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优秀5篇】正文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优秀5篇】》

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

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点拨、自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完xx同学的复述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觉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感人还是震撼?)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

A、环境(衬托)

a、故事发生再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险,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

(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

外貌描写:

“她太衰老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黑围巾:(4次):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动作描写: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充满敬意

在描写这样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C、物——蜡烛

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

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

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结尾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胜利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小结: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五)全文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

板书设计

蜡烛

西蒙诺夫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3、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文中的感人的地方。

【教学难点】

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1、资料收集。

2、预习课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情怀。表现在对苏联红军的行为上。这节课力求以蜡烛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品味,把握母亲的情怀。设计教学时考虑文章的长度和要求,适当进行一些挑选,使课堂更加紧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东西,人们对它可能不太会有太多的关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两枝点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蜡烛至今仍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今天,让我们重温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背景和常识介绍

同学们,我给大家布置了几个预习任务,其中就有一个是要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西蒙诺夫的资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找到?

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指点。

预习过本文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本文发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道同学们对二战有多少了解?

教师安排两个同学回答,然后加以指点,归纳。

三、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以《蜡烛》为题,全文中多次出现蜡烛,今天我们这节课便以蜡烛为主线,讲解分析课文。老师一共为大家安排了向蜡烛提出4个问题,首先我们先问问蜡烛:

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教师解释一下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安排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是抓住主要情节,内容准确。

一位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牺牲,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并且为他的坟头上点燃了两支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以表达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四、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可能会有很多种感情,但有一种感情大家肯定都有。那就是感动。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问: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文章的感人之处。侧重于段落,句子和环境,人物。具体表现在:

1、炮火连天

2、老人衰弱

3、安葬行为

4、点亮蜡烛

5、烛光闪烁

(教师适当加以指点,可以多读读,加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子理解,语言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加以分析。

五、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同学们,分析了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我们又有了新的想法,文中的蜡烛仅仅只是蜡烛吗?于是,我们又向蜡烛发出了第三个问题,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参考: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是一种对烈士的哀思

是一种对和平的渴望

是一种战斗的情谊等等

(教师适当拓宽思路,允许有不同见解。)

六、蜡烛啊蜡烛,我想对你说

1、今天我们学习了本文,也了解了蜡烛的含义,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啊,我们有很多话要对你讲。蜡烛啊,蜡烛,我们想对你说……

每个人阐发自己的心声,说1~2句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对学习完本文后的感受。)

2、本文表现的超越国界的情同母子的深情的确让人感动,让我们在残酷的战争中感受到了温暖。其实,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知道你们收集到了什么资料或者平时了解到有关的什么故事等,能否和他人分享?

(由学生自己发言,其他同学适当评点。)

七、总结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超越了国界,令人敬佩,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1、针对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一篇文章,可以侧重谈谈自己的理解和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2、课后寻找类似的文章,收集到以后整理好张贴在教师的“文学天地”中,其他同学可以在课后阅读,增长见闻。

以上两个作业每位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做。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上初中三年级。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这是一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但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3、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4、投影思考题:

(1)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

(1)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

(2)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这篇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投影思考题:

1、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2、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学生默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期达到: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蜡烛的珍贵意义。

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一直舍不得用,现在,把它们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的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象,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只要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 篇4

内容预览:

蜡烛

西蒙诺夫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三、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同学们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四、课后练习:

1)课后练习二。

2)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六、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把握记叙文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老妇人的形象分析。更深层次的体会人物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2、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①这是一对什么样的蜡烛?

②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

③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

三、师生共议

①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②老妇人冒着炮火,不顾老年体弱,不怕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最后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喜蜡,点在坟上。

③背景提示: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侵占了南斯拉夫,世界上很多国家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苏联盟军来到南斯拉夫帮助南斯拉夫赶走侵略者,所以南斯拉夫人民非常感谢苏联红军。

文中一位苏联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红军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四、这篇占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细细品读,并想想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五、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a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b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c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d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板书

什么样的?45年前的结婚喜烛

怎么点的?先埋后点

环境险恶炮火连天

蜡烛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线索)沉痛庄重情同母子

为什么点?

寄托哀思两国军民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