怎么进位并没有很好的掌握,主要因为我在教学中也是一句话带过。没有在新授的最后,概括地、完整地讲述计算的过程,也没有引导学生来说一说。可能对算理讲得比较多而忽视了算法。算理固然要讲,但讲了也不一定学生们都懂,因为学生之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算法一定要讲透,先学会怎么算,等学生的知识水平成长到一定程度,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算理。注重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了算法的重要性。
2、练习的设计没有围绕本课的目标,比如第2题,用竖式计算,我当时备课的想法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但是可能要求偏高,因为学生刚学习了进位加,还不熟练,放在这边没起到提高的效果,反而耽误了时间,应该放在后面下一课时练习课,可能效果会更好。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3
有了第一次授课的经验,自己又反复研究教师用书,在老师们的共同帮助下我在第二次授课中作了以下的改动。
1.开课复习,我以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先进行考眼力的游戏。让学生快速猜出三个数:手势六(6),4捆小棒(40),2捆5根小棒(25),然后用这3个数你能写出几道一步计算的算式并计算出来,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对。这样的设计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得很有兴趣。
2.在学生用小棒操作完36+30之后,我又用课件演示了一遍,这样的改动,使数形结合更加具体,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感触很深。
3.在课堂上更关注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去发现去交流,让学生充分的说,形式多样化有个人说,同桌说,小组说,注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说的过程中对竖式理解更加透彻。
纵观整节课比第一次有了较好的突破,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整节课孩子们的兴趣在老师们的共同研讨下认为还可以更加出色,提出了几点建议。
1.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学生写出了竖式后提问:“你是怎么算的呢?”在学习口算时,老师肯定已经渗透“十位和十位加,个位和个位加”的算理。学生也会这么说。最后我再问:“为什么要这么加呢?你能说个道理吗?”又如:纠错题35+22,问孩子22的两个2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会错?
2.学数学就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孩子们真正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四个班合乘一辆车其实方案很多,其实课堂上也有孩子把手高高举起想说另外的方案,但我跟着教科书走,只解决一种方案,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如果把所有方案都罗列出来,让学生进行合理选择是否更好呢?这样,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带着同伴们的修改意见以及自己的理解,对教案进行了再次修改,期待着下一次授课比这一次更好。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4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教学重点是正确口算,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
本节课我能根据学生的基础准确确定教学目标。体现在对教学情境的分层把握上。
教学参考上是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作为一个课时来教学的。我从本班学生现有的基础出发,只学习和不超过100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这就要对教材上的教学情境图进行和理的分配,分层次展开教学。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供了现实背景,为了只完成加法教学,我先放手让学生从图中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把四个班的人数和一条船限乘68人板书到黑板上,鼓励学生提一些和乘船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如四个班一共有多少人?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人?二三班和二四班一共有多少人?对这些问题学生列式解答比较简单,可以把时间和重点放到计算方法教学上。再带领学生解决较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一条船坐两个班的学生行不行的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计算不同的两个班的人数和来选择同时坐两个班的几种方法,增加了训练题目,巩固训练了加法。再组织学生讨论这四个班怎样搭配两条船就行了的问题,学生不知不觉又计算了一遍,看看哪两个班的和是比68小的就行了。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二一班和二二班坐一条船还有多少个座位,需要从二三班调多少人刚好坐满第一条船,同时二三班调走了一部分人以后,还有多少人,这些减法问题则让学生在本节课上思考就行了。
课后感觉学生在本节课上学有所获,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口算加法,也能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加法问题,不足的是把情境图意分割开来,不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完整。但能照顾全体学生,可以说是失有所补。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5
两位数进位加法,本课时是新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由于自己比较多在低年级教学,所以对于本课时学生的难点比较清楚。
因为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之前也在网上了解过一些老师的经验做法,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借鉴了别人的经验以及参考本人的教学特点,特别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要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必须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我就创设乘车游戏,让学生自己解决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发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通过摆小棒,满了十个先把他们摆一起,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最后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竖式计算进位加的方法。
二、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课前,我就预想学生会出现的错误,例如忘记满十进一的,又或者是忘记加十位上的进位一,还有个位没满十就进位的种种情况。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发现是否有这样的错误,然后在练习中,我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改正。在课中我设想的错误没能一一出现,但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竖式学习的深刻性,我事前作了错题收集,让学生找错处,我想,学生在课堂中既要有正面的指引,同时也要有错例判别才能使知识更加牢固。从学生的作业来看,这种方法有了成效,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了。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6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为此,我设计时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口算43+21前,有意复习口算43+20,让学生在43+21与43+20的比较中,把学生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关经验充分激活,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口算43+21中。
但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与设计预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堂课的原意是让学生在已经能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但教学下来,学生似乎对这一新方法并不感兴趣,仍然执著地使用笔算这一方法,哪怕我在课前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在新方法上花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或许笔算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大家已习惯于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在体现算法多样的同时,最大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算”,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为学生凭一已之力很难达到算法的多样化,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看来,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7
因为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一开始,我就创设同学们一起观赏鱼的情境,这不仅是旧知的复习和回顾,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通过摆小棒,满了十根捆成一捆;又通过拨计数器,个位满了10个珠子,拨去,在十位上拨1个,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最后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竖式计算进位加的方法。
二、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
教学中我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充分利用这一“错误”资源。练习中,我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改正。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更真实。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8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位加法,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是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话,就很容易把个位进的1漏加。
三、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个位满十进一,有的学生虽然进一了,但十位相加时却忘了加一。
2、学生20以内的加法没学好,个位相加结果出错。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9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一百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笔算的基础,很多学生会依赖笔算方法而舍弃简便的口算方法,所以郭老师从复习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口算的思路进行计算。“32+20、52+9”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口算基础是非常好的。例题的计算方法非常多样学生已经学会了把整十数进行拆分,然后利用整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的方法口算出结果了。由此可以看出,郭老师平时对学生的口算训练是非常到位的,学生的口算基本功都比较扎实。在学生口算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郭老师引导学生对口算方法进行了优化,引导学生学会用最简便的方法来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口算的正确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的特点,郭老师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练习,“口算比赛”,“鸽子送信”等活动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饶有兴趣。
另外,郭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中发现不同的口算的方法。一年级的小朋友积极地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够安静地倾听同伴的发言,并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学生的课堂表现非常棒。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10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起学生兴趣,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本堂课的一个特点,是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数学。教师用旅游的情境引出多位数的加法,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出示里程图,形象地创设情境,注重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和全班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教师也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个部分。我个人认为本课在使计算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进行交流等方面都作了努力。
当然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活动面还不够广,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安排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11
这节课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伸,是在100以内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100以内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并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的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感受春天,提供了乘船去鸟岛春游的生活情境,同时充分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起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
2、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体现算法多样化
在学生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解决实际问题时,由于学生生活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口算的方法也必然多样化。在实际教学中,我就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并努力使学生内化、完善自己的计算方法。如在解决乘船问题的过程中,当学生列出算式23+31、32+39时,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还有其他算法吗?每种算法,通过指名几个学生说口算方法,同时又让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使每个学生体验到算法多样化,并内化、完善自己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12
根据班上孩子们的实际知识能力起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定位在2个地方:1是,通过集体操作和讨论一些问题,让孩子感知“满十进一”的具体含义;2是规范地书写竖式。
在实物操作中,我从较为容易的计数器开始,请学生上来拨一拨,说一说。在第一个平行班里,一个较好的孩子拨好第一个数34后,继续加拨第2个数16,当拨好十位上的1后,他直接把个位上的4去掉,在十位上又添了一个算珠。跳过了我想展现的“满十进一”的'过程。我急忙问:“别急,你明明是添6个算珠,你为什么反而去掉4个呢?”孩子说:“4加6等于10了,所以去掉4个,十位添一个。”然后,我说:“别急,是这样吗?忙我们慢动作看一看”。于是,又领着孩子按照“满十进一”的经历了一次。接下来,问了2个问题“为什么,可以把个位上的10个算珠去掉,在十位添一个?”“这十位上多的一个算珠是哪里来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满十进一”的道理和需要。接下来的摆小棒,让学生说说34和16分别用小棒摆好后,你打算怎样加小棒。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是着重感受“满十进一”。
在规范书写竖式的教学中,刚好一个被叫起来说怎么写竖式的孩子是从十位算起的,所以的孩子都说他不对。这是,我没有否定他,而是带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从十位算起,孩子感受到还要擦掉十位上的数字重新写,很麻烦。于是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确是好的方法。
在课堂上大量的练习中,发现,主要的问题有2点。进位的小1,有时孩子会忘记标;当加1位数时,个别孩子放到了十位上,但是仍然按在个位上加。当理解到1位数是在个位上就好多了。还有,孩子们是爱偷懒的,有的解决问题,题目没有要求孩子写竖式,孩子就直接口算,这样准确率不高。还是要强调,当进位加时一定用竖式算一算,这样才不容易错。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13
在教学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第一次学写竖式, 一节课下来,练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竖式写法基本规范、整洁,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在计算时很多学生受口算方法的影响,从十位算起而不是先从各位算起。二是在判断竖式对不对一题中,部分同学无法说出错的原因,说明他们还是对于算理没有理解透彻,在练习中还要强调。还有一些问题是学生还没有适应竖式的写法,练习不够引起的,如,横式上的得数不写。还有就是有的学生在写竖式时,把数字或符号抄错,如把27抄成72,把加号抄成减号;有的学生竖式是写对了,但在具体计算时把减法当加法在做,或把加法当减法做,这和学生平时的习惯有关,在平时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各种数学习惯的培养。当然这些问题预先都有想到,学生不可能一学就会,一会就不出错,在后面的练习中,我会注意,多加强调,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并且,要注重通过具体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竖式的练习,逐步使学生明白,笔算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比较简便。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14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生活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获取知识、追求和探索新问题、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而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最好的激发是诱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小浪底之旅,用新鲜的话题,美丽的风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关于范老师提到的此类情景创设有欺骗学生之嫌的问题,在设计课时,我也考虑到了,但只是觉得这样创设情境不太合适,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情境对于天真、爱幻想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勉强奏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加,会渐渐对此类假设性的情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一点也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学生去小浪底游玩的热闹场景,给出每个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课前我把学生可能会用的口算方法列出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如在教学“37+38”的口算方法时,由于学生方法比较单一,我又补充一种我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方法“37+40-2”,学生又类推出了“40+40=802+3=580-5=75”的方法,这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还有一些问题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如:在计算一年级两个班、二年级两班的总数之后,得出此方案不可行,我设问:那我们该怎么乘船呢?我以为学生会重新设计方案,但一部分学生马上说从二年级的75人中抽3人和一年级坐同一条船。学生能想到这种方法有点出乎意料,我觉得提出这种方法的学生比较善于动脑思考问题。
这节课上除了以上这些情况外,还有一些问题,如: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研究等。我觉得这些与自身素质有关,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15
“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这让我们不难想到,学生不也经常在交流中出现思维的碰撞,在相互启发时闪现创新的火花吗?因此在探索36+35的计算方法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鼓励学生充分交流。那么是不是只有学生间的交流就可以了?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事实证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
在课堂上,我曾经“真正”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想一种方法后,我开始让小组交流,可是我们的学生更喜欢向老师汇报,更多的时间便由每名学生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方法,课上气氛活跃,争取发言的小手此起彼伏。我还是第一次上了这么受学生欢迎的课。作为一位教师我当时的兴奋不言而喻。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在学生的不同中,也存在着共同之处,认识到每个学生学习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不容忽视。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永远进步。所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间交流时,我特别提出“会说不如会听”的观点,要求学生在听中补充,听后评价。尤其要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方法相似,从而按照思维方式将多种方法归类,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哪种方法适合做哪种类型的题。这时学生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才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学生自愿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题策略。
如果是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注重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得出计算的方法,而不是由老师总结得出。另外,加强竖式的演算,完全是学生自己批改,由学生指出错误,让学生做个“小老师”,让学生体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更喜爱数学。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篇16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教材隐含的理念:(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购物”来引发计算的需要和重要性;(2)渗透“估算初步”;(3)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一方面验证估算有误差,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亲自了解口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4)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口算能力等。教学目标包括
1、用已有的口算能力,探究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经历描述算法思维,提炼、优化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两位数或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因此,这堂课关键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合作学习,将新知识转化、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自主的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注意力较易分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尽可能的选取学生喜欢的材料,努力创设动态的、有活力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场境,如模拟商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整堂课将算法思维、算法多样渗透于“创设情景——引发计算心理;自我探究——体验计算方法;深化探究——整合优化、实践运用”这三大环节中。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教学理念。
第一个环节的设计,迎合学生依赖情境,产生学习欲望的学习心理,让他们在这个动态的场景中交互情感、态度,产生学习的需要。
第二个环节是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因此教师在此层次特意安排两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算法?为什么?假定你是老师,你想推荐哪几种算法给你的同伴?为什么?”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第三环节:深化探究、整合优化算法。此环节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观察、描述伙伴的算法。在学生经历“手、脑、口”的运动之后,引导学生去静静地观察伙伴的算法多样化,它能使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深刻的锻炼。第二层次:整合拓展。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应用,会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