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陋室铭》教案【优秀4篇】正文

《《陋室铭》教案【优秀4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里是整理的《陋室铭》教案【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陋室铭》 教案 篇1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与评价。

1、  了解与认识作者情操

2、  文言词语的积累

3、  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铭体文特色

一、导入

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与教室或自己的书房、卧室日日相处,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说起。

二、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与自己的前后桌同学讨论。

四、几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而了解文章内容,同时辅之以朗读、诵读。

1、      在读完以后,你对全文的印象如何?学生在这里可能有三种答案:陋、不陋、陋而不陋。如果答“陋”则以下设计2、3暂时不讲,如答“不陋”与“陋而不陋”可顺次展开。

2、      为什么(陋而)不陋?这里哪两个字是最为关键的?

3、      作者的德馨体现在何处?

这里顺便交代,刘禹锡曾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交好,并有大量诗文传世,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由此可见,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5、      作者为何又写了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作用何在?

6、      由此可见,室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7、      由此可见,文章最后一句是不是“添足”?

五、品评、讨论文章写作目的。

1、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在和县的经历。

2、  回忆刘禹锡的其他诗文,并回忆、品评其中思想 。

3、  读文中用典,了解典故意义。

4、  小结。

六、再次诵读全文,赏析写作特点,结合注释一中对铭的介绍,师生共同讨论文中押韵、对偶、比兴等方法。

课堂讨论与练习

1、  如今物质生活高度丰富,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  我们在电视中常看到则广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礼不在多,贴心才行;中脉蜂灵,正在流行。”请品析此广告,并仿写一则。

小结

板书设计          景      环境清幽

陋      友      交往不俗         不陋

趣      情趣高雅

《陋室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本文反向立意的写法,从“陋”的反面“不陋”立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

1、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生活情趣。

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背景导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朗读中感受欣赏本文的音乐美、节奏美。

在合作中探究“陋室不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背景导入,引发兴趣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他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举气坏了知县,于是知县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环境还不错,刘禹锡没有计较,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看来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千古名作。

二、 了解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有中唐“诗豪”之称。文学上,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 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做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三、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四、 朗读美文,翻译理解

朗读美文

步骤一:学生自读,标注难读的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

步骤二:欣赏名家朗诵,感受本文的音韵美、节奏美。

步骤三:师生齐读,找出韵脚。

翻译理解

步骤一:对照课下注解,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步骤二:两人一组,互译全文。

步骤三: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何陋之有?

五、 合作探究,品味美文

问题引导

1、 本文题为“陋室铭”,但在结尾作者却说“何陋之有”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语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这是本文的主旨句,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

2、 请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句是怎样引出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类比的方法,将山水与陋室相提并论,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3、 既然“惟吾德馨”因而陋室不陋,那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作者美德,衬托陋室不陋的?(小组内合作探究)

----自然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自然环境清幽雅致,令人赏心悦目,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带来的便是“华屋玉食,锦衣美酒”无法比拟的享受了,即使身居斗室又有何陋可言呢?

----交往人物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有鸿儒来往,常有高朋谈笑,回避了世俗的人际交往,可以和志同道合者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没有世俗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即使身处陋室也绝无简陋可言。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在室中抚琴弄弦,展卷读经怡然自乐。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没有案卷公文劳损身体,完全是从容自由的,足见其主人的高雅脱俗,陋室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用了什么修辞?哪两个字用的好?

----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上,入”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什么。

5、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不失情感的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即安于贫困,以守道为乐。

6、提到诸葛庐,子云亭作用何在?

----以贤者自况,表达出以他们为榜样的志向与抱负。

7、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有没有直接表现出来?

----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陋室的景、人、事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六、 课堂小结

《陋室铭》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在困境中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人,而是怡然自得的刘禹锡,感悟出刘禹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人生的打击未损他的锋芒,不折他的腰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励志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彰显出少有的乐观豁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人世的无常。悟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使他变得更加乐观,更加潇洒。

想必同学们也有自警自策的文字常置于桌旁,时刻自勉,请问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请大声宣读,让大家共勉!

七、 作业设计

1思考:作者怀瑾握瑜,身处陋室而不认为陋,联系自身该怎样看待自身客观条件中的不足?

2背诵默写全文。

八、 板书设计

《陋室铭》 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

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门前。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前的文章《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陋室铭 )

(二)教师活动:作者及文体介绍

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

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刘禹锡)

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

明确: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三)教师活动:范读

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①听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②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好了,现在该同学们来展示了。(起读)

同学们读的很好,请注意以下几个字。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或:连这几个比较难的字也读得很准确,我们再来着重看看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

(四)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老师在这想先考考大家。谁能为老师解释一下“惟吾德馨的‘馨’, 谈笑有鸿儒的‘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

明确: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案牍:官府的公文。

同学们都解释的非常准确,看来有很认真的预习。这些字词,在我们第174页课文下方,都是有解释的。学习文言文,就要学会将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我们来回忆一下原来老师所说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生:字字译)然后呢?(生:补差漏)最后呢?(生:变双变序),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那现在老师就想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将课文翻译一遍。

明确: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这位同学把长翻译为长到,入翻译为映入,非常好)和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和我往来的没有平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这里呢,老师要稍微说一下,“乱耳”和“劳形”这里我们翻译为使两耳扰乱,和使身体劳累,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翻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使我的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地方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有”字翻译在最前面,翻译为:有何陋之。稍微给同学们说一下这里是宾语前置的句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后我们只要看到“何……有”我们就要知道这是宾语前置。

同学们都翻译的很好,在我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这次要带上你们的理解。(起读)

(五)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这一次读课文后你们是不是觉得文章朗朗上口呢,这个就是老师刚刚所说铭文的特征了,是用韵的,现在你们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韵的。

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同学们都找的非常准确。

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明确: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先写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比兴。

(板书:比兴 山和水)

我们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学用文中的话回答一下老师。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说明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这里“馨”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说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样的陋呢,我们就一起继续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是怎么样的。

明确: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房子已经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都长满青草,这居住的环境也是荒凉冷落。这一句呢,我们可以看出是在描写陋室的环境。

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对偶。

(板书:对偶 描环境)

对偶是指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苔痕”相对? “草色”。“阶绿”相对?“ 帘青”。“上”相对?“入”。

陋室的环境是古朴,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 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话告诉老师一下呢?

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们可以知道来他这做客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学问平平的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这两句用了衬托,衬托我们屋主是怎样的人?

明确:德才兼备

是呀,衬托出屋主是一个德才兼备,具有高雅脱俗情怀的文人。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

(板书:衬托 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们在陋室里很随性,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我们可以看出这句在话生活。这里呢,老师发现作者又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同学们告诉老师是什么手法啊?

明确:对比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呢?

明确: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对比 话生活)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作者所写的这一切呼应开头表明了我们的文章主旨,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啊?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已经很突出了,感觉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呢?

明确: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者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作者也要像诸葛亮和扬子云一样被后人所敬仰。似乎到这我们感觉文章要结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话。“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呢?其实呢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刘禹锡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写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板书:类比 立志向)

到这我们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陋室一点也不陋。

(板书:陋室不陋)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同学们真是让老师感受到诗人饱满的情感啊。现在我们回想老师在课前说的那个故事,我们的这位文人刘禹锡,经历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没有和我们一样气愤找知县理论,而是写了《陋室铭》立于自己房门前,这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明确: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他用他的陋室这一“物”来表达他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志向”。

(板书:物→志)

这个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六)教师活动:总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爱莲说》

(八)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山和水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托

衬托 夸朋友 室 物

对比 话生活 不 言

类比 立志向 陋 志 志

《陋室铭》 教案 篇4

《陋室铭》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解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学点拨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这里有两种房子,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看屏幕,回答。

但刘禹锡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二、新授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陋室铭》及作者刘禹锡。

学生浏览,识记重点。

(一)、简介作家及作品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陋室铭》及刘禹锡。(多媒体显示课题、作者简介)

(二)、解题

文章题目为《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比较好理解吧,即(简陋的房子)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铭”呢?补充一点,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多媒体显示“铭”文的特点)

划出“铭”的注释,回答。

(三)品读课文

1、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是理解文意的基础。

(1)、学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正确、流利。

自由读,注意字音、停顿。

(2)、听录音

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录音,看你的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学生认真听,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3)、抽生读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能给予正确评价,生评后,教师给予恰当评价,并适时点拨、指导。

认真听他人读,听后进行评价。

(4)齐读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根据读的效果进行恰当的评价,过渡。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自译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解疑)

学生利用工具书,注释,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

引导解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学生质疑、解疑、译句。

(3)、巩固理解

(多媒体出示译文)请同学们对照译文,把你觉得不容易翻译的那几句再识记一下。

学生理解译文

(4)、解决重点字词

(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a、请学生在书上找出答案,书上没有的自己写在书下角并补上注释。

学生思考、回答、识记。

b、学生齐答,老师点拨、指导。

3、三读课文,赏析课文

(1)、感受音韵美

这是一篇铭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有感情地朗读。

(2)、分析课文

(多媒体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在前后桌展开讨论。

1、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2 、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3)、汇报结论

请同学们就刚才讨论的结果发言,如果后面同学与前面的同学结论一致,就不必重复了。(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适当的评价引导)

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小组内有不同意见的,可各抒己见。

(4)、小结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多媒体出示板书)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借陋室以言志,这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请你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三、背诵课文

让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背诵这篇课文,重新品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齐背。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一题。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3、背诵课文。