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精选10篇】》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西湖的美景,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2、初步了解景物的特点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分,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感知全文,理解有关描写绿的词句,感受西湖的“绿”,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花红柳绿”、“一碧千里”。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绿”,引导学生回忆文章标题的几种形式。
2、读课文,想想课文还可以以什么为题?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最后把这篇课文的题目确定为“绿”?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的结构。
(2)初步理解“领略”。
三、精读,体味课文
1、自由读课文,作者到底“领略”到了一个怎样的“绿”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
(1)作者领略了哪些地方的“绿”?
(2)作者领略了哪些不同的“绿”?
3、比较灵隐的“绿”和花港观鱼的“绿”有什么不同?
4、观看“绿”的录像,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5、较深入地理解“领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引课:
用“领略”说话。
四、深读,领悟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所“领略”到的这个“绿”字有什么特别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观看“荷叶”录像。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深入理解“领略”。
五、熟读,背诵课文
1、用最好的方法,最快的速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课文部分。
2、检查背诵,交流背诵方法。
六、拓读,超越课文
1、小结:绿,是有意蕴的,需要用心去“领略”。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绿》,用心“领略”其中的意蕴。
朱自清《绿》阅读答案 篇2
上课开始,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绿”字,让学生定睛看15秒钟。“你联想到什么?”
课堂上少有的活跃:“万物葱茏的森林”、“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绿茵场”、“绿裙装”……发言踊跃,不一而足。
“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表现出眼前的绿?”
“拿出画笔,饱蘸绿色画料,大笔一挥,这就是绿。”有的同学竟跃跃欲试了。
“如果让你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绿表述出来,又该怎样表述呢?”学生们在紧张思考,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难度。
至此,蓄势已足,于是引出课文,直奔教学目标 。“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中间开花,重点突破。“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
“比喻。”
这是一个难度不大的问题,然而要体会出其妙处,须引导学生吟诵、涵咏、品味意境。
“接着作者又使用什么方法写绿?”
“比较。”
“作者笔下的绿与其它地方的绿相比有什么特点?”“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
“下面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写绿?”
“联想拟人。”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漂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学生感叹道。
“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学生哄堂大笑。“‘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以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韵悠长。”一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想象可谓丰富,理解可谓深刻。
到这里,学生已经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手段,该是适当点拨,总结规律的时候了。“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的还举出了毛泽东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那么,大家能否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们热烈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语言文字不能直接表现色彩、线条、形体,须借助读者的联想、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等,便成了作家摹色状形的得力手法。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请大家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写写或说说我们县中心公园小西湖水的绿。”
翻检课文,搜索记忆,紧张构思。最后,一位同学读了他的文章:
这是一湖醉人的绿水。
湖水平铺着,像一块光滑的碧琉璃,如一缸浓浓的绿酒。微风掠过,波光闪闪,宛如光彩照人的绿珍珠,更是缓缓流动的一湖碧玉。三三两两的小舟漂游其上,双桨刚一划开水波,深绿色的封面就匆匆合起。
我拜识过许多园中之湖,领略过它们不同的风采。北京的昆明湖碧而豪,济南的大明湖碧而逸,南京的莫愁湖碧而阔。小西湖呢?她碧而幽,碧得、绿得令人作出尘之想。她不是那种一眼望穿的浅绿,她绿得深,绿得酽。这哪儿是一湖水,简直是红尘中一篇绿色的童话,山城中一幅袖珍的绿色插图。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中学语文教学》1999.9期)
作者简介:
李春贵,男,36岁(今年马上就37岁了),汉族,中学高级教师。1994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高中青年语文教师,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1997年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多次在全省范围的大型教学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受到广泛一致的好评,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山东教育》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论著五部。1996年被破格评聘为高级教师。1999年走入私立学校,现为青岛南洋学校高中语文教师。
通讯地址:青岛技术开发区薛家岛青岛南洋学校中学部
邮政编码:266555
电话:(0532)6703136(办)
电子邮箱:
朱自清《绿》阅读答案 篇3
u 词语积累:惊诧 虎踞龙盘 几绺 飞花碎玉 尘滓 倏忽 皱缬 鞠躬(尽瘁) 明眸善睐u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批注①:写出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的感受——醉人、奇异。]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批注②: 。]我曾见过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批注③: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是便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批注④:运用联想、抒情性极强的动词,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梅雨潭水色和水光的特点。(不超出10个字) 2、看到梅雨潭如诗如画的景色,作者内心有哪些美好的愿望?用简要的语言依次写出。 3、阅读上面文字,请你说出在空间角度上梅雨潭的绿的特点: 、 。4、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老师为①④处加了批注,请你结合你对语段的理解,在②③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批注②]: [批注③]: 5、选段运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梅雨潭的绿。仔细阅读选文,完成下表。梅 雨 潭比 喻绿的特点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清亮柔软鲜嫩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滑滑、明亮的水光 纯净的水色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6、有读者读了上文后,写了一副对联:“一潭清水映出少妇神韵,几多感悟溢满处女芳心。”请根据上文的理解对此联作一简要评价。 7、将下面老舍对大明湖水的描写与梅雨潭水相比较,看看在描写上有什么异同点?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8、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选文内容写的一段赏析,有些地方分析得不是很恰当。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改正并说明理由。朱自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波平浪静的梅雨潭水的奇异、可爱、温润、柔和,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并通过北京十刹海拂地可爱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明丽的波、秦淮河旖旎的水,来衬托梅雨潭那异常明亮、极其浓艳的绿。抒发了作者对梅雨潭那生机勃勃的绿的爱恋,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希望和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u 相关链接:古诗文中,带“绿”字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囚绿记u 词语积累:瞥见 了截爽直 涸辙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淅沥 婆娑 简陋 烽烟四逼u 课文暸望:《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作者由于恋绿,将长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辛福。”他还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作者借对绿色常春藤的赞美,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与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u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绮丽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1、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2、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3、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4、“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5、为什么最后作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6、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中“珍重”这个词语的理解。 7、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绿》、《囚绿记》比较阅读 (甲)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乙)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两选文作者对“绿”的感情都是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并作适当的批注。2、两选文对“绿”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都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各选一例并简析。 3、对“绿”的感情是一致的,但二者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它们分别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应怎样做?为什么? 4、仿写句子“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若能 《绿》参考答案:1、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2、想张开双臂拥抱它;想用美好的词汇赞美它;想把它当作礼物赠与舞女和盲妹;想给它取名叫“女儿绿”。3、宽广(极大的);深厚(厚重)4、参考要点:批注②运用比喻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批注③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老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明暗适中、浓淡相宜的特点。5、皱缬的水波;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纯净。6、略。 7、参考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侧面衬托来描写水的特点。不同点:选文运用了侧面衬托来描写水的特点的同时还运用比喻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 8、参考答案。波平浪静可改为微波荡漾;异常明亮、极其浓艳可改为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理由结合文本谈。 《囚绿记》参考答案:1、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2、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3、“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 4、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抑郁的年华。 5、“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 6、表现了作者对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的敬畏。 7、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向往自由与光明,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绿》、《囚绿记》比较阅读参考答案:1、喜爱 我舍不得你;我怎么舍得你呢?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批注略。 2、比喻,示例: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把绿比喻成小姑娘,赋予绿以生命。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写出了绿的可怜。 3、甲文是爱绿而保护绿;乙文是因为爱绿而损害绿。略 4、略。
上一篇: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下一篇:《绿》同步练习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4
一、说课文题《绿》
二、归属第一册第五单元
三、概说
我说课的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绿》,内容是本文的第二课时,我计划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文学鉴赏课,这种改变的关键是由教师分析变为学生赏析。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学三个方面阐述这样做的理由,并简要说明教学程序。
四、教材分析
1.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五、学生分析
1.传统散文教学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学需要鉴赏。
2.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中以及高一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也具备了鉴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鉴于以上关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处理为文学鉴赏课)
六、教学构思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先生还保持着\'五四\'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和进取的心态。
2.知识目标: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和本文的特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和写景的生动含情。
3.能力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材,就语文教学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后两者正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重点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构思和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本文题目?quot;绿\',作者为什么不入笔就写绿,在描写绿的过程中又变换了人称,这是本文的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弄懂。
(四).教学安排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拟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后,集中精力朗读和研读,体会作者情感,完成德育目标,并布置构思和语言方面的思考。本节课则抓住两个重点进行赏析,并根据学生课前提的疑问适当调整,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方法鉴赏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则?quot;导\',因此重在点拨,辅之以简明的提问和必要的小结,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辅助手段为创设赏析氛围,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采用投影仪、电脑及相关软件。
七、教学程序
(一).导入介绍鉴赏要领,明确鉴赏内容。
(二).放投影,听朗读,创设鉴赏氛围
(三).赏析构思
总体设计:千字短文,内容充实,立意深刻,没有缜密的布局是不行的,赏析的关键是抓重点,引导得法。
赏析重点是第二段和首尾,以简明的问题引导。
具体作法:
1.第二段问题设计(落实难点)a文章描写对象是绿,在首段点题后,第二段却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直到第三段才写到梅雨潭的绿,这不游离主题吗?不会使文章显得拖沓吗?(由以上两个判断提问引入下面的主要问题)b如果不是,有什么作用?这样写与直接就写绿效果有什么不同?(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段对主体的铺垫和衬托作用,感受散文行文洒脱的特点。)
2.首尾问题设计
a在表达上首尾很相似,是不是重复?(由此判断提问引入下面问题)首尾各有什么好处?(采用电脑限时学生抢答方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b首尾部分与文章主体有什么联系?(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一线贯穿的特点。)小结:全文紧紧围绕\'惊诧于绿\',既摇曳多姿,又缝合紧密,结构极其精巧。
预期效果:本部分虽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能够体会出本文构思的精巧所在。
(四).赏析语言
总体设计:两段都精彩,但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重点赏析,第二段略化处理。此步骤重在点拨。
具体作法:
1.第二段动词运用精当,从中选定三个词代表性地赏析。(此为点)
2.第三段描写充分,字字珠玑,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此为面)
小结:教师明确本文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特别强调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对学生的启示,同时说明第三段写景抒情层层深入的特点。l 预期效果:学生各抒已见,争相发言,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但因基础不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表达得很透彻,但教师仍要以鼓励为主,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鉴赏中来,使其有所收获。
(五).全文总结强化本节重点,并提出今后要多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关于课内练习:鉴赏本身就是很好的练习,所以不另作安排。)
(六).布置作业为促进学生深入赏析,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要点,针对本文的构思或语言写一篇篇幅不限的赏析文章。
上一篇:《黄果树瀑布》教案3
下一篇: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
朱自清《绿》阅读答案 篇5
(板块一)欣赏西湖风光片
评点:儿童的世界和文本的世界并不是一回事。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和文本对话,就要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文本世界沟通,唤醒儿童已有的情绪记忆。王老师这精心剪接安排的西湖风光片的欣赏,经济实惠。绚丽的多媒体冲击,让没有生命的文字语言变成诱人而又亲切美好的视觉形象,激活了美好的情绪记忆。这一招点燃了学生情感喷吐和语言表达的热情与畅达。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的眼睛发亮了,有的同学的嘴巴张大了,有话想说吗?
生1:西湖是一片绿色的,有翠绿、青绿、淡绿、浓绿,有些绿得发黑,有些绿得发蓝,十分美丽。
生2:我看到这些图片,领略到一个绿字,连湖水都是碧绿碧绿的,使我心旷神怡。
生3:我看到大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大树散发新鲜的空气。
生4:我看到西湖是绿的世界,一眼望过去,山上、地上到处都是绿的。
(板块二)追寻“绿”的踪迹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与“绿”有关的课文,它是现代女作家宗璞写的《绿》,这是她第四次游览杭州西湖后写下的随笔,我们和她一起去西子湖畔领略那神奇的绿!请打开书本,找一找作家的踪迹,看看她领略了西子湖畔的哪几处绿?请快速地读。
生回答(板书:灵隐、花港)
师:请选择你最想去的一个景点,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读,还可以放开声音读),细细品读。你悟到的是怎样的绿?从哪些词句中感悟到的。(生自学约5分钟)
评点: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基本同时又是最实在的教学手段。读是任何有价值的感悟,学生真情酝酿和喷发的基础。读,不仅是手段,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没有自由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读和品,是不会有真切深入的感悟和体验,学生进不了文本,和文本对话、独特感悟均成了缘木求鱼。
王老师这里的五分钟左右的读书安排实在是本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础,我很欣赏。《绿》的两个景点,选择一处读,五分钟时间学生至少可以有滋有味地读4遍。这样落实的读是“因”,后面独特的个性化感悟是“果”。那种急急匆匆地闪现教师的设计思路,舍不得化时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悟读的过程,只想把时间让给优等生演戏展现精彩,赢得听课领导老师的喝彩。这样釜底抽薪式的教学会让同行真心认同吗?
(板块三)感悟灵隐的“绿”之韵味
师:让我们把自己独特的感悟说出来、读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生1:我走到了灵隐,发现那儿的绿是五彩缤纷的。我是从“有点绿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看出的。
师:对这句话有补充吗?
生2:我觉得那儿的绿是整片整片的,古木参天,有些绿到石头缝里。
师:说得好,刚才那位同学说这里五彩缤纷,你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
生:有绿的,有黑的,有蓝的,还有一些翠绿的,深绿的,浅绿的。
师:那只能说是绿的色彩——(生:多),对,你能不能读一读?(生读)
师:你读出了绿的韵味。对这句话还有想说的吗?
生3:我觉得飞来峰上的绿色,满山遍野全是绿色,还绿到了石头缝里。
师:请你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你把我们带进了满目葱绿的灵隐,读得太好了!谁还想像他一样再来读读?(生读)
师:你把我们带进了一片神奇的绿色世界。让我们一齐来读。(生齐读)
师:多么神奇、多么可爱的绿呀!同学们,你还感受到了怎样的绿?
生4:我来到了花港。
师:对灵隐的绿还有补充吗?
生5:我感受到了灵隐的绿是凉爽的绿,因为“在冷泉亭里坐一会儿,直觉得浑身凉丝丝的,心旷神怡。亭脚下溪水叮叮咚咚,流到平坦处,溪水是碧澄澄的;溪水流得急了,水花像飞珠滚玉一样,在一片绿色之上显得格外好看。”
师:你是感觉到那是一种凉爽的绿,很好!
生:我觉得那是一种透明的绿,我从“亭脚下溪水叮叮咚咚,流到平坦处,溪水是碧澄澄的;”因为我觉得水是透明的,又是碧绿的。
师:说得多好!
生:我对有补充,这些绿加起来倒映在小溪里,就好像组成了一幅山水画,很逼真、很有活力,让人觉得朝气蓬勃。
师:你说得这么好,能不能读得也那么好呢?(生读)
师:你读得太好了,谁还想读?举手的同学请你站起来读吧!其它的同学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滴滴的水珠在溪面上跳了起来,好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
生:我仿佛来到仙境,心旷神怡。
生1:我感觉四周都是绿的,树木是绿的,青苔是绿的,那儿的各种颜色都是绿的
生2:我感到水珠在我身边舞蹈,我感到目不暇接;
生3:我感到满山遍野的绿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舞蹈,仿佛他们在歌唱。
四周的青苔也非常美丽,
生:我仿佛听到
师:你真会读书啊,不仅用眼睛看到了绿,用皮肤感觉到了绿,用耳朵听到了绿,用心感悟到了绿。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融入这美妙的意境中吧!(齐读)
师:多美的绿呀,还有要补充的的吗?
生:我从“雨中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感到雨丝的柔和舒适。
生:雨丝儿也是绿的,这是一种柔和的绿
生:雨丝儿柔柔的,细细的,飘到身上,给人的感觉很舒服,所以说这里的绿是非常温暖的。
是:你们有疑问妈?(生摇头)我有疑问,雨丝儿为什么是绿的?(出示课件:雨中的林荫路)
生:雨丝儿是透明的,树木非常绿,雨丝儿组成了一片绿色的幕布。
师:对呀,这说明了——这里的绿啊,浓郁得都快滴下来了。请你读读这句话。(生读)你读出了绿的韵味,谁再来读读?(生再读)
师:雨丝儿是绿的,连我们的心仿佛也被感染得成绿色的了。(生齐读)
师:作者去游灵隐的时候是六月份,此时的灵隐,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但是那浓郁的绿啊,同样令人迷醉。让我们一起和着音乐,溶入灵隐这满目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之中吧。(配乐齐读)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分钟时间把你最喜欢的一句、两句话背下来吗?(生背、指名背诵、自己背给自己听)
评点: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片断,到处闪烁师生激情和智慧的光彩。充分的读书成果的呈现和深化,师生和伙伴积极的评价互动,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智慧共享,是学生主动发展语言的实践契机。
课堂上学生精彩的感悟体验源于文本的品读,源于主动学习的情感,也得益于王老师对文本的悉心钻研,对学生个性化感悟的尊重与引导。这样的美文,教师课前读十来遍,自己先读出感情、读出滋味,才会预设孩子们有许多种对西湖绿的赞美。有了此,上课才会胸有成竹地等待,才会不动声色地自然地或接话引领,或由说到读乃至背诵,改变方式强化体验。让学生的感悟促进文本的朗读抒情,语言积累;又将品读涵咏中激活的情感回馈与文本。这样的训练引导好。
(板块四)感悟花港的“绿”之韵味
师:老师建议课后将全文都记在脑海里。灵隐的绿,他苍翠欲滴,他多姿多彩,他清凉悦耳,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当我们来到花港观鱼时,你又感受到一种怎样与众不同的绿?
生:在花港观鱼,我感受到那是一种千姿百态而又充满生机的绿。
生:我从“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婷婷立在水上,或宛转*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感受到蓬勃的生机。
生朗读
师:有一点儿生机了,谁读出蓬勃的生机?(生读、再读)
师:有没有感受到那蓬勃的生机?(生答:有)让我们一起感受吧!
师:继续说你在花港感受到怎样的绿?
生:我还感受到一种娇嫩的绿。(非常有感情地读: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生:我感受到了跳跃的绿、活泼的绿
生:我感受到了新鲜的绿
生:我还从这句话感受到一种充满希望的绿。
师:你来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多么充满希望的绿啊!
生:我还看出这是富有活力的绿。“你看,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生:我对有补充,风一吹,柳枝儿一摆,这个绿就会动了,飘来飘去,所以说这是一种美丽的绿。
师:难怪作者说,绿色,是——(生接:生命的颜色)
师:是啊,多美呀,让我们一起感受花港那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富有生命力的绿吧!(配乐朗读)
(板块五)收藏西湖的各处之“绿”
师:灵隐的满目是绿,花港的生命之绿,已经溢满了我们的心,西湖的绿呀,无处不在,请看作家的另一段文字(大屏幕出示: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请坐在前面的学生读。
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恰当地链接原文的部分章节展开屏幕阅读,自然而有效。原本是一篇文章,趁势切入,化时不多增效不少。
师:绿不仅在灵隐、在花港,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了绿?
生:我在黄龙洞看到了绿。
师:那是怎样的绿呢?
生:它绿得幽。
生:我在屏风山看到了绿,它绿得野。
生:绿在九溪十八涧,它绿得闲。
生:苏堤的绿,绿得怪。
生:苏堤的绿,是满目的绿。
生:苏堤的绿,是可爱的绿、奇怪的绿。
生:苏堤的绿是奇特的绿。
生:苏堤的绿是充实的。
生:我认为苏堤的绿是饱满的绿。
生:我认为苏堤的绿是柔和的绿。
生:我觉得苏堤的绿千变万化。
师:同学们,绿,难道仅仅在西湖吗?
生:绿还在森林。
生:绿在我们的身边。
生:绿在我们的心里。
生:绿还在一望无际的草原
师:是啊,同学们,绿色不仅在灵隐、在花港、在杭州西湖,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绿”就无处不在。你看,绿,不仅在成片的森林里,也在小小的树叶上;绿,不仅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也在墙角的小草里;绿,不仅在明媚的春天,也在飘雪的冬日……同学们,你还在哪里看到了绿色?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将这一份让人感动的绿收藏起来。(欣赏图片)
(板块六)发现并享受身边之“绿”
(学生分层练习)
生1:绿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绿在广阔的森林,绿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充满了绿。
生2: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生机,绿是一种美丽的颜色。
生3:绿在森林里,绿在草原上,绿在我们的身边,那是一种空灵的绿,是一种纯洁的绿。
生4:绿在桂林的漓江,那江水清澈见底,绿色的水草随波飘动;雨中漓江更是美丽,朦胧中,绿色的山峦若隐若现,十分奇妙。
生5:绿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绿,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去感受。绿色,有无穷生命力,绿色,散发着活力,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它吧!
评点: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说到底是从语言的实际过程中掌握的。课堂教学假如满足于部分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刺激下的绚丽的说话,而忽视甚至放弃全体学生对语言积累和运用,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效率一定是低效的。但王老师很清醒。在营造最佳的文本学习环境,最佳的学生语言运用的欲望时,适时地安排学生进行自由任选的分层练习,将文本的表达范式经过学生的自己实践变成自己的能力。化时不多,但审美的情感升华,良好的阅读感悟,学以致用的语言练习都融在一起,语文学习的成果如甘泉清澈动听地流淌出来,真的不错。
师:好,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一一交流。其实,只要你的眼中有绿,它就无处不在,绿色,荡漾着我们美丽的梦想,充满着希望和理想,让我们的每个人的心中永远充满绿色,时时享受绿色带给我们的那份美丽吧!下课!
(附)选择作业:
同学们,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绿”就无处不在,各具特色。让我们用眼寻找绿色,用笔收藏绿色,用心享受绿色吧!
1、我想仿写(用一句或几句话赞美绿):
绿在灵隐,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绿在
2、我想创造(用一段话或一首诗赞美绿):
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认为是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在文本、教师、学生和环境的互动沟通中,不断地完善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主动地在语文素养上获得发展。
优秀教师是学生人生和语文学习过程中真实而重要的读本。教师的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生的标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长期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力量;教师的学识、语言风格和水平是学生自觉和不自觉模仿的对象。
优秀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和语文的贴心伙伴和朋友。但更应当是学生的引领者。他要主动积极引领学生,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中,寻找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在学习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学会求同存异,欣赏优化的答案。
优秀教师是构建安全和谐教学环境的重要建设者。他时刻关注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努力让课堂教学氛围和文本基调一致,让学生情绪得到满足,能安全学习,让教师和文本与学生亲切自然的沟通互动。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动发展才有可能。在这样的课堂,才会有主动发展的学生,教师的人格完善与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才有可能。
语文教师的人格完善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不是*进培训班,也主要不是*读理论书。最可*的是天天在和文本、学生的对话和沟通过程中的磨练。王老师的课是否可以作为我们探讨课堂教学核心价值和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位置的一个例子?
关注课堂安全和谐的教育环境的营造,关注文本、教师、学生和整个听课环境的良性互动和沟通,关注贯穿语文课堂教学始终的品读、感悟、涵咏、沟通、表达与评点,是不是会比研究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动作和技巧更有意义?鉴于此,向老师们讨教。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6
昆山市蓬朗中学 刘祖元
教学目标 :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简介作者,导入 新课。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后
2、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阴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3、思考问题:
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 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1、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
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2、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比喻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对比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全班配乐朗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作者邮箱:
[1]
朱自清《绿》阅读答案 篇7
绿u 词语积累:惊诧 虎踞龙盘 几绺 飞花碎玉 尘滓 倏忽 皱缬 鞠躬(尽瘁) 明眸善睐u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批注①:写出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的感受——醉人、奇异。]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批注②: 。]我曾见过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批注③: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是便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批注④:运用联想、抒情性极强的动词,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梅雨潭水色和水光的特点。(不超出10个字) 2、看到梅雨潭如诗如画的景色,作者内心有哪些美好的愿望?用简要的语言依次写出。 3、阅读上面文字,请你说出在空间角度上梅雨潭的绿的特点: 、 。4、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老师为①④处加了批注,请你结合你对语段的理解,在②③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批注②]: [批注③]: 5、选段运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梅雨潭的绿。仔细阅读选文,完成下表。梅 雨 潭比 喻绿的特点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清亮柔软鲜嫩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滑滑、明亮的水光 纯净的水色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6、有读者读了上文后,写了一副对联:“一潭清水映出少妇神韵,几多感悟溢满处女芳心。”请根据上文的理解对此联作一简要评价。 7、将下面老舍对大明湖水的描写与梅雨潭水相比较,看看在描写上有什么异同点?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8、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选文内容写的一段赏析,有些地方分析得不是很恰当。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改正并说明理由。朱自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波平浪静的梅雨潭水的奇异、可爱、温润、柔和,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并通过北京十刹海拂地可爱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明丽的波、秦淮河旖旎的水,来衬托梅雨潭那异常明亮、极其浓艳的绿。抒发了作者对梅雨潭那生机勃勃的绿的爱恋,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希望和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u 相关链接:古诗文中,带“绿”字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囚绿记u 词语积累:瞥见 了截爽直 涸辙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淅沥 婆娑 简陋 烽烟四逼u 课文暸望:《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作者由于恋绿,将长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辛福。”他还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作者借对绿色常春藤的赞美,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与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u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绮丽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1、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2、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3、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4、“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5、为什么最后作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6、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中“珍重”这个词语的理解。 7、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绿》、《囚绿记》比较阅读 (甲)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乙)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两选文作者对“绿”的感情都是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并作适当的批注。2、两选文对“绿”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都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各选一例并简析。 3、对“绿”的感情是一致的,但二者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它们分别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应怎样做?为什么? 4、仿写句子“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若能 《绿》参考答案:1、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2、想张开双臂拥抱它;想用美好的词汇赞美它;想把它当作礼物赠与舞女和盲妹;想给它取名叫“女儿绿”。3、宽广(极大的);深厚(厚重)4、参考要点:批注②运用比喻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批注③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老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明暗适中、浓淡相宜的特点。5、皱缬的水波;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纯净。6、略。 7、参考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侧面衬托来描写水的特点。不同点:选文运用了侧面衬托来描写水的特点的同时还运用比喻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 8、参考答案。波平浪静可改为微波荡漾;异常明亮、极其浓艳可改为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理由结合文本谈。 《囚绿记》参考答案:1、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2、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3、“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 4、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抑郁的年华。 5、“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 6、表现了作者对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的敬畏。 7、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向往自由与光明,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绿》、《囚绿记》比较阅读参考答案:1、喜爱 我舍不得你;我怎么舍得你呢?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批注略。 2、比喻,示例: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把绿比喻成小姑娘,赋予绿以生命。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写出了绿的可怜。 3、甲文是爱绿而保护绿;乙文是因为爱绿而损害绿。略 4、略。
朱自清《绿》阅读答案 篇8
北师大版《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
1、导入新课:在临水骋怀单元我们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见底,领略了黃果树瀑布巨大的声响和惊心动魄的气势,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朱先生对水的全新演绎。课件显示课题
2、熟悉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段序。
课件显示问题:
1、建立“我” 的字词库和同学交流。
2、请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
3、请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
二、研读课文
1、课件显示问题
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解决问题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
(2)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
3、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课件显示文中几个重要动词分析解决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例词还有镶、踞、展、浮、送、钻、扯、揪、攀、裁、挹、拍、抚摩、掬、吻……
2、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
3、课文结构
(1)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
“惊诧”的美。
(2)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题升华
1、通过课件“小组交流”单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习如何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2、通过课件“我的收获”单元接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五、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并写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上一篇:《绿》同步练习
下一篇:没有了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9
余杭实小
教学目标 :
1、感受西湖的美景,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2、初步了解景物的特点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分,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 :
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感知全文,理解有关描写绿的词句,感受西湖的“绿”,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花红柳绿”、“一碧千里”。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绿”,引导学生回忆文章标题的几种形式。
2、读课文,想想课文还可以以什么为题?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最后把这篇课文的题目确定为“绿”?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的结构。
(2)初步理解“领略”。
三、精读,体味课文
1、自由读课文,作者到底“领略”到了一个怎样的“绿”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
(1)作者领略了哪些地方的“绿”?
(2)作者领略了哪些不同的“绿”?
3、比较灵隐的“绿”和花港观鱼的“绿”有什么不同?
4、观看“绿”的录像,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5、较深入地理解“领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
引课:
用“领略”说话。
四、深读,领悟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所“领略”到的这个“绿”字有什么特别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观看“荷叶”录像。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深入理解“领略”。
五、熟读,背诵课文
1、用最好的方法,最快的速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课文部分。
2、检查背诵,交流背诵方法。
六、拓读,超越课文
1、小结:绿,是有意蕴的,需要用心去“领略”。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绿》,用心“领略”其中的意蕴。
朱自清《绿》阅读答案 篇10
绿
朱自清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4、这篇散文上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三、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课文结构:(投影屏幕显示)
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结尾扣题: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4、本文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以课文第三段为例)
我们先看作者怎样写景: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首先看到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然后作者用博喻来描写了潭水的水波、水光、水色,但还觉得未能很好地表现出这绿的可爱,于是用了一连串的比较,通过这比较,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恰到好处。
通过比喻和比较,这奇异的绿,可爱的绿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面对这奇异、可爱的绿,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我们开始追捕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招引”一词是拟人用法,把静态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写成动态,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用“追捉”、“揪着”、“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的急切心情。这时,“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看着那醉人的绿,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张开两臂抱住她”。当作者尽情地欣赏发潭面、水波、水光、水色之后,当作者又用心地比较了水光、水色之后,那种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终于倾泻而出,达到了高潮:“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含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感情的倾泻,不但表现在语言上直接抒发,更表现在动作上的情不自禁:“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还忍不住要从此叫你‘女儿绿’。”
这样,作者在描绘景色的过程中,就把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梅雨潭的一片绿色之中,情与景交织在一起。
四、谈谈《绿》的抒情特色
学生讨论并归纳。
朱自清散文《绿》中关于梅雨潭之绿的一段文字,高超地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技法。情因景而起,因此无不与景物特征相吻合;对绿的特征描写得真切,尤其能体现作者地景物绿的感情。作者描写绿的润泽光亮,正是为了抒发对绿的倾慕、热爱、向往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地、静态地表达感情,阅读时,我们会感到他的感情是流动的、发展的。朱自清紧紧地扣住了接触之前、初次接触、不断感受、完全融入景场这一时间过程来抒发情感。表达了感情的流程,丰富了感情的层次,加深了感情的渲染力度,使文章呈现一种自由而细腻地展开心理流程的美感效应。
1、接触景物之前,表达对景物的神往之情。作者尚未到梅雨潭边,就感受到有“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在吸引着他。于是开始“追捉”美的诞生地。揪、攀、小心探身、鞠躬过了石穹门——这一系列动作,既写出了潭边之路的奇险,到潭之边行程的艰难;又突出表现了景物“绿”对作者的吸引力,作者对景物“绿”的无比神往;同时也确定了读者的审美方向。
2、接触景物之初,抓住第一感受。既到潭边,亲眼见到神往已久的景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这是第一感受。“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醉人和奇异,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心理学表明,第一印象(感受)往往能体现事物的概括性特征。下文对景物“绿”所作的具体描写,就是这一特征的展开。第一感受,不断地深入下去。
3、浮想联想,表达对景物的热爱。为了突出描写梅雨潭之绿的醉人和奇异,作者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来显示潭水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油一般……”这是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颜色的亮度、纯洁的比喻,集中寄寓了作者的热爱之情。作者又用联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以北京什刹海绿杨之淡、杭州虎跑寺绿壁之浓、西湖波之明、秦淮河水之暗,和梅雨潭相比,把与眼前之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的浓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不但为写绿色平添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感,而且也能在广阔的背景中,引导读者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展开再创造的想像力。这一联想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挡不住的赞美。
4、感情逐步投入,探求景物特征的来源。为什么有这样奇异的醉人的绿呢?是潭水深吧!为什么会这般鲜润呢?是蓝天融了一块在里面吧!这种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的猜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感情已慢慢放开,从景物联想到景物的来历,“爱屋及乌”,已投入到痴迷的状态。
5、刻画景物神奇的魔力,抒发作者和景物为一体的感情状态。朱自清热情奔放又不乏天真的幻想:如果有一个舞女,手持绿水裁成的丝带,一定能临风飘举,翩翩起舞;如果有一个盲妹,拿潭水作眼睛,一定能明眸善睐。绿是生命的灵动之气,万物赖绿而生机勃勃。作者忘乎其所,拍、摩、掬,一连串行为莫不是潭水之绿的魅力所致。至此,作者的感情也至高潮,读者也久久不能平息,和作者一起共鸣了。
五、小结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