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报告【推荐四篇】正文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报告【推荐四篇】》

时间: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报告(精选4篇)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报告 篇1

为了解四川人民怎样过春节,以及对春节期间社会治安、出行、消费等方面的认知评价,四川省统计局民调中心于20xx年2月初,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四川人民过春节”专项调查,旨在为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了解相关民情民意提供参考依据。

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的方式,随机抽取了年龄在18-70岁之间的城乡常住居民进行访问,共计完成有效样本3000个。从受访者的基本情况看,城镇居民占53.0%,农村居民占47.0%;家庭生活属于当地中等以上水平(包括中等偏上和上等水平)的占12.2%,属于中等水平的占54.9%,属于中等以下水平(包括中等偏下和下等水平)的占32.9%。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分布合理,保证了调查样本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对20xx年春节的满意率以及对春节期间治安、消费、省内景区景点等评价均较高;另一方面,春节期间出游的趋势愈发明显,交通出行的便捷程度还有待改善。

一、近九成受访者表示春节过得满意,中等以下生活水平受访者满意率相对略低

当问及受访者20xx年春节过得怎么样时,选择“非常满意”的占26.3%,“比较满意”的占24.3%,“基本满意”的占38.2%;表示“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分别占7.2%、4.0%。调查显示,受访者对20xx年春节的满意率为88.8%。

分城乡看,城镇受访者的满意率为90.3%,比农村受访者满意率(87.1%)高3.2个百分点。分家庭生活水平看,中等生活水平受访者满意率最高,为92.1%;其次是中等以上水平,为90.8%;中等以下生活水平受访者满意率最低,为82.7%。

进一步追问对20xx年春节过得“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受访者其原因时,主要反映:

1.节日气氛不浓,单位也不组织团年;

2.物价高、春节花钱较多;

3.经济困难,仍有老板拖欠工资现象;

4.没有休假或假期太短,不能与亲友团聚;

5.燃放烟花爆竹影响睡眠、生态环境变差;

6.过节应酬过多等。

二、受访者高度认可居住地附近治安状况,城镇优于农村

当问及受访者春节期间居住地附近的治安怎么样时,选择“非常安全”的占40.1%,“比较安全”的占31.5%,“基本安全”的占25.0%;认为“不太安全”、“不安全”的分别占2.2%、1.2%。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居住地附近治安的认可率为96.6%。

分城乡看,城镇受访者的认可率为97.6%,比农村受访者认可率(95.5%)高2.1个百分点。

进一步了解认为居住地附近治安“不太安全”和“不安全”的受访者其原因时,主要反映:

1.小偷较多,如西昌市;

2.公共场所、景点缺少巡逻人员,秩序较差、治安不好;

3.有打架斗殴、抢劫、吸毒、赌博等现象;

4.有人在大街上放鞭炮,比较危险。

三、93.5%的受访者满意春节期间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生活水平越高的受访者满意率越高

调查显示,对春节期间购买的商品或服务“非常满意”的受访者占24.3%,“比较满意”的占34.7%,“基本满意”的占34.5%,三者相加为93.5%;表示“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分别占4.5%、2.0%。

分城乡看,城镇受访者满意率为94.4%,比农村受访者满意率(92.4%)高2.0个百分点。分家庭生活水平看,生活水平越高满意率越高:中等以上生活水平受访者满意率为96.4%,中等生活水平受访者满意率为94.4%,中等以下生活水平受访者满意率为90.7%。

进一步了解对春节期间购买的商品或服务“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受访者其原因时,主要是:

1.物价偏高,餐饮、出租车、洗车、美容等价格上涨;

2.部分商品质量不好;

3.商家服务态度不好;

4.网购送货慢;

5.城里很多店铺关门,购物不方便。

四、46.5%的受访者认为春节期间交通出行方便快捷,城镇明显高于农村

当问及受访者春节期间交通出行是否方便快捷时,选择“非常方便快捷”的占18.2%,“比较方便快捷”的占28.3%,两者相加为46.5%,与20xx年类似调查结果相比有所下降;表示“一般”的占29.4%,认为“不太方便快捷”、“不方便快捷”的分别占11.9%、12.2%。

分城乡看,城镇受访者认为春节期间交通出行方便快捷的占51.0%,比农村受访者(41.2%)高出8.8个百分点。

进一步了解认为“不太方便快捷”和“不方便快捷”的受访者其原因时,主要集中在:1.车流量过大,堵车问题特别突出,尤其是热点旅游景区、大寺庙、高速路等;2.路况不好、道路狭窄,尤其是乡村道路;3.出租车、网约车大量减少,同时还存在出租车拒载、乱喊价等情况;4.运营公交车辆停运、超载、不按时发车,购买火车票困难,群众出行不便;5.车主不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的人手不够,交通事故频发,交警处理不及时等。

五、35.3%的受访者在春节期间出游过,其出游方式主要是自驾旅游;受访者的'主要出游地区近九成在川内,峨眉山--乐山大佛、西昌--邛海等景区最热门,对省内景区景点的总体满意率为91.2%

调查显示,35.3%的受访者表示春节出游过,与20xx年调查结果相比,呈稳步增长趋势。分城乡看,城镇受访者出游比例为45.3%,比农村受访者(24.0%)高21.3个百分点。分家庭生活水平看,生活水平越高出游比例越高: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受访者出游比例为48.0%,中等生活水平的为38.4%,中等以下生活水平的为25.3%。

当问及出游受访者其出游方式时,选择自驾旅游的比例最高,达64.9%;其次是走亲访友旅游,占17.1%;第三是个人背包旅游,占13.1%;其他出游方式主要是路过景点顺便游览、和亲友一起旅游。与20xx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出游方式更进一步趋向于自驾旅游。

当问及出游受访者主要在哪些地区旅游时,选择本市州(不包括居住的县市区)的比例最高,占34.9%;其次是省内(不包括居住的市州),占34.7%;第三是本县(市、区)内,占18.7%;选择省外和境外的分别占10.7%和1.0%。调查显示,88.3%的受访者主要在省内出游。与20xx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受访者出游的地区跨度明显更大了。

当问及在省内出游的受访者,其出游的主要景区(景点)时,选择各景区的比例较分散,其中峨眉山--乐山大佛、西昌--邛海、阆中古城、都江堰--青城山、成都武侯祠大庙会、九寨沟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他主要是碧峰峡、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毕棚沟、锦里、黄龙溪、汶川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等景区景点,以及各地的庙会灯会、名山、湖泊、古镇、游乐场、名人故里等。

调查还显示,受访者对省内景区景点的满意率为91.2%(其中,“非常满意”占26.3%,“比较满意”占32.6%,“基本满意”占32.3%),对峨眉山--乐山大佛、西昌--邛海两大最热景区的满意率相对较低,分别为87.5%、86.5%;表示“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分别占7.0%、1.8%,其主要原因为:1.景区人多、比较拥挤,景区安全提示不够、缺少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存在安全隐患,有游客被酒驾车辆撞倒现象;2.交通拥堵,停车不便;3.景区部分区域无法游览,工作人员态度不好,服务质量待提高;4.消费高,吃住不方便。

六、近八成受访者春节给出了“压岁钱”,“压岁钱”在500元及以下的最多

调查显示,76.2%的受访者表示给出了压岁钱(其中“500元及以下”的占25.2%,“501-1000元”的占17.7%,“1001-20__元”的占16.7%,“20__-5000元”的占12.5%,“5000元以上”的占4.2%),23.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给出(其中,“没有给”占16.7%,“没有给,还收到了压岁钱”的占7.1%)。

分城乡看,80.3%的城镇受访者给出了压岁钱,比农村受访者(71.6%)高出8.7个百分点。分家庭生活水平看,生活水平越高给出压岁钱的比例越高: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受访者给出压岁钱的比例为87.4%,中等生活水平的为78.1%;中等以下生活水平的为68.9%。

七、在春节休假的天数中,“4-7天”的比例最高,多数受访者认为应该延长春节假期

调查还涉及了春节休假问题,35.3%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存在休假问题”(主要是务农人员、自由职业者、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在春节休假的天数中,休了“4-7天”的受访者比例最高,占24.3%;其次是休了“16天以上”的,占13.5%(主要是教师、学生等);休了“8-10天”的排第三,占10.4%。

进一步问及受访者认为春节假期多少天更合适时,选择“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比例最高,占33.2%;其次是“15天”,占31.2%;第三是“10天”,占21.7%;表示维持“目前加上调休共7天”的占13.9%。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应该延长春节假期。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报告 篇2

一、春节:

1、仪式:

⑴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⑵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⑶贴春联:

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⑷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2、庆典:

端午节全国各地都有划龙舟活动,这个划旱龙活动都是在春节之后的,但限于学识所限,我对温州地区所谓的旱龙活动并不了解。

按照我们本地方言称之为“划廊船”(注意,这三个字也只是个人推测而已,非常抱歉,如果有哪位朋友对这里的传统民俗比较了解,请给与本人批评指正,万分感谢。)

这里有个郭元帅,指的是本地的一位老祖先,当然,已经被神话过的人物。

在我们这里,基本上每个村子里都有祠堂,供奉的着本姓氏祖先的神位。

同时,在村里还会有宗庙,里面会有道教神仙的神位,比如陈十四娘娘,还有护佑本地生灵的“本地爷”。这位郭元帅也应该属于本地爷之类的人物。

看看板凳龙的'头部吧,两面旗帜。八卦图下面有“风调雨顺”四字,另外一面旗帜上是“国泰民安”。看看上面的木刻人物吧,不禁让人想起旧式家具。板凳龙的后面,就是旱龙风俗中的主角了!如果哪家有新的喜事,就会准备一条红布,要挂到大的旱龙上面去,这个叫挂红。这个非常重要。

贡品用来祭祀、祈福。元宝,在每户的仪式之后,要烧掉。旱龙在全部仪式结束之后,会被付之一炬。

3、敬拜:

望正月:县西从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看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此外,还有荔枝、桂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回盂礼品除两个红封纸包外,还有茶食包和柑橘、荸荠之类。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在内)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人,则可遣儿子前去回拜。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须携红封元宝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甚或设宴款待。否则,习俗认为失礼。

4、祈禳:

⑴春节,俗以五天为期,也就是正月初一至初五。但农村到灯期终尽前都叫“正月头”,有与元宵连而称之的习惯。初一清早起来燃放双声爆竹三个,或兼放百子炮一串,俗称“开门炮”,表示迎接新年。家庭主妇也随着起来烧佛茶,盛以江西瓷盏,供于家先与六神神位之前,并焚香燃烛,三拜而止。继煎红枣,以备款待拜年客人。老年人或当家人一起床便到社庙或附近寺院点佛灯,而且还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的习俗,祈求保佑新年吉利。

⑵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⑶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5、禁忌: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初一不扫地,倘非扫不可,则须由外向内施帚。三日内不得出尿盆粪桶。五日内不得敲击地盘,即桶之类的事,也须在地盘外进行。

6、饮食:

在乐清,“除夕”俗称为“廿九黄昏”或”三十日黄昏”。为欢度这个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各种过年食品,如要捣制年糕,故又称年糕为“捣糕”。在捣年糕之前,须择日掸扫住宅,俗称“掸新”或“换新”。除夕晚餐,先行祭祖,俗称“作除夕节”、然后以祭余的菜肴举行聚餐,俗称“吃分岁酒”。

雁荡一带,正月初一早餐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

二、元宵节

1、仪式:

“火树光腾城不夜,银花焰吐景长春。”乐清西乡一带有着划龙船的传统习俗,一般都是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七光灯,而龙档正月初一就开始拼装。龙档随着龙船出游,锣鼓开道,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中央电视台来乐清市拍摄“千年古县”时,这条古老龙档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被搬上央视的荧屏。

元宵节,乐清各地民俗是以划龙档、抬龙船来欢庆元宵,祈求幸福平安。每当正月元宵节前,乐清民间各地纷纷拿出不同的民俗活动,大闹元宵节。2月15日晚,位于乐清市偏远山区——四都乡玛瑙村的舞龙现场人潮似海,闹元宵到深夜才结束。当晚,有200位玛瑙村民舞起了109节200多米长的“泥鳅龙”,这两条用竹丝与纸张,以现代与古代的不同工艺制作的龙,属玛瑙村独有,据说是为了纪念明朝巡河御史薛宗澄,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蒲岐人扮抬阁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抬阁是指在特制木架上立男女儿童装扮的戏曲人物。如今抬阁经过变迁,在童男童女帽子上安装了电珠,夜色中,电光闪烁,更添风采。据悉,蒲岐抬阁于20__年入选乐清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该镇每年都举办一两次。

白石镇划龙船。白石镇划龙船红红火火迎新年。游龙色彩鲜艳,浑身散发着绚丽的光彩。

马良人舞龙档。正月舞龙档在乐清马良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近35年来更是从未间断。正月里,逢村民结婚生子盖房,龙档都会到场祝贺,同时也有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含义。

2、庆典:

元宵节即正月十五。元宵迎灯是传统习俗。主要的灯有下列几种。

⑴龙船灯盛行于县西。龙船灯,下有弧形木条,俗称“龙船采”,整个骨架就是以此为“脊柱”由竹条和篾丝构成。前头,下有口状部分,含珠垂须,作为龙的象征性标志,故称“龙船”;上有亭台楼阁,内装戏曲人物,故又称“楼船”。左右和后方系复壁状结构,内壁贴透光白纸,外壁贴栏式淡绿色刻纸图案。上插各色三角小旗。内点许多烛灯。还有一种左右和后方也扎亭台楼阁,并把其中所有戏曲人物各以细铁丝分别联结在龙船采上所装的一个机关中。以手摇动机关,所有戏曲人物便一齐开始表演。这种龙船,俗称“首饰龙”或“手扇龙”,因而又称前者为“平龙”,以示区别。另有一种和龙船配套的灯叫“龙船月”,因它的形状像上弦的月亮,故名。龙船月的体型很小,没有亭台楼阁,也不贴饰刻纸图案,只在左右两边绘以龙鳞。

⑵档也称“档龙”。由一截截厚(俗称档身)薄(俗称档板)相间的狭长木料,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联结起来,屈伸自如。档的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档板上装灯笼和旗杆,杆顶系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木柄,供人握持负行。档身和档板各有图案花纹,或雕或绘。档的长短不一,以十一至十七人负行。所谓龙灯,其实是指档。档以县西为最多。凡山区都盛行“板凳龙”,以芙蓉最著名。板凳龙与档类似,但没有精致的雕刻,甚至白溪的龙头龙尾还是用篾编纸糊的。

⑶滚龙为十多个横筒状篾骨篝灯,上以整幅的红色或黄色绸布联结起来,前装龙头,后装龙尾。两盏灯相隔约六米,灯下装有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舞的形式是模仿蛇、鳝等爬虫屈伸、结解的动作和还原动作。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

⑷鱼灯通常以十二盏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鱼灯是仿照江海中几种常见的鱼制成,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舞蹈所表演的是模仿鱼类个体和群体的各种泅水动作。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

⑸马灯仿马的形状制成,分两部分,分别绑在人体前后,人居其中,走起来煞像骑马。“骑马”的都是少年儿童,俗称“马头军”。马灯的活动称调马灯,也称跑马灯或走马灯,起源于县西的屿头村,这和该村世代有许多善弄丝竹的道士分不开的。表演的有《哪吒落山》《高机和吴三春》等戏曲。民国15年(1926年),县西马道村继起,以表演《昭君出塞》著名。扮昭君的唱,其作的和。马头军手执马鞭,按“8”等字阵用舞蹈动作前行,并有单打、双打、倒走等武功动作配合。曲词优美动听,感染力很强。

⑹长龙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像一条完整的龙缠在毛竹上,俗称“龙缠柱”。迎时由数人竖竹持行,并有火炬配合。这种灯仅流行于乐成镇。

⑺走马灯用许多幅骏马或戏曲人物的剪纸图像,装于六角、八角或圆形纸灯中,借烛光放出的热量,促使空气流动而转动风轮,连续映现出图像。这种灯以大荆镇最著名。此外,大荆还有宫灯、纱灯、狮子灯、鲤鱼灯、虾灯、蟹灯和提灯等。

⑻扎肉灯虹桥、大荆两地,在迎灯行列中,都有彪形大汉数人,做武士打扮,即头戴兜鍪,足缠绑腿,两臂向左右伸直,并扎入铁钩,悬以香炉,以木叉拄于腰间,表示受阴司处罚。

⑼抬阁抬阁似敞车车厢而稍小,且拦板也比较矮,四周披缎或布,上盖木板为“戏台”,两旁有木杠供抬行。凡戏曲人物都是当地的少年儿童所扮,他们藉隐蔽的铁条、木头等支撑,以固定手足动作。另外,也有步行演出的。我县抬阁流行于蒲岐、南岳两地,历史悠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⑽拔龙马正月初八上午,乐成镇北门七圣殿(祀“竹林七贤”)的神佛坐骑和龙被拖出在街上奔跑,俗称“拔龙马”。初九起抬长龙在街上游行,两龙或数龙相遇,各力举以比高,夜间还燃篾缆、打火球进行配合,直到十五日始止。

⑾鳌山元宵前后,大荆关帝庙演戏颇称热闹,而东门娘娘庙的“鳌山”,更是热闹非凡。鳌山以竹木为架,扎有山岳、城墙、房屋等,糊上彩纸,配以各种戏曲和民间故事人的。人物头像用泥捏塑,绘以油彩脸谱,穿上彩纸衣服,并有禽兽等动物。后台设置绠盘,用钢丝、绳线系住鳌山上的人物。当绠盘旋紧时,全体人物开始表演动作,栩栩如生。节目有《岳飞枪挑小梁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等。民间故事则有《乡下人进城》、《和尚关箱子》、《破雨伞挡老虎》等。台后还有锣鼓、乐器配合,热闹非凡。

⑿送坟灯至十五夜,家家户户点起蜡烛,俗叫间间亮。墙壁门窗、水缸头、米缸脚和菜橱、床前等处,无不烛光融融,十分明亮。是夜,家家都做甜或咸的“糊糟羹”吃。大荆各地还有送坟灯的习俗,即全家出动,将一盏点有红烛的纸灯送到山上,插在祖先坟头,让祖先共度人间元宵节。

3、祈禳:

祭祖:元宵节,芙蓉各地还有祭祖的习俗。是日,把祠堂打扫干净,张贴对联,悬挂珠灯、纱灯并祖先容图。设八仙桌数张和牲架二副于中堂,供上食品和猪羊。由辈分最小、年纪最大的长房子孙主祭。士人为赞礼,宣读祭文。祭毕聚餐,酒席多达数十桌。是日,凡男丁年满十六的,由宗族赐“字”,年满六十的,赐“号”。

4、饮食:

元宵节吃元宵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汤圆是节令食品,也是一种吉祥食品。取其“团”、“圆”之音,寓意团团圆圆,有“圆满”的象征。明清时期在正月十五吃汤圆还是一种时尚。

吃元宵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不过最早的上元应时食品不叫元宵,其形状也不一样。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上元节吃“豆糜”或油糕。到了唐代则是吃一种用面作成茧状的面食,已接近于现在的元宵。北宋时,出现“煮糯为丸、糖为臛”的吃法,也就是圆子。宋·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食浮园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

乐清常食的汤圆品种不少,可分为有馅与无馅,有馅的汤圆又可分为甜味与咸味。甜的有馅汤圆,内包豆沙、枣泥、麻心、五子仁等,咸的则内包肉糜,是当地人最喜欢吃的品种;无馅的汤圆,又可分为细颗料汤圆、汆糖圆与油爆圆等。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报告 篇3

调查人:

刘恋

调查方式:

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

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过了小年,便迎来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起年夜饭来,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汤圆

过完除夕,便迎来了新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天,父母会带领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

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各家都会准备好果盒,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伙食招待我们。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报告 篇4

调查目的:

利用春节走亲访友的机会,了解春节民俗。

调查时间:

20xx年2月1日—2月24日

调查方式:

1、谈话的方式,咨询长辈。

2、帮爷爷奶奶干活,亲身感受新年的到来。

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春节民俗。

一、辞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我和爷爷一起上街买了许多好吃的,但爷爷说最主要的是别忘了买糖瓜,我问爷爷为什么一定要买糖瓜呢?

爷爷告诉我说:“民间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但这次送其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家事,虽然平时对他很好,且要求他上天说些好话,但是否真的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心里没有个底。因此,在为灶王爷送行时,便变着法子伺候这位灶王爷。所以人们会用花生、瓜子、点心等供品祭灶,意思是让灶王爷吃了嘴变甜,上天去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大多人数在祭灶时,会在灶王爷神像前供一个用麦芽糖做的糖瓜,想用这个粘牙粘嘴的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难于启齿,免得他上天去胡说八道招惹是非”。

到了晚上,奶奶忙着擀面条,面条还是用好几种面粉擀成的,奶奶告诉我,在我们的家乡流传这样一句话“灶王老爷本性张,一年一碗杂面汤”这天晚上的晚饭就是杂面面条,灶王爷走之前要吃碗杂面汤的。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二、贴春联

腊月二十七这天我和爷爷忙着写春联、贴春联。今年的春联可是我亲手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这幅对联表示的是美好的祝福愿望,除夕过后便又是新的一年了,“天”又增了岁月了,而人都有“一年过去了,又长了一岁”,还表达有美好的愿望,一年之初是春,所以“春满人间”,“福满门”是美好的祝愿。接着我又写了好多大大小小的“福”字,等墨干了以后我就和爷爷一起贴春联和福字。“爷爷,你把福字贴倒了”我看见爷爷正在把福字倒着贴。“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爷爷笑着回答。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贴完春联后我打开电脑查询了春联的来历。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倒贴福字的说法有很多种:一个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相传正值春节前夕,为了迎接新年,恭亲王府的管家照习俗写了几个福字,让手下的人贴在王府个个门上,有一个人不识字,竟把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恭亲王福晋见了很生气,想惩罚那个下人。聪明的管家觉得于心不忍,就上前说道:“福倒,福到!真是大吉大利啊!恭祝主子福寿安康!”恭亲王福晋听了,心里很是高兴,说道:“没想到你们这些下人还挺聪明的。”他非但没有惩罚那个下人,还赏赐了他和管家。从此,倒贴福字的'说法传扬开来,成为一种习俗。

三、除夕

12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完鞭炮后奶奶已经下好了饺子,我们全家坐下开始吃饺子了,我刚吃一口就发现了包在饺子里面的年糕,爸爸却吐出一枚硬币来,原来为了吉利,妈妈和奶奶包的饺子里面放了硬币、红枣、年糕。据说吃到硬币就是要发财,吃到红枣就会事事顺利,吃到年糕就会步步登高。看来今年爸爸会发财,而我的学习成绩会步步登高的。

查资料得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这天晚上全家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四、拜年

鞭炮声响了整整一个晚上,初一的早上,我在震耳的鞭炮声中早早的起床了,穿上新衣服,看见爸爸、妈妈也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爸爸告诉我应该给爷爷和奶奶磕头,奶奶给我找了一块正方形的坐垫,铺在地上,我跪在上面一边给爷爷奶奶磕头,一边说着:“给爷爷奶奶磕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奶奶笑着把我拉起来,塞给我一个大红包。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许多拜年的知识。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磕头即古人所说的跪拜礼。跪拜礼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常见的一种礼节。每到春节,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皆以行跪拜礼为尊。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元宵节

元宵节当然离不了元宵,今年的元宵奶奶要亲手做,我和妈妈当助手,我们把花生、核桃、黑芝麻捣成糊状做成丸子状,奶奶就把丸子上面滚上了好几层糯米粉,一个个元宵很快就做好了。

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呢?我查看了资料,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调查结论:通过这个调查活动,使我更多的了解了我们中国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其实就是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